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微生物論述題_第1頁
口腔微生物論述題_第2頁
口腔微生物論述題_第3頁
口腔微生物論述題_第4頁
口腔微生物論述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口腔四個生態(tài)系:頰上皮生態(tài)系;舌背部生態(tài)系;齦上牙菌斑生態(tài)系;齦下牙菌斑生態(tài)系。2.生態(tài)系決定因素:(1)物理化學因素:溫度、氧張力、pH、營養(yǎng)物質利用;(2)宿主因素:抗體、唾液蛋白質;(3)細菌因素:細菌的黏附、細菌間作用;(4)宿主可控制因素:飲食習慣、口腔衛(wèi)生。3.口腔菌從主要成員:葡萄球菌屬(Staphylococcus)口腔球菌屬(Stomatococcus)鏈球菌屬(Streptococcus)消化球菌屬(Peptococcus)和消化鏈球菌屬(Peptostreptococcus)奈瑟球菌屬(Neisseria)韋榮球菌屬(Veillonella)放線菌屬(Actinomy

2、ces)優(yōu)桿菌屬(Eubacterium)丙酸桿菌屬(Propionibacterium)雙歧桿菌屬(Bifdobacterium)乳桿菌屬(Lactobacillas)羅氏菌屬(Rothia)諾 卡菌屬(Nocardia)嗜血菌屬(Hemophilus)放線桿菌屬(Actinobacillus)艾肯菌屬(Eikenella)口腔金氏菌(K.orale)彎曲桿菌屬(Campylobacter)二氟化碳噬纖維菌屬(Capnocytophaga)擬桿菌屬(Bacteroides)普雷沃菌屬(Prevotella)卟啉單胞菌屬(Porphyromonas)梭桿菌屬(Fusobacterium)纖毛菌

3、屬(Leptothrix)沃林菌屬(Wolinella)月形單胞菌屬(Selenomonas)螺旋體(Spirochaeta)4.維持口腔和菌斑pH的重要因素:(1)外源性物質:食物、飲料等。(2)細菌發(fā)酵;(3)牙菌斑和唾液的緩沖能力。5.營養(yǎng)物質的利用:齦上牙菌斑中的細菌沐浴在唾液中,營養(yǎng)依靠外源來的食物和內源的營養(yǎng)物質的維持生存;齦下菌斑沐浴在血漿中,內源性營養(yǎng)物質是其唯一來源;血素也是齦溝液內某些齦下菌斑細菌成長所必須;被酶降解的牙周組織的分解產(chǎn)物也會被齦下菌斑利用。6.牙菌斑作用形成結構分類:形成:(1)牙面上獲得性薄膜的覆蓋; (2)細菌附著:其中的作用分子有蛋白質、多糖、脂磷壁酸

4、等。 (3)菌斑成熟分類:(1)齦上菌斑:光滑牙面菌斑、點系裂溝菌斑。 (2)齦下菌斑:附著性齦下菌斑、非附著性齦下菌斑。結構:(1)細胞成分:細菌、蛋白質; (2)非細胞成分:糖、脂肪、蛋白質。7.菌從類型:(1)固有菌從;(2)增補菌從;(3)暫時菌從。8.變鏈菌致病性:變鏈菌群的胞壁表面物質在使細菌粘附、聚集和對牙表面的定植中起重要作用;此君群所產(chǎn)生的酶在糖代謝中起主導作用;此菌群的產(chǎn)酸能力和耐酸性使之在菌斑酸化和釉質脫礦中起作用。9.放線菌分類:依氏放線菌、黏性放線菌、內氏放線菌、溶牙放線菌。9.5 各種菌特點,致病性:致病性:鏈菌群的胞壁表面物質在使細菌粘附、聚集和對牙表面的定植中起

5、重要作用;此君群所產(chǎn)生的酶在糖代謝中起主導作用;此菌群的產(chǎn)酸能力和耐酸性使之在菌斑酸化和釉質脫礦中起作用。-血鏈球菌:直徑0.8-1.2微米,G+球形或橢圓形,長鏈裝排列。致病性:血鏈球菌為最初定植牙菌斑中先鋒菌之一,在牙菌斑微生態(tài)生態(tài)連續(xù)和牙菌斑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有些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患者血液中可檢出。-奈瑟菌:直徑0.6-01.0微米G-球菌,需氧。單個或成對排列,有時形成四聯(lián)球菌。無鞭毛可有纖毛,不運動。致病性:與血鏈菌一起最早定植牙面,有蔗糖時可合成胞外多糖,可酵解糖;少糖無糖時,可降解產(chǎn)酸菌所產(chǎn)乳酸成為弱酸或者揮發(fā)性酸,可能有減少菌斑致齲能力。-韋榮菌:0.3-0.5微米的G-小球

6、菌,成雙球狀排列,也可成短鏈或成堆排列,無莢膜無鞭毛,絕對厭氧。致病性:隨G+菌在牙面的定植而植入,能利用菌斑中其他細菌產(chǎn)生的有機酸作為能源,如變鏈菌的乳酸,從而減輕菌斑的酸性,減少菌斑得致齲性。其產(chǎn)生的內毒素、硫化氫、乙酸等對牙、牙周組織損傷有影響,致病性弱,在口腔混合感染中起協(xié)同作用。-乳桿菌:G+桿菌,菌體形態(tài)多樣,為細長或彎曲短棒狀桿菌或球桿菌。無芽胞,微需氧環(huán)境能生長,厭氧環(huán)境中更好。致病性:具有強耐酸力,在強酸環(huán)境中能生存而且能繼續(xù)發(fā)酵糖產(chǎn)酸,參與齲蝕發(fā)展,使牙釉質牙本質脫礦,尤其在牙本質深齲的發(fā)展中起重要作用。唾液中可檢出大量乳桿菌,通常通過測定唾液中乳桿菌數(shù)量來預測齲病的發(fā)展趨

7、勢,作為“齲標志菌”。10.菌斑內代謝:包括菌斑內微生物的物質代謝活動和菌斑內的礦物質轉換。物質代謝活動包括分解代謝和合成代謝。分解代謝為細菌提供生命活動所需能量和生物合成所需前體,合成代謝為分解代謝的基礎。菌斑細菌分為兩組-含氮物質產(chǎn)生堿性物質使PH升高的細菌好酵解糖類產(chǎn)酸降低pH的細菌。糖代謝有四個途徑:EMP、HMP、ED、PK磷酸乙酮醇酶。11.糖代謝四種關鍵酶:磷酸果糖激酶(EMP)、6-磷酸葡萄糖酸脫氫酶(HMP)、2-酮-3-脫氧-6-磷酸葡萄糖酸醛縮酶(ED)、磷酸酮醇酶(PK)。11.5四種途徑區(qū)別:代謝途徑、關鍵酶、產(chǎn)生丙酮酸、存在細菌、生理意義EMP 磷酸果糖激酶 全部產(chǎn)

8、生丙酮酸 廣泛 產(chǎn)生ATPHMP 6-磷酸葡萄糖酸脫氫酶 無法直接產(chǎn)生 廣泛 提供生物合成嘧啶、嘌呤等所需前體ED 2-酮-3-脫氧-6-磷酸葡萄糖酸醛縮酶 可部分產(chǎn)生 廣泛 同HMPPK 磷酸乙酮醇酶 可部分產(chǎn)生 少數(shù) 少數(shù)細菌利用葡萄糖的途徑12.菌斑內細菌合成多糖能力與齲病的關系:(1)水不溶性細胞外多糖參與菌斑的組成。(2)多糖具有生物屏障作用。(3)作為儲能形式,可降解放能,產(chǎn)酸。13.氮源化合物代謝作用:(1)可為細菌生長提供必需的氨基酸;(2)作為能源提供能量;(3)堿性產(chǎn)物對菌斑pH的調節(jié)起重要作用。14.菌斑內礦物鹽含量高于唾液的原因:(1)菌斑作為離子屏障,可阻擋牙面離子的

9、擴散;(2)菌斑內礦物質與蛋白質結合;(3)菌斑中的細菌具有結合一些離子的能力。15.菌斑pH與齲?。簆H降低可引起釉質溶解性增加。在菌斑-釉質界面,隨著pH的變化不斷進行著磷灰石的溶解,再沉積。如果菌斑-釉質界面的pH長期維持在低pH狀態(tài),使牙面長期收到酸的攻擊,溶解再沉積過程就不再完全可逆,而逐漸導致鈣磷從釉質中失去。開始,脫鈣區(qū)域在相對完整的電子密度的表層下形成,最后,不規(guī)則通透性表層破壞,細菌侵入,更多菌斑形成,引起更嚴重的酸攻擊,釉質破壞形成齲。16.菌斑內磷灰石的溶解性與菌斑pH的關系(1)pH與唾液pH相似磷酸鈣飽和且穩(wěn)定(2)pH降低磷酸鈣溶解(3)pH升高磷酸鈣沉積17.生物

10、礦化類型:(1)生理性礦化。(2)病理性礦化。18.礦化機制:(1)成核;(2)晶核成長;(3)集聚;(4)固相轉換。19.氟在生物礦化中的作用:(1)降低牙釉質的溶解性,增強釉質對口腔微生物產(chǎn)生有機酸的抵抗力;(2)改善牙的形態(tài)發(fā)育,使牙溝裂變淺;有利牙齒自潔,增強防齲 3 影響基質合成分泌,增強釉質晶體的防齲能力。 4 阻礙釉原蛋白移除。 5 干擾晶體礦化。20.牙釉質成分:無機成分:鈣磷、碳酸鹽、鈉、鎂、氯、氟有機成分:蛋白質、蛋白水解酶等。21.牙本質成分:無機成分:碳、磷酸礦物鹽、鈉、鎂、氯有機成分:膠原非膠原蛋白蛋白多糖脂類枸櫞酸鹽22.分子克隆的主要步驟:(1)基因文庫的建立:提

11、取細胞DNA限制性內切酶酶切DNA片段連接至質?;蚴删w轉化宿主細胞(大腸桿菌)(2)目的基因的篩選核酸雜交免疫學檢測(3)目的基因的分析DNA序列啟動子分析推測蛋白質一級結構推測蛋白質二級結構23.人噬菌體DNA特性:野生人噬菌體DNA為線狀雙鏈分子,在分子兩端各有12個堿基的單鏈互補黏性末端。當被注入寄生細菌后,會迅速通過黏性末端的互補作用形成雙鏈環(huán)狀DNA。改造后噬菌體載體有如下特征:(1)在噬菌體非必要基因區(qū)制造多個單一的限制性內切酶區(qū),以便外源DNA片段插入或取代;(2)引進某些突變以改變噬菌斑的顏色或形態(tài)(3)通過某些記基因突變形成安全載體,以利于生物學防護。24.核酸雜交原理類型

12、:原理:在一定條件下(溫度、pH值等)DNA雙股螺旋可解開并分離在一定條件下,兩股游離的互補的核苷酸可自行配對形成雙股而形成雙鏈的兩條DNA單鏈來自不同的生物有機體類型:(1)點雜交(2)Southern雜交25.PCR反應原理、條件:原理:DNA的合成是以一股DNA單鏈為模板,在引物的存在下,DNA多聚酶沿模板以5'->3'方向延伸引物的過程。條件:(1)模板:單、雙鏈DNA均可;(2)引物:決定PCR結果的關鍵,一般長度為15-30bp為宜;(3)底物濃度;(4)溫度:變形溫度94,20-30s,復性溫度,55-60,30s,延伸溫度,72,1min/1000bp;(

13、5)循環(huán)次數(shù):25-30個循環(huán),既能保證DNA擴增特異性,又保證DNA擴增產(chǎn)量。用于PCR的DNA多聚酶特點:(1)熱穩(wěn)定性(2)高特異性(3)適宜較長DNA片段的擴增:2000-3000bp。26.變鏈菌致齲特征(變鏈菌致齲毒力因子):能牢固粘附至牙面;能利用外源性糖類迅速產(chǎn)生乳酸;能利用外源性糖產(chǎn)生細胞內多糖,在外源性糖缺乏時利用其產(chǎn)酸;能在酸性環(huán)境(pH<5)中生存并繼續(xù)產(chǎn)酸,具有較強耐酸性。27.GTF分類、基因、特性:GTFI(合成非水溶性葡聚糖) GTFS(合成水溶性葡聚糖) GTFSI(合成水溶性和非水溶性葡聚糖)gtfB gtfD gtfC特性:(1)基因長約4000-5

14、000堿基對,編碼1500個氨基酸;(2)在GTF的氨基端具有一段30個氨基酸長的信號肽,使得GTF在細胞內合成后分泌至細胞外;(3)信號肽之后約有200-300個氨基酸段在各菌種的GTF間各不相同,這段在進化中易變;(4)此段之后是由1000多個氨基酸組成的長短,其中很多小段相同或者相似,為保守段。28. 雜交原理 應用臨床意義,探針類型特征:探針類型特征:(1)全基因組探針:從屬內代表菌株中分離出DNA并進行標記,制備簡便但特異性較差;(2)克隆DNA片段探針: 隨意DNA片段,特異性高;(3)特定探針:克隆屬內代表菌特異性蛋白或毒力因子的基因,從該基因中取一段作為探針,在檢測致病菌上具有

15、獨特作用;(4)寡核苷酸探針:根據(jù)致病菌某些毒力因子基因的DNA序列可以人工合成其中一段DNA坐位探針。核酸雜交應用、臨床意義:(1)傳統(tǒng)的牙周病致病菌研究中一般均采用生化法鑒定細菌,由于工作量大,耗時長,因此不可能對大量患者多損害區(qū)細菌逐一檢查鑒定。采用核酸雜交法即可避開這個障礙,大大加速了牙周病致病菌的研究與檢測。(2)在臨床檢查的基礎上,應用核酸雜交法探查個體牙周病的致病菌,協(xié)助早期診治以及預后判斷。(3)根據(jù)所查損害區(qū)得致病菌情況作為判斷牙周病是否處于進展期的重要指標。(4)根據(jù)病損區(qū)可疑致病菌的抑制或減少情況,檢測療效,便于及時調整治療方案。29.唾液齦溝液抗體類型:唾液:SIgA,

16、在唾液中有能及口腔細菌的能力,使菌細胞較難鍵合在口腔粘膜表面或牙體硬組織表面。齦溝液:IgG,來自牙周組織和循環(huán)的血漿中的漿細胞,在保持齦下菌從的穩(wěn)定和抑制其他細菌的定植上起調節(jié)素opsonins的作用。30.齲病與免疫:齲?。貉例X在外界因素影響下,牙齒的釉質、牙本質或牙骨質發(fā)生的一種進行性破壞的疾病齲病發(fā)生因素:(1)菌斑中有產(chǎn)酸的致齲菌(2)食物中糖類(3)牙齒的某些缺陷(4)機體免疫功能31.牙周病分子致?。貉乐懿∈怯捎谘乐懿≡退拗髅庖叻烙到y(tǒng)長期相互作用所致。局部因素:菌斑、牙石、咬合創(chuàng)傷;全身因素:免疫功能異常、遺傳、全身性疾病;牙菌斑和細菌是最直接治病因素。牙周齦下菌斑主要致病

17、菌:牙齦卟啉單胞菌、福賽斯坦納桿菌、伴放線菌放線桿菌。致病菌破壞作用三種方式:(1)產(chǎn)生毒性因子:內毒素、白細胞毒素、蛋白酶等;(2)誘發(fā)宿主局部和系統(tǒng)性免疫應答的間接免疫病理損傷;(3)促進組織細胞凋亡效應。致病過程:(1)初期病損:2-4天時出現(xiàn)的一種邊緣齦急性炎癥;(2)早期病損:菌斑集聚4-7天,病損部位出現(xiàn)大量密集的淋巴細胞浸潤;(3)確立期病損:2-3周中性粒細胞滲出明顯增多,病損部位浸潤漿細胞范圍擴大至結締組織深處玄關周圍和膠原纖維束之間;(4)晚期病損:慢性連續(xù)的免疫病理損傷過程,典型的牙周炎。32.牙槽骨的組織固有牙槽骨alveolar bone proper密質骨corti

18、cal bone松質骨sponge bone33.各種骨細胞:成骨細胞osteoblast:形態(tài):立方狀單核細胞,活躍部分單層排列,直徑20-30微米,活動性成骨細胞的胞漿嗜堿性,并具有蛋白合成的細胞結構,如大量的粗面內質網(wǎng)和發(fā)達的高爾基體。非活動性成骨細胞似成纖維細胞,扁平狀,類似于內皮細胞。 來源:多潛能的間充質干細胞。歸宿:最終退化為骨細胞。成骨細胞合成與分泌的蛋白主要是I型膠原,其他蛋白有:堿性磷酸酶、骨鈣素、骨涎蛋白、骨橋蛋白、蛋白多糖、磷蛋白、激素和骨生長因子等。破骨細胞(osteoclast):形態(tài):多核巨細胞,細胞質嗜酸。無固定形態(tài)。來源:破骨細胞來源于造血系統(tǒng)的單核細胞,與巨噬細胞有共同的前體,在特定條件下融合成多核細胞。破骨細胞的功能 :吸收骨、牙本質和鈣化的軟骨。對礦物質、骨基質中有機質的降解。破骨細胞吸收骨的過程:骨表面附著,細胞極性化,形成封閉區(qū),形成骨吸收陷窩,脫離骨面、轉移。破骨細胞的鑒定標準 :(1)細胞表面降鈣素受體陽性;(2)抗酒石酸磷酸酶染色陽性;(3)可以在骨表面形成骨吸收陷窩。34.成骨細胞與破骨細胞的關系:(1)成骨細胞參與破骨細胞在骨表面附著的調節(jié) ;(2)成骨細胞合成破骨細胞骨吸收刺激因子;(3)成骨細胞參與破骨細胞分化成熟的調節(jié)。35.第二信使細胞信號分子包括:短肽、蛋白質、氣體分子(NO、C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