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開發(fā)銀行貸款_第1頁
亞洲開發(fā)銀行貸款_第2頁
亞洲開發(fā)銀行貸款_第3頁
亞洲開發(fā)銀行貸款_第4頁
亞洲開發(fā)銀行貸款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亞洲開發(fā)銀行貸款

江西省贛州鄉(xiāng)村振興環(huán)境綜合治理項目

少數民族發(fā)展計劃

江西省贛州市人民政府

2021年7月

PAGE\*roman

ix

確認函

贛州市人民政府經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向亞洲開發(fā)銀行申請了一筆貸款,用于實施江西省贛州鄉(xiāng)村振興環(huán)境綜合整治項目(以下簡稱“本項目”)。由此,本項目必須按照亞行的保障政策聲明(SPS2009)實施。本少數民族發(fā)展計劃(以下簡稱“EMDP”)是為本項目準備的。EMDP完全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西省和贛州市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的要求,以及亞行的保障政策聲明(SPS2009),特別是對原住民和少數民族的政策要求。

贛州市政府(GMG)和贛州市生態(tài)文明研究中心(PMO)在此確認本少數民族發(fā)展計劃的內容,并將監(jiān)督所有相關地方政府及時實施EMDP中的行動計劃??傮w而言,贛州市政府和贛州市生態(tài)文明研究中心將積極引導少數民族發(fā)展計劃的實施,將定期監(jiān)測進展和績效,并向亞行報告。

機構

簽名

日期

贛州市生態(tài)文明研究中心

(代表贛州市政府在此簽字)

貨幣換算

(截至2021年3月21日)

貨幣單位

元(CNY)

1.00元

=

0.1449美元

1.00美元

=

6.899元

縮寫釋義

ADB

CAB

-

亞洲開發(fā)銀行

民政局

CNY

-

人民幣

EA

EM

-

執(zhí)行機構

少數民族

EMG

ERAB

FGD

-

少數民族群體

民族和宗教事務局

專題小組討論

FSR

GAP

-

可行性研究報告

性別行動計劃

GDP

-

國內生產總值

HH

-

家庭

GC

-

贛州市

GMG

HRSSB

LURT

-

贛州市政府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土地流轉

MLS

-

最低生活標準

MLSSP

PA

PADO

-

最低生活標準保障計劃

項目的影響

扶貧和發(fā)展辦公室

PIA

-

項目影響區(qū)域

-

PSA

-

貧困與社會分析

PRC

-

中華人民共和國

SDAP

SPS

-

社會發(fā)展行動計劃

保障政策聲明

SPRSS

TrTA

-

減貧和社會戰(zhàn)略概要

業(yè)務技術援助

MEASURES

1hectare

=

10,000m2

1mu

=

666.67m2

執(zhí)行摘要

簡介

江西省贛州鄉(xiāng)村振興與環(huán)境綜合治理項目(本項目)將通過加強地方機構能力,綠色農業(yè)發(fā)展,農村環(huán)境改善以及水土保持,促進贛州市的鄉(xiāng)村振興和生態(tài)保護。本項目涉及贛州市轄區(qū)的1區(qū)8縣。該項目包括四個產出:(1)加強環(huán)境管理的機構能力和知識共享;(2)建立綠色發(fā)展機制試點;(3)改善農村垃圾和環(huán)境衛(wèi)生管理;(4)完善水土保持的做法。

根據對項目區(qū)的社會調查,本項目可能會對2個官方認定的少數民族村和4個非官方認定的少數民族村(每個村莊少數民族人口超過200人)產生直接的積極影響,分別是上猶縣黃沙村(427人),于都縣靖石村(308人)、東溪村(563人),南康區(qū)赤江村(203人)。

根據最新的可研報告和社會評估,該項目不會對少數民族的傳統(tǒng),宗教信仰,文物,尊嚴和人權產生不利影響。征地、房屋拆遷都不會影響這六個少數民族聚居的村莊。該項目也會對項目區(qū)內的少數民族個人(或家庭)帶來一些間接的積極影響。因此,根據亞行的《安全保障政策聲明》(SPS,2009),少數民族影響類別建議為B級。

社會影響評估表明,六個少數民族集中村具有相同水平的適應機制以應對因項目風險而造成的影響,基于以下事實:(i)六個村與其他村具有相同的行政結構、政府支持和公眾參與機制;(ii)六個村莊的居民與其他村莊的居民具有相同的受教育機會、就業(yè)機會、技能培訓和經濟地位;(iii)經過國家扶貧和其他計劃,六個村莊擁有相同的基礎設施并享有相同的社會服務,包括供水、道路、電力和互聯網連接。

贛州市少數民族社會經濟特征

贛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全市目前有46個少數民族,總人口88702人,占全市人口的0.09%。人口最多的畬族有74293人,其他人口較多的壯族4275人、土家族1601人、苗族1542人、瑤族1404人。全市有1個少數民族鄉(xiāng)(南康區(qū)赤土畬族鄉(xiāng)是全省最大的民族鄉(xiāng)),34個少數民族村(其中畬族村33個、瑤族村1個),288個少數民族村小組。

本項目主要影響贛州市農村地區(qū),根據贛州市公安局統(tǒng)計數據顯示,項目9個縣(區(qū))共有少數民族人數55662人,共有45個少數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為畬族,共有49285人,占項目縣(區(qū))少數民族人口88.54%。其他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壯族2082人、土家族770人、苗族734人、瑤族498人。社會影響評估發(fā)現,該項目將直接影響項目區(qū)內約5989名少數民族人口,涉及兩個官方認定的少數民族村--梓山畬族村與沈埠畬族村和4個少數民族集中但規(guī)模較小的村莊(每個村都有超過200名少數民族)。其余2000名受影響的少數民族人士與項目區(qū)內其他的漢族混居。9個項目縣(區(qū))中的其他少數民族不在項目實施地區(qū)內居住,但將間接受益于該項目。

少數民族和漢族之間沒有發(fā)現明顯的社會,文化,經濟和政治差異。普通話和客家話是少數民族和漢族居民使用的語言。在項目區(qū)中,沒有少數民族使用少數民族語言,也沒有針對少數民族的特殊宗教信仰或習俗。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土地法》,所有土地均屬于集體或國家。盡管一些少數民族在節(jié)日,文化中仍然保留著自己的文化遺產,但他們并沒有將自己視為獨特的文化和社會群體。

項目區(qū)內的少數民族人員在政治參與,獲得醫(yī)療保健,社會服務和經濟發(fā)展方面沒有任何脆弱性。少數民族人士并不認為他們與漢族人有區(qū)別(或比漢族人更脆弱)。少數民族脆弱性分析表明,該項目不會對少數民族的經濟和社會生活、傳統(tǒng)、文化、信仰或任何歷史遺跡產生任何負面影響。

項目影響和效益

項目對6個少數民族集中村產生的效益包括:(1)改善少數民族群體的生活環(huán)境;(2)幫助少數民族群體可持續(xù)發(fā)展,如生態(tài)旅游項目可增加少數民族收入;(3)增加少數民族群體、低收入群體和婦女的就業(yè)機會。六個少數民族聚集村的少數民族也將有機會參加項目提供的綠色生態(tài)農業(yè)、電子商務和小企業(yè)管理等技能培訓。

少數民族居民與項目區(qū)其他居民受益相同。移民安置計劃表明,少數民族人口將不受征地和移民的影響。根據環(huán)境管理計劃的規(guī)定,一些少數民族將受到需要減輕的環(huán)境影響。在本項目中,沒有必要采取特殊措施來減少或減輕對少數民族的不利影響。

協商與信息公開

在社會影響分析和少數民族發(fā)展計劃準備期間,已經與少數民族及項目利益相關者進行了有意義的協商,他們的需求、關注的問題和建議,已經納入到項目考慮之中,以便盡可能使項目區(qū)少數民族群體充分受益。少數民族發(fā)展計劃包含了一項詳細的行動方案和申訴處理機制,并已經與項目辦和實施機構討論并達成一致,并向項目區(qū)的少數民族進行了公示。在項目實施和運行階段,將及時以文化適宜性地方式,與少數民族人口進行協商,并將建立適當的參與式監(jiān)測評估機制。同時也將組織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關于污水處理費、自來水費的公開聽證會。隨后的項目信息將通過報紙、網站、微信新媒體等進行公開。

少數民族發(fā)展行動計劃

針對項目區(qū)的2個畬族村以及4個少數民族人口超過200人的村莊,已經在本少數民族發(fā)展計劃中制定了一份詳細的行動方案。該行動計劃側重于在項目區(qū)少數民族村/社區(qū)采取措施,來促進少數民族參與所有項目活動,確保在項目全過程中尊重少數民族的文化信仰和習俗禁忌,并確保項目效益具有包容性和文化適宜性。

項目實施機構

贛州市政府已批準少數民族發(fā)展計劃。少數民族發(fā)展計劃由贛州市項目辦和9個縣區(qū)實施機構(包括少數民族宗教事務局、婦聯以及鄉(xiāng)鎮(zhèn)政府等)負責實施,并由地方政府參與協調。此外,承包商,企業(yè)和金融機構也將參與少數民族發(fā)展計劃的實施。贛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將提供支持,以協調、指導和監(jiān)督實施進度。少數民族發(fā)展計劃的實施安排已納入整個項目管理中。

項目預算和資金

少數民族發(fā)展計劃預算為108.5萬元人民幣,來自配套資金和亞行貸款,用于實施少數民族發(fā)展計劃的相關措施和成本。

監(jiān)測與評估

為了確保計劃得到正確實施,需要對少數民族發(fā)展計劃進行監(jiān)測和評估(M&E)。少數民族發(fā)展計劃監(jiān)測和評估的目標是確定項目影響,確保采用適當的參與方法實現少數民族參與規(guī)劃和實施。項目實施期間將聘請社會發(fā)展專家作為顧問,他們將與贛州市項目辦和實施機構合作,建立一個適當的參與性外部和內部監(jiān)測系統(tǒng),將關鍵指標反映在項目績效監(jiān)測系統(tǒng)(PPMS)中。贛州市項目辦將對少數民族發(fā)展計劃進行內部監(jiān)測,通過項目進度報告每半年向亞行報告實施情況。該計劃還將由外部移民和社會監(jiān)督機構進行監(jiān)測,并每半年向項目管理辦公室和亞行報告。

目錄

TOC\o"1-3"\h\u

6055

執(zhí)行摘要

4

15372

A.簡介

4

23620

B.贛州市少數民族社會經濟特征

4

21523

C.項目影響和效益

5

8497

D.協商與信息公開

6

8803

E.少數民族發(fā)展行動計劃

6

4759

F.項目實施機構

6

7758

G.項目預算和資金

7

32549

H.監(jiān)測與評估

7

17885

1.簡介

1

5741

1.1背景

1

21830

1.2項目描述

1

27410

1.3中國江西省少數民族概況

8

18137

1.4贛州市及項目區(qū)少數民族概況

8

18299

2.目標和法律框架

10

6344

2.1項目目標

10

27635

2.2法律框架分析

10

13228

2.2.1中國和江西省少數民族的政府政策,計劃和方案

10

5515

2.2.2亞行對少數民族的要求

11

3776

2.2.3區(qū)別與相同點

12

25307

3.項目區(qū)的少數民族人口

13

4005

3.1項目區(qū)內的少數民族

13

23992

3.2項目區(qū)內的畬族群體

21

23392

4.項目區(qū)少數民族脆弱性分析

22

1857

4.1項目區(qū)少數民族的社會經濟狀況

22

31646

4.2脆弱性分析

24

9916

4.2.1貧困影響

24

31794

4.2.2教育水平

25

26894

4.2.5公眾咨詢與參與

25

17754

4.2.3醫(yī)療健康服務

26

18464

4.2.4就業(yè)情況

26

28128

5.項目的影響及畬族人對項目需求,關注和建議

27

2152

5.1項目對少數民族群體的影響

27

24153

5.2畬族人民對擬議項目的需求與期望

28

22397

6.少數民族發(fā)展計劃

29

30222

6.1少數民族發(fā)展計劃的發(fā)展原則

29

23601

6.2避免,減少,減輕負面影響并使正面影響最大化的行動

30

31477

6.2.1緩解措施

30

10000

6.2.2強化措施

31

21950

7.信息公開和申訴處理

34

3106

7.1進行公眾參與和咨詢

34

20312

7.2實施和運營過程中的參與計劃

38

2436

7.3信息公開

38

27336

7.4申訴機制

38

27557

8.實施安排

41

15657

9.預算和資金來源

42

9427

10.監(jiān)測與評估

44

9967

附件1:中國和江西省的民族發(fā)展政策與亞行政策的比較

46

29244

附件2:訪談記錄樣本

47

25764

附件3:實地考察和公眾咨詢的照片

48

PAGE

7

簡介

1.1背景

擬議的項目將改善贛州農村的整體經濟和環(huán)境,并直接惠及贛州市一區(qū)八縣的67個鄉(xiāng)鎮(zhèn),203個村莊。項目縣(區(qū))包括南康區(qū)和上猶縣,大余縣,崇義縣,于都縣,會昌縣,石城縣,寧都縣和興國縣。

2019年全市人口為983萬人。據可研報告估計,該項目將影響約210萬農村人口。9個項目縣(區(qū))共有5311186人,其中有55562名少數民族人口,占比0.1%。大多數少數民族與漢族混居,項目區(qū)內的少數民族占全市少數民族的62.75%。

根據可研報告和社會調查顯示,項目區(qū)內受影響少數民族人口為5989人,其中于都縣梓山村和崇義縣沈埠村是官方認定的少數民族村,梓山村總人口有6948人,少數民族人口為1297人(占比18.57%)。沈埠村共有1020人,少數民族人口有360人,占總人口的35.29%。其他四個少數民族人口較多村的包括:上猶縣黃沙村(總人口有4328人,少數民族427人),于都縣靖石村(總人口4004人,少數民族308人)、東溪村(總人口5556人,少數民族563人),南康區(qū)赤江村(總人口3278人,少數民族203人)。此外,大約有2000多名少數民族散居在項目區(qū)內。項目縣(區(qū))的其他少數民族居民將間接受益于該項目。

少數民族影響類別為B類,原因如下:(1)9個項目縣(區(qū))內有55,562名少數民族人口,盡管其中大多數少數民族散居在漢族村莊/社區(qū)中;(2)5989名少數民族人口將直接從該項目中受益,約有2/3的少數民族人口集中在6個村莊;(3)沒有發(fā)現對少數民族的不利影響,該項目可通過采取適當的行動或措施對其產生積極影響。少數民族計劃已經制定以確保少數民族可以從項目中平等受益,并減少在項目建設和運營過程中可能對他們產生的不利影響。

1.2項目描述

項目包括四個產出:(1)加強環(huán)境管理的機構能力和知識共享,提高水環(huán)境治理、流域雨水預報的項目管理水平;(2)建立綠色發(fā)展機制試點,發(fā)展綠色農業(yè)產業(yè),制定綠色融資機制,促進綠色經濟發(fā)展;(3)改善農村垃圾和環(huán)境衛(wèi)生管理,包括農村污水系統(tǒng)改造、農村污水收集與處理設施、生活垃圾治理、農村供水改善等;(4)完善水土保持的做法,包括流域水環(huán)境治理、濕地恢復與水土保持、森林質量提升等。

圖1-1項目區(qū)位置圖

表1-1子項目和建設地點

子項目編號

子項目名稱

建設內容

牽頭單位

建設地點

加強環(huán)境管理的機構能力和知識共享

ⅠA

環(huán)境監(jiān)測和能力培訓

ⅠA-1

于都縣重點支流水環(huán)境監(jiān)測能力提升示范工程

主要建設內容為在于都縣主要流域的6條支流上,建設標準固定水質自動監(jiān)測站6座,包括6座水質監(jiān)測站站房建設及儀器設備設施配套。

于都縣

羅坳鎮(zhèn)步前村、新陂鄉(xiāng)中塅村、黃麟鄉(xiāng)公館村、嶺背鎮(zhèn)水頭村、靖石鄉(xiāng)漁翁村、羅江鄉(xiāng)羅江村

ⅠA-2

大氣污染防治系統(tǒng)開發(fā)項目

項目為五年期,主要服務內容:一、大氣網格化數據鏈應用服務:1450萬,主要設備包含:(1)六參數微型站110套:550萬(2)大氣顆粒物解析車1輛:310萬(3)VOCs解析車1輛290萬(4)空氣六參數走航車1輛:120萬(5)顆粒物激光雷達1臺:180萬等;二、專家團隊管理咨詢駐點服務:1100萬,主要工作內容:協助市政府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調度、數據監(jiān)控報告、污染源臺賬管理、數據分析報告、巡查督導服務、VOCs治理攻堅幫扶等;三、空氣質量精細化管理與科學決策平臺服務:300萬,主要內容:監(jiān)測數據融合;四、運維服務:650萬,主要內容包括:六參數微型站、顆粒物解析車、VOCs解析車、六參數走航車、激光雷達等硬件設備的五年運行維護等;

贛州市

贛州市

ⅠA-3

環(huán)境管理和生態(tài)保護能力培訓

對管理人員進行水資源管理、生態(tài)保護、水土保持、林業(yè)管理、環(huán)境監(jiān)測等方面的能力培訓。

贛州市

贛州市

ⅠB

項目管理支持和知識共享

ⅠB-1

管理信息系統(tǒng)的建立

開發(fā)項目管理信息系統(tǒng),包括財務管理、合同管理、進度管理等。

贛州市

9個縣(區(qū))項目辦

ⅠB-2

項目實施支持咨詢

(1)采購與合同管理、財務管理、環(huán)境與社會管理等項目管理實施支持;

贛州市

9個縣(區(qū))項目辦

(2)項目監(jiān)測與評價;

(3)項目進度監(jiān)測;

(4)項目管理知識共享;

(5)項目管理能力培訓;

(6)考察學習。

ⅠB-3

知識共享產品和活動

(1)知識共享產品準備。

贛州市

9個縣(區(qū))項目辦

(2)項目經驗分享和傳播研討會。

ⅠB-4

初始階段的個別專家

為財務管理、采購管理、環(huán)境和社會管理征聘個人顧問

贛州市

贛州市

ⅠB-5

外部環(huán)境監(jiān)測

聘請第三方進行環(huán)境影響監(jiān)測

贛州市

9個縣(區(qū))項目辦

ⅠB-6

外部社會和移民安置監(jiān)測

聘請第三方進行社會和移民安置監(jiān)測

贛州市

9個縣(區(qū))項目辦

ⅠC

課題研究

ⅠC-1

江西會昌湘江國家濕地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護及管護體系研究

課題研究:(1)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根據湘江水生生物資源調查情況,適時、適地進行原種生物增值放流,恢復和提升生物多樣性);(2)棲息地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設施建設(在相應區(qū)域設置隔離保護設施,包括野外投食點、生物墻、巢箱等);(3)野生動物保護、監(jiān)測設施設備(主要保護和監(jiān)測國家一二級野生動物,觀測種群恢復與數量增加,適時向國家部門匯報情況,購置野外監(jiān)測紅外相機及附屬設備);(4)構建國家級濕地公園管理體系,探索創(chuàng)新管護體系新模式。

會昌縣

會昌國家濕地公園

ⅠC-2

綠色大棚蔬菜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研究課題

(1)溫室蔬菜產業(yè)發(fā)展現狀研究,包括溫室農業(yè)廢棄物的收集、處理和利用。

贛州市

贛州市

(2)制定溫室廢物資源化利用試點項目。

ⅠC-3

CCER林業(yè)碳匯項目開發(fā)

崇義縣CCER林業(yè)碳交易試點項目的開發(fā)與VVB驗證

崇義縣

崇義縣

綠色發(fā)展機制試點

ⅡA

建立綠色融資機制

通過金融中介貸款試點綠色融資機制,為綠色農業(yè)發(fā)展和農村振興提供金融支持。

贛州市

大余縣、崇義縣、上猶縣、寧都縣、石城縣、南康區(qū)、于都縣、會昌縣

ⅡB

綠色農業(yè)發(fā)展

ⅡB-1

寧都縣綠色蔬菜產業(yè)發(fā)展項目

(1)4000畝蔬菜示范基地。

寧都縣

青塘鎮(zhèn):青塘村、孫屋村;長勝鎮(zhèn):青樹村、大嶺背村;黃石鎮(zhèn):陂塘村、大嶺村;石上鎮(zhèn):池布村,湖嶺村;固厚鄉(xiāng):觀下村,古溪村;東山壩鎮(zhèn):坪田村、大布村

(2)支持10個農產品品牌建設。

(3)合作社的能力建設。

(4)購買24臺二維碼打印機進行產品追溯。

ⅡB-2

崇義客家梯田全球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保護工程

改造12個村莊梯田中131.042公里的現有灌溉渠/溝渠。

崇義縣

上堡鄉(xiāng)上堡村、水南村、竹溪村、良河村、正井村、赤水村、梅坑村、暖水村、均源村、甲子村,思順鄉(xiāng)齊云山村、新地村等2個鄉(xiāng)鎮(zhèn)12個村

ⅡB-3

上猶縣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tǒng)建設

(1)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上猶縣

油石鄉(xiāng)清溪村;檢測站全縣

(2)發(fā)展縣級農產品監(jiān)測站。

ⅡC

生態(tài)旅游開發(fā)

ⅡC-1

崇義縣主要公路兩旁綠化提升改造工程

公路及主要道路綠化、景觀基礎設施建設

崇義縣

橫水鎮(zhèn)茶灘村、魚梁村、橫水村、上營村,鉛廠鎮(zhèn)石底河村、關刀坪村,金坑鄉(xiāng)紅勝村、金坑村、竹坑村、元田村,過埠鎮(zhèn)長慶村、過埠村,揚眉鎮(zhèn)白枧村、龍溪村,長龍鎮(zhèn)南田村、沈埠村、拔萃村等6鄉(xiāng)鎮(zhèn)17個村。

ⅡC-2

石城縣鄉(xiāng)村振興示范點建設項目

(1)新建5000m2人行道,鋪設48900m2道路,恢復15000m2道路。

石城縣

高田鎮(zhèn):高田村、新坪村;豐山鄉(xiāng):豐山村;橫江鎮(zhèn):丹陽村,平陽村;龍崗鄉(xiāng):龍崗村、下逕村;大由鄉(xiāng):王沙村、水南村

(2)改造墻體21萬平方米,安裝路燈1940盞,建設綠地4.72萬平方米,建設景觀545畝,橋梁1470平方米。

(3)安裝廢水管道3800m,恢復排水溝33400m

ⅡC-3

大余縣鄉(xiāng)村生態(tài)旅游及城鄉(xiāng)一體化經濟發(fā)展

圩鎮(zhèn)沿街面獨棟民居改造150棟,街道兩側亮化工程195盞,道路修復黑化22000m2,人行步道16000m2;竹木村大河邊片獨棟民居改造70棟,道路修復黑化5680m2,村莊亮化工程140盞。

大余縣

竹木村、浮江村

農村垃圾和環(huán)境衛(wèi)生管理得到改善

ⅢA

農村污水管理

ⅢA-1

南康區(qū)環(huán)境綜合治理示范項目

(1)邊坡清理、水塘清淤、生態(tài)護岸、涵管、生態(tài)溝渠、游步道、路燈等;

南康區(qū)

唐江鎮(zhèn)盧屋村、平田村、章石村、九駁橋社區(qū)、新唐社區(qū)

(2)新建2000噸/天污水處理設施1座、新建排污溝渠、主管道、支管道、入戶支網(DN110)等;

ⅢA-2

于都縣圩鎮(zhèn)生活污水生態(tài)處理工程

(1)建設10個鄉(xiāng)鎮(zhèn)污水處理廠,總處理能力3700噸/天;

于都縣

新陂鄉(xiāng)新陂村、靖石鄉(xiāng)靖石村、馬安鄉(xiāng)頭金村、車溪鄉(xiāng)車勝村、鐵山垅鎮(zhèn)豐田村、段屋鄉(xiāng)段屋村、黃麟鄉(xiāng)黃龍村、梓山鎮(zhèn)潭頭村、永豐村、盤古山鎮(zhèn)段仔村、羅江鄉(xiāng)羅江圩、祁祿山井前村

(2)鋪設DN200截污主管網總計19.603km,DN200截污支管網總計44.55km。

ⅢA-3

上猶縣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示范工程

鄉(xiāng)鎮(zhèn)污水處理廠新建3座,其中日處理能力600噸1座,1200噸1座,1000噸1座;污水管網鋪設42公里,其中排水支管(DN300HDPE)20000米、排水干網(DN500HDPE)18000米、排水干網(DN600HDPE)4000米,以及污水檢查井和清掃口等附屬設施。

上猶縣

梅水鄉(xiāng)水徑村、水巖鄉(xiāng)太乙村、油石鄉(xiāng)油石村

ⅢA-4

大余縣鄉(xiāng)鎮(zhèn)生活污水處理系統(tǒng)升級改造工程

建設處理規(guī)模2500噸/天污水處理廠,土建工程建設規(guī)模為4368.71m3,購置污水處理廠設備設施共45臺套。新城鎮(zhèn)敷設DN500污水主管4500m,DN300截污支管16000m,DN100污水入戶支管30000m。污水檢查井45個。浮江鄉(xiāng)敷設DN400污水管757m,敷設DN300截污支管1867m,敷設DN150污水入戶管6438m;污水檢查井97個;DN500混凝土雨水管780m,雨水井27座,沉泥井2座。

大余縣

新城鎮(zhèn)新城村、觀路村、窯子前村、樟樹下村、東乾村、高龍村、王屋嶺村、灌湖村、分水坳村、巷口村、水南村、周屋村、白田埠村、南豐村、橋西村、京州村、新城居委會;浮江鄉(xiāng)浮江村、竹木村

ⅢB

農村生活垃圾治理

ⅢB-1

崇義縣新建生活垃圾綜合處理中心示范工程

建設總容量300噸/日的固體廢物管理中心

崇義縣

橫水鎮(zhèn)上營村

ⅢB-2

崇義縣鄉(xiāng)鎮(zhèn)垃圾(生活垃圾)中轉站示范工程

新建固體廢物轉運站3座,擴建現有固體廢物轉運站4座。

崇義縣

思順鄉(xiāng)沿佑村、上堡鄉(xiāng)上堡村、文英鄉(xiāng)文英韋屋組、鉛廠鎮(zhèn)鐵屎嶺、關田鎮(zhèn)柯樹嶺、過埠鎮(zhèn)過埠村、揚眉鎮(zhèn)獅形嶺

ⅢB-3

寧都縣農村垃圾收集處理示范工程

購買60輛壓縮轉運車和戶外垃圾分類公共桶1.5萬套。促進垃圾分類。

寧都縣

寧都縣

ⅢB-4

石城縣鄉(xiāng)村生活垃圾綜合治理工程

(1)分揀車間500平方米,大件垃圾破碎車3臺,智慧化系統(tǒng)3套,輔助設備1套;

石城縣

琴江鎮(zhèn)杉柏村

(2)推進垃圾分類。

ⅢB-5

上猶縣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示范項目

新建垃圾中轉站2座,擴建垃圾中轉站4座,購置垃圾車50輛,垃圾桶1萬個。

上猶縣

營前鎮(zhèn)象牙村,安和鄉(xiāng)富灣村;社溪鎮(zhèn)龍埠村、油石鄉(xiāng)油石村、紫陽鄉(xiāng)高基坪村、平富鄉(xiāng)平富村。

ⅢC

農村供水改善

ⅢC-1

寧都縣青塘鎮(zhèn)+石上鎮(zhèn)飲用水水質改善工程

(1)青塘鎮(zhèn)5000噸/日供水廠建設。新建取水口、反應沉淀池、V型濾池、清水池、綜合樓等構筑物、新建及改造輸配水管網2.2萬米;

寧都縣

青塘鎮(zhèn)孫屋村、石上鎮(zhèn)石上村

(2)石上鎮(zhèn)2萬噸/日供水廠建設。解決石上鎮(zhèn)及會同鄉(xiāng)20個自然村飲用水水質問題,受益人口達5萬,建設內容;新建取水口、反應沉淀池、V型濾池、清水池、綜合樓等構筑物,新建及改造輸配水管網3.17萬米。

ⅢC-2

大余縣浮江鄉(xiāng)二水廠飲用水改善工程

安裝給水管道約3000米,閥井26口

大余縣

浮江鄉(xiāng)竹木村、浮江村、車里村

水土保持做法得到改善

ⅣA

流域水環(huán)境治理

ⅣA-1

大余縣章水干流環(huán)境生態(tài)治理工程

(1)建設25公里的生態(tài)護岸,圍欄、綠道和25萬平方米的生態(tài)帶;

大余縣

新城鎮(zhèn)京州村、巷口村、高龍村、水南村、周屋村、白田埠村、橋西村、南豐村、窯子前村、觀路村

(2)沿河鋪路。親水棧道19公里,自行車道7公里,章江河岸兩側道路硬化工程23.8公里,對原有17.8公里老路修復及拓寬,新修路面6公里;

(3)沿江路燈和旅游基礎設施。防撞護欄23.8公里,截污溝23.8公里,河道兩岸亮化工程1340盞太陽能路燈;沿親水棧道修建涼亭40座,休閑椅100張。

ⅣA-2

石城縣琴江河流域水生態(tài)環(huán)境綜合治理項目

16.5km琴江沿岸生態(tài)恢復與護岸修復

石城縣

屏山村、長溪村、亨田村、河東村;龍崗村;田心村、高田村、湖坑村

ⅣA-3

寧都縣青塘鎮(zhèn)河水系綜合治理工程

10km河段生態(tài)堤防疏浚與修復

寧都縣

青塘鎮(zhèn)河背村、孫屋村、社岡村、青塘村

ⅣA-4

上猶縣南河湖北岸生態(tài)護岸工程

沿南河湖北岸18公里河岸,進行湖堤護坡護岸建設、水土保持、沿線綠化及配套設施,包括生態(tài)石籠護坡、景觀和環(huán)境基礎設施。

上猶縣

東山鎮(zhèn)濱江村、南塘村、茶亭村、南河村;陡水鎮(zhèn)月仔村、紅星村

ⅣA-5

興國縣濊水流域水環(huán)境綜合治理工程示范項目

河道疏浚、堤防加固、生態(tài)護坡、河道治理17.71公里。

興國縣

高興鎮(zhèn)老圩村、蒙山村、新圩村、文溪村;茶園鄉(xiāng)茶園村;高興鎮(zhèn)啟光村;方太鄉(xiāng)方太村

ⅣB

濕地恢復與水土保持

ⅣB-1

會昌縣湘江流域濕地生態(tài)修復與保護示范工程

(1)通過種植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修復湘江沿岸17公里護岸。

會昌縣

江西會昌湘江國家濕地公園

(2)湘江四個匯合點固體廢物截留。

(3)關閉和修復28個采砂場。

(4)開發(fā)國家濕地公園監(jiān)測管理平臺。

ⅣB-2

南康區(qū)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示范工程

216座崩塌山丘的恢復。工程內容包括土石方工程、新建水源涵養(yǎng)林、果林、坡地種草、生態(tài)墻、淤地壩、梯子、溝道等,保護流域面積37500畝。

南康區(qū)

大坪鄉(xiāng)中坌村、上期村、西坌村、大坪村,坪市鄉(xiāng)小安村、小陂村、長坳村、白馬塘村、羅洞村

ⅣB-3

興國縣方太生態(tài)清潔型小流域建設示范工程

(1)果林1500畝,茶樹750畝,水土保持林1500畝;

興國縣

方太鄉(xiāng)方太村、黃豐村、井口村

(2)封山育林20000畝;

(3)水土生態(tài)工程1項;

(4)1個綜合環(huán)境管理項目。

ⅣB-4

會昌縣水土保持工程

(1)新建會昌縣自然保護地智慧管理中心

會昌縣

江西會昌山國家森林公園、會昌湘江源自然保護區(qū)

(2)瞭望塔建設。

(3)建設生物防火帶5.8km。

(4)安裝視頻監(jiān)控系統(tǒng)。

(5)界碑的安裝。

(6)消防等應急設備的采購。

ⅣB-5

于都縣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示范工程

通過森林開發(fā)、邊坡綠化和修建淤地壩、擋土墻、排水渠和樓梯,修復300個坍塌的裸露邊坡。

于都縣

于都縣貢江鎮(zhèn):紅峰村、長嶺村、東溪村、里泗村;嶺背鎮(zhèn):大塘村、東坑村;利村鄉(xiāng):左馬村;羅坳鄉(xiāng):河坪村;禾豐鎮(zhèn):隘下村;仙下鄉(xiāng):富坑村;新陂鄉(xiāng):義屋村;梓山鎮(zhèn):塘貫村;黃麟鄉(xiāng):于陽村、黃龍村、下關村;段屋鄉(xiāng):勝利村

ⅣC

森林質量提升

ⅣC-1

贛州市南康區(qū)森林質量提升改造示范工程

通過更新改造、補植補種和生物防火林帶建設,實現造林面積約28500畝,其中更新改造4300畝,補植補種19700畝,生物防火林帶4500畝(150公里)。

南康區(qū)

大坪鄉(xiāng)大坪村、上期村、南良村;隆木鄉(xiāng)隆木村、民豐村;麻雙鄉(xiāng)長坑村、義里村、松江村;橫市鎮(zhèn)羅山村、土橋村、大姑村、橫市村、蔡屋村;龍華鄉(xiāng)赤江村、高峰村、沙田段村、中古村;坪市鄉(xiāng)境口村、小陂村、小安村、長坳村、松林村;十八塘鄉(xiāng)十八塘村、樓下村、馬頭村、合江村、薯坑村等7個鄉(xiāng)鎮(zhèn)27個行政村。

ⅣC-2

會昌縣森林質量提升改造及經果林基地建設示范工程

(1)種植鄉(xiāng)土樹種;

會昌縣

江西會昌山國家森林公園、會昌湘江源自然保護區(qū)

(2)會昌森林公園的綠化和森林撫育;

(3)擴大經濟果樹種植區(qū)。

ⅣC-3

上猶縣森林災害綜合治理工程

(1)600畝造林和森林招標,進行5萬畝枯死松樹間伐;撫育改造600畝闊葉林移栽;

上猶縣

黃埠鎮(zhèn)黃沙村、南村;梅水鄉(xiāng)竹山村、陡水鎮(zhèn)月仔村、茶坑村、長坑村;油石鄉(xiāng)河唇村及塘角村;社溪鎮(zhèn)烏溪村;東山鎮(zhèn)上埠村、清湖村、中稍村

(2)松樹病害防治措施,包括向樹木注射阿維菌素、砍伐枯樹和安裝害蟲誘捕器。

ⅣC-4

崇義縣森林質量提升示范工程

(1)更新改造6000畝;

崇義縣

石羅林場、桐梓林場、朱坑林場、天臺山林場、新溪林場、聶都林場、高坌林場、密溪林場、龍峰林場、豐州林場

(2)撫育改造35850畝。

PAGE

39

1.3中國江西省少數民族概況

中國有55個少數民族,占全國總人口的8%。中國政府根據語言,領土,經濟基礎和心理組成來確定少數民族。漢族占全國人口的92%,是中國最大的民族。

江西是少數民族混居的省份之一。絕大多數人口是漢族。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有54個民族,152,000名少數民族與漢族同居,占總人口的0.34%。在54個少數民族群體中,畬族、回族、蒙古族、苗族、滿族是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每個少數民族都有1000余人)。

1.4贛州市及項目區(qū)少數民族概況

截至2020年底,贛州市共有46個少數民族,共88702人,占總人口的0.09%。畬族是贛州最大的少數民族群體,人口為74,293人,其次是壯族4,275人,土家族1,601人和苗族1,542人。贛州市有34個少數民族村(其中畬族村33個、瑤族村1個)項目區(qū)內少數民族情況詳見表2-3。

表1-2項目縣(區(qū))少數民族分布情況表

縣(區(qū))

南康區(qū)

上猶縣

崇義縣

大余縣

于都縣

興國縣

會昌縣

石城縣

寧都縣

合計

民族

蒙古族

29

11

3

20

41

17

15

11

13

160

回族

36

7

14

13

20

6

8

6

8

118

藏族

4

-

1

2

5

7

3

1

1

24

苗族

73

85

70

66

130

106

59

51

94

734

彝族

18

11

13

10

48

15

8

11

14

148

壯族

248

283

154

217

484

250

172

102

172

2082

布依族

26

34

19

10

66

48

24

18

30

275

朝鮮族

6

4

1

-

9

4

1

-

4

29

滿族

30

20

10

25

11

46

18

6

18

184

侗族

59

56

24

41

82

81

31

30

60

464

瑤族

54

80

44

52

126

45

25

18

54

498

白族

11

12

8

4

9

8

7

6

2

67

土家族

76

105

45

61

178

124

41

52

88

770

哈尼族

4

3

2

-

3

1

1

3

-

17

傣族

1

2

3

-

12

4

-

2

1

25

黎族

44

23

13

21

45

86

39

2

25

298

傈僳族

33

13

6

21

38

78

29

6

12

236

畬族

12446

4872

2229

7785

6141

7532

4552

1421

2307

49285

高山族

-

-

-

-

20

2

-

-

1

23

水族

4

5

1

3

8

3

1

2

4

31

納西族

2

1

-

1

2

-

-

-

-

6

土族

1

-

-

2

4

4

-

-

2

13

仫佬族

3

6

-

3

7

2

1

2

4

28

羌族

-

3

4

-

-

1

-

-

3

11

毛南族

2

2

-

4

4

8

-

-

4

24

仡佬族

8

9

4

3

13

1

1

5

6

50

其它

3

1

2

1

11

22

16

3

3

17

縣(區(qū))小計

13221

5648

2670

8365

7517

8501

5052

1758

2930

55662

資料來源:贛州市公安局戶政處提供,截止時間為2016年12月

贛州市公安局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9個項目縣(區(qū))共有26個少數民族,55,562人已進行登記。其中,畬族49,285人,壯族2,082人,土家族770人,苗族734人,其他少數民族人口都少于200人。

目標和法律框架

2.1項目目標

本少數民族發(fā)展計劃旨在確保少數民族能夠平等從鄉(xiāng)村振興與環(huán)境綜合治理項目中受益,并減少或緩解任何可能影響到他們的負面影響。該少數民族發(fā)展計劃描述了少數民族的人口統(tǒng)計,社會和文化特征,項目影響以及少數民族群體的需求。少數民族發(fā)展計劃還將采取措施,確保少數民族可以從該項目中受益,改善其生活水平(尤其是婦女和低收入群體的生活水平),保護其文化和傳統(tǒng),為弱勢群體提供支持,并最大程度地減少或緩解負面影響。

少數民族發(fā)展計劃即使旨在改善少數民族生活質量(即現代衛(wèi)生設施),但也不會覆蓋所有社區(qū)和群體。因此,該計劃將盡一切努力將機制納入項目規(guī)劃和設計中,以確保將項目的包容性或增強性效益帶給少數民族。

2.2法律框架分析

此分析是根據適用的中國針對少數民族群體的法律法規(guī),江西省的法規(guī)以及亞行的《保障政策聲明》(SPS2009)中規(guī)定的保障要求1進行的。相關詳細信息參見附錄1。

中國關于少數民族的政策和法規(guī)解決了亞行在少數民族的保障與發(fā)展中的許多優(yōu)先事項,即種族平等,文化遺產保護,人權,尊嚴和賦權。中國和亞行的政策都強調種族參與,協商,傳統(tǒng)文化和發(fā)展權的重要性。在項目準備、實施和監(jiān)測階段,應充分咨詢和尊重少數民族居民的意見,態(tài)度和期望。

2.2.1中國和江西省少數民族的政府政策,計劃和方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qū)域自治法》將民族平等,民族統(tǒng)一和民族共同意識作為首要目標?!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但是,由于歷史、地理、社會和經濟原因,一些少數民族地區(qū)欠發(fā)達。中國政府采取了許多優(yōu)惠政策,以支持少數民族人士“趕上主流化發(fā)展”。通過建立自治區(qū)、州、縣,并在各個級別和組織的管理機構中為少數民族代表分配席位比例,確保少數民族參與政府行政管理。如果少數民族人口達到鄉(xiāng)鎮(zhèn)/村總人口的30%以上,則也可以建立少數民族鄉(xiāng)鎮(zhèn)和村莊。法律還確保少數民族人口有更多獲得教育,救助金,貸款,補貼和稅收減免的機會。

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fā)布了《“十三五”促進民族地區(qū)和人口較少民族發(fā)展規(guī)劃》。該規(guī)劃的目標是到2020年使所有少數民族人口的整體福祉。具體目標包括:(i)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經濟增長快于全國平均增長水平;(ii)到2020年,人均GDP翻一番;(iii)縮小城鄉(xiāng)差距,大大改善為少數民族提供的社會服務;(iv)少數民族的就業(yè)率,教育水平,社會保障覆蓋面,獲得衛(wèi)生服務的機會得到提高,以及(v)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和傳統(tǒng)得到良好保護。

江西省政府于2001年發(fā)布了《少數民族權利保護條例》。該條例規(guī)定了確保少數民族人民的政治參與,資金支持,社會支持和權利保護的原則。繼《國家“十三五”少數民族發(fā)展計劃》之后,江西省政府根據2017年少數民族工作的需要發(fā)布了新的計劃。目標和行動計劃的重點是建設小康社會,改善社會服務,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當地法律和程序確保本地少數民族人士在政治參與方面享有平等權利,并在獲得教育,就業(yè),健康和經濟發(fā)展方面獲得優(yōu)惠政策支持。

2.2.2亞行對少數民族的要求

亞洲開發(fā)銀行《安全保障政策聲明》(SPS2009)將少數民族定義為具有與優(yōu)勢或主流社會(在本項目中,主流社會為漢族)不同的社會或文化特征的群體。它是一個通用概念,包括文化少數群體,少數民族,土著文化社區(qū),部落人民,本地人和原住民。亞行知識產權良好做法資料手冊強調指出,社會和文化社區(qū)必須具有脆弱性和獨特性,才能觸發(fā)知識產權保障政策。亞行的安全保障政策聲明認識到土著人民在發(fā)展過程中的潛在脆弱性。該政策旨在確保少數民族人民有機會參與發(fā)展并從發(fā)展中平等受益。

項目活動必須確保影響少數民族人口的發(fā)展措施是有效的、可持續(xù)的和文化上適宜的。舉措應在實質和結構上與受影響人口的文化和社會經濟體制相適應,并與受影響人民的需求,愿望和要求相稱。應盡可能考慮、規(guī)劃和實施各項舉措,包括與受影響社區(qū)的協商,以確保尊重少數民族人口的尊嚴、人權和文化獨特性。項目必須避免對少數民族人口產生負面影響,并在負面影響不可避免時提供文化上充分和適宜性的解決方案。對少數民族人口造成影響的項目戰(zhàn)略和發(fā)展方案,必須包括對少數民族人口的境況進行準確客觀分析和明確減緩機制。發(fā)展項目中必須包含透明度和問責機制,并鼓勵少數民族人口參與項目設計和實施。

2.2.3區(qū)別與相同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基于共同語言,領土,經濟基礎和心理構成等來定義少數民族。亞行的原住民概念在中國被稱為少數民族。中華人民共和國傾向于將國家政治結構作為一個綜合系統(tǒng),在每個部分中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民族事務委員會是負責民族事務的主要機構。民族事務委員會正在協調所有其他政府機構并提供指導,以確保正確執(zhí)行《民族自治法》和相關政策。但是,亞行要求將民族分析和保障措施納入項目設計,實施和運行中。中國和亞行都強調少數民族與主流人口之間的文化,社會經濟差異,以及少數民族群體的脆弱性。該計劃的開發(fā)考慮了中國法律和亞行政策的法律要素。

項目區(qū)的少數民族人口

3.1項目區(qū)內的少數民族

根據可研報告,44個擬建項目將直接影響67個鄉(xiāng)鎮(zhèn)的203個村,約有210萬受益人口,其中直接受益人口為512054人,間接受益人口為159萬人。在項目建設區(qū)內,受影響少數民族人口為5989人,其中,寧都縣少數民族14人,興國縣少數民族320人,石城縣少數民族348人,于都縣少數民族2500人,會昌縣少數民族57人,上猶縣少數民族934人,大余縣少數民族489人,崇義縣少數民族785人,南康區(qū)少數民族542人。受影響的少數民族中,82.3%是畬族,且擬議項目將直接影響一個畬族村。

產出2、3和4下的擬議項目將對少數民族人口產生影響,包括產出2將影響1173名少數民族,產出3將影響2666名少數民族,產出4將影響2630名少數民族。在表5-3中詳細列出了9個項目縣區(qū)的少數民族人口分布。

表3-1各縣區(qū)及各產出下的受影響少數民族分布

縣/區(qū)

產出2

產出3

產出4

崇義縣

773

57

0

大余縣

30

489

238

上猶縣

182

283

652

寧都縣

1

1

13

會昌縣

-

-

57

于都縣

-

1772

724

興國縣

-

-

311

南康區(qū)

-

64

479

石城縣

322

0

156

合計

1308

2666

2630

資料來源:貧困與社會分析現場調查-2020年9月

社會影響評估確定了對2個少數民族村(梓山畬族村和沈埠畬族村)的直接影響。梓山村現有畬族人口1297人,占該村總人口的18.67%;沈埠村共有居民1020人,少數民族人口有360人,占總人口的35.29%。除梓山畬族村和沈埠畬族村外,還有其他4個村(黃沙村、靖石村、東溪村、赤江村)是少數民族聚居村,少數民族人口超過200人。在項目區(qū)內,大約還有2000名少數民族人口散居。受影響的少數民族人口在項目區(qū)中的分布如表3-2所示,梓山畬族村與沈埠畬族村以及其他四個村莊的具體信息見表3-3.

表3-2項目區(qū)內直接受影響的少數民族人口

縣區(qū)

鄉(xiāng)鎮(zhèn)

村莊

總人口

少數民族人口

大余縣

浮江鄉(xiāng)

車里村

1128

94

浮江村

2369

25

竹木村

2219

5

新城鎮(zhèn)

新城村

5356

24

觀路村

2985

32

窯孜前村

3524

40

高龍村

2067

20

巷口村

2275

105

水南村

2611

1

周屋村

4463

7

白田埠村

3121

23

南豐村

2547

0

橋西村

3837

2

京州村

2656

8

樟樹下村

2961

15

東乾村

2358

27

王屋嶺村

3231

3

灌湖村

2997

22

分水坳村

2820

10

新城居委會

4121

26

崇義縣

崇義縣

上堡鄉(xiāng)

上堡村

2107

1

暖水村

674

5

良河村

1606

0

赤水村

2031

0

正井村

1417

0

均源村

704

0

水南村

1772

0

竹溪村

1256

3

梅坑村

664

0

甲子村

1078

2

思順鄉(xiāng)

齊云山村

268

0

新地村

560

0

沿佑村

1468

0

橫水鎮(zhèn)

茶灘村

1756

32

魚梁村

1368

16

橫水村

1806

15

上營村

2268

29

文英鄉(xiāng)

文英韋屋組

128

0

鉛廠鎮(zhèn)

石底河村

1730

2

關刀坪村

1026

40

鐵屎嶺

1681

7

關田鎮(zhèn)

柯樹嶺

72

0

過埠鎮(zhèn)

過埠村

1825

20

泮江村

1640

0

果木村

1567

6

鐵木村

957

0

黃背村

2552

38

河梅村

759

3

長慶村

1154

0

揚眉鎮(zhèn)

白枧村

1416

5

龍溪村

181

0

獅形嶺

59

0

金坑鄉(xiāng)

紅勝村

1326

5

金坑村

2289

36

竹坑村

1757

45

元田村

1806

6

長龍鎮(zhèn)

南田村

987

1

沈埠村

1014

360

拔萃村

1929

20

杰壩鄉(xiāng)

黃金村

1735

0

石皮村

1052

0

長潭村

2184

0

中洞村

834

37

麟潭鄉(xiāng)

兩杰村

1757

45

左泉村

786

6

上猶縣

上猶縣

油石鄉(xiāng)

清溪村

3413

182

油石村

2960

0

河唇村

1608

2

塘角村

3208

32

梅水鄉(xiāng)

水徑村

1302

2

竹山村

1668

17

水巖鄉(xiāng)

太乙村

4684

5

寺下鎮(zhèn)

寺下村

1826

0

營前鎮(zhèn)

象牙村

4572

28

安和鄉(xiāng)

富灣村

3424

7

社溪鎮(zhèn)

龍埠村

1321

0

烏溪村

1384

0

紫陽鄉(xiāng)

高基坪村

3302

11

平富鄉(xiāng)

平富村

2918

45

東山鎮(zhèn)

茶亭村

5128

9

濱江村

4896

0

南河村

1808

5

清湖村

1726

0

上埠村

1880

3

南塘村

3204

0

中稍村

4669

0

陡水鎮(zhèn)

月仔村

1226

3

紅星村

1476

4

茶坑村

836

4

長坑村

789

64

黃埠鎮(zhèn)

黃沙村

4328

427

南村

3870

84

石城縣

石城縣

高田鎮(zhèn)

高田村

2641

0

新坪村

1828

2

田心村

1669

2

湖坑村

3305

0

豐山鄉(xiāng)

豐山村

3176

6

橫江鎮(zhèn)

丹陽村

2372

137

平陽村

1930

0

龍崗鄉(xiāng)

龍崗村

2682

18

下逕村

2732

85

大油鄉(xiāng)

王沙村

2465

72

水南村

2554

2

屏山鎮(zhèn)

屏山村

6006

12

長溪村

3767

4

亨田村

3618

8

河東村

3453

0

琴江鎮(zhèn)

杉柏村

1196

0

興國縣

興國縣

高興鎮(zhèn)

老圩村

5006

132

蒙山村

3945

30

文溪村

4423

82

啟光村

1381

14

新圩村

4215

11

茶園鄉(xiāng)

茶園村

2332

5

方太鄉(xiāng)

方太村

3667

36

黃豐村

1115

0

井口村

1776

10

寧都縣

寧都縣

青塘鎮(zhèn)

赤水村

4591

1

南堡村

5738

0

青塘村

5514

0

謝村村

3955

12

洋壟村

3109

0

孫屋村

2149

1

長勝鎮(zhèn)

青樹村

3218

0

大嶺背村

4033

0

黃石鎮(zhèn)

陂塘村

2307

0

大嶺村

4321

0

石上鎮(zhèn)

池布村

3100

0

湖嶺村

2846

0

石上村

4178

0

固厚鄉(xiāng)

觀下村

2621

0

古溪村

2007

0

東山壩鎮(zhèn)

坪田村

2300

0

大布村

2088

0

南康區(qū)

南康區(qū)

唐江鎮(zhèn)

盧屋村

4959

19

平田村

4003

10

章石村

4776

12

九駁橋社區(qū)

5352

14

新唐社區(qū)

4512

9

大坪鄉(xiāng)

中坌村

2244

0

上期村

1706

1

西坌村

3021

0

大坪村

3865

0

南良村

1670

0

坪市鄉(xiāng)

白馬塘村

2301

1

小安村

1720

0

長坳村

2604

1

小陂村

1339

0

境口村

1184

1

松林村

2292

0

羅洞村

2609

0

隆木鄉(xiāng)

隆木村

1399

0

民豐村

1826

0

麻雙鄉(xiāng)

長坑村

1662

6

義里村

2236

0

松江村

2886

0

橫市鎮(zhèn)

羅山村

1135

0

土橋村

2000

1

大姑村

1661

6

橫市村

2425

0

蔡屋村

1163

1

龍華鄉(xiāng)

赤江村

3278

203

高峰村

3970

0

沙田段村

2882

14

中古村

4072

0

十八塘鄉(xiāng)

十八塘村

2677

91

樓下村

2618

0

馬頭村

2726

70

合江村

3243

42

薯坑村

2172

40

于都縣

于都縣

羅坳鎮(zhèn)

步前村

5124

0

河坪村

2845

3

羅江鄉(xiāng)

羅江村

3636

0

黃麟鄉(xiāng)

公館村

2478

3

黃龍村

1704

86

下關村

2915

0

于陽村

3124

0

嶺背鎮(zhèn)

水頭村

3511

1

大塘村

2895

0

東坑村

4056

83

靖石鄉(xiāng)

靖石村

3939

308

漁翁村

2642

0

新陂鄉(xiāng)

中塅村

2380

0

新陂村

3699

0

義屋村

1249

3

馬安鄉(xiāng)

頭金村

32

0

車溪鄉(xiāng)

車勝村

6527

7

鐵山垅鎮(zhèn)

豐田村

3371

1

段屋鄉(xiāng)

段屋村

2307

0

勝利村

5092

0

梓山鎮(zhèn)

永豐村

3103

68

潭頭村

3182

0

梓山畬族村

6948

1297

塘貫村

3170

2

仙下鄉(xiāng)

富坑村

5165

0

禾豐鎮(zhèn)

隘下村

3909

12

利村鄉(xiāng)

左馬村

3767

0

盤古山鎮(zhèn)

段仔村

1652

2

貢江鎮(zhèn)

紅峰村

1387

27

東溪村

5556

563

里泗村

3989

31

長嶺村

1456

0

祁祿山鎮(zhèn)

井前村

1472

3

會昌縣

會昌國家濕地公園

849

34

會昌湘江源自然保護區(qū)

500

11

江西會昌山國家森林公園

601

12

資料來源:項目鄉(xiāng)鎮(zhèn)政府

表3-3項目區(qū)少數民族特征對比表

區(qū)縣

鄉(xiāng)(鎮(zhèn))

村/組

人口(人)

人均耕地面積(畝)

平均收入水平

平均教育水平

語言

文字

平均可支配收入

總戶數(戶)

總人口

女性人口

少數民族

女性少數民族

當地

少數民族

當地

少數民族

當地

少數民族

當地

少數民族

當地

少數民族

當地

少數民族

于都縣

梓山鎮(zhèn)

梓山畬族村

1544

6948

3259

1297

503

0.42

0.97

7200

7600

初中

初中

客家話

客家話

漢字

漢字

6900

7100

靖石鄉(xiāng)

靖石村

906

4004

1800

308

109

0.23

0.42

7200

7600

初中

初中

客家話

客家話

漢字

漢字

6900

7100

崇義縣

長龍鎮(zhèn)

沈埠畬族村

260

1020

489

360

172

0.6

0.6

9000

9000

高中以上

高中以上

普通話、客家方言

普通話、客家方言

漢字

漢字

8000

8200

上猶縣

黃埠鎮(zhèn)

黃沙村

1147

4328

2070

427

223

0.15

0.16

7200

7350

初中

初中

客家話

客家話

漢字

漢字

6900

7100

南康區(qū)

龍華鄉(xiāng)

赤江村

881

3278

1563

203

92

0.64

0.7

5300

5600

初中

初中

漢字

漢字

5300

5600

于都縣

貢江鎮(zhèn)

東溪村

1162

5556

1955

563

232

0.3

0.3

12125

12125

初中

初中

客家話

客家話

漢字

漢字

12125

12125

資料來源:于都縣、崇義縣、上猶縣、南康區(qū)項目辦提供

3.2項目區(qū)內的畬族群體

畬族是中國政府正式承認的56個民族之一。中國的畬族人大多數生活在浙江和福建的山區(qū),而有些人則分散在江西省,主要分布在贛州市。

研究表明,古代畬族是游牧民族,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大約1500年前,隨著客家人遷徙到該地區(qū),畬族開始融入客家族生活。從那時起,他們逐漸采用了客家的社會,文化,生產傳統(tǒng)和語言。目前,贛州大多數畬族和漢族一起混居。其風俗習慣與漢族基本一致,除與漢族一樣過春節(jié)、元宵和端午等傳統(tǒng)節(jié)日,還有“社巴”、“四月八”、等本地民族特色節(jié)慶,神農節(jié)在農歷十月十四日。

畬族人民曾經崇拜盤瓠作為他們的保護者?!氨P瓠”的原型構成有龍犬,魚龍,龍與麒麟等諸多說法。祖杖又稱“龍首杖”,“法杖”,是畬族宗族的象征物。這些文化元素仍然存在于畬族的歌舞中。

畬族的婚姻制實行族內婚。畬族男女只能在盤、藍、雷、鐘四姓內結親,不可以外嫁。畬族女子不能外嫁,畬族男子自然也不能外娶。這就是畬族嚴厲的族內婚制度,數千年來,畬族一直遵守著、維護著這個制度。新中國建立以后,黨中央推行民族平等政策和少數民族優(yōu)惠政策,畬族的社會地位得到提升,“族內婚”制已沖破。

水稻種植是贛州畬族人民的傳統(tǒng)生產方式。如今,畬族人與其他居民一樣擁有了更多的的生計選擇。畬族的許多工齡人口移民到城市地區(qū)工作,其余的畬族人生活在承包的集體農場或林地上。畬族人民對傳統(tǒng)領土沒有依戀。

贛州的畬族人以前會說畬族話。但與本地客家族及漢族的社會和文化融合已有數百年歷史,客家話和普通話已經成為項目區(qū)畬族人民日常交流中的主要語言。在江西,幾乎找不到能說畬族話的人。據說,廣東省只有一小部分畬族人還在用畬族語言交流。

大多數受訪的畬族人民認為,他們在語言、耕作方式、社會制度上與漢族沒有區(qū)別,也沒有將自己視為一個獨特的文化和社會群體。他們認為,他們的少數民族身份主要反映在基于國家少數民族法律政策的身份證上。在文化上,他們與漢族一樣。

項目區(qū)少數民族脆弱性分析

該項目將涉及項目區(qū)內6個少數民族集中村莊。于都縣梓山村將涉及項目為污水管道鋪設子項目,靖石村涉及農村污水管理項目,東溪村涉及濕地恢復與水土保持項目。崇義縣沈埠村涉及生態(tài)旅游開發(fā)子項目。上猶縣黃沙村、南康區(qū)赤江村涉及森林質量提升項目。

4.1項目區(qū)少數民族的社會經濟狀況

社會影響評估調查了9個項目縣區(qū)的51名(占比9.4%)少數民族受訪者。項目區(qū)內少數民族的社會經濟概況如下所示。

根據《2020年贛州市統(tǒng)計年鑒》,贛州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941元,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0609元。社會調查顯示,項目區(qū)域的少數民族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560元,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0115元,與贛州市農村居民的平均水平相近。

表4-1項目區(qū)少數民族家庭概況

項目

贛州市平均數

項目區(qū)少數民族平均數

家庭規(guī)模

3.2

3.9

在職家庭成員

2.1

2.2

就業(yè)人數百分比(%)

2.17%

2.43%

人均年可支配收入

11,941

11560

人均消費支出

10,609

10115

資料來源:贛州市統(tǒng)計年鑒(2019)

社會調查顯示,少數民族的受教育水平與漢族相似。少數民族受訪者中,初中或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8.82%,高等教育程度的占1.96%(表4-2)。

表4-2少數民族人口的教育結構

序號

教育程度

百分比

所有

少數民族

1

小學及以下

36.53%

27.45%

2

初中

40.22%

31.37%

3

高中

16.05%

29.41%

4

中專

5.72%

9.80%

5

大學

1.48%

1.96%

資料來源:貧困與社會分析現場調查-2020年9月

多數少數民族受訪者是農民或家庭主婦。項目區(qū)中的少數民族顯示出比漢族更低的移民意愿。

表4-3少數民族人口的職業(yè)結構

序號

職業(yè)

平均值%

少數民族%

1

1.公務員/企事業(yè)單位

6.27%

3.92

2

2.打工者

25.65%

9.8

3

3.農民

47.42%

52.94

4

4.私營企業(yè)/個體戶

11.62%

0

5

5.家庭主婦/無業(yè)

9.04%

33.33

資料來源:貧困與社會分析現場調查-2020年9月

在51名少數民族受訪者家庭中,平均家庭年收入為31274.51元。5.88%的少數民族受訪者收入低于1萬元,25.49%的少數民族受訪者收入在人民幣10001-30000元之間;41.18%的少數民族受訪者收入在300001-50000元之間;收入在5萬元以上少數民族受訪者占比27.45%。

在少數民族受訪者中,21.57%的受訪者家庭收入全部來自男性,1.96%的受訪者家庭收入全部來自女性。大多數受訪者家庭(39.22%)收入來自男性更多。

表4-4少數民族受訪者的家庭收支情況

序號

項目

年收入水平(元)

平均值

少數民族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1

年收入范圍

1.<10,000

65

11.99%

3

5.88%

2.10,001-30,000

200

36.90%

13

25.49%

3.30,001-5,0000

167

30.81%

21

41.18%

9.>500,00

110

20.30%

14

27.45%

2

年支出范圍

1.<10,000

82

15.13%

4

7.84%

2.10,001-30,000

252

46.49%

25

49.02%

3.30,001-5,0000

122

22.51%

15

29.41%

9.>500,00

86

15.87%

7

13.73%

3

男性與女性的收入情況

1.所有來自男性的收入

141

26.10%

11

21.57%

2.男多女少

217

39.96%

20

39.22%

3.男女各半

148

27.31%

10

19.61%

4女多男少

25

4.62%

9

17.65%

5.所有來自女性的收入

11

2.01%

1

1.96%

資料來源:貧困與社會分析現場調查-2020年9月

4.2脆弱性分析

亞行的知識產權保障政策強調了少數民族發(fā)展計劃解決受影響的少數民族的脆弱性的重要性。為了確保本計劃有效解決此問題,社會影響評估團隊對受影響區(qū)的畬族群體進行了脆弱性分析,涉及貧困,經濟狀況,社會地位以及獲得教育,健康和就業(yè)的機會。

4.2.1貧困影響

江西省已正式宣布在2020年底之前消除貧困,做到全面脫貧。根據這一結果,擬議項目地區(qū)的所有少數民族人口都已擺脫貧困。然而,在2020年9月的社會調查發(fā)現,擬建項目地區(qū)仍然有9.1萬低收入人口。其中,約有800人是少數民族,占總數的0.7%。擬建項目地區(qū)少數民族低收入發(fā)生率較低,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560元,與當地其他居民相似。

住戶調查,專題小組討論以及關鍵人物訪談表明,少數民族群體低收入的原因主要為家庭勞動力短缺、家庭成員有殘疾或疾病。這些原因與項目區(qū)中其他低收入群體貧困原因相似。

社會影響評估表明,由于國家和地方對少數民族的政策支持,少數民族人口的低收入發(fā)生率較低。在贛州,少數民族鄉(xiāng)鎮(zhèn)和村莊每年都會獲得政府補貼。到2019年底,贛州的所有少數民族村莊都已完全脫貧,低收入少數民族家庭均得到政府的財政補貼。所有少數民族家庭都有資格向金融機構申請低息貸款,并可以向稅務局申請針對弱勢群體的減稅政策。同時,政府鼓勵當地企業(yè)通過減稅計劃雇用少數民族工人。

4.2.2教育水平

社會貧困分析小組比較了少數民族和其他受影響居民的識字率和小學入學率。在9個項目縣區(qū)中,平均識字率是98.57%,少數民族識字率是98.68%。兩者的小學入學率均為100%。社會調查發(fā)現,當地政府已建立了專用的少數民族教育基金,以改善少數民族鄉(xiāng)鎮(zhèn)和村莊的教育設施。來自少數民族鄉(xiāng)鎮(zhèn)和村莊的少數民族學生有權進入高中,技術院校和大學,入學分數可比非少數民族學生低5-10分,這是一項鼓勵更多追求高等教育的少數民族學生的政策。少數民族與非少數民族的學生在具有相同的教育資格。

4.2.5公眾咨詢與參與

在提議的項目區(qū)域中,少數民族人口具有平等的投票權和參與村莊和社區(qū)管理的權利。《江西省少數民族權益保障條例》規(guī)定,在其管轄范圍內有少數民族人口的各級政府,必須在其行政管理中包括少數民族成員。具備政府職位資格的少數民族申請者優(yōu)先于其他申請者。少數民族人口占30%的鄉(xiāng)鎮(zhèn)和村莊有資格申請成為少數民族鄉(xiāng)鎮(zhèn)和村莊,并享有應得的保障和支持。少數民族鄉(xiāng)鎮(zhèn)應有經投票通過的少數民族領導人或包含少數民族成員的委員會管理。

脆弱性分析表明,擬建項目中的畬族沒有處于脆弱的社會和經濟地位

4.2.3醫(yī)療健康服務

在項目影響區(qū),少數民族群體與其他受影響人同樣具有獲得醫(yī)保服務的機會。目前,項目區(qū)的所有少數民族居民都參與了新農村合作醫(yī)療保險計劃,并已分配了政府專項資金,以改善少數民族鄉(xiāng)鎮(zhèn)和村莊的醫(yī)療中心和診所。項目區(qū)內,少數民族新生兒死亡率和孕產婦死亡率均低于5%。少數民族平均預期壽命為76.3歲,與項目區(qū)中的其他受影響人相似。

4.2.4就業(yè)情況

項目區(qū)內少數民族的失業(yè)率為7%,而一般受訪者的失業(yè)率為9.5%。少數民族在職業(yè)選擇中的百分比與項目區(qū)中的其他受訪者相似,工作年齡人口大量外出打工,其余則留在家中,一般從事務農,短期務工,打工或家庭主婦。

項目的影響及畬族人對項目需求,關注和建議

5.1項目對少數民族群體的影響

根據可研報告和社會影響評估,擬議的項目將對當地少數民族產生積極影響。農村污水管理與生活垃圾治理,農村供水改善,濕地恢復與水土保持,流域水環(huán)境治理以及森林質量提升等項目將改善農村生活條件,提升少數民族的生活質量。綠色發(fā)展機制試點將通過應用生態(tài)肥料和生物病蟲害防治設施,促進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和農業(yè)污染控制,使流域水質和贛州市的整體環(huán)境得到改善。綠色發(fā)展機制試點項目還將改善農業(yè)生產的基礎設施,增加少數民族農民的收入,促進綠色農業(yè)和鄉(xiāng)村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擬議項目的實施,運營和維護將增加低收入少數民族人民(尤其是婦女)的就業(yè)機會。能力建設活動將提高環(huán)境和公共衛(wèi)生管理,并使包括少數民族人民在內的當地居民受益。通過培訓和能力建設,農民、項目辦人員和當地企業(yè)將受益于更高的產量提高,工作環(huán)境的改善,收入的增加以及政府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對環(huán)境干預的反應。

通過社會影響評估,確定了擬議項目可能對當地少數民族人群造成移民風險,包括征地,房屋拆遷,臨時占地和土地流轉等。污水處理廠,垃圾中轉站,自來水廠等的涉及征地和拆遷的公共設施建設,以及6250畝的土地流轉涉及設施農業(yè)建設的實施,這將給土地使用者帶來土地流失的風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