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營養(yǎng)性貧血的功能性食品課件_第1頁
改善營養(yǎng)性貧血的功能性食品課件_第2頁
改善營養(yǎng)性貧血的功能性食品課件_第3頁
改善營養(yǎng)性貧血的功能性食品課件_第4頁
改善營養(yǎng)性貧血的功能性食品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改善營養(yǎng)性貧血的功能性食品改善營養(yǎng)性貧血1概述外周血液單位體積中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計數(shù)和(或)紅細胞比積低于正常最低值者稱為貧血。

常以Hb濃度來表示。概述外周血液單位體積中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計數(shù)和(或2【注意】判斷是否貧血要注意性別、年齡、海拔高度、生理狀況的影響及貧血的原因。★有月經女性較同齡男性血紅蛋白濃度低。初生兒至3個月時較其他年齡組高?!锞镁雍0屋^高的居民血紅蛋白正常值較海平面的居民為高?!咀⒁狻颗袛嗍欠褙氀⒁庑詣e、年齡、海拔高度、生理狀況的影3全身循環(huán)血液中紅細胞的總容量、血紅蛋白和紅細胞壓縮容積減少至同地區(qū)、同年齡、同性別的標準值一下而導致的一種癥狀。全身循環(huán)血液中紅細胞的總容量、血紅蛋白和紅細胞壓縮容積減少至4我國:成男:Hb<120g/L成女:Hb<110g/L孕婦:Hb<100g/L為貧血WHO:成男:Hb<130g/L成女:Hb<120g/L孕婦:Hb<110g/L<6y:Hb<110g/L6-14y:Hb<120g/L我國:成男:Hb<120g/L5分類一、按貧血進展速度分:急性與慢性二、按紅細胞形態(tài)分:分類一、按貧血進展速度分:6貧血的細胞形態(tài)學分類類型MCV(fl)MCHC(%)常見疾病大細胞性貧血>10032~35巨幼貧,伴RC大量增多溶貧,MDS等正細胞性貧血80~10032~35AA、PRCA、溶貧、急性失血性貧血等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80<32IDA、鐵粒貧(SA)海洋性貧血貧血的細胞形態(tài)學分類類型MCV(fl)MCHC(%)常見疾病7三、按血紅蛋白濃度分:貧血嚴重度劃分標準Hb<30g/L30-59g/L60-90g/L>90g/L貧血嚴重程度極重度重度中度輕度三、按血紅蛋白濃度分:Hb<30g/L30-59g/L60-8四、按病因及發(fā)病機理分類:

1.紅細胞生成減少:

①造血物質缺乏: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②骨髓造血功能障礙:再生障礙性貧血(造血干細胞)、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紅系祖細胞)。四、按病因及發(fā)病機理分類:9

2.紅細胞破壞增多:內源性:①遺傳性:

紅細胞膜異常: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癥、遺傳性橢圓形細胞增多癥。紅細胞酶異常: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丙酮酸激酶缺乏癥。珠蛋白合成異常:海洋性貧血、異常血紅蛋白病。

②獲得性: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2.紅細胞破壞增多:10

外源性:①免疫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AIHA)、新生兒同種免疫溶血病,藥物免疫性溶血性貧血。②化學、物理或微生物因素:化學毒物及藥物性溶血、大面積燒傷。③機械性:行軍性血紅蛋白尿、人造心臟瓣膜溶血性貧血、微血管病溶血性貧血。④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破壞增多:脾功能亢進癥。外源性:113.失血:根據(jù)失血速度分急性和慢性;根據(jù)失血量分輕、中、重度;根據(jù)失血的病因分為凝血性疾病和非出凝血性疾病4.繼發(fā)性貧血:(1).慢性病貧血:慢性炎癥、感染、結締組織疾病、尿毒癥、肝病、內分泌疾病等。(2).骨髓浸潤性貧血:白血病、骨髓瘤、骨轉移瘤、骨髓纖維化。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3).鐵粒幼細胞性貧血。3.失血:12貧血發(fā)生的原因貧血中最常見的是缺鐵性貧血。缺鐵性貧血是指體內可用來制造血紅蛋白的貯存鐵已被用盡,紅細胞生成障礙所致的貧血。引起缺鐵性貧血最常見的原因是失血,尤其是慢性失血。消化道出血如潰瘍病、惡性腫瘤、鉤蟲病、食道靜脈曲張出血、痔出血、服用水楊酸鹽后發(fā)生胃竇炎以及其他可引起慢性出血的疾病,婦女月經過多和溶血性貧血伴含鐵血黃素尿或血紅蛋白尿等均可引起缺鐵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的發(fā)生是一個較長時間內逐漸形成的。貧血發(fā)生的原因貧血中最常見的是缺鐵性貧血。缺鐵性貧血是指體內13.“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缺乏紅細胞成熟因素而引起的貧血,缺乏葉酸或維生素B12引起的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多見于嬰兒和孕婦長期營養(yǎng)不良;巨幼細胞貧血是指骨髓中出現(xiàn)大量巨幼細胞的一類貧血。實際上巨幼細胞是形態(tài)上和功能上都異常的各階段幼稚紅細胞。這種巨幼細胞的形成是DNA合成缺陷的結果,核的發(fā)育和成熟落后于含血紅蛋白的胞漿。身體多種組織細胞皆受DNA合成缺陷的影響,但以造血組織最嚴重,特別是紅系細胞。.“巨幼紅細胞性貧血”14絕大多數(shù)巨幼細胞貧血是由葉酸、維生素B12缺乏引起的,但也有一小部分是例外,如抗代謝藥物引起的巨幼細胞增生、紅白血病和紅血病、鐵粒幼細胞貧血的巨幼細胞增多、遺傳性乳清酸尿等。不管是哪一種原因引起的,巨幼細胞的形態(tài)都是相同的。經過適當?shù)闹委煟@些巨幼細胞都能很快變成正常的幼稚紅細胞。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在療程后期可能出現(xiàn)相對缺鐵現(xiàn)象,要注意及時補充鐵劑。絕大多數(shù)巨幼細胞貧血是由葉酸、維生素B12缺乏引起的,但也有15“再生障礙性貧血”伴有胃酸缺乏和脊髓側柱、后柱萎縮,病程緩慢;造血功能障礙引起的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骨髓干細胞、造血微環(huán)境損傷以及免疫機制改變,導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出現(xiàn)以全血細胞(紅細胞、粒細胞、血小板)減少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病理變化主要為紅骨髓的脂肪化,也就是說原來有造血功能的紅骨髓被脂肪所取代,取代的數(shù)量越大則貧血越嚴重。根據(jù)起病緩急、病情輕重、骨髓破壞程度和轉歸等,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型。各年齡組均可發(fā)病,但以青壯年多見,男性多于女性?!霸偕系K性貧血”16溶血性貧血(hemolyticanemia)指紅細胞破壞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償不足時發(fā)生的一類貧血。如果骨髓能夠增加紅細胞生成,足以代償紅細胞的生存期縮短,則不會發(fā)生貧血,這種狀態(tài)稱為代償性溶血病。“溶血性貧血”,紅細胞過度破壞所引起的貧血,但較少見;常伴有黃疸,稱為“溶血性黃疸”。溶血性貧血(hemolyticanemia)17根據(jù)紅細胞壽命縮短的原因,可分為紅細胞內在缺陷和外來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貧血。一、紅細胞內在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貧血。(一)紅細胞膜的缺陷。(二)血紅蛋白結構或生成缺陷。(三)紅細胞酶的缺陷。(四)血型為O的女性與非O型男性產下的孩子二、紅細胞外在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貧血。外部的缺陷,通常是獲得性的,紅細胞可受到化學的、機械的或物理因素、生物及免疫學因素的損傷而發(fā)生溶血。溶血可在血管內,也可在血管外。根據(jù)紅細胞壽命縮短的原因,可分為紅細胞內在缺陷和外來因素所致18貧血臨床表現(xiàn)與貧血的程度、貧血時血容量下降程度、發(fā)生貧血的速度及血液循環(huán)、呼吸等系統(tǒng)對貧血的代償和耐受能力和發(fā)生貧血的病因等均有關。貧血臨床表現(xiàn)與貧血的程度、貧血時血容量下降程度、發(fā)生貧血的速19一、神經系統(tǒng):主由貧血時導致腦缺氧所致二、皮膚粘膜:主要是蒼白,另皮膚粘膜粗糙缺乏光澤。溶貧時皮膚粘膜還有黃染。三、呼吸系統(tǒng):貧血時機體處于低氧及高二氧化碳狀態(tài),刺激呼吸中樞而引起。一、神經系統(tǒng):20四、循環(huán)系統(tǒng):失血性貧血時,循環(huán)系統(tǒng)主要表現(xiàn)是對低血容量的反應。非失血性貧血主要是對組織缺氧的反應。長期貧血會導致貧血性心臟病。四、循環(huán)系統(tǒng):21五、消化系統(tǒng):主要是貧血本身影響消化系統(tǒng),致其功能甚至結構改變。此外,IDA(缺鐵性貧血)可引起吞咽異物感,異嗜癥;巨幼貧引起舌炎,舌萎縮等。慢性溶血并膽結石等。五、消化系統(tǒng):22六、泌尿系統(tǒng):貧血時腎血管收縮和缺氧可導致腎功能變化。血管內溶血時游離血紅蛋白↑,嚴重時可堵塞腎小管,引起少尿、無尿、急性腎衰;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多發(fā)性骨髓瘤時大量異常免疫球蛋白輕鏈破壞腎單位,急性失血性貧血致腎血流量減少等均可致腎衰。六、泌尿系統(tǒng):23七、內分泌系統(tǒng):長期貧血缺氧會影響甲狀腺、性腺、腎上腺、胰腺的功能;急性大出血所致希思綜合征。八、生殖系統(tǒng):長期貧血主要影響生殖腺的分泌。九、免疫系統(tǒng):貧血會引起免疫系統(tǒng)改變,使免疫力↓。七、內分泌系統(tǒng):24十、血液系統(tǒng)(一)外周血:主要表現(xiàn)在血細胞數(shù)量、形態(tài)和生化成分上,某些情況下還可合并血漿或血清成分的異常:主要是RBC(紅細胞數(shù))減少,Hb(血紅蛋白)、減少,Ht(紅細胞壓積)減少;(二)造血器官的改變:主要在骨髓:不同類型的貧血BM(骨髓)中有核細胞的多少(增生度)不同。此外,可合并肝、脾、淋巴結腫大。十、血液系統(tǒng)25鐵的代謝鐵是人體合成血紅蛋白的原料;也是肌紅蛋白、細胞呼吸酶(如細胞色素酶、過氧化物酶和過氧化氫酶)的組成成分;是人體正常生理活動不可缺少的物質。鐵的代謝26(一)鐵的分布鐵在人體內分布很廣,幾乎所有組織都含有鐵,以肝、脾含量最為豐富。人體大部分鐵分布在血紅蛋白中,少量存在于肌紅蛋白中,各種酶和血漿中呈運輸狀態(tài)的鐵僅占全身鐵的極小部分。多余的鐵以鐵蛋白和含鐵血黃素的形式貯存于肝、脾、骨髓和腸粘膜等處,貯存鐵的多少,因各人的情況不同差別較大。(一)鐵的分布27正常人體內鐵的分布鐵存在的部位鐵含量(mg)

約占全身鐵的比率(%)血紅蛋白200062.1儲存鐵(鐵蛋白及含鐵血黃素)100031.0肌紅蛋白鐵

1304.0易變池鐵

802.5組織鐵

80.3轉運鐵

40.1正常人體內鐵的分布鐵存在的部位鐵含量約占全身鐵的比率(%)28(二)鐵的來源人體所需鐵的來源有兩方面:1、食物:含鐵量較高的食物有:海帶、紫菜、木耳、香菇、動物肝等,乳類、瓜果含鐵量較低,用鐵的炊具烹調食物可使食物中的鐵含量大大增加食物中鐵的被吸收量因人體對鐵的需要而變化。2、體內紅細胞衰老破壞時所釋放出的鐵:經處理后作為鐵的來源而被再利用,每天約有6.3g血紅蛋白含鐵(21mg)被處理。(二)鐵的來源29(三)鐵的吸收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腸及小腸上1/4段被吸收。吸收量:主要取決于體內鐵貯存量以及紅細胞生成的速度。一個健康人從一般的膳食中能吸收所有鐵的5%~10%,而缺鐵的人吸收量約占20%。需求量:健康成年男性及無月經的婦女,每天需吸收鐵0.5~lmg,嬰兒約為0.5~1.5mg,有月經的婦女需1~2mg;孕婦2~5mg。(三)鐵的吸收30影響因素:1)機體鐵營養(yǎng)狀況:在體內缺鐵的情況下,鐵的吸收量會明顯增加2)膳食鐵的含量及存在形式:有機鐵、二價鐵較易吸收,血紅素鐵較非血紅素鐵吸收率高。血紅素鐵主要存在于動物性食品當中,吸收率不受其他食物影響,但會受到身體鐵儲存量的調節(jié),當長時間高溫烹調時,會使血鐵質分解成非血鐵質。非血紅素鐵存在于各種植物性食品中,會受到其他食物成分影響其吸收速率,故其吸收率不若血鐵質佳。影響因素:313)膳食中影響鐵吸收的因素:抑制鐵吸收的因素:草酸、植酸、鞣酸、植物纖維、茶、咖啡、鈣(包括牛奶中的鈣)例如植酸是谷物、種子、堅果、蔬菜、水果中以磷酸鹽和礦物質貯存形式的六磷酸鹽,在小腸的堿性環(huán)境中容易形成磷酸鹽而防礙鐵吸收,茶與咖啡也影響鐵的吸收,茶葉中的鞣酸與鐵形成鞣酸鐵復合物,可使鐵吸收減少。3)膳食中影響鐵吸收的因素:32(四)鐵的轉運吸收人血的亞鐵被氧化成高鐵后,與血漿中的轉鐵蛋白結合,1分子轉鐵蛋白能結合2個三價鐵離子,將鐵運送至利用和貯存場所。幼紅細胞和網(wǎng)織紅細胞膜上有豐富的轉鐵蛋白受體,它與轉鐵蛋白結合成受體一轉鐵蛋白復合物后,通過細胞的胞飲作用進人胞質中,復合物在胞質中釋放鐵,轉鐵蛋白則返回細胞表面,再回到血漿中。(四)鐵的轉運33(五)鐵的利用進人胞質內的鐵轉移至線粒體內,在線粒體粗面內質網(wǎng)的血紅素合成酶催化下,與原卟啉結合成血紅素,再與珠蛋白結合成血紅蛋白。當紅細胞衰老死亡時,即被肝、脾和骨髓內的巨噬細胞吞噬。在巨噬細胞內,紅細胞被破壞,血紅蛋白先被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爾后血紅素與珠蛋白分解,被釋放出來的鐵幾乎全部在巨噬細胞中。(五)鐵的利用34(六)鐵的貯存貯存部位:鐵主要貯存在肝、脾和骨髓中。貯存形式:主要為鐵蛋白和含鐵血黃素。(1)鐵蛋白

其形狀近似球形,包括兩部分:一是不含鐵的蛋白質外殼,稱去鐵蛋白;另一個為中心腔,含鐵多少不一,核心最多可容納約4500個鐵原子,具有很大貯鐵能力。(六)鐵的貯存35(2)含鐵血黃素

是鐵蛋白脫去部分蛋白質外殼的聚合體,是鐵蛋白變性的產物,也是貯存鐵的一種形式,但比鐵蛋白中的鐵難以動員和利用。含鐵血黃素存在于巨噬細胞等多種細胞中,由于其在幼紅細胞外,所以稱為細胞外鐵。幼紅細胞中存在的細顆粒鐵蛋白聚合體,稱為細胞內鐵,這種幼紅細胞稱為鐵粒幼細胞。(2)含鐵血黃素36在鐵代謝平衡的情況下,貯存鐵很少動用;當機體缺鐵時,首先是貯存鐵被消耗,可通過轉鐵蛋白的運輸而動用,并由此可足夠合成全身1/3的血紅蛋白。當貯存鐵耗盡后再繼續(xù)缺鐵時才會出現(xiàn)貧血。在鐵代謝平衡的情況下,貯存鐵很少動用;37(七)鐵的排泄正常人鐵的排泄量很少,主要由腸道脫落的細胞從糞便排出體外,少量由膽汁、尿液、皮膚和汗液排泄。成年男性平均每天排泄約1mg,成年女性由于月經、妊娠、哺乳等原因,平均每天排泄約2mg,故婦女失鐵的機會比健康男子多。(七)鐵的排泄38葉酸和VitB12與貧血葉酸的代謝人體必須從食物中獲取所需的葉酸。人體內葉酸的貯存量約為5-10mg,每天葉酸的需要量為200ug。當食物中缺乏葉酸時,短時間極易導致葉酸缺乏。葉酸和VitB12與貧血葉酸的代謝39葉酸和VitB12的代謝VitB12的代謝屬于水溶性B族維生素。人體維生素B12的來源也依靠食物。動物肝、腎、心肌肉組織以及蛋類、乳制品中含量豐富。成年人體內約有4-5mg的維生素B12,每天的需要量為2-5ug。除非是絕對素食者或維生素B12吸收有障礙者,一般不容易發(fā)生維生素B12缺乏癥。葉酸和VitB12的代謝VitB12的代謝40葉酸缺乏的病因1、攝入量不足:食物中缺少新鮮蔬菜、過度烹煮或腌制食物。小腸炎癥、腫瘤。2、需要量增加:妊娠、哺乳、慢性炎癥3、腸道吸收不良:小腸吸收不良綜合癥4、藥物影響吸收(利用不良):甲氨蝶呤、乙胺嘧啶等。葉酸缺乏的病因41維生素B12缺乏的病因1、攝入減少:絕對素食者、萎縮性胃炎維生素B12吸收有障礙者2、內因子缺乏:見于惡性貧血和全胃切除術后。3、影響吸收:回腸疾病或細菌寄生蟲感染4、其他:長期接觸氧化亞氮、藥物維生素B12缺乏的病因42發(fā)病機制導致DNA合成障礙。無效造血。發(fā)病機制導致DNA合成障礙。43銅與貧血銅能促進鐵的吸收利用銅是人體內必需微量元素之一,銅能促進鐵的吸收利用,促進紅細胞的成熟和釋放。銅與鐵相互依賴,密不可分。銅為許多酶的組成成分,直接參與造血過程。缺銅時由于銅藍蛋白減少,血紅蛋白合成受阻,導致鐵的吸收和利用減少,從而加重貧血。這種貧血單純補鐵無效,必須同時補銅劑。除參與造血外,銅元素還有很廣泛的生理作用:調節(jié)心臟的搏動;促進骨骼的生長發(fā)育;參與能量代謝;調節(jié)內分泌機能;參與水、鹽代謝;維護皮膚和頭發(fā)的正常色澤等等。

銅與貧血銅能促進鐵的吸收利用44鈷與貧血鈷是維生素B12分子的一個必要組分,B12是形成紅細胞所必需的成分。鈷缺乏時會發(fā)生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又叫惡性貧血,影響兒童智力發(fā)育。鈷與貧血鈷是維生素B12分子的一個必要組分,B12是形成紅細45維生素C與貧血維生素C缺乏時,葉酸在體內還原為具有生物活性的四氫葉酸受阻。葉酸能代替維生素C參與酪氨酸代謝,維生素C缺乏時,葉酸需要量增加。由于以上兩方面的原因,維生素C缺乏可引起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維生素C缺乏引起貧血另一原因為出血。維生素C與貧血46維生素A與貧血慢性維生素A缺乏可引起貧血,其貧血與缺鐵性貧血相似。呈小細胞低色素貧血改變,平均血紅蛋白容量(MCV)平均血紅蛋白量(MCH)降低、紅細胞體積改變、形態(tài)異常、血清鐵降低。但是兩者有所不同的是:維生素A缺乏伴有貧血時,肝臟與骨髓貯存鐵不是降低而是增加,且血清轉鐵蛋白正常,用鐵劑治療無效而服維生素A有效。維生素A缺乏引起的貧血機制不太清楚,可能與維生素A缺乏影響鐵的轉運和利用而造成紅細胞生成減少有關。維生素A與貧血慢性維生素A缺乏可引起貧血,其貧血與缺鐵性貧血47營養(yǎng)性貧血的飲食治療飲食治療的目的是通過調整膳食中蛋白質、鐵、維生素C、葉酸、維生素B12等與造血有關的營養(yǎng)素的供給量,用于輔助藥物治療,防止貧血復發(fā)。(一)缺鐵性貧血的飲食治療飲食治療原則與要求:在平衡膳食中增加鐵、蛋白質和維生素C的需要量。1、增加鐵的供給量。主要是存在于動物性食物中的血紅素鐵,如畜、禽、水產類的肌肉、內臟中所含的鐵。營養(yǎng)性貧血的飲食治療飲食治療的目的是通過調整膳食482、增加蛋白質的供給量。蛋白質是合成血紅蛋白的原料,而且氨基酸和多肽可與非血紅素鐵結合,形成可溶性、易吸收的絡合物,促進非血紅素鐵的吸收。3、增加維生素C的供給量。維生素C可將三價鐵還原為二價鐵,促進非血紅素鐵的吸收。新鮮水果和蔬菜是維生素C的良好來源。4、減少抑制鐵吸收的因素。鞣酸、草酸、植酸、磷酸等均有抑制非血紅素鐵吸收的作用。濃茶中含有鞣酸,菠菜、茭白中草酸較多。5、合理安排飲食內容和餐次。每餐葷素搭配,使含血紅素鐵的食物和非血紅素鐵的食物同時食用。而且,在餐后都有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食用。2、增加蛋白質的供給量。蛋白質是合成血紅蛋白的原料,而且氨基49(二)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的飲食治療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又稱營養(yǎng)性大細胞性貧血,常見于幼兒期,也見于妊娠期和哺乳期婦女。主要是缺乏維生素B12和葉酸所引起。注射維生素B12和口服葉酸是治療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的主要措施,飲食治療僅為輔助手段。肝、腰、肉、豆類發(fā)酵制品是維生素B12的主要食物來源。肝、腰、綠色蔬菜是葉酸的主要來源。(二)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的飲食治療50具有改善營養(yǎng)性貧血的物質

一、乳酸亞鐵(一)性狀綠白色結晶性粉末或結晶,稍有異臭,略有甜的金屬味。乳酸亞鐵受潮或其水溶液氧化后變?yōu)楹F鹽的黃褐色。光照可促進氧化。鐵離子反應后易著色。溶于水,形成帶綠色的透明液體,呈酸性,幾乎不溶于乙醇(二)生理功能改善缺鐵性貧血。(三)制法1、由乳酸鈣或乳酸鈉溶液與硫酸亞鐵或氯化亞鐵反應而得。2、乳酸溶液中添加蔗糖及精制鐵粉,直接反應后結晶而得。具有改善營養(yǎng)性貧血的物質

一、乳酸亞鐵51二、血紅素鐵(卟啉鐵)血液經分離除去血清,得血球部分(血紅蛋白)再經蛋白酶酶解以除去血球蛋白后所得含卟啉鐵的鐵蛋白。(一)性狀暗紫色有光澤的細微針狀結晶或黑褐色顆粒、粉末。略有特殊氣味。極不穩(wěn)定,易氧化。不溶于水。用作鐵強化劑,其吸收率比一般鐵劑高3倍。(二)生理功能對缺鐵性患者有良好的補充、吸收作用,其優(yōu)點主要有:1、血紅素鐵不會受草酸、植酸、單寧酸、碳酸、磷酸等影響,而其他鐵都受到吸收的阻礙。2、非血紅素鐵只有與腸粘膜細胞結合后才能被吸收,其吸收率一般為5%~8%。而血紅素鐵則可直接被腸粘膜細胞所吸收,吸收率高,一般為15%~25%。3、非血紅素鐵有惡心、胸悶、腹瀉等副作用,而血紅素鐵無此現(xiàn)象。4、毒性低。二、血紅素鐵(卟啉鐵)52硫酸亞鐵(一)性狀灰白色至米色粉末,有澀味,較難氧化,比結晶硫酸亞鐵容易保存。水溶液呈酸性并渾濁,逐漸生成黃褐色沉淀緩慢溶于冷水,加熱則迅速溶解,不溶于乙醇。含鐵量按20%計。(二)生理功能改善營養(yǎng)性貧血,作為鐵源供給。在各種含鐵的營養(yǎng)增補劑中,一般均以硫酸亞鐵作為生物利用率的標準,即以硫酸亞鐵的相對生物效價為100,作為各種鐵鹽的比較標準。(三)制法將稀硫酸加入鐵屑中,結晶時水溶液>64.4℃時,所得為一水鹽?;驅⒔Y晶硫酸鐵于40℃下干燥成粉末而得。加熱至45~50℃時溶于結晶水而液化,邊攪拌邊緩慢蒸發(fā)結晶水。干燥失重的限度為35%~36%,生成小粒狀態(tài)細粉,制成粉末。硫酸亞鐵53葡萄糖亞鐵(一)性狀黃灰色或淺綠黃色細粉或顆粒,稍有焦糖似氣味。水溶液加葡萄糖可使其穩(wěn)定。易溶于水,幾乎不溶于乙醇。含鐵元素以12.0%計。(二)生理功能改善缺鐵性貧血。(三)制法1、由還原鐵中和葡萄糖而成。2、由葡萄糖酸鋇或鈣的熱溶液與硫酸亞鐵反應而得。3、由剛制備的碳酸亞鐵與葡萄糖酸在水溶液中加熱而得。葡萄糖亞鐵54改善營養(yǎng)性貧血的功能性食品改善營養(yǎng)性貧血55概述外周血液單位體積中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計數(shù)和(或)紅細胞比積低于正常最低值者稱為貧血。

常以Hb濃度來表示。概述外周血液單位體積中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計數(shù)和(或56【注意】判斷是否貧血要注意性別、年齡、海拔高度、生理狀況的影響及貧血的原因?!镉性陆浥暂^同齡男性血紅蛋白濃度低。初生兒至3個月時較其他年齡組高?!锞镁雍0屋^高的居民血紅蛋白正常值較海平面的居民為高?!咀⒁狻颗袛嗍欠褙氀⒁庑詣e、年齡、海拔高度、生理狀況的影57全身循環(huán)血液中紅細胞的總容量、血紅蛋白和紅細胞壓縮容積減少至同地區(qū)、同年齡、同性別的標準值一下而導致的一種癥狀。全身循環(huán)血液中紅細胞的總容量、血紅蛋白和紅細胞壓縮容積減少至58我國:成男:Hb<120g/L成女:Hb<110g/L孕婦:Hb<100g/L為貧血WHO:成男:Hb<130g/L成女:Hb<120g/L孕婦:Hb<110g/L<6y:Hb<110g/L6-14y:Hb<120g/L我國:成男:Hb<120g/L59分類一、按貧血進展速度分:急性與慢性二、按紅細胞形態(tài)分:分類一、按貧血進展速度分:60貧血的細胞形態(tài)學分類類型MCV(fl)MCHC(%)常見疾病大細胞性貧血>10032~35巨幼貧,伴RC大量增多溶貧,MDS等正細胞性貧血80~10032~35AA、PRCA、溶貧、急性失血性貧血等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80<32IDA、鐵粒貧(SA)海洋性貧血貧血的細胞形態(tài)學分類類型MCV(fl)MCHC(%)常見疾病61三、按血紅蛋白濃度分:貧血嚴重度劃分標準Hb<30g/L30-59g/L60-90g/L>90g/L貧血嚴重程度極重度重度中度輕度三、按血紅蛋白濃度分:Hb<30g/L30-59g/L60-62四、按病因及發(fā)病機理分類:

1.紅細胞生成減少:

①造血物質缺乏: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②骨髓造血功能障礙:再生障礙性貧血(造血干細胞)、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紅系祖細胞)。四、按病因及發(fā)病機理分類:63

2.紅細胞破壞增多:內源性:①遺傳性:

紅細胞膜異常: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癥、遺傳性橢圓形細胞增多癥。紅細胞酶異常: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丙酮酸激酶缺乏癥。珠蛋白合成異常:海洋性貧血、異常血紅蛋白病。

②獲得性: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2.紅細胞破壞增多:64

外源性:①免疫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AIHA)、新生兒同種免疫溶血病,藥物免疫性溶血性貧血。②化學、物理或微生物因素:化學毒物及藥物性溶血、大面積燒傷。③機械性:行軍性血紅蛋白尿、人造心臟瓣膜溶血性貧血、微血管病溶血性貧血。④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破壞增多:脾功能亢進癥。外源性:653.失血:根據(jù)失血速度分急性和慢性;根據(jù)失血量分輕、中、重度;根據(jù)失血的病因分為凝血性疾病和非出凝血性疾病4.繼發(fā)性貧血:(1).慢性病貧血:慢性炎癥、感染、結締組織疾病、尿毒癥、肝病、內分泌疾病等。(2).骨髓浸潤性貧血:白血病、骨髓瘤、骨轉移瘤、骨髓纖維化。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3).鐵粒幼細胞性貧血。3.失血:66貧血發(fā)生的原因貧血中最常見的是缺鐵性貧血。缺鐵性貧血是指體內可用來制造血紅蛋白的貯存鐵已被用盡,紅細胞生成障礙所致的貧血。引起缺鐵性貧血最常見的原因是失血,尤其是慢性失血。消化道出血如潰瘍病、惡性腫瘤、鉤蟲病、食道靜脈曲張出血、痔出血、服用水楊酸鹽后發(fā)生胃竇炎以及其他可引起慢性出血的疾病,婦女月經過多和溶血性貧血伴含鐵血黃素尿或血紅蛋白尿等均可引起缺鐵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的發(fā)生是一個較長時間內逐漸形成的。貧血發(fā)生的原因貧血中最常見的是缺鐵性貧血。缺鐵性貧血是指體內67.“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缺乏紅細胞成熟因素而引起的貧血,缺乏葉酸或維生素B12引起的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多見于嬰兒和孕婦長期營養(yǎng)不良;巨幼細胞貧血是指骨髓中出現(xiàn)大量巨幼細胞的一類貧血。實際上巨幼細胞是形態(tài)上和功能上都異常的各階段幼稚紅細胞。這種巨幼細胞的形成是DNA合成缺陷的結果,核的發(fā)育和成熟落后于含血紅蛋白的胞漿。身體多種組織細胞皆受DNA合成缺陷的影響,但以造血組織最嚴重,特別是紅系細胞。.“巨幼紅細胞性貧血”68絕大多數(shù)巨幼細胞貧血是由葉酸、維生素B12缺乏引起的,但也有一小部分是例外,如抗代謝藥物引起的巨幼細胞增生、紅白血病和紅血病、鐵粒幼細胞貧血的巨幼細胞增多、遺傳性乳清酸尿等。不管是哪一種原因引起的,巨幼細胞的形態(tài)都是相同的。經過適當?shù)闹委?,這些巨幼細胞都能很快變成正常的幼稚紅細胞。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在療程后期可能出現(xiàn)相對缺鐵現(xiàn)象,要注意及時補充鐵劑。絕大多數(shù)巨幼細胞貧血是由葉酸、維生素B12缺乏引起的,但也有69“再生障礙性貧血”伴有胃酸缺乏和脊髓側柱、后柱萎縮,病程緩慢;造血功能障礙引起的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骨髓干細胞、造血微環(huán)境損傷以及免疫機制改變,導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出現(xiàn)以全血細胞(紅細胞、粒細胞、血小板)減少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病理變化主要為紅骨髓的脂肪化,也就是說原來有造血功能的紅骨髓被脂肪所取代,取代的數(shù)量越大則貧血越嚴重。根據(jù)起病緩急、病情輕重、骨髓破壞程度和轉歸等,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型。各年齡組均可發(fā)病,但以青壯年多見,男性多于女性?!霸偕系K性貧血”70溶血性貧血(hemolyticanemia)指紅細胞破壞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償不足時發(fā)生的一類貧血。如果骨髓能夠增加紅細胞生成,足以代償紅細胞的生存期縮短,則不會發(fā)生貧血,這種狀態(tài)稱為代償性溶血病。“溶血性貧血”,紅細胞過度破壞所引起的貧血,但較少見;常伴有黃疸,稱為“溶血性黃疸”。溶血性貧血(hemolyticanemia)71根據(jù)紅細胞壽命縮短的原因,可分為紅細胞內在缺陷和外來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貧血。一、紅細胞內在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貧血。(一)紅細胞膜的缺陷。(二)血紅蛋白結構或生成缺陷。(三)紅細胞酶的缺陷。(四)血型為O的女性與非O型男性產下的孩子二、紅細胞外在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貧血。外部的缺陷,通常是獲得性的,紅細胞可受到化學的、機械的或物理因素、生物及免疫學因素的損傷而發(fā)生溶血。溶血可在血管內,也可在血管外。根據(jù)紅細胞壽命縮短的原因,可分為紅細胞內在缺陷和外來因素所致72貧血臨床表現(xiàn)與貧血的程度、貧血時血容量下降程度、發(fā)生貧血的速度及血液循環(huán)、呼吸等系統(tǒng)對貧血的代償和耐受能力和發(fā)生貧血的病因等均有關。貧血臨床表現(xiàn)與貧血的程度、貧血時血容量下降程度、發(fā)生貧血的速73一、神經系統(tǒng):主由貧血時導致腦缺氧所致二、皮膚粘膜:主要是蒼白,另皮膚粘膜粗糙缺乏光澤。溶貧時皮膚粘膜還有黃染。三、呼吸系統(tǒng):貧血時機體處于低氧及高二氧化碳狀態(tài),刺激呼吸中樞而引起。一、神經系統(tǒng):74四、循環(huán)系統(tǒng):失血性貧血時,循環(huán)系統(tǒng)主要表現(xiàn)是對低血容量的反應。非失血性貧血主要是對組織缺氧的反應。長期貧血會導致貧血性心臟病。四、循環(huán)系統(tǒng):75五、消化系統(tǒng):主要是貧血本身影響消化系統(tǒng),致其功能甚至結構改變。此外,IDA(缺鐵性貧血)可引起吞咽異物感,異嗜癥;巨幼貧引起舌炎,舌萎縮等。慢性溶血并膽結石等。五、消化系統(tǒng):76六、泌尿系統(tǒng):貧血時腎血管收縮和缺氧可導致腎功能變化。血管內溶血時游離血紅蛋白↑,嚴重時可堵塞腎小管,引起少尿、無尿、急性腎衰;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多發(fā)性骨髓瘤時大量異常免疫球蛋白輕鏈破壞腎單位,急性失血性貧血致腎血流量減少等均可致腎衰。六、泌尿系統(tǒng):77七、內分泌系統(tǒng):長期貧血缺氧會影響甲狀腺、性腺、腎上腺、胰腺的功能;急性大出血所致希思綜合征。八、生殖系統(tǒng):長期貧血主要影響生殖腺的分泌。九、免疫系統(tǒng):貧血會引起免疫系統(tǒng)改變,使免疫力↓。七、內分泌系統(tǒng):78十、血液系統(tǒng)(一)外周血:主要表現(xiàn)在血細胞數(shù)量、形態(tài)和生化成分上,某些情況下還可合并血漿或血清成分的異常:主要是RBC(紅細胞數(shù))減少,Hb(血紅蛋白)、減少,Ht(紅細胞壓積)減少;(二)造血器官的改變:主要在骨髓:不同類型的貧血BM(骨髓)中有核細胞的多少(增生度)不同。此外,可合并肝、脾、淋巴結腫大。十、血液系統(tǒng)79鐵的代謝鐵是人體合成血紅蛋白的原料;也是肌紅蛋白、細胞呼吸酶(如細胞色素酶、過氧化物酶和過氧化氫酶)的組成成分;是人體正常生理活動不可缺少的物質。鐵的代謝80(一)鐵的分布鐵在人體內分布很廣,幾乎所有組織都含有鐵,以肝、脾含量最為豐富。人體大部分鐵分布在血紅蛋白中,少量存在于肌紅蛋白中,各種酶和血漿中呈運輸狀態(tài)的鐵僅占全身鐵的極小部分。多余的鐵以鐵蛋白和含鐵血黃素的形式貯存于肝、脾、骨髓和腸粘膜等處,貯存鐵的多少,因各人的情況不同差別較大。(一)鐵的分布81正常人體內鐵的分布鐵存在的部位鐵含量(mg)

約占全身鐵的比率(%)血紅蛋白200062.1儲存鐵(鐵蛋白及含鐵血黃素)100031.0肌紅蛋白鐵

1304.0易變池鐵

802.5組織鐵

80.3轉運鐵

40.1正常人體內鐵的分布鐵存在的部位鐵含量約占全身鐵的比率(%)82(二)鐵的來源人體所需鐵的來源有兩方面:1、食物:含鐵量較高的食物有:海帶、紫菜、木耳、香菇、動物肝等,乳類、瓜果含鐵量較低,用鐵的炊具烹調食物可使食物中的鐵含量大大增加食物中鐵的被吸收量因人體對鐵的需要而變化。2、體內紅細胞衰老破壞時所釋放出的鐵:經處理后作為鐵的來源而被再利用,每天約有6.3g血紅蛋白含鐵(21mg)被處理。(二)鐵的來源83(三)鐵的吸收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腸及小腸上1/4段被吸收。吸收量:主要取決于體內鐵貯存量以及紅細胞生成的速度。一個健康人從一般的膳食中能吸收所有鐵的5%~10%,而缺鐵的人吸收量約占20%。需求量:健康成年男性及無月經的婦女,每天需吸收鐵0.5~lmg,嬰兒約為0.5~1.5mg,有月經的婦女需1~2mg;孕婦2~5mg。(三)鐵的吸收84影響因素:1)機體鐵營養(yǎng)狀況:在體內缺鐵的情況下,鐵的吸收量會明顯增加2)膳食鐵的含量及存在形式:有機鐵、二價鐵較易吸收,血紅素鐵較非血紅素鐵吸收率高。血紅素鐵主要存在于動物性食品當中,吸收率不受其他食物影響,但會受到身體鐵儲存量的調節(jié),當長時間高溫烹調時,會使血鐵質分解成非血鐵質。非血紅素鐵存在于各種植物性食品中,會受到其他食物成分影響其吸收速率,故其吸收率不若血鐵質佳。影響因素:853)膳食中影響鐵吸收的因素:抑制鐵吸收的因素:草酸、植酸、鞣酸、植物纖維、茶、咖啡、鈣(包括牛奶中的鈣)例如植酸是谷物、種子、堅果、蔬菜、水果中以磷酸鹽和礦物質貯存形式的六磷酸鹽,在小腸的堿性環(huán)境中容易形成磷酸鹽而防礙鐵吸收,茶與咖啡也影響鐵的吸收,茶葉中的鞣酸與鐵形成鞣酸鐵復合物,可使鐵吸收減少。3)膳食中影響鐵吸收的因素:86(四)鐵的轉運吸收人血的亞鐵被氧化成高鐵后,與血漿中的轉鐵蛋白結合,1分子轉鐵蛋白能結合2個三價鐵離子,將鐵運送至利用和貯存場所。幼紅細胞和網(wǎng)織紅細胞膜上有豐富的轉鐵蛋白受體,它與轉鐵蛋白結合成受體一轉鐵蛋白復合物后,通過細胞的胞飲作用進人胞質中,復合物在胞質中釋放鐵,轉鐵蛋白則返回細胞表面,再回到血漿中。(四)鐵的轉運87(五)鐵的利用進人胞質內的鐵轉移至線粒體內,在線粒體粗面內質網(wǎng)的血紅素合成酶催化下,與原卟啉結合成血紅素,再與珠蛋白結合成血紅蛋白。當紅細胞衰老死亡時,即被肝、脾和骨髓內的巨噬細胞吞噬。在巨噬細胞內,紅細胞被破壞,血紅蛋白先被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爾后血紅素與珠蛋白分解,被釋放出來的鐵幾乎全部在巨噬細胞中。(五)鐵的利用88(六)鐵的貯存貯存部位:鐵主要貯存在肝、脾和骨髓中。貯存形式:主要為鐵蛋白和含鐵血黃素。(1)鐵蛋白

其形狀近似球形,包括兩部分:一是不含鐵的蛋白質外殼,稱去鐵蛋白;另一個為中心腔,含鐵多少不一,核心最多可容納約4500個鐵原子,具有很大貯鐵能力。(六)鐵的貯存89(2)含鐵血黃素

是鐵蛋白脫去部分蛋白質外殼的聚合體,是鐵蛋白變性的產物,也是貯存鐵的一種形式,但比鐵蛋白中的鐵難以動員和利用。含鐵血黃素存在于巨噬細胞等多種細胞中,由于其在幼紅細胞外,所以稱為細胞外鐵。幼紅細胞中存在的細顆粒鐵蛋白聚合體,稱為細胞內鐵,這種幼紅細胞稱為鐵粒幼細胞。(2)含鐵血黃素90在鐵代謝平衡的情況下,貯存鐵很少動用;當機體缺鐵時,首先是貯存鐵被消耗,可通過轉鐵蛋白的運輸而動用,并由此可足夠合成全身1/3的血紅蛋白。當貯存鐵耗盡后再繼續(xù)缺鐵時才會出現(xiàn)貧血。在鐵代謝平衡的情況下,貯存鐵很少動用;91(七)鐵的排泄正常人鐵的排泄量很少,主要由腸道脫落的細胞從糞便排出體外,少量由膽汁、尿液、皮膚和汗液排泄。成年男性平均每天排泄約1mg,成年女性由于月經、妊娠、哺乳等原因,平均每天排泄約2mg,故婦女失鐵的機會比健康男子多。(七)鐵的排泄92葉酸和VitB12與貧血葉酸的代謝人體必須從食物中獲取所需的葉酸。人體內葉酸的貯存量約為5-10mg,每天葉酸的需要量為200ug。當食物中缺乏葉酸時,短時間極易導致葉酸缺乏。葉酸和VitB12與貧血葉酸的代謝93葉酸和VitB12的代謝VitB12的代謝屬于水溶性B族維生素。人體維生素B12的來源也依靠食物。動物肝、腎、心肌肉組織以及蛋類、乳制品中含量豐富。成年人體內約有4-5mg的維生素B12,每天的需要量為2-5ug。除非是絕對素食者或維生素B12吸收有障礙者,一般不容易發(fā)生維生素B12缺乏癥。葉酸和VitB12的代謝VitB12的代謝94葉酸缺乏的病因1、攝入量不足:食物中缺少新鮮蔬菜、過度烹煮或腌制食物。小腸炎癥、腫瘤。2、需要量增加:妊娠、哺乳、慢性炎癥3、腸道吸收不良:小腸吸收不良綜合癥4、藥物影響吸收(利用不良):甲氨蝶呤、乙胺嘧啶等。葉酸缺乏的病因95維生素B12缺乏的病因1、攝入減少:絕對素食者、萎縮性胃炎維生素B12吸收有障礙者2、內因子缺乏:見于惡性貧血和全胃切除術后。3、影響吸收:回腸疾病或細菌寄生蟲感染4、其他:長期接觸氧化亞氮、藥物維生素B12缺乏的病因96發(fā)病機制導致DNA合成障礙。無效造血。發(fā)病機制導致DNA合成障礙。97銅與貧血銅能促進鐵的吸收利用銅是人體內必需微量元素之一,銅能促進鐵的吸收利用,促進紅細胞的成熟和釋放。銅與鐵相互依賴,密不可分。銅為許多酶的組成成分,直接參與造血過程。缺銅時由于銅藍蛋白減少,血紅蛋白合成受阻,導致鐵的吸收和利用減少,從而加重貧血。這種貧血單純補鐵無效,必須同時補銅劑。除參與造血外,銅元素還有很廣泛的生理作用:調節(jié)心臟的搏動;促進骨骼的生長發(fā)育;參與能量代謝;調節(jié)內分泌機能;參與水、鹽代謝;維護皮膚和頭發(fā)的正常色澤等等。

銅與貧血銅能促進鐵的吸收利用98鈷與貧血鈷是維生素B12分子的一個必要組分,B12是形成紅細胞所必需的成分。鈷缺乏時會發(fā)生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又叫惡性貧血,影響兒童智力發(fā)育。鈷與貧血鈷是維生素B12分子的一個必要組分,B12是形成紅細99維生素C與貧血維生素C缺乏時,葉酸在體內還原為具有生物活性的四氫葉酸受阻。葉酸能代替維生素C參與酪氨酸代謝,維生素C缺乏時,葉酸需要量增加。由于以上兩方面的原因,維生素C缺乏可引起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維生素C缺乏引起貧血另一原因為出血。維生素C與貧血100維生素A與貧血慢性維生素A缺乏可引起貧血,其貧血與缺鐵性貧血相似。呈小細胞低色素貧血改變,平均血紅蛋白容量(MCV)平均血紅蛋白量(MCH)降低、紅細胞體積改變、形態(tài)異常、血清鐵降低。但是兩者有所不同的是:維生素A缺乏伴有貧血時,肝臟與骨髓貯存鐵不是降低而是增加,且血清轉鐵蛋白正常,用鐵劑治療無效而服維生素A有效。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