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投入,卻已疏離——論阿爾貝·加繆筆下默爾索形象的隱喻性塑造_第1頁
未曾投入,卻已疏離——論阿爾貝·加繆筆下默爾索形象的隱喻性塑造_第2頁
未曾投入,卻已疏離——論阿爾貝·加繆筆下默爾索形象的隱喻性塑造_第3頁
未曾投入,卻已疏離——論阿爾貝·加繆筆下默爾索形象的隱喻性塑造_第4頁
未曾投入,卻已疏離——論阿爾貝·加繆筆下默爾索形象的隱喻性塑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未曾投入,卻已疏離論阿爾貝加繆筆下默爾索形象的隱喻性塑造第28卷第1期2011年3月青島大學師范學院JOURNALOFTEACHERSCOLLEGEQINGDAOUNIVERSITYVoI.28No.1Mar.2011文學研究未曾投入,卻已疏離論阿爾貝?加繆筆下默爾索形象的隱喻性塑造潘水萍(暨南大學文學院,廣東廣州510632)摘要:法國文學家阿爾貝?加繆在其成名作小說局外人中,以其感受世界的獨特方式表寫著未曾投入,卻已疏離為重大主題的關(guān)學哲思.他以最深刻的筆墨勾勒,審視著當下人類生存的遭際處境.加繆通過默爾索對己身存在意義所隱含的生命意識的追問與反思,強而有力地導出荒誕意識背后隱潛著種種生命

2、精神關(guān)聯(lián)的存在之思,勢必給活在當下的A.413以人類命運極深巨的視境啟悟.關(guān)鍵詞:阿爾貝?加繆;荒誕;反抗;存在之思;局外人中圖分類號:Ilo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133(2011)01007205阿爾貝?加繆(AlbertCamus)以震撼人心,深人骨髓的奠基之作局外人(L6tranger)揚名文壇,享譽世界.他的系列文學作品如誤會,卡利古拉,戒嚴,正義,反抗者,鼠疫,西西弗的神話等更是獲得許多青年學者的青睞.這是因為其作品始終傳達出某種值得當代人堅守的東西.實際上,加繆對人類命運存在的最基本問題如貧窮,死亡,猥瑣陰影境遇的隱然刻畫和現(xiàn)實人生對自由,正義渴求的明徹透視,令讀者深

3、切地警醒到世界無處不充斥著種種絕望的荒誕感.局外人正是以一種無言的絕望與嚴肅的口吻,窺探主人公默爾索直面荒誕,勇于反抗的形象,同時更是透析出一種未曾投入,卻已疏離的生命姿態(tài)及人生境遇.加繆以簡明,平實而又嚴謹?shù)墓P調(diào),冷靜,客觀,純樸地捕捉了默爾索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及其內(nèi)心世界極其私我的生命存在之思.在很大程度上,加繆筆下的默爾索形象的隱喻性塑造及其深刻性,正是加繆本人對生命存在意義的一種態(tài)度.因此,展開對默爾索形象塑造的深層透視與多側(cè)面的鑒照,對當下加繆思想的拓展性研究無疑有著極為重要的啟示意義.事實上,在全新語境的視角下,以敞開的心靈深入到加繆作品中進行重新的解讀與反思,將獲得一種或輕或重的生

4、命之思.疏離,荒誕與反抗正是構(gòu)成加繆文學創(chuàng)作的核心母題與哲學審視的維度,也是加繆美學中力圖闡釋的極為重要的論說概念.在局外人這部小說中,死亡所生發(fā)出來的生命疏離感,正是加繆筆下默爾索形象的隱喻性塑造的旨要和闡釋空間.加繆以那極淡然,平視的敘事寫作語言及其獨白式的,交代式的潛臺詞作為小說得以獨特展開的出發(fā)點,無比深刻地捕捉了默爾索己身游離于存在與虛無世界的形象.默爾索直面死亡的生命意識似乎淡然得讓人有點難以接受,甚至大為莫名.我收到養(yǎng)老院的一封電報:令堂去收稿日期:20101214作者簡介:潘水萍(1979一),女,廣東茂名人,暨南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專業(yè)博士研究生.阿爾貝?加繆(AlbertCam

5、us,1913.111960.O1),出生于法國阿爾及利亞的蒙多維城.著名戲劇家,小說家和評論家.其重要作品如:劇本誤會(1944),卡利古拉(1945),戒嚴(1948)和正義(1949)等,中篇小說局外入,長篇小說鼠疫,哲學隨筆論文集西西弗的神話,長篇論著反抗者等.其系列作品在歐美產(chǎn)生巨大影響,曾獲法國批評獎.1957年,因作為一個藝術(shù)家和道德家,通過一個存在主義者對世界荒誕性的透視,形象地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人的道德良知,戲劇性地表現(xiàn)了自由,正義和死亡等有關(guān)人類存在的最基本的問題而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第28卷第1期潘水萍:未曾投入,卻已疏離73世.明日葬禮.特此慰唁.它說得不清楚.也許是昨天死的.

6、_l(默爾索對于已逝實情的反應顯得出人意料的平靜與堅定.他并不像生活中大多數(shù)人一樣因刺激而滑向難以名狀的迷惘,焦慮,盲目,躁動或不安,甚至不可救藥地消沉于長久失落.由此見出,加繆以簡淺,凝煉而平靜的筆墨闡明:生,老,病,死僅僅是大自然生命的一部分,不必大驚大喜或大悲大痛.這部小說的敘事人幾乎同樣吝嗇他說的話._2啪死亡蘊涵著存在本質(zhì)的鮮活生活的瞬間即逝與無可挽救的終結(jié).然而自我生活似乎隱含著仍尚須兼顧地直面與繼續(xù)投入的問題.顯然,沉默,靜寂甚至漠然的世界依然以它演進的方式而生生不息.媽媽之死意味著其他的一切在當下都是注定毫無意義,徒勞與貧乏.我向老板請了兩天的假.事出此因,他無法拒絕.但他顯得

7、不情愿.J(現(xiàn)實生活處境誠如牢籠,總是或多或少地對人身之自由有所捆綁與牽絆.實際上,生活一經(jīng)急遽投入,往往即受制或陷溺于當下而難以抽身離去.默爾索的老板冷酷得似乎不太情愿職員真誠而嚴肅的請假,更不會在意,同情或認真思考他者的人生感受,甚至無視員工家屬死亡的心理狀態(tài).從生命精神的嚴肅意義上說,或許老板認為人之生的真實意義比人之死更為重要.畢竟活著的或尚存的當下生活依然亦復如是.加繆精深地洞察了對待死亡的局中人與局外人兩種荒誕存在的截然不同的生命意識基質(zhì).誠然,此時的默爾索心靈深處沾染的顯然是某種苦悶的象征或距離感或孤獨感或焦灼感的包圍,被揭示出來的是生命意識滑人空無的裂縫.誠然,生命于悲喜輪回中

8、永遠牽動著人們某種性情與心神.需要強調(diào)的是,在加繆筆下,默爾索存在本身在邏輯上意味著是一種透明的,被他人無視的境狀.在某種意義上,這使默爾索感到在僅僅猶如虛空的,隱蔽的自我虛無化.媽媽死了給他當下正常有序的生活帶來了一種無序,脫節(jié)與中斷,甚至彌漫著一種生活精神漸趨收緊的角色扮演.但加繆并沒有用任何筆墨或只言片詞來描寫默爾索的任何深沉的情緒或置身于生活當中的內(nèi)在意識光芒的感受,而是以一種啞言的空白將其作平面化的消解,其中滋味卻讓讀者去慢慢捕捉,體驗或者漸漸淡出.概而論之,與其說是加繆讓讀者憑自身生活閱歷去體悟與思考當下遭際處境中的默爾索內(nèi)心世界中隱秘的感受,倒不如說是加繆讓讀者深味人類在困難處境

9、壓抑生理與心理產(chǎn)生的嚴重凝固感,分裂感和荒誕感,這不能不說是加繆文學創(chuàng)作的高明之處.誠然,正是這種荒誕意識使默爾索陷入深刻的痛楚和無望的孤獨中,使他感到一種身份被置換的無所適從的混亂與言行舉止上莫明其妙的惡心.默爾索開始懷疑,否定純粹的自我.他瞬時感到外在世界深藏著重重的矛盾和他人直接施加于他的諸多成見.他不得不轉(zhuǎn)向于自我內(nèi)在的注視.默爾索深悉:生命本質(zhì)意義不僅僅是單向度的,暫時的重合與撕裂的顛覆,同時也是多重性的不確定與飽受煎熬的無奈.人生到頭來,一切都是那么的撲朔迷離,難以拯救而又無從解釋,所付出的努力最終是不可能獲得拯救的.一切都是徒勞無益.大多數(shù)人都打量打量我,拘束地點點頭,嘴唇陷在沒

10、有牙齒的口腔里,叫我搞不清他們是在跟我打招呼.還是臉上抽搐了一下.我還是相信他們是在跟我打招呼._lj(應當注意的是,默爾索在他人世故的目光下,開始悄然為身份之疏離而感到幾分的復雜,尷尬,惶惑,失落與不適,似乎需要他來承擔生命裂隙之罪譴.毋庸諱言,正是那些自發(fā)而來的媽媽生前的局外人朋友卻成了局中人,促發(fā)默爾索逐漸覺得局中人的自我并不是己身所認定的那么重要了,自身恰恰趨向于被移植與被顛倒,甚至成了強行介入與出席媽媽沉郁守靈會場中的一個陌生的局外人,甚至多余的人.默爾索顯得有些格格不入,淡然地打量著置身其問的一切.耐人尋味的是,生與死同樣是人生荒誕的偶然.默爾索深深地意識到真實世界,人的處境與生存

11、狀態(tài)意味著強勁的劣汰,摧毀甚至怪異的否定.一切都顯得是那么的不可穿透般的荒誕不經(jīng)而難以把持與拯救!加繆筆下怎么都行的默爾索極富思辨地確證:真實的自我才是重要的,人沒必要演戲.與其說世界上的一切是那么的荒誕,模糊,倒不如說世界的一切是如此的真實,明確.同樣,在加繆的74青島大學師范學院2011年3月美學視界里,人生無不是充滿著變數(shù),一切都有可能.未來的一切都是不明確的.世上有很多事情都不是他人一廂情愿地認為的那么重要甚至毫無意義,毫無價值.愛情,友情,選擇,行動都是怎么都行或可有可無.默爾索很少考慮過去或?qū)?他得過且過;而且在一天中對他最為重要的是:周圍環(huán)境引起的感官上的愉快或是不適._2J(

12、默爾索對待一切都是無所謂的態(tài)度,他甚至認為人只不過生活在短暫的當下真實.換言之,當下呈現(xiàn)的所有真實都是暫時陛的,它將隨著時光的流逝隱匿起來,人生的落腳點都將遁人空無.媽媽已經(jīng)下葬人土,而我明天又該上班了,生活仍是老樣子,沒有任何變化.他就問我愿不愿意做他的朋友.我說做不做都可以.(P這正是真實的默爾索存在于當下世界的更為深層的,理性的所作所為,他在一種獨特的生命境遇和意義消解中,不受外界干擾而自由地決定自己的行為與判定自身的存在價值.他滿足于當下,沒有可回憶的過去,沒有對未來的憧憬或憂慮,只享受現(xiàn)在生活所提供的一切,沒有遠大計劃,沒有崇高理想,沒有虛度時光的不安和內(nèi)疚,一切對他來說都一樣,都具

13、有同樣的價值,都元所謂.J(咖值得肯定的是,默爾索令人窒息的唐突與悖謬的處身狀態(tài)中,深刻地彰顯了作者直面荒誕而又敢于叛逆與反抗的精神意識.人生的一切充滿著未知,充斥著難以預測的變數(shù).人對自身永遠無法把握.同理,人無法改變世界,因為人在自然世界必死下場的面前畢竟是軟弱無力的.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小說通過默爾索生活在荒誕世界里的迷惘,無奈所引發(fā)的內(nèi)心感受及表現(xiàn)的人的孤獨,絕望,無聊,日復一日的繼續(xù)投入的生存狀態(tài),有力地解構(gòu)了當下盲目奔勞,憧憬未來的人為性安排,無比明晰地展示了人與世界之間的無序性混亂,極限性境遇和艱深性哲理的獨特文藝特征.這是理解,探析加繆文學作品中美學思想的現(xiàn)實觀照意蘊的關(guān)鍵.在加

14、繆筆下默爾索的存在,與其說是一個沉默的出場,倒不妨說是一個黯然的離棄.他的身上始終貫穿著一種人什么都能習慣的生命態(tài)度.人類的一切都只不過是一場游戲,包括投人到當下生活的行為及精神意識上所承載的一切.對于整個世界而言,人類所有的努力與自設(shè)的行為都將是多余,因為真實世界是虛無的烏托邦,一切將會被掩蓋,被遮蔽.默爾索對存在主義視角中的人生意義價值進行了消解式的判斷.在他的生命世界里,人類反抗與絕望的生存困境是永存的.默爾索領(lǐng)悟到這一點后,他總是憑著個人生理的需要和情感歸屬而有所警醒地生活著.畢竟,久而久之,人在生活中什么都能習慣.我是不愿意媽媽死去的.但是,說這些話,實際上沒有多大用處,而且,我也懶

15、得去費口舌.說到頭來人什么都能習慣.這則報道,我天天反復閱讀,足足讀了幾千遍.一方面,我樁事不像是真的,另一方面,卻又自然而然.1(P34-40)也許這就是真實的生活,一切似真非真,發(fā)生的一切卻又如此的自然而然.默爾索很愛自己的媽媽,可是他懶得去費口舌.因為這荒唐冷酷,混亂倒錯,毫無意義的生存狀態(tài)和精神狀態(tài),讓默爾索選擇了一種令人心酸的無言與遺忘,給人一種滲入骨髓的人生無奈和自嘲的悲哀.荒誕的世界沒有不可能的事,一切似乎都在等待,無意識中發(fā)生.人生的一切都充滿著模模糊糊的沉默而又具有懸念.加繆無情而深刻地揭示人們身處煩忙的世界而對荒誕的人生毫無察覺的命運悲劇,正如默爾索在報紙上反復看到那件母女

16、因貪財而聯(lián)手誤殺多年未曾謀面的親生兒子兇殺案一樣,對于發(fā)生的一切似乎誰都無話可說,只剩下長時間的沉默及精神上無望的承受或頓然崩潰.默爾索認為不幸的下場正是由于人們在生活中刻意演戲,因此最后的結(jié)果也是咎由自取.從中也可以看出加繆對人生演戲所持的批判,否定的態(tài)度.加繆以不同尋常的洞察力,謹慎地勾勒著默爾索從不寄希望于未來的生活的人生態(tài)度.他強調(diào)沒有什么比活在當下更令他感到真切與幸福的了.命運是一種真正壓倒人的東西,然而人卻很少反思己身存在.品閱加繆精深而銳利的作品,誠如窺測他看待人生的態(tài)度.他以一種去蔽而澄明的筆觸,敞開生命顯現(xiàn)的某種沉思與追問,于現(xiàn)今仍具有遠見性和警示意義.世界是否值得去生活是加

17、繆文學作品中始終不渝闡述與深掘的哲學思考.默爾索的形象強而有力地彰顯了生命無限的投第28卷第1期潘水萍:未曾投入,卻已疏離75人與孤獨的依戀.也許,比世界上任何苦難都更強大的東西,就是人對生命的孤零零的依戀.因為生命是如此的匆促,倏忽即逝.歸根結(jié)底,當太陽和溫煦的和風依然溫暖著己身,就應該倍感慰藉而勇敢地參與當下生活.人生越是沒有意義,往往就越值得堅定不移的埋首投入,在與困難的較量中顯出自己的本色.未來的生活也并不比我已往的生活更真切實在.l1默爾索認為歷史并不能代表一切.世界上沒有什么比當下這個世界更為真實的了.默爾索內(nèi)心深處不斷地進行反問:面對世界的沉默和所有堅固的東西都將煙消云散,是否值

18、得去生活.畢竟,事情不是成為它應當?shù)哪菢?(H叭生活中的加繆,總是緘默地含著煙斗,無動于衷地構(gòu)思著其遒勁筆觸之下的生命的自我找尋哲思.加繆一直以來都沒有放棄過對光明,生之幸福與我于其中成長的幸福生活的追求與思戀.同時,他一直認為他的童年是幸福的.他深深地意識到人類的有限生命必須面對被拋與侵害的人生處境遭遇.人類總是在荒誕與高尚之中進行適度的自我心力找尋與調(diào)適.一切堅硬的東西如司法,宗教,神職,在荒誕的世界面前都將軟弱無力或毫無意義.他不僅看透了司法的荒誕,宗教的虛妄,神職人員的伎倆,而且看透了人類生存狀況的尷尬與無奈,深知世人的痛苦不能寄希望于不存在的救世主,所有的人無一例外會判處死刑._(H

19、至關(guān)重要的是,人面對世界顯得卻是如此的絕望,無奈,一個孤立無援的人卻承擔無意義的審判.監(jiān)禁,顫栗,有罪,無辜到處都隱含人性致命的弱點和復雜謬誤的深刻警悟.加繆童年生活之艱辛及頗為坎坷的生命閱歷,正是其對人生之思的思想源流.眾所周知,20世紀經(jīng)歷了影響人類社會極為深刻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這催發(fā)了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作家對存在與死亡等人生主題的追問與窺探.存在主義文學的基本主題就是深刻地表現(xiàn)人類命運的死亡,痛苦,自由,選擇與幸福.其最大的創(chuàng)作特點就是融高度的哲思于文學創(chuàng)作作品之中.在存在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與促發(fā)之下,勃興著一個極為重要的荒誕派戲劇.從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薩特,加繆,波伏瓦,諾曼?梅勒,

20、雷蒙?蓋夫到戲劇作品代表的尤奈斯庫,貝克特,熱奈等,對人類自身處境的生命之思都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其中,加繆無疑是以文學的形式表寫著極為深刻的存在之思哲理的最為成功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不只一次地強調(diào)他的整個的生存哲理是重要并不是活得最好,而是活得最多.l6【(胛事實上,加繆出現(xiàn)在公眾面前的形象往往都是西裝革履,或毛衣或開領(lǐng)襯衫,嘴里叼著香煙.尤其是他那深邃的目光,略顯濃郁而又有幾分調(diào)皮的表情,頗為引人猜度其成長的童年經(jīng)歷.1914年加繆的父親在馬恩河戰(zhàn)役中受重傷而不幸死于SaintBrieuc醫(yī)院.西班牙后裔的母親靠做幫傭?qū)⒓涌姾透绺鐡狃B(yǎng)成人,他從小就在阿爾及利亞的貝爾庫(Belcourt)平

21、民區(qū)嘗盡了生活艱辛.幼年赤貧寄居生活和肺病糾纏的成長經(jīng)歷,曾一度讓他身心崩潰甚至絕望至極.從那時開始,他就對人類面臨的命運進行一種殷然的反思與警示的書寫.正是這一因素,使他身上積凝著一種時隱時現(xiàn)的宿命論思想.需要指出的是,加繆文學敘事夾雜一種不失幽默的冷嘲熱諷,無不透析出他青少年時期所伴隨的某種憂郁,恐懼與孤僻.在某種程度上,加繆超越了同時代人的眼光,以現(xiàn)代西方獨特的敘事視角,讓人耳目一新地窺探并審視著當下現(xiàn)實的人類命運的事實存在.一直以來,加繆沒曾覺得自身與自然世界的疏離,而身邊的陽光,空氣,大海等等一切的真實都在提醒他,讓他警醒地感覺到他真實的存在并盡情地投入到當下的生活中.如他作品所呈現(xiàn)

22、的對安靜而目不識丁的母親所產(chǎn)生的深埋于內(nèi)心深處的愛;對地中海那種適度,均衡與理性生活的向而往之;對其家鄉(xiāng)阿爾及利亞夏天的驕陽,海浪,白沙灘的鐘情與略帶苦澀的虔敬.加繆塑造的西西弗一次次地上山下山推著那塊象征著生命承受之重的石頭,在徒勞,無望,永無止境,日復一日,美與苦難的勞作中,忘情地投入,以致其生命慢慢的消耗殆盡.然而,加繆卻以默爾索與西西弗的形象,寓意深刻的闡明了投入于當下生活就是獲得幸福的一種.西西弗乃是生活冷漠,絕望甚或清醒,詩意,美的真正的象征.加繆無比清晰地認識到:人是無法預測己身的未來走向的,除了不可抗拒的必死命運的下場.因此,76青島大學師范學院2011年3月西西弗身上那種不屈

23、不撓的執(zhí)著是值得肯定而令人欽佩的.人們對生命之酷愛,就蘊含著應該認同并享受生活,同時要不斷超越己身而不斷地找尋并創(chuàng)造塵世生活的新價值.人們惟有義無反顧地熱情地投入當下的生活,正視荒誕的本身就意味著幸福.這無疑也是與世界的一種和解.誠然,加繆的文學創(chuàng)作始終貫穿著內(nèi)心最隱秘處對死亡的蔑視,持守并捍衛(wèi)著己身存在的自由意志,尊嚴與高貴,因此也折射出深沉的生命審美哲思.沈謙曾指出:文學不但可以反映人生,批評生命,更帶給我們多重的美感經(jīng)驗與無窮的精神享受.(P加繆文學作品正是通過荒誕與反抗兩大主題空間的闡釋,絕無僅有地映現(xiàn)了人生存在之美感經(jīng)驗與無窮精神的思悟.綜而觀之,加繆以文學的形式表寫著心靈更加本質(zhì)的傾向及人生哲理的精神遺產(chǎn),在歐洲甚至全世界產(chǎn)生了出人意料的強大的影響力.面對人生荒誕的處境,加繆曾作出強有力的吶喊我反叛,因而我們存在.讀加繆的文字,人無法排除內(nèi)心深處領(lǐng)略到的那種幽深而震撼人心的人世滄桑感與人類難以挽救的必死命運的荒誕感.也許,這正是加繆的深刻之處及其文學作品留給后人無盡啟悟的緣由.參考文獻:1法加繆.加繆全集(散文卷1)M.柳鳴九,沈志明主編.柳鳴九,等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2美理查德?坎伯.加繆M.馬振濤,楊淑學譯.北京:中華書局,2003.3張容.形而上的反抗加繆思想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