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本質及其基本構造研究_第1頁
法人本質及其基本構造研究_第2頁
法人本質及其基本構造研究_第3頁
法人本質及其基本構造研究_第4頁
法人本質及其基本構造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法人本質及其基本構造研究為擬制說辯護 江平,龍衛(wèi)球【內容提要】本文作者強調立法思想的作用,通過對法人概念所包含的人格化意義的分析,認為法人的許多制度內容,只有深入到法律思維中,才可以得到清晰的理解,從而支持法人是立法構造而成的觀點。并詳細分析了法人的內容結構,認為法人機關代表制是適合于法人人格擬制的法律技術,為法人人格實現(xiàn)提供了合理機制?!娟P 鍵 詞】法人本質、擬制、代表制技術一、法人現(xiàn)象及性質辨析法學創(chuàng)造法律人格概念,從而將現(xiàn)實實體與法律主體分離開來,現(xiàn)實的人屬于社會的范疇,法律主體屬于法律的范疇,它們不是同一的。因此,立法思想總是以它自以為是的目光挑選應予法律人格化的社會實體,建立以之為

2、中心的法律秩序,以法權形式推入到現(xiàn)實世界?,F(xiàn)代民法的舞臺上有兩類主體角色,即法人與自然人,它們都是享有民法權利、負有民法義務的主體。德國民法典立法首創(chuàng)使用“法人”(juristische Person)概念,明確規(guī)定對符合一定條件的團體,可以賦予權利能力,使之成為民事主體。 根據(jù)德國民法典規(guī)定, 法人包括社團與財團。社團(Vereine,Corporation)是法人的典型,被解釋為由法律當作是一個統(tǒng)一體的個人集團。美國學者格雷對社團下了一個經典的定義:“社團是國家已授予它權力以保護其利益的人有組織的團體,而推動這些權力的意志是根據(jù)社團的組織所決定的某些人的意志?!保▌P爾森: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

3、,沈宗靈譯,中國大百科出版社1996年1月第1 版, 第122頁;John C.Gray,The Nature and Sources of the Law 51,2nded.(Boston,1938)。)為什么法人或社團被認為法律主體,其決定性理由看來是這樣的事實:法律秩序為之規(guī)定了獨立的權利和義務或者說法律主體地位,即所謂“國家已授予它權力以保護其利益”,這些權利和義務關系到成員的權利義務但并非成員的權利義務,因此被解釋為社團本身的權利義務。社團的權利和義務在形式上是真正獨立的,法律專門區(qū)分了法人成員個人的財產和歸屬于社團的財產,后者被作為社團的權利和義務的唯一責任財產基礎,因此,法人縱有

4、不法行為,其責任承擔,也只限于社團本身的財產。但是一些法學家認為在法律上法人是主體的說法是不確切的,所謂法人的權利和義務實際不屬于法人,而是屬于特定個人或特定目的,例如管理者、受益者,因為法人任何權利和義務的實現(xiàn)都離不開具體的人的行為, 或實際上受一定目的限制。 < % 德國法學界荷爾德(Holder)和賓德(Binder)提出受益者說,認為法人財產,實際屬于依章程為管理而任命的董事會或現(xiàn)實擔任法人財產管理的人,因此法人不過是為管理者存在的概念而已, 管理者才是真正的主體; 耶林(Jhering )和普蘭涅爾(Planial)主張受益者說, 認為由于法人事務實際由自然人參與,因此,真正的

5、主體是這些自然人,在社團是實際享受財產利益的會員,在財團是捐助人(名義上的受益人);布林茲(Brinz)和倍克爾(Bekker)認為法人所有的權利實際因目的而存在,受目的拘束,故目的才是所謂主體。參見鄭玉波民法總則第110 120頁,黃立民法總則,94年自行出版, 第119 頁。 Jhering ,Geist des roemischen Rechts,2.Buch,2.Abs. 5,§61;Brin2 ,PandektenJ,92,1873§50ff。)的確,規(guī)定法人的權利和義務的功能,僅止于靜態(tài),尚不涉及權利和義務變動、實現(xiàn)的運作問題,而這些動態(tài)的完成必需借助個人之力,

6、最終要以具體人的行為來承擔,即實際上被交給一定的個人去實現(xiàn)。在此,法律秩序設定法人的權利和義務,似乎不過是辭藻而已。其實不然,把這些由個人方可實現(xiàn)的權利和義務,說成是法人的權利和義務,在法律上有十分明顯的實證理由。這是因為,這些法人的權利和義務,雖然終究要依靠特定個人行為來完成,但與其為自然人的權利和義務的實現(xiàn)有所不同,自然人的權利和義務的實現(xiàn),由擁有者個人隨意行使,在法人的權利和義務這里,雖亦由個人實現(xiàn),但其方式必須符合構成法人的特殊程序,即法律使法人的權利和義務由特定的個人以特定的程序實現(xiàn)。所以,法律從名義上賦予團體以權利和義務,創(chuàng)造法人這個輔助概念,特別具有獨立意義,在法律上表現(xiàn)了一種重

7、要的差別,即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一些權利和義務,它們屬于社員的方式,不同于社員的那些與社員身份無關的權利和義務,共同體之所以是法人,并非僅僅因為一群人組成了聯(lián)合,而是他們的聯(lián)合符合法定的法人秩序內容,所以,如果我們用社團或法人概念表示聯(lián)合,我們便表達了聯(lián)合的人們之間有某種共同之處,即共同有獨立調整其相互關系的規(guī)范秩序。這種內在秩序的存在,才使個人組成了特殊聯(lián)合。法人概念的構造中,除了法人的權利和義務概念外,還有法人行為的概念。法人行為的說法,是與法人作為權利主體完全類似的問題,它一定是某些個人的行為,但法律卻把它稱為法人行為。為什么我們把某些具體的人的行為認作是法人的行為,而不看作是自然人的行

8、為呢?也是因為,根據(jù)法律,個人作出的這些行為,需符合法人的特定程序。另外,當一個人作出不法行為,被稱為法人的不法行為時,也一定與純粹的自然人行為不同,它與該個人作為法人機關所必須履行的功能有一定聯(lián)系,法人要對之負責,其責任也限于法人的財產而不是個人財產。因此,法人概念和制度內容在現(xiàn)代民法上并不是可有可無的辭藻,法律已經真實地確認了法人這一主體,建立了區(qū)別與自然人秩序的法人秩序。(參見凱爾森: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第114頁。)但是法律為什么要區(qū)分這些權利和義務、行為以及責任,為什么在此領域,不把自然人作為主體,而把法人作為主體呢?安排不同的程序的最終理由是什么呢?拉德布魯赫指出,這是法人現(xiàn)象一經

9、產生所產生的一個至今懸而不絕的法哲學爭議,“即這種法人的人格是否根據(jù)法律而產生、擬制或先已存在,它們是否只有法律上或法律前的現(xiàn)實,它們僅相對于法律存在或不依法律存在?進一步說,此處便產生一個問題,即,如果法律的確嚴格地將團體的權利和其成員的權利區(qū)分開來,那么團體的利益是否要完全地融在其成員的利益之中,這種法律是否也不過是因技術上的理由而區(qū)分也就是說,團體的這種獨立權利是否可用來保護獨立的團體利益?”(拉德布魯赫:法學導論,米健等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63頁。) 法學上把這一爭議稱之為關于法人本質的分歧,一個多世紀以來,許多偉大的思想家們都沉迷于其中的討論,燃燒著熊熊的思維

10、之火。傳統(tǒng)法學上,往往存在一種思維傾向,即輕易地就把法律思維的作用拿掉,不僅將社會現(xiàn)實當作是法律現(xiàn)象的真正的決定理由,認為現(xiàn)實與法律的關系中,具有優(yōu)先地位的是社會現(xiàn)實,而且還認為每一個法律現(xiàn)象,都直接受動于它關聯(lián)的社會現(xiàn)實,有何種社會現(xiàn)實就有何種法律現(xiàn)象。這種觀點認為,個人存在這一基本的社會現(xiàn)實,必然使自然人概念得以形成,自然人制度是為現(xiàn)實的個人提供法律秩序;法人概念和法人制度也有相類似的實質理由,法人不是杜撰的,它以社會現(xiàn)實的有獨立價值的實體為依托,法律規(guī)定法人,是因為社會現(xiàn)實存在具有獨立功能的共同體或團體,這些團體必然使法人概念得以形成。這就是說,法人具有實在基礎,是適合于為權利義務主體的

11、組織體的法律表現(xiàn)。這種關于法人的傳統(tǒng)認識,學理稱實在說。(參見鄭玉波:民法總則,第 121 頁。 此說由德國學者米休德( Michoud) 所倡, 沙利耶(Saleilles)承之。)象實在說那樣,把法人真真切切看作具有現(xiàn)實實體性的事物,不僅導致了法人在法律世界與自然人相對而立的當然認識,而且法人被看作是在現(xiàn)實世界具有與個人有相當?shù)南嗨菩缘膶嶓w,德國學者貝色勒(Beseler)和基爾克(Gierke)等甚至更進一步,提出法人有機體說,認為法人本質上是自然有機體或社會有機體,是真實而完全的人(wriklicheund volle person)。作為自然人, 它的有機性在于具有個人意思這一因素,

12、而法人也有得以成為有機統(tǒng)一體的意思因素,即具有不同于個人意思的團體意思。這種法人有機體的觀點,在現(xiàn)今世界有著十分眾多的支持者。(參見鄭玉波:民法總則,第120頁; 黃立:民法總則,第119頁。)德國偉大的法學家薩維尼(Savigny )深刻地洞察了法學思想和法人制度的密切關系,指出法人不過是立法擬制的主體,即法人的人格是依法律規(guī)定擬制而成。學理稱擬制說(Fiktionstheorie)。 薩維尼在此主要區(qū)別了自然人與法人的主體本質,反對將法人與自然人同等對待,認為自然人從根本上說是權利義務的當然主體,“權利義務之主體,應以自然人為限?!保▍⒁娻嵱癫ǎ好穹倓t,第119頁; 黃立:民法總則, 第

13、119 頁。 Beseler , System des gemeinendeutschen Privatrechts I,4.A,1885,§ 66ff,后來的繼承者有普夫達(Puchta)、溫德賽(Windscheid)、吉波(Kipp)等代表人物。)拉德布魯赫比薩維尼更徹底強調法學思維的作用,一方面他強調個人主義思想和私法的基本聯(lián)系,另一方面,他也相信法學思想在法人制度上的作用,他認為超個人主義思想才導致對法人的承認,即,由于共同體觀念的作用,法學才承認團體具有實體性的法律價值,反之,純粹的個人主義則會在另一個側面認識法人問題,他因此說法人的本質問題,其實是不可解決的法哲學基本問

14、題。(拉德布魯赫:法學導論,第63頁。)凱爾森明確強調自然人與法人都不過是法學上的構造,說自然人也是一種“法人”,man與自然人的關系并不比man與法人的關系來得更密切,這才是自然人與法人的真正相似性,傳統(tǒng)法學在界定自然人時,說它是生物意義的人(man),而法人則是非人類的人(nonman ),這種說法模糊了二者實質上的相似性。(凱爾森: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第109頁。) 凱爾森甚至反對社會現(xiàn)實中有共同體或團體的這種看法,針對國家是社會統(tǒng)一體的觀點,他指出,傳統(tǒng)學說以相互作用說或者集體利益說或者有機體理論或者統(tǒng)治權的理由,均不能證成之,他認為,構成“合眾為一”(one in the many

15、)的因素是不能找到的,國家只是一個因法律秩序擬制而成的人格化概念。(凱爾森: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第206頁以下。)關于團體現(xiàn)象是否具有真實性問題,凱爾森的否定理由并不具有充分的說服力,對于人類社會的團體現(xiàn)象,哲學家和社會學家作了較深刻的研究,顯示出家庭、國家、教會組織、公司等,明顯是具有與個人成員不同功能的實在單位。黑格爾從哲學的立場,曾就家庭、同業(yè)工會、國家的實體性詳加闡明。其中,家庭以倫理性的愛為目的,同業(yè)工會以一定的客觀普遍性為共同目的,國家以絕對普遍性為普遍目的。(參見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第三篇“倫理”。)費迪南·托尼斯1887年出版的共同體與社會,從社會學角度研究社會關系,

16、揭示論述了兩種基本的社會關系,論證了共同體的存在。(彼得·斯坦等:西方社會的法律價值,王獻平譯,中國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1版, 第25頁。)但是,即使誠如哲學家和社會學家揭示的那樣,團體現(xiàn)象是實的不可避免的社會現(xiàn)象,這也不能回避法人概念的法律擬制性質。因為整個法律世界都是構造而來,而不是由現(xiàn)實反映而成。自然人概念如此,法人概念亦如此,都是法人思想作用的產物。作為社會學形態(tài)的團體,它并不能直接當然地反映為法人概念,從屬于法律世界的法人,與從屬于現(xiàn)實世界的團體現(xiàn)象,其實始終存在難以解釋的間隙,法人組織體和有機體說顯得過于簡單。法人制度的許多東西,通過現(xiàn)實的團體現(xiàn)象往往不能理解,而如

17、果深入到法學思想之中,即可以得到清晰的理解。因此,團體現(xiàn)象的事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思維的材料,或者評價法律應然世界中法人制度的材料。法人問題的確是深奧的,它和任何其他法律制度一樣,依賴于立法者的態(tài)度。法人概念的設定,意味著在一定的法律思維框架對團體人格化,假定了某些團體(甚或社會與國家共同體)或多或少類似具體的人,這對許多人來說難以理解,無異是形而上學,但是法學特別認真地看待這種人格化,似乎那些團體確實是與現(xiàn)實社會的個人相類似的實體,更有甚者,法學把理性的力量和責任歸于這個不同與個人的實體,似乎和個人一樣,也可以有思維,懂得責任。在這里,法學并不是無意同化與個人,而是刻意如此,因此,盡管事實上

18、沒有生命,沒有道德思維,但在法律設計上,只要法律思維認為有必要這樣做,法律便可以不只唯一尊重有智慧的人,而是視團體象一個真的人那樣有利益需要、思維、觀點、痛苦和幸福,對它象對一個具體的人那樣,就其道德生活的若干方面提出質問。但是,法學思想如此處理法人問題,并不是果真不考慮設計個人與團體人的差別,到目前為止,法學對待法人的態(tài)度,基本上只是追求對其認識到或相信的某些團體的社會價值的利用,而不是造法人為個人。在這里,法人所負的責任和享有的地位,是一種德沃金所謂的復雜的、雙階段的推理方式,從而在人格化過程中達到一種法律功利主義。法人制度考慮的不是法律視線中團體的統(tǒng)一形式,而是關注它的結合目的,認為正是

19、這一結合目的,才帶來了個人集團的某種程度的內部和外部的整體關系,例如,現(xiàn)代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因以股份聯(lián)合的方式追求某一經營事業(yè)目的獲得整體性的。法人概念所包含的人格化,首先表現(xiàn)為通過團體主體化找到一種自然的一體的展示,法律在此不去尋找具體的個人主體,而是擬制一個統(tǒng)一主體,使之不可能通過還原的方式把它逐一還原成成員的主張,將維系特定目的的必要條件在名義和技術上皆歸于它,以保證特定目的不致分裂。同時,在行為和責任方面,法學也做這方面的思量,把問題構思成一個關于法人行為和責任的情形,即,假定團體是一個行為人和責任人,有思想有道德,把關于自然人的行為和責任的原則對它摹擬處理。但是,團體畢竟是個人集團,

20、團體的各類成員應該怎樣去分離利益和承擔過錯或責任呢?法律進一步用一套不同的原則去處理這個獨立的問題,所謂法人的內部秩序問題。法人的這種技術,開拓了一個思考的領域,一方面,使人格化達到特殊功能,真正維護了結合目的對于個人的超越,法人的地位和責任不是成員個人地位和責任的簡單相加,另一方面又不失靈活,在確定整個團體是否符合其自身的標準后仍繼續(xù)處理個人的地位與責任問題,不以擬制人格完全淹沒個人的特性。這種人格化的深奧處在于,它體現(xiàn)在認真把團體作為有別于個人總和的一個目的統(tǒng)一體,但這仍然是法學創(chuàng)造而不是發(fā)現(xiàn),因為,這個法人觀點下的團體不再是簡單的現(xiàn)實的存在,而是思想和法律實踐的產物,是人類的追求的產物,

21、正是在這些實踐中社會得以形成。(參見德沃金:法律帝國,李常青等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151頁。在他看來,社會人格化,有助于政治整體性原則的確立。)需加以說明的是,現(xiàn)代民法確立法人這個概念,確立的民事主體二元制,承認了在法人范圍內個性的一定程度的隱沒,在民法范圍內導致了法人與個人的對立關系。因此,法人現(xiàn)象,在法學上,始終與個人主義思想發(fā)生沖突。(法人制度不是從屬個人自治范疇的制度,我們不能輕易以個人自治原理對法人制度加以解釋,團體盡管是個人組合的集團,但法律在此并不是依個人的意思選擇來承認團體,而是以法律設定的標準來承認法人,團體的目的符合立法思維所追求的社會價值是問題的實

22、質。)法人的這種人格化的特性,使特定個人例如社員、雇員、集團管理人以及其他關系人,在集團權利和集團責任的深處,面臨著個性危機。進入現(xiàn)代以來,由于公司這一社團被認識為具有規(guī)模經濟價值被法學認識倍加推崇,法人制度有著越來越明顯的經濟功利主義意味。在今天,總的來說,由于經濟思想的作用,法人在法律上的份量,已經大大增加,這就意味著個人主義對經濟功利主義較過去有了更多讓步或妥協(xié),甚至出現(xiàn)了所謂個人主義危機。二、法人與代表制技術人們易于忽略法律思想對法人主體設計的真正意圖,因而通常導致對法人的真正性質的誤解。一些人相信,法人就是一個類似于具體人的人,是一個超人或有機體,它和個人一樣一定現(xiàn)實地具有意志,具有

23、一個它自己的、并非其成員意志的意志。凱爾森指出,這種誤解導致了學理上相當?shù)幕靵y,“認為法人的意志是真正的意志,并且就象有些作者所辯稱的,是國家的法律所必須要承認的。法人是真正的本體并且具有真正意志這種理論,有時具有這樣一種有意或無意的傾向,那就是將立法者引到一個關于社團的特定規(guī)章上去,證明這一規(guī)章是唯一可能的并且因而也是唯一正當?shù)囊?guī)章。”(凱爾森: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第122頁。)以為法人是具體人以外存在的超人,顯然是錯誤的,因為基于常識,便可知法人不是真正的人,本身根本不可能具有精神狀態(tài),只有具體的人才是有思維能力者,這是無可爭辯的。法人權利和義務、法人行為,是歸屬意義上的法律內容,所以,雖

24、然法人沒有靈魂,將這些東西歸屬于法人是可以解釋的,處于歸屬狀態(tài)中的這些法律內容,可以不以精神狀態(tài)為條件。但是法人權利和義務的實現(xiàn),以及法人行為的實行,作為從應然世界轉向自然現(xiàn)實的內容,離不開具體人,行為和不行為只能由具體人承擔。即使把社團章程當作“團體意思”,作為法律構造,也仍不能解決法人權利和義務及行為的實現(xiàn)所需要的具體意思問題。在這里,法律上的構造,如果打算具有實現(xiàn)性,就要把個人的行為引入到法人權利和義務、法人行為的實現(xiàn)環(huán)節(jié)之中。這就是說,法人主體問題需要構造意志,且這種構造是具有法律實現(xiàn)性能的。傳統(tǒng)民法其實已經意識到法人不可能有個人意志那樣的東西,承認法人權利和義務、法人行為的實現(xiàn)不能回

25、避現(xiàn)實推動力量問題,所以,就解釋說某些特殊的具體人,以法人名義,代替法人表明意志,而法律則賦予這些意志宣告以實現(xiàn)法人權利義務或法人行為的效果。這些具體的人,被機智地稱為法人機關。但是,對于法人機關與法人的關系,傳統(tǒng)民法學說產生了重要的分歧認識,有所謂代理說和代表說。代表說,認為法人機關是法人的代表人,對外不得被視為代理人,法人機關的執(zhí)行行為,就是法人的行為。代表說是大陸法系的通說。代理說,認為法人機關是法人的法定代理人,因此法人對法人機關僅居被代理人的地位,對外發(fā)生被代理人與代理人之關系。代理說是英美國家的通說,大陸法系也有部分學者贊成代理說。(參見黃立:民法總則,第137 頁;鄭玉波:民法總

26、則,第129頁。德國、瑞士、 日本和我國臺灣民法上采取了代表說。Huebner,a,a,0,§13 2。)法人機關和法人的關系,作為法人的特殊問題之一,明顯地是一個自然人設計所沒有的問題,其法學處理,不能簡單地通過與自然人設計類比而進行。但傳統(tǒng)法學在這里經常不自覺就陷入牽強附會的泥沼,代理說正是這種牽強附會地將法人比附于自然人的產物,其顯然以未成年人與精神病人與監(jiān)護人之間關系,類比法人與機關的關系,假設二者為相似的關系。根據(jù)代理說,法人機關被設想為法人的一種監(jiān)護人,而轉過來法人被設想為一種未成年人或精神病患者,機關之于法人,如同監(jiān)護人之于被監(jiān)護人,格雷說:“現(xiàn)在人們將觀察到,迄今為止

27、,對法人來說并沒有特別之處。另一個人的意志歸屬,與例如在一個監(jiān)護人的意志被歸諸于一個未成年人時所發(fā)生的關系,正好是一樣性質的?!保▌P爾森: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第123頁。John C.Gray,The Natureand Sources of the Law 51,2nded.(Boston,1938)。)法人被設計為法律主體,并不是它與自然人相似或相同,而是另外的獨立理由。機關與法人的關系,表面上看,是要解決法人行為所需要的意思問題的,但是,這里與自然人的監(jiān)護問題有一個實質的不同,監(jiān)護人與未成年人的關系是兩個法律主體人之間的關系,因此,以監(jiān)護人與被監(jiān)護人的關系來對機關與法人之間的關系作類比,

28、是不合適的。被監(jiān)護人與監(jiān)護人之間的關系,是自治不能與援助的關系,只能是補充關系,不能一體化,而法人與機關的關系則是目的與實現(xiàn)機制的關系,從目的的中心功能而言,只有與實現(xiàn)機制一體化,才是完整的獨立的。(凱爾森: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第121頁。)而且, 法人和作為受監(jiān)護人的自然人在各自視線中實體的性質方面,也完全不同。視線中的團體法人在形式上是真正的無機物,不僅沒有為法律行為的意思能力,而且根本就沒有任何生物能力,不可能活動,但是自然人視線中的個人是有機物,即使沒有足夠的意思能力,仍可能有相當?shù)囊馑寄芰氖率聦嵒顒印R虼?,法人基于團體本身完全沒有活動能力的事實,其意義實現(xiàn),需要的不只是法律行為的意

29、思補充,而是完全的有機構造,僅僅代理是不夠的。法學構造針對自然人的特點,在自然人引入法定監(jiān)護和代理技術,如果是合適的,針對法人的不同特點,如此處理卻是不合適的,而應另創(chuàng)一套適合法人的實際的制度。代表說提供了這樣一種技術,它針對法人構造的實際,通過意思構造的內部化,為法人主體性的完整構造,找到了極佳的技術。被授予權力是法人,推動權力實現(xiàn)的意志是法人機關的意志。機關由來自法人成員任命的個人擔任,它的功能在于為法人提供完全的意思活動,這種意思活動又受配合目的的特定程序制約。法律為維護法人整體性的價值,在外部,將機關的獨立性消除,名義上只有法人,法人與機關的關系不是主體與主體的關系,而是一體的關系。這

30、種技術顯然超過代理技術,后者導致的有機構造是局部和分立的,遠遠不能滿足法人構造的需要。不過,機關是由具體的人來擔任的,而具體的人本身又是自然人的主體的構造原料,這里會引發(fā)法人與自然人的分界問題:為什么個人在一定情況下,他的行為不屬于自然人范疇,而歸入法人范疇呢?將個人的某些行為歸入代表法人,往往受到以下觀點攻擊:個人的范疇均是自然人的范疇,個人行為都是自然人行為,因此,個人行為不可能同時又是法人行為。對這種攻擊,代表說其實可以很輕松地加以駁斥,個人就是自然人的說法是不對的,自然人也是一個法學構造概念,而個人是一個現(xiàn)實概念,二者并不等同,個人的范圍在法律上被分立是可能的,將個人基于不同方式的行為

31、分別歸入自然人和法人,正符合法律構造的特性。大陸法系民法的實證處理,使個人只是在他的行為依特定的秩序方式所決定時,才屬于作為法人機關而行為。這種行為之所以不同于個人的其它行為,是由于具有特定的意義,符合了法人秩序。個人是否以這種秩序行為,通常是以這些個人行為是否是基于法律或章程賦予的法人機關職權而為的事實加以說明的,因此,一定的個人行為是法人機關的行為,是指他的這些行為的性質,與他的被授予的特殊職權有關。但是,在法人的整體性的內部,關系是復雜的,在成員與法人之間或成員與法人機關之間,如果沒有內部的約束,對于社員來說,是不符合正常的心態(tài)的,個人成員設立法人并任命法人機關,均與特定目的的保持和實現(xiàn)

32、有關,說的更具體一些,成員具有近似維護目的的委托這樣的意欲表示。傳統(tǒng)民法在這里很實際地引入了解決方法,民法上均規(guī)定法人機關與法人在內部關系上應準用委托關系,即對法人機關準用受托人規(guī)則,使其在內部分擔法人責任。(德國、日本和我國臺灣民法都規(guī)定了這種準用,如德國民法第27條第3款規(guī)定,“董事會之執(zhí)行業(yè)務,準用第664670條關于委任的規(guī)定。”日本民法和我國臺灣民法甚至加重法人機關的逾越責任,強化內部關系。日本民法第44條第2 款和臺灣民法第28條規(guī)定,逾越目的范圍時,董事或其他有代表權人與法人對外負連帶賠償責任,強化對董事的制約。)另外,大陸法系在商法上,還專設法人機關的內部法定義務,加強內部約束

33、,例如以公司法及章程明確規(guī)定董事對公司的義務,作為董事對內的法定義務,違反之,便構成董事的對內的法定責任。法人機關的內部責任問題,準確地說,不是像習慣說的那樣是為解決法人與法人機關的關系,而是解決法人機關與全體法人成員的關系,在法人內部,一切關系或利益沖突,都可轉釋為個人與個人的關系。應注意的是,依法人內部觀察,法人機關在設計技術上表現(xiàn)出十分復雜的結構,它不是由單一的一個人結構而成,而往往是幾個銜接的職能部分每個職能部分又表現(xiàn)為幾個人的匯合所結構而成。例如,在公司,法人機關由股東會、董事會和監(jiān)事會三個職能部分構成,分執(zhí)最高權力、執(zhí)行和監(jiān)督職能。這些部分對外并不是平行的,而是通過程序(proce

34、dure)規(guī)則將它們合而為一。 這些職能在內部發(fā)生系統(tǒng)的聯(lián)系,但到了最外部的一點,匯合為,以一個以整個職能名義的個人的行為,這便是最嚴格意義的代表行為。習慣上,我們也將法人機關的各個職能部分稱機關或職能機關。職能機關依其職能由一個人所執(zhí)行還是幾個人匯合行為所執(zhí)行,可以分為單一機關(simple organ)和復合機關(composite organ)。在法人, 職能機關通常采取復合機關形式,組成它的每個人是機關的一部分,其個人行為和他人個人行為一起執(zhí)行整個職能。因此,在每個職能機關內部,又存在一個行為匯合問題,需要一個合議表決規(guī)則,以構成合而為一的行為??梢姡绦蚝秃献h規(guī)則在法人制度,有十分突出的意義,它是處理法人機關內部系統(tǒng)關系的基本法。從整個法人機關的內部觀點看,法人代表行為是由許多行為依程序和合議規(guī)則匯合而成的,這些行為中的每一行為,從法律的角度,都是一個不完全的部分行為?!安糠中袨榕c整個行為之間,部分機關與整個機關之間的區(qū)別的高度相對性,在這里清楚地展示出來。任何機關的任何行為都可以被認為僅是部分的行為,因為它只是由于和其他行為的系統(tǒng)的聯(lián)系,才對那個唯一配有整個職能名義的職能,有所貢獻。”(參見凱爾森: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第221頁。) 法人機關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