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抗體對肝癌的放射增敏作用(1)_第1頁
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抗體對肝癌的放射增敏作用(1)_第2頁
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抗體對肝癌的放射增敏作用(1)_第3頁
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抗體對肝癌的放射增敏作用(1)_第4頁
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抗體對肝癌的放射增敏作用(1)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抗體對肝癌的放射增敏作用(1)】 目的: 觀察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抗體(VEGF mAb)與不同劑量放射聯(lián)合對肝癌裸鼠移植瘤生長的抑制作用. 方法: 將SMMC7721肝癌細胞種植于裸鼠皮下,成瘤動物分為單純放射20 Gy組、放射20 Gy 抗體組、放射30 Gy 抗體組和對照組,腹腔給予抗VEGF mAb 50 g/只,隔日1次,共6次,放射劑量一次性給予.測量腫瘤直徑并計算瘤體積,抗體給藥結束后2 wk處死動物,免疫組化法測腫瘤微血管密度(MVD). 結果: 放射能抑制腫瘤生長,減少腫瘤MVD,放射與抗體結合對腫瘤生長的抑制作用更顯著,且放射30 Gy 抗體比放射20 Gy

2、 抗體效果更好.單純放射20 Gy組、放射20 Gy 抗體組和放射30 Gy 抗體組的瘤質量抑制率分別為75.3%,83.9%和94.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論: 抗VEGF mAb對放射治療肝癌移植瘤有增敏作用,是肝癌綜合治療的有效途徑之一.【關鍵詞】 肝腫瘤;放射療法;抗VEGF單抗;放射增敏0引言放射治療腫瘤的目的是盡可能提高腫瘤的放射劑量以殺滅瘤細胞,但同時正常組織和器官所受輻射量也相應提高,增加了放射治療的副反應,因而限制了通過提高放射劑量來控制腫瘤的作用.肝癌是放射欠敏感腫瘤,而正常肝組織對放射線較敏感.單純放射治療肝癌的療效并不理想1.有報道2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

3、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抗體可以抑制肝癌裸鼠移植瘤生長,我們觀察抗VEGF mAb與不同放射劑量聯(lián)合對肝癌移植瘤生長的抑制作用,以了解兩者聯(lián)合應用的機制與方法.1材料和方法1.1材料Balb/cnu/nu小鼠20只(南方醫(y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56 wk齡,雄性,體質量19.022.0 g, SPF層流柜分籠飼養(yǎng); SMMC7721人肝癌細胞株(武漢大學中國典型培養(yǎng)物保藏中心); Monoclonal antiVEGF antibody, produced in mouse, clone 26503.11(Sigma公司);培養(yǎng)箱(37,50 mL

4、/L CO2),倒置顯微鏡(XDP1,上海光學儀器廠),Varian 23EX醫(yī)用直線加速器(美國),RPMI1640細胞培養(yǎng)液(含100 mL/L胎牛血清,青霉素1105 U/g,鏈霉素100 mg/L),胰蛋白酶,免疫組化SABC法相關試劑(武漢博士德公司).1.2方法1.2.1癌細胞培養(yǎng)SMMC7721人肝癌細胞株于25 mL培養(yǎng)瓶中繁殖傳代,細胞貼壁長滿瓶壁后移入250 mL培養(yǎng)瓶繼續(xù)傳代繁殖,取指數(shù)生長期細胞胰酶消化,2000 r/min離心2 min,收集細胞用生理鹽水懸浮,顯微鏡下以細胞計數(shù)板計算細胞密度,生理鹽水定容細胞密度為21010/L.1.2.2癌細胞種植參考文獻3方法,

5、裸鼠于飼養(yǎng)環(huán)境適應1 d后種植癌細胞,取裸鼠右后肢大腿外側皮下為種植點,1 mL注射器抽取0.2 mL細胞懸液(含4106個細胞)注入種植點皮下.1.2.3動物分組及腫瘤生長觀察腫瘤種植后1 wk, 可觀察到全部動物有明顯皮下腫塊形成,第10日腫塊直徑約5 mm.將動物隨機分為4組,即單純放射20 Gy組、放射20 Gy 抗體組、放射30 Gy 抗體組和對照組,每組5只.用游標卡尺測量腫塊長徑(a)及橫徑(b),隔日測量1次,腫瘤體積(V)=ab2/2.1.2.4抗體給予及放射治療以0.2 m針式濾器過濾除菌的PBS液溶解抗VEGF mAb至100 mg/L,于腫瘤種植后10 d分組后腹腔注射

6、抗VEGF mAb, 50 g/只,隔日1次,共6次.單純放射組及對照組同樣途徑給予等體積量PBS.第4次給予抗VEGF mAb后的第2日行放射治療,放療機房紫外線消毒,受照動物四肢以細繩固定在小木板上,照射野大小3 cm3 cm,源皮距100 cm,6 MeV電子線,劑量率4 Gy/min,單純放射組劑量20 Gy,放射 抗體組劑量分別為20 Gy和30 Gy,全部放射劑量一次性給予.1.2.5瘤體稱質量抗體給藥結束后繼續(xù)觀察腫瘤生長2 wk,于腫瘤種植后34 d處死動物,仔細分離腫塊周邊皮膚及非腫瘤組織,瘤體稱質量,瘤質量抑制率(%)=(1實驗組平均瘤質量/對照組平均瘤質量)100.1.2

7、.6免疫組化微血管密度(MVD)測定將腫瘤組織切成3 mm厚片狀,40 g/L甲醛固定24 h,脫水石蠟包埋,切片厚5 m.免疫組化SABC法:一抗為多克隆兔抗鼠CD34抗體,工作濃度1100稀釋.即用型HighSABC免疫組化試劑盒,具體操作按試劑盒說明進行,DAB染色,蘇木素復染,樹膠封片.選血管內皮細胞染色密集區(qū)于高倍鏡(200)下計數(shù)染色細胞,每片計數(shù)5個視野取平均值.作者:鄭青平,陳龍華,石玉生 【關鍵詞】肝腫瘤;放射療法;抗VEGF單抗;放射增敏Radiosensibility of human hepat 本篇論文是由3COME文檔頻道的網(wǎng)友為您在網(wǎng)絡上收集整理餅投稿至本站的,論

8、文版權屬原作者,請不用于商業(yè)用途或者抄襲,僅供參考學習之用,否者后果自負,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統(tǒng)計學處理 SPSS 10.0統(tǒng)計分析軟件,應用重復測量數(shù)據(jù)方差分析處理腫瘤體積變化數(shù)據(jù),多個獨立樣本非參數(shù)檢驗處理瘤質量抑制數(shù)據(jù)和MVD數(shù)據(jù),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2結果2.1放射和抗VEGF mAb對腫瘤生長的抑制作用SMMC7721人肝癌細胞培養(yǎng)時增殖及傳代能力強,裸鼠皮下種植成瘤率高,20只動物全部成瘤.種瘤后10 d動物分組時各組腫瘤體積無顯著性差異,放射治療前給予抗體4次,腫瘤生長呈現(xiàn)減慢趨勢,但與非抗體組差異不顯著.放射治療后,單純放射組及放射20 Gy 抗體組

9、腫瘤仍緩慢生長,但放射30 Gy 抗體組腫瘤生長完全被抑制,腫瘤縮小.種瘤后20 d單純放射組、放射20 Gy 抗體組和放射30 Gy 抗體組腫瘤體積顯著小于對照組,且放射與抗體聯(lián)合組優(yōu)于單純放射組,此顯著性差異一直持續(xù)至動物處死(種瘤后34 d),放射30 Gy 抗體組腫瘤體積小于放射20 Gy 抗體組(表1).表1放射和抗VEGF mAb對腫瘤生長的抑制作用(略)bP0.01 vs對照組;cP0.05 vs單純放射組;eP0.05 vs放射20 Gy 抗體組.2.2瘤質量抑制率和MVD單純放射組、放射20 Gy 抗體組和放射30 Gy 抗體組在動物處死時的瘤質量抑制率分別為75.3%,83

10、.9%和94.7%,均有明顯抑制腫瘤質量增長作用.放射30 Gy 抗體組瘤質量明顯低于單純放射組和放射20 Gy 抗體組.各處理組MVD低于對照組,放射與抗體聯(lián)合較單純放射組MVD低,MVD在放射20 Gy 抗體組與放射30 Gy 抗體組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2).表2瘤質量抑制率與微血管密度(略)bP0.001 vs對照組;cP0.05 vs單純放射組;eP0.05 vs放射20 Gy 抗體組.3討論SMMC7721肝癌裸鼠移植瘤細胞的形態(tài)和結構與人肝癌細胞特性類似3,移植瘤生長迅速,未經(jīng)治療的腫瘤生長速度快,單純放射治療能延緩其生長速度,聯(lián)合抗VEGF mAb后抑制腫瘤生長效果更明顯,但

11、單純放射或放射20 Gy加抗體組腫瘤仍呈逐漸加速的生長趨勢.雖然放射和抗VEGF mAb均能抑制肝癌移植瘤生長,但實驗結果顯示放射30 Gy加抗體是較好的聯(lián)用方式,瘤體生長停滯并有縮小,對瘤質量和瘤體積的抑制都優(yōu)于低劑量放射組.放射是以腫瘤細胞為靶點的治療措施,通過對腫瘤細胞的殺滅來控制其生長.放射在殺滅瘤細胞的同時又誘導腫瘤細胞表達VEGF升高,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抗拒放射線攻擊,促進腫瘤血管形成4;或通過提高腫瘤細胞基質分解酶活性,增強瘤細胞的侵襲力5,因而放射誘導了腫瘤的保護機制,降低瘤細胞對放射線的敏感性.抗VEGF mAb抑制VEGF的表達和血管形成,使腫瘤賴以生長及轉移的血管形成不足,

12、本身具有抗腫瘤作用;又能通過降低VEGF表達使血管內皮細胞失去免受放射線攻擊的保護,增強瘤細胞的放射敏感性,因而抗VEGF mAb與放射起到了協(xié)同抑瘤作用6,此協(xié)同作用并不是各自作用的簡單合并,而是起到了效應的放大.研究表明7,抗VEGF mAb的抑瘤作用是暫時的,停止抗體后腫瘤又會恢復原來的生長活性.因而抗VEGF mAb須與具有細胞毒作用的治療措施聯(lián)合才能起到協(xié)同作用8.抗VEGF mAb放射增敏的機制可能比較復雜,Winkler等9發(fā)現(xiàn),抗VEGF mAb能誘導腫瘤血管出現(xiàn)一個“血管正?;拇翱谄凇?在此期間內,腫瘤血管與正常血管功能相似,腫瘤氧水平高,提高了腫瘤細胞對放射的敏感性,因此

13、在窗口期內給予放射才能起到協(xié)同抗腫瘤作用. “血管正?;翱谄凇背霈F(xiàn)在抗體治療的1 wk左右,我們也選擇這一時期給予放射治療,收到了預期的結果.血管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有多種生長因子參與其中;放射治療又涉及時間劑量分割方式的不同,我們的實驗結果只是其中可行性組合之一.放射與抗VEGF mAb聯(lián)合治療肝癌取得了較好的實驗效果,是肝癌綜合治療方法的一條新思路.【參考文獻】1 殷蔚伯,谷銑之. 腫瘤放射治療學M. 3版. 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2:783-784.2 解乃昌,李國威,王志亮,等. 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抗體對實驗性肝癌的生長抑制作用J.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2002

14、, 9(4):242-245.3 鄭紅,王琳,李靜芳. 裸鼠皮下人肝癌移植瘤模型的建立J. 昆明醫(yī)學院學報,2003,24(3):39-41.4 Abdollahi A, Lipson KE, Han X, et al. Su5416 and su6668 attenuate the angiogenic effects of radiationinduced tumor cell growth factor production and amplify the direct antiendothelial action of radiation in vitroJ. Cancer Res,2

15、003,63(13):3755-3763.5 Kaliski A, Lassau N, Maggiorella L, et al. Antiangiogenic effect and tumor growth control achieved by an MMPinhibitor combined to radiation in vivo, targeting radioinduced MMP2 enhancement and VEGF modulationJ.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4, 60(Suppl):368-369.6 Damiano V,

16、 Melisi D, Bianco C, et al. Cooperative antitumor effect of multitargeted kinase inhibitor ZD6476 and ionizing radiation in glioblastomaJ. Clin Cancer Res,2005,11(15):5639-5644.7 單巖,張謙,吳國華. 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抗體對小鼠腎母細胞瘤生長和轉移的抑制J. 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 2004, 25(16):1534-1535.8 Steiner HH, Karcher S, Mueller MM, et al. Autocrine pathways of the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in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Clinical relevance of radiationinduced increase of VEGF levelsJ. J Neuro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