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電的概述_第1頁
生物電的概述_第2頁
生物電的概述_第3頁
生物電的概述_第4頁
生物電的概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生物電是生物體所呈現(xiàn)的電現(xiàn)象。其主要基礎是細胞膜內外有電位差,即膜電位。安靜時膜電位之值通常為數(shù)十毫伏,內負外正,稱“靜息電位”。當細胞膜被損傷時,膜電位減少或損失。當可興奮細胞(如神經元或肌肉細胞)受刺激而傳導沖動時,其膜電位發(fā)生急劇變化,暫時可變?yōu)閮日庳?,稱“動作電位”。腦和心臟等器官所表現(xiàn)的復雜電變化,是它們的組成細胞電變化的總和。腦電圖和心電圖等可以反映這些器官的功能狀態(tài),在臨床診斷上被廣泛地應用。經絡生物電說是經絡實質假說之一。實驗發(fā)現(xiàn),器官活動增強時,相應經絡原穴電位增高;器官摘除,或經絡線路通過的地方組織破壞,則相應經絡原穴電位降低,甚至達于零。創(chuàng)傷和骨折病例測定中的結果與上述

2、現(xiàn)象一致。故認為經絡是人體內電的通路,從組織器官發(fā)出的電流,依其強度和量,沿著特殊導電通路行走,縱橫交叉,遍布全身。身體任何組織均可導電,故經絡通路導電介質呈多樣性。它與神經系統(tǒng)有密切聯(lián)系,但并不等于神經系統(tǒng)。經絡電通路說是經絡實質假說之一。根據(jù)用“經絡測定儀”探測經絡線上皮膚的電參量,對人體十二經脈測定的結果,其路線和所通過的各個經穴,基本上與古書的記載相同。經絡的電特性與人體的生理狀況、內臟的疾患以及外環(huán)境的影響有密切關系。經絡電通路說認為人體本身就是一個放電體和導電體,其放電和導電的強度、方向和范圍都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經絡電測定可以反映經絡活動的生物電現(xiàn)象和它的某些規(guī)律。比如,當器官活動增

3、強時,相應經絡原穴的電位增高;器官摘除,或經絡所經之處的組織被破壞則相應經絡原穴的電位降低。這個通路導電組織的多樣性,即多種組織均可作為導電的介質。這樣形成的經絡系統(tǒng)是獨立存在的,但與神經系統(tǒng)有密切聯(lián)系。有人以四電極法測量人體皮下約2mm處的導電特性,觀察到:大多數(shù)人皮下的低電阻點都可以聯(lián)接成與古典線走行基本相同、左右兩側對稱的、穩(wěn)定的低阻線;在受到刺激或機體的狀況發(fā)生變化時,皮下的電阻值也會發(fā)生改變,但低阻線較之周圍有更佳的穩(wěn)定性。這說明此低阻線具有與其周圍組織不同的生理特性,將這種皮下低阻點連成的線,稱之為低阻經絡。它證明了古典經絡的客觀實在性。有人在研究隱性循經感傳現(xiàn)象的基礎上,用低頻脈

4、沖皮膚阻抗測定儀測定人體和動物皮膚阻抗,認為人體經絡線具有低阻抗的特點、是一條低阻抗線。其寬度約70m,不受麻醉和失血的影響,截肢以后也沒有明顯的改變,說明它可以脫離神經和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而獨立存在。持說者還認為,經絡線的低阻抗性與表皮下的任何結構那沒有直接關系,經絡線上皮膚表面角質層變薄是產生低阻抗的根本原因。但同時也指出,除了表皮層的低阻抗特性之外,經絡線下各層(真皮、結締組織和肌肉層)均有與經絡相關的物質結構。經絡獨特系統(tǒng)說是經絡實質假說之一。這一假說的提出者認為,經絡很可能是一個與神經體液既有關聯(lián),又有區(qū)別的獨特系統(tǒng)。這一假說的實驗依據(jù)除了有關辭條提到的經絡皮膚電之類的生物物理特性、某些經

5、絡現(xiàn)象、同位素示蹤技術顯示的經穴與臟腑之問的特異性聯(lián)系等資料外,還有穴位或耳區(qū)反映點作同位素(磷紅)注射,顯示放射性物質有循經分布的特點。這一學說認為,日前雖然尚未找到經絡的形態(tài)結構,大概是由于研究工作的深入程度或當前科學技術條件所限,如能克服這些限制,經絡在形態(tài)上的獨特也許能得到證實。1949年,日本京都大學生物學系教授 中古義雄博士,為了解針灸學的奧秘,在同系主任教授川久吾教授的指導下,從事多角性的研究而發(fā)展出來的系統(tǒng)理論。 研究例顯示,穴位皮膚電流量的改變,會因內臟機能活動改變時,相對應于經絡穴位皮膚探測點的電流量也會發(fā)生變化。 $%!*#%由于在各種研究上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對于良導絡與穴

6、位反應點的不完全一致性結果,因此國內某些學者對于良導絡研究的結果顯現(xiàn)了不同的看法,一種意見則認為;皮膚導電量和皮膚電流反應了機體正常與不正常的機能,它與經絡穴位之間表現(xiàn)了某種程度的一致性,可看成是一種 經絡現(xiàn)象 。 醫(yī)管家雖然測定的結果非常復雜,如果考慮各條經絡上的變化及其相互關系,就可從復雜的數(shù)字中看出一定的規(guī)律,歸結出經絡的(浮沉)(擴散)(蠕動)等,活動方式。 還有據(jù)此推斷;經絡是人體內生物電軸現(xiàn)象,是電的通路,以獨特的電子脈沖沿著特定路線循行的電磁波,穴位則是連結體內外通電的門戶。 %&”%通電量最大的地方,皮膚上的電能活動反應了人體內電磁場的作用。 在傳統(tǒng)中國醫(yī)學理論中,人體的磁場與

7、宇宙的磁場相關,宇宙間的變化就可以反應在經絡電能的變化上,中醫(yī)學所謂的(氣),就是現(xiàn)代的電磁現(xiàn)象之一種。 $%!*%$# 雖然也有持相反的意見認為:皮膚導電量和皮膚電流的測試,首先在使用法上就受到許多物理因素的影響,因此測定的過程與結果變化很大,其次在理論上而言,皮膚導電量和皮膚電流的測試可能只是反應了表皮組織的變化,不能代表其與深入筋肉的經脈能相對應,因而持懷疑其準確度與適用性。 &$#$%然而;不管皮膚電能現(xiàn)象能不能夠反應經絡,多數(shù)學者的意見認為穴位上皮膚電能現(xiàn)象是由神經系統(tǒng)參與調節(jié)的。根據(jù)經絡測定的結果,當相對應器官活動增強時,原穴電位會增高,若器官經由摘除,或經絡線路經過的地方組織有破

8、壞,則相應經絡原穴電位會降低,甚至數(shù)據(jù)為零,從這些現(xiàn)象的觀察,研究者認為原穴的電能變化,是依臟器存在及活動情況,以及經絡聯(lián)系狀況而決定的,除提出(經絡實質是人體內生物電能的通路)看法外,也認為,從組織器官發(fā)出的電流,依其強度和量等特性,沿著特殊導電通路行走,縱橫交叉,遍布全身。 #!至于作為電路的具體導電組織是什么,他們認為;身體內任何組織均可導電,因此;應考慮這個導電通路組織的多樣性,即多種組織作為導電介質的作用。這樣行成的經絡系統(tǒng)是獨立存在的。它與神經系統(tǒng)有密切聯(lián)系,但并不等于是神經系統(tǒng)。 %$#經絡學說源自于中國,自馬王堆帛書以至皇帝內經以降,幾千年來已成為中國醫(yī)學的經典桂冠,也是最有預

9、防醫(yī)學概念的治療方法,經絡與針灸學為日本學者導化為良導絡的應用,應可視為現(xiàn)代醫(yī)學與傳統(tǒng)醫(yī)學的融合。 $%-!*#%經絡學說也是中國數(shù)千年來醫(yī)療經驗的總結,古代醫(yī)學家在臨床醫(yī)療中所觀察到人體在病變時所出現(xiàn)的各種癥狀,以及在治療上所取得的效果,發(fā)現(xiàn)人體所存在的各種規(guī)律性現(xiàn)象。 例如;刺激身體表面的特定部位可以治療某些體表或內臟疾病,相同的,當內臟功能發(fā)生病理變化時,也會在人體反應出不同的癥狀。 &5)*&5)*而各內臟系統(tǒng)有時會相互影響,使疾病的發(fā)展,轉變等,有一定的過程可尋。 經絡學說在于人體內所存在的經絡系統(tǒng) 由此構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經絡對于人體內外,表里,上下,左右都有聯(lián)系作用,如:古文

10、【靈樞。海論】中提到:(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臟腑,外絡予支結,。)等,即以清楚詳述內臟與體表所相互聯(lián)系的親密關系。 &$#$% 簡單而言,經絡者【即溝通內臟與內臟之間,內臟與體表之間,體表與體表之間,統(tǒng)合人體組織所構成的功能與活動】以此來說明人體各種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癥候分類的學說。 依據(jù)此學說而形成各種之治療方法,如;針灸,推拿,按摩,刮砂等。 &-!5-!)* 因此對于良導絡之應用層面,作為提供生理機能狀況之測量與說明工具,并不限于使用者必須應用何種方法來改善或治療方式之限制。 此套系統(tǒng)發(fā)明至今已將近半個世紀,對于有志研究中國醫(yī)學的人士,可提供一有用之數(shù)據(jù)與參考值。而對一般大眾或從事健康服

11、務業(yè)者,更可簡易的透過此系統(tǒng),來提升本身對生理機能變化的參考,提供新的服務方式與產品配合。以中古義雄博士理論依據(jù)的良導絡診斷系統(tǒng),經五十年來的發(fā)展,在經驗累積的相關實據(jù)上,有其特定的價值與準確性,以其作為傳統(tǒng)中醫(yī)診斷的輔助工具,實為一良好理論經驗基礎之科學工具。 醫(yī)管家多功能辨證儀而中古義雄博士畢生所推廣的良導絡自律神經調整治療法,是透過良導絡理論來調整自律神經的治療法,因此應該將良導絡的診斷,視為(自律神經反射作用的診斷)透過經絡理論予與確定治療方向的一種治療法。 &$#$% 皇帝內經【靈樞.經別】所載; 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經絡學說應用到生理,病

12、理,診斷,治療的各個方面,其中包括長期累積起來的,大量的經驗法則與數(shù)據(jù),其中許多是無法以目前既有科學知識所能解釋的,或者說還未被現(xiàn)代醫(yī)學所發(fā)現(xiàn),這也是良導絡探測系統(tǒng)所能提供的中醫(yī)科學化的方向吧。關于經絡理論中的 經絡與穴位,長久以來一直是研究中國醫(yī)學的一大困擾與疑問,經絡的實質到底是什么到目前為止都只有對實驗觀察的現(xiàn)象,而沒有完整的定量數(shù)據(jù)可證明經絡的實質。 )*&!$其中以中國大陸(中國中醫(y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張維波副教授所提出的理論可能最為接近經絡的實質假設。張維波所提出的假設為:(經絡是一種存在于組織間當中的,具有低流阻性質,能夠運行組織液,化學物質和物理量的多孔介質通道)。 )*&!$

13、 因為此假設能適切的解釋了現(xiàn)代經絡研究的種種成果與現(xiàn)象。若此理論符合事實,則以良導絡作為經絡體表反射的一種證明,則良導絡測定的可參考性自是無庸置疑的了。良導絡系統(tǒng)的發(fā)展也是透過多年的臨床研究,才發(fā)現(xiàn)人體各種內臟器官的疲勞,興奮,弛緩,障礙等狀態(tài)都會系統(tǒng)性的顯示在末梢神經,因此求其全部的平均值就可以用科學的方法,計量出其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用來提供診斷的準確性,同時也避免或減少診察的錯誤。 $%!*#%譬如說:當內臟發(fā)生急性障礙,有發(fā)炎情形時,末梢神經則顯示興奮(+)狀態(tài),若是炎癥慢性化,末梢神經的興奮性就會降低并顯示弛緩(-)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使用良導絡探測系統(tǒng)可清楚的計量出來。 %&”%此種方式除可避免

14、誤診外,可快速的得知受測者體質機能狀況,還可幫助早期發(fā)現(xiàn)沒有自覺癥狀者(如肝腎功能減退)的病癥及早預防。使用良導絡診斷的另一個特點是,能夠經由患者的改善情況,透過良導絡的檢測而得知其效果如何。良導落的測量位置在于雙手,雙腳的神經末梢24個部位,我們把這些良導點取名為【代表測定點】。經由實驗結果而選擇的12個測定點中,有8個為針灸學中之【原穴】,原穴為針灸理論中,臟腑經絡原氣駐留的部位(屬于五輸穴之腧穴或稱為原穴),主治五臟六腑諸病,皇帝內經-【靈樞】內文記載有-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出予四關,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十二原 古人醫(yī)學經驗已知十二原穴為調理先天元氣的要穴,其穴多在四關

15、附近(手腳腕踝關節(jié)處) yiguanjia 而測定點與原穴相同者如下: I,良導絡十二測定點與原穴對照表 H1 = (肺) 測定點(太淵)手太陰肺經(原穴) H2 = (血管)測定點(大陵)手厥陰心包經(原穴) H3 = (心臟)測定點(神門)手少陰心經(原穴) $%!*%$# H4 = (小腸)測定點(陽谷)手太陽小腸經(原穴在下一穴為腕骨) H5 = (淋巴)測定點(陽池)手少陽三焦經(原穴) H6 = (大腸)測定點(陽溪)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在下一穴為合谷) F1 = (脾臟)測定點(太白)足太陰脾經(原穴) F2 = (肝臟)測定點(太沖)足厥陰肝經(原穴) F3 = (腎臟)測定點(

16、大鍾)足少陰腎經(原穴在上一穴為太溪) F4 = (膀胱)測定點(束骨)足太陽膀胱經(原穴在上一穴為京骨) F5 = (膽囊)測定點(丘墟)足少陽膽經(原穴) 醫(yī)管家多功能辨證儀 F6 = (胃) 測定點 (沖陽)足陽明胃經(原穴) 以上12個測定點,經實驗證明與五輸穴所顯現(xiàn)的興奮性是相同的,對照中醫(yī)針灸典籍所謂【病則應十二原穴】,其理論則合科學之原則。 至于測定出來之平均值,如何才能代表正常人之平均數(shù)值呢 健康人的電流量到底是需要多少 電流量當然人人不同,也會因年齡,季節(jié),室溫等而有所變動。經絡,中醫(yī)學術語之一,是人體運行氣血的通道。經脈沿一定的循行路徑分布于身體的較深部,是經絡中直行的主干

17、,與各臟腑密切聯(lián)系。經脈的分枝稱為絡脈,橫行于身體較淺表部,沒有一定的循行路徑。絡脈上細小的分枝為孫絡。經脈主要包括十二經脈(又稱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中的督、任二脈合稱十四經;每一經脈均有分枝的絡脈。錯縱復雜的經絡內聯(lián)五臟六腑,外絡皮肉筋骨,貫通上下,遍布全身,使人體成為一個完整的統(tǒng)一體。中醫(yī)理論認為經絡既是運行氣血,內屬臟腑、外絡肢節(jié),發(fā)揮營衛(wèi)之氣防御作用的通道;又是外邪入侵的途徑,所以當人體生病時,經絡便是疾病進犯機體和把內臟病變表現(xiàn)于體表的途徑。經絡學說不僅和陰陽、五行一樣是中醫(yī)基礎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臨床診治、用藥、針炙等均有實際指導意義。在中醫(yī)典籍醫(yī)學入

18、門中“醫(yī)者不明經絡,猶人夜行無燭”的說法,充分體現(xiàn)了經絡在中醫(yī)學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應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對經絡進行的多方面研究,肯定了經絡的存在,但對其實質尚無統(tǒng)一的、完善的解釋。靈樞經脈:“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陰過于外踝之上,無所隱故也。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苯浗j的主要內容有: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屬于經脈方面的,以十二經脈為主,屬于絡脈方面的,以十五絡脈為主。它們縱橫交貫,遍布全身,將人體內外、臟腑、肢節(jié)聯(lián)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經”者有“徑”之意思,如路徑可通達各處,且是直行之干線;“絡”者有“網”之意思,縱橫

19、連結之網路,是橫出的旁枝;此絡網可將人體的上下、左右、前后、內外等連結,進而或深或淺地將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頭面、軀干、四肢等都連系起來,用真氣來促進全身細胞生理的作用,顯現(xiàn)生命的現(xiàn)象。經絡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五絡,以及很多絡脈和孫絡脈等總稱之名。經絡的正經十二脈,是構成整體循環(huán)的主體,奇經八脈是調節(jié)十二經脈之作用。也可說前者為一般人皆具足之經脈,后者為修行者所開發(fā)出來之特有經脈。經脈 運行氣血的主要通道。經是直線和主干之意,與絡相對而言。靈樞本藏:“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jié)者也?!苯j脈 從經脈分出遍布

20、全身的細小分支脈絡。絡是網絡的意思。靈樞脈度:“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币庵附浢}的位置較深,而從經脈橫行別出位置較淺的分支則稱為絡脈。絡脈以十五絡為主體,也包括孫絡、血絡、浮絡等,有溝通經脈,運行氣血,反應和治療疾病的作用。臟腑 人體器官名。系五臟六腑及奇恒之腑等體內器官之總稱。素問金匱真言論:“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靈樞禁服:“必審按其本末,察其寒熱,以驗其臟腑之病?!笔浢} 經絡分類名。亦稱十二正經。為人體手、足三陰三陽十二條主要經脈的合稱。靈樞海論:“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腑臟,外絡于肢節(jié)。”十二經脈是人體運行氣血的主要通道,也是經絡系統(tǒng)的主體。其名稱及流注順序是

21、: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其走向規(guī)律是:“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痹斠娛浢}各條。 返回十二經脈名稱分類十二經脈對稱分布于人體的兩側,分別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內側或外側,每一經脈分別屬于一個臟或一個腑,因此,十二經脈中每一經脈的名稱,都包括手足、陰陽、臟腑三個部分。 內為陰,外為陽:分布于肢體內側面的經脈為陰經,分布于肢體外側的經脈為陽經。臟為陰,腑為陽:五臟“藏精氣而不瀉”,為陰,六腑“傳化物而不藏”,為陽。每一陰經分別隸屬于一

22、臟,每一陽經分別隸屬于一腑,各經均以臟腑命名。上為手,下為足:分布于上肢的經脈,在經脈之前冠以“手”字,分布于下肢的經脈,在經脈之前冠以“足”字。返回十二經脈在頭面部的分布規(guī)律頭面部:手三陽經止于頭面部,足三陽經起于頭面部,手足三陽經在頭面部相交接,所以說“頭為諸陽之會”。其分布特點是:陽明經分布于面部、額部;太陽經分布于面頰、頭頂及枕項部;少陽經分布于耳顳部。另外,足厥陰經也循行至巔頂部。其分布規(guī)律是:陽明在前,少陽在側,太陽在后,厥陰在巔頂。返回十二經脈在軀干部的分布規(guī)律軀干部:手三陽經行于肩胛部;手三陰經均從腋下走出;足三陽經則陽明經行于前(胸腹前),太陽經行于后(背后),少陰經行于側面

23、;足三陰經均行于腹面。行于腹面的經脈自內向外的順序為:足少陰、足陽明、足太陰、足厥陰。返回十二經穴起止表【十二時辰】【十二經穴】【起穴】【止穴】(寅)肺經手太陰出中府(腋傍)至少商(手拇)(卯)大腸手陽明起商陽(手食指)至迎香(鼻傍)(辰)胃經足陽明起承泣(目下)下厲兌(足次趾)(巳)脾經足太陰起隱白(足)上大包(腋下)(午)心經手少陰出極泉(腋下)注少沖(手小指)(未)小腸手太陽起少澤(手小指)上聽宮(耳中)(申)膀胱足太陽起睛明(目內眥)下至陰(足小趾)(酉)腎經足少陰起涌泉(足心)上俞府(胸前)(戌)心包手厥陰出天池(乳后)注中沖(手中指)(亥)三焦手少陽起關沖(手名指)上絲竹空(眉尾)

24、(子)膽經足少陽起童子髎(目銳眥)下竅陰(足四趾)(丑)肝經足厥陰起大敦(足)上期門(乳下)返回十二經穴起止歌1中府肺經出少商,少商別絡注商陽。商陽大腸迎香上,香接承泣至胃旁;頭維下降至兌穴,兌傳隱白至脾鄉(xiāng);最終脾絡名大包,大包再接極泉場。泉貫少沖心部井,少澤相連即小腸;上達聽宮睛明會,膀胱下達至陰旁。至陰斜出涌泉底,腎脈還歸俞府藏。俞府天池橫絡截,三焦宛轉絲竹揚。絲竹更貫瞳子窌,膽經下入竅陰方。竅陰橫亙大敦井,敦上期門肝脈當。期門歷遍還中府,經絡周流仔細詳。備注:此歌為今人李鼎改寫校訂?,F(xiàn)將原歌摘錄如下,以供參考。中府為初注少商,少商別絡注商陽。商陽復向迎香走,香接頭維至庫房。維下降兮趨厲兌

25、,兌傳隱白至胸鄉(xiāng)。隱白上升達大包,大包仍續(xù)極泉場。泉貫少沖心部井,少澤相連即小腸。澤會聽宮、睛明分,睛明下造至陰強。至陰斜出涌泉底,泉穴還歸俞府藏,俞府天池橫絡截,池出中沖心主張。中沖并與關沖合,關沖宛轉絲竹傍。絲竹更貫瞳窌穴,瞳窌下入竅陰方。竅陰橫亙大敦井,敦上期門肝脈當,期門歷遍還中府,經絡周流仔細詳。正經 經脈分類名。指十二經脈,以與奇經八脈相對應。針經指南:“正經十二?!?指本經脈。難經四十九難:“有正經自病,有五邪所傷?!逼娼洶嗣},經絡分類名。指十二經脈以外的八條經脈。奇經是相對十二正經而言,即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陽蹻脈、陰蹻脈、陽維脈和陰維脈。奇經八脈的內容,最早散見于黃帝內經

26、,集于難經二十七難,提出奇經八脈之名并詳載它們的分布路線和病候,提出:“凡此八脈者,皆不拘于經,故曰奇經八脈也。”奇經八脈具有內不聯(lián)屬臟腑,外無本經輸穴(任、督兩脈除外)和無表里相配的特點。它錯綜于十二經脈之間。起著調節(jié)溢蓄正經脈氣的作用。凡夫身血氣方剛者,正經十二脈,五臟六腑均有一良好生機,身體情況旺盛,但奇經八脈較少浸及。依經絡學來說,一般均以內氣布滿正經十二脈,有多余之內氣,始絡溢入奇經八脈。而修行者內氣誘發(fā)起后,宜先行督脈(此點修凈土、修密者常反其道而行,易造成困擾),后連任脈再轉沖脈(任脈旁左右兩脈)。蓋因此階段過程,小腹胞中契機雖誘起,但真氣仍不具足,故宜局限在重要經絡上。督脈之重

27、要性在于循行時,能貫通入腦及連通心臟,此兩部位系修行者須先調伏的重點。蓋因內氣由腦戶穴入腦后,可開發(fā)出般若智慧;另內氣通過心臟,行者始能進入微細息相,達有漏、無漏禪者境界,行者在似有若無之呼吸間,才有能力使內氣遍滿全身。修佛禪行者任、督、沖脈等通達后,內氣再及于其余奇經與正經十二脈,內氣布滿全身所有經絡,始會走入中脈(在身體正中央),由會陰穴起最后通達頂輪梵穴。此點與某些修世間禪者狀況不同,蓋因修世間禪者,均以兩眉間之輪外連,雖有些超能力,但因不能涉及行者腦內心、意、識之修證,故不能斷其根本見、思惑諸煩惱,不能得漏盡通,亦不能了脫生死。修佛禪行者,用功較后階段,內氣由會陰穴起,通小腹胞中,經中

28、脈過臍輪,破喉結過喉輪入腦,再破眉心內輪(不破時微細昏沉現(xiàn)起),達頭頂囟會穴下端。若有行者能再往外前進,即能達梵穴輪。若有真修大乘佛禪行者,能破色身,則心能從梵穴輪出離色身。依楞嚴經圣教言,若行者想陰滅盡,意生身起,他往無礙,成就無量幻化三昧。返回奇經八脈名稱:脈有奇常,十二經脈者常也,何謂之奇?奇者不拘于常,謂之奇也。蓋人之氣血常行于十二經脈,經脈滿溢,流入他經,別道而行,故名奇經。奇經有八,八脈總歌訣:“正經經外是奇經,八脈分司各有名,任脈衽前督于后,沖起會陰腎同行。陽蹺跟外膀胱別,陰起跟前隨少陰,陽維維絡諸陽脈,陰維維絡在諸陰。帶脈圍腰如束帶,不由常度號奇經?!?一)沖脈:十二陰陽經之海起源于會陰穴,陰陽相貫,故任與督脈必相交,下交于會陰之間,上則交于唇之上下也。(二)督脈:手足三陽脈之海(三)任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