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建筑史重點知識】圖文資料_第1頁
【我國建筑史重點知識】圖文資料_第2頁
【我國建筑史重點知識】圖文資料_第3頁
【我國建筑史重點知識】圖文資料_第4頁
【我國建筑史重點知識】圖文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建筑史》緒論1.穿斗式:是我國古代木構建筑的主要結構體系的一種,其特點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聯(lián)起來,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檁條直接擱置在柱頭上,在沿檁條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聯(lián)起來,由此形成了一個整體框架。2.抬梁式:是我國古代木構建筑的主要結構體系的一種,其特點是:柱上擱置梁頭,梁頭上擱置檁條,梁頭上再用矮柱支起較短的梁,如此層疊而上,梁的總數(shù)可達3~5根。當柱上采用斗拱時,則梁頭擱置于斗拱上。3.建筑與環(huán)境:中國儒家和道家都主張“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這種思想促進了建筑與自然的相互協(xié)調(diào)與融合,從而使中國建筑有一種和環(huán)境榮威一體的、如同從地中生出一般的氣質(zhì)。主要方面有:1)善擇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環(huán)境;4)心理補償4.《營造法式》:是我國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術書籍,為宋代李誡編著。5.工官: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和建筑營造的具體掌管者和實施者。周至漢“司空”,漢代以后“將作”,秦至西漢“將作少府”,東漢“將作大匠”,唐宋“將作監(jiān)”6.中國建筑之最:1)最早采用榫卯技術的木結構房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遺址2)最古老的神廟遺址:遼寧建平縣牛河梁女神廟3)世界最早出現(xiàn)的敞肩拱橋:河北趙縣安濟橋4)我國唯一的木塔:遼代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5)中國最早的建筑平面圖:戰(zhàn)國中山王墓兆域圖第一章古代建筑發(fā)展概況1.高頤墓石闕西闕:第二章城市建設1.中國最早城市規(guī)劃學說:戰(zhàn)國《考工記》,“匠人營國,九千里,旁三門。國中九經(jīng)九緯,經(jīng)途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環(huán)城的城墻九千里,每邊開三個門。城內(nèi)橫豎各有九條道,每條道能容下九軌?;蕦m南面左側(cè)(東側(cè))為祭祖宗的太廟;右側(cè)(西側(cè))是祭社稷的社稷壇?;蕦m南面是舉行朝會,議政之所。皇宮后面是市場。這個可以比對北京城現(xiàn)在的格局來看。紫禁城南面東為太廟,西側(cè)為社稷壇。紫禁城的南半部分(午門太和門)為理朝之所;后市說的是紫禁城北的北安門(后來改稱地安門)。2.唐長安的城市規(guī)劃特點1)宮城居中偏北,基本沿用隋朝的城市布局,主要宮殿向東北移至大明宮,城市重心偏于一邊2)中軸線對稱布局3)道路分工明確,道路寬度有其定制4)采用封閉的里坊制5)市坊集中于東西兩市3.明清北京城:(圖)明滅元后大都改稱北平,明代北京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改建的。建筑布局運用中軸線的手法,重點突出,主次分明,整齊嚴謹,端莊宏偉。廢北拓南,使城內(nèi)居民分布比較均勻,也使皇宮更加居中,并在宮前形成了較長的前導空間。布局特點:①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擴建,在城南加筑外城,主要為手工業(yè)、商業(yè)區(qū)及天壇、先農(nóng)壇。

②內(nèi)城城門都有甕城,上建城樓和箭樓,在全城中心地帶設置鐘樓鼓樓。

③皇城位于內(nèi)城中心偏南,呈不規(guī)則呈方形。宮城四角建有華麗角樓,西面辟們,是明清兩朝皇帝居住、聽政之所,城外有護城河。

④一條中軸線貫穿南北,所有城內(nèi)宮殿及其它重要建筑都沿此軸結合起來。

⑤內(nèi)城街道沿用元大都的,城內(nèi)干道以平行于主軸的兩條為主,胡同與胡同之間配次干道,形成相互垂直的方格網(wǎng)。

⑥飲水主要靠人工鑿井。護城河只起防衛(wèi)、排泄雨水之用,城中什剎海、太液池起空氣調(diào)節(jié)作用。

⑦北京市肆相對集中在皇城四側(cè),形成四個商業(yè)區(qū),各行業(yè)有“行”的組織。

⑧大小干道下用磚修排雨和污水的暗溝。弱點:1,嚴重妨礙了東西交通;2,改造中截斷河道,運河漕運不再入城。清代北京:繼承明代的整個城市布局,局部變化,大量建設宮苑、喇嘛廟,加強對蒙藏的統(tǒng)治,旗人漢人明顯分區(qū)。第三章住宅與聚落北京四合院:陜西岐山鳳雛村周原遺址出土的兩進院落建筑遺跡,是中國已知最早、最嚴整的四合院實例北京四合院建筑特點與邏輯:A.中軸對稱,等級分明B.秩序通過門來體現(xiàn),垂花門的高度和定制是主人等級的標志C.院落內(nèi)向,墻垣厚重,院內(nèi)噪聲低,風沙少D.建筑密度不高,交通面積較大第四章宮殿、壇廟、陵墓1.中國古代宮殿建筑的發(fā)展:分四個階段:1)“茅茨土階”的原始階段;2)盛行高臺宮室的階段;3)宏偉的前殿和宮苑相結合的階段;4)縱向布置“三朝”的階段。2.中國古代宮殿建筑的布局特點:1)中軸對稱:為了表現(xiàn)君權受命于天和以皇權為核心的等級觀念,宮殿建筑采取嚴格的中軸對稱的布局方式。中軸線上的建筑高大華麗,軸線兩側(cè)的建筑低小簡單。這種明顯的反差,體現(xiàn)了皇權的至高無上;中軸線縱長深遠,更顯示了帝王宮殿的尊嚴華貴。2)三朝五門:朝:朝廷會議,即上朝。門:文武百官上朝的出入口三朝五門為我國古代宮殿建筑形式,三朝指三次不同規(guī)?;驎r間的朝廷會議,五門多指與三朝在同一軸線上的五重門。三朝五門的具體位置及名稱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區(qū)別。唐長安大明宮:外殿三朝:含元殿為大朝,宣政殿為治朝,紫宸殿為燕朝。五門中央為丹鳳門明南京:三朝(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五門(奉天門、午門、端門、承天門、洪武門)清北京:三朝(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五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乾清門)3)左祖右社:出自《周禮-考工記》,指宮殿的左邊(東)是祖廟,右邊(西)是社禝,祖廟建在東邊,社稷壇建在西邊,左右對稱。是中國的禮制思想的反映,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糧食神。4)前朝后寢:前朝,是帝王上朝理政、舉行大典的地方,因位于整個建筑群的前部,稱“前朝”。后寢是帝王、妃子及其子女生活起居的地方,因位于建筑群的后部,稱“后寢”。與一般建筑相比,宮殿建筑對傳統(tǒng)禮制的象征與標識作用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和突出,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森嚴的等級觀念,其中更貫徹了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對宗法理念的信仰。因而,宮殿建筑往往成為傳統(tǒng)禮制的一種象征和標志。3.簡述唐代大明宮的建筑設計與規(guī)劃特色:(圖)1)選址:唐大明宮位于長安城東北龍首原高地,形勢險峻,俯視全城。2)總體布局:a.宮城平面呈不規(guī)則長方形b.全宮自南端丹鳳門起,北達宮內(nèi)太液池蓬萊山,在長達數(shù)里的中軸線上排列著全宮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軸線兩側(cè)采取對稱布局。c.全宮分為宮、省兩部分,省(衙署)基本在宣政門一線之南,其北屬禁中,為帝王生活區(qū)域,其布局以太液池為中心環(huán)列,依地形靈活自由布置,宮城之北為禁苑區(qū),宮殿之后建花園為一大創(chuàng)造。3)主要宮殿:a.含元殿:大明宮主殿,高出平地十余米,殿十三間,殿前70余米坡道供登臨朝見之用“龍尾道”b.麟德殿:大明宮最大宮殿,天子賜宴群臣、宰臣奏事等活動的重要場所4.御街千步廊:天安門南面正陽門之北,原有一座三闕的大清門,其北側(cè)左右各有東西向的廊房110間,稱“千步廊”5.試述明清北京故宮的規(guī)劃布局特點與藝術設計手法:(圖)1)宮城稱紫禁城,采用象天立宮的總體布局并采用傳統(tǒng)城制,中軸對稱,外朝內(nèi)廷,三朝五門,前朝后寢2)宮城周圍有護城河環(huán)繞,城墻四周辟門3)宮城內(nèi)部仍分外朝、內(nèi)廷兩部分,外朝包括三殿、文華殿、武英殿三區(qū),自保和殿后的乾清門以北就是內(nèi)廷4)在1.6公里的軸線上,用連續(xù)的、對稱的封閉空間,形成逐步展開的建筑序列來襯托三大殿的莊嚴、崇高、宏偉5)院落的運用和空間變化,三個空間高潮6)在建筑處理上,應用以小襯大、以低襯高等對比手法突出主體,建筑色彩采用強烈的對比色調(diào)藝術設計手法:1.中軸線的藝術,宮殿的中軸線與城市的中軸線合二為一,突出了宮殿在都城中的核心地位。2.空間的處:a.以門為中介;b.以廊廡為中介;c.以屋頂為中介;d.形體的大小,空間的開闔對比反襯。3.象征手法:a.小品陳設,強調(diào)中央集權立法的意義(例:日晷,神龜,仙鶴);b.文字的象征(“乾清宮”“坤寧宮”中“乾”“坤”象征天地)4.建筑單體:a.建筑數(shù)字采用奇數(shù),稱為天數(shù),通過一系列最高等級數(shù)字的創(chuàng)造至高無上的皇權氣氛;b.建筑圖案采用龍鳳圖案;c.建筑色彩:黃、紅、金。6.試述北京天壇的規(guī)劃布局特點、建筑設計特點及其藝術設計手法:規(guī)劃布局特點:1)北面墻為圓形,南為方形,象征天圓地方2)分為兩組祭壇:圜丘和祈年殿,兩組各有自己的附屬建筑3)正門在西面,余均不設門4)中軸線布局5)主體建筑與附屬建筑相得益彰,體量上對比,祈年殿崇高孤鶩;地位上對比,附屬建筑遠離主體6)主體建筑與環(huán)境:祈年殿高高在上,超然于林海之上,有超凡脫俗與天接壤之感,周圍遍植柏林,使建筑融于綠色之中建筑設計特點:1.在建筑設計上遵循嚴格的思想要求,在藝術上表現(xiàn)天的崇高與神圣和皇帝與天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2.在空間組織上,通過軸線及空間對比手法的運用,明確突出主體。3.大片的松柏在創(chuàng)造肅穆、靜謐的環(huán)境方面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藝術設計手法:句法:以情調(diào)動1.布局:采用宏大的用地規(guī)模,960m*760m,是北京故宮的四倍,軸線串聯(lián),軸線上反復用圓。2.對比:方圓對比,高矮對比3.拋開室內(nèi)環(huán)境作法:壇(平臺),采用開放性建筑,直接和天發(fā)生關系。4.體現(xiàn)“尚無思想”和“以少總多”的方法:1)、不使用過多的建筑和超級的建筑體量,而采用超大規(guī)模的占地和超級的綠化2)、主軸線偏東,拉長了主人口到軸線的距離3)、運用虛擴的手法,強化建筑的高崇、宏大的形象語法:理性的象征1.數(shù)字的象征:如祈年殿建筑構件中,就運用數(shù)來體現(xiàn)大宇運行的現(xiàn)象,祈年殿中用四根龍井柱象征天穹運轉(zhuǎn)所形成的一年四季2.幾何圖形的象征:天圓地方3.方位的象征:坐北朝南--最高等級、坐西朝東--次之、坐南朝北--再次之4.色彩的象征:祈年殿的三重檐原為:上檐:藍瓦--天;中檐:黃瓦--地;下檐:綠瓦--萬物(圖)7.北京社稷壇:北京社稷壇制度也是仿自南京舊壇。其主體建筑是一座方形的壇和兩座5間的殿。壇3層,上鋪五色土,象征東西南北中天下五方之土都歸皇帝所有,五色土按方位鋪成“回”形平面,東方青龍位用青土,西方白虎位用白土,南方朱雀位用赤土,北方玄武位用黑土,中心部分用黃土。壇外設壝(wei)墻一周,墻上顏色也按方位分成四色。(圖)8.北京太廟:太廟是宗法社會皇權世襲的重要標志,是封建皇帝為祭拜祖先而營建的廟宇。北京太廟創(chuàng)于明初永樂時,建筑由正殿、寢殿、祧(tiao)廟三者組成,前設戟門和廟門,兩側(cè)設東西配殿。太廟大殿為11間,規(guī)格和太和殿相同,是最高等級的殿宇(圖)9.曲阜孔廟:布局特點:沿中軸線布置九進院落,前三進為前導部分,后三進為主體分主要建筑:大成殿、欞星門、圣時門、奎文閣、杏壇10.四出羨道:商周、西漢陵墓中通往墓室的斜坡形通道,稱為羨道。依據(jù)等級區(qū)別有四出羨道,二出羨道,一出羨道,其中四出羨道是最高級別,為皇帝所用。(圖)11.漢武帝茂林:(圖)12.唐乾陵:(圖)13.明十三陵:(圖)第五章宗教建筑1.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大殿:(圖)2.金廂斗底槽:宋代殿閣內(nèi)部四種空間劃分方法之一。其特點是殿身內(nèi)有一圈柱列與斗栱,將殿身空間劃分為內(nèi)外兩層空間組成,外層環(huán)包內(nèi)層。3.道教建筑湖北武當山道教宮觀:明代建造,總體布局分為東神道和西神道,自上而下,最終匯合最高處天柱峰。4.伊斯蘭教禮拜寺:中國四大尹斯蘭教寺:廣州懷圣寺;福建泉州清凈寺;杭州真教寺;揚州仙鶴寺發(fā)展演變:1)早期建筑保持外來風格2)晚期除神龕、裝飾題材外,結構與建筑外觀已中國形式建筑類型:1)清真寺(禮拜寺)、墓祠、教經(jīng)堂、道堂2)布置方法不一定對稱3)建筑內(nèi)設有:邦克樓、光塔、浴室,不設偶像,設神龕(朝西)布局特點:1)以院落來組織建筑群體、布置靈活2)不強調(diào)軸線對稱、不強調(diào)多重院落組合裝飾特點:1)殿內(nèi)不供偶像2)大量使用空透構件—隔扇門、窗、楣罩3)裝飾題材多采用植物花紋、幾何花紋組織圖案,極少使用人物、動物等具象紋樣5.簡述塔的演變與類型:演變:佛塔原為佛徒膜拜的對象,原型為印度翠堵坡,后來根據(jù)用途的不同而又有經(jīng)塔、墓塔等區(qū)別。我國的佛塔早期受印度影響較大,后來在長期的實踐中發(fā)展了自己的形式。類型:一按材料分:1)木塔2)磚石琉璃塔3)磚木混合塔4)金屬塔二按材料分:1)閣樓式塔(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2)密檐塔(河南登封崇岳寺塔)3)單層塔(河南登封會善寺凈藏禪師墓塔)4)喇嘛塔(北京妙應寺白塔)5)金剛寶座塔(北京正覺寺塔)6)傣族小乘佛教佛塔(云南景洪曼飛龍塔)6.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閣樓式塔(塔作為中心存在),建于遼代,是國內(nèi)現(xiàn)存唯一最古老與最完整之木塔1)平面:前塔后殿式,八角形平面,副階周匝(內(nèi)外二圈柱都包砌在厚達1m的土胚墻內(nèi),檐柱外設有回廊),金廂斗底槽(內(nèi)外兩層柱,內(nèi)外柱等高)2)結構:暗層的處理:結構上增加了柱梁之間的斜向支撐,使塔的剛度大大增強,提高了抗震性能,各層檐柱與其下之暗層檐柱結合使用叉柱造,上層暗層檐柱移下層檐柱內(nèi)收半柱徑,其交接方式為纏柱造。3)科學價值:為柔性結構,開創(chuàng)了中國高層簡體建筑的先驅(qū)(圖)7.北京妙應寺白塔:尼泊爾工匠阿尼哥作品(圖)8.河北趙縣陀羅尼經(jīng)幢(chuang):經(jīng)幢是在八角形石柱上鐫(juan)刻經(jīng)文,用以宣揚佛法的紀念性建筑(圖)9.石窟:中國的石窟來源于印度的石窟寺。后者是在石窟的后部設一不到頂?shù)氖?,作為信徒膜拜對象,窟?cè)常設小室數(shù)間供僧人居住。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四大石窟中國佛教石窟的特點為:1)建筑以石洞窟為主,附屬之土木構筑很少;2)其規(guī)模以洞窟多少與面積大小為依托;3)總體平面常依崖壁作帶形展開,與一般寺院沿縱深布置不同;4)由于建造需開山鑿石,故工程量大,費時長;5)除石窟本身以外,其在雕刻、繪畫等藝術中,還保存了許多我國早期的建筑形象。第六章園林與風景建設1.北京北海:(圖)1)沿革:位于北京紫禁城西側(cè),最早是金中都北郊離宮——大寧宮,元時包入大都,位于皇城內(nèi),稱太液池,至明清時為主要御苑。2)組成:以“池島”為中心,池周圍環(huán)以若干建筑(沿用秦挖池造山做法,與唐太液池相似)。瓊?cè)A島——白塔;團城——承光殿一組建筑;瓊?cè)A島北岸——二層長廊;池東岸——幾組宗教建筑。3)設計手法:a)平面上,軸線平行;b)立面上,豐富的輪廓(被看),豎向構圖中心(景觀點);c)空間構成上,多層次多境界追求,山水、建筑相得益彰,園中有園,濠濮間、畫舫齋與靜心齋,與寬闊北海形成對比,空間與景物曲折有致,層次深遠。2.頤和園(清漪yi園):(圖)位于北京西北郊,從金代起經(jīng)兩代擴建而成1)組成:東宮門、萬壽山山東部朝廷宮室、萬壽山后山、后湖、昆明湖、南湖、西湖2)特點:(1)利用萬壽山的天然地勢,加以人工改造創(chuàng)造出前山開闊和后山幽深的水院等不同境界。(2)高臺地勢上的佛香閣,有力的體量使全園產(chǎn)生突出的構圖中心。(3)在借景方面,將西山,玉泉山和平疇運村收入園景。(4)浩瀚遼闊的昆明湖,南湖和西湖,符合皇家園林聚集大水面的理水手法。(5)創(chuàng)造出兼具北方園林的恢弘大氣與南方園林(園中園的處理手法)的秀美多姿相融合的歷史名園。3.中國古代園林設計思想與特點:1)中國園林園景構圖采用曲折的自由布局,因借自然,模仿自然,與中國的山水畫、山水詩文有共同的意境。與歐洲古典園林慣用的幾何圖形,林木修剪,人力造作的氣氛,大異情趣。強調(diào)“雖由人作,宛自天開”。2)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崇尚自然,熱愛自然的傳統(tǒng)。“天人合一”的思想占有極大的優(yōu)越。把人和物緊密的聯(lián)系在一起,視為不可分割的共同體,從而形成一種主觀力量,促使人們?nèi)ヌ角笞匀?,親近自然開發(fā)自然;另一方面,山河壯麗,景象萬千,美好的景色啟發(fā)人們熱愛自然,謳歌自然。獨樹一幟的自然式山水園林就形成了。3)以神州大地譴責不同的山川為本原,形成以山水為景觀的造園風格。這種園林以表現(xiàn)自然竟趣為目的,排斥規(guī)則,對稱,力避人為造作氣氛。與軸線對稱,幾何圖形,分行列隊,顯示人的力量的歐洲園林大相徑庭。4)巧于因借,精在體宜:造園之精在于“體宜”而造園之巧在于“因借”何謂“因借”,計成解釋明確:因者:隨基勢之高下,體形之端正,礙木柵埡,泉流石注,互相借姿;宜亭斯亭,宜謝斯謝,不偏徑,頓置婉轉(zhuǎn),斯謂“精而合宜”也借者:園雖別內(nèi)外,得景則無拘遠近,晴巒聳秀,紺宇凌官,極目所至,俗則屏之,不分町瞳,盡為煙景,斯所謂“巧而得體”者也。傳統(tǒng)的因借理論兩點4.皇家園林與私家園林的特點及區(qū)別:1)前者以祖國各地尤其是江南一帶的優(yōu)美風景為創(chuàng)作源泉。2)前者以提供皇宮貴族休息,娛樂之處,后者是貴族富商以及官僚地主的生活享樂而建的。3)前者在大范圍內(nèi)以堆土形成山丘澗壑的地形,再適當點綴山石,山中疊山,假山與真山相結合。后者以山石造山為主。4)前者花木配植規(guī)模大而多作群植或成林布置,后者以單株為主。5)從園林建筑來看,江南私家園林遠比皇家園林尺度小、色彩淡雅和玲瓏剔透。6)從堆山和理水來看,私家園林講究把假山和小池塑造出山水的野趣,而皇家園林利用自7)然地形,依山傍湖。8)從花木配置來看,私家園林以觀賞孤植的花木為主,而皇家園林綜合運用叢植和孤植。9)從空間處理來看,江南園林的空間更講究通透和層次,而皇家園林的庭院部分常常較為封閉。第八章古代木構建筑的特征與詳部演變第九章清代建筑做法1.大木作:在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筑中,一切骨干木構件均稱為大木。如柱、梁、坊、斗拱、檁、椽等。而負責制作組合、安裝這些大木構件的專業(yè)稱作大木作。2.面闊與進深:中國古代建筑平面多為矩形。以常見的矩形平面建筑而言,其較長的一邊叫做“寬”,較短的一邊叫做“深”,沿“寬”的方向,每相鄰兩根柱之間的距離叫“面闊”,一個面闊即為一間的寬。沿“深”的方向每相鄰兩柱間的距離叫“進深”,一個進深即一間的深。一幢建筑,沿寬的方向所有間的面闊之和叫“通面闊”;沿深的方向所有間的進深之和叫“通進深”。建筑中各開間的名城因位置不同而異。正中一間叫做“明間”(宋代稱“當心間”);明間左右兩側(cè)相鄰的間叫“次間”;再外的間叫“梢間”,最外的叫“盡間”。3.柱:柱是一種直立而承受上部荷載的構件。一、柱的分類1、檐柱:位于建筑最外圍的柱柱叫檐柱。其主要功能為承載屋檐部分的重量。2、金柱:位于檐柱以內(nèi)的柱子,除順建筑物面闊方向中線上的柱以外,都叫金柱。3、中柱:位于順著建筑物面闊方向中線上的柱叫中柱。4、山柱:位于建筑物兩山的中柱叫山柱。5、童柱:下端落在橫梁(如桃間梁、桃間順梁、趴梁上),上端象檐柱或金柱一樣乘托梁坊的柱叫童柱。6、角柱:凡位于建筑物的轉(zhuǎn)角處,承托不同角度的梁坊的柱叫角柱。7、雷公柱:雷公柱有兩種,一種是廡殿建筑正脊兩端用于支撐向外挑出的脊桁的短柱子叫雷公柱,另一種用于園攢尖或多角攢尖建筑中的保頂中心下方,用由戧支撐的短柱子也角雷公柱。8、舉勢:指屋面坡度。二、柱網(wǎng)的地盤分槽形式柱網(wǎng)的分槽形式即是柱網(wǎng)的布置形式。按照宋代《營造法式》中的“殿堂結構”,可分為四種地盤分槽形式。1)、金廂斗底槽由內(nèi)外兩圈柱組成相似“回”字的柱網(wǎng)形式叫做金廂斗底槽。其梢間內(nèi)側(cè)設有中柱。2)、分心斗底槽沿建筑物面闊方向只用一列中柱將建筑物等分圍前后兩部分的柱網(wǎng)形式叫做分心斗底槽。這種柱網(wǎng)形式常用于門廡建筑中。3)、雙槽用兩排金柱將建筑物平面分為大小不等的三區(qū),一般中間進深較大,前后兩區(qū)進深小且常常相等的柱網(wǎng)布置形式叫做雙槽。4)、單槽僅用一排金柱將建筑物平面分成不相等的兩區(qū)的柱網(wǎng)形式叫做單槽。三、柱的“生起”與“側(cè)腳”1)、生起建筑物檐柱的柱高有當心間向兩端逐漸升高,使檐口呈一緩和、優(yōu)美的曲線,這種做法在宋代《營造法式》中稱為“生起”。2)、側(cè)腳為了加強建筑物的整體穩(wěn)定性,中國古代建筑常常把最外一圈柱子(即檐柱)的柱腳向外移出一定尺寸,而柱頭位置保持不動,使最外一圈柱子略向內(nèi)傾斜,這種做法叫做側(cè)腳。四、柱的“收分”與“卷殺”1)、收分中國古代建筑中的圓形木柱,除去瓜柱等矮短的柱子外,一律做成上端(柱頭外)直徑小,下端(柱腳處)直徑大的形式,這種做法叫做“收分”,又稱“收溜”。2)、卷殺為使柱子外輪廓線挺拔、優(yōu)美、富有張力,宋《營造法式》中規(guī)定,在柱頭以下1∕3柱高處做成弧形,每1∕9柱高收進1分°,1∕3柱高共收進3分°,加上柱肩處收1分°,實收進4分°,使柱子外形稱為梭柱,這種做法叫做“卷殺”。4.枋:枋是連接柱頭或柱腳的水平構件,它是一種輔助性構件,可以加強構架的整體穩(wěn)定性。1)額枋(宋稱闌額):額枋是柱上聯(lián)絡與承重的水平構件。清代上面的叫大額枋(宋稱闌額),下面的叫小額枋(宋稱由額),使用與內(nèi)柱間的叫內(nèi)額,位于柱腳處的叫地栿。2)平板枋(宋稱普拍枋):平板枋平置與闌額之上,是用以承托斗拱的構件。最早見于陜西西安興教寺唐玄奘塔。3)雀替(宋稱綽幕枋):雀替是置于梁枋下與柱相交處的短木,可以縮短梁枋的凈跨距離。5.斗拱:斗拱是中國木架建筑特有的結構部件,中國建筑特有的一種結構。在立柱和橫梁交接處,從柱頂上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斗,兩者合稱斗拱。斗拱既有結構上的作用,用以承托伸出的屋檐,將屋頂?shù)闹亓恐苯踊蜷g接轉(zhuǎn)移到木柱上;同時還具有裝飾作用。斗拱在宋代稱“鋪作”,在清代稱“斗科”或“斗拱”。斗栱按位置分為三類:柱頭科:在柱頭之上的斗栱,《營造法式》稱為柱頭鋪作。平身科:在柱間額枋上的斗栱,《營造法式》稱為補間鋪作。角科:在屋角柱頭之上的斗栱,《營造法式》稱為轉(zhuǎn)角鋪作。斗拱的組成:1)斗與升:斗與升都是斗形的立方塊。位于拱的兩端,界于上下兩層拱或拱與枋之間著,清代叫“升”。位于翹或昂的兩端,界于上下兩層翹昂,或包括橫拱之間者,叫做“斗”。2)拱:與建筑物表面平行的弓形構件。3)昂:昂在唐、宋時是斗拱中的斜置構件,起杠桿作用,明清時昂的結構作用下降,常常僅起裝飾作用。6.屋架:(一)舉架(宋稱舉折):中國古代建筑的屋面為一凹曲面。屋面上這種曲面曲度的做法在清代叫做“舉架”,宋代叫“舉折”。1)舉架的做法舉架的做法均以步架為比例。舉架的急緩以房屋的大小和檁數(shù)的多少而定。如:一般規(guī)定檐步架均為五舉(即步架舉高與步架長度之比為5/10)。2)舉折做法舉折是以前后撩檐檁之間的水平距離為總進深B,在前后撩檐枋上皮的連線中點舉起1/3~1/4總進深作為脊檁上皮的高度,叫做舉高H。第一步將脊檁上皮與了檐枋上皮連一直線,自脊檁而下,第二檁縫折下H/10,得上平檁上皮位置。第二步將上平檁上皮與撩檐枋上皮連直線,第二檁縫依前法折下H/20,第三檁依前法折下H/40,依此類推。清式舉架與宋式舉折的區(qū)別:(1)、舉架先確定步架距離;舉折應先確定步架距離和整個舉架高度;(2)、舉架先從檐檁開始,自下而上;舉折從脊檁開始,自上而下。(3)、舉架每個步架高跨比為整數(shù)或(整數(shù)加0.5)整個高跨比一般不會為整數(shù);舉折每個步架高跨比不為整數(shù),整個高跨比為整數(shù)。(4)、舉架折線一次完成;舉折不能一次完成。(二)推山與收山1)推山是廡殿(宋稱四阿)建筑處理屋頂?shù)囊环N特殊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將正脊向兩端推出,從而四條垂脊又45°斜直線變?yōu)槿岷颓€,并使屋頂正面和山面的坡度與步架距離都不一致。2)收山是歇山(宋稱九脊殿)屋頂兩側(cè)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線向內(nèi)收進的做法,其目的是為了使屋頂不過于龐大。(三)梁:梁和柱一樣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構件之一,不過梁是水平放置的構件。它的公用是承接其上部構架和屋面的荷載,并將其穿到柱上。(四)桁、檁:桁、檁放在各梁的梁頭上,上承椽子。在帶斗拱的大式建筑中叫“桁”,在小式建筑和不帶斗拱的大式建筑中叫“檁”,宋代稱槫tuan。(五)椽chuan:椽是垂直擱置在檁上,直接承受屋面荷載的構件。7.屋頂(圖)1)廡殿(宋稱四阿頂):在中國古代建筑中是級別最高的一種屋頂形式,常用在最尊貴的建筑上,如:宮殿、陵墓、陵寢、太廟、宗教建筑,稱為皇權與神權的象征。特別隆重的建筑上使用重檐廡殿做法。2)歇山(宋稱九脊殿):有兩坡頂加周圍廊形成的屋面樣式,歇山的等級僅次于廡殿。3)懸山:是兩坡頂?shù)囊环N,特點是屋檐兩端懸伸在山墻以外。4)硬山:是兩坡頂?shù)囊环N,特點是屋面不懸出山墻之外。5)攢尖(宋稱斗間):多用于面積不太大的建筑屋頂,如塔、亭、閣等,特點是屋面較陡,無正脊,而以數(shù)條垂脊交合于頂部,其上再覆以寶頂。8.戧qiang:“戧”指的是建筑的戧脊,“發(fā)戧”就是起翹。1)水戧發(fā)戧:特點是檐口平直,角部基本不起翹,僅戧脊在近屋角處向上反翹,嫩戧(仔角梁)不起翹或起翹很小。實例:蘇州拙政園繡綺亭、怡園小滄浪亭。2)嫩戧發(fā)戧:特點是屋檐在屋角處顯著升起,檐口至屋角處有很大起翹。實例:蘇州拙政園綠綺亭、網(wǎng)師園濯zhuo纓水閣(圖)中國近現(xiàn)代部分1.中國近代建筑發(fā)展狀況:近代中國建筑大致可以分為三個發(fā)展階段:(1)19世紀中葉到19世紀末:本時期是中國近代建筑活動的早期階段,新建筑無論在類型上、數(shù)量上、規(guī)模上都十分有限,但它標志著中國建筑開始突破封閉狀態(tài)邁開了現(xiàn)代轉(zhuǎn)型的初始步伐,通過西方近代建筑的被動輸入和主動引進,醞釀著近代中國新建筑體系的成。(2)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初:到20世紀30年代初,近代中的新建筑體系已經(jīng)形成,并在這個發(fā)展基礎上,從1927年到1937年的10年間,達到了近代建筑活動的繁盛期。剛剛登上設計舞臺的中國建筑師,一方面探索著西方建筑與中國固有形式的結合,試圖在中西建筑文化碰撞中尋找合宜的融合點;另一方面又面臨著走向現(xiàn)代主義建筑的時代挑戰(zhàn),要求中國建筑師緊步跟上先進的建筑潮流。(3)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這是近代中國建筑活動的一段停滯期。2.中國近代建筑形式與建筑思潮1)洋式建筑:a.折衷主義基調(diào):被動的輸入與主動的引進,前者是在資本主義列強侵略的背景下展開。主要出現(xiàn)在外國租界、租借地、通商口岸、使館區(qū)等被動開放的特定地段,后者是指中國業(yè)主興建的或中國建筑師設計的“洋房”,早期主要出現(xiàn)在清末“新政”和軍閥政權所建造的建筑上。b.殖民地式(券廊式):一般為一、二層樓、帶聯(lián)券回廊或聯(lián)券外廊的磚木混合結構房屋。各國殖民進入中國的早期,造的多是這類建筑。它與早期香港、澳門等地的建筑很相似。這種以券廊為特征的外觀,先入為主地成為中國市民和工匠心目中洋式建筑的另一種早期模式和摹本。c.歐洲古典式:它是當時西方盛行的折衷主義建筑的一個表現(xiàn),有兩種形態(tài)。一種:是建筑群體的折衷主義。即在不同類型建筑中,采用不同的歷史風格。另一種:是單幢建筑的折衷主義。即在同一幢建筑上,混用希臘古典、羅馬古典、文藝復興古典、巴洛克、法國古典主義等各種風格式樣和藝術構件。西方折衷主義對中國的影響:西方折衷主義建筑在近代中國的傳播、發(fā)展,恰好與中國各地區(qū)城市的近代化建設進程大體同步,許多城市的發(fā)展盛期正好是折衷主義在該城市的流行盛期,因此,西方折衷主義成為近代中國許多城市中心區(qū)和商業(yè)干道的奠基性的、最突出的風格面貌,對中國近現(xiàn)代城市面貌具有深遠的影響。2)傳統(tǒng)復興:概括為兩大類:中國傳統(tǒng)的舊體系建筑的“洋化”與外來的新體系建筑的“中國化”。這些建筑的普遍特點是:采用新材料、新結構,平面按功能要求設計,而外觀則以大屋頂、斗拱等表現(xiàn)中國固有形式。三種歷史主義:把傳統(tǒng)復興的“中國式”建筑也對應地區(qū)分為三種歷史主義,即:復古主義、折衷主義和以裝飾主義為特征的傳統(tǒng)主義。a.復古主義:極力保持中國古典建筑的體量權衡和整體輪廓,保持臺基、屋身、屋頂?shù)摹叭帧睒嫵桑萆肀M量維持梁柱額坊的開間形象和比例關系,整個建筑沒有超越古典建筑的基本體形,保持著整套傳統(tǒng)造型構件和裝飾細部。b.折衷主義:突破中國古典建筑的體量權衡和整體輪廓,不拘泥于臺基、屋身、屋頂?shù)娜问綐嫵桑ㄖw形由功能空間確定,墻面大多擺脫檐柱額枋的構架式產(chǎn)面構圖,代之以磚墻承重的新式門窗組合,或添加壁柱式的柱梁額枋雕飾,屋頂仍保持大屋頂?shù)慕M合,或以局部大屋頂與平頂相結合,外觀呈現(xiàn)洋式的基本體量與大屋頂?shù)饶鼙磉_中國式特征的附加部件的綜合。c.裝飾主義為特征的傳統(tǒng)主義:在新建筑的體量基礎上,適當裝點中國式的裝飾細部。這樣的裝飾細部,不像大屋頂那樣以觸目的部件形態(tài)出現(xiàn),而是作為一種民族特色的標志符號。這是一種傳統(tǒng)主義的表現(xiàn),確切地說,是以裝飾主義為特征的傳統(tǒng)主義3.近代北京的建筑風貌演進過程及其代表建筑:1)中西混合樣式:1907年陸軍部(沈琪)2)西方折中主義樣式:清華大學圖書館、科學館、體育館、大禮堂(莊?。?;開明戲院、真光劇場、鹽業(yè)銀行(沈理源);大陸銀行(朱彬)3)傳統(tǒng)復興式:燕京大學校園和建筑組群(美國,墨菲);北平圖書館(莫律蘭);輔仁大學新樓(格里森)4)裝飾藝術樣式:北京交通銀行(楊廷寶);北京仁立地毯公司鋪面(梁思成、林徽因)5)現(xiàn)代式:北京大學地質(zhì)學館和女生宿舍(梁思成)4.近代南京的規(guī)劃建設:1929年12月,國民黨政府頒布“首都計劃”,對南京進行全面的規(guī)劃與集中建設,美國建筑師墨菲為建筑顧問?!笆锥加媱潯币?guī)劃特點:1)把城市劃分為6區(qū)——中央整治區(qū)、市行政區(qū)、工業(yè)區(qū)、商業(yè)區(qū)、文教區(qū)和住宅區(qū)2)對南京的街道系統(tǒng)作了通盤規(guī)劃,采用當時美國一些城市流行的方格網(wǎng)加對角線的形式3)把住宅分為第一、第二、第三住宅區(qū)和舊住宅區(qū)4)對城市建筑形式有專章規(guī)定,在“中國本位”的思想支配下,極力提倡“中國固有之形式”中國式建筑創(chuàng)作主要集中在三個領域:教會學校建筑;紀念性、文化性建筑;政府部門的公署建筑。南京“中國固有形式”代表作品:中山陵(呂彥直);譚延闿墓園(楊廷寶);仰止亭、光化亭(劉敦楨);行健亭(趙深);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祭堂、紀念堂、紀念塔(墨菲,美國);中山陵藏經(jīng)閣(盧樹森)南京“現(xiàn)代式的中國建筑”代表作品:國民政府外交部大樓(趙深、童寯jun、陳植)、國民大會堂、國立美術館、中國國貨銀行(奚福泉);中央醫(yī)院主樓、中央體育場(楊廷寶)4.美國建筑師墨菲在中國的實踐:中國傳統(tǒng)復興主義代表人物。北京清華學校、福建協(xié)和大學、長沙湘雅醫(yī)學院、南京金陵女子大學、北平燕京大學等大學規(guī)劃設計;北京大學未名湖畔的“博雅塔”;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祭堂、紀念堂、紀念塔;北平圖書館新館5.地域主義:(對比西方建筑大師阿爾托“建筑人情化”)又稱新地方主義。新地方主義也注意挖掘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但強調(diào)體現(xiàn)場所的空間文化定位,反映地方的文化特色,而不停留于對一般古典神韻的追求,因而新地方主義常常具有可以識別、可以感受到的地域標志,以至于地域的宗教特色。代表建筑:敦煌航站樓(劉純翰),新疆新地方主義建筑群(新疆人民會堂、新疆人大常委會辦公樓、吐魯番賓館新樓——維族民居“阿以旺”精華、庫車縣龜茲賓館)6.重要建筑:英商公和洋行——上海匯豐銀行(新古典主義形式)、上海沙遜大廈(和平飯店)(裝飾藝術派風格)基泰工程司——南京中央體育場、南京國民黨黨史史料陳列館、南京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北京交通銀行齊康——福建武夷山莊、武夷山九曲賓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紀念館、碑軸線、南京梅園新村周恩來紀念館呂彥直——南京中山陵、廣州中山紀念堂、紀念碑盧樹森——中山陵藏經(jīng)閣楊廷寶——南京譚延闿墓園、中央醫(yī)院主樓、中央體育場、中央通訊社、延暉館、南京華東航空學院教學樓;北京交通銀行、北京和平賓館、北京火車站(主持)梁思成——北京大學地質(zhì)學館和女生宿舍(現(xiàn)代式)、北京仁立地毯公司鋪面(林徽因)、北京人民英雄紀念碑劉敦楨——南京仰止亭、光化亭柯林斯(美國)——馬丁堂(中國第一個磚石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建筑)董大酉you——上海市政府大廈、上海市博物館、圖書館、上海江灣體育場、體育館奚福泉——南京國民大會堂、國立美術館、中國國貨銀行徐敬直、李惠伯——南京中央博物館林克明——廣州中山大學組群鄔達克——吳同文宅(國際式)莫律蘭——北平圖書館(中國傳統(tǒng)復興式)格里森——輔仁大學新樓(中國傳統(tǒng)復興式)戴念慈——中國美術館、斯里蘭卡會議廳趙冬日——全國政協(xié)禮堂(姚麗生)、中國伊斯蘭教經(jīng)學院、人民大會堂(沈琪)龔德順——建工部大樓、喬巴山賓館、喬巴山官邸郭蘊誠——成吉思汗陵(地域主義)張镈bo——人民大會堂(總建筑師)、民族文化宮鐘訓正——北京火車站(方案)貝律銘——北京香山飯店、香港中國銀行大廈福斯特——香港匯豐銀行總部大樓(高技派)中西對比一、規(guī)劃思想的比較1.中國古代城市規(guī)劃思想:1)儒家禮制規(guī)劃思想禮制規(guī)劃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齊人著的《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jīng)九緯,經(jīng)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從《周禮》的“營國制度”中,也可以看出“擇中而立”、“居中為尊”等禮制思想在城市規(guī)劃上的反映。2)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規(guī)劃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強調(diào)“天道”(自然法則)與“人為”的合一?!疤烊撕弦弧钡恼軐W思想表現(xiàn)在城市規(guī)劃上,其突出特點就是:要順之以天理,追求與天同源、同構,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3)相土、形勝、風水的規(guī)劃思想通過推測不同方位的“吉兇”來強調(diào)城市布局方位要和命相結合,對城市的選址和布局有深刻的影響。在城市內(nèi)部建筑的設置中,也強調(diào)通過一定的建筑設施的擺布,以彌補地方風水的不足。4)數(shù)字的象征在中國古代,數(shù)字“3”代表了天、地、人合一的思想,“5”代表了金、木、水、火、土和陰陽五行,“9”象征著九重天,寓意尊貴。這些思想應用于城市規(guī)劃,在建筑數(shù)量與形式方面都有所表現(xiàn)。2.西方古代城市規(guī)劃思想1)神權至上的規(guī)劃思想:西方以神學為中心,上帝至高無上,神廟和教堂及其廣場占據(jù)城市中最好最高的位置。2)天人分離與征服自然的規(guī)劃思想:強調(diào)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的對立,著重于人為創(chuàng)造之美,彰顯人類征服自然之偉力3)“有機生長”的無規(guī)劃建設思想:大多數(shù)城市都是在封建主的城堡周圍逐漸“生長”起來的,建筑群具有優(yōu)美的連續(xù)感、豐富感和活潑感,給人以美的享受,城市景觀統(tǒng)一且多樣化,少有城市是按規(guī)劃建設的。4)幾何圖像與數(shù)之間的和諧與秩序的美:以各種幾何形狀作為城市形態(tài)構想,城市平面輪廓、結構呈現(xiàn)出一種規(guī)則的幾何圖案模式。3.中西古代城市規(guī)劃思想比較:西方以神學為中心,上帝至高無上,神廟和教堂及其廣場占據(jù)城市中最好最高的位置。中國則以體現(xiàn)人間的統(tǒng)治秩序為中心,君王至高無上,城市中以皇宮和官署為中心。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學觀,樸素的“天圓地方”的人地觀,導致了方格網(wǎng)城市形態(tài)的形成。王城居中,中軸對稱,反映了中國古代城市規(guī)劃中皇權至上、以帝王為中心的思想。有機生長是西歐中世紀城市建設的主線,大多數(shù)城市都是在封建主的城堡周圍逐漸“生長”起來的,建筑群具有優(yōu)美的連續(xù)感、豐富感和活潑感,給人以美的享受,城市景觀統(tǒng)一且多樣化。而規(guī)則布局則是中國封建城市建設的主線,反映中國封建城市建設與發(fā)展成就的主要是都城和一些府城,是政府主觀意志的產(chǎn)物,其城市設計突出了皇權的無處不在。文藝復興時期,人與自然的大發(fā)現(xiàn)使西方人地關系產(chǎn)生徹底的“天人分離”,人的價值理性得到了充分張揚。西方城市規(guī)劃中出現(xiàn)了一種理想主義思潮,以各種幾何形狀作為城市形態(tài)構想,城市平面輪廓、結構呈現(xiàn)出一種規(guī)則的幾何圖案模式。中國城市建設也講求中軸對稱和主從關系,但其思想根源卻來自儒家文化的“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宗法禮制觀念,以強調(diào)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勢。二、城市空間結構的比較1.中國古代城市空間結構:1)以正南北軸線為主軸定位,道路結構呈方格網(wǎng)狀,布局較規(guī)則;2)市中心為王城、衙署或鐘鼓樓、十字街口,沒有公共場所,呈封閉式格局;3)建筑作平面展開,城市中心無高聳建筑物,高塔多建于郊區(qū)或山丘之上。2.西方古代城市空間結構:1)不一定有軸線,道路呈環(huán)形輻射式,布局較自由;2)市中心為宗教或市政建筑,有公共廣場,呈現(xiàn)開放式格局;3)高聳建筑往往在市中心,逐步向周圍降低建筑高度,且市中心往往有不太高的山丘三、中西古代城市形態(tài)比較相同點:西歐和中國的城市形態(tài)基本上都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比較規(guī)則的,中國以都城為代表,西歐以商業(yè)交通型城市為代表;另一類是不規(guī)則、蛛網(wǎng)狀的。中國的工業(yè)、商貿(mào)城市都屬此類,西歐以城堡型或要塞型城市為代表。這種現(xiàn)象說明西歐與中國城市都同時沿著兩條路線并行發(fā)展,一條是有意識的布局,以人的意志為主導的發(fā)展。另一條是無意識的自組織,以經(jīng)濟因素為主導的發(fā)展。另外,從道路系統(tǒng)來看,中西古代城市的城墻、城門與城市核心決定了城市主要交通線路,通向城門與市中心的道路為主干道。不同點:城市發(fā)展受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很大。中西古代由于文化、哲學思想不同,導致了城市規(guī)劃思想的差異,進而造成了城市形態(tài)的不同。從經(jīng)濟角度來看,西方重商主義的經(jīng)濟活動代表個人利益,表現(xiàn)為城市的自發(fā)有機發(fā)展;中國重農(nóng)主義的政府行為代表國家利益,表現(xiàn)為城市的秩序規(guī)劃發(fā)展。從政治角度來看,中國古代的封建專制制度,形成了宮城居中,中軸對稱的布局。西方社會的民主制度,形成了教堂、市政廳及其廣場為城市中心。從文化及哲學思想角度來看,中國古代儒家哲學思想占統(tǒng)制地位,儒家提倡“居中不偏”,“不正不威”,反映在城市規(guī)劃上就表現(xiàn)為宮城居中及中軸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