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國學智慧課件_第1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國學智慧課件_第2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國學智慧課件_第3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國學智慧課件_第4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國學智慧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國學智慧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國學智慧一、人的三種精神的和諧

1、科學精神:主導人去求真、證真、驗真,會告訴人們“是什么”,“我是誰?從哪里來,現(xiàn)在哪里?要到哪里去?怎么去?”。

2、人文精神:主導人去求美——道德美、心靈美、人格美,提高人的骨氣、志氣、勇氣,會告訴人們“如何作為”,使人能夠一舉一動都合乎禮;

3、宗教精神:主導人去求善、揚善、行善,會告訴人們“知道敬畏”、“如何超越”,通過樹立”信仰、價值追求、期望”,使人心靈純潔、毅力堅定。真善美的統(tǒng)一是人類理想的最高境界。三種精神之間的關系應該成為社會生活中一個最穩(wěn)固的正三角形,三角形中任何一邊出現(xiàn)問題,都會影響人性的和諧。

一、人的三種精神的和諧1、科學精神:二、伏羲先天八卦圖A-乾-天-道_目標戰(zhàn)略B-兌-澤-機_文化理念C-離-火-法_激勵管控D-震-電-術_運營模式E-巽-風-器_組織績效F-坎-水-形_市場競爭G-艮-山-理_技術品質H-坤-地-德_資本運營二、伏羲先天八卦圖A-乾-天-道_目標戰(zhàn)略三、《易經(jīng)》國學的人文財富價值根據(jù)系統(tǒng)科學結構決定功能的基本原理,我們應該認識到,國學的基本結構決定著國學的精神,國學的人文精神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也可依次概括為以下九個方面:

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縱橫捭闔,機變義利;控名責實,參伍不失;自強自立,剛健有為;中庸節(jié)守,專氣致柔;賞罰分明,公平合理;民胞物與,厚德載物;樂天知足,人本忠義;貴和尚中,生生不息。乾陰陽五行坎縱橫家艮名家震兵家巽儒家離法家坤農(nóng)雜兌佛墨易經(jīng)道統(tǒng)三、《易經(jīng)》國學的人文財富價值根據(jù)系統(tǒng)科學結構決定功能的乾坎四、人的三種精神的和諧

1、科學精神:主導人去求真、證真、驗真,會告訴人們“是什么”,“我是誰?從哪里來,現(xiàn)在哪里?要到哪里去?怎么去?”。

2、人文精神:主導人去求美——道德美、心靈美、人格美,提高人的骨氣、志氣、勇氣,會告訴人們“如何作為”,使人能夠一舉一動都合乎禮;

3、宗教精神:主導人去求善、揚善、行善,會告訴人們“知道敬畏”、“如何超越”,通過樹立”信仰、價值追求、期望”,使人心靈純潔、毅力堅定。真善美的統(tǒng)一是人類理想的最高境界。三種精神之間的關系應該成為社會生活中一個最穩(wěn)固的正三角形,三角形中任何一邊出現(xiàn)問題,都會影響人性的和諧。

四、人的三種精神的和諧1、科學精神:五、《大學》之人文素養(yǎng)結構模型愿景/平天下價值/正心生存/誠意個性/致知能力/格物責任/修身倫理/齊家文化/治國本末素質結構五、《大學》之人文素養(yǎng)結構模型愿景/平天下價值/正

六、《易經(jīng)》與管理者素質

做好一個企業(yè)管理者,要具備的知識和能力很多。但作為基本常識,說簡單也很復雜?,F(xiàn)運用《易經(jīng)》基本原理解析如下:1、如何做人?

坤,厚德載物。學會做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是基礎,學會做人在做事。2、如何知人?

艮,知止也。樹立榜樣和行為規(guī)范,向有修養(yǎng)、有知識和有能力人學習。3、如何交人?

坎,上善若水。善于發(fā)現(xiàn)和結交有道德修為、開拓能力以及事業(yè)心的人。4、如何領人?

巽,謙虛柔順。團隊領袖需要人格魅力,謙虛是根本,要學做謙虛的人。5、如何用人?

震,雷厲風行。要善于用不折不扣、有很強地執(zhí)行能力和辦事效率的人。6、如何管人?

離,剛大中正。要學會多激勵人,公共、公正、公開、無私地秉公辦事。7、如何愛人?

兌,順應民意。了解團隊成員的價值需求,能創(chuàng)造寬松快樂的工作環(huán)境。8、如何教人?

乾,民主決策。尊重大家意見,共同尋找目標,做好組織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

六、《易經(jīng)》與管理者素質

做好一個企業(yè)管理者,要具備的知

七、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

全息結構系統(tǒng)陰陽家儒家縱橫家名實家農(nóng)雜兵家法家佛墨易醫(yī)道統(tǒng)

七、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

全息結構系統(tǒng)陰陽家儒家八、“和諧”是中國哲學的核心價值根據(jù)系統(tǒng)科學結構決定功能的基本原理,我們應該認識到,國學的基本結構決定著國學的精神,國學的人文精神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也可依次概括為以下九個方面:

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縱橫捭闔,機變義利;控名責實,參伍不失;自強自立,剛健有為;中庸節(jié)守,專氣致柔;賞罰分明,公平合理;民胞物與,厚德載物;樂天知足,人本忠義;貴和尚中,生生不息。乾道醫(yī)坎縱橫家艮名家震兵家巽儒家離法家坤農(nóng)雜兌佛墨國學易統(tǒng)八、“和諧”是中國哲學的核心價值根據(jù)系統(tǒng)科學結構決定功能的乾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國學智慧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國學智慧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國學智慧九、五行八卦生克圖木運營/組織水市場競爭金價值/戰(zhàn)略土資本運營火激勵管控九、五行八卦生克圖木水金土火十、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企業(yè)文化的全息邏輯關系十、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企業(yè)文化的全息邏輯關系十一、儒家文化與自然管理哲學以儒家己立立人的精神立身,以道家圓融無礙的智慧處世,以佛家覺悟有情的慈悲安心讀儒書而不至于偏執(zhí),讀道書而不至于詭秘,讀佛書而不至于疏狂,如此,則天下定矣

形成于3000年前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容博大,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百家爭鳴”一說。我們主要討論儒道佛的思想。事實上,今天西方企業(yè)最關注的除了兵家的謀略思想外,也正是儒(新儒家)、道(新道家)佛(中國禪)的智慧。十一、儒家文化與自然管理哲學

儒家強調道德的力量:“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保ā墩撜Z?為政》)

道家強調自然的力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的思想。

佛家強調覺悟的力量:佛教的佛就是覺的意思,它從本質上可以歸結為一種由覺而悟,從而擁有信仰的過程。儒家強調道德的力量:二、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內容及其對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理的啟迪1、從現(xiàn)代倫理的角度看古代管理智慧與西方重“術”不同,中國古代傳統(tǒng)思想則屬于“道”的智慧。這個道的智慧是大智慧。因為“明道”才能“取勢”然后才有“研術”即具體的操作技術的生成問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國學智慧2、古代文化討論的六大智慧問題(1)善惡之辯孟子:性善論,“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告子:性不善不惡論。荀子、韓非子:性惡論,“德厚之不足以止亂也.”(《韓非子·顯學》)2、古代文化討論的六大智慧問題但是,傳統(tǒng)人性論的觀點集中體現(xiàn)于《三字經(jīng)》的開篇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與西方的性惡論恰巧相反。

這個傳統(tǒng)對我們的啟迪可以歸結為:在現(xiàn)代管理注重心性控制的覺悟力。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國學智慧(2)人我之辯儒家:利他主義,“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佛家:“不二真諦”中的“自他不二”思想。反對楊朱的利己主義思想:“拔一毛利天下,不為也。”所以,與西方文化有悠久的利己主義(或稱合理利己主義)不同,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中一直主張利他主義即仁道、恕道。(2)人我之辯在中國人的觀念中也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說法,但這一直是被正統(tǒng)文化所批判的。我們的正統(tǒng)文化從來是主張利他主義,甚至是自我犧牲的。這個傳統(tǒng)對我們的啟迪可以歸結為:在現(xiàn)代管理中培養(yǎng)“仁者愛人”的親和力。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國學智慧(3)義利之辯儒家、佛家:尚義反利,主張“見利思義”(《論語·憲問》)。墨子:“皆相愛,交相利”。楊朱:利即義,“利為實,義為虛。”以儒家為道統(tǒng),所以我們的傳統(tǒng)是道義論的,這與西方的功利論是正好相反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國學智慧儒家的經(jīng)典語錄:“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保ā睹献印ち夯萃酢罚安涣x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國學智慧儒家不反對利,孔子就說:“富而可求,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論語·述而》)。但反對不義之利,即“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主張超越“天下熙熙,皆為利去;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現(xiàn)實人生。這個傳統(tǒng)對我們的啟迪可以歸結為:在現(xiàn)代管理中培養(yǎng)“士魂商才”的定力。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國學智慧(4)欲理之辯儒家:節(jié)欲(孔子)、寡欲:“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孟子·盡心》)、不使可欲(孟子)、主欲(荀子)等。道家:無欲,“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老子》3章);無欲則剛,“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46章)佛家:禁欲,“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心經(jīng)》)(4)欲理之辯反對《列子·楊朱》中的縱欲主義:“人之生也,奚樂哉?為美厚爾,為聲色爾!”“一為壽,二為名,三為位,四為貨。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之謂遁人也?!边@和西方古希臘以來的張揚欲望傳統(tǒng)也是相反的。這個傳統(tǒng)對我們的啟迪可以歸結為:在現(xiàn)代管理中培養(yǎng)“不使可欲”的自制力。

反對《列子·楊朱》中的縱欲主義:“人之生也,奚樂哉?為美厚爾(5)有無之辯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保ā兑捉?jīng)》)“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孟子·盡心》)道家:“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保ā独献印?4章)佛家:“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保ā秹?jīng)·般若品第二)(5)有無之辯因此,中國傳統(tǒng)推崇的境界是:“在欲而無欲,居塵不染塵?!保ㄉ轿魑迮_山)所以,與西方過分強調有為、執(zhí)著的剛性文化(林語堂,1937)不同,中國傳統(tǒng)更強調有所不為。這個傳統(tǒng)對我們的啟迪可以歸結為:在現(xiàn)代管理中培養(yǎng)“識有知無”的智慧力。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國學智慧(6)生死之辯與西方人習慣探討靈魂不滅的傳統(tǒng)不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不朽的境界。所以早在先秦就有三不朽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為不朽?!保ā洞呵镒髠鳌罚┻@是儒家德性立身,德性存世,德性流芳的做人理念。(6)生死之辯中國文化因此而特別推崇因為仁義的德行而名垂史冊的俊才偉杰。關帝廟:“孔夫子關夫子二位夫子,作春秋看春秋一部春秋?!斌w現(xiàn)在倫理中西方人稱其為的華商精神之魂(索羅斯,1999)。這個傳統(tǒng)對我們的啟迪可以歸結為:在現(xiàn)代管理中生成“以德配天”的人格魅力。中國文化因此而特別推崇因為仁義的德行而名垂史冊的俊才偉杰。三、中國古代文化傳統(tǒng)對構建現(xiàn)代管理哲學的現(xiàn)代意義1、中國古代文化的“東學西漸”新儒家(成中英)和新道家(張緒通)以及“中國禪”在美國及歐洲的興起。2、在“學而時習之”中勇于踐行學習是為了更好的實踐。以孔子的話說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E)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第一》)三、中國古代文化傳統(tǒng)對構建現(xiàn)代管理哲學的現(xiàn)代意義近代以來的我國學說思想的主題一直主張以“西學為用”,出現(xiàn)了“食洋不化”的局面(朱镕基,2004)。傳統(tǒng)文化的重新學與習具有相當?shù)募逼刃?。因此,我們在企業(yè)文化打造中,注重對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運用,塑造現(xiàn)代中國管理哲學,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國學智慧一、儒家倫理思想的發(fā)展歷程1.發(fā)展歷程其創(chuàng)始人是孔子;集大成者為孟子。其發(fā)展歷程大致經(jīng)歷四個階段:

誕生于春秋戰(zhàn)國,發(fā)展至漢代在董仲舒“獨尊儒術”的主張下成為主導文化。

勃興于唐宋:唐太宗“德主刑輔”的治國方略,曾經(jīng)帶來盛唐氣象。一、儒家倫理思想的發(fā)展歷程衰弱于明清:“五四”運動對孔孟之道的全盤否定。復興于現(xiàn)代:西方新儒學的興起和當今中國的儒學熱。2.儒家德治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孔子“為政以德”(《論語?為政》)的主張與中國共產(chǎn)黨“德法并舉”的現(xiàn)代治理理念。德性就是力量。衰弱于明清:“五四”運動對孔孟之道的全盤否定。二、儒家德性倫理的基本內容1.德性立身孔子有“三達德”之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子罕》)。孟子有仁、義、禮、智“四端”說。董子則有“五?!闭f:仁、義、禮、智、信?!暗屡涮斓兀镭灩沤??!保暇┓蜃訌R)

這是儒家關于德性的總原則。二、儒家德性倫理的基本內容2.以和為貴

“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流”。(《中庸》)這是儒家關于人際關系方面的德性原則。2.以和為貴3.中庸為美中者,以中為用;所以,孔子講“過猶不及”(《論語?先進》);“不得中行而與之……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保ā墩撜Z?子路》)“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保ā墩撜Z?堯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保ā墩撜Z?子路》)這是儒家關于做事方面的德性原則。3.中庸為美4.克己復禮孔子說“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保ā墩撜Z?子路》)王陽明有“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一說??鬃釉?jīng)提出克己的三大目標指向:“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這是儒家關于對己方面的德性原則。4.克己復禮5.誠信無欺誠者,言必成之謂;信,人言也。言必信,行必果?!白右运慕蹋何?、行、忠、信”(《論語?述而》)“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也?!保ā睹献?離婁》)這是儒家關于交往方面的德性原則。5.誠信無欺三、儒家德性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1.現(xiàn)代意義的歧義海外新儒家全盤肯定的觀點;如成中英認為儒家文明的精髓主要體現(xiàn)于:人與自然關系問題的“天人合一”;人與社會關系問題的“人我合一”;人與自我關系問題的“情理合一”。大陸西化論者基本否定的觀點。我們應該辨證地看待儒家德性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三、儒家德性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2.從現(xiàn)代管理的角度理解其現(xiàn)代意義(1)德治的管理境界:“仁者愛人”的人道思想“仁者不憂”(《論語?子罕》)“仁人無敵于天下”(《孟子?盡心》)(澀澤榮一:《“論語”與算盤——商務圣經(jīng)》,1994)“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口頭禪??追蜃又髁x(Confucianism)在西方世界的流行。2.從現(xiàn)代管理的角度理解其現(xiàn)代意義(2)德治的管理方法:

仁者的自我修養(yǎng)之道:正人先正己?!靶藜阂园踩恕保ā墩撜Z?憲問》)

仁者的用人之道:任人唯賢?!笆且晕┤收咭嗽诟呶??!保ā睹献?離婁》)

仁者的控制之道:由道而德。“夫道若大路然”(《孟子?告子》),“行路有得于心謂之德?!保ㄖ祆洌?)德治的管理方法:十二、道家文化與自然管理哲學一、道家發(fā)展史的簡要考察

1.道家之學的產(chǎn)生

創(chuàng)始人: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的思想。

集大成者:莊子則提出“不刻意”的命題《莊子?刻意篇》[刻意尚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誹,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淵之所好也。。。。夫有干越之劍,柙而藏之,不敢為用,寶之至也。精神斯達并流,無所不及,上際于天,下蟠于地,化育萬物,不可為象,其名曰為同帝。純素之道,為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倫。野語有之曰:“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士尚志,圣人貴精?!惫仕匾舱?,為其無所與雜也;純也者,為其不虧其神也者,能體純素,謂之真人。]2.道家的衰落與復興道家在幾經(jīng)曲折之后具有復興的趨勢。林語堂在《中國人的智慧》一書中把道家的智慧稱為“自然”的智慧。十二、道家文化與自然管理哲學一、道家發(fā)展史的簡要考察

道家文化與自然管理哲學二、道家“道法自然”的智慧與內蘊的倫理之道1.道家的基本義理:

(1)天道自然天道是自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李約瑟認為道家智慧的實質是禁止反自然的行為(1963)。道家文化與自然管理哲學二、道家“道法自然”的道家文化與自然管理哲學(2)崇尚無為自然是無為的:“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保ā独献印?0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保ā独献印?7章)“不刻意而高”。(《莊子?刻意篇》)所以,莊子有“六無之德”的理論:無欲、無念、無名、無言、無功、無我。道家文化與自然管理哲學(2)崇尚無為

道家文化與自然管理哲學

(3)陰陽統(tǒng)一自然是陰陽對立統(tǒng)一的:老子列舉了有無、難易、長短、高下、先后、善惡、美丑、智愚、損益、榮辱等多種矛盾的運動,來論證自己的這一思想:“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刑(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先后相隋(隨)?!保ā独献印?章)“反者,道之動?!保ā独献印?0章)道家文化與自然管理哲學

道家文化與自然管理哲學(4)虛心知足自然是虛靜的:“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保ā独献印?6章)“致虛極,守靜篤?!保ā独献印?6章)“夫恬淡寂寞,虛無無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質也?!保ā肚f子?刻意篇》)莊子有“坐忘”之道:“德人者,居無思,行無慮,不藏是非善惡?!保ā肚f子?天地篇》)道家文化與自然管理哲學(4)虛心知足

道家文化與自然管理哲學

2.道家倫理之道的具體開掘

(1)自然而然的原則“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保ā独献印?1章)“天之自高,地之自厚,夫何修也?”(《莊子?田子方》)管理哲學中自然而然的人生法則和處事之則。道家文化與自然管理哲學2.道家倫理道家文化與自然管理哲學(2)有所不為的原則“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22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81章)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保ā肚f子?逍遙游》)道家文化與自然管理哲學道家文化與自然管理哲學這個思想也為道教所推崇。元朝時的道士丘處機向忽必烈獻清凈無為之策,曾受特別禮遇?!扒屣L當作伴,明月宜為鄰?!?丘處機)管理哲學中有所不為的人生法則和處事之則。道家文化與自然管理哲學道家文化與自然管理哲學(3)相輔相生的原則:

即太極思維原則(西方人亦稱“太極管理”模式)道家文化與自然管理哲學道家文化與自然管理哲學“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保ā独献印?2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保ā独献印?0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保ā独献印?4章)道家文化與自然管理哲學道家文化與自然管理哲學所以,道家認為天下的事莫不是相輔相生的:“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22章)(后來的蘇軾加了“大勇若怯,大智若愚”二句。)管理哲學中相輔相生的處事之則。我們要有太極思維,尤其要警惕物極必反的出現(xiàn)。道家文化與自然管理哲學道家文化與自然管理哲學(4)謹守柔弱之道的原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老子》7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故幾于道。”(《老子》8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44章)

道家文化與自然管理哲學道家文化與自然管理哲學管理哲學中謹守柔弱之道處事之則。“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保ā独献印?章)“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保ā独献印?8章)這也是中國人做人的韜略。道家文化與自然管理哲學道家文化與自然管理哲學三、道家文化的現(xiàn)代意義1、道家智慧的世界意義以張緒通博士(《道學的管理要旨》,1992)為代表的新道家在美國的影響日漸增大。[ThegreatTaouniversity]美國的里根總統(tǒng)曾在1987年的國情咨文中曾經(jīng)大力推崇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60章)的治理思想,一時傳為美談。道家文化與自然管理哲學三、道家文化的現(xiàn)代意義

道家文化與自然管理哲學其實,推崇自然思想,擁有“無為而治”的倫理藝術,是極高明的管理境界。管理學界為此已經(jīng)有“無為管理學”的誕生。(殿學軍教授,《管理新論——無為管理學》,1997)。西方管理學稱贊其為“看不見的領導”、“輕松的領導”。道家文化與自然管理哲學道家文化與自然管理哲學2、道家學說的現(xiàn)實意義我們也許可以稱道家智慧是競爭時代的人生智慧。道家以“自然”為核心原則的智慧是人格修養(yǎng)應堅持的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嚴子陵:“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這是新道家認為的企業(yè)家人格的兩大特征:人格的獨立,心性的自由。道家文化與自然管理哲學十三、佛教文化與覺悟力

一、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歷程1.創(chuàng)立于古代印度(前566——486),其創(chuàng)始人為喬達摩·悉加多,相傳他在菩提樹下悟道。2.中國化過程:漢時傳入——白馬寺——隋唐時發(fā)展至宗派林立:法相宗、律宗、密宗、天臺宗(止觀)、禪宗(頓悟)、凈土宗(念佛)以及藏傳佛教——喇嘛教等。十三、佛教文化與覺悟力

佛教文化與覺悟力

二、佛教的基本教義與內蘊的智慧

1.基本教義(1)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保ā栋闳粜慕?jīng)》)這里的“空”是無常之謂。“外四空”:地、水、風、火?!皟人目铡保哄X財、權位、家室、子女。佛教文化與覺悟力

佛教文化與覺悟力

因此,佛門主張“空觀大千世界”。有“佛書”之譽的《紅樓夢》中“好了歌”唱的就是空觀這四大物事。慧能:“心如虛空,名之為大?!保ā秹?jīng)·般若品第二)這是現(xiàn)代倫理中指向外部世界的覺悟力:空的力量。佛教文化與覺悟力

佛教文化與覺悟力

(2)四圣諦:苦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等八苦。集諦又稱因諦:貪、嗔、癡“人生三毒”。滅諦:斷棄、離欲、滅沒、寂靜。道諦: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八正道。佛教文化與覺悟力

(2)四圣諦:佛教文化與覺悟力

所以,佛教講述了“人生苦海無邊”的事實,但是,它更給出了“回頭是岸”的路徑:“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煩惱?!保ā栋闳粜慕?jīng)》)這是現(xiàn)代倫理中指向自身心靈的覺悟力:滅的力量。佛教文化與覺悟力

佛教文化與覺悟力

(3)普渡眾生:眾生是緣和惜緣的思想。當年佛祖“舍小家為大家”的眾生情懷。印度佛教講“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的教義。佛祖曾以“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干涸”問弟子,從而闡明眾生因緣的道理。

佛教文化與覺悟力

(3)普渡眾生:佛教文化與覺悟力

觀音的宏愿:“只要人世間尚有苦難,就誓不成佛。”地藏王的宏愿:“眾生渡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是現(xiàn)代倫理中指向與他人關系的覺悟力:緣的力量。佛教文化與覺悟力

佛教文化與覺悟力

(4)因果報應:佛祖有兩大口頭禪:其一是“三世輪回是因果”,其二是“怕因不怕果”。但是,中國禪的教義里更強調現(xiàn)世報:“欲知過去因,現(xiàn)在受者是;欲知未來果,現(xiàn)在作者是?!?/p>

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種甚因結甚果;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佛教文化與覺悟力

(4)因果報應:佛教文化與覺悟力

乾隆:“一心一意大慈悲,無染無著;千手千眼觀自在,有因有緣?!保ㄎ迮_山菩薩頂)這是現(xiàn)代倫理中指向為人處世的覺悟力:因果報的力量。佛教文化與覺悟力

佛教文化與覺悟力

(5)六度修行:其一:“布施”度慳貪——佛門主張“給予的快樂之道”:財布施、法布施、無為布施、內布施。其二:“持戒”度毀犯——佛祖的臨終叮嚀:“以戒為師”;比丘戒250條,比丘尼戒348條,居士五戒;中國禪里更主張“心戒”。佛教文化與覺悟力

(5)六度修行:佛教文化與覺悟力

其三:“忍辱”度嗔恨——彌勒和尚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世間可笑之人”。其四:“精進”度懈怠——“八正道”之一就是正精進,晨鐘暮鼓的激勵;木魚的象征;佛有“不可自滿”的口頭禪。

佛教文化與覺悟力

佛教文化與覺悟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