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葦大禾螟的特征習性、為害特點、發(fā)生規(guī)律及防治措施_第1頁
蘆葦大禾螟的特征習性、為害特點、發(fā)生規(guī)律及防治措施_第2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文格式為Word版,下載可任意編輯第 頁蘆葦大禾螟的特征習性、為害特點、發(fā)生規(guī)律及防治措施 大禾螟是蘆葦濕地常常發(fā)生的害蟲之一,不但破壞了蘆葦濕地的植被,干擾濕地功能的正常發(fā)揮,還直接影響了蘆葦質量,降低了蘆葦產量。因此,對于種植蘆葦的農戶來說,了解相應的防控措施特別重要。下面我將帶領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蘆葦大禾螟的特征習性、為害特點、發(fā)生規(guī)律及防治措施。 1、形態(tài)特征 雄成蟲翅展2226 mm,雌蛾3240 mm,體黃褐色,額扁圓,被以粗糙鱗毛。單眼黑色有毛隆,下唇須黃褐色,向前伸超過頭長2倍,下鄂須鳥嘴狀,淡黃色??卩雇嘶?,觸角絲狀具纖毛,前翅狹長黃褐色,散布有橙色鱗片,中室端脈有2個小黑點

2、,中室中部基域下方各有1個黑褐色斑點,前緣頂角四周向后緣有1條深褐色斜線。雌蛾前翅沿中軸有1條黑褐色縱帶,后翅白色,緣毛白色。腹部末端有黃褐色鱗毛叢,雄蛾后翅及其緣毛淡褐色。幼蟲:老熟幼蟲體長3035 mm,圓筒形,乳白色,密布褐色細點,頭黃褐色,頰區(qū)有單眼6枚,呈弧形排列,上唇及下顎黑褐色,其他淡黃色,胸部各節(jié)各具胸足1對。氣門位于前胸盾片下方,氣門前剛毛2根,腹部36節(jié)各有腹足1對,腹部末節(jié)有臀足1對,第18腹節(jié)各有氣門1對,腹足趾鉤雙序全環(huán)狀、黑褐色、臀板(肛上片)兩側各有色斑,剛毛4根。蛹:圓筒形,初期為乳白色,后變淡褐色,羽化時為黑褐色,頭殼黑褐色,復眼灰黑色,腹部第28節(jié)各有氣門1

3、對,后足長達第7腹節(jié),腹部末端光滑無臀棘。 2、生活習性 目前發(fā)覺大禾螟只取食蘆葦1種植物,每頭幼蟲可為害13株蘆葦,每株蘆葦內只有1只幼蟲為害。據報道,大禾螟幼蟲為害甘蔗時,幼蟲取食先從心葉向下漸漸鉆孔,然后爬到生長點為害,使甘蔗產生枯心,直至葉片變黃枯死,這與為害蘆葦的癥狀不同。大禾螟幼蟲為害蘆葦時,將蘆葦咬斷,幼蟲進入蘆葦莖節(jié)內部,向下取食為害,直至莖節(jié)端部。老熟幼蟲在蘆葦地下莖內化蛹,蛹期15 d左右。成蟲具有趨光性,白天藏于蘆葦枯鞘中或雜草叢中,用黑光燈可誘集到大量成蟲。 3、為害特點 以幼蟲在水面處咬斷新生的幼嫩蘆葦后,鉆進水面下的蘆葦內取食,將內部的可食物食光后,幼蟲即轉入另一株

4、蘆葦連續(xù)為害。幼蟲轉移時,方式比較奇怪,先將原來受害植株端部咬斷成45 cm長的小段,幼蟲將自身的尾半部分藏于其中,頭胸部露在外,依靠頭部搖擺,呈劃水姿態(tài),借助水層和風力攀附到另一株蘆葦上,咬斷幼嫩蘆葦后,進入葦莖內部連續(xù)取食蘆葦莖的內部組織。這種轉株方式可以削減幼蟲在移動過程中的體能消耗,并可削減被天敵捕食的機會,提高幼蟲轉株的勝利率。幼蟲只為害蘆葦水面以下和土層中的豎莖,目前未發(fā)覺為害蘆葦的地下橫莖。 4、發(fā)生規(guī)律 大禾螟在蘆葦上只發(fā)覺為害有水層掩蓋的苗期蘆葦,特殊是長期積水的蘆葦濕地,干旱或潮濕蘆葦濕地內沒發(fā)覺該蟲。長年淹水的地塊發(fā)生最嚴峻,受害輕重與蘆葦濕地淹水時間長短成正比,一年四季

5、有水層的地塊是該害蟲的常發(fā)地。水深在3060 cm地塊發(fā)生嚴峻,水深在20 cm地塊發(fā)生極少或不發(fā)生。發(fā)生密度以60 cm水深為中心,依蘆葦長勢向四周呈輻射狀擴散,中心點發(fā)生密度最大,離中心點越遠發(fā)生密度越小。幼蟲45月消失,蛹期15 d左右,67月消失成蟲,幼蟲危害期57月。目前尚不清晰大禾螟成蟲產卵于何處、卵何時孵化及越冬狀態(tài)。 5、防治措施 5.1燈光誘蛾 利用成蟲的趨光性,以黑光燈誘殺成蟲,可以削減蟲源??稍诖蠛堂l(fā)生嚴峻的地塊或四周地塊設置黑光燈,既可誘殺其他害蟲,也可誘殺到大量的大禾螟成蟲。既可在蘆葦濕地養(yǎng)殖區(qū)內,也可在水面上設置黑光燈,誘集各種害蟲作為魚蟹餌料。 5.2人工防治

6、由于幼蟲的特別為害方式,在該蟲發(fā)生地很簡單發(fā)覺大量的幼苗漂移在水面,因此在蘆葦生產和水產養(yǎng)殖管理過程中,發(fā)覺被害蟲咬斷無尖的蘆葦苗,拔除水面下的受害株,帶離發(fā)生地進行銷毀處理,即可有效防除該蟲。帶出田間的受害蘆葦,無需做任何處理,由于大禾螟幼蟲在沒有水層的條件下無法轉株為害。 5.3水層管理 水層管理應做到見干見濕。所謂見干見濕就是對蘆葦濕地常常性地進行排灌,由于大禾螟在蘆葦濕地常常發(fā)生在有水層和長期淹水的地塊,幼蟲轉株為害也是依靠水層作為載體。因此,常常排灌水可以有效阻滯幼蟲的轉株速度,增加幼蟲在轉株過程中的死亡數量,達到防治目的。同時,常常排灌水,可增加蘆葦地下根莖的活力和蘆葦發(fā)芽力,能有效補償由于大禾螟為害造成的密度損失。 5.4合理燒塘 實行適當合理的燒塘可削減翌年的蟲源基數,這也是蘆葦濕地管理過程中的常用措施,同時可兼顧防治其他害蟲。但燒塘的做法不能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