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防火道路設計規(guī)范_4_01_第1頁
森林防火道路設計規(guī)范_4_01_第2頁
森林防火道路設計規(guī)范_4_01_第3頁
森林防火道路設計規(guī)范_4_01_第4頁
森林防火道路設計規(guī)范_4_0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中華人民國國家標準GBGB*2012森林防火道路設計規(guī)(征求意見稿)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Forest Fire-proof Road2012-*-* 發(fā)布 2012-*-* 實施- 72 - / 74目 次1 總則12 一般規(guī)定43 路線93.1 一般規(guī)定93.2 橫斷面設計93.3 平面設計103.4 縱斷面設計154 路基184.1 總體設計184.2 路基排水、防護與加固設計204.3 特殊路基設計235 路面276 橋涵327 路線交叉357.1 立體交叉357.2 平面交叉357.3 與公路交叉367.4 與鐵路交叉367.5 與管線等交叉378 沿線

2、設施與其它工程38本標準用詞說明45附件 森林防火道路設計規(guī)條文說明471 總則482 一般規(guī)定503 路線524 路基605 路面636 橋涵647 路線交叉678 沿線設施與其他工程701 總則1.0.1 為統(tǒng)一森林防火道路設計技術標準,完善工程建設標準體系,提高工程建設標準化水平,特制定本規(guī)。1.0.2本規(guī)適用于全國國有林區(qū)和集體林區(qū)的新建或改建森林防火道路的設計。已批復的林業(yè)局(場)總體設計,新建森林防火道路時,必須按本規(guī)規(guī)定設計;改建森林防火道路應執(zhí)行本規(guī)的規(guī)定。未開發(fā)大片林區(qū),林業(yè)局(場)總體設計時應使防火道路達到必要的密度;森林防火道路的設計,必須按本規(guī)規(guī)定設計。1.0.3森林防

3、火道路主要由森林防火公路和簡易道路兩部分組成。1.0.4森林防火公路根據(jù)公路在路網(wǎng)中的功能、作用、輻射林地面積與適應的交通量分為林防級公路、林防二級公路與林防三級公路共三個等級。1.0.5防火公路等級的選用應根據(jù)公路功能、路網(wǎng)規(guī)劃、交通量,并充分考慮項目所在地區(qū)的綜合運輸體系、遠期發(fā)展等,經(jīng)論證后確定。1. 林防級公路供汽車行駛的雙車道公路。將各種汽車折合成小客車的年平均日交通量500015000輛;或適用于森林防火工程建設規(guī)劃防火道路網(wǎng)中起骨干作用的防火公路主干線;局際間的防火公路主干線;林業(yè)局通往主要林場(所)址(主要居民點)的防火公路主干線;林業(yè)局通往航空護林防火林1級和林2級機場的進場

4、道路。2. 林防二級公路主要供汽車行駛的雙車道公路。將各種車輛折合成小客車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0006000輛;或適用于森林防火工程建設規(guī)劃防火道路網(wǎng)中起重要作用的防火公路干線;局際間的防火公路干線;林業(yè)局通往林場(所)址的防火公路干線;林業(yè)局通往航空護林防火林3級和林直級機場的進場道路。3. 林防三級公路雙車道,主要供汽車行駛的雙車道公路;將各種車輛折合成小客車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000輛以下。單車道,將各種車輛折合成小客車的年平均日交通量400輛以下?;蜻m用于森林防火工程建設規(guī)劃防火道路網(wǎng)中的防火公路支線、岔線;林場(所)經(jīng)營區(qū)域的防火公路支線、岔線。林業(yè)局、林場(所)址通往防火氣象站的道路;

5、林場(所)址通往航空護林防火林臨直升機起降點的防火公路。4對于各種汽車折合成小客車的年平均日交通量大于15000輛且具有防火功能的公路,應執(zhí)行與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 B01)相配套的規(guī)、標準。1.0.6各級防火公路設計交通量的預測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林防一級、林防二級防火公路的設計交通量應按15年預測;林防三級防火公路可根據(jù)實際情況確定。2. 設計交通量預測的起算年應為該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中的計劃通車年。3. 設計交通量的預測應充分考慮走廊帶圍遠期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綜合運輸體系的影響。 1.0.7 一條防火公路,可分段選用不同的等級或同一等級不同的設計速度、路基寬度,但不同等級、設計速度

6、、路基寬度間的銜接應協(xié)調(diào),過渡應順適。1.0.8 采用分期修建的防火公路,必須遵照統(tǒng)籌規(guī)劃、總體設計、分期實施的原則,使前期工程在后期仍能充分利用;其線形標準、路基填土高度、荷載標準與橋涵標準應符合相應等級防火公路的要求。1.0.9 防火道路建設必須貫徹國家環(huán)境保護的政策,并符合以下規(guī)定:1防火道路環(huán)境保護應貫徹“以防為主、以治為輔、綜合治理”的原則。2防火道路建設應根據(jù)自然條件進行綠化、美化路容、保護環(huán)境。3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的地區(qū),或因工程施工可能造成環(huán)境近期難以恢復的地帶,應作環(huán)境保護設計。1.0.10 位于城市道路網(wǎng)規(guī)劃圍的防火道路設計,應按現(xiàn)行的有關城市道路的設計規(guī)執(zhí)行;位于公路網(wǎng)規(guī)劃圍的

7、防火道路設計,應按現(xiàn)行的有關公路的設計規(guī)執(zhí)行。位于上述規(guī)劃圍外的防火道路設計,應按本規(guī)執(zhí)行。1.0.11森林防火簡易道路的設計規(guī)定簡易道路包括塔道和防火巡護道路。1. 塔道設計主要技術要求塔道分為車行塔道和人行塔道兩種。1)車行塔道車行塔道通行車型按吉普車、微型小貨車設計;路線選設宜選在向陽的坡面上、樹根齊地坎平、不宜破壞原地面草皮,減少沖刷,就地取材、整平壓實,應符合行車安全的基本要求;道路寬度3.0m;最小平曲線半徑10m,設計最大縱坡,不宜大于15%;2)人行塔道路線選設應盡量設在向陽的坡面上,隨坡就勢,應符合通行安全的基本要求;道路寬度為1.0m,最大坡度不宜大于45°;陡坡

8、設置梯道時,梯道踏步高度不宜大于20cm,踏步寬度不宜小于30cm;險情易發(fā)地段必須設置安全扶手,保證通行安全。2. 防火巡護道路的基本要求地面防火巡護道路,分為摩托車巡護與騎馬巡護兩種。摩托車巡護道路,應盡量利用已有道路巡護,不宜另設專用道路。騎馬巡護道路,一般在管轄巡護區(qū)域無固定巡護路線,宜盡量在已有道路、林間毛道、獸徑的基礎上擇路而行,不宜設專用道路。1.0.12森林防火道路工程設計,除應符合本規(guī)外,尚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有關強制性標準的規(guī)定。2 一般規(guī)定2.0.1 森林防火公路設計車輛的外廓尺寸規(guī)定如表2.0.1。表2.0.1 設計車輛外廓尺寸車 輛 類 型總 長(m)總 寬(m)總 高(m

9、)前 懸(m)軸 距(m)后 懸(m)小客車61.820.83.81.4載重汽車122.541.56.54鞍式列車162.541.24+8.822.0.2 交通量換算采用小客車為標準車型, 各種車型車輛折算系數(shù)規(guī)定如表2.0.2。表2.0.2 各汽車代表車型與車輛折算系數(shù)汽車代表車型車輛折算系數(shù)說明小客車1.019座的客車和載質(zhì)量2t的貨車中型車1.519座的客車和載質(zhì)量2t7t的貨車大型車2.0載質(zhì)量7t14t的貨車拖掛車3.0載質(zhì)量14t的貨車注: 畜力車、人力車、自行車等非機動車,在設計交通量換算中按路側干擾因素計。 林防一級公路上行駛的拖拉機按路側干擾因素計。 林防二級、林防三級公路上

10、行駛的拖拉機每輛折算為4輛小客車。 通行能力分析所要求的車輛折算系數(shù)應針對路段、交叉口等形式,按不同的地形條件和交通需求,采用相應的折算系數(shù)。2.0.3 森林防火公路的設計車速度規(guī)定如表2.0.3。表2.0.3 森林防火公路設計車速防火公路等級林防一級林防二級林防三級設計車速(km/h)8060403020注:林防一級公路位于地形、地質(zhì)等條件復雜的山區(qū),經(jīng)論證該路段的設計速度可采用40km/h。2.0.4 森林防火公路的建筑限界,應符合圖2.0.4的規(guī)定。在建筑限界不得有任何設施的侵入。1當設置有緊急停車帶、爬坡車道、慢車道、錯車道時,建筑界限應包括相應部分的寬度。2當橋梁設置檢修道、人行道時

11、,建筑界限應包括相應部分的寬度。3一條公路應采用同一凈高。林防一級公路的凈高應為5.0m;林防二級、林防三級公路的凈高應為4.50m。4檢修通道、人行道與行車道分開設置時,其凈高應為2.50m。圖中: W行車道寬度;H凈空高度;L側向寬度:路肩寬度減去0.25m;E建筑限界頂角寬度:當L1m時,E=L;當L1m時,E=1m。圖2.0.4 建筑界限圖2.0.5 森林防火公路設計時,汽車荷載的計算圖示、荷載等級與其標準值和加載方法等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汽車荷載由車道荷載和車輛荷載組成。橋梁結構的整體計算采用車道荷載;橋梁結構的局部加載、涵洞、橋臺和擋土墻土壓力等的計算采用車輛荷載。車道荷載與車輛荷載

12、的作用不得疊加。2. 汽車荷載分為公路I級和公路級兩個等級。各級森林防火公路橋涵設計的汽車荷載等級應符合表2.0.5-1規(guī)定。表2.0.5-1 汽車荷載等級防火公路等級林防一級林防二級林防三級汽車荷載等級公路級公路級公路級注: 林防一級公路重型車輛多時,其橋涵設計可采用公路I級汽車荷栽。 林防三級公路重型車輛少時,其橋涵設計可采用公路級車道荷載效應的0.8倍,車輛荷載效應可采用0.7倍。3車道荷載的計算圖示如圖2.0.5-1。圖2.0.5-1 車道荷載1)公路I級車道荷載的均布荷載標準值為qK=10.5kN/m;集中荷載標準值PK按以下規(guī)定選?。簶蚝嬎憧鐝叫∮诨虻扔?m時,PK=180kN;

13、橋涵計算跨徑等于或大于50m時,PK=360kN;橋涵計算跨徑大于5m、小于50m時,PK值采用直線插求得。計算剪力效應時,上述集中荷載標準值PK應乘以1.2的系數(shù)。2)公路級車道荷載的均布荷載標準值qK和集中荷載標準值PK,為公路I級車道荷載的0.75倍。3)車道荷載的均布荷載標準值應滿布于使結構產(chǎn)生最不利效應的同號影響線上;集中荷載標準值只作用于相應影響線中一個影響線峰值處。4公路I級和公路級汽車荷載采用一樣的車輛荷載標準值。車輛荷載的平、立面布置圖如圖2.0.5-2,主要技術指標規(guī)定如表2.0.5-2。圖2.0.5-2 車輛荷載布置圖(軸重力單位:kN;尺寸單位:m)表2.0.5-2 車

14、輛荷載主要技術指標項目單位技術指標項目單位技術指標車輛重力標準值kN550輪 距m1.8前軸重力標準值kN30前輪著地寬度與長度m0.3×0.2中軸重力標準值kN2×120中、后輪著地寬度與長度m0.6×0.2后軸重力標準值kN2×140車輛外形尺寸(長×寬)m15×2.5軸 距m3+1.4+7+1.45車道荷載橫向分布系數(shù),應按設計車道數(shù)如圖2.0.5-3布置車輛荷載進行計算。圖2.0.5-3 車輛荷載橫向布置(尺寸單位:m)6. 汽車荷載沖擊力應按下列規(guī)定計算:1)鋼橋、鋼筋混凝土與預應力混凝土橋、圬工拱橋等上部構造和鋼支座、板式

15、橡膠支座、盆式橡膠支座與鋼筋混凝土柱式墩臺,應計算汽車的沖擊作用。2)填料厚度(包括路面厚度)等于或大于0.5m的拱橋、涵洞以與重力式墩臺不計沖擊力。 3)支座的沖擊力,按相應的橋梁取用。4)汽車荷載的沖擊力標準值為汽車荷載標準值乘以沖擊系數(shù)。 5)沖擊系數(shù)可按下式計算: 當1.5Hz時,=0.05當1.5Hz14Hz時,=0.1767ln-0.0157當14Hz時,=0.45式中: 結構基頻(Hz)。 結構基頻宜采用有限元方法計算,對于簡支梁橋可采用下式:式中: 結構的計算跨徑(m); 結構材料的彈性模量(N/m2); 結構跨中截面的截面慣矩(m4); 結構跨中處的每延米質(zhì)量(kg/m);

16、結構跨中處的每延米結構重力(N/m); 重力加速度=9.81(m/s2)。6)汽車荷載的局部加載與在T梁、箱梁懸臂板上的沖擊系數(shù)采用1.3。2.0.6森林防火公路設計時,人群荷載標準值按下列規(guī)定采用:1)橋梁計算跨徑小于或等于50m時,人群荷載標準值為3.0kN/m2;橋梁計算跨徑等于或大于150m時,人群荷載標準值為2.5kN/m2;橋梁計算跨徑在大于50m、小于150m時,可由線性插得到人群荷載標準值??鐝讲坏鹊倪B續(xù)結構,采用最大計算跨徑的人群荷載標準值。城鎮(zhèn)郊區(qū)行人密集地區(qū)的橋梁,人群荷載標準值為上述標準值的1.15倍。專用人行橋梁,人群荷載標準值為3.5kN/m2。2)人群荷載在橫向布

17、載時應布置在人行道的凈寬度;而在縱向布載時應施加于使結構產(chǎn)生最不利荷載效應的區(qū)段。3)人行道板(局部構件)可以一塊為單元,按標準值4.0kN/m2的均布荷載計算。4)計算人行道欄桿時,作用在欄桿立柱頂上的水平推力標準值取0.75kN/m;作用在欄桿扶手上的豎向力標準值取1.0kN/m。2.0.7 確定森林防火公路用地圍時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 森林防火公路用地圍為路堤兩側排水溝外邊緣(無排水溝時為路堤或護坡道坡腳)以外,或路塹坡頂截水溝外邊緣(無截水溝為坡頂)以外不小于1m圍的土地;在有條件的地段,林防一級公路不小于2m圍的土地為防火公路用地圍。高填深挖等特殊設計路段,可根據(jù)特殊設計的需要確定用

18、地圍。2. 森林防火公路符合林火阻隔工程條件的路段,應根據(jù)防火工程建設規(guī)劃確定的路段位置、防火隔離帶寬度和長度,按照防火要求確定公路用地圍。3. 橋涵防護工程、平面交叉、交通安全設施、管理設施等用地,應根據(jù)實際需要確定用地圍。4. 森林防火公路用地圍,不得修建非防火公路用房屋等其它建筑物,如開挖溝渠、埋設電桿、管線等設施。2.0.8 森林防火公路抗震設計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系數(shù)小于或等于0.05的地區(qū),除有特殊要求外,可采用簡易設防。2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系數(shù)等于0.10、0.15、0.20、0.30的地區(qū),應進行抗震設計。3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系數(shù)大于或等于0.4的地區(qū),應進行專門的抗

19、震研究和設計。4做過地震小區(qū)劃的地區(qū),應按主管部門審批的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系數(shù)進行抗震設計。3路線3.1 一般規(guī)定3.1.1森林防火公路的路線設計,應按照森林防火工程建設規(guī)劃的防火道路網(wǎng)所確定的路線,綜合路線沿線的建設條件,進行方案比選。防火道路路線設計不宜占用良田、節(jié)約土地,少拆房屋、方便群眾,保護風景名勝、重視環(huán)境保護。3.1.2 森林防火公路路線設計應綜合考慮公路的平面、縱斷面、橫斷面三者間的關系,做到平面順適、縱面均衡、橫面合理。3.2 橫斷面設計3.2.1 車道寬度應符合表3.2.1規(guī)定。表3.2.1 車 道 寬 度設計速度(km/h)8060403020車道寬度(m)3.753.50

20、3.503.253.00(單車道時為3.50)3.2.2森林防火公路的行車道數(shù)、路肩寬度、路基寬度應符合表3.2.2規(guī)定。表3.2.2 路 幅 寬 度防火公路等級林防一級、林防二級、林防三級設計車速(km/h)806040302015車 道 數(shù)222221硬路肩寬度(m)一般值1.500.75最小值0.750.25土路肩寬度(m)一般值0.750.750.750.500.250.50最小值0.500.50路基寬度(m)一般值12.0010.008.507.506.504.50最小值10.008.50注:“一般值”為正常情況下的采用值;“最小值”為條件受限制時可采用的值。1. 表中所列各級公路路

21、基寬度為車道寬度與路肩寬度之和,當設有爬坡車道、慢車道、錯車道等時,應計入這些部分的寬度。2. 林防一級公路因交通量、交通組成等需設置慢車道的路段,設計速度為80km/h時,其路基寬度可采用15.0m;設計速度為60km/h時可采用12.0m。3林防一級公路的連續(xù)上坡路段,當通行能力、運行安全受到影響時,應設置爬坡車道。爬坡車道寬度應為3.50m。4. 林防三級公路宜采用雙車道路基寬;交通量小的路段,可采用單車道4.50m路基寬。采用4.50m路基時,應間隔不大于300m的距離設置錯車道。設置錯車道路段的路基寬度應不小于6.50m,有效長度應不小于20m。5連續(xù)長、陡下坡路段,危與運行安全處應

22、設置避險車道,其寬度不應小于4.5m。6確定路基寬度時,硬路肩寬度、土路肩寬度等的“一般值”和“最小值”應同類項相加。3.3 平面設計3.3.1林防一級、林防二級公路平面線形應由直線、圓曲線、回旋線三種要素組成。林防三級公路平面線形應由直線、圓曲線兩種要素組成。3.3.2森林防火公路的直線路段設計,應根據(jù)路線所處的地形、地物、自然景觀與經(jīng)驗等合理布設。對直線段的最大長度與最小長度應有所限制,一條防火公路的直線與曲線長度設計應合理。3.3.3 兩圓曲線間以直線徑相連接時,直線的長度不宜過短。1. 設計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時,同向圓曲線間最小直線長度(以m計)以不小于設計速度(以km/h計)

23、的6倍為宜;反向圓曲線間的最小直線長度(以m計)以不小于設計速度(以km/h計)的2倍為宜。2. 設計速度小于或等于40km/h時,可參照上述規(guī)定執(zhí)行。3.3.4 各級公路平面不論轉角大小,均應設置圓曲線。在選用圓曲線半徑時,應與設計速度相適應。3.3.5圓曲線最小半徑應符合表3.3.5的規(guī)定。表3.3.5圓曲線最小半徑設計車速(km/h)8060403020一般值(m)4002001006530極限值(m)250125603015不設超高最小半徑(m)路拱2.0%25001500600350150路拱2.0%33501900800450200注:“一般值”為正常情況下的采用值;“最小值”為條

24、件受限制時可采用的值。3.3.6圓曲線最大半徑值不宜超過10 000m。3.3.7 直線與小于表3.3.5所列不設超高圓曲線最小半徑相銜接處,應設置回旋線。林防三級公路的直線與小于不設超高的圓曲線最小半徑相銜接處,可不設回旋線,用超高、加寬過渡段徑向連接。3.3.8平曲線最小長度規(guī)定如表3.3.8。表3.3.8 平曲線最小長度設計速度(km/h)8060403020平曲線最小長度(m)一般值400300200150100最小值140100705040注:“一般值”為正常情況下的采用值;“最小值”為條件受限制時可采用的值。3.3.9 當路線轉角7°時,應設置較長的平曲線,其長度規(guī)定如表

25、3.3.9。表3.3.9 轉角7°時的平曲線長度設計速度(km/h)8060403020平曲線長度(m)1 000/700/500/350/280/注:表中為路線轉角值(°),當2°時,按=2°計算。3.3.10 半徑不同的同向圓曲線徑相連接處,應設置回旋線。但符合下述條件時可不設回旋線:1. 小圓半徑大于表3.3.5規(guī)定的不設超高最小半徑時。2. 小圓半徑大于表3.3.10規(guī)定,且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表3.3.10 復曲線中小圓臨界圓曲線半徑設計速度(km/h)80604030臨界圓曲線半徑(m)9005002501301)小圓按最小回旋線長度設回旋線

26、時,大圓與小圓的移值之差小于0.10m時;2)設計速度等于80km/h,大圓半徑(Rl)與小圓半徑(R2)之比小于1.5時;3)設計速度小于80km/h,大圓半徑(Rl)與小圓半徑(R2)之比小于2時。3.3.11回旋線最小長度規(guī)定如表3.3.11?;匦€長度應隨圓曲線半徑的增大而增長。圓曲線按規(guī)定需設置超高時,回旋線長度還應大于超高過渡段長度。表3.3.11 回旋線最小長度設計速度(km/h)8060403020回旋線最小長度(m)7050352520注:林防三級公路為超高、加寬過渡段長度。3.3.12 圓曲線超高1當圓曲線半徑小于表3.3.5規(guī)定的不設超高最小半徑時,應在曲線上設置超高。超

27、高橫坡度應按設計車速、圓曲線半徑、路面類型、自然條件和車輛組成等情況確定,必要時應按運行速度予以驗算。森林防火公路曲線超高值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各級防火公路圓曲線部分的最大超高值:一般地區(qū):8%;積雪冰凍地區(qū):6%。2)各級防火公路圓曲線部分的最小超高值不應小于其直線部分的正常路拱橫坡度。3)防火公路接近城鎮(zhèn)且混合交通量較大的路段,車速受到限制,按規(guī)定設置超高有困難時,可按表3.3.12-1規(guī)定設置超高。 表3.3.12-1 車速受限制時最大超高值設 計 速 度(km/h)806040、30、20超  高  值 (%)6422. 各圓曲線半徑所設置的超高值應根據(jù)設

28、計速度、圓曲線半徑、公路條件、自然條件等經(jīng)計算確定。3超高過渡段由直線段的雙向路拱橫斷面逐漸過渡到圓曲線段的全超高單向橫斷面,其間必須設置超高過渡段。超高漸變率按旋轉軸位置規(guī)定如表3.3.12-2。表3.3.12-2超 高 漸 變 率 設 計 速 度(km/h)超 高 旋 轉 軸 位 置中  線邊  線801/2001/150601/1751/125401/1501/100301/1251/75201/1001/504超高過渡方式1)超高橫坡度等于路拱坡度時,將外側車道繞路中線旋轉,直至超高橫坡度。2)超高橫坡度大于路拱坡度時,分別采用以下三種過渡方式: 繞側車道

29、邊緣旋轉:新建工程宜采用此種方式。 繞路中線旋轉:改建工程可采用此方式。 繞外側車道邊緣旋轉:路基外緣標高受限制或路容美觀有特殊要求時可采用此種方式。5. 超高的過渡應在回旋線全長圍進行。當回旋線較長時,超高過渡段可設在回旋線的某一區(qū)段圍,其超高過渡段的縱向漸變率不得小于1/330,全超高斷面宜設在緩圓點或圓緩點處。3.3.13 圓曲線加寬各級防火公路的圓曲線半徑小于或等于250m時,應設置加寬。雙車道防火公路路面加寬值應符合表3.3.13的規(guī)定。圓曲線加寬類別應根據(jù)該防火公路的交通組成確定。林防一級公路以與設計速度為40km/h的林防二級公路有集裝箱半掛車通行時,應采用第3類加寬值;不經(jīng)常通

30、行集裝箱半掛車時,可采用第2類加寬值。林防三級公路和設計速度為30km/h的林防二級公路可采用第1類加寬值。表3.3.13 雙車道路面加寬值加寬類別圓曲線半徑加寬值(m)(m)汽車軸距加前懸(m)2502002001501501001007070505030302525202015150.40.60.81.01.21.41.82.22.5280.60.70.91.21.52.0-35.2 + 8.80.81.01.52.02.5-注:單車道防火公路路面加寬值應為表3.3.13規(guī)定值的一半。當圓曲線加寬時,路基與路面同時加寬,加寬部分應設置在圓曲線的側。雙車道防火公路當采取強制性措施實行分向行駛

31、的路段,其圓曲線半徑較小時,側車道的加寬值應大于外側車道的加寬值,設計時應通過計算確定其差值。設置回旋線或超高過渡段時,加寬過渡段長度應采用與回旋線或超高過渡段長度一樣的數(shù)值;不設回旋線或超高過渡段時,加寬過渡段長度應按漸變率為1:15且長度不小于10m的要求設置。防火公路的加寬過渡段的設置,應采用在相應的回旋線或超高、加寬過渡段全長圍,按其長度成比例增加的方式。3.3.14林防三級公路的直線同小于表3.3.5不設超高的圓曲線最小半徑徑相連接處,和半徑小于或等于250m的圓曲線徑相連接處,應設置超高、加寬過渡段。3.3.15林防三級公路的超高、加寬過渡段長度應分別按超高和加寬的有關規(guī)定計算,取

32、其較長者,但最短應符合漸變率為1:15且不小于10m的要求。3.3.16林防三級公路的超高、加寬過渡段應設在緊接圓曲線起點或終點的直線上。受地形條件或其他特殊情況限制時,允許將超高、加寬過渡段的一部分插入曲線,但插入曲線的長度不得超過超高、加寬過渡段長度的一半。不同半徑的同向圓曲線徑相連接構成的復曲線,其超高、加寬過渡段應對稱地設在銜接處的兩側。3.3.17林防三級公路設人工構造物處,當因設置超高、加寬過渡段而在圓曲線起、終點側邊緣產(chǎn)生明顯轉折時,可采用路面加寬邊緣線與圓曲線上路面加寬后的邊緣圓弧相切的方法予以消除。3.3.18視距1防火公路的停車視距、會車視距與超車視距應符合表3.3.18-

33、1規(guī)定。表3.3.18-1 停車視距、會車視距與超車視距設計速度(km/h)8060403020停車視距(m)11075403020會車視距(m)220150806040超車視距(m)一般值550350200150100最小值35025015010070注: 積雪冰凍地區(qū)的停車視距宜適當增長。 雙車道公路應間隔設置具有超車視距的路段。 具干線功能的林防一級公路宜在3min的行駛時間,提供一次滿足超車視距要求的超車路段。其他雙車道防火公路可根據(jù)情況間隔設置具有超車視距的路段。2大型車比例高的林防一級公路、林防二級公路的下坡路段,應采用下坡段貨車停車視距對相關路段進行檢驗。下坡段貨車停車視距應符合

34、表3.3.18-2規(guī)定。表3.3.18-2 下坡段貨車停車視距(m)設計速度停車視距(m)(km/h)縱坡坡度(%)806040302001258550352031308950352041329l5035205136935035206139955035207-975035208-35209-203.3.19回頭曲線1越嶺路線應利用地形自然展線,避免設置回頭曲線。林防二級公路、林防三級公路在自然展線無法爭取需要的距離以克服高差,或因地形、地質(zhì)條件所限不能采取自然展線時,可采用回頭曲線。2相鄰回頭曲線間應有較長的距離。由一個回頭曲線的終點至下一個回頭曲線起點的距離,設計速度為40km/h、30km

35、/h、20km/h時,分別應不小于200m、150m、100m。3回頭曲線各部分的技術指標應符合表3.3.19的規(guī)定。表3.3.19 回頭曲線技術指標主線設計速度(km/h)403020回頭曲線設計速度(km/h)35302520圓曲線最小半徑(m)40302015回旋線最小長度(m)35302520超高橫坡度(%)6666雙車道路面加寬值(m)2.52.52.53.0最大縱坡(%)3.53.54.04.53.4 縱斷面設計3.4.1 縱坡1. 森林防火公路的最大縱坡設計,應符合表3.4.1-1的規(guī)定。表3.4.1-1 最 大 縱 坡設計速度(km/h)8060403020最大縱坡(%)567

36、89注: 公路改建中,設計速度為40km/h、30km/h、20km/h的利用原有公路的路段,經(jīng)技術經(jīng)濟論證,最大縱坡值可增加1%。 越嶺路線連續(xù)上坡(或下坡)路段,相對高差為200500m時,平均縱坡不應大于5.5%;相對高差大于500m時,平均縱坡不應大于5%。任意連續(xù)3km路段平均縱坡不應大于5.5%。 林防三級公路位于海拔2000m以上或積雪冰凍地區(qū)的路段,最大縱坡不應大于8%。2縱坡長度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縱坡的最小坡長應符合表3.4.1-2規(guī)定。表3.4.1-2 最 小 坡 長設計速度(km/h)8060403020最小坡長(m)200150120100602)不同縱坡的最大坡長應

37、符合表3.4.1-3規(guī)定。表3.4.1-3 不同縱坡最大坡長設計速度最大坡長(m)(km/h)縱坡坡度(%)8060403020311001200-490010001100110012005700800900900100065006007007008007-5005006008-3003004009-20030010-2003)連續(xù)上坡(或下坡)時,應在不大于表3.4.1-3所規(guī)定的縱坡長度圍設置緩和坡段。緩和坡段的縱坡應不大于3%,其長度應符合縱坡長度的規(guī)定。3森林防火公路縱坡變更處應設置豎曲線。豎曲線最小半徑和最小長度應符合表3.4.1-4規(guī)定。表3.4.1-4 豎曲線最小半徑和豎曲線長度

38、設計速度(km/h)8060403020凸形豎曲線最小半徑(m)一般值4500200O700400200極限值300014000450250100凹形豎曲線最小半徑(m)一般值30001 500700400200極限值20001000450250100豎曲線長度(m)一般值170120906050極限值7050352520注:“一般值”為正常情況下的采用值;“最小值”為條件受限制時可采用的值。3.4.2豎曲線與平曲線組合1. 防火公路的最大合成坡度值應符合表3.4.2的規(guī)定。表3.4.2 防火公路最大合成坡度防火公路等級林防一級林防二級林防三級設計車速(km/h)8060403020最大合成坡

39、度 (%)9.09.510.010.010.02. 在超高過渡的變化處,合成坡度不應設計為0%。當合成坡度小于0.5%時,應采取綜合排水措施,保證路面排水暢通。當陡坡與小半徑圓曲線相重疊時,宜采用較小的合成坡度。特別是下述情況,其合成坡度必須小于8%。1)冬季路面有積雪、結冰的地區(qū);2)自然橫坡較陡峻的傍山路段;3)非汽車交通量較大的路段。3. 當豎曲線與平曲線組合時,豎曲線宜包含在平曲線。凸形豎曲線的頂部或凹形豎曲線的底部,應避免插入小半徑平曲線或將這些頂點作為反向曲線的轉向點。3.4.3 橋梁與其引道的平、縱、橫技術指標應與路線總體布設相協(xié)調(diào)。橋上縱坡不宜大于4%,橋頭引道縱坡不宜大于5%

40、。位于市鎮(zhèn)混合交通繁忙處,橋上縱坡和橋頭引道縱坡均不得大于3%。4路基4.1 總體設計4.1.1 一般規(guī)定1路基應根據(jù)防火公路等級和使用要求,結合沿線地形、地質(zhì)、水文與筑路材料等情況進行設計,保證其具有足夠的強度、穩(wěn)定性和耐久性。2路基設計應從地基處理、路基填料選擇、路基強度與穩(wěn)定性、防護工程、排水系統(tǒng)、以與關鍵部位路基施工技術等方面進行綜合設計。3路基設計應重視排水設施、防護設施與加固設施的設計,做好一般路基與特殊路基的斷面設計。路基的取土、棄土應進行專門設計,以免造成水土流失、河道堵塞或誘發(fā)路基病害。4路基設計應根據(jù)當?shù)刈匀粭l件和工程地質(zhì)條件,選擇適當?shù)穆坊鶛M斷面形式和邊坡坡度。河谷地段不

41、宜侵占河床,可視具體情況設置其它的結構物和防護工程。5. 路堤基底應清理和壓實?;讖姸?、穩(wěn)定性不足時,應進行處理,應保證路基穩(wěn)定,減少工后沉降。4.1.2 路基高度設計1新建防火公路的路基設計標高宜采用路基邊緣標高,在設置超高、加寬路段為設超高、加寬前該處邊緣標高;改建防火公路的路基設計標高宜按新建防火公路的規(guī)定執(zhí)行,也可視具體情況而采用行車道中線標高。2路基高度的設計,必須使路基邊緣高度高出最高地面積水高度或最高地下水位高度,并考慮地表水、地下水、毛細水和冰凍的作用,做好排水系統(tǒng)規(guī)劃設計,保證路基不受水害、堅固、穩(wěn)定。3水文與水文地質(zhì)條件不良地段的路基設計最小填土高度不應小于路床處于中濕狀

42、態(tài)的臨界高度;當路基設計標高受限制時,應對潮濕、過濕狀態(tài)的路基進行處理,處理后的土基回彈模量不應小于路面設計規(guī)規(guī)定的要求。4沿河與可能受水浸淹路段的路基設計標高,應不低于表4.1.2規(guī)定的設計洪水頻率的水位加壅水高、波浪侵襲高,以與0.5m的安全高度。表4.1.2 路基設計洪水頻率防火公路等級林防一級林防二級林防三級路基設計洪水頻率1/501/25按具體情況確定4.1.3 路基壓實度應符合表4.1.3的規(guī)定。表4.1.3 路 基 壓 實 度填挖類別路床頂面以下深度(m)路基壓實度(%)林防一級林防二級、林防三級零填與挖方00.3095940.300.8095填 方00.8095940.801.

43、5094931.509290注: 表列數(shù)值以重型擊實試驗法為準; 特殊干旱或特殊潮濕地區(qū)的路基壓實度,表列數(shù)值可適當降低; 林防二級公路修筑瀝青(或水泥)混凝土路面時,其路基壓實度應采用林防一級公路標準。4.1.4 路基橫斷面的各部尺寸,除路基寬度應按本規(guī)第三章各類道路的規(guī)定采用外,應根據(jù)氣候、土質(zhì)、水文、地形等確定。4.1.5 路塹邊坡坡度,應根據(jù)自然條件、土石類別與其結構、邊坡高度、施工方法等確定。當?shù)刭|(zhì)條件良好且土質(zhì)均勻時,可按表4.1.5所列圍并結合實踐經(jīng)驗采用。表4.1.5 路塹邊坡坡度土石類別邊坡最大高度(m)邊坡坡度一般土201:0.51:1.5黃土與類黃土201:0.11:1.

44、25碎石土、卵石土、礫石土膠結和密實201:0.51:1.0中 密201:1.01:1.5風化巖石201:0.51:1.5一般巖石1:0.11:0.5堅 石直立1:0.1注:非均質(zhì)土層,路塹邊坡可采用適應于各土層穩(wěn)定的折線形狀。在砂類土、黃土、易風化碎落的巖石和其它不良的土質(zhì)路塹中,邊溝外側邊緣與邊坡坡腳之間,宜設置碎落臺,其寬度可根據(jù)土質(zhì)和邊坡高度確定,但不宜小于0.5m。當邊坡適當加固或高度小于2m時,可不設置碎落臺。4.1.6 路堤邊坡坡度,應根據(jù)自然條件、填料類別、邊坡高度、施工方法等確定。當路堤基底情況良好時,可按表4.1.6所列數(shù)值并結合實踐經(jīng)驗采用。表4.1.6 路堤邊坡坡度填

45、料 類 別邊坡最大高度(m)邊坡坡度全部高度上部高度下部高度全部坡度上部坡度下部坡度一般粘性土208121:1.51:1.75礫石土、粗砂、中砂121:1.5碎石土、卵石土20128-1:1.51:1.75不易風化的石塊81:1.3201:1.5注:用大于25cm的石塊填筑路堤且邊坡采用干砌者,其邊坡坡度應根據(jù)具體情況確定。浸水部分的路堤邊坡坡度,應采度1:2。修筑在地面橫坡陡于1:5的山坡上的路堤,應將原地面挖成寬度不小于1m的臺階。4.1.7 棄土堆側坡腳至路塹坡頂?shù)木嚯x,可根據(jù)土質(zhì)和邊坡高度采用25m。棄土堆宜設在路塹的下坡一側。當?shù)孛鏅M坡緩于1:5時,可設在路塹兩側。設在山坡下側的棄土

46、堆,應間斷堆集,并應保證棄土堆側地面水能順利排出;設在山坡上側的棄土堆,應連續(xù)堆集,除應根據(jù)地面水情況設置截水溝或排水溝外,并應保證棄土堆和路塹邊坡的穩(wěn)定。當沿河棄土時,不得淤塞河道,擠壓橋孔和造成河岸沖刷。棄土堆邊坡坡度,宜采用1:11:1.5。棄土堆頂面應設置背向路基不小于2%的橫坡。棄土堆宜選擇在低洼處的荒地或坡地。在保證排水的情況下,宜將棄土堆攤平利用。4.1.8取土坑的深度和寬度,應根據(jù)填方取土需要、路基排水、農(nóng)田灌溉、施工方法等確定。取土坑的邊坡,可根據(jù)土質(zhì)確定,靠近路基一側的邊坡不宜陡于11.5。4.1.9 當路肩邊緣與取土坑底的高差小于或等于2m時,取土坑側邊坡可與路堤邊坡徑相

47、連接;高差大于2m、小于或等于6m時,路堤坡腳與取土坑之間,應設置寬1m的護坡道;高差大于6m時,路堤坡腳與取土坑之間,應設置寬2m的護坡道。在地質(zhì)和排水條件良好或經(jīng)濟作物、高產(chǎn)田地段,如采取一定措施足以保證路基穩(wěn)定時,可不設置護坡道。4.2 路基排水、防護與加固設計4.2.1防火公路應根據(jù)沿線地面水和地下水的實際情況,設置必要的邊溝、截水溝、排水溝、滲溝等路基排水設施。必要時可采用暗式排水系統(tǒng),設置雨水口、雨水管等排水設施。4.2.2 路基排水設計應按以下原則進行:1路基排水設計應根據(jù)防火公路沿線地形、地質(zhì)、氣候情況、路基填挖與所處位置等有針對性地布置設計必要的排水設施,使路基排水設施發(fā)揮最

48、大的效用。2路基排水設計應防、排、疏結合,并與路面排水、路基防護、地基處理以與特殊路基地區(qū)(段)的其它處治措施等相互協(xié)調(diào),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統(tǒng)。3路基排水設計應與沿線農(nóng)業(yè)水利排灌系統(tǒng)相協(xié)調(diào),設計地面排水設施應考慮農(nóng)田水利綜合利用,形成暢通良好的排水系統(tǒng)。4路基排水設計應與橋涵設計密切配合,使路基排水設施與橋涵相銜接,將路基水排至路外。路基排水溝不宜過長,橋涵設置間距不宜過遠,應相互協(xié)調(diào)配合,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統(tǒng),排水暢通,應確保路基干燥、堅固與穩(wěn)定。4.2.3 在挖方、低填方以與不填不挖的路段,應設置邊溝。邊溝的橫斷面形式,應按土石類別和施工方法確定。土質(zhì)邊溝可采用梯形或三角形;石質(zhì)邊溝可采用矩形

49、或三角形。梯形和矩形邊溝的底部寬度,宜采用40cm,深度不宜小于40cm。在分水點處的邊溝深度,可減小到20cm。邊溝靠近路基一側的邊坡,梯形宜采用1:11:1.5,三角形宜采用1:21:3;邊溝外側的邊坡,可與路塹邊坡坡度一樣。邊溝溝底縱坡不宜小于0.5%,但在平坡路段可減小到0.2%。4.2.4 當有較大的山坡地面水流向路基時,宜在離路塹坡頂5m以外或在離路堤坡腳2m以外設置截水溝。但當土質(zhì)良好、路塹邊坡不高或溝有鋪砌時,截水溝離路塹坡頂亦可不小于2m。濕陷性黃土地區(qū)截水溝離路塹坡頂,不宜小于10m,并應加固防滲。截水溝的橫斷面形式,宜采用梯形。除需要按流量計算者外,底部寬度可采用50cm

50、,深度可采用4060cm。截水溝邊坡宜采用1:11:1.5,溝底縱坡不宜小于0.5%,但在條件困難時可減小到0.2%。截水溝的水,應引到路基圍以外排泄;當受地形條件限制需要通過邊溝排泄時,應采取防止沖刷路基或淤塞邊溝的措施。4.2.5 邊溝、截水溝應在適當?shù)攸c設置出水口或排水溝排水。排水溝的橫斷面形式,宜采用梯形,其尺寸應按流量計算確定。排水溝溝底縱坡不宜小于0.5%,但在條件困難時可減小到0.2%。4.2.6 邊溝、截水溝和排水溝,具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應采取防滲或防沖加固措施:1位于松軟土層;2. 流速較大引起沖刷;3. 位于黃土地區(qū)且縱坡較大;4. 易產(chǎn)生路基病害;5. 有集中水流進入。當

51、邊溝、截水溝和排水溝有滲漏或沖刷可能時,應根據(jù)流速(或縱坡)、土質(zhì)、材料、氣候等,采取防滲或防沖的加固措施,如鋪草皮、砌石、砌磚、鋪水泥混凝土預制塊等。各種溝渠的出水口,必要時應采取加固措施。4.2.7 對危害路基的地下水,應采取截斷、疏干或引排至路基圍以外的措施,如挖明溝、埋滲溝等。當?shù)叵滤癫厣顣r,可采用滲水隧洞、滲井和水平鉆孔等設施。滲溝縱坡不宜小于0.5%,但在條件困難時可減小到0.2%。當滲溝縱坡小于0.5%時,應采取防淤措施。滲溝底部的排水暗溝必須設置在凍結線以下。截水滲溝的基底必須埋入隔水層不小于0.5m處。邊坡滲溝和支撐滲溝的基底應設置在含水層下的較硬土層。降低地下水位的滲溝的

52、埋深,應按計算確定。4.2.8雨水口的型式和數(shù)量,應按徑流量與泄水能力確定。在道路縱斷面凹處和路面低洼集水點,應設置雨水口;在地下管線頂上,不應設置雨水口。在道路交叉口處,應以不發(fā)生雨水在交叉口漫流為原則,按徑流趨向和等高線設計要求設置雨水口。雨水口的間距,宜采用3080m。4.2.9雨水管應結合道路平面布置和豎向設計,進行設置。雨水管宜避免與鐵路、地下電纜以與其它地下管線交叉。當需要交叉時,應符合相互間有足夠的垂直凈距的要求。雨水干管不宜設置在主干道的車行道下。4.2.10 路基應根據(jù)道路性質(zhì)、使用要求(包括道路服務年限)、地質(zhì)、水文、材料等,采取適當?shù)姆雷o或加固措施。1路基防護設計應根據(jù)防火公路等級,結合當?shù)貧夂?、水文、地形、地質(zhì)條件與筑路材料分布情況,采取工程防護和植物防護相結合的綜合措施,防治路基病害,保證路基穩(wěn)固,并與周圍森林自然景觀相協(xié)調(diào)。2路基邊坡防護應根據(jù)邊坡的土質(zhì)巖性、水文地質(zhì)條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