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資格考試4電子信息系統防雷_第1頁
防雷資格考試4電子信息系統防雷_第2頁
防雷資格考試4電子信息系統防雷_第3頁
防雷資格考試4電子信息系統防雷_第4頁
防雷資格考試4電子信息系統防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適用于新建、擴建、改建的(建筑物)電子信息系統防雷的設計、施工、驗收、維護和管理。不適用于易燃、易爆危險環(huán)境和場所的電子信息系統防雷。電子信息系統應采用外部防雷(防直擊雷)和內部防雷(防雷電電磁脈沖)等措施進行綜合防護(見下圖)。圖 電子信息系統綜合防雷系統電子信息系統:由計算機、有/無線通信設備、處理設備、控制設備及其相關的配套設備、設施(含網絡)等的電子設備構成的,按照一定應用目的和規(guī)則對信息進行采集、加工、存儲、傳輸、檢索等處理的人機系統。電磁兼容性:設備或系統在其電磁環(huán)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對環(huán)境中的其他設備和系統構成不能承受的電磁干擾的能力。電磁屏蔽:用導電材料減少交變電磁場向指定區(qū)域

2、穿透的屏蔽。自然接地體:具有兼作接地功能的但不是為此目的而專門設置的與大地有良好接觸的各種金屬構件、金屬井管、鋼筋混凝土中的鋼筋、埋地金屬管道和設施等的統稱。地區(qū)雷暴日等級應根據年平均雷暴日數劃分,地區(qū)雷暴日數按國家公布的當地年平均雷暴日數為準,按以下規(guī)定劃分為少雷區(qū)、多雷區(qū)、高雷區(qū)、強雷區(qū):ü 少雷區(qū):年平均雷暴日在20 天及以下的地區(qū);ü 多雷區(qū):年平均雷暴日大于20 天,不超過40 天的地區(qū);ü 高雷區(qū):年平均雷暴日大于40 天,不超過60 天的地區(qū);ü 強雷區(qū):年平均雷暴日超過60 天以上的地區(qū)。雷電防護區(qū)的劃分應根據需要保護和控制雷電電磁脈沖環(huán)

3、境的建筑物,從外部到內部劃分為不同的雷電防護區(qū)(LPZ)。雷電防護區(qū)(LPZ)應按以下規(guī)定劃分為直擊雷非防護區(qū)、直擊雷防護區(qū)、第一防護區(qū)、第二防護區(qū)、后續(xù)防護區(qū)(見下圖):ü 直擊雷非防護區(qū)(LPZOA):電磁場沒有衰減,各類物體都可能遭到直接雷擊,屬完全暴露的不設防區(qū)。ü 直擊雷防護區(qū)(LPZOB):電磁場沒有衰減,各類物體很少遭受直接雷擊,屬充分暴露的直擊雷防護區(qū)。ü 第一防護區(qū)(LPZ1):由于建筑物的屏蔽措施,流經各類導體的雷電流比直擊雷防護區(qū)(LPZOB)區(qū)進一步減小,電磁場得到了初步的衰減,各類物體不可能遭受直接雷擊。ü 第二防護區(qū)(LPZ2

4、):進一步減小所導引的雷電流或電磁場而引入的后續(xù)防護區(qū)。ü 續(xù)防護區(qū)(LPZn):需要進一步減小雷電電磁脈沖,以保護敏感度水平高的設備的后續(xù)防護區(qū)。圖 建筑物雷電防護區(qū)(LPZ)劃分建筑物電子信息系統的雷電防護等級應按防雷裝置的攔截效率劃分為A、B、C、D 四級。雷電防護等級應按下列方法之一劃分:1 按建筑物電子信息系統所處環(huán)境進行雷擊風險評估,確定雷電防護等級;2 按建筑物電子信息系統的重要性和使用性質確定雷電防護等級。對于特殊重要的建筑物,宜采用兩種方法進行雷電防護分級,應按其中較高防護等級確定。按建筑物年預計雷擊次數N1和建筑物入戶設施年預計雷擊次數N2確定N(次/年)值N=N

5、1+N2。建筑物電子信息系統設備,因直擊雷和雷電電磁脈沖損壞可接受的年平均最大雷擊次數NC可按下式計算:Nc=5.8×10-1.5/C(次/年)。將N 和 Nc 進行比較,確定電子信息系統設備是否需要安裝雷電防護裝置:1 當NNc 時,可不安裝雷電防護裝置;2 當NNc 時,應安裝雷電防護裝置。按防雷裝置攔截效率E的計算式E=1-Nc/N 確定其雷電防護等級:1 當E0.98 時 定為A 級;2 當0.90E0.98 時 定為B 級;3 當0.80E0.90 時 定為C 級;4 當E0.80 時 定為D 級。建筑物電子信息設備宜按下選擇雷電防護等級。表 建筑物電子信息系統雷電防護等級

6、的選擇表建筑物電子信息系統的防雷設計,應滿足雷電防護分區(qū)、分級確定的防雷等級要求。需要保護的電子信息系統必須采取等電位連接與接地保護措施。對于新建工程的防雷設計,應收集以下相關資料:1 被保護建筑物所在地區(qū)的地形、地物狀況、氣象條件(如雷暴日)和地質條件(如土壤電阻率)。2 被保護建筑物(或建筑物群體)的長、寬、高度及位置分布,相鄰建筑物的高度。3 建筑物內各樓層及樓頂被保護的電子信息系統設備的分布狀況。4 配置于各樓層工作間或設備機房內被保護設備的類型、功能及性能參數(如工作頻率、功率、工作電平、傳輸速率、特性阻抗、傳輸介質及接口型式等)。5 電子信息系統的計算機網絡和通信網絡的結構。6 電

7、子信息系統各設備之間的電氣連接關系、信號的傳輸方式。7 供、配電情況及其配電系統接地型式。對擴、改建工程,除應收集上述資料外,還應收集下列相關資料:1 防直擊雷接閃裝置(避雷針、帶、網、線)的現狀;2 防雷系統引下線的現狀及其與電子信息設備接地線的安全距離。3 高層建筑物防側擊雷的措施。4 電氣豎井內線路布置情況。5 電子信息系統設備的安裝情況。6 電源線路、信號線路進入建筑物的方式。7 總等電位連接及各局部等電位連接狀況,共用接地裝置狀況(位置、接地電阻值等)。8 地下管線、隱蔽工程分布情況。電子信息系統的機房應設等電位連接網絡。電氣和電子設備的金屬外殼、機柜、機架、金屬管、槽、屏蔽線纜外層

8、、信息設備防靜電接地、安全保護接地、浪涌保護器(SPD)接地端等均應以最短的距離與等電位連接網絡的接地端子連接。等電位連接網絡的結構形式有:S 型和M 型或兩種結構形式的組合。在直接雷非防護區(qū)(LPZ0A)或直擊雷防護區(qū)(LPZ0B)區(qū)與第一防護區(qū)LPZ1 區(qū)交界處應設置總等電位接地端子板;每層樓宜設置樓層等電位接地端子板;電子信息系統設備機房應設置局部等電位接地端子板。各接地端子板應設置在便于安裝和檢查的位置,不得設置在潮濕或有腐蝕性氣體及易受機械損傷的地方。等電位接地端子板的連接點應滿足機械強度和電氣連續(xù)性的要求。接地線應從共用接地裝置引至總等電位接地端子板,通過接地干線引至樓層等電位接地

9、端子板,由此引至設備機房的局部等電位接地端子板。局部等電位接地端子板應與預留的樓層主鋼筋接地端子連接。接地干線宜采用多股銅芯導線或銅帶,其截面積不應小于16 mm2。接地干線應在電氣豎井內明敷,并應與樓層主鋼筋作等電位連接。不同樓層的綜合布線系統設備間或不同雷電防護區(qū)的配線交接間應設置局部等電位接地端子板。樓層配線柜的接地線應采用絕緣銅導線,截面積不小于16 mm2。防雷接地應與交流工作接地、直流工作接地、安全保護接地共用一組接地裝置,接地裝置的接地電阻值必須按接入設備中要求的最小值確定。接地裝置應利用建筑物的自然接地體,當自然接地體的接地電阻達不到要求時必須增加人工接地體。當設置人工接地體時

10、,人工接地體宜在建筑物四周散水坡外大于1m 處埋設成環(huán)形接地體,并可作為總等電位連接帶使用。電子信息系統設備機房的屏蔽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電子信息系統設備主機房宜選擇在建筑物低層中心部位,其設備應遠離外墻結構柱,設置在雷電防護區(qū)的高級別區(qū)域內。2 金屬導體,電纜屏蔽層及金屬線槽(架)等進入機房時,應做等電位連接。3 當電子信息系統設備為非金屬外殼,且機房屏蔽未達到設備電磁環(huán)境要求時,應設金屬屏蔽網或金屬屏蔽室。金屬屏蔽網、金屬屏蔽室應與等電位接地端子板連接。線纜屏蔽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需要保護的信號線纜,宜采用屏蔽電纜,應在屏蔽層兩端及雷電防護區(qū)交界處做等電位連接并接地。2 當采用非屏蔽電纜時

11、,應敷設在金屬管道內并埋地引入,金屬管應電氣導通,并應在雷電防護區(qū)交界處做等電位連接并接地。其埋地長度應符合下列表達式要求,但不應小于15m。l21/2式中 l-埋地長度(m);-埋地電纜處的土壤電阻率(·m)。3 當建筑物之間采用屏蔽電纜互聯,且電纜屏蔽層能承載可預見的雷電流時,電纜可不敷設在金屬管道內。4 光纜的所有金屬接頭、金屬擋潮層、金屬加強芯等,應在入戶處直接接地。線纜敷設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電子信息系統線纜主干線的金屬線槽宜敷設在電氣豎井內。2 電子信息系統線纜與其它管線的間距應符合下表的規(guī)定。表 電子信息系統線纜與其它管線的凈距注:如線纜敷設高度超過6000mm 時,與

12、防雷引下線的交叉凈距應按下式計算:S0.05H,式中H交叉處防雷引下線距地面的高度(mm); S交叉凈距(mm)。3 布置電子信息系統信號線纜的路由走向時,應盡量減小由線纜自身形成的感應環(huán)路面積。4 電子信息系統線纜與電力電纜的間距應符合下表的規(guī)定。表 電子信息系統線纜與電力電纜的凈距注:1、當380V 電力電纜的容量小于2kVA,雙方都在接地的線槽中,即兩個不同線槽或在同一線槽中用金屬板隔開,且平行長度小于等于10m 時,最小間距可以是10mm。2、電話線纜中存在振鈴電流時,不宜與計算機網絡在同一根雙絞線電纜中。5 電子信息系統線纜與配電箱、變電室、電梯機房、空調機房之間最小的凈距宜符合下表

13、的規(guī)定。表 電子信息系統線纜與電氣設備之間的凈距電源線路防雷與接地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進、出電子信息系統機房的電源線路不宜采用架空線路。2 電子信息系統設備采用TN交流配電系統時,配電線路和分支線路必須采用TN-S 系統的接地方式。3 配電線路設備的耐沖擊過電壓額定值應符合下表規(guī)定。電子信息系統設備配電線路浪涌保護器安裝位置及電子信息系統電源設備分類示意圖如下圖所示。表 配電線路各種設備耐沖擊過電壓額定值圖 耐沖擊過電壓類別及浪涌保護器安裝位置(TN-S)注:本圖為電子信息工程電源系統的分類,各類設備內容由工程決定。電信樞紐總進線處需設穩(wěn)壓器。圖 電子信息系統電源設備分類4 在直擊雷非防護區(qū)(

14、LPZ0A)或直擊雷防護區(qū)(LPZ0B)與第一防護區(qū)(LPZ1)交界處應安裝通過級分類試驗的開關型浪涌保護器或限壓型浪涌保護器作為第一級保護;第一防護區(qū)之后的各分區(qū)(含LPZ1區(qū))交界處應安裝限壓型浪涌保護器。使用直流電源的信息設備,視其工作電壓要求,宜安裝適配的直流電源浪涌保護器。5 浪涌保護器連接導線應平直,其長度不宜大于0.5m。當電壓開關型浪涌保護器至限壓型浪涌保護器之間的線路長度小于10m、限壓型浪涌保護器之間的線路長度小于5m時,在兩級浪涌保護器之間應加裝退耦裝置。當浪涌保護器具有能量自動配合功能時,浪涌保護器之間的線路長度不受限制。浪涌保護器應有過電流保護裝置,并宜有劣化顯示功能

15、。6 浪涌保護器安裝的數量,應根據被保護設備的抗擾度和雷電防護分級確定。7 用于電源線路的浪涌保護器標稱放電電流參數值宜符合下表的規(guī)定。表 電源線路浪涌保護器標稱放電電流參數值信號線路的防雷與接地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進、出建筑物的信號線纜,宜選用有金屬屏蔽層的電纜,并宜埋地敷設,在直擊雷非防護區(qū)(LPZ0A)或直擊雷防護區(qū)(LPZOB)與第一防護區(qū)(LPZ1)交界處,電纜金屬屏蔽層應做等電位連接并接地。電子信息系統設備機房的信號線纜內芯線相應端口,應安裝適配的信號線路浪涌保護器,浪涌保護器的接地端及電纜內芯的空線對應接地。2 電子信息系統信號線路浪涌保護器的選擇,應根據線路的工作頻率、傳輸介質、

16、傳輸速率、傳輸帶寬、工作電壓、接口型式、特性阻抗等參數,選用電壓駐波比和插入損耗小的適配的浪涌保護器。信號線路浪涌保護器參數應符合下表的規(guī)定。表 信號線路(有線)浪涌保護器參數表 信號線路、天饋線路浪涌保護器性能參數天饋線路的防雷與接地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架空天線必須置于直擊雷防護區(qū)(LPZOB)內。2 天饋線路浪涌保護器的選擇,應根據被保護設備的工作頻率、平均輸出功率、連接器型式及特性阻抗等參數,選用插入損耗及電壓駐波比小,適配的天饋線路浪涌保護器。3 天饋線路浪涌保護器,宜安裝在收、通信設備的射頻出、入端口處。其參數應符合上表規(guī)定。4 具有多付天線的天饋傳輸系統,每付天線應安裝適配的天饋浪涌

17、保護器。當天饋傳輸系統采用波導管傳輸時,波導管的金屬外壁應與天線架、波導管支撐架及天線反射器作電氣連通。并宜在中頻信號輸入端口處安裝適配的中頻信號線路浪涌保護器,其接地端應就近接地。5 天饋線路浪涌保護器接地端應采用截面積不小于6mm2的多股絕緣銅導線連接到直擊雷非防護區(qū)(LPZ0A)或直擊雷防護區(qū)(LPZOB)與第一防護區(qū)(LPZ1)交界處的等電位接地端子板上。同軸電纜的上部、下部及進機房入口前應將金屬屏蔽層就近接地。程控數字用戶交換機線路的防雷與接地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程控數字用戶交換機及其它通信設備信號線路,應根據總配線架所連接的中繼線及用戶線性質選用適配的信號線路浪涌保護器。2 浪涌保

18、護器對雷電流的響應時間應為納秒(ns)級,標稱放電電流應大于或等于0.5kA,并應滿足線路傳輸速率及帶寬要求。3 浪涌保護器的接地端應與配線架接地端相連,配線架的接地線應采用截面積不小于16mm2的多股銅線,從配線架接至機房的局部等電位接地端子板上。配線架及程控用戶交換機的金屬支架、機柜均應做等電位連接并接地。計算機網絡系統的防雷與接地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進、出建筑物的傳輸線路上浪涌保護器的設置:1) A級防護系統宜采用2級或3級信號浪涌保護器;2) B級防護系統宜采用2 級信號浪涌保護器;3) C、D 級防護系統宜采用1級或2級信號浪涌保護器。各級浪涌保護器宜分別安裝在直擊雷非防護區(qū)(LPZ

19、0A)或直擊雷防護區(qū)(LPZOB)與第一防護區(qū)(LPZ1)、及第一防護區(qū)(LPZ1)與第二防護區(qū)(LPZ2)的交界處。2 計算機設備的輸入/輸出端口處,應安裝適配的計算機信號浪涌保護器。3 系統的接地1) 機房內信號浪涌保護器的接地端,宜采用截面積不小于1.5mm2的多股絕緣銅導線,單點連接至機房局部等電位接地端子板上;計算機機房的安全保護地、信號工作地、屏蔽接地、防靜電接地、浪涌保護器接地等均應連接到局部等電位接地端子板上。2) 當多個計算機系統共用一組接地裝置時,宜分別采用M型或Mm組合型等電位連接網絡。安全防范系統的防雷與接地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置于戶外的攝像機信號控制線輸出、輸入端口應

20、設置信號線路浪涌保護器。2 主控機、分控機的信號控制線、通信線、各監(jiān)控器的報警信號線,宜在線路進出建筑物直擊雷非防護區(qū)(LPZ0A)或直擊雷防護區(qū)(LPZOB)與第一防護區(qū)(LPZ1)交界處裝設適配的線路浪涌保護器。3 系統視頻、控制信號線路及供電線路的浪涌保護器,應分別根據視頻信號線路、解碼控制信號線路及攝像機供電線路的性能參數來選擇。4 安防系統戶外的交流供電線路、視頻信號線路、控制信號線路應有金屬屏蔽層并穿鋼管埋地敷設,屏蔽層及鋼管兩端應接地,信號線路、供電線路應分開敷設。5 安防系統的接地應采用共用接地。主機房應設置等電位連接網絡,接地線不得形成封閉回路,系統接地干線宜采用截面積不小于

21、16mm2的多股銅芯絕緣導線?;馂淖詣訄缶跋缆搫涌刂葡到y的防雷與接地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火災報警控制系統的報警主機、聯動控制盤、火警廣播、對講通信等系統的信號傳輸線纜宜在進出建筑物直擊雷非防護區(qū)(LPZ0A)或直擊雷防護區(qū)(LPZOB)與第一防護區(qū)(LPZ1)交界處裝設適配的信號浪涌保護器。2 消防控制中心與本地區(qū)或城市“119”報警指揮中心之間聯網的進出線路端口應裝設適配的信號浪涌保護器。3 消防控制室內,應設置等電位連接網絡,室內所有的機架(殼)、金屬線槽、設備保護接地、安全保護接地、浪涌保護器接地端均應就近接至等電位接地端子板。4 區(qū)域報警控制器的金屬機架(殼)、金屬線槽(或鋼管)、

22、電氣豎井內的接地干線、接線箱的保護接地端等,應就近接至等電位接地端子板。5 火災自動報警及聯動控制系統的接地應采用共用接地。接地干線應采用截面積不小于16mm2的銅芯絕緣線,并宜穿管敷設接至本樓層(或就近)的等電位接地端子板。監(jiān)控系統的防雷與接地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監(jiān)控系統的各種線路,在建筑物直擊雷非防護區(qū)(LPZ0A)或直擊雷防護區(qū)(LPZOB)與第一防護區(qū)(LPZ1)交界處應裝設線路適配的浪涌保護器。2 監(jiān)控系統中央控制室內,應設等電位連接網絡。室內所有設備金屬機架(殼)、金屬線槽、保護接地和浪涌保護器的接地端等均應做等電位連接并接地。3 監(jiān)控系統的接地應采用共用接地,其接地干線應采用截面

23、不小于16mm2的銅芯絕緣導線,并應穿管敷設接至就近的等電位接地端子板。有線電視系統的防雷與接地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進、出建筑物的信號傳輸線,宜在入、出口處裝設適配的浪涌保護器。2 有線電視信號傳輸線路,宜根據其干線放大器的工作頻率范圍、接口型式以及是否需要供電電源等要求,選用電壓駐波比和插入損耗小的適配的浪涌保護器。3 進、出前端設備機房的信號傳輸線,宜裝設適配的浪涌保護器。機房內應設置局部等電位接地端子板,采用截面積不小于16mm2的銅芯絕緣導線并穿金屬管,就近接至機房外的等電位連接帶。通信基站的防雷與接地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通信基站的雷電防護宜先進行雷電風險評估及雷電防護分級。2 基站的

24、天線必須設置于直擊雷防護區(qū)(LPZOB)內。3 基站天饋線應從鐵塔中心部位引下,同軸電纜在其上部、下部和經走線橋架進入機房前,屏蔽層應就近接地。當鐵塔高度大于或等于60m 時,同軸電纜金屬屏蔽層還應在鐵塔中部增加一處接地。4 通信基站的信號電纜應穿鋼管埋地進入機房,并應在入戶配線架處安裝信號線路浪涌保護器,電纜內的空線對應做保護接地。站區(qū)內嚴禁布放架空線纜。當采用光纜傳輸信號時,光纜的所有金屬接頭、金屬擋潮層、金屬加強芯等,應在入戶處直接接地。5 基站的電源線路宜埋地引入機房,埋地長度不宜小于50m。電源進線處應安裝電源線路浪涌保護器。建筑物電子信息系統防雷工程中采用的器材,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

25、標準的規(guī)定,并應有合格證件。電工、焊工和電氣調試人員,必須持證上崗。測試儀表、量具,應鑒定合格,必須在有效期內。6.2接地裝置鋼質接地裝置采用焊接連接時搭接長度的規(guī)定鋼質接地裝置應采用焊接連接。其搭接長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扁鋼與扁鋼搭接為扁鋼寬度的2倍,不少于三面施焊;2 圓鋼與圓鋼的搭接為圓鋼直徑的6 倍,雙面施焊;3 圓鋼與扁鋼搭接為圓鋼直徑的6 倍,雙面施焊;4 扁鋼和圓鋼與鋼管、角鋼、互相焊接時,除應在接觸部位兩側施焊外,還應增加圓鋼搭接件;5 焊接部位應作防腐處理。當接地裝置使用銅質或銅質與鋼質共同使用時的連接方法銅質接地裝置應采用焊接或熔接,鋼質和銅質接地裝置之間連接應采用熔接方法連接,連接部位應作防腐處理。6.3接地線接地裝置應在不同處采用兩根連接導體與室內總等電位接地端子板相連接。接地裝置與室內總等電位連接帶的連接導體截面積,銅質接地線不應小于50mm2,鋼質接地線不應小于80mm2。接地線與金屬管道等自然接地體的連接,應采用焊接。如焊接有困難時,可采用卡箍連接,但應有良好的導電性和防腐措施。鋼筋混凝土建筑物宜在電子信息系統機房第一防護區(qū)(LPZ1)與第二防護區(qū)(LPZ2)界面處預埋與房屋結構內主鋼筋相連的等電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