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大哲學導論教案09民族性的哲學特色_第1頁
蒙大哲學導論教案09民族性的哲學特色_第2頁
蒙大哲學導論教案09民族性的哲學特色_第3頁
蒙大哲學導論教案09民族性的哲學特色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九章 民族性的哲學特色學時:2學時方法:講授一、哲學傳統(tǒng)的民族性哲學問題的人類性,不僅僅表現在古今中外的哲學總是面對諸如人與世界、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小我與大我理想與現實、標準與選擇等重大問題,而且表現在古今的哲學總是以反思性的哲學思維、本體論的哲學追求、派別性的哲學論爭去求索這些重大問題。正因如此,在論及中西哲學的關系時,我國當代著名哲學家賀麟認為,無論中國哲學還是西洋哲學都是人性的最高表現,人類理性發(fā)揮其光輝以理解宇宙世界,無論中國哲學,甚或印度哲學,都是整個哲學體系的一支,代表整個哲學的一方面。我們都應該把它們視為人類的公共精神產業(yè),我們都應該以同樣虛心客觀的態(tài)度去承受,去理解,去

2、融會貫通,去發(fā)揚光大。民族,是指在歷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共同文化、共同心理素質的穩(wěn)定的人群共同體。共同地域是民族形成的自然環(huán)境,也是民族進行共同經濟生活的必要條件;共同語言是民族得以持續(xù)存在的最穩(wěn)定、最明顯的紐帶;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質則是各個民族的文明程度、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的最豐富、最深刻的體現。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是一個歷史過程。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社會生產和社會分工的出現,在原始部落和部落聯盟的基礎上形成了古代民族。古代民族不再以血緣關系為基礎,而是在發(fā)展共同經濟生活、共同語言和共同文化的基礎上,在共同地域上形成的社會共同體。民族的存在與發(fā)展,是同民族傳統(tǒng)的延續(xù)

3、與繼承密不可分的。語言是歷史文化的水庫,共同的民族語言儲存了共同的歷史與文化,從而儲存了具有民族性的共同經驗、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終極關懷。民族語言以社會遺傳的方式使得各個民族的每個個體都生活在民族傳統(tǒng)之中。以語言為中介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體現在各個民族的宗教信仰、倫理生活、審活動和哲學理論之中,并形成了相應的宗教傳統(tǒng)、道德傳統(tǒng)、藝術傳統(tǒng)和哲學傳統(tǒng)。學界普遍認為,哲學脫胎于宗教。然而,起源于不同宗教精神的不同哲學思想,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哲學傳統(tǒng)。從知情、身心分裂的觀念出發(fā),基督教講原性惡;西方哲學在道德觀上傾向于性、情的分裂,在知識論上偏向于“真”與意見的對峙。與西方哲學傳統(tǒng)不同,立足于

4、血緣親情的祖先崇拜的宗教精神,中國哲學表現為一種以價值為核心的道德形上學,并形成了以人格與修養(yǎng)為主流的中國哲學傳統(tǒng)。二、哲學旨趣的民族性哲學作為理論形態(tài)的人類自我意識,即理論地把握到的人類關于自身的存在、焦慮、理想和選擇的自我意識,無論中國哲學還是西方哲學,都是以批判地,反思和歷史地建構人類生活的精神坐標為根本使命,也就是以闡揚崇髙和貶抑渺小為根本使命。然而,在對崇高的理解上,在追求崇高的方式與途徑上,不同民族的哲學卻表現出重大的差異??偨Y西方哲學的歷史與邏輯,我們會發(fā)現,西方哲學家們苦苦求索的根本目標,就是說明人及其思維與世界內在統(tǒng)一的根據,即亞里士多德所說的作為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而哲學家

5、們在自己時代的水平上以理論形態(tài)所表達的基本原理,則構成古往今來的形形色色的哲學本體論。哲學本體論追求人及其思維與世界內在統(tǒng)一的基本原理,因此它所研究的不是世界矛盾運動的這個領域或那個領域、這種形式或那種形式,它所關注的不是何者為真、何者為善、何者為美,而是探尋存在是什么,追究真善美是什么。哲學本體論把存在和真、善、美作為主詞而予以探尋和追,這就最為集中而鮮明地顯示了哲學本體論的真實意義:為人類提供判斷、解釋罾評價存在與真、善、美的根據、標準和尺度,也就是說明人類經驗中的一切事物并規(guī)范人類全部行為的基本原理。哲學本體論所具有的這種真實意義,使其在人類把握世界的各種方式中,在人類創(chuàng)建的全部知識體系

6、中扮演了一種獨特的角色,即:以其所提供的基本原理或其所承諾的本體作為最高的或最終的根據、標準和尺度,批判地反思人類一切活動的全部知識的各種前提,為人類的存在和發(fā)展提供自己時代水平的最高的支撐點。對此,美國當代哲學家羅蒂指出:自希臘時代以來,西方思想家們一直在尋求一套統(tǒng)一的觀念,這套觀念可被用于證明或批評個人行為和生活以及社會習俗和制度,還可以為人們提供一個進行個人道德思考和社會政治思考的框架。那么,哲學如何保證說所尋求和提供的這套觀念或框架的合法性與有效性呢?羅蒂說,作為一門學科的哲學,把自己看成是對由科學、道德、藝術或宗教所提出的知識加以認可或揭穿的企圖。它企圖根據它對知識和心靈的性質的特殊

7、理解來完成工作。哲學相對于文化的其他領域而言能夠是基本性的,因為文化就是各種知識主張的總和,而哲學則為這些主張進行辯護在西方傳統(tǒng)哲學看來,對崇髙的追求,最根本的是超越意見而獲得真理,認識必然而實現自由,為此,就必須尋求超越全部知識而又解釋全部知識的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超越經驗世界而又規(guī)范經驗世界的永恒不變的本體。超驗的本體論是西方傳統(tǒng)哲學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內容。它企圖把各種事物綜合成一個整體,提供出一種統(tǒng)一的圖景或框架,在其中我們經驗中的各式各樣的事物能夠在某些普遍原理的基礎上得到解釋,或可以被解釋為某種普遍本質或過程的各種表現。這表明,西方傳統(tǒng)哲學對崇髙的追求,是一種理性主義的或邏輯主義的追求

8、,是一種求知的或求證的知識論立場或科學主義立場的追求,而不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體悟的或內省的或直覺的追求。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一向是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己任,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yōu)閮热荩孕摭R治平、內圣外王為門徑,去建構人類生活的精神坐標和確立人類生活的安身立命之本。追求崇高,這可以說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堅忍不拔、始終如一的目標。對此,近代以來的中國哲學家作出了深切的總結與闡述。梁啟超先生在儒家哲學是什么一文中提出,儒家哲學范圍廣博,概括說起來,其用功所在,可以論語修己安人一語括之。其學問最髙目的,可以莊子內圣外王一語括之。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極處,就是內圣;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極處,就是外王。至于條理次

9、第,以大學上說得最簡明。大學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就是修己及內圣的功夫;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他還特別地指出,中國先哲雖不看輕知識,但不以求知識為出發(fā)點,亦不以求知識為歸宿點,其函義實不適于中國,若勉強借用,只能在上頭加上個形容詞,稱為人生哲學。中國哲學以研究人類為出發(fā)點,最主要的是人之所以為人之道:怎樣才箅一個人?人與人相互有什么關系。世界哲學大致可分三派:印度、猶太、埃及等東方國家,專注重人與神的關系;希臘及現代歐洲,專注童人與物的關系;中國專注重人與人的關系。對于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目標與功能,馮友蘭先生作出了更為系統(tǒng)的論證。他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

10、為萬世開太平。此哲學家所自期許者也。況我國家民族,值貞元之會,當絕續(xù)之交,通天人之際,達古今之變,明內圣外王之道者,豈可不盡所欲言,以為我國家致太平,我億兆安心立命之用乎?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因此,他認為安身立命的哲學必須是對人生的深切思考,對于人生的有系統(tǒng)的反思的思想。每一個人,只要他沒有死,他都在人生中。但是對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并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統(tǒng)的人就更少。哲學家必須進行哲學化;這就是說,他必須對于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后有系統(tǒng)地表達他的思想。馮先生認為,這種思考人生的哲學,是對理想境界的追求。他指出: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積極的知識,而在于提髙心靈的境界,達到超乎

11、現世的境界,獲得高于道德價值的價值。中國傳統(tǒng)哲學里有為學、為道的區(qū)別。為學的目的就是我所說的增加積極的知識,為道的目的就是我所說的提髙心靈的境界。哲學屬于為道的范疇。他還更為具體地加以論證:中國的儒家,并不注重為知識而求知識,主要的在求理想的,生活。求理想生活,是中國哲學的主流,也是儒家哲學精神所在。理想生活是怎樣?中庸說:極高明而道中庸,正可借為理想生活之說明。儒家哲學所求之理想生活,是超越一般人的日常生活,而又即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超越一般人的日常生活,是極高明之意;而即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乃是中庸之道。所以這種理想生活,對于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可以說是不即不離,用現代的話說,最理想

12、的生活,亦是最現實的生活。理想和現實本來是相對立的。超越常生活,和即在一般人日常生活之中,也是對立的。在中國舊時哲學中,有動靜的對立,內外的對立,本末的對立,出世入世的對立,體用的對立。這些對亡,簡言之,就是高明與中庸的對立。儒家所要求的理想生活,即在統(tǒng)一這種對立。極髙明而道中庸,中間的而字,正是統(tǒng)一的表示。但如何使極髙明和中庸統(tǒng)一起來,是中國哲學自古至今所要解決的問題。此問題得到解決,便是中國哲學的貢獻。三、哲學范疇的民族性任何一種真正的哲學理論,總是表現為以哲學范疇為核心的概念體系。因此,哲學理論的民族性,總是表現為哲學范疇的民族特色和民族特征。哲學范疇的民族性,首先是與哲學旨趣的民族性密

13、切相關的。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己任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它致力于達到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因此,它的哲學范疇總是表現為在對應性和辯證性中實現融合與和諧。自先秦以降,中國傳統(tǒng)哲學多以天、地、道、德、性、命、禮、義、體、用、理、氣、知、行為思考對象,而又以天地、道德、性命、禮義、體用、理氣、知行之平衡、互補、融合為出發(fā)點與歸宿。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不同,以尋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為己任的西方傳統(tǒng)哲學,則總是把解釋一切的最終的根據與被解釋的各種各樣的對象區(qū)別開來,對立起來,把二者推向對立的兩極,由此便構成本體與變體、共相與個別、實體與屬性、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感性與理性等等的二元對

14、立。哲學范疇的民族性又是同哲學思維的民族特性息息相關的。實際上,在哲學旨趣的民族性中,已經蘊含著哲學思維的民族特性。以尋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為旨趣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在其致思取向上,表現出了顯著的辯證性。天地因媼,萬物化醇,誠于中,形于外,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jié)。把宇宙、人生均視為生生不已的過程,并以這樣的辯證智慧對待內外、人己、義利、仁智、道器、理欲等哲學范疇所體現的種種矛盾,就把一切的矛盾的化解提升為和諧化的辯證法思想。宗白華說,藝術的境界,既使心靈和宇宙凈化,又使心靈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脫的胸襟里體味到宇宙的深境。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思維方式,正是這種提升人的境界的辯證智慧。與中

15、國傳統(tǒng)哲學不同,注重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現象與本質二分的西方傳統(tǒng)哲學,其哲學范疇總是以主與從、真與假、是與非的對立方式,去尋求深層的根據。如果可以把中國傳統(tǒng)哲學稱做和諧化的辯證法,那么就可以在對比的意義上把西方傳哲學稱做沖突化的辯證法。沖突化的辯證法是通過消解內在的邏輯矛盾而達到矛盾雙方的融合與和諧。就此而言,中西哲學的致思取向是具有互補性。哲學范疇的民族性,又是同哲學的歷史任務不可分割的。在未來哲學原一書中,費爾巴哈提出,近代哲學的任務,是將上帝現實化和人化,就是將神學轉變?yōu)槿吮緦W,將神學溶解為人類學。中世紀的西方哲學,曾經長期充當神學的婢女,為上帝作論證。因此,西方近代哲學的根本任務是把哲學從神學中解放出來,把異化給上帝的人的本質歸還給人本身,也就:是實現上帝現實化和人化。在實現消解神圣形象這一歷史任務的過程中,西方近代哲學凸現了實體與屬性、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本體與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