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了解古代的路、橋建設及主要交通工具;認識新航路開辟和工業(yè)革命對促進交通進步的作用。課標第12課水陸交通的變遷了解古代的路、橋建設及主要交通工具;課標第12課水陸交通的1壹古代的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壹21.交通的起源(1)出現: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獵、捕魚、采集食物,其習慣性的足跡就形成了“路”。(2)發(fā)展:人類開始定居生活后,以住地為中心的交通進一步發(fā)展,但運輸物品依賴的仍是天然的道路與河流。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1.交通的起源(1)出現: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獵、捕魚、采集食3原因
概況2.古代的陸路交通:生產的發(fā)展推動了的人工道路鋪設①“條條大路通羅馬”:羅馬帝國的道路把羅馬和各行省連接起來;②秦朝的全國性道路網:秦朝修筑的馳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構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③絲綢之路:漢代貫通后,成為連貫亞、歐、北非的大通道;④唐代驛道:近2.5萬千米,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⑤元朝:擴展了漢唐的交通網,在全國遍設驛站,構成了以大都為中心通向全國乃至境外的驛路交通網。原因概況2.古代的陸路交通:生產的發(fā)展推動了的人工道路4
古羅馬四通八達的道路是其舉世聞名的成就之一,“條條大路通羅馬”的諺語流傳至今雖然轉變了意思卻仍然可以讓人聯想到其曾經的輝煌。古羅馬的道路設計考慮周全,在注重實用性的同時也兼顧地形等客觀條件,在道路勘察中會使用各種儀器進行測量,并根據需要運用高超的技術造橋或開鑿隧道。
古羅馬在造橋和開鑿隧道上展現出高超的技術能力,如公元前3世紀,羅馬人就掌握了拱券技術并迅速運用于橋梁建設中,此后橋梁的建造基本上采用石制結構,石拱橋被大量建造;在開鑿隧道方面,古羅馬有成套的鉆探、挖坑、掘巷道、照明、通風、打樁、運送和測量的新方法,有研究者認為直到中世紀晚期的時候,世界上還沒有國家能與之比肩。古羅馬四通八達的道路是其舉世聞名的成就之一,“5
古羅馬的道路每隔一段距離就設有一個里程碑,一般設置在比較醒目的地方。碑身上有用拉丁文或希臘文刻寫的碑文,上面記載著道路的名稱,道路歸屬于那個城市管轄,該城與羅馬城之間的距離,沿路將要到達下一個城市的名稱和距離,還有道路的創(chuàng)立者或修建者的名字,帝國時期,還刻有在位皇帝的名字和在位時間以及一些對皇帝歌功頌德的贊語等。目前保留下來的里程碑約有4000多個。除了里程碑外,道路兩旁還會有一些界碑或木制標牌,給行人們提供了沿途的各種信息。
最初,羅馬的道路建設主要用于滿足軍事征服的需要,之后也成為了服務于政治統(tǒng)治和經濟貿易發(fā)展的重要基礎設施,而對于生活在當時的普通民眾來說,便捷的道路系統(tǒng)則極大地方便了他們的日常生活。古羅馬的道路每隔一段距離就設有一個里程碑,一般61、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統(tǒng)一;2、有利于各地經濟和文化的交流與發(fā)展;3、便利了人民的生產和生活。4、消極:加重徭役負擔,激化社會矛盾。問題:秦與羅馬全國性道路網的共同作用?【課堂探究】《漢書·賈山傳》:"﹝秦﹞為馳道於天下……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在建立起大一統(tǒng)帝國后,秦始皇繼續(xù)開疆拓土,他派兵北擊匈奴、攻打嶺南(今兩廣一帶)、打通西南夷。然后在新占領的地區(qū)設立郡、縣等行政機構,如在北邊設九原郡,在嶺南設桂林、象郡、南海三郡。為加強對各地的控制,他還命令修筑直道、馳道,建立起以咸陽為中心的水路交通網。便利的交通,不僅有利于傳達政令、調遣軍隊,還促進了各地區(qū)、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摘編自岳麓版《歷史選修·中外歷史人物評說》1、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統(tǒng)一;問題:秦與羅馬全國性道路7
以下四幅圖是中國古代四個歷史時期(秦朝、漢朝、唐朝、元朝)的交通示意圖。分別提取圖1、圖2、圖3、圖4的交通等歷史信息,并據此說明與其相對應的歷史時期。基于時空觀念下中國主要朝代交通史料實證基于時空觀念下中國主要朝代交通史料實證圖2圖1圖1顯示該朝驛道較長,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連接了邊疆治理機構,以及同周邊民族政權和國家溝通的狀況,據此推斷出圖1為唐朝;圖2顯示該朝比以往的交通網都要發(fā)達,在全國遍設驛站,構成了以大都為中心通向全國乃至境外的驛路交通網,據此推斷出圖2為元朝;圖2圖1圖1顯示該朝驛道較長,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連接了9圖3圖4圖3顯示該朝形成了以咸陽為核心的全國道路網絡,疆域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據此推斷出圖3為秦朝;圖4顯示該交通線以長安為起點,穿河西走廊,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絲綢之路,據此推斷出圖4為漢朝。圖3圖4圖3顯示該朝形成了以咸陽為核心的全國道路網絡,疆域東103.古代中國的水路交通春秋時期:吳國在揚州附近開鑿了邗溝。秦朝:秦始皇開鑿了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溝通了中國南方和北方元朝:京杭大運河為世界之最3.古代中國的水路交通春秋時期:吳國在揚州附近開鑿了邗溝。11
秦并6國后,秦始皇為開拓嶺南,統(tǒng)一中國,于公元前221年,命屠睢率兵50萬分5軍南征百粵,最初遭到當地民族的抵抗,3年兵不能進,軍餉轉運困難。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監(jiān)御史祿掌管軍需供應,督率士兵、民夫在興安境內湘江與漓江之間修建一條人工運河,運載糧餉。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靈渠鑿成,秦始皇迅速統(tǒng)一嶺南。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譽。2018年8月13日,靈渠等4個項目入選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秦并6國后,秦始皇為開拓嶺南,統(tǒng)一中國,于公元前12唐代交通進一步發(fā)展的主要表現:海陸絲路的繁榮、大運河成為南北交通大動脈;不斷完善驛道設施和管理制度;南方道路得到進一步開拓;體現出森嚴的封建等級性
自唐代中葉以后,海上絲路取代陸上絲路而成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拼I辖z路的繁榮與廣州的極盛,是與中國安定團結的統(tǒng)一局面的出現,經濟的發(fā)展,東西方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密切相關的……隋代開辟的溝通南北的的大運河成為唐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唐代又不斷完善驛道設施,廣州與長安相距數千里,快馬3日可達,尤其是開元四年鑿辟大庚嶺道,把控粵贛咽喉的險峻山路,整治成浩浩落蕩的坦途,使運河的南北大通道經贛江、北江而南伸至廣州,大大縮短了絲綢之路的啟發(fā)港廣州與內地聯系的路程。——葉顯恩《海上絲綢之路與廣州》海陸大通道路交通制度的儒家化:“賤避貴,少避長,輕避重,去避來”——唐《儀制令》唐代交通進一步發(fā)展:唐代交通進一步發(fā)展的主要表現:海陸絲路的繁榮、大運河13【課堂探究】大運河開鑿的客觀條件:①隋朝完成統(tǒng)一,社會秩序逐步穩(wěn)定;②社會經濟得到初步恢復和發(fā)展,為大運河開鑿創(chuàng)造了物質條件;③中央集權加強,能夠組織大規(guī)模人力和物力進行開鑿。大運河開鑿的主觀目的:①加強南北交通,鞏固對全國的統(tǒng)治;②加強對江南地區(qū)的經濟建設;③加強對江南產生糧食的漕運。
大運河開鑿的作用:①鞏固了中央集權大一統(tǒng)的政治局面;②加強了南北方的經濟聯系,也推動了區(qū)域沿岸經濟發(fā)展,③成為交通樞紐和大動脈?!菊n堂探究】大運河開鑿的客觀條件:14
元朝大運河:元代全國政治中心移到了北京以后,為了縮短從北京到杭州繞道洛陽的航線,1283~1293年,先后挖通了北京到通縣的通惠河、山東臨清到東平的會通河、東平到濟寧的濟州河。把運河改成直線后,比隋代京杭運河縮短了900多千米。元朝的大運河中,最北的一段是元代新開鑿的通惠河,由元朝著名天文學家、水利學家郭守敬支持開鑿。糧食逐步以海運為主。它就是今天京杭大運河的前身。
元代再次實現了大一統(tǒng),國內運河重新疏浚,同時增加了海上漕糧運輸,加強了南北經濟聯系,也奠定了政治中心轉移到幽燕地區(qū)的經濟基礎。元代京杭大運河“裁彎取直”,體現出政治中心北移帶來的影響元朝大運河:元代全國政治中心移到了北京以后,為了15
元代京杭大運河與隋唐大運河的異同:異:元朝時人們把原來運河截彎取直,遠離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洛陽,并開鑿到大都通州。同:都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及錢塘江五大水域,對南北經濟文化的發(fā)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元代京杭大運河“裁彎取直”,體現出政治中心北移帶來的影響。元代京杭大運河與元代京杭大運河“裁彎取直”,體現出政治16明清時期政府通過修建道路,加強了對西部邊疆和東北疆域的控制,曾是鞏固國家統(tǒng)一的重要條件。但隨著西方工業(yè)革命的進展,中國古代交通道路系統(tǒng)逐漸受到工業(yè)文明的絕大挑戰(zhàn)。繼承元代的基礎,明清政府多次整頓道路系統(tǒng)。官馬大路是清朝聯系全國各地主干陸路路線,由北京向四面八方輻射,主要通向各省省城。分為北路、西路、南路和東路等干線。北路在捍衛(wèi)北疆的戰(zhàn)爭中發(fā)揮過重要的戰(zhàn)略作用,西路系統(tǒng)在平定西部邊疆叛亂和國家統(tǒng)一的行動中十分重要。南路系統(tǒng)直達廣州,是對外唯一窗口的大動脈。東路是清政府在經濟上賴以生存的重要通道。——摘編自白壽彝《中國交通史》
清軍主要沿驛站線路運兵,一省一次調兵僅一兩千人,且因道路狹窄和當地供給能力有限,一兩千軍隊也只能分“起”調動,每“起”200-300人。據估計,清軍調兵的速度鄰省需要三、四十天,間隔一二省,費時五十天,隔三省七十天,隔四省則需九十天以上。而當時英軍的海軍艦船從印度開來只需三十至四十天,從南非的開普敦駛至香港也不過六十天。明清時期:古代交通受到近代因素的挑戰(zhàn)明清時期政府通過修建道路,加強了對西部邊疆和東北疆域17
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之前共有五處運河遺產,它們分別是法國的米迪運河、比利時的中央運河、加拿大的里多運河、英國的旁特斯沃泰水道橋與運河和荷蘭的17世紀阿姆斯特丹運河環(huán)形區(qū)域。人類力量,航運奇跡——運河人類力量,航運奇跡——運河圖5:法國米迪運河圖6:中國京杭大運河1任務驅動二:思考一下,運河遺產的價值有哪些?圖5:法國米迪運河圖6:中國京杭大運河1任務驅動二:思考一19參考答案①歷史文化旅游價值: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是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對于研究水運交通史及運河沿岸文化具有重大價值;
②經濟價值:是物資運輸的主要渠道和經濟生命線,促進社會經濟發(fā)展意義重大,有利于城市發(fā)展;
③政治價值: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治理,有利于政權的穩(wěn)定;
④生態(tài)價值: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文化和生態(tài)相融共生的天人合一理念。
┅┅參考答案①歷史文化旅游價值: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4.歐洲的水路交通①17世紀開通的法國米迪運河,是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歐洲歷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運河之一②17世紀荷蘭阿姆斯特丹建立的運河系統(tǒng),是荷蘭經濟和文化繁榮的重要體現4.歐洲的水路交通①17世紀開通的法國米迪運河,是連接地中海21貳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貳22(1)西漢時期:初步形成東、南兩條航線,東線通向朝鮮半島和日本,南線通向印度洋。(2)宋元時期: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有了重大進步,磁羅盤、實用航海圖和天文定位技術廣泛應用,使中國海船能夠持續(xù)航行。(3)明朝:1405年到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船隊航行至東南亞、印度、波斯灣、阿拉伯半島、紅海和東非沿岸等地。1.中國古代對海洋的探索(1)西漢時期:初步形成東、南兩條航線,東線通向朝鮮半島和日23中國有悠久的海洋航運史,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就出現了航海活動。春秋戰(zhàn)國時期,激烈的戰(zhàn)爭對海洋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沿海貿易快速發(fā)展。秦朝航海事業(yè)進一步發(fā)展,大一統(tǒng)的局面,也使開辟海上航線成為可能。漢朝和唐朝造船和航海技術都有了進一步,宋元更是有了重大突破。元朝為了補充河運不足,開創(chuàng)了大規(guī)模海運漕糧。明前期,1405-1433年,鄭各七次下西洋,開創(chuàng)了15世紀世界大規(guī)模航海,是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壯舉?!醭鐭ā吨袊糯煌ā芬罁牧戏治鲋袊糯Q蠛竭\事業(yè)發(fā)達的原因有哪些?戰(zhàn)爭的要求;秦以后大一統(tǒng)局面;造船和航海技術的進步;為了彌補陸路及河運的不足;強盛的國力中國有悠久的海洋航運史,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就出現了航?;?4
材料:漢代商人的海上貿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諸國和整個印度洋區(qū)域,并遠伸到西亞乃至歐洲。東晉南朝時期,北方戰(zhàn)亂,南方政權對海外諸國的貿易呈逐漸上升趨勢,“航海歲至,逾于前代矣”。隋唐時期全國統(tǒng)一,陸路絲綢商路除沿襲漢魏時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現了登、揚、明、廣、泉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廣州首次設市舶使管理海外貿易,廣州“江中有婆羅門、波斯、昆侖(泛指東南亞)等舶,不計其數,并載香藥、珍寶,積載如山”。兩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強大,宋政府對海上貿易采取支持、鼓勵的態(tài)度,廣州、明州、泉州是重要海港,政府設“市舶司”、“市舶務”專管進出港手續(xù),嚴禁走私貿易,與宋朝有海上貿易往來關系的國家多達60個以上,如北非的勿斯里,有效彌補了財政的不足,刺激了國內商業(yè)和商品生產的發(fā)展。
——《漢書·地理志》概括材料歸納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特點及影響影響:加強了與海外諸國的經濟及文化交流;增加了財政收入,刺激了國內商業(yè)和商品生產的發(fā)展;沿海港口城市興起。特點:交通發(fā)達(或陸海絲綢之路發(fā)達);范圍廣泛(或遠及西亞、南亞、歐洲、非洲);政策開放,政府設機構管理(或設市舶司管理)材料:漢代商人的海上貿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諸252.古代世界其他地區(qū)對海洋的探索(1)波利尼西亞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諸島活動。(2)腓尼基人首次橫渡地中海。(3)維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區(qū)探險。(4)阿拉伯人在印度洋開展繁忙的海上貿易。范圍窄、規(guī)模小,局部探索受制于航海技術,以狹窄易通過的海域為主主要是掠奪和貿易2.古代世界其他地區(qū)對海洋的探索(1)波利尼西亞人很早就在2613-14世紀亞歐商路15世紀以來新航路開辟示意圖全球海陸大通,環(huán)球交通網絡逐漸建立;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世界逐漸成為關系密切的整體。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3.近代以來世界各地對海洋的探索(1)新航路開辟13-14世紀亞歐商路15世紀以來新航路開辟示意圖全球海陸大273.近代以來世界各地對海洋的探索①1869年開通的蘇伊士運河連接了紅海和地中海,成為西歐和南亞、東亞之間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②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極大地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行距離。(2)開通運河3.近代以來世界各地對海洋的探索①1869年開通的蘇伊士運28
蘇伊士運河,
1869年修筑通航,在埃及貫通蘇伊士地峽,溝通地中海與紅海,提供從歐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航線。它是世界使用最頻繁的航線之一,是亞洲與非洲、歐洲人民來往的主要通道。蘇伊士運河的建成使得非洲大半島變成非洲大陸,埃及橫跨亞非,西南亞、東北非以及南歐的貿易更繁忙。蘇伊士運河,1869年修筑通航,在埃及貫通蘇伊29巴拿馬運河,位于中美洲國家巴拿馬,橫穿巴拿馬地峽,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重要的航運要道,被譽為世界七大工程奇跡之一的“世界橋梁”。巴拿馬運河由美國建造完成,1914年開始通航。自1914年通航至1979年間一直由美國獨自掌控。不過,在1979年運河的控制權轉交給巴拿馬運河委員會(由美國和巴拿馬共和國共同組成的一個聯合機構),并于1999年12月31日正式將全部控制權交給巴拿馬。運河的經營管理交由巴拿馬運河管理局負責,而管理局只向巴拿馬政府負責。巴拿馬運河,位于中美洲國家巴拿馬,橫穿巴拿馬30三工業(yè)革命與交通的發(fā)展三31
汽輪火車飛機汽車
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汽輪火車32隋唐大運河的異同:(3)維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區(qū)探險。交通的改變影響了城市的發(fā)展。元代京杭大運河與繼承元代的基礎,明清政府多次整頓道路系統(tǒng)。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靈渠鑿成,秦始皇迅速統(tǒng)一嶺南。人類力量,航運奇跡——運河④生態(tài)價值: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文化和生態(tài)相融共生的天人合一理念。官馬大路是清朝聯系全國各地主干陸路路線,由北京向四面八方輻射,主要通向各省省城。古羅馬的道路每隔一段距離就設有一個里程碑,一般設置在比較醒目的地方。①1869年開通的蘇伊士運河連接了紅海和地中海,成為西歐和南亞、東亞之間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1)出現: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獵、捕魚、采集食物,其習慣性的足跡就形成了“路”。也推動了區(qū)域沿岸經濟發(fā)展,②影響:蒸汽機以及后來的內燃機逐漸成為驅動船舶的主要動力,噸位大、速度快、航距遠的輪船出現了,促進了航運業(yè)的發(fā)展。碑身上有用拉丁文或希臘文刻寫的碑文,上面記載著道路的名稱,道路歸屬于那個城市管轄,該城與羅馬城之間的距離,沿路將要到達下一個城市的名稱和距離,還有道路的創(chuàng)立者或修建者的名字,帝國時期,還刻有在位皇帝的名字和在位時間以及一些對皇帝歌功頌德的贊語等。秦朝航海事業(yè)進一步發(fā)展,大一統(tǒng)的局面,也使開辟海上航線成為可能。圖2顯示該朝比以往的交通網都要發(fā)達,在全國遍設驛站,構成了以大都為中心通向全國乃至境外的驛路交通網,據此推斷出圖2為元朝;巴拿馬運河,位于中美洲國家巴拿馬,橫穿巴拿馬地峽,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重要的航運要道,被譽為世界七大工程奇跡之一的“世界橋梁”。①促進經濟發(fā)展,改變人們的通訊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15世紀以來新航路開辟示意圖4、消極:加重徭役負擔,激化社會矛盾。②影響:蒸汽機以及后來的內燃機逐漸成為驅動船舶的主要動力,噸位大、速度快、航距遠的輪船出現了,促進了航運業(yè)的發(fā)展??萍几锩挠绊懀◤奈鞣絺魅虢煌üぞ撸?.陸路交通歐美鐵路①條件:1814年,斯蒂芬森改進了蒸汽機車。②影響:19世紀上半期,在英國帶動下,歐美各國紛紛修建鐵路網,鐵路成為陸路交通的主干,帶動了機器制造業(yè)、鋼鐵業(yè)、建筑業(yè)等行業(yè)的大發(fā)展,人類步入鐵路時代。中國鐵路①第一條鐵路:1881年,唐山至胥各莊的鐵路建成,這是中國人在自己國土上修建的第一條實用鐵路。②京張鐵路:1909年竣工的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由詹天佑主持修建。概況:當時中國的鐵路業(yè)主要掌握在列強手中。歐美汽車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發(fā)明了汽車。但在20世紀以前,汽車還不夠普及。隋唐大運河的異同:1.陸路交通歐美鐵路①條件:1814年,斯33材料一
近代中國的鐵路大部分是靠外國資金建設起來的,經營權也大部分落入外國公司或外國政府手中:1894年自主鐵路為21%,以后便在6.9%--15.7%之間波動。1937年,中國鐵路總長21761千米。其中由南京國民政府控制的占52.5%,其余為日、英、法等列強資本所控制。材料二
中國近代交通工具都是從西方傳人的。對于遠距離的交通工具來說,輪船傳入中國最早,其次是火車和飛機。1829年4月,一艘從孟加拉開出的小輪船駛抵廣州城,這是到達中國的第一艘輪船。到20世紀初,輪船已航行在中國各大可通航的水域以及沿海港口。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以來中國交通事業(yè)發(fā)展的原因與影響。原因:政治,列強因入侵需要而修建;科技革命的影響(從西方傳入近代交通工具);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主觀,以詹天佑為代表的科學家的努力材料一近代中國的鐵路大部分是靠外國資金建設起來的,經營權34材料十閱讀兩則材料并結合所學指示,分析鐵路建設對中國的影響近代中國的鐵路大部分是靠外國資金建設起來的,經營權也大部分落入外國公司或外國政府手中:1894年自主鐵路為21%,以后便在6.9%--15.7%之間波動。1937年,中國鐵路總長21761千米。其中由南京國民政府控制的占52.5%,其余為日、英、法等列強資本所控制。材料十一材料十閱讀兩則材料并結合所學指示,分析鐵路建設
積極:
經濟上:推動近代化,促進中國近代由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向近代工業(yè)社會的轉型;打破了內地的封閉狀態(tài),加強沿海與內地、城市與鄉(xiāng)村的聯系;加速了中國小農經濟的瓦解,推動了商品經濟的擴展,推動了中國城市化;
政治上:加速了近代中國的一體化,打破了封建時代中國封建落后的狀態(tài),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聯系,增強了民族凝聚力;
思想上:對封建的陋習等有一定的沖擊作用。局限:
近代鐵路掌握在列強手中,成為列強侵略和征服中國的工具。這是源于中國近代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是鐵路權喪失的結果。積極:它就是今天京杭大運河的前身?!~顯恩《海上絲綢之路與廣州》②京張鐵路:1909年竣工的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由詹天佑主持修建。它就是今天京杭大運河的前身。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傳遞和信息交流。這是源于中國近代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是鐵路權喪失的結果。4、消極:加重徭役負擔,激化社會矛盾。(3)美國的伊利運河,推動紐約成為國際化商貿中心。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溝通了中國南方和北方巴拿馬運河,位于中美洲國家巴拿馬,橫穿巴拿馬地峽,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重要的航運要道,被譽為世界七大工程奇跡之一的“世界橋梁”。(2)腓尼基人首次橫渡地中海。1、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統(tǒng)一;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監(jiān)御史祿掌管軍需供應,督率士兵、民夫在興安境內湘江與漓江之間修建一條人工運河,運載糧餉。②秦朝的全國性道路網:秦朝修筑的馳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構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而當時英軍的海軍艦船從印度開來只需三十至四十天,從南非的開普敦駛至香港也不過六十天。……唐代海上絲路的繁榮與廣州的極盛,是與中國安定團結的統(tǒng)一局面的出現,經濟的發(fā)展,東西方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密切相關的……隋代開辟的溝通南北的的大運河成為唐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明前期,1405-1433年,鄭各七次下西洋,開創(chuàng)了15世紀世界大規(guī)模航海,是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壯舉。打破了內地的封閉狀態(tài),加強沿海與內地、城市與鄉(xiāng)村的聯系;古羅馬的道路設計考慮周全,在注重實用性的同時也兼顧地形等客觀條件,在道路勘察中會使用各種儀器進行測量,并根據需要運用高超的技術造橋或開鑿隧道。清軍主要沿驛站線路運兵,一省一次調兵僅一兩千人,且因道路狹窄和當地供給能力有限,一兩千軍隊也只能分“起”調動,每“起”200-300人。元代再次實現了大一統(tǒng),國內運河重新疏浚,同時增加了海上漕糧運輸,加強了南北經濟聯系,也奠定了政治中心轉移到幽燕地區(qū)的經濟基礎。2.海路交通歐美汽船①表現: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fā)明了汽船;1812年,英國人制造的汽船試航成功。②影響:蒸汽機以及后來的內燃機逐漸成為驅動船舶的主要動力,噸位大、速度快、航距遠的輪船出現了,促進了航運業(yè)的發(fā)展。中國輪船①背景:19世紀20年代,西方的輪船開到了中國。②序幕:19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人建造的蒸汽動力輪船“黃鵠號”試航成功,揭開了中國近代造船工業(yè)的序幕。③里程碑:1872年,官都商辦的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為中國近代航運史上的里程碑。它就是今天京杭大運河的前身。2.海路交通歐美汽船①表現:137四交通與社會變遷四38交通與社會變遷交通的改進加強了各地的溝通,促進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發(fā)展。交通的改變影響了城市的發(fā)展。123秦朝“車同軌”政策和道路建設,提高了國家的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不同地區(qū)的經濟往來。(1)清江浦因京杭大運河的疏通而崛起,又因漕運路線的改變和津浦鐵路的開通而衰落。(2)京漢和隴海兩大鐵路開通后,鄭州發(fā)展態(tài)勢超越了洛陽與開封兩大古都。(3)美國的伊利運河,推動紐約成為國際化商貿中心。(4)通海運河建成,使曼徹斯特成為英國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交通與社會變遷交通的改進加強了各地的溝通,促進了政治、經濟和39交通與社會變遷交通的改進加強了各地的溝通,促進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發(fā)展。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傳遞和信息交流。交通的改變影響了城市的發(fā)展。123明代出現民間通信機構“民信局”。1878年,天津海關書信館對公眾開放郵寄業(yè)務。1897年,大清郵政總局創(chuàng)辦,是近代中國國家郵政的開端。電報、電話也在晚清時傳入中國。交通與社會變遷交通的改進加強了各地的溝通,促進了政治、經濟和40交通運輸的新變化對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影響(1)積極方面①促進經濟發(fā)展,改變人們的通訊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②大大增強中外聯系,促進中國的經濟與社會發(fā)展,使人們的生活多姿多彩(社會生活多樣化)。③抵制列強的侵略,鼓舞中國人民的愛國救亡斗志,增強了民族自信心。④推動貿易發(fā)展和市場開辟的進程,促進中國城市化發(fā)展進程。(2)消極方面: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烙印,加重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交通運輸的新變化對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影響41課堂小結課堂小結42了解古代的路、橋建設及主要交通工具;認識新航路開辟和工業(yè)革命對促進交通進步的作用。課標第12課水陸交通的變遷了解古代的路、橋建設及主要交通工具;課標第12課水陸交通的43壹古代的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壹441.交通的起源(1)出現: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獵、捕魚、采集食物,其習慣性的足跡就形成了“路”。(2)發(fā)展:人類開始定居生活后,以住地為中心的交通進一步發(fā)展,但運輸物品依賴的仍是天然的道路與河流。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1.交通的起源(1)出現: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獵、捕魚、采集食45原因
概況2.古代的陸路交通:生產的發(fā)展推動了的人工道路鋪設①“條條大路通羅馬”:羅馬帝國的道路把羅馬和各行省連接起來;②秦朝的全國性道路網:秦朝修筑的馳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構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③絲綢之路:漢代貫通后,成為連貫亞、歐、北非的大通道;④唐代驛道:近2.5萬千米,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⑤元朝:擴展了漢唐的交通網,在全國遍設驛站,構成了以大都為中心通向全國乃至境外的驛路交通網。原因概況2.古代的陸路交通:生產的發(fā)展推動了的人工道路46
古羅馬四通八達的道路是其舉世聞名的成就之一,“條條大路通羅馬”的諺語流傳至今雖然轉變了意思卻仍然可以讓人聯想到其曾經的輝煌。古羅馬的道路設計考慮周全,在注重實用性的同時也兼顧地形等客觀條件,在道路勘察中會使用各種儀器進行測量,并根據需要運用高超的技術造橋或開鑿隧道。
古羅馬在造橋和開鑿隧道上展現出高超的技術能力,如公元前3世紀,羅馬人就掌握了拱券技術并迅速運用于橋梁建設中,此后橋梁的建造基本上采用石制結構,石拱橋被大量建造;在開鑿隧道方面,古羅馬有成套的鉆探、挖坑、掘巷道、照明、通風、打樁、運送和測量的新方法,有研究者認為直到中世紀晚期的時候,世界上還沒有國家能與之比肩。古羅馬四通八達的道路是其舉世聞名的成就之一,“47
古羅馬的道路每隔一段距離就設有一個里程碑,一般設置在比較醒目的地方。碑身上有用拉丁文或希臘文刻寫的碑文,上面記載著道路的名稱,道路歸屬于那個城市管轄,該城與羅馬城之間的距離,沿路將要到達下一個城市的名稱和距離,還有道路的創(chuàng)立者或修建者的名字,帝國時期,還刻有在位皇帝的名字和在位時間以及一些對皇帝歌功頌德的贊語等。目前保留下來的里程碑約有4000多個。除了里程碑外,道路兩旁還會有一些界碑或木制標牌,給行人們提供了沿途的各種信息。
最初,羅馬的道路建設主要用于滿足軍事征服的需要,之后也成為了服務于政治統(tǒng)治和經濟貿易發(fā)展的重要基礎設施,而對于生活在當時的普通民眾來說,便捷的道路系統(tǒng)則極大地方便了他們的日常生活。古羅馬的道路每隔一段距離就設有一個里程碑,一般481、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統(tǒng)一;2、有利于各地經濟和文化的交流與發(fā)展;3、便利了人民的生產和生活。4、消極:加重徭役負擔,激化社會矛盾。問題:秦與羅馬全國性道路網的共同作用?【課堂探究】《漢書·賈山傳》:"﹝秦﹞為馳道於天下……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在建立起大一統(tǒng)帝國后,秦始皇繼續(xù)開疆拓土,他派兵北擊匈奴、攻打嶺南(今兩廣一帶)、打通西南夷。然后在新占領的地區(qū)設立郡、縣等行政機構,如在北邊設九原郡,在嶺南設桂林、象郡、南海三郡。為加強對各地的控制,他還命令修筑直道、馳道,建立起以咸陽為中心的水路交通網。便利的交通,不僅有利于傳達政令、調遣軍隊,還促進了各地區(qū)、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摘編自岳麓版《歷史選修·中外歷史人物評說》1、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統(tǒng)一;問題:秦與羅馬全國性道路49
以下四幅圖是中國古代四個歷史時期(秦朝、漢朝、唐朝、元朝)的交通示意圖。分別提取圖1、圖2、圖3、圖4的交通等歷史信息,并據此說明與其相對應的歷史時期?;跁r空觀念下中國主要朝代交通史料實證基于時空觀念下中國主要朝代交通史料實證圖2圖1圖1顯示該朝驛道較長,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連接了邊疆治理機構,以及同周邊民族政權和國家溝通的狀況,據此推斷出圖1為唐朝;圖2顯示該朝比以往的交通網都要發(fā)達,在全國遍設驛站,構成了以大都為中心通向全國乃至境外的驛路交通網,據此推斷出圖2為元朝;圖2圖1圖1顯示該朝驛道較長,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連接了51圖3圖4圖3顯示該朝形成了以咸陽為核心的全國道路網絡,疆域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據此推斷出圖3為秦朝;圖4顯示該交通線以長安為起點,穿河西走廊,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絲綢之路,據此推斷出圖4為漢朝。圖3圖4圖3顯示該朝形成了以咸陽為核心的全國道路網絡,疆域東523.古代中國的水路交通春秋時期:吳國在揚州附近開鑿了邗溝。秦朝:秦始皇開鑿了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溝通了中國南方和北方元朝:京杭大運河為世界之最3.古代中國的水路交通春秋時期:吳國在揚州附近開鑿了邗溝。53
秦并6國后,秦始皇為開拓嶺南,統(tǒng)一中國,于公元前221年,命屠睢率兵50萬分5軍南征百粵,最初遭到當地民族的抵抗,3年兵不能進,軍餉轉運困難。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監(jiān)御史祿掌管軍需供應,督率士兵、民夫在興安境內湘江與漓江之間修建一條人工運河,運載糧餉。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靈渠鑿成,秦始皇迅速統(tǒng)一嶺南。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譽。2018年8月13日,靈渠等4個項目入選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秦并6國后,秦始皇為開拓嶺南,統(tǒng)一中國,于公元前54唐代交通進一步發(fā)展的主要表現:海陸絲路的繁榮、大運河成為南北交通大動脈;不斷完善驛道設施和管理制度;南方道路得到進一步開拓;體現出森嚴的封建等級性
自唐代中葉以后,海上絲路取代陸上絲路而成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拼I辖z路的繁榮與廣州的極盛,是與中國安定團結的統(tǒng)一局面的出現,經濟的發(fā)展,東西方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密切相關的……隋代開辟的溝通南北的的大運河成為唐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唐代又不斷完善驛道設施,廣州與長安相距數千里,快馬3日可達,尤其是開元四年鑿辟大庚嶺道,把控粵贛咽喉的險峻山路,整治成浩浩落蕩的坦途,使運河的南北大通道經贛江、北江而南伸至廣州,大大縮短了絲綢之路的啟發(fā)港廣州與內地聯系的路程?!~顯恩《海上絲綢之路與廣州》海陸大通道路交通制度的儒家化:“賤避貴,少避長,輕避重,去避來”——唐《儀制令》唐代交通進一步發(fā)展:唐代交通進一步發(fā)展的主要表現:海陸絲路的繁榮、大運河55【課堂探究】大運河開鑿的客觀條件:①隋朝完成統(tǒng)一,社會秩序逐步穩(wěn)定;②社會經濟得到初步恢復和發(fā)展,為大運河開鑿創(chuàng)造了物質條件;③中央集權加強,能夠組織大規(guī)模人力和物力進行開鑿。大運河開鑿的主觀目的:①加強南北交通,鞏固對全國的統(tǒng)治;②加強對江南地區(qū)的經濟建設;③加強對江南產生糧食的漕運。
大運河開鑿的作用:①鞏固了中央集權大一統(tǒng)的政治局面;②加強了南北方的經濟聯系,也推動了區(qū)域沿岸經濟發(fā)展,③成為交通樞紐和大動脈。【課堂探究】大運河開鑿的客觀條件:56
元朝大運河:元代全國政治中心移到了北京以后,為了縮短從北京到杭州繞道洛陽的航線,1283~1293年,先后挖通了北京到通縣的通惠河、山東臨清到東平的會通河、東平到濟寧的濟州河。把運河改成直線后,比隋代京杭運河縮短了900多千米。元朝的大運河中,最北的一段是元代新開鑿的通惠河,由元朝著名天文學家、水利學家郭守敬支持開鑿。糧食逐步以海運為主。它就是今天京杭大運河的前身。
元代再次實現了大一統(tǒng),國內運河重新疏浚,同時增加了海上漕糧運輸,加強了南北經濟聯系,也奠定了政治中心轉移到幽燕地區(qū)的經濟基礎。元代京杭大運河“裁彎取直”,體現出政治中心北移帶來的影響元朝大運河:元代全國政治中心移到了北京以后,為了57
元代京杭大運河與隋唐大運河的異同:異:元朝時人們把原來運河截彎取直,遠離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洛陽,并開鑿到大都通州。同:都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及錢塘江五大水域,對南北經濟文化的發(fā)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元代京杭大運河“裁彎取直”,體現出政治中心北移帶來的影響。元代京杭大運河與元代京杭大運河“裁彎取直”,體現出政治58明清時期政府通過修建道路,加強了對西部邊疆和東北疆域的控制,曾是鞏固國家統(tǒng)一的重要條件。但隨著西方工業(yè)革命的進展,中國古代交通道路系統(tǒng)逐漸受到工業(yè)文明的絕大挑戰(zhàn)。繼承元代的基礎,明清政府多次整頓道路系統(tǒng)。官馬大路是清朝聯系全國各地主干陸路路線,由北京向四面八方輻射,主要通向各省省城。分為北路、西路、南路和東路等干線。北路在捍衛(wèi)北疆的戰(zhàn)爭中發(fā)揮過重要的戰(zhàn)略作用,西路系統(tǒng)在平定西部邊疆叛亂和國家統(tǒng)一的行動中十分重要。南路系統(tǒng)直達廣州,是對外唯一窗口的大動脈。東路是清政府在經濟上賴以生存的重要通道?!幾园讐垡汀吨袊煌ㄊ贰?/p>
清軍主要沿驛站線路運兵,一省一次調兵僅一兩千人,且因道路狹窄和當地供給能力有限,一兩千軍隊也只能分“起”調動,每“起”200-300人。據估計,清軍調兵的速度鄰省需要三、四十天,間隔一二省,費時五十天,隔三省七十天,隔四省則需九十天以上。而當時英軍的海軍艦船從印度開來只需三十至四十天,從南非的開普敦駛至香港也不過六十天。明清時期:古代交通受到近代因素的挑戰(zhàn)明清時期政府通過修建道路,加強了對西部邊疆和東北疆域59
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之前共有五處運河遺產,它們分別是法國的米迪運河、比利時的中央運河、加拿大的里多運河、英國的旁特斯沃泰水道橋與運河和荷蘭的17世紀阿姆斯特丹運河環(huán)形區(qū)域。人類力量,航運奇跡——運河人類力量,航運奇跡——運河圖5:法國米迪運河圖6:中國京杭大運河1任務驅動二:思考一下,運河遺產的價值有哪些?圖5:法國米迪運河圖6:中國京杭大運河1任務驅動二:思考一61參考答案①歷史文化旅游價值: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是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對于研究水運交通史及運河沿岸文化具有重大價值;
②經濟價值:是物資運輸的主要渠道和經濟生命線,促進社會經濟發(fā)展意義重大,有利于城市發(fā)展;
③政治價值: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治理,有利于政權的穩(wěn)定;
④生態(tài)價值: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文化和生態(tài)相融共生的天人合一理念。
┅┅參考答案①歷史文化旅游價值: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4.歐洲的水路交通①17世紀開通的法國米迪運河,是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歐洲歷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運河之一②17世紀荷蘭阿姆斯特丹建立的運河系統(tǒng),是荷蘭經濟和文化繁榮的重要體現4.歐洲的水路交通①17世紀開通的法國米迪運河,是連接地中海63貳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貳64(1)西漢時期:初步形成東、南兩條航線,東線通向朝鮮半島和日本,南線通向印度洋。(2)宋元時期: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有了重大進步,磁羅盤、實用航海圖和天文定位技術廣泛應用,使中國海船能夠持續(xù)航行。(3)明朝:1405年到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船隊航行至東南亞、印度、波斯灣、阿拉伯半島、紅海和東非沿岸等地。1.中國古代對海洋的探索(1)西漢時期:初步形成東、南兩條航線,東線通向朝鮮半島和日65中國有悠久的海洋航運史,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就出現了航海活動。春秋戰(zhàn)國時期,激烈的戰(zhàn)爭對海洋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沿海貿易快速發(fā)展。秦朝航海事業(yè)進一步發(fā)展,大一統(tǒng)的局面,也使開辟海上航線成為可能。漢朝和唐朝造船和航海技術都有了進一步,宋元更是有了重大突破。元朝為了補充河運不足,開創(chuàng)了大規(guī)模海運漕糧。明前期,1405-1433年,鄭各七次下西洋,開創(chuàng)了15世紀世界大規(guī)模航海,是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壯舉?!醭鐭ā吨袊糯煌ā芬罁牧戏治鲋袊糯Q蠛竭\事業(yè)發(fā)達的原因有哪些?戰(zhàn)爭的要求;秦以后大一統(tǒng)局面;造船和航海技術的進步;為了彌補陸路及河運的不足;強盛的國力中國有悠久的海洋航運史,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就出現了航海活66
材料:漢代商人的海上貿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諸國和整個印度洋區(qū)域,并遠伸到西亞乃至歐洲。東晉南朝時期,北方戰(zhàn)亂,南方政權對海外諸國的貿易呈逐漸上升趨勢,“航海歲至,逾于前代矣”。隋唐時期全國統(tǒng)一,陸路絲綢商路除沿襲漢魏時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現了登、揚、明、廣、泉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廣州首次設市舶使管理海外貿易,廣州“江中有婆羅門、波斯、昆侖(泛指東南亞)等舶,不計其數,并載香藥、珍寶,積載如山”。兩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強大,宋政府對海上貿易采取支持、鼓勵的態(tài)度,廣州、明州、泉州是重要海港,政府設“市舶司”、“市舶務”專管進出港手續(xù),嚴禁走私貿易,與宋朝有海上貿易往來關系的國家多達60個以上,如北非的勿斯里,有效彌補了財政的不足,刺激了國內商業(yè)和商品生產的發(fā)展。
——《漢書·地理志》概括材料歸納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特點及影響影響:加強了與海外諸國的經濟及文化交流;增加了財政收入,刺激了國內商業(yè)和商品生產的發(fā)展;沿海港口城市興起。特點:交通發(fā)達(或陸海絲綢之路發(fā)達);范圍廣泛(或遠及西亞、南亞、歐洲、非洲);政策開放,政府設機構管理(或設市舶司管理)材料:漢代商人的海上貿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諸672.古代世界其他地區(qū)對海洋的探索(1)波利尼西亞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諸島活動。(2)腓尼基人首次橫渡地中海。(3)維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區(qū)探險。(4)阿拉伯人在印度洋開展繁忙的海上貿易。范圍窄、規(guī)模小,局部探索受制于航海技術,以狹窄易通過的海域為主主要是掠奪和貿易2.古代世界其他地區(qū)對海洋的探索(1)波利尼西亞人很早就在6813-14世紀亞歐商路15世紀以來新航路開辟示意圖全球海陸大通,環(huán)球交通網絡逐漸建立;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世界逐漸成為關系密切的整體。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3.近代以來世界各地對海洋的探索(1)新航路開辟13-14世紀亞歐商路15世紀以來新航路開辟示意圖全球海陸大693.近代以來世界各地對海洋的探索①1869年開通的蘇伊士運河連接了紅海和地中海,成為西歐和南亞、東亞之間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②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極大地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行距離。(2)開通運河3.近代以來世界各地對海洋的探索①1869年開通的蘇伊士運70
蘇伊士運河,
1869年修筑通航,在埃及貫通蘇伊士地峽,溝通地中海與紅海,提供從歐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航線。它是世界使用最頻繁的航線之一,是亞洲與非洲、歐洲人民來往的主要通道。蘇伊士運河的建成使得非洲大半島變成非洲大陸,埃及橫跨亞非,西南亞、東北非以及南歐的貿易更繁忙。蘇伊士運河,1869年修筑通航,在埃及貫通蘇伊71巴拿馬運河,位于中美洲國家巴拿馬,橫穿巴拿馬地峽,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重要的航運要道,被譽為世界七大工程奇跡之一的“世界橋梁”。巴拿馬運河由美國建造完成,1914年開始通航。自1914年通航至1979年間一直由美國獨自掌控。不過,在1979年運河的控制權轉交給巴拿馬運河委員會(由美國和巴拿馬共和國共同組成的一個聯合機構),并于1999年12月31日正式將全部控制權交給巴拿馬。運河的經營管理交由巴拿馬運河管理局負責,而管理局只向巴拿馬政府負責。巴拿馬運河,位于中美洲國家巴拿馬,橫穿巴拿馬72三工業(yè)革命與交通的發(fā)展三73
汽輪火車飛機汽車
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汽輪火車74隋唐大運河的異同:(3)維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區(qū)探險。交通的改變影響了城市的發(fā)展。元代京杭大運河與繼承元代的基礎,明清政府多次整頓道路系統(tǒng)。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靈渠鑿成,秦始皇迅速統(tǒng)一嶺南。人類力量,航運奇跡——運河④生態(tài)價值: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文化和生態(tài)相融共生的天人合一理念。官馬大路是清朝聯系全國各地主干陸路路線,由北京向四面八方輻射,主要通向各省省城。古羅馬的道路每隔一段距離就設有一個里程碑,一般設置在比較醒目的地方。①1869年開通的蘇伊士運河連接了紅海和地中海,成為西歐和南亞、東亞之間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1)出現: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獵、捕魚、采集食物,其習慣性的足跡就形成了“路”。也推動了區(qū)域沿岸經濟發(fā)展,②影響:蒸汽機以及后來的內燃機逐漸成為驅動船舶的主要動力,噸位大、速度快、航距遠的輪船出現了,促進了航運業(yè)的發(fā)展。碑身上有用拉丁文或希臘文刻寫的碑文,上面記載著道路的名稱,道路歸屬于那個城市管轄,該城與羅馬城之間的距離,沿路將要到達下一個城市的名稱和距離,還有道路的創(chuàng)立者或修建者的名字,帝國時期,還刻有在位皇帝的名字和在位時間以及一些對皇帝歌功頌德的贊語等。秦朝航海事業(yè)進一步發(fā)展,大一統(tǒng)的局面,也使開辟海上航線成為可能。圖2顯示該朝比以往的交通網都要發(fā)達,在全國遍設驛站,構成了以大都為中心通向全國乃至境外的驛路交通網,據此推斷出圖2為元朝;巴拿馬運河,位于中美洲國家巴拿馬,橫穿巴拿馬地峽,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重要的航運要道,被譽為世界七大工程奇跡之一的“世界橋梁”。①促進經濟發(fā)展,改變人們的通訊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15世紀以來新航路開辟示意圖4、消極:加重徭役負擔,激化社會矛盾。②影響:蒸汽機以及后來的內燃機逐漸成為驅動船舶的主要動力,噸位大、速度快、航距遠的輪船出現了,促進了航運業(yè)的發(fā)展。科技革命的影響(從西方傳入近代交通工具);1.陸路交通歐美鐵路①條件:1814年,斯蒂芬森改進了蒸汽機車。②影響:19世紀上半期,在英國帶動下,歐美各國紛紛修建鐵路網,鐵路成為陸路交通的主干,帶動了機器制造業(yè)、鋼鐵業(yè)、建筑業(yè)等行業(yè)的大發(fā)展,人類步入鐵路時代。中國鐵路①第一條鐵路:1881年,唐山至胥各莊的鐵路建成,這是中國人在自己國土上修建的第一條實用鐵路。②京張鐵路:1909年竣工的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由詹天佑主持修建。概況:當時中國的鐵路業(yè)主要掌握在列強手中。歐美汽車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發(fā)明了汽車。但在20世紀以前,汽車還不夠普及。隋唐大運河的異同:1.陸路交通歐美鐵路①條件:1814年,斯75材料一
近代中國的鐵路大部分是靠外國資金建設起來的,經營權也大部分落入外國公司或外國政府手中:1894年自主鐵路為21%,以后便在6.9%--15.7%之間波動。1937年,中國鐵路總長21761千米。其中由南京國民政府控制的占52.5%,其余為日、英、法等列強資本所控制。材料二
中國近代交通工具都是從西方傳人的。對于遠距離的交通工具來說,輪船傳入中國最早,其次是火車和飛機。1829年4月,一艘從孟加拉開出的小輪船駛抵廣州城,這是到達中國的第一艘輪船。到20世紀初,輪船已航行在中國各大可通航的水域以及沿海港口。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以來中國交通事業(yè)發(fā)展的原因與影響。原因:政治,列強因入侵需要而修建;科技革命的影響(從西方傳入近代交通工具);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主觀,以詹天佑為代表的科學家的努力材料一近代中國的鐵路大部分是靠外國資金建設起來的,經營權76材料十閱讀兩則材料并結合所學指示,分析鐵路建設對中國的影響近代中國的鐵路大部分是靠外國資金建設起來的,經營權也大部分落入外國公司或外國政府手中:1894年自主鐵路為21%,以后便在6.9%--15.7%之間波動。1937年,中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高一英語學案:預習導航Themeparks-SectionⅡ
- 2024年銅陵市中醫(yī)醫(yī)院招聘真題
- 2024年黔西市市屬事業(yè)單位考試真題
- 2024年邳州農村商業(yè)銀行招聘真題
- 趣味課堂-創(chuàng)意無限卡通模板
- 2024年江蘇師范大學科文學院招聘專職輔導員真題
- 2024年廣安市前鋒區(qū)定向選聘社區(qū)工作者真題
- 技術入股合作協議書(2025年版)
- 人教初中地理八下八年級地理期末試題1
- 物品采購合同范本藥品
- 壁紙施工協議書范本
- 2025年遼寧沈陽地鐵集團有限公司所屬分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學校健身俱樂部的盈利模式探索
- 2025年浙江嘉興市海寧實康水務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4-6歲幼兒同伴交往能力量表
- 人教版 數學一年級下冊 第三單元 100以內數的認識綜合素養(yǎng)評價(含答案)
- 無錫諾宇醫(yī)藥科技有限公司放射性藥物開發(fā)及核藥裝備研制項目報告表
- 2025年中考道德與法治仿真模擬測試卷(含答案)
- 工程造價司法鑒定與糾紛調解典型案例-記錄
- 2025年河南藝術職業(yè)學院單招職業(yè)技能測試題庫及參考答案
- 2025年度馬鈴薯種薯產業(yè)扶貧與鄉(xiāng)村振興合作合同4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