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眉縣張載祠有感_第1頁
參觀眉縣張載祠有感_第2頁
參觀眉縣張載祠有感_第3頁
參觀眉縣張載祠有感_第4頁
參觀眉縣張載祠有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參觀張載祠有感張載(10201077),字子厚,陜西眉縣橫渠鎮(zhèn)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關學宗師,宋明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因晚年在家鄉(xiāng)設館講學,故世稱“橫渠先生”。張載祖籍河南大梁(今開封)。北宋景祐二年(1035),張載父親張迪病逝。年少的張載和弟弟張戩、母親陸氏,護送父親靈柩,離開四川涪州(今重慶涪陵),返回大梁。然而,路途遙遠,開銷較大,一家人才走出斜谷,就用盡了身上的盤纏。這時,又聞前方發(fā)生戰(zhàn)亂,張載家人決定將張載父親安葬于橫渠鎮(zhèn)南8公里的大振谷迷狐嶺上。從此,張載便在眉縣安家,入橫渠鎮(zhèn)崇壽院讀書。張載生活的時代,正值西夏鼎盛之際,北宋西部邊境經(jīng)常受其侵擾。青年張載喜好兵法,

2、立志從軍,希望能夠抗敵報國,建功立業(yè)。21歲時,張載寫成邊議九條,向時任陜西經(jīng)略安撫副使、主持西北防務的范仲淹上書,陳述自己的見解和意見。在延安軍府衙內(nèi),范仲淹召見了這位儒生??吹綇堓d,范仲淹“一見知其遠器”,認為張載如果認真做學問,一定可成大器,所以勸他:“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于兵!”意思是你本是一儒生,好好讀書才是本業(yè),何必要于志于兵呢?范仲淹還建議他研究儒學經(jīng)典中庸。從研讀中庸開始,張載踏上了學術創(chuàng)造的道路。北宋嘉祐二年(1057),張載赴大梁應考,時值歐陽修主考,張載進士及第。在候詔待命之際,張載受宰相文彥博之邀,在開封相國寺設虎皮椅講易。在同程家兄弟的交流中,他發(fā)現(xiàn)程顥和程頤對易經(jīng)

3、的見解遠比自己精到。張載是二程的表叔,但他虛心待人,當感到二程對易經(jīng)的研究超過了自己,便毅然撤掉了虎皮座椅,然后對聽講的人說:“易學之道,吾不如二程??上蛩麄冋埥??!贝撕螅群笕纹钪菟痉▍④?、云巖縣令著作佐郎、簽書渭州軍事判官等職。不管在何處任職,他都辦事認真,政令嚴明,推行德政,提倡尊老愛幼的社會風尚。51歲時,因?qū)ν醢彩抡锌捶?,張載辭官回到橫渠鎮(zhèn),依靠家中薄田生活,在崇壽院講學著書。在此期間,他寫下了大量著作,總結(jié)自己的學術思想。為了踐行自己的思想主張,他與學生們買了很多土地,進行恢復古禮和井田制的實踐。如今,在橫渠鎮(zhèn)崖下村、扶風午井鎮(zhèn)、長安子午鎮(zhèn)仍保存著遺跡,流傳著“橫渠八水驗井田

4、”的故事。北宋熙寧十年(1077),58歲的張載再次入朝為官,任同知太常禮院職。因支持推行復古婚冠喪祭之禮未果,又借病辭官回家。當年冬天行至臨潼驛館,與世長辭。據(jù)史料記載,張載去世后,家人無錢為其置辦棺木。家中箱柜打開后,也唯有書籍,最后學生籌資,將其遺體運回眉縣,安葬于大振谷迷狐嶺上。張載一生憂國憂民,鞠躬盡瘁,著書立說,終身清貧。一次思想高峰“橫渠先生所創(chuàng)唯物主義,比笛卡爾早了500多年,世界唯物主義哲學之父,張橫渠當之無愧?!?960年,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將軍訪問西安時,對陪同他的周恩來總理如是說。眉縣橫渠鎮(zhèn)張載祠(橫渠書院)的碑刻記錄著這句話。橫渠書院亦見證了張載開創(chuàng)的學術思想。在中

5、國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學處于主導地位。經(jīng)過先秦儒學、漢唐儒學的演進,到宋明時期,儒學發(fā)展為理學。理學是在“三教合一”的背景下,面對新的時代課題而創(chuàng)立的新儒學。張載開創(chuàng)的關學正是宋代理學的重要一脈。在著名關學研究專家、陜西師范大學哲學與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劉學智看來,在宋明理學史上涌現(xiàn)諸多思想家,其中北宋張載、南宋朱熹、明代王陽明代表了理學史上的三座思想高峰,張載關學則是宋明理學史上的第一座高峰?!皬堓d的思想是在氣論的基礎上講心性論,其確立的性與天道為一的理學主題,事實上影響了整個宋明理學?!眲W智介紹,作為理學的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者,宋明理學的一些基本范疇和重要命題,在張載那里已經(jīng)提出或已見端

6、倪;理學的基本框架在張載那里已見雛形;張載批判佛老的態(tài)度也成為當時理學家的基本理論立場?!皬堓d的思想是在總結(jié)漢唐儒學知人而不知天,求為賢人而不求為圣人之蔽,在出入佛老數(shù)十年,又反思北宋社會積弊的思想基礎上所進行的理論創(chuàng)造。所以全祖望說他勇于造道,呂大臨評論他的學說,是自孟子以來,未之有也,他的學術思想把北宋理學推向高峰?!眲W智說。關學是中國儒學史上承前啟后的一個重要學派,前后延續(xù)800余年,其與二程朱熹的理學、陸九淵王陽明的心學一起,奠定了從北宋到清末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基本意識形態(tài)。陜西省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名譽主席、西北政法大學終身教授趙馥潔在關學精神論中介紹,自北宋張載創(chuàng)立關學之后,800年

7、間,薪火相傳,綿延不絕。它經(jīng)歷了北宋昌盛、金元衰落、明代復興、清朝嬗變的歷史軌跡。無論歷史如何變遷,學派如何爭論,關學重使命、崇道德,求真務實,經(jīng)世致用,崇尚氣節(jié)的精神始終如一。關學作為中國封建社會后期一個相對獨立的學派,不但在哲學智慧上為中華民族的智慧寶庫作出了突出貢獻,而且在人文精神上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其哲學智慧和人文精神至今仍是我們寶貴的財富和資源。一肩使命擔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痹趶堓d的精神遺產(chǎn)中,這四句名言被廣為傳誦,也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馮友蘭稱其為“橫渠四句”。1076年秋,57歲的張載終于完成了體現(xiàn)他哲學思想精華和體系的重要著作正蒙。“橫

8、渠四句”即是他哲學主旨的集中體現(xiàn)。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黃宗羲認為這是張載為自己確立的重大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并且彰顯了儒家的廣闊胸懷?!盀樘斓亓⑿摹斌w現(xiàn)了張載偉大的理想、抱負和價值觀。張載主張一切有社會擔當和有責任心的志士仁人,都應順應宇宙萬事萬物的要求,自覺肩負起為社會確立精神方向和價值系統(tǒng)的歷史使命。在張載看來,“天無心,心都在人之心”“人者,天地之心也”,人為天地所立之心,就是“立天理”之心,立仁愛之心。這是“橫渠四句”的核心?!盀樯窳⒚?,是張載要為民眾提供做人的基本準則、精神方向和價值目標。“生民”指民眾?!傲⒚奔础傲⒌馈?。張載把引導民眾確立正確的生活準則和精神方向作為其奮斗的目

9、標,以幫助他人安身立命,確立起生命的意義。在這里,張載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給人們尋找一個精神的家園,使之有一個安身立命之所?!盀樯窳⒚斌w現(xiàn)了張載崇高的精神追求?!盀橥ダ^絕學”,“往圣”,指歷史上的圣人;“絕學”,指歷史上受異端思想沖擊而被中斷了的儒家傳統(tǒng)。張載以崇高的使命意識和無畏的擔當精神,承載起傳承和弘揚儒家絕學道統(tǒng)的歷史使命,建立起新儒學體系。“為往圣繼絕學”既體現(xiàn)了張載的學術使命,也彰顯了張載的精神境界,同時也為此后理學的發(fā)展指明了精神的方向?!皬堓d立心立命繼絕的最終目的,在于實現(xiàn)終極的社會理想為萬世開太平?!眲W智介紹,“太平”“大同”等觀念,是周公、孔子以來的理想社會狀態(tài)。張

10、載認為,通過施行“仁政”和“禮治”,可以實現(xiàn)“足民”“均平”的社會訴求,天下就會長治久安?!皬堓d以更寬廣深遠的視野,把這種理想的社會狀態(tài)推之于萬世,以為人類謀求永久安定、太平、祥和的社會愿景,這種胸襟和氣度,是和張載對儒家境界的深刻了悟、對儒家情懷的深切體悟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翱傊?,張載的四為句,涉及士人對民眾生活原則、精神價值、生活意義、學統(tǒng)傳承、政治理想的追求,表達了張載寬廣的胸襟與博大的情懷,展示了士人對人類崇高理想的向往和孜孜以求,也彰顯了關學學人的文化精神,故一直以來為歷代士人特別是關學學人所尊奉?!眲W智說。一座精神豐碑在張載祠內(nèi),矗立著兩塊分別刻著東銘和西銘(又名訂頑)的石碑。西

11、銘取自正蒙乾稱篇,是張載思想的靈魂和精神標識。著名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也就是被后人概括的“民胞物與”思想就出自西銘:“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边@句話翻譯過來是說:“天是我的父親,地是我的母親,人都是天地所生,稟受天地之氣而成性,其在宇宙間是很渺小的,和萬物一樣生存于天地之間。天下的人都是我的同胞兄弟,天地間的人和物都是我的同伴朋友,所以,我們對他人應像兄弟一樣去對待,對萬物也應像對人一樣去關愛?!薄懊裎嵬?,物吾與也,蘊含著建立在天人一體、萬物同根基礎上的博愛精神,倡導了仁愛忠孝的倫理情懷,這也是西銘的核心精神

12、?!眲W智介紹,這就要求在社會倫理層面,每個人都應該尊老慈幼,履行自己的道德義務,都要發(fā)揮人道主義精神,將那些“疲癃、殘疾、惸獨、鰥寡”者視為自己的兄弟給予同情和愛護。歷史上,“民胞物與”激勵著仁人志士救國家于危難、拯生民于涂炭。在今天,它仍舊啟示我們以天下為己任、關懷社會、關注民生,自覺肩負起對國家社會的責任。張載的一生,就是“民胞物與”精神的真實體現(xiàn)。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岐州(今岐山縣)大旱致災,導致莊稼嚴重歉收。張載聽說后,每次吃飯時,對著飯菜都無法下咽,同情饑餓百姓。他希望官員應像愛護自己和對待朋友一樣,關心百姓和世間生靈萬物。此外,在西銘中,張載還指導我們應該堅守一種積極進取

13、和樂天安命的生活態(tài)度。他說:“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順事。沒,吾寧也?!币馑际钦f,如果一個人處于富貴的境況,雖可安樂享福,但千萬不要驕橫,要知道這是天地對你的關愛和眷顧;如果一個人處在貧賤的境遇,雖有困苦憂愁,但也不要絕望,應該將其視為天地對你的鍛煉和考驗,鮮明地體現(xiàn)了張載既積極又超脫的人生態(tài)度。后人常用“貧賤憂戚,玉汝于成”來概括這個意思。在張載的一生中,曾兩次被薦入京,但當發(fā)現(xiàn)政治理想難以實現(xiàn)時,他毅然辭官,回歸鄉(xiāng)里,教授弟子。他的精神深刻影響著一大批關學學人。正如我國著名思想史家張豈之所言,以張載為代表的關學學者“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體現(xiàn)出“富貴

14、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節(jié),是中國人的精神。我喜歡聽雨,躲在屋檐下聽落雨如詩。可當我站在張載祠碑廊里聽雨時,卻是另一番心境,那涼意,是一種溫暖,也是一種感觸,我不是用耳朵聽,而是用心聽。用心聆聽微風細雨下的一種生命的蓄積醞釀潛能的過程,沉淀出靈魂中最珍貴的東西,從而讓我真實地感受張載思想的博大精深。7月3日中午,我有幸隨眉縣圖書館工作人員,來到眉縣縣城東26公里處的橫渠鎮(zhèn)。在車上遠遠看到一座以宋式為主,兼有明清特色的院落,靜謐而厚重地坐落在街巷一隅,這便是大名鼎鼎的張載祠,也是橫渠書院所在地。整體瀏覽張載祠,現(xiàn)存建筑物有山門、講學堂、正蒙殿、書院樓、橫渠講堂、碑亭等。院內(nèi)至今

15、仍保留著7棵千年古柏以及50余幢蘇軾、王杰、于右任等文人墨客留下的石刻??滴趸实塾n的“學達性天”牌匾,成為橫渠書院的鎮(zhèn)館之寶。在雨中,我凝視院中高大的松柏挺拔、蔥郁。正蒙殿門外的古柏為當年張載在此辦學時親手栽種的松柏,稱“張橫渠手植柏”,它高9.3米,穿越古今,昭示著祠堂的厚重與深沉。仰視那棵柏樹,枝干盤若蛟龍,雖受過重創(chuàng),飽經(jīng)滄桑,但仍然剛勁,青枝直指天空,煥發(fā)生機。這棵古柏現(xiàn)已被國家林業(yè)局列為“中華名樹”。穿上漢服,漫步古色古香的大殿,殿內(nèi)有張載坐像,長達60平方米的壁畫,圖文并茂,將張載一生形象地刻畫出來。聆聽工作人員講解張載生平事跡。我好像穿越時空,看到了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

16、學家的光輝形象,不僅肅然起敬。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驚世名言,已成為關中學者的理論口號,多次被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應用。張載一生坎坷志存高遠,執(zhí)著立言創(chuàng)立關學,是北宋理學創(chuàng)立者之一,也是關學宗師。他為后世留下的“尊禮貴德”的人文價值、“橫渠四句”的太平理念、“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影響深遠,至今仍在發(fā)揮著積極作用。張載創(chuàng)立的關學在中國哲學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在國際國內(nèi)影響頗大。近年來,法國、德國、日本、韓國等許多國家和香港、澳門、臺灣不少專家學者,不遠萬里前來張載祠拜謁先賢,訪真求學。站在張載像前,深深地鞠躬拜謁這位賢哲,我敬佩于張載博大的胸懷,好學不倦

17、的精神和為人師表的高尚品質(zhì)。他在遍讀佛、道家之書后,覺得這些書籍都不能實現(xiàn)自己的宏偉抱負,又回到儒家學說上來。歷經(jīng)十余年攻讀,終于悟出了儒、佛、道互補、互通的道理,逐漸形成獨特的關學體系。來到張載祠大門口東側(cè),我看到一塊巨石,上面雕刻著一幅巨大的書法作品,龍飛鳳舞,狂放不羈,氣勢磅礴。我被這幅巨大的作品所吸引、所震撼,在此駐足流連許久。這幅巨大的石刻書法作品,是張載祠的一大人文景觀,我在此拍照,用手撫摸這塊巨石。這是一個天然石塊,它高約五六米,長約十多米,質(zhì)地光滑細膩,就像一塊璞玉,黑白相間的石頭紋理盡顯歲月的滄桑。它位于一個漢白玉的基座上,就像一位得道的慈祥巨人矗立此處,靜觀人來車往,世間萬

18、象。它和古老滄桑的張載祠已經(jīng)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巨石上“動非自外”這四個字,氣勢不凡,如江河一瀉千里,筆力酣暢遒勁,氣韻生動,于剛勁狂放之外,又能讓人領略到許多瀟灑飄逸的風采,我驚嘆草書的魅力。這四個字就是正蒙中所說的-“動必有機,動非自外”。張載的這些思想觀點比較符合辯證唯物主義和自然科學知識,這在一千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橫渠書院瑯瑯的讀書聲又在耳畔響起,“四為”的人生使命和宏偉抱負,又一次讓我心潮澎湃、熱血沸騰!我也跟隨著今天一起來的眉縣圖書館橫渠書院分館簽約揭牌儀式的領導、誦讀者、學生一起大聲朗誦起“四為”、西銘、東銘。接著,聽張載小時候的故事,看學生們學習活字印刷術,學習張載的家規(guī)家

19、訓、規(guī)范具體言行的“十戒”等,張載的這些思想精華,不僅為張載后裔子孫確立了精神思想的追求方向和立身處世的行為準則,并且傳遍關中平原、三秦大地,影響深遠。雨還在下著,伴著滴滴答答的雨聲,我思緒飛揚,發(fā)自內(nèi)心的聲音,填補了心靈的不足再次站在祠院中感受雨,一種思想聚集成一種自信和精神,那就是堅定的文化自信和振奮民族的精神!看著眼前的下一代正在虔誠地拜謁張載,我想,所有有理想有抱負的華夏兒女、炎黃子孫們,在當今,難道不都在追求世間真理,探索宇宙奧秘,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奮斗嗎?難道不都是為傳承一種歷經(jīng)千年而不衰的民族精神而奮斗嗎?站在張載雕像前,我再次向這位偉大的橫渠先生致敬!大儒張載,永遠與我們同在!參觀眉縣張載祠有感為了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深入踐行我校提倡的主流思想,我校組織部分教職工赴眉縣張載祠進行參觀學習。在莊嚴肅穆的張載祠,我們懷著十分崇敬的心情,瞻仰北宋著名的“關學”思想家張載生平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