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羅鷺中華文化課件精簡版羅鷺中華文化課件精簡版專題一古代圖書文化第一講:圖書從何而來?專題一古代圖書文化第一講:圖書從何而來?2最新羅鷺中華文化課件精簡版3最新羅鷺中華文化課件精簡版4最新羅鷺中華文化課件精簡版5最新羅鷺中華文化課件精簡版6最新羅鷺中華文化課件精簡版7最新羅鷺中華文化課件精簡版8(二)陶器刻符:漢字的源頭1、賈湖文化刻符(距今約8000年),1987年在河南舞陽縣賈湖村出土,刻于龜甲、骨器、石器、陶器上,約19個(朱琚元《中華萬年文明的曙光:古彝文破譯賈湖刻符、彝器辨明文物》)
;2、仰韶文化陶器刻符(距今約5800-6200年),1952年首次在西安半坡遺址出土彩陶上發(fā)現(xiàn),100多個符號,以后在其他地方也有發(fā)現(xiàn);3、大汶口陶器刻符(距今5000年左右),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在山東泰安大汶口首次發(fā)現(xiàn);4、吳城商代早期陶符(距今3500年左右),上個世紀七十代在江西清江縣發(fā)現(xiàn),有陶符143個,少數(shù)與甲骨文形體極其接近。(二)陶器刻符:漢字的源頭1、賈湖文化刻符(距今約8000年9(三)甲骨文:成熟的文字王懿榮:發(fā)現(xiàn)甲骨文之第一人(1899)甲骨可分為龜甲和獸骨兩類。龜甲以龜腹甲為主,獸骨以牛胛骨為主。
《史記·殷本紀》:“殷人視龜如神?!?/p>
《禮記·禮運》:“麟、鳳、龜、龍謂之四靈?!奔坠钦疾返某绦颍赫锡敼?;鉆鑿;灼兆;讀兆;契刻卜辭。完整的卜辭由四部分組成:敘辭(記敘時間、地點和占卜者);命辭(即陳述要貞問的事情和期限);占辭(通常包括國王對卜兆的解釋);驗辭(占卜后記錄應驗的事實)。(三)甲骨文:成熟的文字10甲骨卜辭示例(預測天氣風雨)庚子卜,爭貞。(敘辭)翌辛丑,啟?(命辭)王占曰:今夕其雨,翌辛丑啟(占辭)。之夕允雨,辛丑啟。(驗辭)甲骨卜辭示例(預測天氣風雨)11二、鏤于金石、書于竹帛
——書籍載體的尋求《墨子》:“吾非與之并世同時,親聞其聲、見其色也,以其所書于竹帛、鏤于金石、琢于盤盂,傳遺后世子孫者知之?!庇郑骸坝挚趾笫雷訉O不能知也,故書于竹帛,傳遺后世子孫;或恐其腐蠹絕滅,后世子孫不得而記,故琢之盤盂,鏤之金石以重之?!倍?、鏤于金石、書于竹帛
——書籍載體的尋求《墨12西周青銅重器:毛公鼎和散氏盤西周青銅重器:毛公鼎和散氏盤13虢季子白盤虢季子白盤14第三節(jié)古代書籍制度的演變第一階段簡牘制度(簡書)第二階段卷軸制度(帛書和紙書)第三階段冊頁制度(印刷書和抄本)第三節(jié)古代書籍制度的演變第一階段簡牘制度(簡書)15第二講簡牘圖書第二講簡牘圖書16簡牘:中國最早的圖書形式一、簡牘的起源《尚書·多士》:“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薄墩f文解字》“冊,符命也,諸侯進受于王也。象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古文冊從竹。”“典,五帝之書也,從冊,在兀上,尊閣之也……古文典從竹。”《墨子·貴義》:“昔者周公旦朝讀《書》百篇?!蓖鯂S《簡牘檢署考》:“金石也,甲骨也,竹木也,三者不知孰為后先,而以竹木之用為最廣。”簡牘:中國最早的圖書形式一、簡牘的起源17冊(甲骨文,金文,古文、篆文)典(甲骨文,金文,古文、篆文)冊(甲骨文,金文,古文、篆文)典(甲骨文,金文,古文、篆文)18二、簡牘的發(fā)現(xiàn)(一)歷史上簡牘的發(fā)現(xiàn)1、西漢武帝時孔子宅壁藏書古文《尚書》《禮記》《論語》《孝經(jīng)》等今古文經(jīng)學之爭2、晉武帝太康二年(281)汲冢書古書16種,共75篇?,F(xiàn)存《穆天子傳》和《竹書紀年》(輯佚本)兩種二、簡牘的發(fā)現(xiàn)(一)歷史上簡牘的發(fā)現(xiàn)19(二)近現(xiàn)代以來簡牘的發(fā)現(xiàn)1、1900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塔里木河下游古樓蘭遺址,發(fā)現(xiàn)漢晉木簡121枚;2、1932年,西北科學考查團團員、瑞典人貝格曼在內(nèi)蒙古額濟納河流域漢代遺址出土居延漢簡10529枚;1973年至74年,在同一地方,新發(fā)現(xiàn)居延漢簡19000多枚;3、1975年,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秦簡1155枚;(二)近現(xiàn)代以來簡牘的發(fā)現(xiàn)1、1900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204、1972年,山東臨沂縣銀雀山西漢墓出土竹簡4942枚,大部分是兵家書,最有名的久已失傳的《孫臏兵法》;5、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一號墓出土楚簡800多枚,共一萬六千字左右,主要是道家和儒家著作,有《老子》甲、乙、丙三組和佚失已久的《子思子》;4、1972年,山東臨沂縣銀雀山西漢墓出土竹簡4942枚,大216、1999年,上海博物館入藏楚簡1200多枚,約三萬五千字,整理出80多種先秦古佚書,如孔子《詩論》等。7、2008年,清華大學接受校友捐贈,從海外購回戰(zhàn)國楚簡2388枚枚清華簡(含殘片)共60余篇書。首冊整理報告已出版,包括《尹至》、《尹誥》(佚《古文尚書》)、《程寤》(佚《逸周書》)、《保訓》、《耆夜》、《金縢》(見《今文尚書》)、《皇門》、《祭公》(見今《逸周書》)和《楚居》9篇,均以戰(zhàn)國時楚文字書寫。前8篇屬《尚書》或類《尚書》文獻。6、1999年,上海博物館入藏楚簡1200多枚,約三萬五千字22漢初濟南伏生傳29篇,稱《今文尚書》,后佚一篇。漢景帝末(或說武帝時)曲阜孔壁發(fā)現(xiàn)《古文尚書》,比伏生所傳多16篇,后又佚失。今清華簡存《尹誥》一篇。東晉梅賾獻偽古文尚書,多25篇,并將《今文尚書》多拆分5篇,故《十三經(jīng)注疏》本《尚書》總計58篇。其中《咸有一德》(《尹誥》)可定為偽作。漢初濟南伏生傳29篇,稱《今文尚書》,后佚一篇。23三、簡牘制度(一)簡牘的制作
砍伐、刮削、殺青、編連、書寫(二)簡牘的形制簡,或稱札,用竹或木制成,是簡牘的最基本形式;牘,比簡寬,版狀,多為木質(zhì),用來寫書信、契約,或抄錄醫(yī)方、遣策、過所(通行證)等;觚,多棱形的木棍,抄寫檄書、字書;三、簡牘制度(一)簡牘的制作24檢,有凹槽和方孔,傳遞文書信札和財物時用的封檢;楬,短而寬的木牌,首端多半圓形,系于簿冊或器物之上,題寫名稱,如標簽。(三)書籍制度簡、冊(策)、篇贅簡、書脊、帙、書寫順序:從上而下、從右到左檢,有凹槽和方孔,傳遞文書信札和財物時用的封檢;25四、簡牘圖書與學術文化(一)先秦學術文化殷周時期學術統(tǒng)于王官,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學術的繁榮導致圖書的大量產(chǎn)生。(二)書籍的出現(xiàn)1、上古
傳說中的《三墳》《五典》《八索》《九丘》2、商朝
《漢書藝文志》:湯相《伊尹》五十一篇;《辛甲》二十九篇。3、西周時期
《春秋公羊傳·隱公第一》:“昔孔子受端門之命,制春秋之義,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記》,得百二十國寶書。”
四、簡牘圖書與學術文化(一)先秦學術文化26《漢書·藝文志》:《史籀》十五篇
“《史籀篇》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與孔氏壁中古文異體?!?/p>
4、春秋時期
《左傳·昭公二年》:“春,晉侯使韓宣子來聘,且告為政而來見,禮也。觀書于大史氏,見《易》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王之所以王也。”孔子(前551年至前479)整理六經(jīng)易、詩、書、禮、樂、春秋5、戰(zhàn)國時期《墨子》:“今天下之士君子之書不可勝載。”《墨子·貴義》:“子墨子南使衛(wèi)、關中,載書甚多?!薄肚f子·天下篇》:“惠施多方,其書五車。”《漢書·藝文志》:《史籀》十五篇27(三)早期圖書的特點1、古書多無書名,以單篇流傳《史記·韓非傳》:“作《孤憤》《五蠹》《內(nèi)外儲說》《說林》《說難》十余萬言?!?、古書不題撰人,托名之作甚多3、古書分合無定
《老子》通行本《道經(jīng)》在前,《德經(jīng)》在后;西漢帛書本《德經(jīng)》在前,《道經(jīng)》在后;戰(zhàn)國楚簡本不分篇。4、古書文字不統(tǒng)一(三)早期圖書的特點1、古書多無書名,以單篇流傳28第三講卷軸圖書第三講卷軸圖書29一、帛書(一)帛書的起源與發(fā)展起源于西周以前,興盛于春秋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消退于魏晉以后。帛書和簡牘各有明顯的優(yōu)缺點,可以互補。
《漢書·藝文志》“兵書略”著錄:
《吳孫子兵法》82篇、圖9卷;
《齊孫子》89篇、圖4卷;
《楚兵法》7篇、圖4卷
一、帛書(一)帛書的起源與發(fā)展30(二)帛書的發(fā)現(xiàn)1、長沙子彈庫戰(zhàn)國楚墓帛書1942年9月,盜墓者發(fā)掘。由三部分文字組成,共18章,952字。2、長沙馬王堆西漢帛書1973年發(fā)現(xiàn),為漢文帝前元12年(公元前168年)以前古物。
共30多種,近12萬字。重要的有四種。
(二)帛書的發(fā)現(xiàn)311、《老子》甲、乙本2、《周易》3、《戰(zhàn)國縱橫家書》11200多字,共27章,十章見于今本《戰(zhàn)國策》,一章見于《史記》,其余十六章是佚書。4、《五星占》6000字,記錄了從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到漢文帝3年(公元前177年)約七十年間金木水火土五星在天空中運行的位置,并推算它們的公轉(zhuǎn)周期。1、《老子》甲、乙本32(三)帛書的形制1、裝幀形式:卷軸式和折疊式2、寬幅高低:一種高48厘米,約兩尺左右;一種高24厘米,約一尺左右。
王國維《簡牘檢署考》:“古策有長短,最長者二尺四寸,其次二分而取一?!?、計量單位:卷,相當于簡牘一篇或幾篇4、邊欄:朱絲欄和烏絲欄5、書名:寫在正文后面,并標上字數(shù)(三)帛書的形制33二、紙的發(fā)明與傳播(一)造紙術的源頭(漂絮法+漚麻法)《說文解字》:紙,絮一??也,從糹,氏聲。段玉裁注:按造紙昉于漂絮,其初絲絮為之,以??薦而成之。服虔《通俗文》:方絮曰紙,字從糹氏?!墩f文》:絮,敝綿也;??,潎絮簀也;潎,于水中擊絮也;簀,床棧也?!对娊?jīng)·陳風·東門之池》:東門之池,可以漚麻。二、紙的發(fā)明與傳播(一)造紙術的源頭(漂絮法+漚麻法)34(二)西漢古紙的發(fā)現(xiàn)(背景資料)公元105年,蔡倫獻紙:造紙術發(fā)明的標志。1、羅布淖爾紙,黃龍元年(公元前49)以前;2、居延紙,不晚于漢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3、灞橋紙,不晚于西漢武帝時代(前140-前87年);4、放馬灘紙,西漢文景時期(前176-前141年);5、懸泉紙,從西漢武帝、昭帝時期到魏晉。(二)西漢古紙的發(fā)現(xiàn)35(三)蔡倫改良造紙術的貢獻
《后漢書·蔡倫傳》: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縑帛者謂之紙??V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蔽布、魚網(wǎng)以為紙。元興元年(105)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蔡倫履歷和帝即位(89)升為中常侍,后又兼任尚方令,元興元年(105)向和帝獻紙。(三)蔡倫改良造紙術的貢獻36(四)造紙術的進步1、東漢左伯紙漢末趙歧《三輔決錄》引韋誕(179-253)奏言: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張芝筆、左伯紙及臣墨,皆古法。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盡徑丈之勢,方寸千言。2、晉朝紙
傅咸《紙賦》
東晉桓玄稱帝時下令廢簡用紙(四)造紙術的進步373、造紙原料的改進(1)麻紙
漢代至唐代盛行麻紙,宋以后開始衰落。唐李林甫注《唐六典》、唐李肇《翰林志》記載:朝廷行政文書用白麻紙寫定;軍事方面的用黃麻紙寫定;朝廷致各少數(shù)民族,如吐蕃、回紇等地高級官員的文書,用五色麻紙;部分詔書、敕旨用各色藤紙;各級政府的文書及釋道儒家經(jīng)典,用麻紙。3、造紙原料的改進38(2)皮紙出現(xiàn)于魏晉南北朝,盛行于宋代以后,延續(xù)至今①藤皮紙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如浙江嵊縣剡溪沿岸四、五百里盛產(chǎn)藤皮紙。隋唐五代時期,達到了全盛。有記載稱朝廷、官府文書用青、白、黃藤紙,各有不同的用途。②薛濤箋唐代成都用木芙蓉皮生產(chǎn)。③宣紙明清時期,皖南的宣紙為一時之甲,其原料主要是青檀皮,取青檀枝條的韌皮造紙。(2)皮紙39(3)竹紙
出現(xiàn)于唐末,最初在廣東韶關一帶,浙江睦州也有出產(chǎn)。宋元以后南方多生產(chǎn)皮紙、竹紙,但宋代以皮紙居多,元代以竹紙為主。明清時期,竹紙產(chǎn)量躍居第一,皮紙居第二,麻紙大大減少。還魂紙宋元時期出現(xiàn),即將舊紙回槽,摻到新紙漿中造再生紙。如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北宋乾德五年(967)寫本《救諸眾生苦難經(jīng)》。(3)竹紙404、染紙漢代時出現(xiàn)。所用染料主要是黃蘗,也稱黃柏,蕓香科落葉喬木,干皮呈黃色,味苦,氣微香。從南北朝到隋唐五代,都流行染過的黃紙,而原料主要是麻紙,所以稱之為黃麻紙。古人喜用黃紙的理由有三:一是黃蘗中含有小柏堿,能殺蟲防蛀,延長紙的壽命,起到保護圖書的作用;二是古代有五行說,黃色是五色中的正色,凡神圣、莊重的物品,都用黃色;三是古時涂改紙上寫錯的字,多用雌黃。4、染紙41(五)中國造紙術向世界傳播(背景)印度用棕櫚葉抄寫佛經(jīng);埃及用紙草紙;歐洲用羊皮紙大約公元四世紀末,傳入東鄰朝鮮半島;大約公元六世紀前后,經(jīng)朝鮮傳到日本;公元751年,唐朝與西域大食國(今阿拉伯)發(fā)生戰(zhàn)爭,唐軍大敗,被俘唐軍中有許多造紙工匠被帶到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境內(nèi))開設造紙廠,從此開始大規(guī)模向西方傳播。(五)中國造紙術向世界傳播(背景)印度用棕櫚葉抄寫佛經(jīng);埃及42
公元793年,阿拉伯王在新都馬格達建立了一座造紙工場,招聘了中國造紙工匠;兩年后,大馬士革又開辦了工場,大量運往歐洲。公元900年,傳入埃及的開羅。公元1100年,摩洛哥人開始造紙,結束了西方世界從八世紀到十二世紀阿拉伯人壟斷造紙技術400年的歷史。公元1150年,阿拉伯人渡海,在西班牙的沙提伐城建起了一座處理破布的造紙工場,這是歐洲第一個造紙工廠。距中國發(fā)明造紙術已達1200年之久。公元793年,阿拉伯王在新都馬格達建立了一座造紙工場,招聘43公元1180年,由西班牙傳入法國。公元1271年,由阿拉伯人傳入意大利。公元1312年,由意大利傳入德國。公元1320年,由法國傳入比利時。公元1323年,由法國傳入荷蘭。公元1350年,由意大利傳入瑞典。公元1460年,由法國傳入英國。公元1567年,由意大利傳入俄國。公元1575年,由西班牙傳入墨西哥。公元1690年,由荷蘭傳入美國。公元1803年,由荷蘭傳入加拿大。公元1180年,由西班牙傳入法國。44三、敦煌卷子
王道士(1849-1931),本名圓箓,一作元錄,又作圓祿。湖北麻城人。約光緒二十三年(1897)至敦煌莫高窟。在第16窟東側(cè)建太清宮道觀,即今“下寺”。光緒二十六年(1900)夏發(fā)現(xiàn)藏經(jīng)洞。1907年,英國人斯坦因至莫高窟,騙買七千卷;1908年,法國漢學家伯希和至敦煌,騙買三千卷;1910年,清廷學部運往北京9871卷;1912年,日本吉川小一郎等至莫高窟,騙買寫經(jīng)400余卷;1914年,斯坦因又至莫高窟,再次騙買經(jīng)卷570余件。三、敦煌卷子王道士(1849-1931),本名圓箓,45四、卷軸圖書的裝幀
(一)卷軸裝
四、卷軸圖書的裝幀
(一)卷軸裝
46
(二)旋風裝(龍鱗裝)
故宮博物院藏唐寫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
(二)旋風裝(龍鱗裝)
故宮博物院藏唐寫本《王仁47第四講印刷書籍第四講印刷書籍48一、雕版印刷術
(一)雕版印刷術的發(fā)明張秀民于1958年撰《中國印刷術的發(fā)明及其影響》,引用明代史學家邵經(jīng)邦《弘簡錄》記載:太宗后長孫氏,洛陽人……遂崩,年三十六,上為之慟。及宮司上其所撰《女則》十篇……帝覽而嘉嘆,以為此書足垂后代,令梓行之。一、雕版印刷術
(一)雕版印刷術的發(fā)明49(二)雕版印刷的程序
1、寫出樣本;
2、挑選木板:梨木和棗木
3、雕刻反字;
4、試刷:朱印本、藍印本
5、正式刷?。核蔁熌ㄈ┑癜嬗∷⑿g的改進套印技術朱墨套??;
多色套??;
饾版拱花(二)雕版印刷的程序50二、活字印刷術(一)泥活字
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八記載畢升創(chuàng)制了泥活字;清道光十二年(1832),蘇州李瑤用膠泥活字擺印校補《金石例四種》十七卷和《南疆繹史》;道光二十四年(1844),安徽涇縣翟金生及其子侄,費時三十年仿制了泥活字十萬多個,排版印刷了自著《泥版試印初編》、友人黃爵滋《仙屏書屋初集》十八卷及《水東翟氏宗譜》等三種書。二、活字印刷術(一)泥活字51
(二)木活字
《夢溪筆談》:(木)“紋理有疏密,粘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西夏文佛經(jīng)《吉祥遍至口和本續(xù)》,1991年在寧夏賀蘭縣拜寺溝西夏方塔發(fā)現(xiàn)。為西夏后期(12世紀下半葉)木活字版印本,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fā)現(xiàn)最早的木活版印本實物。元朝元貞元年至大德四年(1295-1300),農(nóng)學家王楨試制成功,原計劃排印《農(nóng)書》,未果,后印制了《旌德縣志》,在明萬歷時失傳。制造工藝完整地被記錄在《農(nóng)書》卷二十二。(二)木活字52(三)銅活字
據(jù)陸深《金臺紀聞》記載,銅活字始于明弘治、正德間,地點主要是在江蘇的無錫、常州、蘇州和南京一帶,最有名的是無錫的華、安兩家,皆為無錫巨富。華氏用銅活字印書起于華燧,室名“會通館”,還有華堅蘭雪堂等。嘉靖年間,無錫安國一家的銅活字印書取代了華氏,室名“桂坡館”。嘉靖以后,銅活字印本逐漸減少。(三)銅活字53
清代銅活字印《古今圖書集成》
康熙年間陳夢雷編輯,雍正年間蔣廷錫刪改,定為一萬卷。用銅活字排版,選用上等開化紙和太史連紙印造,共計525函、5020冊,只印六十部。清代銅活字印《古今圖書集成》54三、印刷時代書籍的裝幀(一)經(jīng)折裝與梵夾裝唐末進士盧光啟
印度梵文貝葉寫經(jīng)(二)蝴蝶裝與包背裝(三)線裝
三、印刷時代書籍的裝幀(一)經(jīng)折裝與梵夾裝55蝴蝶裝和包背裝蝴蝶裝和包背裝56線裝線裝57最新羅鷺中華文化課件精簡版58四、木刻書的特點(一)宋刻本
四川宗顏,如宋蜀刻唐人文集,端莊厚重;
福建學柳,福建黃善夫所刻《史記集解索隱正義》《后漢書注》《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等,剛勁似柳。
江浙崇歐,廖瑩中世彩堂刻韓、柳集,秀雅似歐,譽為神品。四、木刻書的特點(一)宋刻本59(二)元刻本黑口趙字(趙孟頫)無諱多簡(二)元刻本60(三)明刻本
明代前期(洪武至弘治)黑口、趙字、繼元明代中期(正德、嘉靖、隆慶)白口、歐體、仿宋明代后期(萬歷至崇禎)白口、方體、有諱,出現(xiàn)寫刻體(三)明刻本61(四)活字本邊欄不銜接頁面有斷版排字不整齊
墨色有濃淡(四)活字本62中華文化——遠古風騷第一講風雅初開中華文化——遠古風騷第一講風雅初開63一、詩三百篇產(chǎn)生的時代和地域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公元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約五百多年間,共305篇,分風、雅、頌三類風:周南、召南、邶、鄘、衛(wèi)、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計160篇雅:小雅74篇、大雅31篇,計105篇頌: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計40篇一、詩三百篇產(chǎn)生的時代和地域64(一)三頌
《周頌》,西周王室廟堂祭祀樂歌,主要產(chǎn)生在西周初期。
《史記·周本紀》:(成王)“既絀殷命、夷淮夷……興正禮樂,而民和睦,頌聲興?!?/p>
《周頌》大約出自史官和太師(樂官)的手筆,地點是在鎬京。
《魯頌》,春秋時魯國宗廟祭祀樂歌。成王封周公長子伯禽于魯,在今山東一帶。
《商頌》,宋國(都今河南商丘)宗廟祭祀樂歌。(一)三頌65(二)二雅《大雅》全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盛世,主要是朝會樂歌,應用于諸侯朝聘、貴族享宴等朝會典禮?!缎⊙拧坊旧鲜俏髦芎笃诘淖髌?,有很多不滿現(xiàn)實、感嘆身世、發(fā)抒悲怨的諷諫怨刺詩。(三)十五國風《國風》大部分是春秋初期至中期的作品,少數(shù)是西周后期的詩。十五個諸侯國和地區(qū)的民間詩歌,主要是現(xiàn)在的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和湖北北部,即以黃河流域為主,向南擴展到江漢流域。(二)二雅66
總之,從時間上看,《詩經(jīng)》是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年至前6世紀春秋中葉的詩歌。其中《周頌》最早,大多數(shù)在西周初期;《大雅》次之,大多是西周中期,部分在西周后期;《小雅》又次之,大多在西周后期,少數(shù)在東遷以后;《國風》《魯頌》和《商頌》時代較晚,多在春秋前期。從地域上看,《周頌》《雅》的地域是在西周鎬京和東周洛邑;《魯頌》在魯,《商頌》在宋國,《國風》在十五個諸侯國和地區(qū)??傊?,從時間上看,《詩經(jīng)》是公元前11世紀西67二、《詩經(jīng)》的性質(zhì):樂歌
(一)笙詩問題
《詩經(jīng)》305篇,但篇目有311篇,其中《小雅》6篇有目無詞,這六篇是:
《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
關于笙詩的性質(zhì),漢人認為“有義亡辭”,宋人則主張“有聲無辭”。二、《詩經(jīng)》的性質(zhì):樂歌
(一)笙詩問題68(二)詩為樂歌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吳公子札來聘……請觀于周樂。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為之歌《邶》《鄘》《衛(wèi)》;為之歌《王》;為之歌《鄭》;為之歌《齊》;為之歌《豳》;為之歌《秦》;為之歌《魏》;為之歌《唐》;為之歌《陳》;為之歌《檜》;為之歌《小雅》;為之歌《大雅》;為之歌《頌》。
《論語·子罕篇》:吾自衛(wèi)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史記·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
《墨子·公孟篇》: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二)詩為樂歌69三、風、雅、頌的分類(一)風
1、以《詩序》為代表,風動、風行、風教、風化、風刺、風俗等與政治道德教化有關;
2、以鄭樵、朱熹為代表,認為風是風土之音,民俗歌謠之詩;
3、以崔述、梁啟超為代表,認為風是詩體;
4、以章太炎為代表,認為風是吟詠和背誦的詩;
5、以顧頡剛為代表,根據(jù)《詩經(jīng)》內(nèi)證和《左傳》記事,認為風是樂調(diào),《國風》就是土樂、地方樂調(diào)的意思。三、風、雅、頌的分類(一)風70(二)雅雅者,正也。雅與夏通用,周人有時自稱夏人,夏地的言語稱為正聲,亦即《論語》中所說的雅言,即標準話。大雅和小雅的分別政治道德內(nèi)容之分;音樂之分?,F(xiàn)代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古代有一種叫雅的樂器,這是雅樂得名的由來,開始只有一種,后來出現(xiàn)了新的雅樂,把舊的稱大雅,小的稱小雅。(二)雅71(三)頌
1、頌即贊美,是祭祀祖先、祈禱神明時的樂歌。
2、頌字古訓為容,容是“什么的樣子”的意思,具有表演性,是與音樂和舞蹈配合的樂歌。
3、頌和庸通假,庸即鏞字,是一種大鐘,鐘聲緩慢,音調(diào)莊重,故頌大多簡短,無韻,不分章,不疊句,證明是由大鐘伴奏、聲調(diào)緩慢、配合舞蹈的宗教性祭祀樂歌。(三)頌72四、詩的表現(xiàn)手法:賦、比、興(一)賦直陳其事,直抒胸臆,用的是鋪敘手法(二)比比喻,打比方,取比喻和被比喻的事物間切近的一點。要求貼切。(三)興托物起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這里的“他物”是觸動詩人感情的客觀事物或生活形象;能夠達到“文有盡而意有余”的效果四、詩的表現(xiàn)手法:賦、比、興(一)賦73五、詩三百篇的搜集與應用(一)采詩與陳詩采詩途徑:采詩官,如行人、遒人、軒車使者等;各國獻詩;樂官搜集整理采詩目的:知民情、觀風俗公卿、大夫、士陳詩進諫
五、詩三百篇的搜集與應用(一)采詩與陳詩74(二)詩的功用
1、應用于各種典禮儀式
2、用于歌頌和諷刺,有政治教育目的
3、賦詩言志,應用于社會政治交往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晉侯囚衛(wèi)侯,齊侯、鄭伯前往晉排解糾紛。在宴會上,晉侯先賦《大雅·嘉樂》,齊國的國景子答賦《小雅·蓼蕭》,鄭國子展答賦
《鄭風·緇衣》。國景子賦《轡之柔矣》(佚詩);子展賦
《鄭風·將仲子》,取詩中“人之多言,亦所畏也”一句。(二)詩的功用75《左傳·昭公十二年》:夏,宋華定來聘,通嗣君也。享之。為賦《蓼蕭》,弗知,又不答賦。昭子曰:“必亡。宴語之不懷,寵光之不宣,令德之不知,同福之不受,將何以往?”《左傳·襄公二十七年》:齊慶封來聘,其車美。孟孫謂叔孫曰:“慶季之車,不亦美乎?”叔孫曰:“豹聞之:‘服美不稱,必以惡終。’美車何為?”叔孫與慶封食,不敬。為賦《相鼠》,亦不知也。次年,“叔孫穆子食慶封,慶封汜祭。穆子
不說,使工為之誦《茅鴟》(逸詩),亦不知?!薄蹲髠鳌ふ压辍罚?6鄘風·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鄘風·相鼠相鼠有皮,人而無儀!77《左傳·襄公十六年》:晉侯(平公)與諸侯宴于溫,使諸大夫舞,曰:“歌詩必類?!饼R高厚之詩不類。荀偃怒,且曰:“諸侯有異志矣。”使諸大夫盟高厚,高厚逃歸。于是叔孫豹、晉荀偃、宋向戌、衛(wèi)寧殖、鄭公孫蠆、小邾之大夫,盟曰:“同討不庭?!?/p>
4、作為貴族學習的教材《左傳·襄公十六年》:晉侯(平公)與諸侯宴于溫,使諸大夫舞78六、《詩經(jīng)》和孔子的關系(一)孔子刪詩說
《史記·孔子世家》: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及幽、厲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二)孔子整理詩經(jīng)的背景、思想和方法在內(nèi)容上,一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保存原來的面貌;二是不語怪力亂神;三是排斥異端,比如殉葬、暴斂和變制等思想。在語言和文字上,使用雅言;在音樂上是回歸雅樂,排斥新樂。六、《詩經(jīng)》和孔子的關系79(三)孔子詩教1、興觀群怨《論語·陽貨》: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鳥獸草木之名。2、思無邪《論語·為政》: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3、溫柔敦厚《禮記·經(jīng)解》: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三)孔子詩教80七、孔子之后《詩經(jīng)》的傳承戰(zhàn)國時子夏、荀子;漢代齊、魯、韓、毛四家,前三家為今文學派三家詩,毛詩為古文學派(一)齊詩由齊人轅固所傳,在景帝時立為博士。弟子把齊詩進一步與陰陽五行之說和神學相結合,在兩漢之際盛行一時。弊端:迷信成分太多;逐章逐句解釋文字,越來越繁瑣難學。東漢末年所有著作失傳。七、孔子之后《詩經(jīng)》的傳承戰(zhàn)國時子夏、荀子;81(二)魯詩因最初流傳于魯國而得名??鬃印酉模ú飞蹋猍五傳]荀子—齊人浮丘伯—魯人申培(申公)武帝時被立為博士,魯詩在西晉失傳,大多采用春秋和雜說來附會詩義,不能得詩的本義(三)韓詩因傳授者是燕人韓嬰而得名。也托稱傳自子夏、荀子,然實不可考。韓嬰在文帝時立為博士,與魯、齊大同小異,但影響不如二家,主要流傳在燕趙地區(qū)。韓詩亡佚較晚,北宋時才失傳。現(xiàn)僅存《韓詩外傳》。先講故事,發(fā)議論,然后引詩為證。(二)魯詩82(四)毛詩由毛亨、毛萇所傳,稱大毛公、小毛公。長期在民間傳授,東漢后期才立為官學,取代了三家詩的地位,最終長盛不衰,流傳至今。毛詩的特點:
1、解釋字詞扎實、簡明;
2、很少迷信荒誕的內(nèi)容;
3、每一篇詩有序,按照時代發(fā)展順序來解釋詩義,有條理、成系統(tǒng),比三家詩說要高明;
4、把詩的主旨全解釋為與政治或倫理思想相符,適合統(tǒng)治的需要。漢初毛亨《詩故訓傳》;東漢末鄭玄《毛詩傳箋》;唐初孔穎達《毛詩正義》;南宋朱熹《詩集傳》。(四)毛詩83第二講
《詩經(jīng)》選讀第二講
《詩經(jīng)》選讀84一、婚嫁詩一、婚嫁詩85衛(wèi)風·碩人《左傳·隱公三年》:衛(wèi)莊公娶于齊東宮得臣之妹,曰莊姜,美而無子,衛(wèi)人所為賦《碩人》也。碩人其頎,衣錦褧衣。齊侯之子,衛(wèi)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碩人敖敖,說于農(nóng)郊。四牡有驕,朱幩鑣鑣,翟茀以朝。大夫夙退,無使君勞。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鮪發(fā)發(fā)。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衛(wèi)風·碩人《左傳·隱公三年》:衛(wèi)莊公娶于齊東宮得臣之妹,曰莊86宋玉《登徒子好色賦》
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墻窺臣三年,至今未許也。宋玉《神女賦》曹植《洛神賦》宋玉《登徒子好色賦》87二、愛情詩二、愛情詩88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v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v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鄭風·子衿89三、旅思詩三、旅思詩90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91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yè)業(yè)。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92
駕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最新羅鷺中華文化課件精簡版93四、宴飲詩四、宴飲詩94
小雅·鹿鳴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小雅·鹿鳴95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斠钥叮瑧n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曹操‘短歌行’96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明明如月,何時可掇。97蘇軾《前赤壁賦》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蘇軾《前赤壁賦》98最新羅鷺中華文化課件精簡版99羅鷺中華文化課件精簡版羅鷺中華文化課件精簡版專題一古代圖書文化第一講:圖書從何而來?專題一古代圖書文化第一講:圖書從何而來?101最新羅鷺中華文化課件精簡版102最新羅鷺中華文化課件精簡版103最新羅鷺中華文化課件精簡版104最新羅鷺中華文化課件精簡版105最新羅鷺中華文化課件精簡版106最新羅鷺中華文化課件精簡版107(二)陶器刻符:漢字的源頭1、賈湖文化刻符(距今約8000年),1987年在河南舞陽縣賈湖村出土,刻于龜甲、骨器、石器、陶器上,約19個(朱琚元《中華萬年文明的曙光:古彝文破譯賈湖刻符、彝器辨明文物》)
;2、仰韶文化陶器刻符(距今約5800-6200年),1952年首次在西安半坡遺址出土彩陶上發(fā)現(xiàn),100多個符號,以后在其他地方也有發(fā)現(xiàn);3、大汶口陶器刻符(距今5000年左右),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在山東泰安大汶口首次發(fā)現(xiàn);4、吳城商代早期陶符(距今3500年左右),上個世紀七十代在江西清江縣發(fā)現(xiàn),有陶符143個,少數(shù)與甲骨文形體極其接近。(二)陶器刻符:漢字的源頭1、賈湖文化刻符(距今約8000年108(三)甲骨文:成熟的文字王懿榮:發(fā)現(xiàn)甲骨文之第一人(1899)甲骨可分為龜甲和獸骨兩類。龜甲以龜腹甲為主,獸骨以牛胛骨為主。
《史記·殷本紀》:“殷人視龜如神?!?/p>
《禮記·禮運》:“麟、鳳、龜、龍謂之四靈?!奔坠钦疾返某绦颍赫锡敼?;鉆鑿;灼兆;讀兆;契刻卜辭。完整的卜辭由四部分組成:敘辭(記敘時間、地點和占卜者);命辭(即陳述要貞問的事情和期限);占辭(通常包括國王對卜兆的解釋);驗辭(占卜后記錄應驗的事實)。(三)甲骨文:成熟的文字109甲骨卜辭示例(預測天氣風雨)庚子卜,爭貞。(敘辭)翌辛丑,啟?(命辭)王占曰:今夕其雨,翌辛丑啟(占辭)。之夕允雨,辛丑啟。(驗辭)甲骨卜辭示例(預測天氣風雨)110二、鏤于金石、書于竹帛
——書籍載體的尋求《墨子》:“吾非與之并世同時,親聞其聲、見其色也,以其所書于竹帛、鏤于金石、琢于盤盂,傳遺后世子孫者知之。”又:“又恐后世子孫不能知也,故書于竹帛,傳遺后世子孫;或恐其腐蠹絕滅,后世子孫不得而記,故琢之盤盂,鏤之金石以重之?!倍?、鏤于金石、書于竹帛
——書籍載體的尋求《墨111西周青銅重器:毛公鼎和散氏盤西周青銅重器:毛公鼎和散氏盤112虢季子白盤虢季子白盤113第三節(jié)古代書籍制度的演變第一階段簡牘制度(簡書)第二階段卷軸制度(帛書和紙書)第三階段冊頁制度(印刷書和抄本)第三節(jié)古代書籍制度的演變第一階段簡牘制度(簡書)114第二講簡牘圖書第二講簡牘圖書115簡牘:中國最早的圖書形式一、簡牘的起源《尚書·多士》:“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薄墩f文解字》“冊,符命也,諸侯進受于王也。象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古文冊從竹?!薄暗洌宓壑畷?,從冊,在兀上,尊閣之也……古文典從竹?!薄赌印べF義》:“昔者周公旦朝讀《書》百篇?!蓖鯂S《簡牘檢署考》:“金石也,甲骨也,竹木也,三者不知孰為后先,而以竹木之用為最廣。”簡牘:中國最早的圖書形式一、簡牘的起源116冊(甲骨文,金文,古文、篆文)典(甲骨文,金文,古文、篆文)冊(甲骨文,金文,古文、篆文)典(甲骨文,金文,古文、篆文)117二、簡牘的發(fā)現(xiàn)(一)歷史上簡牘的發(fā)現(xiàn)1、西漢武帝時孔子宅壁藏書古文《尚書》《禮記》《論語》《孝經(jīng)》等今古文經(jīng)學之爭2、晉武帝太康二年(281)汲冢書古書16種,共75篇?,F(xiàn)存《穆天子傳》和《竹書紀年》(輯佚本)兩種二、簡牘的發(fā)現(xiàn)(一)歷史上簡牘的發(fā)現(xiàn)118(二)近現(xiàn)代以來簡牘的發(fā)現(xiàn)1、1900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塔里木河下游古樓蘭遺址,發(fā)現(xiàn)漢晉木簡121枚;2、1932年,西北科學考查團團員、瑞典人貝格曼在內(nèi)蒙古額濟納河流域漢代遺址出土居延漢簡10529枚;1973年至74年,在同一地方,新發(fā)現(xiàn)居延漢簡19000多枚;3、1975年,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秦簡1155枚;(二)近現(xiàn)代以來簡牘的發(fā)現(xiàn)1、1900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1194、1972年,山東臨沂縣銀雀山西漢墓出土竹簡4942枚,大部分是兵家書,最有名的久已失傳的《孫臏兵法》;5、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一號墓出土楚簡800多枚,共一萬六千字左右,主要是道家和儒家著作,有《老子》甲、乙、丙三組和佚失已久的《子思子》;4、1972年,山東臨沂縣銀雀山西漢墓出土竹簡4942枚,大1206、1999年,上海博物館入藏楚簡1200多枚,約三萬五千字,整理出80多種先秦古佚書,如孔子《詩論》等。7、2008年,清華大學接受校友捐贈,從海外購回戰(zhàn)國楚簡2388枚枚清華簡(含殘片)共60余篇書。首冊整理報告已出版,包括《尹至》、《尹誥》(佚《古文尚書》)、《程寤》(佚《逸周書》)、《保訓》、《耆夜》、《金縢》(見《今文尚書》)、《皇門》、《祭公》(見今《逸周書》)和《楚居》9篇,均以戰(zhàn)國時楚文字書寫。前8篇屬《尚書》或類《尚書》文獻。6、1999年,上海博物館入藏楚簡1200多枚,約三萬五千字121漢初濟南伏生傳29篇,稱《今文尚書》,后佚一篇。漢景帝末(或說武帝時)曲阜孔壁發(fā)現(xiàn)《古文尚書》,比伏生所傳多16篇,后又佚失。今清華簡存《尹誥》一篇。東晉梅賾獻偽古文尚書,多25篇,并將《今文尚書》多拆分5篇,故《十三經(jīng)注疏》本《尚書》總計58篇。其中《咸有一德》(《尹誥》)可定為偽作。漢初濟南伏生傳29篇,稱《今文尚書》,后佚一篇。122三、簡牘制度(一)簡牘的制作
砍伐、刮削、殺青、編連、書寫(二)簡牘的形制簡,或稱札,用竹或木制成,是簡牘的最基本形式;牘,比簡寬,版狀,多為木質(zhì),用來寫書信、契約,或抄錄醫(yī)方、遣策、過所(通行證)等;觚,多棱形的木棍,抄寫檄書、字書;三、簡牘制度(一)簡牘的制作123檢,有凹槽和方孔,傳遞文書信札和財物時用的封檢;楬,短而寬的木牌,首端多半圓形,系于簿冊或器物之上,題寫名稱,如標簽。(三)書籍制度簡、冊(策)、篇贅簡、書脊、帙、書寫順序:從上而下、從右到左檢,有凹槽和方孔,傳遞文書信札和財物時用的封檢;124四、簡牘圖書與學術文化(一)先秦學術文化殷周時期學術統(tǒng)于王官,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學術的繁榮導致圖書的大量產(chǎn)生。(二)書籍的出現(xiàn)1、上古
傳說中的《三墳》《五典》《八索》《九丘》2、商朝
《漢書藝文志》:湯相《伊尹》五十一篇;《辛甲》二十九篇。3、西周時期
《春秋公羊傳·隱公第一》:“昔孔子受端門之命,制春秋之義,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記》,得百二十國寶書。”
四、簡牘圖書與學術文化(一)先秦學術文化125《漢書·藝文志》:《史籀》十五篇
“《史籀篇》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與孔氏壁中古文異體?!?/p>
4、春秋時期
《左傳·昭公二年》:“春,晉侯使韓宣子來聘,且告為政而來見,禮也。觀書于大史氏,見《易》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王之所以王也?!笨鬃樱ㄇ?51年至前479)整理六經(jīng)易、詩、書、禮、樂、春秋5、戰(zhàn)國時期《墨子》:“今天下之士君子之書不可勝載?!薄赌印べF義》:“子墨子南使衛(wèi)、關中,載書甚多?!薄肚f子·天下篇》:“惠施多方,其書五車?!薄稘h書·藝文志》:《史籀》十五篇126(三)早期圖書的特點1、古書多無書名,以單篇流傳《史記·韓非傳》:“作《孤憤》《五蠹》《內(nèi)外儲說》《說林》《說難》十余萬言。”2、古書不題撰人,托名之作甚多3、古書分合無定
《老子》通行本《道經(jīng)》在前,《德經(jīng)》在后;西漢帛書本《德經(jīng)》在前,《道經(jīng)》在后;戰(zhàn)國楚簡本不分篇。4、古書文字不統(tǒng)一(三)早期圖書的特點1、古書多無書名,以單篇流傳127第三講卷軸圖書第三講卷軸圖書128一、帛書(一)帛書的起源與發(fā)展起源于西周以前,興盛于春秋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消退于魏晉以后。帛書和簡牘各有明顯的優(yōu)缺點,可以互補。
《漢書·藝文志》“兵書略”著錄:
《吳孫子兵法》82篇、圖9卷;
《齊孫子》89篇、圖4卷;
《楚兵法》7篇、圖4卷
一、帛書(一)帛書的起源與發(fā)展129(二)帛書的發(fā)現(xiàn)1、長沙子彈庫戰(zhàn)國楚墓帛書1942年9月,盜墓者發(fā)掘。由三部分文字組成,共18章,952字。2、長沙馬王堆西漢帛書1973年發(fā)現(xiàn),為漢文帝前元12年(公元前168年)以前古物。
共30多種,近12萬字。重要的有四種。
(二)帛書的發(fā)現(xiàn)1301、《老子》甲、乙本2、《周易》3、《戰(zhàn)國縱橫家書》11200多字,共27章,十章見于今本《戰(zhàn)國策》,一章見于《史記》,其余十六章是佚書。4、《五星占》6000字,記錄了從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到漢文帝3年(公元前177年)約七十年間金木水火土五星在天空中運行的位置,并推算它們的公轉(zhuǎn)周期。1、《老子》甲、乙本131(三)帛書的形制1、裝幀形式:卷軸式和折疊式2、寬幅高低:一種高48厘米,約兩尺左右;一種高24厘米,約一尺左右。
王國維《簡牘檢署考》:“古策有長短,最長者二尺四寸,其次二分而取一?!?、計量單位:卷,相當于簡牘一篇或幾篇4、邊欄:朱絲欄和烏絲欄5、書名:寫在正文后面,并標上字數(shù)(三)帛書的形制132二、紙的發(fā)明與傳播(一)造紙術的源頭(漂絮法+漚麻法)《說文解字》:紙,絮一??也,從糹,氏聲。段玉裁注:按造紙昉于漂絮,其初絲絮為之,以??薦而成之。服虔《通俗文》:方絮曰紙,字從糹氏?!墩f文》:絮,敝綿也;??,潎絮簀也;潎,于水中擊絮也;簀,床棧也?!对娊?jīng)·陳風·東門之池》:東門之池,可以漚麻。二、紙的發(fā)明與傳播(一)造紙術的源頭(漂絮法+漚麻法)133(二)西漢古紙的發(fā)現(xiàn)(背景資料)公元105年,蔡倫獻紙:造紙術發(fā)明的標志。1、羅布淖爾紙,黃龍元年(公元前49)以前;2、居延紙,不晚于漢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3、灞橋紙,不晚于西漢武帝時代(前140-前87年);4、放馬灘紙,西漢文景時期(前176-前141年);5、懸泉紙,從西漢武帝、昭帝時期到魏晉。(二)西漢古紙的發(fā)現(xiàn)134(三)蔡倫改良造紙術的貢獻
《后漢書·蔡倫傳》: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縑帛者謂之紙??V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蔽布、魚網(wǎng)以為紙。元興元年(105)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蔡倫履歷和帝即位(89)升為中常侍,后又兼任尚方令,元興元年(105)向和帝獻紙。(三)蔡倫改良造紙術的貢獻135(四)造紙術的進步1、東漢左伯紙漢末趙歧《三輔決錄》引韋誕(179-253)奏言: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張芝筆、左伯紙及臣墨,皆古法。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盡徑丈之勢,方寸千言。2、晉朝紙
傅咸《紙賦》
東晉桓玄稱帝時下令廢簡用紙(四)造紙術的進步1363、造紙原料的改進(1)麻紙
漢代至唐代盛行麻紙,宋以后開始衰落。唐李林甫注《唐六典》、唐李肇《翰林志》記載:朝廷行政文書用白麻紙寫定;軍事方面的用黃麻紙寫定;朝廷致各少數(shù)民族,如吐蕃、回紇等地高級官員的文書,用五色麻紙;部分詔書、敕旨用各色藤紙;各級政府的文書及釋道儒家經(jīng)典,用麻紙。3、造紙原料的改進137(2)皮紙出現(xiàn)于魏晉南北朝,盛行于宋代以后,延續(xù)至今①藤皮紙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如浙江嵊縣剡溪沿岸四、五百里盛產(chǎn)藤皮紙。隋唐五代時期,達到了全盛。有記載稱朝廷、官府文書用青、白、黃藤紙,各有不同的用途。②薛濤箋唐代成都用木芙蓉皮生產(chǎn)。③宣紙明清時期,皖南的宣紙為一時之甲,其原料主要是青檀皮,取青檀枝條的韌皮造紙。(2)皮紙138(3)竹紙
出現(xiàn)于唐末,最初在廣東韶關一帶,浙江睦州也有出產(chǎn)。宋元以后南方多生產(chǎn)皮紙、竹紙,但宋代以皮紙居多,元代以竹紙為主。明清時期,竹紙產(chǎn)量躍居第一,皮紙居第二,麻紙大大減少。還魂紙宋元時期出現(xiàn),即將舊紙回槽,摻到新紙漿中造再生紙。如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北宋乾德五年(967)寫本《救諸眾生苦難經(jīng)》。(3)竹紙1394、染紙漢代時出現(xiàn)。所用染料主要是黃蘗,也稱黃柏,蕓香科落葉喬木,干皮呈黃色,味苦,氣微香。從南北朝到隋唐五代,都流行染過的黃紙,而原料主要是麻紙,所以稱之為黃麻紙。古人喜用黃紙的理由有三:一是黃蘗中含有小柏堿,能殺蟲防蛀,延長紙的壽命,起到保護圖書的作用;二是古代有五行說,黃色是五色中的正色,凡神圣、莊重的物品,都用黃色;三是古時涂改紙上寫錯的字,多用雌黃。4、染紙140(五)中國造紙術向世界傳播(背景)印度用棕櫚葉抄寫佛經(jīng);埃及用紙草紙;歐洲用羊皮紙大約公元四世紀末,傳入東鄰朝鮮半島;大約公元六世紀前后,經(jīng)朝鮮傳到日本;公元751年,唐朝與西域大食國(今阿拉伯)發(fā)生戰(zhàn)爭,唐軍大敗,被俘唐軍中有許多造紙工匠被帶到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境內(nèi))開設造紙廠,從此開始大規(guī)模向西方傳播。(五)中國造紙術向世界傳播(背景)印度用棕櫚葉抄寫佛經(jīng);埃及141
公元793年,阿拉伯王在新都馬格達建立了一座造紙工場,招聘了中國造紙工匠;兩年后,大馬士革又開辦了工場,大量運往歐洲。公元900年,傳入埃及的開羅。公元1100年,摩洛哥人開始造紙,結束了西方世界從八世紀到十二世紀阿拉伯人壟斷造紙技術400年的歷史。公元1150年,阿拉伯人渡海,在西班牙的沙提伐城建起了一座處理破布的造紙工場,這是歐洲第一個造紙工廠。距中國發(fā)明造紙術已達1200年之久。公元793年,阿拉伯王在新都馬格達建立了一座造紙工場,招聘142公元1180年,由西班牙傳入法國。公元1271年,由阿拉伯人傳入意大利。公元1312年,由意大利傳入德國。公元1320年,由法國傳入比利時。公元1323年,由法國傳入荷蘭。公元1350年,由意大利傳入瑞典。公元1460年,由法國傳入英國。公元1567年,由意大利傳入俄國。公元1575年,由西班牙傳入墨西哥。公元1690年,由荷蘭傳入美國。公元1803年,由荷蘭傳入加拿大。公元1180年,由西班牙傳入法國。143三、敦煌卷子
王道士(1849-1931),本名圓箓,一作元錄,又作圓祿。湖北麻城人。約光緒二十三年(1897)至敦煌莫高窟。在第16窟東側(cè)建太清宮道觀,即今“下寺”。光緒二十六年(1900)夏發(fā)現(xiàn)藏經(jīng)洞。1907年,英國人斯坦因至莫高窟,騙買七千卷;1908年,法國漢學家伯希和至敦煌,騙買三千卷;1910年,清廷學部運往北京9871卷;1912年,日本吉川小一郎等至莫高窟,騙買寫經(jīng)400余卷;1914年,斯坦因又至莫高窟,再次騙買經(jīng)卷570余件。三、敦煌卷子王道士(1849-1931),本名圓箓,144四、卷軸圖書的裝幀
(一)卷軸裝
四、卷軸圖書的裝幀
(一)卷軸裝
145
(二)旋風裝(龍鱗裝)
故宮博物院藏唐寫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
(二)旋風裝(龍鱗裝)
故宮博物院藏唐寫本《王仁146第四講印刷書籍第四講印刷書籍147一、雕版印刷術
(一)雕版印刷術的發(fā)明張秀民于1958年撰《中國印刷術的發(fā)明及其影響》,引用明代史學家邵經(jīng)邦《弘簡錄》記載:太宗后長孫氏,洛陽人……遂崩,年三十六,上為之慟。及宮司上其所撰《女則》十篇……帝覽而嘉嘆,以為此書足垂后代,令梓行之。一、雕版印刷術
(一)雕版印刷術的發(fā)明148(二)雕版印刷的程序
1、寫出樣本;
2、挑選木板:梨木和棗木
3、雕刻反字;
4、試刷:朱印本、藍印本
5、正式刷?。核蔁熌ㄈ┑癜嬗∷⑿g的改進套印技術朱墨套印;
多色套??;
饾版拱花(二)雕版印刷的程序149二、活字印刷術(一)泥活字
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八記載畢升創(chuàng)制了泥活字;清道光十二年(1832),蘇州李瑤用膠泥活字擺印校補《金石例四種》十七卷和《南疆繹史》;道光二十四年(1844),安徽涇縣翟金生及其子侄,費時三十年仿制了泥活字十萬多個,排版印刷了自著《泥版試印初編》、友人黃爵滋《仙屏書屋初集》十八卷及《水東翟氏宗譜》等三種書。二、活字印刷術(一)泥活字150
(二)木活字
《夢溪筆談》:(木)“紋理有疏密,粘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西夏文佛經(jīng)《吉祥遍至口和本續(xù)》,1991年在寧夏賀蘭縣拜寺溝西夏方塔發(fā)現(xiàn)。為西夏后期(12世紀下半葉)木活字版印本,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fā)現(xiàn)最早的木活版印本實物。元朝元貞元年至大德四年(1295-1300),農(nóng)學家王楨試制成功,原計劃排印《農(nóng)書》,未果,后印制了《旌德縣志》,在明萬歷時失傳。制造工藝完整地被記錄在《農(nóng)書》卷二十二。(二)木活字151(三)銅活字
據(jù)陸深《金臺紀聞》記載,銅活字始于明弘治、正德間,地點主要是在江蘇的無錫、常州、蘇州和南京一帶,最有名的是無錫的華、安兩家,皆為無錫巨富。華氏用銅活字印書起于華燧,室名“會通館”,還有華堅蘭雪堂等。嘉靖年間,無錫安國一家的銅活字印書取代了華氏,室名“桂坡館”。嘉靖以后,銅活字印本逐漸減少。(三)銅活字152
清代銅活字印《古今圖書集成》
康熙年間陳夢雷編輯,雍正年間蔣廷錫刪改,定為一萬卷。用銅活字排版,選用上等開化紙和太史連紙印造,共計525函、5020冊,只印六十部。清代銅活字印《古今圖書集成》153三、印刷時代書籍的裝幀(一)經(jīng)折裝與梵夾裝唐末進士盧光啟
印度梵文貝葉寫經(jīng)(二)蝴蝶裝與包背裝(三)線裝
三、印刷時代書籍的裝幀(一)經(jīng)折裝與梵夾裝154蝴蝶裝和包背裝蝴蝶裝和包背裝155線裝線裝156最新羅鷺中華文化課件精簡版157四、木刻書的特點(一)宋刻本
四川宗顏,如宋蜀刻唐人文集,端莊厚重;
福建學柳,福建黃善夫所刻《史記集解索隱正義》《后漢書注》《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等,剛勁似柳。
江浙崇歐,廖瑩中世彩堂刻韓、柳集,秀雅似歐,譽為神品。四、木刻書的特點(一)宋刻本158(二)元刻本黑口趙字(趙孟頫)無諱多簡(二)元刻本159(三)明刻本
明代前期(洪武至弘治)黑口、趙字、繼元明代中期(正德、嘉靖、隆慶)白口、歐體、仿宋明代后期(萬歷至崇禎)白口、方體、有諱,出現(xiàn)寫刻體(三)明刻本160(四)活字本邊欄不銜接頁面有斷版排字不整齊
墨色有濃淡(四)活字本161中華文化——遠古風騷第一講風雅初開中華文化——遠古風騷第一講風雅初開162一、詩三百篇產(chǎn)生的時代和地域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公元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約五百多年間,共305篇,分風、雅、頌三類風:周南、召南、邶、鄘、衛(wèi)、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計160篇雅:小雅74篇、大雅31篇,計105篇頌: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計40篇一、詩三百篇產(chǎn)生的時代和地域163(一)三頌
《周頌》,西周王室廟堂祭祀樂歌,主要產(chǎn)生在西周初期。
《史記·周本紀》:(成王)“既絀殷命、夷淮夷……興正禮樂,而民和睦,頌聲興?!?/p>
《周頌》大約出自史官和太師(樂官)的手筆,地點是在鎬京。
《魯頌》,春秋時魯國宗廟祭祀樂歌。成王封周公長子伯禽于魯,在今山東一帶。
《商頌》,宋國(都今河南商丘)宗廟祭祀樂歌。(一)三頌164(二)二雅《大雅》全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盛世,主要是朝會樂歌,應用于諸侯朝聘、貴族享宴等朝會典禮。《小雅》基本上是西周后期的作品,有很多不滿現(xiàn)實、感嘆身世、發(fā)抒悲怨的諷諫怨刺詩。(三)十五國風《國風》大部分是春秋初期至中期的作品,少數(shù)是西周后期的詩。十五個諸侯國和地區(qū)的民間詩歌,主要是現(xiàn)在的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和湖北北部,即以黃河流域為主,向南擴展到江漢流域。(二)二雅165
總之,從時間上看,《詩經(jīng)》是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年至前6世紀春秋中葉的詩歌。其中《周頌》最早,大多數(shù)在西周初期;《大雅》次之,大多是西周中期,部分在西周后期;《小雅》又次之,大多在西周后期,少數(shù)在東遷以后;《國風》《魯頌》和《商頌》時代較晚,多在春秋前期。從地域上看,《周頌》《雅》的地域是在西周鎬京和東周洛邑;《魯頌》在魯,《商頌》在宋國,《國風》在十五個諸侯國和地區(qū)??傊?,從時間上看,《詩經(jīng)》是公元前11世紀西166二、《詩經(jīng)》的性質(zhì):樂歌
(一)笙詩問題
《詩經(jīng)》305篇,但篇目有311篇,其中《小雅》6篇有目無詞,這六篇是:
《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
關于笙詩的性質(zhì),漢人認為“有義亡辭”,宋人則主張“有聲無辭”。二、《詩經(jīng)》的性質(zhì):樂歌
(一)笙詩問題167(二)詩為樂歌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吳公子札來聘……請觀于周樂。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為之歌《邶》《鄘》《衛(wèi)》;為之歌《王》;為之歌《鄭》;為之歌《齊》;為之歌《豳》;為之歌《秦》;為之歌《魏》;為之歌《唐》;為之歌《陳》;為之歌《檜》;為之歌《小雅》;為之歌《大雅》;為之歌《頌》。
《論語·子罕篇》:吾自衛(wèi)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史記·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
《墨子·公孟篇》: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二)詩為樂歌168三、風、雅、頌的分類(一)風
1、以《詩序》為代表,風動、風行、風教、風化、風刺、風俗等與政治道德教化有關;
2、以鄭樵、朱熹為代表,認為風是風土之音,民俗歌謠之詩;
3、以崔述、梁啟超為代表,認為風是詩體;
4、以章太炎為代表,認為風是吟詠和背誦的詩;
5、以顧頡剛為代表,根據(jù)《詩經(jīng)》內(nèi)證和《左傳》記事,認為風是樂調(diào),《國風》就是土樂、地方樂調(diào)的意思。三、風、雅、頌的分類(一)風169(二)雅雅者,正也。雅與夏通用,周人有時自稱夏人,夏地的言語稱為正聲,亦即《論語》中所說的雅言,即標準話。大雅和小雅的分別政治道德內(nèi)容之分;音樂之分?,F(xiàn)代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古代有一種叫雅的樂器,這是雅樂得名的由來,開始只有一種,后來出現(xiàn)了新的雅樂,把舊的稱大雅,小的稱小雅。(二)雅170(三)頌
1、頌即贊美,是祭祀祖先、祈禱神明時的樂歌。
2、頌字古訓為容,容是“什么的樣子”的意思,具有表演性,是與音樂和舞蹈配合的樂歌。
3、頌和庸通假,庸即鏞字,是一種大鐘,鐘聲緩慢,音調(diào)莊重,故頌大多簡短,無韻,不分章,不疊句,證明是由大鐘伴奏、聲調(diào)緩慢、配合舞蹈的宗教性祭祀樂歌。(三)頌171四、詩的表現(xiàn)手法:賦、比、興(一)賦直陳其事,直抒胸臆,用的是鋪敘手法(二)比比喻,打比方,取比喻和被比喻的事物間切近的一點。要求貼切。(三)興托物起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這里的“他物”是觸動詩人感情的客觀事物或生活形象;能夠達到“文有盡而意有余”的效果四、詩的表現(xiàn)手法:賦、比、興(一)賦172五、詩三百篇的搜集與應用(一)采詩與陳詩采詩途徑:采詩官,如行人、遒人、軒車使者等;各國獻詩;樂官搜集整理采詩目的:知民情、觀風俗公卿、大夫、士陳詩進諫
五、詩三百篇的搜集與應用(一)采詩與陳詩173(二)詩的功用
1、應用于各種典禮儀式
2、用于歌頌和諷刺,有政治教育目的
3、賦詩言志,應用于社會政治交往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晉侯囚衛(wèi)侯,齊侯、鄭伯前往晉排解糾紛。在宴會上,晉侯先賦《大雅·嘉樂》,齊國的國景子答賦《小雅·蓼蕭》,鄭國子展答賦
《鄭風·緇衣》。國景子賦《轡之柔矣》(佚詩);子展賦
《鄭風·將仲子》,取詩中“人之多言,亦所畏也”一句。(二)詩的功用174《左傳·昭公十二年》:夏,宋華定來聘,通嗣君也。享之。為賦《蓼蕭》,弗知,又不答賦。昭子曰:“必亡。宴語之不懷,寵光之不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游戲賽事經(jīng)濟效應-洞察分析
- 亞太地區(qū)電影產(chǎn)業(yè)合作-洞察分析
- 圖書館的空間布局與服務質(zhì)量提升-洞察分析
- 魚類生態(tài)風險評估-洞察分析
- 遙感圖像分類與識別-洞察分析
- 《話題:描述電影》課件
- 再保險合同范本(2篇)
- 《時間管理byAnvil》課件
- 《咱網(wǎng)百度推廣手冊》課件
- 2024年滬科版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階段測試試卷
- 水稻田稻鴨共棲技術要點
- 肺功能科室工作報告
- 如何訓練寶寶獨立就寢
- 血常規(guī)報告單
- 寶寶大便觀察及護理課件
- 學校最小應急單元應急預案
- 一年級第一學期口算題(20以內(nèi)口算天天練-15份各100題精確排版)
- 公司月度安全生產(chǎn)綜合檢查表
- 重慶市康德卷2023-2024學年物理高二上期末綜合測試試題含解析
- 七年級音樂下冊 第4單元《北京喜訊到邊寨》課件1 花城版
- 飛行員獻身國防志愿書1000字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