文言特殊句式的梳理_第1頁
文言特殊句式的梳理_第2頁
文言特殊句式的梳理_第3頁
文言特殊句式的梳理_第4頁
文言特殊句式的梳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文言特殊句式的梳理現(xiàn)代漢語習(xí)慣的常規(guī)語序,一般為''主一謂一賓”“定(狀)一中心詞〃,即主語在謂語前,謂語在賓語前,修飾語在中心語前;但有時因修辭、強調(diào)等的需要語序會發(fā)生變化。如果以這個常規(guī)語序為標(biāo)準(zhǔn)的話,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許多次序顛倒的情況,這是古人說話的習(xí)慣。這就像廣州方言''我走先〃與普通話''我先走〃一樣,沒有修辭或強調(diào)的意義。但為了方便我們學(xué)習(xí),就稱它為''倒裝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順序出現(xiàn)了前后顛倒的情況。我們把那些謂語放在主語前的現(xiàn)象叫做、'謂語前置〃或''主謂倒裝〃,那些賓語放在謂語動詞或介詞前面的現(xiàn)象叫做''賓語前置〃,把那些定語放在中心語后的現(xiàn)象叫做、'定語后置〃,把那些介詞短語即狀語放在中心語后的現(xiàn)象叫做''介詞短語后置〃或''狀語后置〃。一、判斷句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zhì)、情況、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1、用“者也"表判斷。這是判斷句的典型形式,“者"表示提頓,“也〃表判斷。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韓愈《師說》)1、項伯者,項羽季父也。2、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咀⒁狻坑械?'者……也〃形式是用判斷句的形式表原因(實際上是因果復(fù)句),釋為'之所以……是因為……〃。1)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读H藺相如列傳》2)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同上》3)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锻稀?)勝之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能急人之困也。5)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糅使之然也。6)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有的''所以......者〃省略,但仍然是解釋原因的判斷句,如:良庖歲更刀,割也唧''良庖(所以)歲更刀(者),割也。有''者”'也〃不一定是判斷句。例:1)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主謂短語作謂語)2)古者丈夫不耕。('、者〃表時間)3)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也〃表感嘆)4)叱者何也?('、也〃表疑問)5)莫用眾人之議也。(也表祈使)2、用“,?...?.者也氣“,?.....也〃、“者,..????"表判斷。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夫戰(zhàn),勇氣也。(左丘明《曹劌論戰(zhàn)》)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1、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2、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3、粟者,民之所種。3、用動詞“為"或判斷詞“是〃表判斷。馬超、韓遂尚在關(guān)西,為操后患。(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北朝民歌《木蘭詩》)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1、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2、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3、不知木蘭是女郎。4、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注意】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xiàn)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如:1)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指代''鏗然有聲之石〃,可譯為''這樣的石頭〃)2)是說也,人常疑之。(指代前所述的石鐘山命名的由來的一種說法,可譯為'這種說法〃)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復(fù)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這件事。)4)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指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的過失。)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后作判斷詞則多起來。如:1)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2)臣是凡人,偏在遠都?!冻啾谥畱?zhàn)》3)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峨蹰w序》4)汝是大家子,仕宦于臺閣(《孔雀東南飛》)4、用“即”“乃”“則”“皆”“本”“誠”“亦”“素”“必”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譯時將判斷語意與副詞語意一并譯出。''臣本布衣?!?'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ǎㄖT葛亮《出師表》)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且相如素賤人。(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魚我所欲也》)1、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2、梁父,即楚將項燕。3、夫六國與秦皆諸侯。4、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5、用“非〃表示否定判斷。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莊子《秋水》)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予本非文人畫士。2、此非曹孟德之詩乎?3、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6、用“此”、“是〃表示判斷的,可譯為“這(是)......”。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諸葛亮《出師表》)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劉向《鄒忌諷齊王納諫》)是寡人之過也。(左丘明《燭之武退秦師》)1、此天子氣也。2、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這就是為什么研究學(xué)問的人不能這樣(書上說什么就是什么)去理解和學(xué)習(xí)(書中的內(nèi)容)而不加以自己的意思判斷的道理!3、宜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國也》)他只不過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這也是逃跑呀。4、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寡人之于國也》)那么老百姓能夠贍養(yǎng)活著的人,埋葬死了的人,而不感到有遺憾。7、無標(biāo)志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biāo)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可以轉(zhuǎn)化為'......者,......也"句式。劉備天下梟雄。(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ǎā秴问洗呵铩霾旖瘛罚?'是吾劍之所從墜〃同樣是判斷句。主語由''是〃充當(dāng),翻譯為、'這〃;謂語是名詞短語,由所字結(jié)構(gòu)(所......的地方)充當(dāng)?shù)摹H浞g為:這(就是)我的寶劍所掉下去的地方啊。1、荀卿,趙人。2、秦,虎狼之國。3、此人力士。4、此子賢者。較為特殊的判斷句:1.....?耳。1)此亡秦之續(xù)耳。2)田橫,齊之壯士耳。上兩例可以算判斷句,但不能說用''耳〃做標(biāo)志的。2、一主兩謂、兩主兩謂、兩主一謂形式的判斷句。(1)一主兩謂(甚至三謂)A:兩謂(或三謂)都是肯定判斷謂語。1)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兩謂)2)陳涉,甕牖繩樞之子,虻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三謂)B:兩謂中一是肯定判斷謂語,一是否定判斷謂語。1)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2)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3)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4)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C:兩謂(或三謂)都是否定判斷。古之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2)兩主兩謂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fēng)雨也?!夺胖畱?zhàn)》(3)兩主一謂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冻鰩煴怼贰揪毩?xí)】下列句式中哪些是判斷句:2、3、6、81、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2、鄰之厚,君之薄也。3、臣乃市井鼓刀屠者。4、曾不若孀妻弱子。5、項王乃復(fù)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人騎。6、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7、是可忍,孰不可忍?8、此帝王之資也二、被動句被動句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guān)系是被動關(guān)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有標(biāo)志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biāo)志的被動句,也叫意念被動句。一古代漢語中有標(biāo)志的被動句式主要有四種:1、用介詞“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用介詞''于〃引出行為的主動者,''于〃放到動詞后,它的形式是:''動詞+于+主動者〃。王建禽于秦。(禽,通'擒〃)句中的''于〃用在動詞''禽〃的后邊,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秦〃,表示被動。''于〃可譯為''被〃。這種被動句有兩個條件:一是主語是被動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動的詞'于〃。1、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2、用“見”“見..????于”表被動。在動詞前用''見〃或又在動詞后加''于〃引進主動者。它的形式是:''見+動詞〃或者''見+動詞+于+主動者"。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臣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1、信而見疑,忠而被謗。2、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3、用“為”“為...?.?所...??.”表示被動。''為〃放在動詞前邊引出行為的主動者,它的形式是:''為+主動者+動詞〃或者''為+主動者+所+動詞氣若背其言,臣死,妻子為戮,無益于君。(如果背棄了他所說的話,我死了,妻子兒女也將被殺,對君王您也沒有好處)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杜甫《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1、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2、父母宗族皆為戮沒。3、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4、其印為予群從所得。5、如姬父為人所殺。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動關(guān)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動詞〃或者''被(受)+動詞+于+主動者〃。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見〃也表被動)(司馬遷《屈原列傳》)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ǎ◤堜摺段迦四贡洝罚┪岵荒芘e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1、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3、仍更被驅(qū)遣,何言復(fù)來還?3、舞榭歌臺,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4、風(fēng)流總被風(fēng)吹雨打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二古代漢語中無標(biāo)志的被動句,是指句子不含有被動詞的被動句,也就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這需要根據(jù)上下文的語義來判別。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傳■鄭伯克段于鄢》)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1、洎牧以讒誅。2、城之破也。3、戍卒叫,函谷舉。4、韓信拜大將。5、王之蔽甚矣?!咀⒁狻浚?'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ǎā洞鹚抉R諫議書》)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的客氣說法,像現(xiàn)代漢語中的''見諒〃等就是此種用法。''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陳情表》)其中的''見〃不表示被動,可以理解為''我氣''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蘭芝初還時,府吏見丁寧?!ā犊兹笘|南飛》上面的兩個''見〃都相當(dāng)于代詞''我〃,指的是劉蘭芝,后面都接動詞。這是一個難點,注意理解掌握。【練習(xí)】1、選出不是被動句的一句()AA、同舍生皆被綺繡B、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C、帝感其誠D、羸兵為人馬所蹈藉2、選出不是被動句的一句()CA、吾屬今為之虜矣B、皆好辭而以賦見稱C、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D、行將為人所并3、翻譯下面的句子。(朱)暉(hui)剛于為吏,見忌于上,所在多被劾。朱暉在做官時很剛正,被上司忌恨,所到之處常常被人彈劾。三、省略句古今漢語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漢語中,省略現(xiàn)象更為普遍,而且按照現(xiàn)代漢語習(xí)慣,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常見的有以下幾種:1、主語的省略,就是把主語省略掉。⑴承前省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蛇)黑質(zhì)而白章;(蛇)觸草木,(草木)盡死;(蛇)以嚙人,(人)無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說》)⑵蒙后省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ǎㄋ抉R遷《鴻門宴》)⑶自述?。ㄓ瑁凼窍?,入二三里,得其尤絕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詩自序》)⑷對話?。献樱┰唬邯殬窐?,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謂語的省略,就是把謂語省略掉。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zhàn)》)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1、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步)三四里。3、修飾語和中心詞的省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飾語的省略](《鄒忌諷齊王納諫》)行一不義(事),殺一無罪(人),而得天下,不為也。[中心詞的省略](《荀子》4、賓語與兼語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動詞賓語,也常省略兼語結(jié)構(gòu)中的兼語。杞子自鄭使(人)告于秦。(《左傳.肴之戰(zhàn)》)鄭穆公使(人)視客館。(《左傳.肴之戰(zhàn)》)屠懼,投(之)以骨。(蒲松齡《狼》)1、尉劍挺,廣起,奪(劍)而殺之。2、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之)以事。5、介詞和介詞賓語的省略(主要是“于”“以”兩詞)。死馬且買之(以)五百金,況生馬乎?(戰(zhàn)國策.千金市馬)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于)河南,臣戰(zhàn)(于)河北。(司馬遷《鴻門宴》)試與他蟲斗,(他)蟲盡靡。又試之(以)雞,果如臣言。(蒲松齡《促織》)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陶淵明《桃花源記》)旦日,客從外來,與(其)坐談。(《鄒忌諷齊王訥諫》)1、沛公軍(于)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2、大王見臣(于)列觀,禮節(jié)甚倨。3、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以)金千斤,邑萬家。4、相如聞,不肯與(之)會。5、豎子不足與(之)謀。6、分句的省略例如: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王安石《游褒禪山記》)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亦可至遠),功在不舍(荀子《勸學(xué)》)討論: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練習(xí)】補出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1、均之二策,寧許(之)以負秦曲。2、于是秦王不烽,為(之)一擊缶。3、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之)外將兵。4、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之)議也。5、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陽。6、齊威王欲將孫臏,孫臏謝曰:''刑余之人不可(將)?!?、葉公見之,棄(之)而還走。8、死馬且買之(以)五百金,況生馬乎?四、倒裝句漢語的句子成分的順序,一般為:(定)主一[狀]—謂一(定)一賓倒裝句有下面幾種情況:1、主謂倒裝(謂語前置或主語后置)2、定語后置(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3、賓語前置(賓語置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復(fù)習(xí)重點)4、介賓短語后置,也叫狀語后置(狀語處在動詞謂語之后)(一)主謂倒置:主語一一謂語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xiàn)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后,但有時為了強調(diào)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美哉室?。ㄊ颐涝眨。┐笤?,堯之為君也!(堯之為君也,大哉?。┳谱破淙A。(其華灼灼)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喧浣女歸,蓮動漁舟下。)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賓語前置)

美哉,我少年中國?。ㄎ疑倌曛袊涝眨。┮陨侠臃謩e體現(xiàn)了謂語前的三種情況:①⑦疑問句;②③④⑧感嘆句;⑤⑥舊詩詞合韻律。1、甚善矣,子之治東阿?!蛾套又螙|阿》2、渺渺兮予懷?!冻啾谫x》一一我的心思飄得很遠很遠。3、快哉此風(fēng)!《黃州快哉亭記》4、何哉,爾所謂達者?(爾所謂達者何哉?)下列句子屬于主謂倒置的一句是()DA、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B、且焉置土石?C、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D、子邪,言伐莒者?(二)定語后置:定語中心語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diào)定語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并用、者"結(jié)句,形成“中心詞+后置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等的形式。應(yīng)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語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飾關(guān)系的句子,表領(lǐng)屬關(guān)系的定語則不后置。定語后置有下面四種情況:1、“中心詞+后置定語+者"。求人可使報秦者。楚人有涉江者。(荊州之民附操求人可使報秦者。楚人有涉江者。(荊州之民附操者。四方之士來者。(村中少年好事者。譯文:''楚國有個渡江的人〃譯文:'、荊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譯文:''四方前來投奔吳國的士人〃譯文:''村中有個喜歡多事的年青人〃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者太子及賓客)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愚公移山》(遂率荷擔(dān)者子孫三夫)當(dāng)其時,巫行視小家女好者。(當(dāng)其時,巫行視小家好者女)人馬凍死者相望。(凍死者人馬相望)人馬燒溺死者甚眾。(燒溺死者人馬甚眾)亦雁蕩具體而微者。(亦具體而微者雁蕩)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有吹洞簫者客)2、“之..■者..."為標(biāo)志,艮卜中心詞+之(而)+后置定語+者"的形式。“之〃是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馬之千里者(《馬說》)譯文:''千里馬〃僧之富者不能至譯文:''富有的和尚卻不能到達〃國之孺子之游者(《勾踐滅吳》)譯文:''吳國出游的年青人〃石之鏗然有聲者。(《石鐘山記》譯文:''鏗然有聲的石頭〃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與?(《五人墓碑記》)譯文:''能夠不改變自己志向的官員,普天之下,有幾個人呢?〃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能面刺寡人之過者群臣吏民,受上賞)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附操者荊州之民)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帶陸離長鋏,冠崔嵬切云一一佩著長長的寶劍,戴著高高的切云帽)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而能不易其志者縉紳)3、用數(shù)量詞作定語時,數(shù)量詞大多數(shù)放在中心詞的后面。中心詞+數(shù)量詞。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shù)萬人。譯文:''等到了陳這個地方,有六七百輛車,千多名騎兵,數(shù)萬名士兵〃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譯文:''吃東西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吏二縛一人詣王。(二吏二縛一人詣王)嘗貽余核舟一。(嘗貽余一核舟)聞道百。(莊子《秋水》)鑄以為金人十二。(《過秦論》)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一雙白璧一雙玉斗)B4、“中心詞+之+后置定語(形容詞)”。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xué)》)譯文:''蚯蚓沒有尖利的爪牙和強健的筋骨〃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譯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廟堂),就要憂慮老百姓的疾苦,退隱江湖遠離朝廷(或身處遙遠的江湖),就要為國君擔(dān)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大四海,有幾人歟?)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居高廟堂則憂其民,處遠江湖則憂其君)【練習(xí)】1、下列句中不含定語后置的一項是()BA、人馬燒溺死者甚眾。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C、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D、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2、選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語后置的一項()DA、疆土之新辟者,移種民以居之。B、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yǎng)一蟲。C、今戰(zhàn)士還者及關(guān)羽水軍精甲萬人。D、賢于己者,忌之而不愿問焉。(三)賓語前置:謂(動)賓;介賓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后。格式:主十否定詞【不、未、無、莫、毋、弗】十賓【余、吾、爾、自、之、是】十動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譯文:''莫我肯顧〃應(yīng)理解成''莫肯顧我〃。時人莫之許(《隆中對》)譯文:''可當(dāng)時的人并不贊許他(這么看)〃秦人不暇自哀(《過秦論》)譯文:''秦人來不及哀嘆自己〃。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譯文:''鄒忌不相信自己〃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齊桓晉文之事》)譯文:''這樣還不能稱王天下,沒有這樣的事〃還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譯:''不能因為我,(他)還不如自己〃)成語有:我無爾詐,爾無我虞(譯:''我不欺騙你,你不欺騙我〃)從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否定句中賓語代詞前置,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賓語必須是代詞,第二,全句必須是否定句,即必須有否定副詞'不、未、毋(無)〃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詞''莫〃。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否定詞之后。不吾知其亦已兮,茍(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離騷》屈原東望愁泣,若不自勝?!读銈鳌防畛姶笸鯋叟裂蛴谝?,所(代詞,“之人")不忍視。《柳毅傳》李朝威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齊桓晉文之事》〈孟子〉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蛾惽楸怼防蠲苁且跃舆h庖廚也?!洱R桓晉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洱R桓晉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洱R人有一妻一妾》〈孟子〉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莫肯顧我)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時人莫許之)先生……肩舉驢上,而狼未之知也。(而狼未知之也)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1)賓語在動詞前面格式:主十賓【誰、奚、胡、何、曷、安、惡、焉】十動?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譯文:''張良問公道:'大王來的時候拿了什么?'〃問女何所思?(《木蘭辭》)譯文:''問女兒在思考什么?〃王見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譯文:''大王看見了問道:、把牛牽到哪里?'"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情形),何傷乎?(《齊桓晉文之事》)譯文:''妨礙什么呢(有什么妨礙呢)?〃王曰:''縛者曷為者也?〃(《晏子使楚》)譯文:''大王問:'綁著的人是干什么的?'〃吾誰敢怨?(《捕蛇者說》)譯文:''我敢埋怨誰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譯文:''況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2)賓語放在介詞前面格式:主十賓【誰、奚、胡、何、曷、安、惡、焉】十介十動?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譯文:''不這樣,我(項羽)憑什么到這個地步呢?〃誰為哀者?(《五人墓碑記》)譯文:''(你們在)替誰哀哭呢?〃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蟹龍說趙太后》)譯文:''長安君憑什么在趙國站住腳呢?〃國胡以相恤?(《論積貯疏》)譯文:''國家用什么來救濟老百性呢?〃臆!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譯文:''哦!除了這樣的人,我能同誰在一起呢?〃雖生,何面目以歸漢?(《蘇武傳》)譯文:''即使活著,(我)憑什么臉面回漢朝去呢?〃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戰(zhàn)國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寡人之于國也》〈孟子〉彼且奚適也?彼且惡(何)乎待哉?奚以知其然也?《逍遙游》〈莊子〉沛公安在?《鴻門宴》〈史記〉夫晉,何厭之有?(之,賓語提前的標(biāo)志)《燭之武退秦師》〈左傳〉吾實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韓愈洞庭君安在哉?無情郎安在?《柳毅傳》李朝威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何陋?!爸?,賓語前置標(biāo)志)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何以能田(畋)獵也?《莊暴見孟子》〈孟子〉3、陳述句中介詞賓語前置。格式:賓十介十動鉤以寫龍,鑿以寫龍(《葉公好龍》)譯文:''用鉤子來畫龍,用鑿子來雕刻龍〃余是以記之(《捕蛇者說》)譯文:''我因此記下了這件事〃一言以蔽之譯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楚戰(zhàn)士無不一以當(dāng)十(《勾踐滅吳》)譯文:楚國的戰(zhàn)士沒有誰不用一個抵擋十個來拼命的作戰(zhàn)的。成語有:夜以繼日(譯:用夜晚來接著白天)將子無怒,秋以為期?!缎l(wèi)風(fēng)氓》〈詩經(jīng)〉全石以為底。(以全石為底)4、用“之”“之為”或“是〃將賓語前置,用這種賓語前置的格式時,還可以在賓語之前加上“唯(惟)〃,構(gòu)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強調(diào)賓語的作用就更大。格式:主十賓十之(是)十動''何陋之有?〃(《陋室銘》)(應(yīng)為''有何陋之〃夫晉,何罪之有?(《燭之武退秦師》)譯文:''晉國,有什么罪過呢?〃唯弈秋之為聽(《弈秋》)譯文:''只聽弈秋的教導(dǎo)〃(''唯〃譯為''只〃,下同)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譯文:''不了解句讀,不能解答疑惑〃唯陳言之務(wù)去(《答李翊書》)譯文:''只是務(wù)必除去那些陳舊的話〃父母唯其疾之憂譯文:''父母只憂慮他的疾病〃唯馬首是瞻(《馮婉貞》)譯文:''只看我的馬頭行事〃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譯文:''我們的國君(晉惠公)不憐恤自己流亡在外,卻憂慮著我們?nèi)撼肌ㄟ€有如成語:唯利是圖(譯:''只圖有利的〃),唯賢是用(譯:''只任用有才的人〃),惟命是聽,惟你是問。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個古代)宋何罪之有?(宋國有什么罪過?)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韓愈日居月諸,下土是冒。(日居月諸,冒下土一一日月曾經(jīng)照臨,陽光離去后露出了這片赤裸的土地)率師以來,唯敵是求。(唯求敵)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惟輔德)孜孜焉唯進修是急。(唯急進修一一只急迫地進德修業(yè))5、“相"字解釋為“動作行為偏指一方"時,可譯為“我,你,他(她)",這時“相"是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之前,翻譯時放在動詞謂語的后面。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孔雀東南飛》)譯文:''我已經(jīng)對她沒有情義了,決不會答應(yīng)你〃勤心養(yǎng)公姥,好自相扶將(《孔雀東南飛》)譯文:''盡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回鄉(xiāng)偶書》)譯文:''小孩子看見了我卻不認(rèn)識我〃現(xiàn)代漢語中也有保留,如:請你相信6、“見〃字解釋為“動作行為偏指一方〃時,可解釋為“我",這時“見〃是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之前,翻譯時放在動詞謂語的后面。府吏見丁寧(《孔雀東南飛》)譯文:'、(我回來時)府吏叮囑我〃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項脊軒志》)譯文:''生下我六個月,父親就背棄了我(意思是父親就去逝了)〃這種情況在現(xiàn)代漢語里也有保留,如:望見?。ㄏM銓捤∥遥?;有何見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讓你見笑了(讓你笑話我了);望見諒(希望你原諒我)。7、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亞父南向坐(《鴻門宴》譯文:''亞父范增面向南坐著〃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秋水》)譯文:''到達北海,向東看去,看不到水的盡頭〃賓語前置總結(jié)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后,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這種類型的句子關(guān)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fēng)者得焉?!ㄆ渲械?'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yīng)該是'時人莫許之也?!ǖ谌?、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diào)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沒有什么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ㄓ袝r,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gòu)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yè)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yè)文面向南坐。〃【練習(xí)】1、下列句子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句是()CA、城中皆不之覺B、時人莫之許也C、人馬燒溺死者甚眾D、未之多見也2、下列句子中與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項是()CA、豫州今欲何至?B、臣實不才,又敢誰怨?C、若事之不濟(成功),此乃天也。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3、下列句中不是賓語前置的一句是()BA、沛公安在?B、雖我之死,有子存焉。C、唯才是舉。D、爾何知?4、下列各句中不是賓語前置的一句是()DA、何陋之有?B、唯余馬首是瞻。C、時不我待。D、馬之千里者5、不是賓語前置的一句是()CA、之二蟲又何知?B、卿欲何言?C、安得廣廈千萬間。D、宋何罪之有?2、下列各句,與''何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AA、君何以知燕王?B、夫子何哂由也?C、夫晉,何厭之有?D、何故而至此?(四)狀語后置:狀語一一中心語文言文中的狀語后置一般即指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文言文中的介詞結(jié)構(gòu)大都會置于謂語部分后面,其中尤以由“以”“于〃構(gòu)成的介詞結(jié)構(gòu)居多。有時候,后置的介詞結(jié)構(gòu)中的介詞(主要是“以”“于〃這兩個介詞)會省去,這種情況仍可視為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1、格式:動十以十賓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如:''具告以事?!ǎā俄椨鸨居洝罚┘?'以事具告?!ㄟ@種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動詞賓語,實際就是'以事具告(之)?!椧宰纳烬旞B獸之形(《張衡傳》)譯文:''用篆文山龜鳥獸的形狀來裝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