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醫(yī)學康復科單病種(2017年大科標準已改)_第1頁
齊魯醫(yī)學康復科單病種(2017年大科標準已改)_第2頁
齊魯醫(yī)學康復科單病種(2017年大科標準已改)_第3頁
齊魯醫(yī)學康復科單病種(2017年大科標準已改)_第4頁
齊魯醫(yī)學康復科單病種(2017年大科標準已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品醫(yī)學文檔 精品醫(yī)學文檔 精品醫(yī)學文檔 中風?。X梗死)恢復期 中風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不利為主癥的病證,靈樞.刺節(jié)真邪篇云:“虛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內居營衛(wèi),營衛(wèi)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fā)為偏枯?!蔽麽t(yī)稱之為腦卒中,腦梗死又稱 HYPERLINK /subview/834156/834156.htm t /view/_blank 缺血性腦卒中,是指局部腦組織因血液循環(huán)障礙,缺血、缺氧而發(fā)生的軟化壞死。腦梗死是腦血管病中最常見者,約占75%,病死率平均10%15%,致殘率極高,且極易復發(fā),復發(fā)性中風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一、疾病診斷(一)病名診斷: 中風有外風和內

2、風之分,外風因感受外邪(風邪)所致,在傷寒論名曰中風(亦稱桂枝湯證);內風屬內傷病證,又稱類中風,腦卒中,卒中,風痱?,F代一般稱中風,多指內傷病證的類中風,多因氣血逆亂、腦脈痹阻或血溢于腦所致。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體麻木、舌蹇不語,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為主要表現的腦神疾病。并具有起病急、變化快,如風邪善行數變之特點的疾病。腦梗死又稱 HYPERLINK /subview/834156/834156.htm t /view/_blank 缺血性腦卒中,是指局部腦組織因血液循環(huán)障礙,缺血、缺氧而發(fā)生的軟化壞死。腦梗死主要是由于供應腦部血液的動脈出現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狹窄甚至閉塞,導致局

3、灶性急性腦供血不足而發(fā)??;也有因異常物體(固體、液體、氣體)沿血液循環(huán)進入腦動脈或供應腦血液循環(huán)的頸部動脈,造成血流阻斷或血流量驟減而產生相應支配區(qū)域腦組織軟化壞死者。(二)診斷標準: 中醫(yī)診斷標準:1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協(xié)作組起草制訂的中風病中醫(yī)診斷療效評定標準(試行,1995年)。 主要癥狀:偏癱、神識昏蒙,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感覺異常,口舌歪斜。 次要癥狀:頭痛,眩暈,瞳神變化,飲水發(fā)嗆,目偏不瞬,共濟失調。 急性起病,發(fā)病前多有誘因,常有先兆癥狀。 發(fā)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 具備2個主癥以上,或1個主癥、2個次癥,結合起病、誘因、先兆癥狀、年齡等,即可確診;不

4、具備上述條件,結合影像學檢查結果亦可確診。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制定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2010年)。包括:(1)急性起?。唬?)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少數為全面神經功能缺損;(3)癥狀和體征持續(xù)數小時以上;(4)腦CT或MRI排除腦出血和其它病變;(5)腦CT或MRI有責任梗死病灶。(三)證候分型 1.風痰瘀阻證:突發(fā)口眼歪斜,言語不利,口角流涎,舌強語謇,甚則半身不遂,舌暗紫,脈弦滑。 2.氣虛血瘀證:肢體偏枯不用,肢軟無力,面色萎黃。舌質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 3.肝腎虧虛證: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攣變形,舌

5、強不語,或偏癱,肢體肌肉萎縮,舌紅脈細,或舌淡紅。(四)疾病分期1急性期:發(fā)病2周以內。2恢復期:發(fā)病2周至6個月。3后遺癥期:發(fā)病6個月以后。二、治療方案: 1、康復治療:腦梗死后,只要生命體征平穩(wěn),病情穩(wěn)定,停止進展,康復治療盡早進行。(一)康復評定1、運動功能評定:Brunnstrom評定法、Fugl-Meyer評定法、Bobath評定法、上田敏評定法等;2、神經功能缺損評定:神經功能缺損評分 (NIHSS)3、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Barthel指數分級法4、言語評定:波士頓診斷性失語癥檢查(BDAE)、漢語失語成套測驗(ABC)5、認知功能評定:簡易智能精神狀態(tài)檢查量表( MMSE)

6、6、心理評定:智力測驗、神經心理測驗、個性測驗、情緒測驗7、并發(fā)癥評定:肩關節(jié)半脫位、肩手綜合征(二)康復治療:物理治療、作業(yè)治療、言語治療、傳統(tǒng)康復治療、心理治療、康復工程等。 中風恢復期是康復治療和各種功能恢復最重要的時期。此時的康復目標是提高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最大程度回歸社會。1、坐位平衡訓練:軀干訓練、偏癱上肢訓練、偏癱下肢訓練。2、站起和坐下訓練。3、站立平衡訓練:正確的站姿、雙下肢負重站立活動、患腿負重站立訓練、健腿負重站立訓練。4、行走訓練:患腿支撐期、患腿擺動期、交叉?zhèn)认蜻~步。5、上下樓梯。6、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穿脫衣褲、穿襪子的方法、洗漱動作。7、物理因子治療:緩解

7、痙攣、減輕疼痛。蠟療、中頻等。 并發(fā)癥的治療1、肩痛:腦卒中偏癱患者肩痛的發(fā)生率為70-80%。早期預防,特別注意患者臥床及坐位輪椅的正確體位,上肢運動前進行肩胛骨的充分松動,運動以無痛方式進行。若疼痛發(fā)生,疼痛完全消失,造成永久性后遺癥,患手成為失用手。進行良肢位擺放,注意運動強度時間、盡量不在患肢靜滴,防止患手遭受外傷。一旦發(fā)生肩手綜合征,首先盡快減輕水腫,減輕疼痛和強直。(三)康復宣教: 將康復宣教滲透到治療、預防等各方面,對象包括患者及家屬或看護者,內容包括腦出血病因、后果、并發(fā)癥、康復治療目標、過程及預后、改善不良方式、控制基礎疾病、注意日常生活安全等,向患者及家屬提供康復知識,使患

8、者接受系統(tǒng)康復治療。2、推拿治療: 一治則:舒筋通絡、行氣活血。 二基本治法 【背及下肢部操作】 1手法:滾、按、揉、搓、擦等法 2穴位及部位:天宗、肝俞、膽俞、膈俞、腎俞、環(huán)跳、陽陵泉、委中、承山、風市、伏兔、膝眼、解溪。 3操作 1.患者取俯臥位。醫(yī)者站在患者側面,先施按法于背部脊柱兩側,自上而下23次,重點在天宗、肝俞、膽俞、膈俞、腎俞。再在脊柱兩側用滾法治療,并向下至臀部,股后部、小腿后部。以腰椎兩側、環(huán)跳、委中、承山、及跟腱部為重點治療部位。同時配合腰后伸和患側后伸的被動活動。約5分鐘。 2.患者取健側臥位患側在上。自患側臀部沿大腿外側經膝部至小腿外側用滾法治療,以髖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作為

9、重點治療部位。約3分鐘。 3.患者取仰臥位。醫(yī)者站在側面,用滾發(fā)在患側下肢,自髂前上棘向下沿大腿前面,向下至髖關節(jié)及足背部治療,重點在伏兔、膝眼、解溪、。同時配合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的被動伸屈活動和整個下肢內旋動作。再用拿法施與患側下肢,拿委中、承山、以大腿內側中部及膝部周圍為重點治療。按、揉風市、膝眼、陽陵泉、解溪。最后用搓法施于下肢。約3分鐘。【上肢部操作】1手法:滾法、按、揉、拿、捻、搓搖等法。2尺澤、曲池、手三里、合谷。3操作: 1.用滾法自患者上臂內側至前臂進行治療,肘關節(jié)及其周圍為重點治療部位。在進行手法的同時配合患肢外展和肘關節(jié)伸屈的被動活動。按、揉尺澤、曲池、手三里、合谷。繼

10、之在患肢腕部、手掌和手指用滾法治療,同時配合腕關節(jié)及指間關節(jié)伸屈的被動活動,手指關節(jié)可配合捻法。約5分鐘。 2.患者取坐位。用按法于患側肩部周圍及頸項兩側,在進行手法時,配合患肢向背后回旋上舉及肩關節(jié)外展內收的被動活動。然后用拿法自肩部拿至腕部,往返34次,配合活動肩、肘、腕部搖法,最后用搓法自肩部搓至腕部往返23次。約3分鐘?!绢^面頸項操作】 1手法:按、抹、掃散、拿等法。 2穴位及部位:印堂、睛明、太陽、角孫、風池、風府、肩井。3操作: 患者坐位,醫(yī)者站于患者前面,用抹法自印堂至太陽往返45次,同時配合按、揉睛明、太陽。再用掃散法在頭側膽經循行部位自前上方向后下方操作,毎側2030次,配合

11、按、揉角孫。約二分鐘。 患者坐位。醫(yī)者站于患者后側面,按揉頸項兩側,再按風府、拿風池、肩井。 HYPERLINK /jibing/miantan.htm t /content/14/0109/21/_blank 面癱治療如下:醫(yī)者在患者一側,用一指禪推法自印堂、陽白、睛明、四白、迎香、下關、頰車、地倉往返治療,并可用揉法或按法先患側后健側,再配合應用擦法治療。接上式,用一指禪推法施與、風池及項部,隨后拿風池、合谷結束治療。3、針灸治療:1治療原則:根據不同分期、不同證候選擇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適宜的手法進行治療。治療方法包括體針、頭針、電針、耳針、腕踝針、眼針、腹針、梅花針、耳穴敷貼、灸法和拔罐等

12、。2辨證配穴:治法:疏經通絡,醒腦調神。取督脈、手厥陰及足太陰經穴為主。主穴:水溝、內關、三陰交、極泉、尺澤、委中配穴:風痰阻絡配豐隆、合谷、曲池;氣虛血瘀配氣海、血海、足三里;陰虛風動配太溪、風池。上肢不遂配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手指不伸配腕骨;下肢不遂配環(huán)跳、足三里、風市、陽陵泉、懸鐘、太沖?;紓戎w屈曲拘攣則,在患側配穴,肘部配曲澤、腕部配大陵、膝部配曲泉、踝部配太溪、足內翻配丘虛透照海;足外翻配太溪、中封;足下垂配解溪??谘弁嵝迸涞貍}、頰車、合谷、太沖;語言謇澀配廉泉、通里、啞門;頭昏配風池、天柱;吞咽困難配廉泉、金津、玉液;頭暈配風池、天柱、完骨;復視配風池、睛明;便秘配天樞、豐

13、隆、支溝;尿失禁、尿潴留配中極、關元。方義:中風病位在腦,督脈入絡腦,水溝為督脈要穴,可醒腦開竅、調神導氣;心主血脈藏神,內關為心包經絡穴,可調理心氣、疏通氣血;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滋補肝腎;極泉、尺澤、委中可疏通經絡。操作:水溝用雀啄法,以眼球濕潤為度,余穴取患側,內關用瀉法,刺三陰交時,沿脛骨內側與皮膚45角向上斜刺,用補法,刺極泉時,在原穴位置下1寸心經上取穴,避開腋毛、動脈,直刺進針,用提插瀉法,尺澤、委中直刺,用提插法使肢體有抽動感。注意事項:饑餓、疲勞,緊張時不宜針刺;有自發(fā)性出血或損傷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針刺;出針按壓針孔。3、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中成藥中風?。X梗死)

14、恢復期治療應標本兼顧、扶正祛邪,后遺癥期則以扶正固本為主。因此,恢復期以益氣活血、育陰通絡為主要治法。1. 風痰瘀阻絡治法:化痰通絡。方藥:化痰通絡方加減。法半夏9g、天麻12g、生白術9g、膽南星6g、酒大黃6g、丹參15g、香附9g2. 氣虛血瘀治法:益氣活血。方藥:補陽還五湯加減。赤芍5g、地龍3g、黃芪125g、當歸尾3g川芎3g、紅花3g、桃仁3g中成藥:腦心通膠囊。肝腎虧虛治法:滋補肝腎方藥:左歸丸合地黃飲子加減。干地黃15g、首烏12g、枸杞10g、山萸肉15g、麥冬10g、石斛10g、當歸10g、雞血藤15g、杜仲10g、牛膝10g5、內科基礎治療:參考2010年中華醫(yī)學會神經

15、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制定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主要包括:并發(fā)癥的預防和治療、血壓血糖的調整、合并感染及發(fā)熱的處理原則與方法等。(具體內容參照指南原文)6、康復護理: 護理的內容包括體位選擇、飲食、口腔護理、呼吸道護理、皮膚護理、導管護理、血壓的調理與護理、并發(fā)癥的預防與護理等。三、療效評價(一)評價標準1中醫(yī)證候學評價:通過中風病辨證診斷標準動態(tài)觀察中醫(yī)證候的改變。2疾病病情評價:通過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價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如神志、肢體偏癱、面癱、失語等;通過Barthel指數評價日常生活能力,如吃飯、穿衣、活動能力等;通過

16、改良Rankin量表評價病殘程度或日常生活的依賴性。3神經功能缺損癥狀與并發(fā)癥評價:必要時針對患者出現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和并發(fā)癥進行評價,可通過實驗室檢查和相關量表進行評價。如通過簡短精神狀態(tài)量表(MMSE)評價認知功能,腦電圖評價癲癇,洼田飲水試驗評價吞咽障礙等。(二)評價方法可在患者不同入院時間選用不同的評價量表進行評價。1.入院當天:可選用中風病辨證診斷標準、NIHSS量表、Barthel指數等進行評價。2.入院1520天:可選用中風病辨證診斷標準、NIHSS量表、Barthel指數、改良Rankin量表等評價。腰痛(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yī)對腰椎間盤突出癥,很早就有論述。素問 刺腰痛篇:“

17、衡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則恐撲,得之舉重傷腰”、“肉里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縮急?!北静『冒l(fā)于30-50歲的體力勞動者,男性多于女性。a臨床以腰4-5和腰5-骶1之間突出最多。.一診斷(一)病名診斷:1.中醫(yī)病名診斷:腰痛是指由于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腰腿部,或跌撲損傷,或肝腎虧虛所致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以腰腿部肌肉、筋骨、關節(jié)發(fā)生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甚或關節(jié)腫大為主要臨床變現的病證。2.西醫(yī)病名診斷:腰椎間盤突a性疼痛等癥狀為特征的腰腿痛疾患,為腰腿痛常見病因之一。(二)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有腰部外傷、慢性勞損或

18、受寒濕史。大部分患者在發(fā)病前有慢性腰痛史。(2)常發(fā)生于青壯年。(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壓增加(如咳嗽、噴嚏)時疼痛加重。(4)脊柱側彎,腰生理孤度消失,病變部位椎旁有壓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動受限。.(5)下肢受累神經支配區(qū)有感覺過敏或遲鈍,病程長者可出現肌肉萎縮。直腿抬高或加強試驗陽性,膝、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減弱。(6)X線攝片檢查:脊柱側彎,腰生理前凸消失,病變椎間盤可能變窄,相鄰邊緣有骨贅增生。CT檢查可顯示椎間盤突出的部位及程度。(三)癥候分型: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血瘀證:腰腿痛如刺,痛有定處,日輕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轉受限,痛

19、處拒按。舌質暗紫,或有瘀斑,脈弦緊或澀。2.寒濕證:腰腿冷痛重著,轉側不利,靜臥痛不減,受寒及陰雨加重,肢體發(fā)涼。舌質淡,苔白或膩,脈沉緊或濡緩。3.濕熱證:腰部疼痛,腿軟無力,痛處伴有熱感,遇熱或雨天痛增,活動后痛減,惡熱口渴,小便短赤。苔黃膩,脈濡數或弦數。4.肝腎虧虛:腰酸痛,腿膝乏力,勞累更甚,臥則減輕。偏陽虛者面色恍白,手足不溫,少氣懶言,腰腿發(fā)涼,或有陽萎、早泄,婦女帶下清稀,舌質淡,脈沉細。偏陰虛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紅,倦怠乏力,心煩失眠,多夢或有遺精,婦女帶下色黃味臭,舌紅少苔,脈弦細數。(四)病理分型: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單側椎間盤突出:下

20、腰痛伴一側下肢放射痛,脊柱側彎,腰生理前凸減小或消失,病變椎間盤患側椎旁壓涌,可沿坐骨神經向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試驗陽性。 CT檢查:椎間盤向椎管一側突出。2.雙側椎間盤脫出:下腰痛,伴雙側下肢放射痛,腰生理前凸減少或消失,病變椎間盤兩側椎旁均有壓痛,可沿坐骨神經向下肢放射,雙下肢直腿抬高試驗陽性。CT檢查:椎間盤肉左右突出,并可見游離塊。3.中央型椎間盤脫出:除出現腰腿痛的癥狀外,還可出現會陰部麻木和大小便功能障礙等馬尾神經壓迫癥。CT檢查:椎間盤向正中方向突出。4.上下型椎間盤脫出:大部分患者僅有腰痛癥狀,X光檢查病變椎間盤可見Schmori結節(jié)??祻椭委煟?、運動療法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常存

21、在腰背肌和腹肌的減弱,影響了腰椎的穩(wěn)定性,是腰痛前沿難愈的原因之一。因此,臨床上因重視腰背肌和腹肌的鍛煉,只有腹肌和腰背肌保持適當平衡,才能維持良好姿勢及保持腰椎的穩(wěn)定。挺胸:仰臥位,雙肘支撐床面,抬起肩部和胸部?!鞍霕颉保貉雠P位,雙腿屈曲,抬起臀部同時胸挺腰俯臥撐:俯臥位,雙手支撐床面,先將頭抬起,然后上身和頭部抬起并使頭部后伸;“燕飛式”:俯臥位,雙手和后臂后伸,軀干和下肢都同時用力后伸,兩膝伸直,使之成為反弓狀。每一動作重復6-20次,開始時次數可少,以后漸增。物理療法 促進炎癥的消散和吸收,消除神經根水腫,加速組織修復,起到止痛的作用。牽引:1.骨盆牽引:病人仰于床上,床腳墊高20-3

22、0度,用而制成皮制的骨盆固定帶懸持重量施行牽引,每側重量為7-10kg,每日牽引12次,每次1-2小時。孕婦、經期、高血壓、心臟病及脊柱先天性畸形禁用。2.機械牽引:系特制的機械牽引床,一次短時間大力牽引。 超短波治療:電極置于下腰,文熱量,每次20分鐘。中頻電治療:電極置于腰部及患側臀部后小腿后、外側,治療強度以病人能夠耐受為度,每次治療20分鐘。 超聲波治療:在下腰及患側腿后側,采用接觸移動法,0.8-1.5w/2cm,每次十分鐘。 紅外線治療:照射下腰部及患側后外側,以病人有溫熱舒適感為宜,每次治療30分鐘。推拿治療:1循經按揉法患者俯臥位,醫(yī)者用滾、按、揉手法在患者脊柱兩側膀胱經及臀部

23、和下肢后外側施術3-5分鐘,以腰部為重點。然后醫(yī)者用雙手掌重疊用力,沿脊柱由上至下按壓腰骶部,反復2-3遍,此法作用在于改善血液循環(huán),緩解腰背肌肉痙攣,促進炎癥吸收。2.拔伸推壓法:患者俯臥位,醫(yī)者先用拇指或肘尖點壓腰陽關、腎俞、居髎、環(huán)跳、承扶、委中及阿是穴,以解痙止痛。然后再助手配合拔伸牽引的情況下,用拇指頂推或肘尖按壓患處(與突出物方向相反)。此法作用于增加盤外壓,降低盤內壓,促進突出的髓核回納。3.理筋整復法:患者側臥位,醫(yī)者用腰部斜板法,左右各一次,可調整后關節(jié)紊亂,松解粘連,改變突出物與神經根的位置。然后再仰臥位。用強制直腿抬高以牽拉坐骨神經核腘神經,對粘連有一定松解作用,并可使脊

24、椎后部和后縱韌帶牽拉,增加了椎間盤外周的壓力,相對的降低了盤內的壓力,從而迫使髓核復位。4.踩蹺、背晃法:其機理同拔伸推壓法,只不過力度較前稍重,可選擇性使用。5.整理手法:患者俯臥位,醫(yī)者用滾、拿、揉、彈撥手法沿腰部及患側坐骨神經分布區(qū)施術3-5分鐘,然手擦熱患處,此法作用在于改善血供,加速炎癥吸收,進而使萎縮的肌肉和麻痹的神經逐漸恢復其功能。針灸治療:1.毫針刺法以夾脊穴為主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可達到消腫、消炎、甚至髓核回納的目的,多與遠道取穴相結合,及辨病與辨證相結合;近部取穴可改善病變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組織代謝,有利于消除或減輕神經根炎癥、水腫,遠道與辨證取穴可加強鎮(zhèn)痛作用,改善全身癥

25、狀。常用腧穴除夾脊穴外,還可配腎俞、腰陽關、承扶、承山、大腸俞、關元俞、環(huán)跳、陽陵泉、委中、足三里、昆侖等。方法:以患椎間隙為中心,加上下椎間隙共刺3針,另加該3針左右旁開1寸各刺1針,共9針,針刺深度為1.52.5寸,輕度捻轉,不提插、不留針。腰腿部癥狀明顯配相應局部穴。針后臥床休息2小時,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2.電針療法電針治療LIDP亦是在毫針治療的基礎上進行,利用針、電的共同作用以提高臨床療效,取穴多以腰夾脊為主,配合患側環(huán)跳、陽陵泉、委中、足三里、昆化等。電針波型以疏密為主,低頻率、輸出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夾脊電針可以使病變的椎間盤收縮、突出的髓核部分回歸或促進炎癥水腫吸收,髓

26、核縮小而解除對硬膜囊及神經根的壓迫。方法:以夾脊、阿是穴為主。壓痛點明顯者,以壓痛點為中心;壓痛點不明顯者,根據患者腰椎間盤病變節(jié)段水平距督脈約1寸處為進針主穴,然后分別以主穴上下間距1寸為度,取23穴,夾脊柱進針,進針深度為1.52寸,得氣后加電針,疏密波型。3、灸法灸法治療是在毫針基礎上,施以艾條,加強溫通經脈、活血散瘀的作用,故對寒濕型、瘀滯型更為適宜,單純使用灸法治療者較少。取穴與毫針取穴相似,多以腰夾脊穴為主,配以患肢足太陽、足少陽經穴,常用艾條循經灸治,或溫針夾脊穴。4、罐法1) 留罐上罐后留置一定時間,一般留置510分鐘,留罐時間也可按皮膚表面的反應情況而定。2)刺絡拔罐瘀阻淺表

27、者用梅花針叩刺后,使局部皮膚微微滲血,然后施以火罐,瘀阻深者用三棱針。注意:白血病,貧血,血友病禁用。5、穴位注射療法在穴位上注射藥物,兼有穴位刺激和藥物的雙重作用,因其較常規(guī)用藥藥量少,因而減輕了藥物副作用的發(fā)生,常用治療LIDP的注射藥物有三類:(1)中藥制劑,如復方丹參注射液等;(2)神經營養(yǎng)藥物,如維生素B1、B12等;(3)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如地塞米松、強的松龍等。方法1:復方丹參注射液、維生素B12注射液二者混勻,主穴L45夾脊穴、秩邊、環(huán)跳,每穴注射前術藥液1.5ml,配穴:伏兔、足三里、下巨虛、陽陵泉、懸鐘、丘墟、殷門、委陽、承筋、昆侖,每次選用46穴,每穴約1ml,每隔1

28、2天注射1次。方法2:硬膜外注射醋酸強的松龍或醋酸氫化可的松1.51.7ml(37.542.5mg)加2%普魯卡因或利多卡因23ml。每周1次,3次為一療程。注射應嚴格在無菌操作下進行,注意勿將藥液漏入蛛網膜下腔,癥狀嚴重者可加用脫水療法。四、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中成藥1.外用藥:外敷七厘活血接骨散。2.內服藥:此病根據中醫(yī)證候的特點分為血瘀、濕熱、風寒、腎虛四型。(1)瘀血內停:治法:活血祛瘀,通終止痛,方藥:桃紅四物湯加減,桃仁、紅花、川芎、 赤芍、熟地黃、當歸等(2)濕熱壅滯:治法:清熱利濕,通絡止痛,方藥:四妙丸湯加減,蒼術、黃柏、牛膝、薏苡仁(3)風寒閉阻:治法:疏風散寒,通終止痛,方藥:獨活寄生湯加減,獨活、桑寄生、秦艽1、 防風、細辛、當歸、白芍、川芎、熟地黃、杜仲、牛膝、人參等(4)肝腎虧損:治法:滋補肝腎,強筋壯骨,方藥:左歸丸加減,熟地黃、山藥、枸杞子、 山茱萸、川牛膝、 鹿角膠、 龜板膠、 菟絲子等。五、手術治療指征:1.腰椎間盤突出癥病史超過半年,經過保守治療無效。2.首次劇烈發(fā)作的腰椎間盤突出,尤以下肢癥狀明顯,病人因疼痛難以行動及入眠,被迫處于屈髖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