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11了解痰飲的概念;3掌握痰飲病的治療原則與辨證論治。2熟悉痰飲的成因,致病特點與辨證分類;目的要求1了解痰飲的概念;3掌握痰飲病的治療原則與辨證論治。2熟悉痰2學(xué)習(xí)重點掌握痰飲病的治療原則與辨證論治。重點掌握原文:2、15、16、17、18、22、23、24、25、28、30。學(xué)習(xí)重點掌握痰飲病的治療原則與辨證論治。3概述1、痰飲病的含義:痰飲,主要是指水飲,卽清稀的飲邪。痰與“淡”字相通,“淡”與“澹”相通,形容水動之貌。痰飲?。喝梭w津液代謝失常,病理性的體液停留于人體局部所引起的病證。常引起咳、喘、滿、腫、痛、眩、悸、嘔等癥狀?!督饏T要略》首創(chuàng)痰飲病名概述1、痰飲病的含義:4概述1、痰飲病的含義:痰飲既是病理產(chǎn)物,又是發(fā)病因素。
痰飲停留在不同的部位可產(chǎn)生不同的病證。廣義痰飲:痰飲病的總稱。狹義痰飲:是四飲中的一個病證。概述1、痰飲病的含義:5概述2、痰飲病的分類:主要根據(jù)痰飲停留的部位、病機、癥狀分類。四飲:痰飲、懸飲、支飲、溢飲。痰飲:水留胃腸四飲懸飲:水留脅下溢飲:水溢四肢支飲:水聚胸膈另外:還有留飲、伏飲、微飲、肺飲概述2、痰飲病的分類:主要根據(jù)痰飲停留的部位、病機、癥6概述2、痰飲病的分類:還根據(jù)水飲病邪輕重、停蓄的長短、病位的深淺,分為:留飲:水飲久留而不去伏飲:水飲深伏而難行屬四飲范疇微飲:水飲之輕微者概述2、痰飲病的分類:7概述3、痰飲病總的病機:肺、脾、腎、三焦氣化功能失調(diào),水液潴留。痰飲病癥狀多端,常見咳、喘、滿、嘔、悸、眩、痛、腫等。4、痰飲病治療大法:以溫藥和之。概述3、痰飲病總的病機:肺、脾、腎、三焦氣化功能失調(diào),8概述5、痰、飲、水、濕的關(guān)系痰:質(zhì)稠濁?!鞍俨〗杂商底魉睢??!坝行沃悼韧驴梢?,無形之痰從癥測知”。飲:質(zhì)較清稀,聚集于胸、腹、腸胃等管腔之中。水:質(zhì)清,流動性大的液體,多流積于低下松馳部位。水之為病,水氣病。濕:濕性粘膩、重滯,易困阻脾胃,彌漫全身,表現(xiàn)為肢體困重,骨節(jié)疼煩,納呆便溏,舌苔白膩等。有內(nèi)濕、外濕之分。概述5、痰、飲、水、濕的關(guān)系9概述痰、飲、水、濕的關(guān)系:水化生濕,濕聚生痰;痰為飲之甚,飲為痰之漸;清稀為飲,稠濁為痰。與后世“痰飲”的區(qū)別:《金匱》中“痰飲”重在論飲;后世“痰飲”:以較稠濁的為痰,清稀的為飲,是痰、飲并重。概述痰、飲、水、濕的關(guān)系:10痰飲病與濕病,水氣病的鑒別
病位癥狀治法濕病少量水分粘著于肌肉關(guān)節(jié)間發(fā)熱,身重,骨節(jié)疼煩微發(fā)其汗痰飲病一定量的、比較清稀的水邪停留于人體的局部隨著停留的部位不同出現(xiàn)不同的癥狀溫藥和之水氣病大量的、更為清稀的水液泛溢于人體的四肢肌膚浮腫,分為四水等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fā)其汗痰飲病與濕病,水氣病的鑒別
病位癥狀治法濕病少量水分粘著于肌11二、內(nèi)容介紹
一、成因、脈證與分類二、治則三、辨證論治四、預(yù)后二、內(nèi)容介紹
一、成因、脈證與分類12一、成因、脈證與分類
(一)、成因與脈證(二)、四飲的分類(三)、水在五臟(3-7自學(xué)為主)(四)、留飲與伏飲(8-14自學(xué)為主)
一、成因、脈證與分類
(一)、成因與脈證13(一)、成因與脈證【原文12】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虛。脈偏弦者飲也。【原文19】脈浮而細滑,傷飲。敘述痰飲病的成因和脈證。痰飲病的成因——脾胃虛弱,飲水過多食少——素體脾胃虛弱脾胃轉(zhuǎn)輸不及飲多——飲傷,虛勞水飲內(nèi)停肺、脾、腎氣化功能失調(diào),水液潴留-----痰飲病痰飲病的脈象(主脈)-----弦脈(偏弦)(一)、成因與脈證【原文12】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14(一)、成因與脈證“暴喘滿”素有脾胃虛弱,飲水過多,不及轉(zhuǎn)輸,水津停聚——“水停心下”——妨礙胸膈之氣的升降一時性停飲:“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痰飲病的形成:“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脾失健運為內(nèi)因,飲水過多為誘因。(一)、成因與脈證“暴喘滿”15(一)、成因與脈證《傷寒論·辨太陽病》71條在論及太陽病大汗出后,胃津不足,“欲得飲水者,”提到要“少少與飲之”,以“令胃氣和則愈?!焙螞r脾胃虛弱之人,更不宜一時“飲水多”。(一)、成因與脈證《傷寒論·辨太陽病》71條在論及太陽病大汗16(一)、成因與脈證“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虛”——弦脈《金匱》弦脈的主?。函d病、瘧病、腹?jié)M寒疝病和虛勞病等。本條在“食少”的后面,又列出弦脈,并與里虛寒證對舉,突出痰飲病正虛邪實的病機特點。(一)、成因與脈證“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虛”——弦脈17弦脈1、大下后虛寒者:全身陽虛,雙側(cè)脈弦而無力2、痰飲——飲邪停留于局部(胸膈,胃腸,脅下,四肢),單側(cè)脈偏弦而有力。本條主要精神:脾運失司
水停心下甚者心悸主脈偏弦飲水過多
輕者短氣(一)、成因與脈證弦脈(一)、成因與脈證18(一)、成因與脈證【原文19】脈浮而細滑,傷飲?!踞屃x】水飲所傷的脈象里病脈浮而細——主氣血不足,氣虛浮于外脈滑——內(nèi)有痰飲之征傷飲——素體脾虛,飲水過多
(一)、成因與脈證【原文19】脈浮而細滑,傷飲。19
1、四飲的分類【原文1】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驹?】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后水留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二)四飲的分類1、四飲的分類(二)四飲的分類20(二)四飲的分類2、辨四飲(原文1、2):敘述四飲的名稱、部位、主證。1、痰飲(狹義):水飲停留在腸胃之間所引起的病證。2、懸飲:水飲停留于脅下所產(chǎn)生的病證。3、溢飲:水飲溢于四肢、肌表或關(guān)節(jié)產(chǎn)生的病證。4、支飲:水飲停留于胸膈之間所產(chǎn)生的病證。(二)四飲的分類2、辨四飲212、辨四飲(1)痰飲:“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
“素盛今瘦”?脾虛不運,飲入于胃,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充養(yǎng)形體,停聚成為水飲(病理產(chǎn)物)。不能充養(yǎng)肌膚——肥轉(zhuǎn)瘦“瘦”字體現(xiàn)了飲邪即是病理產(chǎn)物,又是一個致病因素“水走腸間,瀝瀝有聲”飲邪從胃流向腸,與氣相爭,氣過水聲,“淡飲”主證特點:瘦+腸間瀝瀝有聲病機:脾虛不運,水飲停積胃腸病位:脾胃、腸間(二)四飲的分類2、辨四飲(二)四飲的分類221、辨四飲(2)懸飲:
“飲后水留在脅下,咳唾引痛”“飲后”——患懸飲后主證:咳唾引痛(咳嗽,吐痰,胸痛加劇)病機:飲停于脅下,妨礙肝肺氣機病位:肝肺(二)四飲的分類1、辨四飲(二)四飲的分類23右側(cè)胸腔積液右側(cè)胸腔積液24(二)四飲的分類1、辨四飲(3)溢飲:
“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主證:四肢腫,身體疼重
當汗出而不汗出,飲邪無出路——阻遏衛(wèi)陽病機:脾失健運,肺失宣降病位:脾肺(二)四飲的分類1、辨四飲25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課件26(二)四飲的分類2、辨四飲支飲
“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主證:咳嗽,短氣不得臥,浮腫飲聚胸膈,凌心射肺—咳嗽氣逆,短氣不能平臥,倚床呼吸。短氣非支飲所獨有,狹義痰飲也有短氣證(飲阻中焦,氣機升降失常)肺為水之上源,氣逆水不降外溢——“其形如腫”。病機:飲聚胸膈,凌心射肺病位:胸膈與心肺
(二)四飲的分類2、辨四飲27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課件28(二)四飲的分類2、辨四飲四飲的診斷依據(jù)
飲留部位臨床主證總的病機——脾失健運,水飲停聚四飲飲停部位不同,涉及臟腑有別,病情有久暫與虛實之分溢飲——病勢急驟,邪實為主,主外,病情輕淺痰飲——病程久,虛實錯雜,病情稍輕懸飲——病勢急驟,邪實為主,主里,病情深重支飲——病程久,虛實錯雜,病情重,變化多端
(二)四飲的分類2、辨四飲29(一)辨四飲
魏荔彤認為痰飲為“證之淺者”,懸飲為“證之較深者也”,溢飲為“證之又較重者也”,支飲為“證之最重者也”。(一)辨四飲
魏荔彤認為痰飲為“證之淺者”,懸飲為“證之較深30(二)四飲的分類【原文13】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踞屃x】肺飲的證候(支飲輕證)苦喘短氣——飲邪犯肺,阻礙肺氣宣降肺飲不弦——飲之未甚【原文14】支飲亦喘而不能臥,加短氣,其脈平也?!踞屃x】支飲的脈證喘而不能臥,加短氣——飲停胸膈,飲阻氣逆(二)四飲的分類【原文13】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31(三)水飲在五臟的證候
【原文3】水在心,心下堅築,短氣,惡水不欲飲?!驹?】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原文5】水在脾,少氣身重?!驹?】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原文7】水在腎,心下悸。水在五臟有臨床意義,有利于明確診斷和病位,水在五臟的癥狀,實際上都是由四飲推及五臟,都是飲邪為害。(三)水飲在五臟的證候
【原文3】水在心,心下堅築,短氣,惡32(三)水飲在五臟的證候
(自學(xué))1、水氣凌心(狹義痰飲病)心下支撐脹滿,心悸——飲停心下,水氣凌心短氣——阻礙氣機升降惡水不欲飲——飲停胃中,胃陽被郁(三)水飲在五臟的證候
(自學(xué))1、水氣凌心(狹義痰飲病)33(三)水飲在五臟的證候
2、水飲迫肺(支飲)吐涎沫——水飲上逆,肺不布津欲飲水——水液阻遏,津不上承3、水飲困脾(溢飲)少氣身重——水飲困脾,脾失健運,中氣不足(三)水飲在五臟的證候
2、水飲迫肺(支飲)34(三)水飲在五臟的證候
4、飲阻肝肺(懸飲)脅下支滿,嚏而痛——水飲阻遏肝肺氣機5、飲停腎氣不化(狹義痰飲)心(臍)下悸——飲停腎氣不化(三)水飲在五臟的證候
4、飲阻肝肺(懸飲)35(三)水飲在五臟的證候
飲邪內(nèi)擾五臟,導(dǎo)致氣機阻遏或逆亂的見癥。此五條緊接于論述四飲分類及脈癥的條文(2)之后,體現(xiàn)了仲景示人辨識痰飲病,不僅要著眼于飲邪流走的部位,而且必須注意與相關(guān)臟腑的聯(lián)系。(三)水飲在五臟的證候
飲邪內(nèi)擾五臟,導(dǎo)致氣機阻遏或逆亂的見36【原文8】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手大?!驹?】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輒已?!驹?0】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曆節(jié)痛。脈沈者,有留飲?!驹?1】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fā)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四)留飲與伏飲【原文8】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手大。(四)留飲與伏飲37(四)留飲與伏飲可歸于四飲中留飲:水飲留而不去。伏飲:水飲潛伏不去?!驹?】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手大?!踞屃x】四飲久留為患心下——胃與胸膈,狹義痰飲的留飲背寒冷如手大——陽氣不達,飲邪流注背部俞穴(四)留飲與伏飲可歸于四飲中38(四)留飲與伏飲【原文9】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輒已?!踞屃x】懸飲的留飲缺盆——足少陽膽經(jīng)穴位脅下痛引缺盆——飲留脅下,阻礙肝肺氣機咳嗽則輒已——咳嗽疼痛加重(四)留飲與伏飲【原文9】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輒已。39(四)留飲與伏飲(四)留飲與伏飲【原文10】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曆節(jié)痛。脈沉者,有留飲。【釋義】支飲的留飲和溢飲的留飲渴——飲邪阻遏肺氣,氣不布津,津不上承四肢歷節(jié)痛——飲邪停留,痹阻陽氣
歷節(jié)病,外濕脈沉者——陰邪飲邪,深居于里,久留不去無論飲留心下還是脅下,在胸中抑或四肢歷節(jié),必然導(dǎo)致陽氣閉郁,出現(xiàn)沉脈。(四)留飲與伏飲(四)留飲與伏飲40(四)留飲與伏飲
【原文11】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fā)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踞屃x】支飲的一個類型膈上病痰——清稀的水液停留在胸膈滿喘咳吐——飲阻于肺發(fā)則寒熱,背痛腰疼——外邪引動內(nèi)飲,阻遏營衛(wèi)目泣自出——飲邪,外邪上迫淚竅振振身瞤劇——伏飲被外邪引動,兼陽氣不足內(nèi)外合邪,飲邪久留引起陽虛,外寒引動伏飲。(四)留飲與伏飲
【原文11】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fā)則寒熱41二、治則【原文15】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踞屃x】痰飲病的治療大法為什么要用“溫藥”?如何用溫藥?為什么說“和之”?為什么?
??二、治則【原文15】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為42二、治則(一)為什么要用“溫藥”?1、痰飲成因,總與陽虛溫運失職有關(guān);2、飲為陰邪,遇溫則行,得寒乃聚,常易傷陽、礙陽;3、欲消除飲邪,必賴陽氣之溫運。而溫藥所具有的振奮陽氣,能從根本上杜絕痰飲的生成;其“發(fā)越陽氣、開腠理、通水道”,既能為飲邪外出開啟通路,又可使陽氣通達。溫藥:溫通,溫潤,溫補之品二、治則(一)為什么要用“溫藥”?43二、治則(二)如何用溫藥?1、選用甘溫的溫補藥物,溫陽以化水濕;2、選用苦溫的藥物既要燥濕也要助陽化濕;3、選用辛溫的藥物,發(fā)越陽氣,開腠理,通水道,使邪有出路。二、治則(二)如何用溫藥?44三、治則
(三)為什么說“和之”?“和”——相應(yīng)也,平和,調(diào)和。和之------緩消痰飲“和之”二字是對痰飲病用溫藥的限定,強調(diào)雖“溫”卻不可過于剛燥、專于溫補,以防礙邪和耗傷正氣。痰飲病屬本虛標實,不能一味溫補,行消開導(dǎo),使邪有出路。
溫藥和之——溫補之中酌加行消開導(dǎo)之品,溫補助陽,行水蠲飲。三、治則(三)為什么說“和之”?45三、治則。魏荔彤對“和之”二字的解釋頗有啟迪:“言和之,則不專事溫補,即有行消之品,亦概其例義于溫藥之中,方謂之和之,而不可謂之補之益之也。蓋痰飲之邪,因虛而成,而痰亦實物,必不少開導(dǎo),總不出溫藥和之四字”。三、治則。魏荔彤對“和之”二字的解釋頗有啟迪:“言和之,46二、治則痰飲病的成因:陽氣不足,人體氣化功能障礙----水液停留----痰飲病飲邪屬陰邪,得陽則化,飲邪致病易傷陽氣。要使陰邪得以消散,必須用溫陽以化水濕,振奮陽氣,以勝陰邪,溫散陰邪。
溫補行消,不能單純用補。溫藥和之
不能太過剛燥,以傷正氣。二、治則471、痰飲證(1)陽虛飲停痰飲證【原文16】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踞屃x】脾虛飲停心下的證治主證——胸脅支滿,目眩。病機——脾胃陽虛,飲停心下胸脅支滿——飲停中焦,阻礙氣機升降目?!尻柌簧?,飲邪上冒三、辯證論治1、痰飲證三、辯證論治48(1)陽虛飲停痰飲證
(1)陽虛飲停痰飲證
491、痰飲證
(1)陽虛飲停痰飲證辨證要點:食少飲多,心下悸,甚則胸脅支滿,短氣,目眩,小便不利,舌苔白,脈弦。病機:脾陽虛弱,飲停心下。治法:溫陽化氣,健脾利水。方藥:苓桂術(shù)甘湯1、痰飲證
(1)陽虛飲停痰飲證50(1)陽虛飲停痰飲證苓桂術(shù)甘湯方: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
白術(shù)三兩
甘草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煑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
(1)陽虛飲停痰飲證苓桂術(shù)甘湯方:51(1)陽虛飲停痰飲證苓桂術(shù)甘湯——
“天下化飲第一方”茯苓-淡滲利水桂枝-辛溫通陽白術(shù)-健脾燥濕甘草-和中益氣小便自利——氣化恢復(fù)溫陽化水補土制水溫陽化氣健脾利水(1)陽虛飲停痰飲證苓桂術(shù)甘湯——“天下化飲第一方”溫52(1)陽虛飲停痰飲證
苓桂術(shù)甘湯共成溫而不燥,消補并行之方,實為“溫藥和之”的代表方。現(xiàn)代研究:苓桂術(shù)甘湯對小鼠淋巴細胞具有明顯的激活作用。(1)陽虛飲停痰飲證
苓桂術(shù)甘湯共成溫而不燥,消補并行之方,53【苓桂術(shù)甘湯臨床應(yīng)用思路】臨床應(yīng)用苓桂術(shù)甘湯必須緊扣脾胃陽虛,水飲內(nèi)停這一病機關(guān)鍵。現(xiàn)代臨床常將本方用于符合中醫(yī)上述病機的諸多西醫(yī)疾病,如以眩暈為主癥的梅尼埃病、高血壓病、腦震蕩后遺癥、頸椎病,以心悸、短氣、胸悶為主癥的冠心病、風(fēng)心病、肺心病、心肌炎、充血性心衰、心包積液,以咳嗽氣喘、咯吐清稀涎沫、胸脅支滿為主癥的結(jié)核性胸腔積液、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百日咳重癥痙咳,以脘腹逆滿、嘔惡,或背寒冷如手大為主癥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胃炎、胃潴留、慢性結(jié)腸炎等。使用該方時,常根據(jù)正邪的輕重、病證的不同,隨癥加味?!拒吖鹦g(shù)甘湯臨床應(yīng)用思路】臨床應(yīng)用苓桂術(shù)甘湯必須緊扣脾胃陽虛54(1)陽虛飲停痰飲證【原文17】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說明微飲脾腎陽虛的證治主證——短氣,小便不利病機——脾陽不運;腎陽虛氣化不利同病異治——關(guān)鍵“短氣”脾陽虛——呼氣短,乏力,形寒肢冷,食少便溏等癥,苓桂術(shù)甘湯,溫陽化飲,健脾利水。腎不納氣——吸氣短,腰膝酸痛,少腹拘急不舒等癥,腎氣丸湯證,溫腎利水。(1)陽虛飲停痰飲證【原文17】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55(1)陽虛飲停痰飲證脾虛與腎虛痰飲的證治比較苓桂術(shù)甘湯證腎氣丸證病機:脾虛不運,水濕內(nèi)停。腎虛不能化氣,水濕內(nèi)停。癥狀:除短氣,小便不利外,除短氣,小便不利外,有心下悸,胸脅支滿,目眩等有腰痛,少腹拘急,畏寒肢冷。治法:溫陽化氣,健脾利水。溫陽化水(1)陽虛飲停痰飲證脾虛與腎虛痰飲的56【腎氣丸臨床應(yīng)用思路】腎氣丸多用于痰飲病恢復(fù)期,腎陽虛而飲邪不盛者,或作為腎陽虛支飲喘咳的預(yù)防用藥。該方長期服用,療效明顯。腎氣丸在《金匱要略》中可治療五種疾?。孩俸疂衲_氣,見于《中風(fēng)歷節(jié)病》篇附方;②虛勞腰痛,小便不利,見于(《虛勞病》篇);③痰飲,微飲短氣,見于《痰飲咳嗽病》篇;④消渴,小便反多,飲一斗,小便一斗,見于《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⑤婦人雜病,轉(zhuǎn)胞不得尿,見于《婦人雜病》篇。
【腎氣丸臨床應(yīng)用思路】腎氣丸多用于痰飲病恢復(fù)期,腎陽虛而飲邪57對高血壓病、肝硬化、慢性咳喘、腎炎水腫、尿崩癥、尿潴留、淋證、腰痛、胃炎、潰瘍病等;月經(jīng)不調(diào)、不孕癥、小產(chǎn)、滑胎、白帶增多、崩漏、結(jié)扎術(shù)后腰痛等;遺精、陽痿、早泄、性交不射精等;老年白內(nèi)障、耳鳴耳聾、牙痛、喉痹、失音、黃褐斑等;有本條證機者可用。其他如強的松引起的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低下,在服用激素的同時或撤減激素過程中服用腎氣丸,可預(yù)防或治療撤減激素綜合征?!灸I氣丸臨床應(yīng)用思路】對高血壓病、肝硬化、慢性咳喘、腎炎水腫、尿崩癥、尿潴留、淋證58(2)飲結(jié)成實痰飲證【原文18】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xù)堅滿,此爲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說明飲留胃腸的證治。該條的證候是由留飲引起,其病機特點是飲邪滯留胃腸,欲去未盡,屬于邪實正未虛,病勢向下。病位在腸間: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xù)堅滿病情屬實證:其人欲自利,利反快。治法:因勢利導(dǎo),留飲有欲去之勢,但病根未除(2)飲結(jié)成實痰飲證【原文18】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59(2)飲結(jié)成實痰飲證證候上應(yīng)結(jié)合第2條證:病者素盛今瘦,水走腸間,漉漉有聲,脈伏,心下堅滿,其人欲自利,利反快,下利多為清水,雖利心下續(xù)堅滿。病機:飲邪結(jié)于胃腸。治法:攻逐水飲。方藥:甘遂半夏湯制方之妙在于用蜜(2)飲結(jié)成實痰飲證證候上應(yīng)結(jié)合第2條60(2)飲結(jié)成實痰飲證方藥——甘遂半夏湯甘遂——逐水下行;半夏——消痰散結(jié)芍藥、甘草——甘緩以調(diào)藥解毒白蜜——緩和藥性尤怡“甘草與甘遂相反,而同用之者,蓋欲其一戰(zhàn)而留飲盡去,因相激而相成也”。煎煮法:甘遂與半夏同煎,芍藥與甘草同煮,最后將二汁加蜜合煮,頓服。(2)飲結(jié)成實痰飲證方藥——甘遂半夏湯61(2)飲結(jié)成實痰飲證【原文29】腹?jié)M,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說明水停腸間實證(邪實正不虛)的證治。病位在腸間:“此腸間有水氣”病情屬熱飲:口舌燥水氣不化,津不上承;熱。腹?jié)M:飲結(jié)成實(2)飲結(jié)成實痰飲證【原文29】腹?jié)M,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62(2)飲結(jié)成實痰飲證證:腹?jié)M或腹脹大,不喜按,甚至拒按,口舌干燥,兼小便不利,大便干結(jié)或溏泄不爽,舌苔黃膩或白膩乏津,脈弦數(shù)或沉弦有力等弦病機:飲聚腸間,邪實氣滯。治法:分消水飲,導(dǎo)邪下出方:已椒藶黃丸防己、椒目——辛宣苦泄,導(dǎo)水從小便去(利水消腫;祛痰平喘)。葶藶、大黃——功堅決壅,逐水從大便而出藥后口中有津液——飲去病解之征
反加口渴——飲阻氣結(jié),加芒硝以軟堅破結(jié)(2)飲結(jié)成實痰飲證證:腹?jié)M或腹脹大,不喜按,甚至拒按,口舌63.《藥性論》:漢防己:治濕風(fēng)口面喎斜,手足疼,散留痰,主肺氣嗽喘。木防己:治男子肢節(jié)中風(fēng)毒風(fēng)不語,主散結(jié)氣癰腫,溫瘧,水腫,治膀胱。1、防已地黃湯(已\桂\風(fēng)\甘地):主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者。2、防已茯苓湯(已\芪\桂\茯\甘),主治皮水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3、防已黃芪湯(已\芪\術(shù)\姜\棗\甘),主治風(fēng)濕,脈浮,身重,汗出惡者;或風(fēng)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fēng)者。4、木防已湯(已\膏\桂\參),主治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shù)十日,醫(yī)吐下之不愈者。5、已椒藶黃丸,主治腹?jié)M,口舌干燥,腸間有水氣者。
.《藥性論》:漢防己:治濕風(fēng)口面喎斜,手足疼,散留痰,主肺氣64(3)飲盛遏陽痰飲證【原文31】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五苓散方:澤瀉一兩一分
豬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術(shù)三分
桂枝二分(去皮)上五味,爲末,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論述飲停下焦,擾及中上焦的證治。(3)飲盛遏陽痰飲證【原文31】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65(3)飲盛遏陽痰飲證吳謙等認為“此條臍下有悸,是水停臍下為病也……吐涎沫,水逆胃也,癲眩,水阻陽也,則為水盛”。既然飲盛在下,根據(jù)因勢利導(dǎo)的原則,治宜化氣利水,導(dǎo)飲下出,方用五苓散。(3)飲盛遏陽痰飲證吳謙等認為“此條臍下有悸,是水停臍下66(3)飲盛遏陽痰飲證病機:膀胱氣化不利,飲停于下焦而上逆。治法:化氣利水。方:五苓散茯苓、白術(shù)-健脾滲濕豬苓、澤瀉-利水桂枝-通陽化氣現(xiàn)代研究:五苓散對尿液有雙向調(diào)節(jié)作用。動物實驗證明,五苓散對脫水狀態(tài)的機體呈現(xiàn)抗利尿作用,而對水腫狀態(tài)的機體則顯示利尿作用。(3)飲盛遏陽痰飲證病機:膀胱氣化不利,飲停于下焦而上逆67【五苓散臨床應(yīng)用思路】五苓散擅長于化氣利水,導(dǎo)邪下出,臨床常用于具有水飲(或水濕)壅盛,蓄積在下,氣化受阻,或兼水飲濕濁上逆病機的下列病證,梅尼埃??;嬰幼兒秋季腹瀉、幼兒輪狀病毒腸炎、急性胃腸炎、痢疾;尿路感染、泌尿系結(jié)石、小兒神經(jīng)性尿頻、腎性尿崩癥;心源性、肝源性、腎源性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水腫?。桓咧Y、高血壓;以局部水腫為病理特點的睪丸鞘膜積液、關(guān)節(jié)腔積液、腦積水、類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等?!疚遘呱⑴R床應(yīng)用思路】五苓散擅長于化氣利水,導(dǎo)邪下出,臨床常68五苓散與苓桂術(shù)甘湯比較方名五苓散苓桂術(shù)甘湯組成茯苓白術(shù)桂枝豬苓澤瀉茯苓白術(shù)桂枝甘草功效重在化氣利水兼健脾
重在健脾和胃兼利水五苓散與苓桂術(shù)甘湯比較方名五苓散69(3)飲盛遏陽痰飲證【原文41】先渴後嘔,爲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30)----支飲小半夏加茯苓湯方: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苓三兩一法四兩上三味,以水七升,煑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說明痰飲停于胃,上逆作嘔的證治。(3)飲盛遏陽痰飲證【原文41】先渴後嘔,爲水停心下,此70(3)飲盛遏陽痰飲證因“治飲則用辛燥,治渴必用寒潤,大相徑庭”(魏荔彤)。此“渴”由飲阻氣滯,津不上承所致,體內(nèi)并不缺乏津液,故雖渴卻不貪飲;其“嘔”與心下本有水,因渴復(fù)飲,加重心下停飲有關(guān),故所嘔之物當為涎沫。此外,從原文的“先”、“后”二字,也可以體會渴嘔出現(xiàn)的先后,對辨證有參考意義。魏荔彤解釋本證是“水停心下,阻隔正氣,不化生津液上于胸咽,故渴也;渴必飲水,水得水而愈滋其沖逆,所以先渴而后必嘔也”。(3)飲盛遏陽痰飲證因“治飲則用辛燥,治渴必用寒潤,大相71(3)飲盛遏陽痰飲證(41)條云其癥“為水停心下”,比照(16)條苓桂術(shù)甘湯證,故將(41)條歸入狹義痰飲討論病機:飲停于胃,胃失和降。治法:和胃降逆,健脾利水。方:小半夏加茯苓湯(3)飲盛遏陽痰飲證(41)條云其癥“為水停心下”,比照72(3)飲盛遏陽痰飲證生姜、半夏同“為嘔家圣藥”,故后世謂該方是“治嘔之專方,亦主方也,為諸半夏、生姜同用之祖”(3)飲盛遏陽痰飲證生姜、半夏同“為嘔家圣藥”,故后世73(3)飲盛遏陽痰飲證根據(jù)小半夏加茯苓湯證原文所列主治癥除嘔吐外,還有心下痞、心悸、頭眩等特點,臨床常用本方治療具有上述表現(xiàn),且辨證屬于水飲內(nèi)停的下列疾病或病證,如右心衰竭、病毒性心肌炎、妊娠惡阻、腎炎尿毒癥、急慢性胃炎、賁門痙攣、幽門不全梗阻、惡性腫瘤放療或化療后、暈車暈船、前庭神經(jīng)元炎、高血壓病、臨界高血壓等。
(3)飲盛遏陽痰飲證根據(jù)小半夏加茯苓湯證原文所列主治癥除74小半夏加茯苓湯與苓桂術(shù)甘湯比較類別
同
異
小半夏加茯苓湯
水飲在胃,心下痞,目眩。
重于飲邪上逆,見嘔吐、眩悸。治以和胃降逆除飲
苓桂術(shù)甘湯
重于脾虛,癥見胸脅支滿,目眩短氣。治以溫陽健脾兼利水。
小半夏加茯苓湯與苓桂術(shù)甘湯比較類別同異小半夏加茯苓湯75病案:李某,女,53歲,主訴:眩暈耳鳴伴嘔吐痰涎1天。現(xiàn)癥:眩暈,耳鳴,如坐車船,全身出冷汗,嘔吐痰涎及胃內(nèi)容物多次,視物旋轉(zhuǎn),納呆,大便溏爛,日二行。舌體胖、舌質(zhì)淡、苔白膩
,脈沉細弦。既往有類似癥狀出現(xiàn)。診斷:證型:治法:方藥:病案:76病案:診斷:痰飲病證型:脾虛水停,胃失和降治法:溫陽化飲,健脾利水,和胃降逆方藥:苓桂術(shù)甘湯合小半夏加茯苓湯茯苓30、桂枝10、白術(shù)30、甘草6、法夏10生姜5片、澤瀉15、藿香15、蘇梗15日二劑,溫服。眩暈明顯好轉(zhuǎn),惡心嘔吐癥狀消失病案:772、懸飲證【原文21】脈沈而弦者,懸飲內(nèi)痛?!驹?2】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說明懸飲的脈證治。沉——主里,主水(水飲內(nèi)結(jié))弦——主飲,主痛內(nèi)痛——水流脅下,肝絡(luò)不和病機:水飲內(nèi)結(jié)胸脅。2、懸飲證【原文21】脈沈而弦者,懸飲內(nèi)痛。782、懸飲證治法——破結(jié)逐水方藥——十棗湯甘遂、大戟、芫花——攻逐水飲大棗——顧護脾胃,緩減諸藥毒性2、懸飲證治法——破結(jié)逐水792、懸飲證十棗湯方: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上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煑肥大棗十枚,取九合,去滓,內(nèi)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平旦溫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錢。得快下後,糜粥自養(yǎng)。這是本書頗具特色之處,它強調(diào)了具體的制劑方法、劑量要因人而異、服藥的時間和次數(shù)、藥后的飲食調(diào)護等多方面。2、懸飲證十棗湯方:80【十棗湯臨床應(yīng)用思路】
十棗湯為逐水的峻劑,最適用于病機為水飲壅盛,積結(jié)胸脅或脅腹,且體質(zhì)壯實,正氣未衰之證。臨床常用于具有上述病機的滲出性胸膜炎、外傷性胸腔積液、難治性胸水和腹水(如包裹性積液、肝硬化腹水或伴胸水、雙側(cè)卵巢癌合并大量腹水),以及重癥流行性出血熱少尿期腎功能衰竭、腎病綜合征或腎炎出現(xiàn)水腫頑固不消者等疾病?!臼畻棞R床應(yīng)用思路】十棗湯為逐水的峻劑,最81【十棗湯臨床應(yīng)用思路】使用本方時,要嚴格按照仲景所述服藥法服藥,尤其注意以下幾點:①大戟、甘遂、芫花三藥均需研末,用棗湯送服。一般取肥大棗10枚煎湯至300ml,先服棗湯一半,隔5~10分鐘后,再用余半棗湯送服藥末或?qū)⑺幠┓湃胗喟霔棞?。②劑量宜從小開始,若不效,應(yīng)逐漸加量,每次三藥的總量為1.5~3g。③當于清晨空腹時服藥。④每日只服1次,中病即止。⑤必須時時顧護脾胃。如瀉下后,應(yīng)食粥以調(diào)養(yǎng)脾胃【十棗湯臨床應(yīng)用思路】使用本方時,要嚴格823、溢飲證【原文23】病溢飲者,當發(fā)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論述溢飲的治療----因勢利導(dǎo)
“兩青龍俱治有表里證,皆用兩解法,大青龍是里熱,小青龍是里寒,故發(fā)表之藥相同,而治里之藥則殊也?!?、溢飲證【原文23】病溢飲者,當發(fā)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83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課件843、溢飲證大青龍湯證主證:發(fā)熱,惡寒,身體疼重
,不汗出,喘而煩躁,脈浮緊等病機:飲盛于表,兼有郁熱治法:發(fā)汗散飲,兼清郁熱方藥:大青龍湯3、溢飲證大青龍湯證853、溢飲證小青龍湯主證:惡寒,發(fā)熱,身體疼重,胸痞,干嘔,咳喘等病機:表寒里飲俱盛治法:發(fā)汗解表,溫化里飲方藥:小青龍湯麻桂——解表,宣肺散飲姜辛夏——溫化寒飲,降逆止咳芍——酸收,防麻辛姜發(fā)散太過,耗傷肺氣草——配芍酸甘化陰,以防溫燥傷津小青龍是治療支飲的主方3、溢飲證小青龍湯86大大、小青龍湯證比較
、小青龍湯證比較分類大青龍湯證(麻黃湯+石膏、生姜、大棗)
小青龍湯證病機寒邪外束,水飲內(nèi)郁化熱
表寒里飲,肺氣失宣證候發(fā)熱無汗而喘,煩躁而渴,苔薄黃,脈浮緊惡寒發(fā)熱,咳嗽氣喘,肢體浮腫,苔白滑,脈弦緊治法解表散寒,清熱除煩解表發(fā)汗,溫肺化飲方義麻黃(重用達6兩,)、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棗發(fā)汗散飲;石膏清熱除煩麻黃(只用3兩)
、桂枝、芍藥、甘草和營解表;半夏、五味子、細辛、干姜溫肺化飲,降逆止嘔大大、小青龍湯證比較、小青龍湯證比較分類大青龍湯證(麻黃87【大青龍湯臨床應(yīng)用思路】
大青龍湯發(fā)散之力較強,能清里熱,故適用于病機為風(fēng)寒郁滯肌腠,兼夾內(nèi)熱的許多病證。如外感引起的高熱無汗(尤其對呼吸道、消化道感染所致的急性發(fā)熱效果較好)、夏季暑熱無汗、雜病無汗、慢性喘息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慢性支氣管炎合并肺部感染、過敏性鼻炎、急性腎小球腎炎等,只要病機為外寒里熱,肺衛(wèi)郁閉的,都可運用大青龍湯。但肺衛(wèi)氣虛或心腎陽虛者,以及平素多汗之人,則不可單獨使用本方?!敬笄帻垳R床應(yīng)用思路】大青龍湯發(fā)散之力較強,能清88【小青龍湯臨床應(yīng)用思路】小青龍湯長于溫化水飲,并能發(fā)汗解表,故適用于病機為寒飲蘊肺,風(fēng)寒束表的病證,臨床常用本方治療具有上述病機的下列疾病,如肺心病、肺氣腫并感染、過敏性鼻炎、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病毒性肺炎等。臨證時,可隨病種病機酌情加味,如合玉屏風(fēng)散治過敏性鼻炎;合三子養(yǎng)親湯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加蟬衣、地龍治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對肺心病腫勢嚴重者,加茯苓、車前子、葶藶子;對飲邪久伏、有化熱之勢者,可加黃芩、地龍、瓜蔞殼。如兼脾腎陽虛,可加附子、白術(shù)?!拘∏帻垳R床應(yīng)用思路】小青龍湯長于溫化水飲,并能發(fā)汗解表,894、支飲證(1)
氣虛飲結(jié)支飲【原文24】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shù)十日,醫(y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fù)發(fā),復(fù)與不愈者,宜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支飲氣虛飲結(jié)夾熱的證治。4、支飲證(1)氣虛飲結(jié)支飲90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課件91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課件924、支飲證(1)
氣虛飲結(jié)支飲本證為虛實夾雜,以實為主;實:喘滿、心下痞堅、脈沉緊——飲邪內(nèi)盛熱:面色黧黑——飲熱上蒸虛:“得之數(shù)十日,醫(yī)吐下之不愈吐下:傷正氣對此節(jié)原文的“虛者”、“實者”,尤怡注釋為“其虛者,外雖痞堅而中無結(jié)聚,……其實者,中實有物”
4、支飲證(1)氣虛飲結(jié)支飲93(1)
氣虛飲結(jié)支飲
木防己湯方:木防己三兩石膏十二枚雞子大桂枝二兩人參四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煑取二升,分溫再服。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方:木防己二兩桂枝二兩人參四兩芒硝三合茯苓四兩上五味,以水六升,煑取二升,去滓,內(nèi)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則愈。(1)氣虛飲結(jié)支飲
木防己湯方:94(1)
氣虛飲結(jié)支飲主證: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jié)痛,脈沉;甚則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黎黑,煩燥,脈沉緊。病機:痰飲內(nèi)結(jié),有化熱之象治法:通陽利水,清熱補虛方:木防已湯(1)氣虛飲結(jié)支飲主證: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jié)954、支飲證(1)支飲氣虛飲結(jié)用木防已湯后復(fù)發(fā),再與不愈者——病重藥輕方藥——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防己、桂枝——一苦一辛,行水飲散結(jié)氣石膏——沉降,降逆氣,清郁熱人參——補虛扶正去石膏——恐辛涼不利于化飲茯苓、芒硝——導(dǎo)水下行,軟堅散結(jié)4、支飲證(1)支飲氣虛飲結(jié)96(1)
氣虛飲結(jié)支飲木防己湯中去石膏加茯苓芒硝趙以德解釋說“石膏是陽中之治氣者,則去之;加芒硝,味咸寒,陰分藥也,治痰實結(jié),賴之去堅消血癖;茯苓伐腎邪,治心下堅滿,佐芒硝則行水之力益倍?!逼鋵?,此處用芒硝與條文(29)己椒藶黃丸之“反加口渴,加芒硝以軟堅破結(jié)”加芒硝相同,都是為了軟堅開結(jié),以消除固結(jié)的飲邪。(1)氣虛飲結(jié)支飲木防己湯中去石膏加茯苓芒硝97(2)飲邪偏盛支飲
【原文25】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驹?8】嘔家本渴,渴者爲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驹?0】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原文41】先渴後嘔,爲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原文35】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2)飲邪偏盛支飲
【原文25】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98(2)飲邪偏盛支飲【原文25】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釋義】支飲冒眩的證治主證:苦冒眩,冒,頭如物冒部位:心下,狹義痰飲病機:清陽不升,濁陰上冒。治法:健脾利水。方藥:澤瀉湯。
澤瀉五兩
白術(shù)二兩澤瀉-----滲濕除飲。白術(shù)-----健脾燥濕。(2)飲邪偏盛支飲【原文25】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99(2)飲邪偏盛支飲【原文28】嘔家本渴,渴者爲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支飲在胃嘔吐的證治。病機——飲停于胃,胃氣上逆先嘔后渴,為欲解嘔吐與口渴水飲的去留
嘔后不渴為有飲辯水飲去留
先渴后嘔為水停心下病機:飲停心下,胃氣上逆。治法:和胃散飲,降逆止嘔。方藥:小半夏湯。---治嘔祖方、圣方半夏-辛燥,降逆滌飲。生姜-辛散,溫中降逆。(2)飲邪偏盛支飲【原文28】嘔家本渴,渴者爲欲解,今反不渴100(2)飲邪偏盛支飲【原文30】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支飲嘔痞眩悸的重證的證治卒嘔吐——飲邪擾胃,氣逆失和心下痞——飲阻氣滯眩——水飲上逆,清陽不升悸——水飲凌心方藥——小半夏加茯苓加茯苓:引水下行(2)飲邪偏盛支飲【原文30】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101(2)飲邪偏盛支飲【原文35】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支飲咳嗽、喘逆的證治。主癥——咳逆倚息不得臥。病機:外寒引動內(nèi)飲,肺氣不利。治法:解表散寒,溫化里飲。方藥:小青龍湯。(2)飲邪偏盛支飲【原文35】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102(3)飲積成實支飲【原文26】支飲胸滿者,厚樸大黃湯主之?!驹?7】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原文32】咳家其脈弦,爲有水,十棗湯主之?!驹?3】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歲,宜十棗湯。(3)飲積成實支飲103(3)飲積成實支飲【原文26】支飲胸滿者,厚樸大黃湯主之。論述支飲胃實的證治。是支飲還是痰飲?二者均可是胸滿還是腹?jié)M:二者均可,以胸滿為甚飲邪結(jié)實,支撐上逆是主要矛盾病機:飲停胸膈,陽明腑氣不通。治法:疏導(dǎo)胃腸,瀉飲消滿。方藥:厚樸大黃湯。厚樸:逐飲消滿;枳實——導(dǎo)痰破滯大黃——推蕩飲熱下行
(3)飲積成實支飲【原文26】支飲胸滿者,厚樸大黃湯主之。104厚樸三物湯、厚樸大黃湯、小承氣湯三方比較厚樸三物湯、厚樸大黃湯、小承氣湯三方比較105(3)飲積成實支飲【原文27】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支飲在肺邪實氣閉的證治。病機:飲停胸膈,痰涎壅塞,肺氣不利。治法:瀉肺逐飲。方藥:葶藶大棗瀉肺湯。葶藶子-苦寒,瀉肺行水,下氣消痰。大棗-甘緩安中扶正。肺癰病“喘咳不得臥者”肺癰病痰涎壅盛,邪實氣閉痰飲病異病同治(3)飲積成實支飲【原文27】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106(3)飲積成實支飲【原文32】咳家其脈弦,爲有水,十棗湯主之。
水飲漬肺的證治?!翱燃摇薄每戎擞袆e于外感咳嗽脈雙弦且無力為里虛寒脈偏弦且有力者為飲病病機:飲邪內(nèi)結(jié)胸膈,肺失肅降。治法:破積逐水。方藥:十棗湯。(3)飲積成實支飲【原文32】咳家其脈弦,爲有水,十棗湯主之107(3)飲積成實支飲【原文33】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歲,宜十棗湯。支飲病,邪實正未虛的證治。病機:飲邪內(nèi)結(jié)胸膈,肺失肅降。治法:破積逐水。方藥:十棗湯。(3)飲積成實支飲【原文33】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1084、體虛支飲誤治變證及其辨證
【原文36】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沈,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少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fù)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fù)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衝。體虛服小青龍湯后陽虛浮動,沖氣上逆的證治。病機——虛陽浮動,沖氣上逆多唾口燥——飲邪上逆,陽虛不化津手足厥逆——腎陽不足,四肢失于溫煦氣從少腹上衝胸咽——下焦沖氣挾虛陽上逆4、體虛支飲誤治變證及其辨證
【原文36】青龍湯下已,多唾109體虛服小青龍湯變證病機:飲盛于上,陽虛于下,沖氣上逆。治法:平?jīng)_氣,斂浮陽。方藥:苓桂五味甘草湯。桂枝、炙甘草-辛甘助陽平?jīng)_。茯苓-淡滲利水,引逆下行。五味子-收斂浮散之氣。體虛服小青龍湯變證110體虛服小青龍湯變證【原文37】衝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姜、細辛,以治其咳滿。承上條,論沖氣已平而支飲復(fù)動的證治。病機——沖氣已平,寒飲內(nèi)盛治法——散寒除飲。方藥——苓甘五味姜辛湯姜、辛:溫通除滿,下氣止咳
茯苓:祛邪下出,五味子與干姜、細辛相伍:一開一合,利于肺氣宣降甘草與茯苓為伍:培土制飲體虛服小青龍湯變證【原文37】衝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111體虛服小青龍湯變證【原文38】咳滿即止,而更復(fù)渴,衝氣復(fù)發(fā)者,以細辛、乾薑爲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爲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fù)內(nèi)半夏以去其水。承上論服苓甘五味姜辛湯后胃中停飲未去的證治。服苓甘五味姜辛湯后,寒飲溫散——咳滿解除。兩種口渴,沖氣復(fù)發(fā)——辛溫劑,干姜、細辛溫?zé)?,轉(zhuǎn)歸化燥傷津,辛熱太過耗散陽氣,引動沖氣復(fù)發(fā)
口不渴——支飲未愈妨礙陰陽升降,昏冒、嘔。病機:寒飲內(nèi)盛,胃中有停飲。治法:溫化水飲,和胃降逆。方藥: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方中減輕甘草、干姜、細辛的用量)體虛服小青龍湯變證【原文38】咳滿即止,而更復(fù)渴,衝氣復(fù)發(fā)者112原文39】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yīng)內(nèi)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nèi)之。若逆而內(nèi)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fā)其陽故也.承上論支飲里氣轉(zhuǎn)和,表氣未宣之理和辨證用藥宜忌。服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后1、胃中寒飲得以溫化——嘔吐停止。2、胸膈間的支飲未去.肺氣不利,飲邪泛濫——形體浮腫此宜宣肺散水體虛服小青龍湯變證
原文39】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yīng)內(nèi)麻黃,以113體虛服小青龍湯變證肺衛(wèi)氣滯——麻黃宣肺散水本條患者已有手足麻痹(氣血俱虛)——不可用麻黃。仍用麻黃——峻猛開泄發(fā)散,更傷氣血——厥逆病機:氣血不足,表氣不宣,余邪未盡。治法:宣通肺氣,兼去余邪。方藥: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湯。(干姜、細辛用量增至三兩——加強本方辛溫宣散之力。)體虛服小青龍湯變證肺衛(wèi)氣滯——麻黃宣肺散水114體虛服小青龍湯變證
【原文40】若面熱如醉,此爲胃熱上衝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踞屃x】承上論支飲未愈兼胃熱上沖的證治?!叭裘鏌崛缱怼痹谇白C基礎(chǔ)上又出現(xiàn)面熱如酒醉癥一強調(diào)“面熱如醉”性質(zhì)屬冒熱上沖二本證的“面熱如醉”應(yīng)與前面36條虛陽夾沖氣上逆的“面翕熱如醉狀”相區(qū)別。此為胃熱上沖,胃熱不去,其癥不除,“面熱如醉”必呈持續(xù)性;彼屬虛陽亡逆,沖氣時上時下,“面翕熱如醉”時有時無。兼證:本證除見咳滿、形腫外,常伴胃熱其它表現(xiàn),如腹?jié)M、大便干燥或秘結(jié),苔黃膩,脈沉弦或沉滑等。彼證除見多唾口燥外,必見陽虛沖氣時上時下的現(xiàn)象,如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厥逆而痹,小便難,時復(fù)冒,寸脈沉,尺脈微等。體虛服小青龍湯變證
115體虛服小青龍湯變證
病機:飲邪夾熱,胃熱上沖。治法:溫化痰飲,清瀉胃熱。方藥: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黃湯。體虛服小青龍湯變證
病機:飲邪夾熱,胃熱上沖。116四、預(yù)后【原文20】脈弦數(shù),有寒飲,冬夏難治。【釋義】此列舉寒飲預(yù)后與時令的關(guān)系
痰飲主脈“偏弦”,不宜兼“數(shù)”若脈弦數(shù)——寒飲夾熱。夏令氣熱,利于寒飲卻不利于熱,用涼劑清熱,又慮傷陽礙飲;冬令氣寒,利于熱則不利于飲,用溫藥化飲,又恐增熱傷陰——“冬夏難治”四、預(yù)后【原文20】脈弦數(shù),有寒飲,冬夏難治。117四、預(yù)后【原文34】久咳數(shù)歲,其脈弱者可治;實大數(shù)者死;其脈虛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屬飲家。論述支飲久咳的脈癥與預(yù)后“久咳數(shù)歲”——耗傷正氣,脈弱——脈癥相符,扶正消飲——可治?!熬每葦?shù)歲”——見脈見實大數(shù),正虛邪盛,攻邪恐傷正,補益又慮助邪,攻補兩難,預(yù)后不良——“死”肺氣已虛,飲留未去——苦冒治法:補虛蠲飲,苓桂術(shù)甘湯合澤瀉湯四、預(yù)后【原文34】久咳數(shù)歲,其脈弱者可治;實大數(shù)者118小結(jié)
一、成因、脈證與分類二、治則三、辨證論治四、預(yù)后小結(jié)
一、成因、脈證與分類119有問題嗎?有問題嗎?120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1211了解痰飲的概念;3掌握痰飲病的治療原則與辨證論治。2熟悉痰飲的成因,致病特點與辨證分類;目的要求1了解痰飲的概念;3掌握痰飲病的治療原則與辨證論治。2熟悉痰122學(xué)習(xí)重點掌握痰飲病的治療原則與辨證論治。重點掌握原文:2、15、16、17、18、22、23、24、25、28、30。學(xué)習(xí)重點掌握痰飲病的治療原則與辨證論治。123概述1、痰飲病的含義:痰飲,主要是指水飲,卽清稀的飲邪。痰與“淡”字相通,“淡”與“?!毕嗤?,形容水動之貌。痰飲病:人體津液代謝失常,病理性的體液停留于人體局部所引起的病證。常引起咳、喘、滿、腫、痛、眩、悸、嘔等癥狀?!督饏T要略》首創(chuàng)痰飲病名概述1、痰飲病的含義:124概述1、痰飲病的含義:痰飲既是病理產(chǎn)物,又是發(fā)病因素。
痰飲停留在不同的部位可產(chǎn)生不同的病證。廣義痰飲:痰飲病的總稱。狹義痰飲:是四飲中的一個病證。概述1、痰飲病的含義:125概述2、痰飲病的分類:主要根據(jù)痰飲停留的部位、病機、癥狀分類。四飲:痰飲、懸飲、支飲、溢飲。痰飲:水留胃腸四飲懸飲:水留脅下溢飲:水溢四肢支飲:水聚胸膈另外:還有留飲、伏飲、微飲、肺飲概述2、痰飲病的分類:主要根據(jù)痰飲停留的部位、病機、癥126概述2、痰飲病的分類:還根據(jù)水飲病邪輕重、停蓄的長短、病位的深淺,分為:留飲:水飲久留而不去伏飲:水飲深伏而難行屬四飲范疇微飲:水飲之輕微者概述2、痰飲病的分類:127概述3、痰飲病總的病機:肺、脾、腎、三焦氣化功能失調(diào),水液潴留。痰飲病癥狀多端,常見咳、喘、滿、嘔、悸、眩、痛、腫等。4、痰飲病治療大法:以溫藥和之。概述3、痰飲病總的病機:肺、脾、腎、三焦氣化功能失調(diào),128概述5、痰、飲、水、濕的關(guān)系痰:質(zhì)稠濁?!鞍俨〗杂商底魉睢薄!坝行沃悼韧驴梢?,無形之痰從癥測知”。飲:質(zhì)較清稀,聚集于胸、腹、腸胃等管腔之中。水:質(zhì)清,流動性大的液體,多流積于低下松馳部位。水之為病,水氣病。濕:濕性粘膩、重滯,易困阻脾胃,彌漫全身,表現(xiàn)為肢體困重,骨節(jié)疼煩,納呆便溏,舌苔白膩等。有內(nèi)濕、外濕之分。概述5、痰、飲、水、濕的關(guān)系129概述痰、飲、水、濕的關(guān)系:水化生濕,濕聚生痰;痰為飲之甚,飲為痰之漸;清稀為飲,稠濁為痰。與后世“痰飲”的區(qū)別:《金匱》中“痰飲”重在論飲;后世“痰飲”:以較稠濁的為痰,清稀的為飲,是痰、飲并重。概述痰、飲、水、濕的關(guān)系:130痰飲病與濕病,水氣病的鑒別
病位癥狀治法濕病少量水分粘著于肌肉關(guān)節(jié)間發(fā)熱,身重,骨節(jié)疼煩微發(fā)其汗痰飲病一定量的、比較清稀的水邪停留于人體的局部隨著停留的部位不同出現(xiàn)不同的癥狀溫藥和之水氣病大量的、更為清稀的水液泛溢于人體的四肢肌膚浮腫,分為四水等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fā)其汗痰飲病與濕病,水氣病的鑒別
病位癥狀治法濕病少量水分粘著于肌131二、內(nèi)容介紹
一、成因、脈證與分類二、治則三、辨證論治四、預(yù)后二、內(nèi)容介紹
一、成因、脈證與分類132一、成因、脈證與分類
(一)、成因與脈證(二)、四飲的分類(三)、水在五臟(3-7自學(xué)為主)(四)、留飲與伏飲(8-14自學(xué)為主)
一、成因、脈證與分類
(一)、成因與脈證133(一)、成因與脈證【原文12】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虛。脈偏弦者飲也?!驹?9】脈浮而細滑,傷飲。敘述痰飲病的成因和脈證。痰飲病的成因——脾胃虛弱,飲水過多食少——素體脾胃虛弱脾胃轉(zhuǎn)輸不及飲多——飲傷,虛勞水飲內(nèi)停肺、脾、腎氣化功能失調(diào),水液潴留-----痰飲病痰飲病的脈象(主脈)-----弦脈(偏弦)(一)、成因與脈證【原文12】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134(一)、成因與脈證“暴喘滿”素有脾胃虛弱,飲水過多,不及轉(zhuǎn)輸,水津停聚——“水停心下”——妨礙胸膈之氣的升降一時性停飲:“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痰飲病的形成:“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逼⑹Ы∵\為內(nèi)因,飲水過多為誘因。(一)、成因與脈證“暴喘滿”135(一)、成因與脈證《傷寒論·辨太陽病》71條在論及太陽病大汗出后,胃津不足,“欲得飲水者,”提到要“少少與飲之”,以“令胃氣和則愈?!焙螞r脾胃虛弱之人,更不宜一時“飲水多”。(一)、成因與脈證《傷寒論·辨太陽病》71條在論及太陽病大汗136(一)、成因與脈證“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虛”——弦脈《金匱》弦脈的主?。函d病、瘧病、腹?jié)M寒疝病和虛勞病等。本條在“食少”的后面,又列出弦脈,并與里虛寒證對舉,突出痰飲病正虛邪實的病機特點。(一)、成因與脈證“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虛”——弦脈137弦脈1、大下后虛寒者:全身陽虛,雙側(cè)脈弦而無力2、痰飲——飲邪停留于局部(胸膈,胃腸,脅下,四肢),單側(cè)脈偏弦而有力。本條主要精神:脾運失司
水停心下甚者心悸主脈偏弦飲水過多
輕者短氣(一)、成因與脈證弦脈(一)、成因與脈證138(一)、成因與脈證【原文19】脈浮而細滑,傷飲。【釋義】水飲所傷的脈象里病脈浮而細——主氣血不足,氣虛浮于外脈滑——內(nèi)有痰飲之征傷飲——素體脾虛,飲水過多
(一)、成因與脈證【原文19】脈浮而細滑,傷飲。139
1、四飲的分類【原文1】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驹?】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后水留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二)四飲的分類1、四飲的分類(二)四飲的分類140(二)四飲的分類2、辨四飲(原文1、2):敘述四飲的名稱、部位、主證。1、痰飲(狹義):水飲停留在腸胃之間所引起的病證。2、懸飲:水飲停留于脅下所產(chǎn)生的病證。3、溢飲:水飲溢于四肢、肌表或關(guān)節(jié)產(chǎn)生的病證。4、支飲:水飲停留于胸膈之間所產(chǎn)生的病證。(二)四飲的分類2、辨四飲1412、辨四飲(1)痰飲:“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
“素盛今瘦”?脾虛不運,飲入于胃,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充養(yǎng)形體,停聚成為水飲(病理產(chǎn)物)。不能充養(yǎng)肌膚——肥轉(zhuǎn)瘦“瘦”字體現(xiàn)了飲邪即是病理產(chǎn)物,又是一個致病因素“水走腸間,瀝瀝有聲”飲邪從胃流向腸,與氣相爭,氣過水聲,“淡飲”主證特點:瘦+腸間瀝瀝有聲病機:脾虛不運,水飲停積胃腸病位:脾胃、腸間(二)四飲的分類2、辨四飲(二)四飲的分類1421、辨四飲(2)懸飲:
“飲后水留在脅下,咳唾引痛”“飲后”——患懸飲后主證:咳唾引痛(咳嗽,吐痰,胸痛加劇)病機:飲停于脅下,妨礙肝肺氣機病位:肝肺(二)四飲的分類1、辨四飲(二)四飲的分類143右側(cè)胸腔積液右側(cè)胸腔積液144(二)四飲的分類1、辨四飲(3)溢飲:
“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主證:四肢腫,身體疼重
當汗出而不汗出,飲邪無出路——阻遏衛(wèi)陽病機:脾失健運,肺失宣降病位:脾肺(二)四飲的分類1、辨四飲145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課件146(二)四飲的分類2、辨四飲支飲
“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主證:咳嗽,短氣不得臥,浮腫飲聚胸膈,凌心射肺—咳嗽氣逆,短氣不能平臥,倚床呼吸。短氣非支飲所獨有,狹義痰飲也有短氣證(飲阻中焦,氣機升降失常)肺為水之上源,氣逆水不降外溢——“其形如腫”。病機:飲聚胸膈,凌心射肺病位:胸膈與心肺
(二)四飲的分類2、辨四飲147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課件148(二)四飲的分類2、辨四飲四飲的診斷依據(jù)
飲留部位臨床主證總的病機——脾失健運,水飲停聚四飲飲停部位不同,涉及臟腑有別,病情有久暫與虛實之分溢飲——病勢急驟,邪實為主,主外,病情輕淺痰飲——病程久,虛實錯雜,病情稍輕懸飲——病勢急驟,邪實為主,主里,病情深重支飲——病程久,虛實錯雜,病情重,變化多端
(二)四飲的分類2、辨四飲149(一)辨四飲
魏荔彤認為痰飲為“證之淺者”,懸飲為“證之較深者也”,溢飲為“證之又較重者也”,支飲為“證之最重者也”。(一)辨四飲
魏荔彤認為痰飲為“證之淺者”,懸飲為“證之較深150(二)四飲的分類【原文13】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踞屃x】肺飲的證候(支飲輕證)苦喘短氣——飲邪犯肺,阻礙肺氣宣降肺飲不弦——飲之未甚【原文14】支飲亦喘而不能臥,加短氣,其脈平也?!踞屃x】支飲的脈證喘而不能臥,加短氣——飲停胸膈,飲阻氣逆(二)四飲的分類【原文13】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151(三)水飲在五臟的證候
【原文3】水在心,心下堅築,短氣,惡水不欲飲?!驹?】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原文5】水在脾,少氣身重?!驹?】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驹?】水在腎,心下悸。水在五臟有臨床意義,有利于明確診斷和病位,水在五臟的癥狀,實際上都是由四飲推及五臟,都是飲邪為害。(三)水飲在五臟的證候
【原文3】水在心,心下堅築,短氣,惡152(三)水飲在五臟的證候
(自學(xué))1、水氣凌心(狹義痰飲病)心下支撐脹滿,心悸——飲停心下,水氣凌心短氣——阻礙氣機升降惡水不欲飲——飲停胃中,胃陽被郁(三)水飲在五臟的證候
(自學(xué))1、水氣凌心(狹義痰飲病)153(三)水飲在五臟的證候
2、水飲迫肺(支飲)吐涎沫——水飲上逆,肺不布津欲飲水——水液阻遏,津不上承3、水飲困脾(溢飲)少氣身重——水飲困脾,脾失健運,中氣不足(三)水飲在五臟的證候
2、水飲迫肺(支飲)154(三)水飲在五臟的證候
4、飲阻肝肺(懸飲)脅下支滿,嚏而痛——水飲阻遏肝肺氣機5、飲停腎氣不化(狹義痰飲)心(臍)下悸——飲停腎氣不化(三)水飲在五臟的證候
4、飲阻肝肺(懸飲)155(三)水飲在五臟的證候
飲邪內(nèi)擾五臟,導(dǎo)致氣機阻遏或逆亂的見癥。此五條緊接于論述四飲分類及脈癥的條文(2)之后,體現(xiàn)了仲景示人辨識痰飲病,不僅要著眼于飲邪流走的部位,而且必須注意與相關(guān)臟腑的聯(lián)系。(三)水飲在五臟的證候
飲邪內(nèi)擾五臟,導(dǎo)致氣機阻遏或逆亂的見156【原文8】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手大?!驹?】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輒已?!驹?0】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曆節(jié)痛。脈沈者,有留飲?!驹?1】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fā)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四)留飲與伏飲【原文8】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手大。(四)留飲與伏飲157(四)留飲與伏飲可歸于四飲中留飲:水飲留而不去。伏飲:水飲潛伏不去?!驹?】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手大?!踞屃x】四飲久留為患心下——胃與胸膈,狹義痰飲的留飲背寒冷如手大——陽氣不達,飲邪流注背部俞穴(四)留飲與伏飲可歸于四飲中158(四)留飲與伏飲【原文9】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輒已?!踞屃x】懸飲的留飲缺盆——足少陽膽經(jīng)穴位脅下痛引缺盆——飲留脅下,阻礙肝肺氣機咳嗽則輒已——咳嗽疼痛加重(四)留飲與伏飲【原文9】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輒已。159(四)留飲與伏飲(四)留飲與伏飲【原文10】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曆節(jié)痛。脈沉者,有留飲?!踞屃x】支飲的留飲和溢飲的留飲渴——飲邪阻遏肺氣,氣不布津,津不上承四肢歷節(jié)痛——飲邪停留,痹阻陽氣
歷節(jié)病,外濕脈沉者——陰邪飲邪,深居于里,久留不去無論飲留心下還是脅下,在胸中抑或四肢歷節(jié),必然導(dǎo)致陽氣閉郁,出現(xiàn)沉脈。(四)留飲與伏飲(四)留飲與伏飲160(四)留飲與伏飲
【原文11】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fā)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踞屃x】支飲的一個類型膈上病痰——清稀的水液停留在胸膈滿喘咳吐——飲阻于肺發(fā)則寒熱,背痛腰疼——外邪引動內(nèi)飲,阻遏營衛(wèi)目泣自出——飲邪,外邪上迫淚竅振振身瞤劇——伏飲被外邪引動,兼陽氣不足內(nèi)外合邪,飲邪久留引起陽虛,外寒引動伏飲。(四)留飲與伏飲
【原文11】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fā)則寒熱161二、治則【原文15】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踞屃x】痰飲病的治療大法為什么要用“溫藥”?如何用溫藥?為什么說“和之”?為什么?
??二、治則【原文15】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為162二、治則(一)為什么要用“溫藥”?1、痰飲成因,總與陽虛溫運失職有關(guān);2、飲為陰邪,遇溫則行,得寒乃聚,常易傷陽、礙陽;3、欲消除飲邪,必賴陽氣之溫運。而溫藥所具有的振奮陽氣,能從根本上杜絕痰飲的生成;其“發(fā)越陽氣、開腠理、通水道”,既能為飲邪外出開啟通路,又可使陽氣通達。溫藥:溫通,溫潤,溫補之品二、治則(一)為什么要用“溫藥”?163二、治則(二)如何用溫藥?1、選用甘溫的溫補藥物,溫陽以化水濕;2、選用苦溫的藥物既要燥濕也要助陽化濕;3、選用辛溫的藥物,發(fā)越陽氣,開腠理,通水道,使邪有出路。二、治則(二)如何用溫藥?164三、治則
(三)為什么說“和之”?“和”——相應(yīng)也,平和,調(diào)和。和之------緩消痰飲“和之”二字是對痰飲病用溫藥的限定,強調(diào)雖“溫”卻不可過于剛燥、專于溫補,以防礙邪和耗傷正氣。痰飲病屬本虛標實,不能一味溫補,行消開導(dǎo),使邪有出路。
溫藥和之——溫補之中酌加行消開導(dǎo)之品,溫補助陽,行水蠲飲。三、治則(三)為什么說“和之”?165三、治則。魏荔彤對“和之”二字的解釋頗有啟迪:“言和之,則不專事溫補,即有行消之品,亦概其例義于溫藥之中,方謂之和之,而不可謂之補之益之也。蓋痰飲之邪,因虛而成,而痰亦實物,必不少開導(dǎo),總不出溫藥和之四字”。三、治則。魏荔彤對“和之”二字的解釋頗有啟迪:“言和之,166二、治則痰飲病的成因:陽氣不足,人體氣化功能障礙----水液停留----痰飲病飲邪屬陰邪,得陽則化,飲邪致病易傷陽氣。要使陰邪得以消散,必須用溫陽以化水濕,振奮陽氣,以勝陰邪,溫散陰邪。
溫補行消,不能單純用補。溫藥和之
不能太過剛燥,以傷正氣。二、治則1671、痰飲證(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年中國餐飲設(shè)備市場發(fā)展趨勢規(guī)劃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鋼制車輪行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及前景趨勢分析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采暖散熱器行業(yè)十三五規(guī)劃及發(fā)展前景分析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通信繼電器市場供需狀況及投資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船舶涂料產(chǎn)業(yè)運營狀況與發(fā)展趨勢分析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聚酯多元醇行業(yè)市場現(xiàn)狀分析規(guī)劃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網(wǎng)絡(luò)借貸市場發(fā)展現(xiàn)狀及前景趨勢分析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精制棉市場運營現(xiàn)狀及投資前景規(guī)劃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眼視光行業(yè)發(fā)展趨勢規(guī)劃研究報告
- 2025年供應(yīng)鏈管理公司合作項目協(xié)議書
- 2025年度度假村景觀設(shè)計及施工一體化合同
- 2025年山東化工職業(yè)學(xué)院高職單招職業(yè)技能測試近5年常考版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如何規(guī)劃養(yǎng)禽場》課件
- 2024-2025學(xué)年云南省昆明市盤龍區(qū)三年級(上)期末數(shù)學(xué)試卷(含答案)
- 物業(yè)公司行政人事部職責(zé)
- 醫(yī)療健康行業(yè)保密免責(zé)協(xié)議書
- 《設(shè)計思維與方法》課件
- 第一課走進人工智能 說課稿 2023-2024學(xué)年浙教版(2023)初中信息技術(shù)八年級下冊
- 體檢中心前臺接待流程
- 2024年大唐集團招聘筆試試題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