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文化17課古詩兩首張曉梅的備課_第1頁
傳統(tǒng)文化17課古詩兩首張曉梅的備課_第2頁
傳統(tǒng)文化17課古詩兩首張曉梅的備課_第3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5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魚臺縣實驗小學學科備課活頁教案專用紙第( 5)周 ( 傳統(tǒng)文化)科第(四)冊備課人:張曉梅執(zhí)教人:課題: 17 課 古詩 兩首調整與修改第課時本冊教材包括蒙書誦讀 等十個單元。 當你暢游于這套教材的時候,會聆聽到古代圣賢關于做人、 處事的語重心長的教教誨;你還會學到讀書的方法和道理,會欣賞到具有濃郁民你 會 感材悟到我們傳分族文化氣息的風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統(tǒng)文化的魅析力的精華之作;你還會領略到流傳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國的民族藝術學情學生正確理解所學內容。這些蒙學經(jīng)典都是古文,古分文與白話文相比,會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析學生不容易理解理解兩首古課1、認識送柴侍御和喜見外弟

2、又言別兩首古詩中生詩的意思,時僻的字。目熟讀并背標2、分別了解兩首古詩的作者及寫作背景。誦。教學 1 在誦讀的基礎上能夠熟練背誦古詩詞。重點 2 能對照“解析”理解詩句的意思。教學能對照“解析”理解詩句的意思。通過誦讀感受古詩的韻難律美。點作者資料教學準備教調整與修改學一、經(jīng)典回放:過送柴侍御(唐)王昌齡程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喜見外弟又言別(唐)李益十年離亂后,長大一相逢。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二、簡介作者王昌齡,盛唐著名邊塞詩人,擅長七言絕句,被后世稱為七絕圣手。1、學生看教材三、教師有感情、有節(jié)奏

3、、有韻味地范讀兩首古詩。要認真傾聽,標記求:出生字、新詞、難點。四、結合注釋幫助學生理解句子的意思2、結合注釋初1、學生結合注釋理解意思。步感知誦讀內2、全班交流。容。3、教師小結。3、體會教師誦五、學生練讀讀的節(jié)奏和韻1、學生認真跟讀。律。2、學生自讀。( 1)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幫助朗讀有困難的學生。(2)同桌互讀。相互評價優(yōu)點與不足,通過練習加以糾正(3)同桌合作讀,一人一句。3、小組交流。4、指名讀,師生針對誦讀時是否正確、流利、有感情進行評價。5、師生共同放聲齊讀。六、知識鏈接:了解送柴侍御和喜見外弟又言別的寫作背景,體會詩人的離別之情。七、拓展活動:比一比八、課外延伸:1、與父母一起多形式誦讀。2 、與父母交流誦讀心得。3、課外搜集資料,先講給父母聽,到校后與老師、同學交流。板書設計:送柴侍御(唐)王昌齡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喜見外弟又言別(唐)李益十年離亂后, 長大一相逢。問姓驚初見, 稱名憶舊容。 別來滄海事, 語罷暮天鐘。明日巴陵道, 秋山又幾重作業(yè)補充把自己讀過的友情贈答詩積累起來,比一比看誰積累的作多。業(yè)設計補充教后在誦讀的基礎上能夠熟練背誦古詩詞。能對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