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4/4我和文字訓詁學作者:劉又辛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數(shù):456
更新時間:2006—10—28我原名劉錫銘,字又新,后改為又辛。1913年4月出生在山東省臨清縣城南的一個村子里.父親舊制中學畢業(yè),相當于現(xiàn)在的高中。在那個地區(qū)(現(xiàn)屬聊城專區(qū)),那時算是最高學府了.他終生從事小學教育工作。抗戰(zhàn)期間,曾把家中僅有的三間正房捐出創(chuàng)辦了一所武訓學校的分校。他教過的學生,有不少人長大成材。我的開蒙老師就是父親。父親的知識面很寬,新學舊學都能教,又善于規(guī)劃教學次序.舊學中的四書五經(jīng),先教《孟子》、《論語》,再教《詩經(jīng)》。新學國語課中的“大狗叫,小狗跳,大狗叫一叫,小狗跳一跳"那樣淺陋可笑的課文,只是一讀而過,但對于1920年才推廣的注音符號,則讓學生完全學會.記得有一次上國語課,他用注音符號寫出一篇文章,讓學生“翻譯”成漢字.那正值縣里一位督學先生來“查學"(檢查教學),看了黑板上一大篇注音符號,竟然一個也不認得,下課后竟然悄悄地問父親,你們這里還學英文嗎?一時傳為笑柄--我想這種訓練,也許是我一生終于從事語言學研究的一點契機吧.??我是個愚笨的人,記性力差。二弟比我小三歲,比我聰明得多,幾百字的書,他讀上一兩遍就能成誦,我卻要讀十幾遍才行。父親針對我這個缺點,要我養(yǎng)成苦讀的習慣。每天早上一醒,還沒有起床,就在被窩里回答父親的提問。在走向學校和從學?;丶业穆飞?父子三人,一問二答,一分鐘也不放過.平時無假日,只是過舊年時休息一天半.這種訓練對于我有兩方面的影響:一是養(yǎng)成勤奮學習的習慣,知道勤能補拙的道理。二是身體不好,自幼多病,但后來也因此而積累了一套卻病健身的知識。初中畢業(yè)后,本打算到濟南去考師范學校的,因為父親一人支持一個破敗的八口之家,又要供給比我長三歲的叔父讀書,實在不能再供我讀高中了.那時讀師范,衣食住完全公費,自己只要籌點零用錢就行了。卻蒙一位同班好友盛情約我一同去北平讀高中,學費由他負責,因此我便讀了北平市立第一中學,隨后在1934年考上了北京大學.那一年,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