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與契合-解讀秦漢風俗_第1頁
轉型與契合-解讀秦漢風俗_第2頁
轉型與契合-解讀秦漢風俗_第3頁
轉型與契合-解讀秦漢風俗_第4頁
轉型與契合-解讀秦漢風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轉型與契合解讀秦漢風俗一如同文化歷史領域中的許多概念,“風俗或“民俗一詞充滿著歧義。20年前出版的第15版?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概述近代以來這一領域的研究狀況時指出:“或許沒有任何一個研究領域比民俗學更能引起誤解。注:?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第7卷,1980年第15版,第461頁。一部西方出版的民俗學詞典收入的民俗定義達21個。注:張紫晨主編:?中外民俗學詞典?“附錄,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大體上說,關于風俗或民俗的看法主要有文化遺留說、精神文化說、民間文學說、傳統(tǒng)文化說以及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說。注:鐘敬文主編:?民俗學概論?,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3頁。對風俗理解之所

2、以出現(xiàn)如此之大的差異,一個重要原因是風俗是一個極為駁雜的研究對象,涉及精神和物質層面的幾乎所有內(nèi)容,不同學派或學者的講解通常側重風俗的一種表現(xiàn)或一個側面。近十幾年來,學界對民俗概念和構成進展了有益的討論,提出了下述一些富有啟發(fā)性的意見:民俗研究的主體是民族全體成員的生活文化,其根本構造是物質消費和生活、社會組織、信仰意識和價值體系觀念。注:參見鐘敬文:?新的驛程?,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第371-393頁;高丙中:?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6章;程薔、董乃斌:?唐帝國的精神文明民俗與文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9頁;鐘敬文主編:?

3、民俗學概論緒論?。在我們看來,風俗大致包括兩個局部,其核心內(nèi)容是人們在對待外部環(huán)境以及交往中所呈現(xiàn)的普遍行為方式和精神世界,作為其外延局部那么是構成這種行為方式和精神世界根底的自然與人文環(huán)境。所謂“普遍行為意味著風俗是一種群體方式,所謂“精神世界那么是指任何一種風俗都具有精神根底或心理憑藉。由此我們可以從邏輯上將風俗史研究對象與諸如社會史或生活史等相近領域區(qū)分開來,盡管這種區(qū)分有時并非涇渭清楚。秦漢風俗在當時便引起廣泛關注。代表性著作有?呂氏春秋?、?新書?、?淮南子?、?史記?、?漢書?、?方言?、?論衡?、?潛夫論?和?風俗通義?等,重點考察的內(nèi)容包括什么是風俗、風俗如何形成、風俗的根本狀

4、況、風俗變化的原因以及風俗的社會功能。這些方面是迄今為止民俗研究仍必須面對的課題。漢代學者通常將“風俗概念的解釋與風俗的形成聯(lián)絡在一起。?漢書地理志下?指出:“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舍,動靜亡常,隨君上之情欲,故謂之俗。應劭?風俗通義序?也寫道:“風者,天氣有寒暖,地形有險易,水泉有美惡,草木有剛柔也。俗者,含血之類,像之而生。故言語歌謳異聲,鼓舞動作殊形。這種解釋用現(xiàn)代語言表述就是:群體生活方式的差異是風俗的根本內(nèi)容,風俗是在自然和人文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因此“風俗具有自然與人文的雙重意義。這個視野廣闊的闡說,也成為漢代以后傳統(tǒng)中國人文學界對“風

5、俗概念的共識。關于秦漢時期風俗狀況,最為系統(tǒng)的陳述見諸?史記貨殖列傳?和?漢書地理志?班固所輯漢成帝時朱贛條陳各地風俗,前者反映了戰(zhàn)國后期至西漢中期以前的風土人情,后者那么展示了西漢中期至西漢后期各地風俗概況。值得注意的是,秦漢學者對風俗的觀察和記錄并不限于華夏民族,邊地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也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在?史記?成書前,?呂氏春秋?和?淮南子?便記錄了嶺南和塞外居民的生活方式。其中,后者的描繪更富有價值。如述越人風俗云:“陸事寡而水事眾,于是民人被發(fā)文身,以象鱗蟲,短綣不绔,以便刺舟,因之也?原道訓?,“得髯蛇以為上肴?精神訓?。隨著域外交往的增加,漢代人初步走出以前較為狹小的生活圈子,

6、人們的眼界得到拓展,南亞、中亞和羅馬地區(qū)居民的一些風俗也歷史性地留在筆墨之中。盡管有關記述非常簡單,但卻顯示出當時風俗觀念所具有的國際目光。風俗備受秦漢學者重視的原因還在于,在他們看來,風俗不僅是學術討論的對象,更重要的是,它與國家興衰息息相關。由此引發(fā)出秦漢風俗觀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風俗的政治教化功能及其可變性,所謂“為政之要,辯風正俗最其上也注:?風俗通義序?。?風俗通義?版本據(jù)吳樹平:?風俗通義校釋?,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以下引文不再注版本。其他征引文獻均依此例?!凹僭O不修其風俗,而縱之淫僻,乃隨之以刑,繩之以法,雖殘賊天下弗能禁也注:?淮南子泰族訓?。?淮南子?版本據(jù)張雙棣:?淮南

7、子校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據(jù)?風俗通義序?所述,應劭是在東漢末年“王室大壞,九州幅裂,亂靡有定,生民無幾的社會背景下撰寫此書,目的在于糾正時俗的“迷昧,為漢王朝的復興提供資鑒。這一時期,關于風俗的討論大致流行如下幾種觀點:其一,風俗是一種差異,而這種差異緣自不同的自然和文化背景,是為風俗觀中的環(huán)境影響說。?淮南子地形訓?認為,自然環(huán)境和食物攝取與人的性格和品質具有因果關系,所謂“衍氣多仁,陵氣多貪,輕土多利,重土多遲中土多圣人。皆象其氣,皆應其類。?呂氏春秋用眾?指出:“戎人生乎戎、長乎戎而戎言,不知其所受之;楚人生乎楚、長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今使楚人長乎戎,戎人長乎楚,那么

8、楚人戎言,戎人楚言矣。賈誼那么強調生活在不同地區(qū)的人群“生而同聲,耆欲不異,但在其成長過程中,因“教習的不同形成風俗差異。注:?漢書賈誼傳?。中華書局點校本。賈誼所說的“教習與當代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習得概念有類似之處,值得重視。其二,上古時期風俗純厚質樸,后世風俗澆薄敗壞。是為風俗觀中的厚古薄今說。?淮南子?集中闡述了這一種觀點。?本經(jīng)訓?通篇主旨就是今俗不如古俗。在其他篇章中,也有不少類似的文字。如?齊俗訓?云:“今世俗之人,以功成為賢,以勝患為智,以遭難為愚,以死節(jié)為憨。此后仍有不少人堅持厚古薄今的風俗觀。鹽鐵會議上,文學聲稱:“古者貴德而賤利,重義而輕財。及其后,禮義弛崩,風俗滅息。故自

9、食祿之君子違于義而競于財,大小相吞,激轉相傾。此所以或儲百年之余,或無以充虛蔽形也。注:?鹽鐵論錯幣?。?鹽鐵論?版本據(jù)王利器?鹽鐵論校注?,中華書局1992年版。可以看出,這種風俗觀念是漢代思想文化中崇古思潮的組成局部。其三,物質財富的增長和商品經(jīng)濟的開展必定帶來風俗的淪喪。是為風俗觀中的財富與風俗悖離說。?淮南子齊俗訓?指出:“有大路龍,羽蓋垂結駟連騎,那么必有穿窬、拊楗、抽箕、備之奸。西漢中期參加鹽鐵會議的賢良文學也以此為立論根底鞭撻朝政,具見?鹽鐵論?諸篇。在漢代其他文獻中也??梢姷竭@種意識的種種表述。限于篇幅,這里不贅舉。雖然也有相反的見解,如?漢書食貨志?上所說的“食足貨通,然后國

10、實民富,而教化成物,但只是風俗觀中的一條副線。其四,大一統(tǒng)的王朝需要統(tǒng)一的風俗,統(tǒng)治者應致力于風俗的一致化,取消風俗的區(qū)域差異有助于保證國家穩(wěn)定;相反,風俗的多樣化那么必然瓦解統(tǒng)治基矗是為風俗觀中的“齊同說。這種觀點在西漢中期以后成為定見,明晰地顯示出中央集權加強后風俗觀的變化。如終軍指出:“夫天命初定,萬事草創(chuàng),及臻六合同風,九州共貫,必待明圣潤色,祖業(yè)傳于無窮。注:?漢書終軍傳?。王吉寫道:“?春秋?所以大一同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費也,而“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戶異政,人殊服的結果是“詐偽萌生,刑罰亡極,質樸日銷,恩愛寢北。注:?漢書王吉傳?。平帝時,王莽為粉飾太平,編造“天下風俗齊同謊

11、話注:?漢書王莽傳上?。,也反映風俗“齊同觀的影響。其五,風俗并非凝固不變,良好的風俗要依靠社會上層尤其是君主或圣人的努力來建立。是為風俗觀中的圣人施教說。這個思想貫穿兩漢。如?淮南子泰族訓?說:“圣人懷天氣,抱天心,執(zhí)中含和,不下廟堂而衍四海,變習易俗??锖馓岢龈母镲L俗的方案是社會上層以身作那么:“公卿大夫相與循禮恭讓,那么民不爭;好仁樂施,那么下不暴;上義高節(jié),那么民與行;寬柔和惠,那么眾相愛。四者,明王之所以不嚴而成化也。相反,假如“朝有變色之言,那么下有爭斗之患;上有自專之士,那么下有不讓之人;上有克勝之佐,那么下有傷害之心;上有好利之臣,那么下有盜竊之民。因此,上層的行為是“風俗之樞

12、機,風俗是否能向理想的方向開展,“審所上而已。注:?漢書匡衡傳?。應劭在?風俗通義序?中也認為:風俗“或直或邪,或善或淫也,“圣人作而均齊之,咸歸于正,圣人廢那么還其本俗。將改變風俗的力量完全系于個人,不合理性是顯而易見的,但我們從中也能窺見風俗與政治的親密聯(lián)絡。值得注意的是,國家政治和法律對改變風俗的作用也引起人們考慮。?淮南子?表達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論訓?成認法律對風俗的制約作用:“法度者,所以論民俗而節(jié)緩急也;?主術訓?卻持“刑罰缺乏以移風的否認性意見。?淮南子?成于多人之手,因此這些相反的看法應是當時不同意見的記錄。這兩種意見此后都得到照應。?潛夫論三式?那么強調法律控制不良風俗

13、的宏大意義:“夫積怠之俗,賞不隆那么善不勸,罰不重那么惡不懲。故凡欲變風改俗者,其行賞罰者也,必使足驚心破膽,民乃易視。另一方面,也有人將屬于道德范疇的“禮義視為移風易俗的不二法門,生活在西漢中后期的王吉是這一觀點的代表之一。他指出:“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禮義科指可世世相通行者也,獨設刑法以守之。是以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戶異政,人殊服,詐偽萌生,刑罰亡極,質樸日銷,恩愛寢保孔子曰:安上治民,莫擅長禮,非空言也。注:?漢書王吉傳?。這五個方面的思想萌芽在春秋以來的百家爭鳴中均有程度不同的表達,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些風俗觀念正是在秦漢時期才得到全面展開。就思想史自身邏輯脈絡而言,一方面這些觀

14、念略顯零亂,另一方面仍顯示出明顯的思維同一性,即風俗與社會尤其是與政治方面的關系貫穿著上述這些觀點,這既是秦漢風俗觀的中軸,也是中國古代社會風俗觀的一條根本脈絡。觀念的歷史是社會歷史的組成局部,在人們所目及的秦漢風俗形態(tài)中,可以明晰地看到風俗與風俗觀之間的親密關聯(lián)。二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秦漢時期都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秦王朝對全國的統(tǒng)一,標志著一個時代的完畢。說明一個新時期的降臨,那么是從漢代開場的。許多后代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在漢代已經(jīng)顯示出其具有必然意義的強大生命力。在政治上,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王朝建立,與此相配套的各種制度趨于成熟;在經(jīng)濟上,私有化的土地所有制根本定型,產(chǎn)業(yè)的構成及其分布格局

15、更為明晰并形成與此相適應的產(chǎn)業(yè)管理和經(jīng)營方式;在思想文化方面,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場面被適應王朝統(tǒng)治的思想統(tǒng)一形式所取代。這三個為人們所熟知的方面都奠定了此后一千多年中國古代社會形態(tài)的根底和規(guī)模。在風俗習尚方面,這個時代同樣有著承先啟后的意義,只是由于自身特點,風俗演變的時間軌跡與政治、經(jīng)濟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變化并不完全重合。以王朝為標尺,秦漢可以被看作一個時間段落,但從風俗流變看,戰(zhàn)國晚期到西漢中期當屬一個時代,而西漢后期和東漢那么更具內(nèi)在一致性:前者更多的保存了大一統(tǒng)前的風俗習尚,同時也在繼承過程中注入改造;后者那么在繼承改造的根底上逐漸形成了與大一統(tǒng)政治形態(tài)和經(jīng)濟構造相適應的風俗。住宅、

16、服飾、信仰、出行、游藝、喪葬、兒童教育、社會風氣和人際交往等方面都明顯地表現(xiàn)出這種轉變,并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后代。禮儀是一種精致化的風俗,它的變化展現(xiàn)出同樣的軌跡。?周禮?、?儀禮?和?禮記?是否為周代禮制,學術界尚有不同意見。我們認為盡管“三禮成書較晚,但其主干局部應大致反映了周代禮儀特點注:沈倬文和楊向奎先生曾將先秦史跡與?儀禮?互證,證明?儀禮?所述許多禮儀在當時確實存在,?儀禮?的諸多內(nèi)容并非漢儒向壁虛構。參見沈倬文:?略論禮典的實行和儀禮書本的撰作?,?文史?第15、16輯;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下卷?周公對于禮的加工與改造?,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即等級上尊卑有序、血緣上

17、親疏有別和程序上的細致繁密。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原有統(tǒng)治秩序的解體,周的禮儀制度也徹底瓦解,“禮崩樂壞就是對這一歷史事實的真實概括。根據(jù)現(xiàn)有史料,秦王朝的禮儀制度與周禮有很大差異。西漢建立不久即致力于重建禮儀,但一直到西漢中期,禮儀制度仍較為粗疏。禮儀制度的嚴密化和規(guī)整化的趨勢,那么始于西漢后期而完成于東漢王朝。漢代禮儀的兩大支柱是尊卑有序、親疏有別,因此在本質上可以視為對周禮的繼承。另一方面,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構造的變化,以及日常生活內(nèi)容的改變,也使得漢代禮儀與周禮出現(xiàn)了一些重要差異。譬如,與政治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相適應,禮儀強化了對皇帝至高尊嚴的維護。經(jīng)濟的開展和社會分工的細密,導致社會分層的

18、擴大,在一個群體較多的社會中,繁密的禮儀不僅無助于交往,反而成為交往的包袱。因此,漢代禮儀的繁密程度明顯不及周代禮儀。這些方面同樣直接和間接地影響著后代。從這個意義上說,秦漢時期的風俗既是舊時代的完畢,也是新時代的肇始。秦漢風俗這種鮮明的時代特征不僅表如今動態(tài)演進中,在風俗的世俗化氣質、多元的區(qū)域構成以及法律與風俗的關系等方面,也顯示出秦漢風俗所具有的深入歷史影響。與中國歷史上其他時期相似,秦漢風俗具有強烈的世俗化色彩。求富趨利始終是這個時期人們的普遍心態(tài)。?呂氏春秋節(jié)喪?“民之于利也,犯流矢,蹈白刃,涉血肝以求之的描繪和?史記貨殖列傳?引述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諺語,形

19、象地展示出這一時代風貌。目睹社會現(xiàn)實的司馬遷把求“福規(guī)定為“人之性情,是天下所有人“俱欲的目的。注:?史記貨殖列傳?。中華書局點校本。東漢人王符將理想化的“君子定位為“非為嘉饌、美服、淫樂、聲色也,乃將以底其道,而適其德也注:?潛夫論學?。?潛夫論?版本據(jù)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中華書局1979年版。;楊秉以“我有三不惑:酒、色、財也而自負注:?后漢書楊震列傳附子秉?。中華書局點校本。,恰證明追逐“嘉饌、美服、淫樂、聲色和“惑于酒、色、財者的眾多。長壽、多子、安逸舒適、仕途顯赫等也是人們祈盼的生活內(nèi)容。不僅如此,社會交往也成為實用化的工具。由于“與富貴交者,上有稱舉之用,下有貨財之益

20、。與貧賤交者,大有賑貸之費,小有假接之損以及“欲相護論議,因此“富貴雖新,其勢日親;貧賤雖舊,其勢日疏的現(xiàn)象廣泛存在。注:?潛夫論交際?。王充鄙夷為“俗性注:?論衡自紀篇?。漢代文學作品中那么有“世薄多蘇秦的憤然注:?太平御覽?四0六引?古歌辭?。世俗生活是風俗的催化劑。對財富積累和享樂的無休止追逐,不僅極大刺激了人們的消費欲望,也引發(fā)價值觀念的改變。秦漢風俗第一次重大變化出如今社會經(jīng)濟得到恢復的文帝統(tǒng)治時期。賈誼非常敏銳地觀察到在享樂觀念驅使下世風改易:“今世以侈靡相競,而上亡制度,棄禮儀,捐廉恥,日甚,可謂月異而歲不同矣。逐利不耳,慮非顧行也,今其甚者殺父兄矣。盜者寢戶之,搴兩廟之器,白晝

21、大都之中剽吏而奪之金。矮偽者出幾十萬石粟,賦六百余萬錢,乘傳而行郡國,此其亡行義之尤甚者也注:?漢書賈誼傳??!敖袷蕾F空爵而賤良,俗靡而尊奸;富民不為奸而貧為里罵,廉吏釋官而歸為邑笑,居官敢行奸而富為賢吏,家處者犯法為利為材士。故兄勸其弟,父勸其子,那么俗之邪至于此矣。注:?新書時變?。抱經(jīng)堂本。以后,類似的景象總是伴隨類似的社會背景不斷出現(xiàn),呈現(xiàn)出周期性的躍動節(jié)奏。秦漢時期宗教信仰同樣具有強烈的世俗化特點。當時的神靈具有不少世俗人性,例如他們喜歡吃喝,有的貪色,并非都是道德楷模。按照睡虎地秦簡?日書?的說法,群神只有在世人祭祀過程中受饗后,才能“盈志甲種簡3正貳。東海神甚至如世間無賴一樣在葛

22、陂神家中淫其夫人注:?后漢書方術列傳下費長房?。更重要的是,秦漢人對神靈的信從帶有強烈的討好付出索取回報的實用主義色彩,無論是出于對神祉的敬重抑或恐懼。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沒有后者就絕不會有前者的產(chǎn)生。正如?漢書郊祀志上?所強調的對神“敬而不瀆,故神降之嘉生,“災禍不至,所求不匱。誠然,說秦漢人的精神世界完全世俗化有簡單片面之嫌。他們對生命意義發(fā)出的詢問,至今仍能攖動人心。短暫的人生為他們的心靈蒙上了一層層憂郁的影痕。這種情緒在以“古詩十九首為代表的文學作品中有著極為細膩的表達:“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青青陵上柏?;“人生寄一世,奄忽假設飆塵?今日良宵會?。野郊的墳塋、四季的更替都能使?jié)h

23、代人產(chǎn)生具有本體意味的恐懼感:“去者日以,生者日以親。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去者日以?;“回風動地起,秋草萋已綠。四時更變化,歲暮一何遲?東城高且長?。然而,人們同樣可以在?古詩十九首?中清楚地看到,對生命短暫的悲涼并沒有驅使?jié)h代人將生命之舟從“此岸駛向“此岸,相反卻讓自己在“此岸中更刻意地經(jīng)營:“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愚者愛惜費,但為后世嗤?生年不滿百?;“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萬歲更相迭,圣賢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驅車上東門?。及時行樂盡情享受被視作善待人生的即使不是唯一也是最重

24、要的歸途,經(jīng)過震撼的精神家園在世俗網(wǎng)絡的操作下回歸平靜??傊?,在今生與來世、此岸與此岸、肉體與心靈的對話中,是前者溶解了后者而不是相反。盡管秦漢時期的主流意識強調風俗的等齊劃一,盡管王朝風俗擁有大量的一致性內(nèi)容。但完全等齊劃一顯然只是一種理想,而風俗內(nèi)容上的一致性也蘊含在相對之中。這里不僅有時間的變化,也有空間的差異。?史記貨殖列傳?從物產(chǎn)、經(jīng)濟、民風三個方面對西漢前期的區(qū)域分布進展了系統(tǒng)說明,其中的局部內(nèi)容與風俗有關。據(jù)司馬遷描繪,當時有關中、三河河東、河內(nèi)、河南郡、北方沿邊地區(qū)、齊、鄒與魯、梁與宋、潁川與南陽、楚8個大的風俗區(qū)域。從司馬遷的描繪中可以看出,西漢前期區(qū)域風俗的地理格局顯然與春

25、秋戰(zhàn)國時期諸國位置有著直接聯(lián)絡,其風俗在很大程度上同樣也是春秋戰(zhàn)國民風的延續(xù)。西漢后期揚雄?方言?記錄的地方方言大體有秦包括秦豳、秦之西鄙、自關而西秦漢之間、秦舊都等、隴包括西隴、涼州西南等、晉包括晉、東晉秦晉、晉之北鄙、河汾之間等、蜀、燕、代包括燕、燕之外鄙朝鮮洌水之間、北燕朝鮮之間、北燕、北燕之外郊、燕代、燕趙等、趙、韓、齊、魯、周、鄭包括周魏、周魏齊宋楚、周魏之間、周洛韓魏間、周洛韓鄭汝潁、周鄭之間等、宋衛(wèi)、陳、梁、吳、西楚、南楚、甌、東甌、甌越、西甌等,此外還有相鄰地區(qū)的穿插方言??梢姡鳛轱L俗組成局部的方言,也具有相似的地域布局。這些都顯示出風俗流變過程中的歷史傳承。不過,由于司馬遷

26、視野的局限,他的記錄并不完善。譬如,巴蜀地區(qū)的民風在他的筆下沒有得到反映,將天水等地風氣等同關中地區(qū)也不夠準確。另一方面,隨著統(tǒng)一國家的建立,“國土變改,民人遷徙注:?漢書地理志?下。,原有的區(qū)域風氣也出現(xiàn)了緩慢的改變。漢成帝時,朱贛對各地風土人情重新進展描繪,原文雖已不可見,但主要內(nèi)容卻保存在?漢書地理志?下中。其中的風俗區(qū)域與司馬遷所述有同有異,既補充了司馬遷的缺漏,也顯示區(qū)域風俗的某些時間性變化。區(qū)域風俗差異不僅展示了秦漢王朝豐富的風俗景觀,同時也提出了假設干有意義的問題。例如,是什么原因使秦漢風俗統(tǒng)一和多元態(tài)勢成為可能?多元與統(tǒng)一是否就是秦文化與楚文化之間的簡單對立和交融?這種態(tài)勢是一

27、種偶爾的歷史情狀還是具有必然性走向?這一進程所呈現(xiàn)的普適性因素和特殊因素是什么?統(tǒng)一與多元之間有著什么聯(lián)絡?風俗領域的統(tǒng)一與多元與政治上的大一統(tǒng)有著怎樣的關系?這些問題顯然需要更為細致的討論。我們在這里試圖強調的是,秦漢國家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傳統(tǒng)的廣泛內(nèi)容,為既定的風俗空間走向提供了適宜環(huán)境。秦漢以后,盡管一些區(qū)域的風俗內(nèi)容發(fā)生了變化,盡管存在風俗中心區(qū)域向邊緣區(qū)域的浸潤,但由于同樣因素,這種統(tǒng)一和多元的風俗構成卻一直延續(xù)至今,并由此顯示出這個歷史時期的轉型意義。孟德斯鳩曾對法律、風俗和禮儀作了如下區(qū)分:“法律和風俗有一個區(qū)別,就是法律主要規(guī)定公民的行為,風俗主要規(guī)定人的行為。風俗和禮儀有一個

28、區(qū)別,就是風俗主要是關系內(nèi)心的動作,禮儀主要關系外表的動作。他還進一步指出,中國那么把法律、風俗和禮儀混淆在一起,風俗代表法律,禮儀代表風俗。注: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第312頁。雖然孟德斯鳩所說的“中國主要是指清王朝,但他提出的中國古代風俗、法律和禮儀具有同構型的看法那么值得討論。本文涉及的歷史時段也遭遇類似問題。首先應該看到,與中國古代其他時期一樣,秦漢王朝的禮儀并未游離于風俗之外,它不僅具有“外表的動作,也顯示了時代的價值觀念。因此二者本來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指稱。而秦漢王朝的法律與風俗之間卻存在本質區(qū)別,法律的強迫和風俗的制約也有著可以分辨的界限,盡管在有的

29、情況下與風俗有關的習慣法使得這條界限有時顯得模糊,也就是說,法律和風俗一般不具有互相等同意義。不過,秦漢風俗和法律仍然是溝通的而非隔絕的。如前所述,肯定法律對風俗控制作用是秦漢風俗觀的一個內(nèi)容。觀念總是現(xiàn)實社會的產(chǎn)物,我們在秦漢歷史上可以發(fā)現(xiàn),不僅法律參與對風俗的控制,如“循吏利用法律權威移風易俗;風俗同樣也影響著法律的實行,如法律制止生活中“逾制行為的失效。在個別地區(qū),風俗甚至可以轉化為法律。東漢章帝朝山陽太守秦彭“以禮訓人,不任刑罰即是典型例證注:?后漢書循吏列傳秦彭?。,盡管這只是一個極端的例子。風俗是一種軟性秩序,法律是一種硬性秩序,二者雖非同一種事物,卻是往來頻繁的聯(lián)姻者。以主流風俗

30、觀念為主要代表的意識形態(tài)和法律與風俗之間的同構不是從秦漢時期開場的,卻在這個歷史時代得到全面認定,并獲得空前加強。統(tǒng)一的國家機器以行政力量干預風俗走向,力圖使之符合政治形態(tài)和意識形態(tài),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藉此得到有效保障。這種情態(tài)不僅對秦漢王朝風俗和法律的內(nèi)容和形式均產(chǎn)生了深入影響,也是秦漢以后中國社會中風俗與政治關系的根本形式。轉貼于論文聯(lián)盟.ll.三無疑,風俗的形成是一個有意義同時也是頗具難度的話題。本文作者有限的知識范圍對此無法提出有深度的意見。但我們還是愿意就秦漢風俗的發(fā)生和開展背景進展扼要歸納。自然環(huán)境和經(jīng)濟構造是風俗形成的基矗前述秦漢時期的區(qū)域風俗差異都與各自的自然和經(jīng)濟環(huán)境息

31、息相關。如“多林木與草原交織的地理環(huán)境,商業(yè)活動的缺乏,導致隴西居民“以射獵為先、重“車馬田狩之事,并進而造成這里人口的英勇善戰(zhàn)和質樸豪爽的性格注:?漢書地理志下?。北方邊地種、代民風悍勇,不事農(nóng)商,也與“地邊胡,數(shù)被寇注:?漢書地理志下?。的環(huán)境有著直接關系。巴蜀地區(qū)有著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俗不愁苦,當?shù)鼐用褡匀蝗菀尊B(yǎng)成“輕易淫,柔弱褊(11)的習性。注:?漢書地理志下?。相反,在“險惡山居的韓地注:?史記張儀列傳?。,吝嗇節(jié)省風氣成為對惡劣生存環(huán)境的響應。商業(yè)都城濃重的商業(yè)氣氛對這里居民的性格也起著直接的模鑄作用。長安和周圍諸陵以及洛陽即是一個鮮明的例子。風俗是人文的重要內(nèi)容,人口因素是搖動

32、風俗的一個杠桿。在人口密度較大地區(qū),人口壓力總是通過不同方式影響人們的生活習慣。如魯?shù)亍半m頗有桑麻之業(yè),但因地狹人眾,且“亡林澤之饒,當?shù)鼐用裥纬伞皟€嗇愛財?shù)娘L俗;同樣的“地薄人眾,在趙和中山地區(qū)那么成為男性不斷從事“椎剽掘?;顒拥囊粋€重要原因。注:?漢書地理志下?。移民對區(qū)域風俗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影響程度大體與移民人口數(shù)量呈正比關系。長安及周圍諸陵一帶,除漢初遷徙齊、楚舊貴族外,朝廷又屢次將二千石官吏、高訾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遷往這里。新人口自身的兩個顯著特點成為移風易俗的動力。首先,他們有著較高的經(jīng)濟程度,長安及周圍地區(qū)的消費狀況因此得以迅速進步:“于是既庶且富,娛樂無疆。都人士女,殊異乎五

33、方;游士擬于公侯,列肆侈于姬姜注:?文遜卷一班固?西都賦?。中華書局影印本。其次,移民來自不同的地方,階層不同,價值觀念各異,原有較為單純的風俗格局因此受到很大沖擊,并重組為“五方雜厝,風俗不純新的復雜格局:“世家那么好禮文,富人那么商賈為利,豪杰那么游俠通奸。注:?漢書地理志下?。長安式的個例并非惟一。在西北邊區(qū),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原為匈奴昆邪王和休屠王統(tǒng)治地,武帝設置四郡后,遷入大量內(nèi)地人口?!捌涿窕蛞躁P東下貧,或以報怨過當,或以悖逆亡道,家屬徙焉,風俗頗殊。注:?漢書地理志下?。潁川、南陽地區(qū)風氣本來樸實忠厚,但自秦滅韓后,“徙天下不軌之民于南陽,這里的社會風俗出現(xiàn)了急劇變化,

34、“俗雜好事,業(yè)多賈,其任俠注:?史記貨殖列傳?。;有“難治之名注:?漢書韓延壽傳?。即使一個小區(qū)域出現(xiàn)大量移民,也可能因此形成與周邊迥異的風俗孤島。司馬遷觀察并記錄的位于鄒、魯?shù)难Φ亟裆綎|滕縣南民風便是其中最突出的例子:由于戰(zhàn)國后期孟嘗君“招致天下任俠,奸人入薛中蓋六萬余家矣,因此“閭里率多暴桀子弟,形成與鄒、魯大相徑庭的風氣。注:?史記孟嘗君列傳?“太史公曰。歷史傳承是決定風俗走向的一個普遍因素,傳承的必要條件乃是自然和人文環(huán)境的穩(wěn)定不變,秦漢風俗也遵循這個規(guī)律。在消費和生活方式?jīng)]有發(fā)生重大變化的情形下,某一地區(qū)風俗大體是前代風俗的延續(xù),即使出現(xiàn)某些改變,也只是緩慢和些微的。其中有典型意義的

35、地區(qū)是秦地和梁、宋地區(qū)。司馬遷指出,秦地居民重農(nóng)風氣繼承了“公劉適豳,大王、王季在歧,文王作豐,武王治鎬的傳統(tǒng),“故其民猶有先王之遺風。梁、宋地區(qū)質樸的民風也是前代遺風的延續(xù)。注:?史記貨殖列傳?。這兩個地區(qū)民風可以長期延續(xù),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各自地區(qū)穩(wěn)固的農(nóng)業(yè)文化。秦漢風俗習尚的形成和改變與包括情感、情趣、信仰在內(nèi)的精神因素有著親密關系。以居住風俗為例,秦漢人對宅門的高度重視,既出于平安的需要,也緣于對宅門的許多俗信;東漢時護衛(wèi)樓閣和上層居室中兵蘭的普遍出現(xiàn),是戰(zhàn)亂后防衛(wèi)心理增強的結果。此外,宴飲活動的盛行、男性和女性的修容方式及其變化、上層社會乘坐馬車向乘坐牛車的轉變、婦女改嫁得到廣泛認同、

36、沐浴禁忌、厚葬的流行、斗獸的風行等許多社會風氣,都可從心理層面上尋得合理解釋。某些社會上層人士或統(tǒng)治集團是否對風俗產(chǎn)生影響在近代以來的西方學術界是一個有爭議的論題。孟德斯鳩寫道:“風俗和禮儀不是立法者所建立的東西,因為他們不能建立,也是不愿建立的注:孟德斯鳩著、張偃深譯:?論法的精神?,第312頁。20世紀初,美國學者薩姆納肯定了上層社會對風俗習尚的導向作用,在他看來,“控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活動和生活策略的統(tǒng)治階級“指導著高雅、文明和生活藝術的新潮流。他們引入了變異,而普通百姓是因循守舊的,“過著完全自發(fā)的生活,就像動物一樣。注:薩姆納(.G.Suner):?民俗?,轉自高丙中:?民俗文化與民

37、俗生活?,第192頁。稍晚一些時候的德國學者埃里亞斯的看法那么顯得有些矛盾。一方面他認為風俗習尚的改變不是由個別人或個別團體通過目的明確的教育理智地加以實現(xiàn);另一方面他又指出,習尚的傳布方式是從少數(shù)上層傳布到廣闊階層。注:埃里亞斯(NrbertElias)著、袁志英譯:?文明的進程文明的社會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三聯(lián)書店1999年版,第251、270頁。這里例舉的三位學者或是思想家,或是社會學家和風俗史家,盡管他們都有各自的知識背景,所處時代也不一樣,但在這個問題上,他們闡述的意圖具有共性,即都試圖證明各自的結論具有普遍意義。類似的看法也存在于國內(nèi)學界。這里實際上涉及兩個層面的問題:其一,個

38、人或群體是否能有意識地改造風俗;其二,改造的效果如何。如前所述,秦漢王朝主流風俗觀念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是賦予風俗高度的政治功能,這個理論必然邏輯地導出統(tǒng)治集團必須按照為自己所肯定的形式改造或引導風俗。秦漢王朝的歷史邏輯吻合了理論的邏輯。在風俗面前,統(tǒng)治群體不是被動適應者,而是主動改造者。風俗本身的“厚與“北和控制風俗的方式一直是他們關注的內(nèi)容。司馬遷曾開列出整合風俗的五種方式:“善者因之,其次利導之,其次教導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與之爭。注:?史記貨殖列傳?。鹽鐵會議上文學也提到用“導治理風俗:“導民以德那么民歸厚,示民以利那么民俗保俗薄那么背義而趨利,趨利那么百姓交于道而接于市。注:?鹽鐵論本議?

39、。不過就理論而言,秦漢統(tǒng)治者對風俗的態(tài)度通常不是“因之或“利導之,而是采用法律手段和道德教導強迫半強迫地谫除與政治控制相矛盾的風俗;強迫半強迫地助長與政治控制相適應的風俗。其大要是以重農(nóng)、穩(wěn)定、等級和血緣為旨歸。正如?呂氏春秋上農(nóng)?所說:“民農(nóng)非徒為地利也,貴其志也。民農(nóng)那么樸,樸那么易用,易用那么邊境安,主位尊。民農(nóng)那么重,重那么少私義,少私義那么公法立,力專一。民農(nóng)那么其產(chǎn)復,其產(chǎn)復那么重徙,重徙那么死處,而無二慮。舍本而事末那么不令,不令那么不可以守不可以戰(zhàn)。民舍本而事末那么其產(chǎn)約,其產(chǎn)約那么輕遷徙,輕遷徙那么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存心。民舍本而事末那么好智,好智那么多詐,多詐那么巧法令

40、,以是為非,以非為是。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09年會稽刻石云:“大治濯俗,天下承風,蒙被休經(jīng)。皆遵度軌,和安敦勉,莫不順令。黔首修,人樂同那么,嘉保太平。注:?史記秦始皇本紀?。其實,對風俗意義的這種戰(zhàn)略性考慮在此前更早時候已成為秦的治國方針,如睡虎地秦簡所說的“父茲慈子孝,政之本(12)也。注: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為吏之道?,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漢王朝繼承并在理論中開展了秦的這一統(tǒng)治理念,也獲得了一定成效。漢代“循吏治民方略中,重農(nóng)抑商和移風易俗是互為表里的重要內(nèi)容。兩漢的“循吏或以行政手段,或以道德示范,或多或少地改變了轄區(qū)風俗。如西漢渤海太守龔遂在商業(yè)氣息濃重的齊

41、地倡導農(nóng)業(yè),不僅“吏民皆富實,而且“獄訟止息。注:?漢書循吏傳龔遂?。汝南太守何敞“在職以寬和為政,“是以郡中無怨聲,百姓化其恩禮。其出居者,皆歸養(yǎng)其父母,追行喪服,推財相讓者二百許人。注:?后漢書何敞列傳?。山陽太守秦彭“以禮訓人,不任刑罰,為郡中百姓設立符合倫理綱常的誡條,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當?shù)厣鐣L氣。注:?后漢書循吏列傳秦彭?。這些都是個人有意識改變風俗并發(fā)生作用的例證。此外,上層人物的一些無意識行為也能影響風俗的走向。西漢淮南地區(qū)百姓重女輕男,?漢書地理志?下將這個現(xiàn)象歸為“淮南王異國中民家有女者以待游士而妻之。盡管這可能并非唯一的原因,但統(tǒng)治者的舉措對這種風氣至少產(chǎn)生了誘發(fā)作用。

42、東漢后期,孫壽的服飾、發(fā)式和化裝本來只是她個人的愛好,但很快就對京城洛陽婦女產(chǎn)生導向。注:?后漢書梁統(tǒng)列傳附玄孫冀?。事業(yè)上的成功者或德范楷模也可能引起某個地區(qū)或群體風俗上的變化。如西漢前期魯人曹邴氏經(jīng)商有方,“富至百萬,其家鄉(xiāng)許多人以他為典范,“去文學而趨利。注:?史記貨殖列傳?。而東漢后期文人中“林宗巾的風行,那么顯示名士郭太林宗個人魅力的影響。注:?后漢書郭太列傳?。因此,就秦漢歷史而言,否認個人或上層社會對風俗影響的意見是沒有說服力的。不過,夸張某個強力人物或強勢集團對風俗的改變作用同樣缺乏取,普通民眾也絕非簡單承受改造的愚氓。一方面,在社會經(jīng)濟政治構造和日常生活發(fā)生重要變化的過程中,民眾與上層集團一同參與了風俗的改變。另一方面,民眾也以自己的主體性響應上層引導。?后漢書循吏列傳衛(wèi)颯?載,桂陽郡因“與交州接境,頗染其俗,不知禮那么,東漢初年太守衛(wèi)颯“修庠序之教,設婚姻之禮。(13)年間,邦俗從化。但同傳?許荊?卻說,和帝時,桂陽仍然“風俗脆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