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英語教學中的四大關系_第1頁
法律英語教學中的四大關系_第2頁
法律英語教學中的四大關系_第3頁
法律英語教學中的四大關系_第4頁
法律英語教學中的四大關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法律英語教學中的四大關系黃永鋒* 黃永鋒,男,海南大學法學院講師,法學碩士,主要從事刑事訴訟法、法律英語的教學和研究。(海南大學法學院)摘 要從實際經(jīng)驗出發(fā)提出并分析了指涉法律英語教學實質、教學素材、教學方式以及教學目標的四大關系,認為:法律英語是一門借助英語學習英美國家基本法律知識的導論性課程,其教學實質在于法律而非英語,因此,學習者應當具備基本的英語能力;為避免法律英語課程太過于“空泛”,在教學素材方面教師應當選取一些著名的判例進行講解,以充實課程的內(nèi)容;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且有效地協(xié)調師生之間的關系,在教學方式上應當擯棄單純的講解或者單純提問,可以嘗試一種姑且稱為“提問講解評論”的授

2、課方式;結合中國大多數(shù)學生的特點,法律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應當“取法乎上”,強調學生“譯”的能力,并以此帶動學生其他方面能力的提高。關鍵詞法律英語;教學實質;教學素材;教學方式;教學目標法律英語是一門英語與法律相結合的課程,其既不同于單純學習語言的一般英語課程,也不同于單純學習法律的漢語法律課程。與一般英語課程相比,法律英語具有專業(yè)性的特點以法律專業(yè)知識為內(nèi)容;與漢語法律課程相比,法律英語具有語言性的特點借助英語來學習法律。一般而言,設置法律英語這門課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直接閱讀、理解英美國家法律知識的能力。在相當程度上,法律英語是一門類似于法學導論的課程;或者說,法律英語其實就是英

3、美法導論概括性地介紹英美國家的法律制度和相關的法律知識。 這可以從目前的統(tǒng)編法律英語教材看出來。例如,何家弘編:法律英語(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然而,由于其判例法傳統(tǒng),英美國家的法律制度常常顯得相當雜亂瑣碎,這使得初學者往往是如墜霧中、找不著北,再加上教學傳統(tǒng)的差別以及學生的英語能力和知識背景等因素,法律英語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門老師難教、學生難學的“兩難”課程。 例如,筆者在給本院04級法律碩士班上“美國行政法”這一課時,無論怎么解釋,缺乏相關法律背景知識的他們(法律碩士班學生的本科專業(yè)都不是法學)還是無法理解有關的內(nèi)容,以至于他們強烈要求期末考試千萬別考這一課。就個人經(jīng)驗而言

4、,筆者堅持認為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是個人的事情盡管良師多多益善,但更重要的是個人的天賦以及后天的努力。這也可以從許多偉大的成功人士的經(jīng)驗中得到證實,諸如牛頓、愛因斯坦等等。但堅持這一點并不意味著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出“老師并不重要”這個結論。相反,鑒于學習的個體性,從經(jīng)驗交流的角度來看,老師自身學習的經(jīng)驗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無疑是一個很重要的參照,一位良師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學生在求學路途中所走的彎路。為此,結合個人經(jīng)驗以及自我理解,筆者在本文中提出并分析了法律英語教學中的四大關系英語與法律的關系;課文與案例的關系;講授與提問的關系;聽、說、讀、寫、譯的關系。這四大關系分別指涉法律英語的教學實質、教學素材

5、、教學方式以及教學目標,既可以從“教”的角度來看,也可以從“學”的角度來看,畢竟“教”與“學”從來就沒有而且也不可能分家。當然,這些都是個人的體悟,無須夸大,也不必菲薄。一、英語與法律的關系圣經(jīng)中有一個關于巴別塔(Babel Tower)的故事:人類原本語言同一,但由于想建造一座通天塔以彰顯聲名,誰料觸怒了上帝,上帝最終把人類的語言弄得四分五裂,使得各地的人們相互之間再也難以進行交流。舊約創(chuàng)世紀,第十一章:1-9。從此,為了進行溝通,人類的日常生活便多了一件事情學習外語。如今,隨著全球化的程度不斷加深,學習外語,特別是英語,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普遍的趨勢。在許多國家(其中不乏中國、法國等大語種的國家

6、),要么是因為政府的強制,要么是出于個人的意愿,已經(jīng)形成了如火如荼的英語學習熱潮。法律英語是一門外語與法律相結合的課程,其主旨在于借助英語學習英美國家的法律。由此,在學習法律英語時,英語是第一道關卡。一般而言,學習者(特別是初學者)英語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學習法律英語的效率。這是因為,一方面,在學習法律英語時,我們首先面對的是一門外國語言,這門語言從讀音、構詞、造句、篇章再到思維和表達習慣都不同于漢語,如果學習者不具備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特別是關于語法和表達習慣的知識,其往往難以弄懂一些結構復雜的句子;另一方面,法律英語(特別是英語法律條文)在語言風格上極度追求簡練,為了達到以最少的

7、詞句表達最豐富的內(nèi)涵這一目的,與表達其他知識內(nèi)容的英語相比較而言,其往往是以復雜的句式和煩瑣的結構而著稱。例如,在法律英語第七課中 同注1,第82頁。,出現(xiàn)了下面一句:,a legal concept was recently developed and enunciated by the 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 regarding jury selection in capital cases that will make jury imposi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much more difficult to ob

8、tain. (下劃線和著重號為筆者所加)在這一句子當中,中心詞concept的修飾語為后邊下劃線以及著重號所標明的部分,一個是介詞短語,一個是定語從句,這屬于英語語法上的定語后置現(xiàn)象。如果看不到這一點(當然還要結合相關的英美法律背景知識),對整個句子的理解則會變得面目全非。再如,美國聯(lián)邦憲法第五修正案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Amendment V. 規(guī)定:No person shall be held to answer for a capital, or otherwise infamous crime, unles

9、s on a presentment or indictment of a Grand Jury, except in cases arising in the land or naval forces, or in the Militia, when in actual service in time of War or public danger; nor shall any person be subject for the same offence to be twice put in jeopardy of life or limb; nor shall be compelled i

10、n any criminal case to be a witness against himself, nor be deprived of life, liberty, or property, without due process of law; nor shall private property be taken for public use, without just compensation.這一冗長的條文包括了完全否定、被動、插入、倒裝、省略等語法現(xiàn)象,如果不對此進行細致地分析,對該條文的理解就會“差之毫厘,謬之千里”。為此,筆者在講授法律英語時,總是不斷地提醒學生:具備基本

11、的英語語法知識是學習法律英語的一個必備的前提條件,否則,隨著內(nèi)容不斷加深,語法知識欠缺者的學習必定難以為繼。 值得一提的是,自上個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以李陽“瘋狂英語”為代表的民間英語培訓機構對中國傳統(tǒng)上過于強調語法知識對于英語學習的重要性的教學方法進行了猛烈的批評,并進而提出了諸如“不學語法”之類的口號,而且以“哪怕是道地的美國人也有許多不懂語法”之類的例子來支撐其論調。在這一問題上,筆者認為,中國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方法過度強調初學者識記語法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抹殺了語言學習的趣味性,并且壓抑了初學者學習的積極性,這的確值得我們反思。但如果因此而提出“不學語法”則似乎是太過于矯枉過正、太過

12、于片面了。英語層次有高低之分,英語內(nèi)容有彼此之別。對于日常生活用語,其注重的是“別人怎么說我就怎么說”,而且句式簡單,我們的確可以不必通過學習語法知識就可以掌握;但對于涉及專業(yè)知識的英語來說,面對復雜的句子和段落,如果沒有基本的語法知識儲備,我們恐怕連意群之間“起、承、轉、合”的關系都無法弄清,又何談理解句意和掌握知識!因此,筆者的一個基本看法是,在學習日常生活用語時,我們或許可以不必關注英語語法;但若要借助英語學習專業(yè)性知識,不研究語法則恐怕絕對不行,特別是要進行翻譯的時候。如果說英語是法律英語這門課程的形式內(nèi)容,那么法律知識則是其實質內(nèi)容。依筆者之見,法律英語作為一門課程,其最終的落腳點在

13、于英美法律知識,而非英語語言知識;否則,在法學院用傳授專業(yè)法律知識的教材來講解英語語言知識,豈不是南轅北轍?前面提到,英語水平是學習法律英語的第一道關卡,但僅憑學習者英語語言知識水平高這一事實并不能直接得出其必定能學好法律英語這一結論。誰敢說英語系的教授必定通曉英美法律?誰又敢說中文系的教授必定通曉中國法律?英美法律作為一種專業(yè)性的知識,其有自己的知識傳統(tǒng)、專門術語和表達習慣。對于哪怕是具備較高英語能力的人來說,情況往往還是“詞是那個詞,語法還是那些語法,但就是無法理解”。 這是許多學生親口向我表達的學習體會,而且其中不乏有本科讀的是英語專業(yè)并已通過專業(yè)英語八級考試者。例如,在法律英語中,ac

14、tion和suit有“訴訟”之義、act有“法律”之義、bill有“法案”之義、sentence有“判處”之義、capital有“極(刑)”之義、House有“國會”之義、government除“政府”外還有“政體(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門之間的關系架構)”之義,這些特殊詞義有別于我們平常所接觸到的普通詞義。因此,對這些看起來似乎是非常簡單和熟悉的詞,我們絕對不能輕易地望文生義,否則就非常有可能會貽笑大方。此外,法律英語當中還時常夾雜著許多拉丁語、法語等語種的生僻詞匯,對此,如果不借助專業(yè)工具書的幫助我們是很難理解的。法國著名思想家米歇爾福柯早已指出“詞”與“物”之間的關系是流變的, 米歇爾福柯

15、: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莫偉民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版。法國的另一位著名思想家雅克·德里達甚至認為語言之間是不可互譯的, 約瑟夫F格拉海姆:“圍繞巴別塔的爭論”,from 這在極大程度上揭示了“掌握外語難,掌握外語所表達的知識更難”的事實。對于法律英語學習者而言,掌握“詞”(英語)是一個基本前提,弄懂“物”(法律)才是最終目的;只有到了能夠熟練地運用“詞”來正確表達“物”的境界,才算是真正掌握了法律英語。二、課文與案例的關系就所編排的內(nèi)容而言,法律英語教材其主要是收錄了一些概述性的介紹文章和若干典型法律條文。由于英美是判例法國家,在法律發(fā)展的各個時期他們(特別是美國)都有一些著名

16、的里程碑式的判例,例如美國憲法上的馬伯里訴麥迪遜案 Marbury v. Madison, 5 US 137 (1803).、刑事訴訟法上的米蘭達訴亞利桑那州案 Miranda v. Arizona, 384 US 436 (1966).以及民權法上的布郎訴教育委員會案 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 347 U.S. 483 (1954).等;因而,在介紹每一部門法時,課文都不可避免地要提到一兩個甚至更多的判例。但由于篇幅所限,課文對判例往往只是蜻蜓點水地一筆帶過,根本就無法展現(xiàn)英美法院判決意見(court opinion)所蘊涵的那種特有的法律傳統(tǒng)、法官智慧以及精

17、彩論述。在這種情況下,講課時如果還一概遵照課文內(nèi)容,泛泛而談,淺嘗則止,這往往就難以滿足那些具有強烈求知欲的學生的要求,他們會因此而覺得法律英語“太空了”、“從概念到概念,沒有現(xiàn)實感”。而且,由于缺乏現(xiàn)實內(nèi)容作為例證,這也不利于他們理解相關的法律傳統(tǒng)和法律制度。所以,要上好法律英語課,就不能過度拘泥于課文而照本宣科。為此,筆者在上課時有意打破教材的內(nèi)容限制,從互聯(lián)網(wǎng)上下載了若干在美國法律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經(jīng)典判例(包括案情介紹、法院判決意見以及相關評論性文章)以及諸如美國聯(lián)邦憲法這樣重要的經(jīng)典法律文本,復印給學生,使其人手一份。事實表明,通過讓學生正面接觸原汁原味的美國法律素材,這些材料在極

18、大程度上開拓了他們的視野,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種法律現(xiàn)實感也油然而生,更有利于加深其對美國法律的認識和理解。例如,在講到美國憲法時,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所享有的違憲審查權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內(nèi)容,當今世界各國相關法院所行使的違憲審查權都或多或少地都是對其進行模仿的產(chǎn)物。美國的違憲審查權最早起源于馬伯里訴麥迪遜案,該案同時也是美國法律史上“最為經(jīng)典的一個判例”(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現(xiàn)任首席大法官倫奎斯特(Rehnquist)語)。但課文在提到馬伯里訴麥迪遜案時僅僅是說該案導致了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違憲審查權的產(chǎn)生,當時的首席大法官馬歇爾(John Marshall)對此功不可沒。至于“該案是在什么背景之下發(fā)生的、

19、各方的所追求的目的是什么、馬歇爾當時面臨什么樣的困境以及又是如何運用高超的政治手腕巧妙地解決相關問題的”這些重要問題,課文絲毫都沒有提到,這顯然無法讓學生領會到該案的重要性以及判決的精彩之處。此時無論如何強調馬伯里訴麥迪遜案在美國憲法史上的地位,對于學生而言,都只是隔靴搔癢。針對這種情況,筆者為學生提供了該案判決意見的原文、一篇由當今美國憲法學者撰寫的評論性文章以及案件所涉及的美國聯(lián)邦憲法(the U.S. Constitution)和美國1789年司法法(the Judiciary Act of 1789)。隨后,依據(jù)這些材料,筆者花了相當數(shù)量的課時詳細講解了該案的歷史背景(即將下臺的聯(lián)邦黨

20、與即將上臺的民主共和黨之間的黨派斗爭)、馬歇爾大法官所面臨的兩難困境(作為聯(lián)邦黨人的一員,如果主動向即將上臺的民主共和黨出擊則必定會導致失敗,如果不出擊又會顯得聯(lián)邦黨人所控制的聯(lián)邦最高法院懼怕民主共和黨人所控制的政府和國會,進而惡化聯(lián)邦最高法院的處境)以及馬歇爾大法官高超的政治智慧(在他起草的多數(shù)派判決意見中,先論證對手違法,然后狠批一通,但又不與之發(fā)生正面沖突,轉而宣告聯(lián)邦最高法院對案件無初審管轄權,接著又大書特書違憲審查權的重要性并聲明該權力只能由聯(lián)邦最高法院獨家行使,從而達到了以違憲審查權制約政府和國會的目的)。 有關該案評論,參見蘇力:“制度上如何形成的”,載于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中山大

21、學出版社1999年版;Joel B. Grossman, The 200th Anniversary of Marbury v. Madison: The Reasons We Should Still Care About the Decision, and The Lingering Questions Ii Left Behind, from 至此,該案活生生的原貌便展現(xiàn)在了學生的面前。相應地,“法律正義面孔之下的黨派紛爭”、“法官個人魅力在司法中的作用”以及“制度起源本身所帶有的偶然性”等深層次的問題也呼之欲出了在精彩案例戛然而止之時,留給學生的是無盡的啟迪和思考。當然,由于課時有限,

22、在講解每篇課文時不可能都相應地講解一個案例,我們只能從中挑出那些歷史意義更大的、法官智慧更高超的、判決意見更精彩的判例讓學生充分學習。也只有這樣“面”與“點”相結合,我們在教授法律英語時,才能讓學生在在看到“森林”的同時又有機會細致觀賞了其中的“珍奇樹木”。三、講授與提問的關系從師生互動關系的角度來看,上課方式一般可分為講授式(lecturing)和提問式(questioning)兩種。講授是中國法學院傳統(tǒng)的上課方式,提問則是美國法學院傳統(tǒng)的上課方式(即蘇格拉底教學法) 有關蘇格拉底教學法(Socratic method)的發(fā)展過程,參見羅伯特斯蒂文:法學院:19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

23、的美國法學教育,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以講授的方式進行上課,師生之間是一種單向的信息傳輸關系,其便于老師系統(tǒng)性、條理化地梳理知識,但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提問的方式進行上課,師生之間是一種雙向的思維碰撞關系,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學生開動腦筋參與課堂,但不足之處是時常給人一種散亂的感覺,而且耗時。因此,無論是講授還是提問,其都有各自的優(yōu)缺點。從現(xiàn)實經(jīng)驗來看,單純以講授的方式進行上課,往往會導致學生偷懶卸責、老師吃力不討好的結果(哪怕老師的個人魅力再大,對學生的吸引力也是一個邊際效用遞減的過程);而如果單純以問題來引導課堂的進程,則容易給學生造成精神壓力,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學生心理排

24、斥、師生關系緊張的后果,而且,如果學生在課外沒有認真準備的話,提問根本就無法進行下去。 同前注。但鑒于法律英語所涉及的知識內(nèi)容是舶來品,而且提問是美國法學院教師所運用一種主導教學方法,再加上授課對象與美國一樣都是研究生, 美國法學院沒有本科生教育,只有研究生教育,其學位包括法律博士(JD)、法學碩士(LLM)、法學博士(SJD)和交叉學科博士(PhD)四類。因此,筆者在最初上課時試圖引入這種方式。但實踐表明,習慣了消極被動地聽課的學生很難適應這種以提問來引導課堂進程的上課方式。因為這種上課方式要求學生必須做到:1)課前認真預習有關內(nèi)容;2)歸納出相關知識要點;3)上課積極主動回答;4)具備基本

25、的英語口語能力;5)相互之間能理解各自所說的英語。而這些條件似乎是太苛刻了。如果就此放棄提問,仍由教師個人唱獨角戲,那么這樣的課堂就不但枯燥煩悶,而且關鍵是根本無法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根據(jù)筆者在學習法律英語方面的經(jīng)驗來看,主動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是要靠若干條件“逼迫”才能促成的);但如果仍然繼續(xù)提問,課堂顯然是無法進行下去了。提問,還是不提問?這是一個難題。此時,筆者開始搜腸刮肚,努力總結自己在學習法律英語方面的經(jīng)驗。按說筆者在本科大四時就已通過了專業(yè)英語八級考試(盡管筆者讀的是法學專業(yè)),英語水平不算差,但在讀研究生后剛開始接觸法律英語時的感覺與現(xiàn)在筆者所教授的學生差不多如墜霧中、找不著北。盡

26、管自己有意識地增加閱讀量,但效果并不明顯,總覺得沒有實在的東西積淀下來。但一次偶然的機遇(其實更是挑戰(zhàn))改變了筆者的困境。 當時并沒有這樣的清醒認識,但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那的確是筆者學習法律英語的一個轉折點。 導師從北京帶回了一大摞英文資料讓筆者翻譯,并說出版社已經(jīng)限定了時間。拿回宿舍瀏覽了其中一些內(nèi)容后,當時筆者的第一感覺就是:專業(yè)八級水平對于法律英語來說簡直就是小兒科?。ㄟ@是從專業(yè)性角度考慮所得出的結論,絕沒有貶低英語八級考試水平的意思。)此后筆者的處境不可謂不艱難。真如王國維先生所說的那樣,先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而此時非得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恒心和

27、毅力不可。慶幸的是,功夫不負有心人,經(jīng)過大半年反反復復的“閱讀翻查遣詞造句修改”,最終自己還真有了那種“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煉獄”過后的興奮和愉悅。這就是翻譯的確很苦很累,但對法律英語水平的提高卻大有裨益!恰巧,不久在一次交談中,來自清華大學的同事徐昕博士告訴筆者,清華老師在上法律英語時主要也就是讓學生做翻譯。這就更堅定了筆者對翻譯之于法律英語學習的重要性的認識。此后,筆者改變了上課的方式,既不自唱獨角戲,也不單純向學生提問,而是要求他們在每次課前把上課所要講解的內(nèi)容翻譯成中文,然后通過自愿或點名的方式到講臺上講解自己所做的翻譯,筆者則在必要時給予適當?shù)募m正和評論,并根據(jù)各個學生

28、的表現(xiàn)給予相應的成績。這種上課方式姑且稱為“提問講解評論”式授課。事實表明,在現(xiàn)有條件下,這種方式能在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筆者所授課班級的學生大多非??粗乩蠋煂ζ浔憩F(xiàn)的評價):對于好學者而言,這為其提供了自我表現(xiàn)增加平時成績的機會,從而更容易產(chǎn)生內(nèi)在的激勵;對于懶惰者而言,強制性的點名以及相應的懲罰措施(扣減平時成績)則能在極大程度上“逼迫”其學習。或許,這也算得上是組織課堂的一種策略。四、聽、說、讀、寫、譯的關系一般而言,英語能力包括聽(listening)、說(speaking)、讀(reading)、寫(writing)、譯(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

29、ing)五個方面,這也是語言課程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然而,法律英語并不是一門語言課程,其只不過是一門借助英語學習法律知識的課程,不可能將目標指向專門訓練學生的英語能力。因此,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樣,這門課程事實上隱含著一個對學習者的要求:必須具備基本的英語語言能力(而在筆者看來,這至少應當是相當于大學英語六級的水平)??墒?,對于法律英語這門課程來說,盡管英語是形式,法律是內(nèi)容,但要檢驗學習者對英美國家法律知識的掌握情況,最終還要看其英語能力能否就英美法律知識進行聽、說、讀、寫、譯;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學習者的英美法律知識水平與其英語能力是難以截然分開的。中國人學英語歷來有“開口英語”和“啞巴英語”

30、之分。能開口說英語者固然表明其語言能力強,但我們卻不能因此而斷定其接受、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識的能力就強;難以開口說英語者盡管的確為數(shù)不少語言能力低下,但也不乏能“讀”能“寫”能“譯”而難以“聽”難以“說”的人。那么,究竟怎樣才能在英語能力訓練和法律知識傳授之間找到一個較好的平衡點呢?要解決這一問題,似乎還得從法律英語本身的特點去分析。從學習語言的角度來看,聽、說、讀、寫、譯似乎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并且對各種能力的訓練都應等同視之,而不能厚此薄彼。然而法律英語是一門專門性的知識,其最終的落腳點還在于法律。對于初學者而言,法律英語不是想聽就能聽懂,想說就能說出來的。事實上,筆者在最初上課時曾要求學生用英語來回答問題,可結果是,學生要么辭不達意,要么照著課本胡念,要么干脆直接說“sorry”,而且相互之間常常是不知所云。這樣的課堂勢必難以維持下去,師生之間的關系也相當尷尬和緊張。由此可見,想把“聽”和“說”作為學習法律英語的突破口是相當不現(xiàn)實的(至少對于我所教授的班級就是如此)。為此,筆者將目光轉向了“讀”、“寫”、“譯”。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的“提問講解評論”式授課。這種授課方式以“譯”為核心,要求學生必須做大量的課前準備并在課堂上展示自我的水平。筆者始終認為,“譯”是語言能力和知識水平之間最為緊密的結合點;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