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林徽因別丟掉的闡釋_第1頁
對林徽因別丟掉的闡釋_第2頁
對林徽因別丟掉的闡釋_第3頁
對林徽因別丟掉的闡釋_第4頁
對林徽因別丟掉的闡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冰泉下的急流 情與理的互滲對林徽因別丟掉的闡釋沈國輝摘 要:作為一代新月派才女,林徽因有不少詩歌作品,其中,別丟掉絕對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由于其意向迷離,隱幽和寂寞的情感,其主題意義耐人尋味,論者有不同理解。筆者通過文學闡釋學方法進行探究。認為,該詩是一首悼亡詩,因為作者林徽因與傾訴對象徐志摩今世無緣攜手,只能相約于來生,并約定了相認的暗號,即“真”和“林徽因”。由于不愿受世俗干擾,寫得較為隱晦,可以冰泉下的急流,情與理的互滲進行概括。關鍵詞:林徽因;徐志摩;悼亡詩;別丟掉;闡釋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的新月派詩人林徽因,一生有不少詩作。其中,別丟掉也許不算其最出色的作品,但絕對是最具代表性的作

2、品。由于其意向迷離,隱幽和寂寞的情感,其主題意義耐人尋味,論者有不同理解。原詩如下:別丟掉這一把過往的熱情,現在流水似的,輕輕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 在松林,嘆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著那真!一樣是月明,一樣是隔山燈火,滿天的星,只使人不見,夢似的掛起,你問黑夜要回那一句話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著有那回音!造成這種隱幽迷離的原因在于詩行的離合及其判別(不多的標點可作為標示研究方向的一枝火炬),意向的多端及其取舍。筆者認為,可以運用文學闡釋學方法,通過對作者、讀者,尤其是文本資料的梳理和闡釋,開闊視閾,澄清混亂,弄清作者意圖,達于圓通。一、讀者紛說林徽因的別丟掉寫于(民國)21年(1932年),載19

3、36年3月15日大公報文藝副刊,作品完成4年才投遞發(fā)表,作者有何意圖?其間作品是否增刪?都是值得注意的問題。嵇景洋以之為“紀念徐志摩遇難四周年而創(chuàng)作的懷人作品”可能是誤讀。因林徽因著有紀念志摩去世四周年一文,誤會可能由此而生。這是一首緬懷和追憶逝情的詩,寫出了抒情主人公隱幽而寂寞的情感。甫一發(fā)表,就引出不同的紛說和解讀。朱自清在新詩雜話解詩新詩雜話解詩是朱自清先生專門討論新詩的著作,收有15篇詩作和1篇譯文。特別開解此詩,認為:“這是一首理想的愛情詩,托為當事人的一造向另一造的說話;說你別丟掉過往的熱情,那熱情現在雖然渺茫了,可是你仍要保存著那真??偠灾?,我還戀著你。”這里未言明情感傾訴對象

4、,只以“一造”“另一造”泛稱,是傳統(tǒng)解釋。嵇景洋的別丟掉讀后感認為,體現了“生者對于死者至死不渝的愛意和懷念”,全詩的表達方式是以心理獨白為主體構筑意象抒發(fā)情感。其分析方向大致正確。也有人認為,這是一首悼亡詩。如,阿蔡的別丟掉新浪博客,。認為,“別丟掉竟是一首悼亡詩、懷念詩、抒情詩!”“別丟掉作于1932年夏,但遲至1936年才發(fā)表。延遲發(fā)表,一是可能因為內容不宜在當時發(fā)表的關系;二是詩人有感于時光流逝,徐志摩已漸漸被人遺忘,因此有拿出來發(fā)表以提醒自己、撫慰亡靈的意思?!笨赡芨谡???梢曰敬_定的是,對此詩的理解,逐漸由兩情相悅的泛稱指向具體對象,即詩人對曾經的戀人徐志摩的懷念之情。問題在

5、于,為什么她要寫得這樣含蓄唯美,隱幽迷離?二、作者及其他林徽因(19041955),女,福建閩侯人,原名林徽音。建筑學家和作家。1919年隨父去英國,1921年回國,1923年赴美國留學,入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筑,后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學習舞臺美術,1928年回國,參與創(chuàng)辦文藝刊物綠,1930年后在東北大學、燕京大學任教。30年代從事詩歌創(chuàng)作,為新月派成員之一,建國后任清華大學建筑系教授。文學著作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主要作品有:小說九十九度中,散文窗子以外,劇本梅真和他們。觀其一生,精彩紛呈,尤以與徐志摩的情感經歷引人注目。其個人主要社會關系見圖1:圖1 林徽因、徐志摩主要社

6、會關系圖(一)徐志摩與林微因的戀情提到林徽因,不能不提到徐志摩。二人1921年相遇于英國,發(fā)生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徐志摩熱戀品貌超群、才學出眾的林徽因,發(fā)表了志摩的詩,徐志摩回憶“我的詩情真有些象山洪暴發(fā),不分方向的亂沖,那就是我最早寫詩那半年,生命受到了一種偉大力量的感撼,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顧間散作繽紛的花雨。”徐志摩傾向于“分行的抒寫”,也是由林徽因的戀情引發(fā)而起的。寫于1931年的猛虎集序:“整10年前我吹著了一陣奇異的風,也許照著了什么奇異的月色,從此我的思想就傾向于分行的抒寫?!睋只找虻恐灸Γ熘灸κ且晃环浅8行?、真誠而懷有詩歌信仰之人,出于詩人的天性和對林徽因熱烈、

7、執(zhí)著的愛,林徽因“要求徐志摩先離了婚再來談他們的情事”,徐志摩便與剛生下第二胎的發(fā)妻張幼儀進行了開中國先河的協(xié)議離婚,足見他對林的真情?!翱闪只找舨恢獮槭裁磪s悄悄地隨父回國去了” 事見徐志摩與他愛過的三位女性。1931年11月19日,為趕赴北平聆聽林徽因的一場建筑藝術演講,徐志摩乘坐郵政飛機失事于濟南。那么,林徽因對徐志摩的態(tài)度又如何呢?林徽因之父是民國司法總長林長民,有家學淵源;林徽因接受中西文化熏陶,1916年和1921年兩次隨父赴英國學習,深受西式教育:多才多藝,善音樂、繪畫、建筑、詩歌;個性獨立而要強,她在悼志摩一文中談到徐志摩除詩歌之外,也是興趣廣泛,多才多藝,如喜歡天文,熱愛科學,

8、甚至翻譯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研究戲劇和繪畫,喜歡中西音樂。同樣的志趣相投,同樣的多才多藝,這是二人發(fā)展成為戀人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林徽因的情感與理智林徽因具有現代獨立人格與個性,同時又不失傳統(tǒng)美德及本質,集才氣和美麗于一身。她依從父親的意愿,斷絕了與徐志摩的熱戀,1924年與梁思成成婚。但她始終在情感和理智之間搖擺。在紀念徐志摩去世四周年一文,她自陳:“據我看來:死是悲劇的一章,生則更是一場悲劇的主干!我們這一群劇中的角色自身性格與性格矛盾;理智與情感兩不相容;理想與現實當面沖突,側面或反面激成悲哀。日子一天一天向前轉,昨日和昨日堆壘起來混成一片不可避脫的背景,做成我們周遭的墻壁或氣氳,那么

9、結實又那么飄緲,使我們每一個人站在每一天的每一個時候里都是那么主要,又是那么渺小無能為!”可見,她是一個很矛盾的人,但確對徐志摩懷有難以割舍的感情。一個明證就是,徐志摩罹難之后,她請丈夫梁思成撿了一塊飛機的殘骸木板拿回北平,懸于臥室。但林徽因同時又忌憚于世俗的流言,在與徐志摩的關系上對外多有掩飾。悼志摩帶有明顯的掩飾痕跡,前面部分多稱“我們的好朋友”,慢慢才轉向“我的朋友”和“我”“他”,甚至特別提及“我們夫婦”以避嫌,理性色彩濃厚。隨著四年情感的積淀、醞釀和發(fā)酵,寫于1935年的紀念徐志摩去世四周年一文的敘述風格發(fā)生明顯變化,純?yōu)閮扇酥g的對語,表達了她對徐志摩之殤的悲痛難忍。王少元徐志摩與

10、他愛過的三位女性概括:“面對徐志摩的意外早殤,三位女性的心態(tài)各有不同。林徽音是憾、張幼儀是怨、陸小曼是悔”。說得很是到位。也許,經過刻骨銘心的思考,林徽因才真正認識到,徐志摩才是她最愛的人!“你的心情永遠是那么潔凈;頭老抬得那么高;胸中老是那么完整的誠摯;臂上老有那么許多不折不撓的勇氣?!薄拔覀冞@寫詩的動機既如前邊所說那么簡單愚誠?!惫P者所見都是撲天蓋地的“我”“你”和“我們”。認識到徐志摩的正直、真誠是導致林徽因無法割舍與徐志摩戀情的第二個重要原因。而徐志摩因己而死更是林徽因無法回避又無法面對的困境和折磨,這使其不斷反芻與徐志摩的相識、相愛過程,其情感最終傾向徐志摩。三、推論王少元徐志摩與他

11、愛過的三位女性說,“林徽音對徐志摩的感情到底如何,為什么和志摩剛一中矢便折翼而返,絕情于志摩為什么又藕斷絲連,頻頻書信往返?身為大家閨秀、梁府之媳的林徽音一直到死三緘其口,而且徐志摩寫給她的大量的書信和詩文,至今下落不明,也不知落入誰手。想來此中定有難言之隱吧。”承前所述,林徽因對于徐志摩始終游走于情感和理智之間,即如1924年與梁思成成婚后,仍與徐密切來往,一同看戲、聚會、就餐。筆者認為,寫于徐志摩離世第2年,4年后才發(fā)表的別丟掉由于作者的心情變化,應該經過多次修改才定稿。經過情感和理智的交鋒,最終情感壓倒理智,而又不便明言,只能借新詩曲婉地表達心意。理由如下:(1)1921年,林徽因以16

12、歲韶齡,即使才華橫溢,前途無量,也必對才情高絕、見識不凡、傾心于己的男子徐志摩一見鐘情。(2)少女之初戀終生難忘,無論林對徐的求婚的拒絕多么堅決,對徐的感情和印象也是刻骨銘心的。(3)1922年3月,徐因其與發(fā)妻張幼儀離婚,搞得轟轟烈烈,盡人皆知,一方面出于徐浪漫的天性,但也可見徐對林的真情,林卻失諾而去,難免生愧疚之念;(4)徐志摩之死與林徽因有莫大關系。他在沒有教學任務的情況下乘坐郵政飛機前往北平,只為給林的建筑演講捧場,卻意外撞山而亡。這使林產生強烈的觸動,發(fā)生根本性的思想變化。(5)當時社會對婚外情的高壓,林對徐從未敢有過度的言行。(6)當林對徐情感之無可壓抑,梁思成實際處于配角地位。

13、1951年,林徽因離世兩月,梁思成便與年輕的助手林洙成婚,戀情起于何時不得而知,但從中可以看出,梁思成對林的失望。林徽因悼志摩:“志摩認真的詩情,絕不含有任何矯偽,他那種癡,那種孩子似的天真實能令人驚訝。”“志摩的最動人的特點,是他那不可信的純凈的天真,對他的理想的愚誠,對藝術欣賞的認真,體會情感的切實,全是難能可貴到極點。”這是林徽因對徐志摩的總體評價,由于徐志摩為人真誠,愛得熱烈,林徽因不可能不刻骨銘心。四、文本分析可以肯定,正如眾多闡釋者所言,這應是林徽因寫給徐志摩的作品。而且,從林徽因的詩作來看,其形式多變,或整齊(如蓮燈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或曲折變化,如記憶桃花。)這首別丟掉用的是散

14、漫的“分行的抒寫”,似有紀念徐志摩的寓義,以示其與徐志摩詩體合一,或為徐志摩作代言,讓人重新憶起徐志摩。筆者認為,從全詩的整體視閾出發(fā),別丟掉當分四節(jié)解讀:(1)“別丟掉”至“輕輕”。(2)“在幽冷的山泉底”至“你仍要保存著那真!”(3)“一樣是月明,”至“夢似的掛起”。(4)“你問黑夜要回”至結尾?!皠e丟掉/這一把過往的熱情,”以祈使句突兀而起,排空而來?!皠e丟掉”的主語是“你”還是“我”?筆者以為,既然傾訴對象徐志摩已然離世,“別丟掉”的主語只能是“我”,乃是自我警示,其提前是“曾丟掉”或“想丟掉”,如前所述林徽因曾拋下徐志摩,與梁思成結合,卻始終無法終止與徐志摩的聯系?!斑@”是近指,而“

15、過往”是遠指,二者的組合顯然是一對矛盾,可見,林對徐的感情自始至終牢牢把握,死死不放。這是過去進行時,但即將走向現在完成時。對此,作者懷有深深的恐懼,因而自我提醒:別丟掉!“一把”“熱情”遙指當年瘋狂而癡迷的戀情。“現在流水似的,”隨著徐志摩的離世,甜蜜的記憶漸行漸遠,曾經的戀情共時間同逝“輕輕”指時間流逝之不易覺察。倏忽之間,人世兩隔,詩人醒悟過來,生出濃重的悲傷和恐懼之感!此一節(jié),首句是自我喻示的戒語,后三句是原因。第1節(jié) 表現作者對曾經有過的戀情之眷戀,對戀情和回憶將逝的恐懼。為何二人“熱情”一去不返?原因就在第二節(jié):墳前(悼念)?!霸谟睦涞纳饺祝?在黑夜 在松林,”并非回憶二人當年約

16、會的場景,而是點明“黃泉”和“墳墓”,表現陰陽兩隔的思念?!吧饺住敝浮包S泉”,而“松林”為“松柏”,它一向是中國墳墓環(huán)境的典型布置,有瞻仰徐志摩之墓 新浪博客,提供的照片為證(圖2)。有“黑夜”,有“明月”(下節(jié)“一樣是月明”可證),加上“幽冷的山泉”,更顯得清冷孤寂。其情景近于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中的“明月夜,短樅岡”。圖2 徐志摩墓“嘆息似的渺茫,”指由于陰陽之隔,連徐志摩之魂魄也漸漸消散,思念變得遙遠而渺茫。誠如蘇軾江城子言“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林徽因借現代的“通感”手法表現對徐志摩的思念。但此情無可寄托,未來難以把握,急切之下,由此便生出略顯突兀的下一句:“你仍要保

17、存著那真!”“你仍要保存著那真!”這是作者離別時的呼喚!在悼志摩一文,對于徐志摩的“真”,林徽因曾反復提及。為什么“仍要保存著那真”?蓋源于以下幾點:(1)“真”是徐志摩的名片和標志;(2)“真”是作者愛上徐志摩的重要原因之一;(3)作者無法在今生與徐志摩白頭偕老,甚至無法同生于世。而又無法續(xù)續(xù)接曾經的情緣,便唯有相約于來生,而“真”正是作者在來生借以與徐志摩相認的重要憑證?!澳闳砸4嬷钦?!”表達出“你等著我”“我不變,你也不能變”的來世情懷,是作者對愛情的誓語。第二節(jié) 既然不能攜手于今世,那就相約于來生。承接第二節(jié),第三節(jié)傾訴離情別緒?!耙粯邮窃旅?,/一樣是隔山燈火,”“一樣”讓人追溯“

18、曾經”的月明之夜,特別強調“今晚”是月明之夜。徐志摩墓第二次遷址時,才女凌叔華題寫碑文“冷月照詩魂”,表達了同樣的心念。筆者猜測,在某個“月明”之夜,二人曾經依依惜別,離別后又隔山相望,企望卻又擔心著下一次的重逢,“燈火”給人“溫暖”的感覺,但“隔山燈火”只帶來“繁華消盡”的惆悵。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一言道盡其中滋味。但這一次卻是永遠的訣別!“隔”著的不僅是“山”,還是“一個在墓中,一個在墓外”的生死之隔。作為生者的林徽因無奈遠離,今生今世無望再見,呈現出錢鍾書先生所言“距離惆悵”的“農山心境” 錢鍾書管錐篇,與之不同的是,此次的“隔”,不僅是空間之隔,也在心理之隔!“滿天的星

19、,/只使人不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人死燈滅,有成就的人,終會化成天上的“星星”。作為著名的詩人,徐志摩當然也在其中?!皾M天的星”說明眾生之蕓蕓,而“只使人不見”意謂“徐志摩”的星座隱于眾星之間,不知如何才能發(fā)現!“掛起”可解為“懸掛”和“牽掛”,為語義雙關,既言徐志摩之魂掛在天邊,遙不可及,也表明唯有夢中虛幻的相見,才能聊解相思之苦。第三節(jié) 表現與徐志摩的訣別和對他的牽掛和無奈之感。第三節(jié)是過渡,第四節(jié)繼續(xù)傾訴衷腸?!澳銌柡谝挂?那一句話你仍得相信”有兩種句讀法。(1)你問黑夜要回/那一句話(2)你問黑夜要回那(哪)一句話。前者指徐志摩魂歸天界后,作者對他的好語相慰,信誓旦旦。第二種是徐志

20、摩主動相約?!澳且痪湓挕辈⑽疵餮裕挥挟斒氯诵闹星宄?,這是二人共同的秘密。也許是徐志摩你去中的“我愛你!” 1931年7月7日,徐志摩在送別了林徽因之后,曾寫詩你去,連同一封信寄給林,要“請教女詩人”,其中有詩句:“你去,我也走,我們在此分手;/更何況永遠照徹我的心底,/有那顆不夜的明珠,我愛你!”。也許就是本詩的“別丟掉”!無論如何,言猶在耳,斯人已杳!今生無緣,來生再續(xù)?!吧焦戎辛糁?有那回音!”也是語義雙關:(1)“山谷”隱指徐志摩飛機失事的山谷;說明循著回音(指徐志摩巨大的文學影響力),作者永遠寄掛著他。(2)“山谷”隱喻“林”,“回音”諧音“徽音”,意指,如有來生,請記住尋找“林徽音

21、”,意謂著:我在等到你!第四節(jié) 既然難以相識于來生,那么讓我們約定來生相會的暗號“林徽因”!全詩四節(jié)可以用四句話串連成一體:“別丟掉”“你仍要保存著那真”“那一句話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著/有那回音!”表達了“我害怕遺忘你”“你等著我”“我牽掛你”“我等著你”的相思之情,其中,“別丟掉”和“那一句話你仍得相信”分別是愛情的戒語和誓言,而“你仍要保存著那真”和“山谷中留著/有那回音!”則是雙方相約來生,借以相認的暗號:徐志摩的暗號是“真”,林徽因的暗號是她的名字。全詩渾然一體,通過今生、來世的穿插,形成一個完整的情感氣場,比之前人所有的“悼亡詩”都更加凄絕和深情相約來生之舉實在前無古人,撼人心魄!從詩歌表現上看,詩人借助詩行“分行抒寫”的多種組合,借用了“通感”“雙關”“比喻”“象征”等手法,展現了高超的詩歌藝術,也呈現復雜的多義的組合。不同的讀者在其個人視閾之下不斷解謎,但詩人的本意是根本不需要讀者明了,因為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