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行車視距_第1頁
第四章:行車視距_第2頁
第四章:行車視距_第3頁
第四章:行車視距_第4頁
第四章:行車視距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視距的定義及種類 1.定義行車視距為了保證行車安全,使駕駛員能隨時看到汽車前方一定距離的道路,以便發(fā)現(xiàn)前方障礙物或來車時,能及時采取措施的必要距離。l 在道路設計中保證足夠的行車視距,是確保行車安全、在道路設計中保證足夠的行車視距,是確保行車安全、快速、增加行車安全感、提高行車舒適性的重要措施??焖?、增加行車安全感、提高行車舒適性的重要措施。行車視距是否充分,直接關系到行車的安全與迅速,它行車視距是否充分,直接關系到行車的安全與迅速,它是道路使用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是道路使用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l 在道路平面上的在道路平面上的暗彎(處于挖方路暗彎(處于挖方路段的彎道和內側有段的彎道和內側有

2、障礙物的彎道)、障礙物的彎道)、縱斷面上的凸形豎縱斷面上的凸形豎曲線以及下穿式立曲線以及下穿式立體交叉的凹形豎曲體交叉的凹形豎曲線上都有可能存在線上都有可能存在視距不足的問題。視距不足的問題。視距不好的路段駕駛員發(fā)現(xiàn)路面障礙物或迎面來車時,根據其采取措施的不同,行車視距可分為:停車視距停車視距會車視距會車視距超車視距超車視距錯車視距錯車視距(1)停車視距 汽車行駛時,自駕駛人員看到前方障礙物時起,至到達障礙物前安全停止,所需的最短距離安全停止,所需的最短距離。(2)會車視距 在同一車道上兩對向汽車相遇,從相互發(fā)現(xiàn)時起,至同時采同時采取制動措施使兩車安全停止,所需的最短距離。取制動措施使兩車安全

3、停止,所需的最短距離。(3)錯車視距 在沒有明確劃分車道線的雙車道道路上,兩對向行駛之汽車相遇,發(fā)現(xiàn)后即采取減速避讓措施安全錯車所需的最短距離減速避讓措施安全錯車所需的最短距離。(4)超車視距超車視距 在雙車道公路上,后車超越前車時,從開始駛離原車道之處從開始駛離原車道之處起,至可見逆行車并能超車后安全駛回原車道所需的最短距離起,至可見逆行車并能超車后安全駛回原車道所需的最短距離。停車視距汽車行駛時,自駕駛員看到前方障礙物起,至在障礙物前安全停車所需要的最短行車距離。如下圖。停車視距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反應距離 ;制動距離 ; 安全距離2s1s0s0s02021)(2546 . 3SVtVSSS

4、S停路面與輪胎之間的附著系數(shù)道路阻力系數(shù) 采用感覺時間為1.5s,制動反應時間取1.0s是較適當?shù)?。感覺和制動反應的總時間t2.5s 會車視距兩輛對向行駛的汽車在同一車道上相遇,及時制動并停車所必須的安全視距。會車視距由三部分組成:雙方駕駛員反應時間所行駛的距離;雙方汽車的制動距離;安全距離。會車視距的規(guī)定值是其長度不應小于停車視距的兩倍。 超車視距在雙車道道路上,后車超越前車,從開始駛離原車道之處起,至超車后安全駛回原車道并與對向來車保持所必要安全距離所需的最短距離。超車視距在一般雙車道公路上行駛著各種不同速度的車輛,當快速車追上慢速車以后,需要占用供對向汽車行駛的車道進行超車。為了超車時的

5、安全,司機必須能看到前面足夠長度的車流空隙,以便在相鄰車道上沒有出現(xiàn)對向駛來的汽車之前完成超車而不阻礙被超汽車的行駛。這種快車超越前面慢車后再回到原來車道所需要的最短距離稱為超車視距4321SSSSS超(1)加速行駛距離1101216 . 3tatVS(2)超車汽車在對向車道上行駛的距離226.3tVS(3)超車完了時,超車汽車與對向汽車之間的安全距離 S3=15100m (4)超車汽車從開始加速到超車完了時對向汽車的行駛距離)(6.3214ttVS2246 . 332326 . 3tVtVS尾隨在慢車后面的快車司機往往在未看到前面的安全區(qū)段就開始了超車作業(yè),如果進入對向車道之后發(fā)現(xiàn)迎面有汽車

6、開來而超車距離不足時還來得及返回自己的車道。因此,對向汽車行駛時間大致為t2的23就足夠了。4321 SSSSS超最小必要超車視距:43232SSSS超特別困難時:超車視距的計算超車視距的計算 注:括號內數(shù)值為城市道路規(guī)定值。 停車、會車、超車視距,應根據道路的等級和具體條件采用,停車、會車、超車視距,應根據道路的等級和具體條件采用,標準標準和和公路路線設計規(guī)范公路路線設計規(guī)范規(guī)定:規(guī)定:l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應滿足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應滿足停車視距停車視距的要求。的要求。 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均有中間分隔帶,無對向車,因此,不存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均有中間分隔帶,無對向車,因此,不存在會車問題。并且

7、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的車道數(shù)均在在會車問題。并且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的車道數(shù)均在4個車道以個車道以上,快慢車用劃線分隔行駛,各行其道,也不存在超車問題。上,快慢車用劃線分隔行駛,各行其道,也不存在超車問題。l二、三、四級公路,一般應滿足二、三、四級公路,一般應滿足會車視距會車視距的要求。的要求。 在工程特別困難或受其它限制地段,可采用停車視距,但必須在工程特別困難或受其它限制地段,可采用停車視距,但必須采取分道行駛的措施,如設分隔帶、分道線、分隔樁,或設兩條采取分道行駛的措施,如設分隔帶、分道線、分隔樁,或設兩條分離的單車道。分離的單車道。l對向行駛的雙車道公路,應根據需要并結合地形在適當?shù)木嚯x內

8、對向行駛的雙車道公路,應根據需要并結合地形在適當?shù)木嚯x內設置具有超車視距的路段,一般情況下,不小于路線總長度的設置具有超車視距的路段,一般情況下,不小于路線總長度的1030。設計速度(km/h)1201008060停車視距(m)21016011075貨車停車視距(m)24518012585設計速度(設計速度(km/h)8060403020停車視距停車視距(m)11075403020貨車停車視距貨車停車視距(m)12585503520設計速度設計速度(km/h)8060403020停車視距停車視距(m)11075403020會車視距會車視距(m)220150806040超車視距超車視距(m)55

9、03502001501001、解析法確定橫凈距、解析法確定橫凈距 汽車在彎道上行駛時,彎道內側行車視線可能被樹木、建筑物、路塹邊坡等障礙物所阻擋而使行車視距受到影響。因此,在路線設計時必須檢查平曲線上的視距是否能得到保證,如有遮擋時,則必須清除視距區(qū)內側橫凈距內的障礙物。如圖所示,圖中陰影部分是阻礙司機視線的范圍,范圍以內的障礙物都應加以清除。橫凈距橫凈距駕駛員的視點軌跡線到視距線的距離。駕駛員的視點軌跡線到視距線的距離。 為內側車道上汽車應保證的橫凈距??筛鶕鞣N情況按公式計算橫凈距 ,若橫凈距 小于行車軌跡至障礙物的距離,視距能夠得到保證;反之,視距不能得到保證。ZSZSZS(三)視距的保

10、證曲線路段由于曲線半徑、超高、加寬會引起曲線內側暗彎,要進行視距檢查,清除障礙物,方法是計算橫凈距Z,繪制包絡線(視距曲線)(1)不設緩和曲線ssssRSRSRRh18082cos2S視距,Rs未加寬內側半徑+1.5M(司機位置)a 曲線長L視距S(一)橫凈距計算(一)橫凈距計算ssssRLLSRLLSRRhhh180)2(82sin22cos21b 曲線長L視距S 和不設緩和曲線時相同ssssRSRSRRh18082cos2b 平曲線長L視距S圓曲線長L)2sin(222cos21SLlRRhhhsssc 平曲線長L視距S22sin)2sin(22cos321sssLSlRRhhhh 按公式

11、計算的值是彎道上須清除的最大橫凈距,它在曲線中點或中點按公式計算的值是彎道上須清除的最大橫凈距,它在曲線中點或中點附近。在曲線上任意位置的橫凈距是隨行車位置的改變而變化的,如果附近。在曲線上任意位置的橫凈距是隨行車位置的改變而變化的,如果曲線全長上按最大橫凈距值切除,則會造成工程上的浪費。對于需要清曲線全長上按最大橫凈距值切除,則會造成工程上的浪費。對于需要清除的是除的是重要建筑物或巖石邊坡重要建筑物或巖石邊坡時,多用圖解法來確定清除范圍。其步驟時,多用圖解法來確定清除范圍。其步驟如下:如下:按一定比例繪制彎道平面圖,并示出駕駛員視點軌跡線位置;按一定比例繪制彎道平面圖,并示出駕駛員視點軌跡線

12、位置;在軌跡線上從彎道兩端相連直線上距曲線起點(或終點)在軌跡線上從彎道兩端相連直線上距曲線起點(或終點)s s的地方開始,的地方開始,按視距按視距s s距離定出多組視線距離定出多組視線1 11 1、2 22 2、3 33 3、10101010等;等;繪出這些視線的包絡線(內切曲線)即為視距曲線;繪出這些視線的包絡線(內切曲線)即為視距曲線;量出相應斷面位置的橫凈距,即可按上面的方法確定相應斷面上的視距量出相應斷面位置的橫凈距,即可按上面的方法確定相應斷面上的視距切除范圍。切除范圍。 必須指出,除平曲線上考慮視距外,在豎曲線上也有保證視距的問題,必須指出,除平曲線上考慮視距外,在豎曲線上也有保

13、證視距的問題,其保證措施在選擇豎曲線半徑時考慮。其保證措施在選擇豎曲線半徑時考慮。標準標準對豎曲線最小半徑的規(guī)對豎曲線最小半徑的規(guī)定值也考慮了視距的保證因素。定值也考慮了視距的保證因素。視距包絡圖視距包絡圖一、平面線形設計一般原則一、平面線形設計一般原則1、平面線形應直捷、連續(xù)、順適,并與地形、地物相適應,與周圍環(huán)境相協(xié)調2、保持平面線形的均衡與連貫3、應避免連續(xù)急彎的線形4、平曲線應有足夠的長度公路等級公路等級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一級公路二級公路二級公路三級公路三級公路四級四級 公路公路設計速度設計速度(km/h)1201008010080608060403020平曲線最平曲線最小長度(

14、小長度(m)200170140170140 1001401007050401、直線與曲線的組合、直線與曲線的組合l路線的行車平順性要求直線與曲線彼此協(xié)調而有比例地交替,路線直曲的變化應緩和勻順。平面曲線的半徑、長度與相鄰的直線長度應相適應。l直線與曲線組合得當,能提高線形的行駛質量。直線與曲線配合不好的線形應予避免。例如,長直線末端應避免小半徑平曲線,同向曲線間的短直線可用大半徑的曲線來代替。l圓曲線的組合圓曲線是曲線組成的基本要素,它的組合有同向曲線、反向曲線、復曲線。對于相鄰兩同向曲線或反向曲線,應注意它們的協(xié)調和中間直線長度應滿足相關規(guī)定。對于復曲線應注意它的適用條件和要求。l 回頭曲線

15、回頭曲線是在山區(qū)公路為克服高差,在同一坡面上展線時所采用的,其圓心角一般接近或大于180的曲線?;仡^曲線轉角大、半徑小、線形差,一般較少采用,只有在二、三、四級公路當自然展線無法爭取需要的距離以克服高差時,或因地形、地質條件所限不能采取自然展線時,可采用回頭曲線展線。相鄰兩回頭曲線之間,應爭取有較長的距離。由一回頭曲線的終點至下一回頭曲線起點的距離,在二、三、四級公路上分別應不小于200、150、100米。項 目公 路 等 級 二三四設計速度(kmh)302520主曲線最小半徑(m)302015緩和曲線最小長度(m)302520超高橫坡度(%)666雙車道路面加寬值(m)2.52.53.0最大

16、縱坡(%)3.54.04.5回頭曲線指標回頭曲線指標 l簡單型曲線簡單型曲線彎道由直線與圓曲線組合,按直線圓曲線直線的順序組合。簡單形組合曲線在ZY和YZ點處有曲率突變點,對行車不利。當半徑較小時,該處線形不順適,一般限于四級公路采用。在其它等級公路中,當平曲線半徑大于不設超高半徑時,省略緩和曲線后也可以構成簡單型。平面線形由直線、圓曲線、緩和曲線三個幾何要素組成,三個線形要素可以組合成不同的組合線形。l 基本型曲線同向曲線的兩回旋線在曲率為零處徑相銜接的形式稱為C型曲線。C型曲線只有在特殊地形條件下方可采用。兩個回旋線參數(shù)可相等,也可不相等。兩個及兩個以上的同向回旋曲線,在曲率相等處徑相銜接

17、的組合形式稱為復合型曲線。復合型的兩個回旋線參數(shù)之比一般以小于1:1.5為宜。這種形式很少采用,僅在受地形或其它特殊原因限制時采用(互通式立交除外)。222RAR8.02.012RR一、直線、曲線及轉角一覽表二、逐樁坐標表三、路線平面設計圖 路線平面圖是指包括道路中線在內的有一定寬度的帶狀地形圖。路線平面圖是設計文件主要內容之一,也是平面設計的主要成果之一。它綜合反映了路線平面位置線形,還反映了沿線人工構造物和工程設施的布置以及道路與周圍環(huán)境、地形、地物的關系。1、公路路線平面圖、公路路線平面圖 若供工程可行性研究的方案研究與比選,可采用1:50000或1:10000的比例尺測繪(或向國家測繪

18、部門和其他工程單位搜集)。但作為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的設計文件組成部分應采用更大的比例尺,一般常用的是1:2000,在平原微丘區(qū)可用1:5000。在地形特別復雜地段的路線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可用1:1000。若為紙上移線,則比例尺將更大。l導線或路中線的展繪l控制點的展繪l各種構造物的測繪l水系及其附屬物的測繪l地形、地貌的測繪l1、 何為路線的平面?l2、 綜述平面直線、圓曲線、緩和曲線的線性特征。l3、 為什么過長的直線不是好的線形?平面直線有哪些標準?l4、 平曲線半徑規(guī)定了哪些指標?l5、 橫向力系數(shù)對汽車行駛的穩(wěn)定性、經濟性、舒適性有何影響?l6、 何為小轉角?為什么小轉角要設置成大半徑曲線?l7、 何為緩和曲線?為什么緩和曲線采用回旋線?緩和曲線的作用是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