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板災害防治技術0_第1頁
頂板災害防治技術0_第2頁
頂板災害防治技術0_第3頁
頂板災害防治技術0_第4頁
頂板災害防治技術0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頂板災害防治技術0序 論 (由于沒有開設礦壓課,需要增加一些礦壓的基礎知識。)兩個重要概念: 1、礦山壓力由于開采影響,作用在開采空間煤巖體內和支護物上的力。 2、礦山壓力顯現(xiàn)在礦壓作用,開采空間煤巖體及支護物產生的各種力學現(xiàn)象。 (變形、破壞、垮落、折損、沖擊) 2、課程任務: 礦壓部分主要了解:3個規(guī)律應力分布規(guī)律;巖層移動規(guī)律;礦壓顯現(xiàn)規(guī)律。第二節(jié) 應力分布規(guī)律一、原始應力:1、原始應力概念: 原始應力未受采動影響的巖體內,由于巖體自重和構造運動等原因引起的應力。原巖應力包含:自重應力、構造應力、地溫應力、膨脹應力、流體壓應力等(地溫0.5Mpa)(1Pa=1kgf/m2, 0.1MPa

2、=100000kgf/m2=10kgf/cm2=10atm)原巖應力賦存特點: 普遍存在,分布不均,趨于平衡 (以自重應力為主,局部區(qū)域呈現(xiàn)以構造應力或其它應力為主)2、自重應力: 自重應力由巖體自重原因在巖體內部引起的應力垂直應力: MPa ()水平應力:受外部環(huán)境影響:變形不受限水平應力為0變形受限制水平應力不為0當各向同性時:關于側壓系數(shù):海姆認為,因長時蠕變及應力均化作用,金尼克認為,仍處于彈性狀態(tài),符合虎克定律,一般,=0.20.3,最大=0.5,=0.250.43,最大為0.5 。 應用中:淺部堅硬巖體用金尼克公式,深部塑性大巖體用海姆公式。例:計算H=800m,=25 kN/m3

3、,=0.2時的自重應力。答:(2000tf/m2)(500tf/m2)3、構造應力: 實測發(fā)現(xiàn):許多地方水平應力大于垂直應力;按自重應力計算不會出現(xiàn),應該有另外的應力存在。構造應力由于地質構造運動在巖體中產生或殘留的應力。產生原因:構造應力學說地球自轉角速度變化東西擠壓形成南北走向山脈(太行、巫山) 橢球離心力變化南北擠壓 形成東西山脈(天山、燕山) 板塊學說地殼分成幾大板塊,這些板塊受地球自轉變化、地幔運動及星際引力作用發(fā)生橫向移動,產生水平方向的擠壓, 產生水平擠壓應力,并使地殼巖層發(fā)生褶皺及斷裂。構造應力分布特點:1)分布不均,在構造區(qū)域附近最大;2)水平應力為主,淺部尤為明顯;3)具有

4、明顯的方向性;4)堅硬巖層中明顯,軟巖中不明顯;5)目前尚難計算,只能實測。4、原巖應力分布的基本規(guī)律: 受構造應力影響,原始應力分布具有明顯的特點:1)實測鉛直應力基本等于上覆巖層重量;2)水平應力普遍大于鉛直應力;(一般0.55.5,有的達到30,普遍為2)3)平均水平應力與鉛直應力比值隨深度增加而減小;4)最大主應力與最小主應力一般相差較大。(0.20.8,多為0.40.8)二、應力集中概念: 應力集中受力體內,孔周圍局部區(qū)域應力高于其它區(qū)域應力的現(xiàn)象。應力集中特點:集中應力大小與所受應力大小有關(應力分攤、轉移);與孔的曲率有關,曲率大,集中程度大;集中是局部的,影響范圍與孔徑有關。研

5、究“孔”周圍應力分布,實際上就是定量描述集中應力的大小及分布規(guī)律,最簡單的可用彈性力學方法。三、圓孔周圍彈性應力分布: 1、應力分布:1)徑向應力2)切向應力 3)在園孔內3倍直徑以遠,應力接近原始應力(影響半徑)。4)雙向等壓園孔應力集中系數(shù)最大為 2 。2、影響半徑:影響半徑孔心至應力增減量±5%處。3、圍巖內沿主應力方向(=00,=900)應力分布:4、圓孔周邊(r=R0)應力分布:K=3 k=2.7 k=25、應力疊加當兩孔相距較近時,應力分布受到相鄰孔的影響,局部應力再次升高。應力疊加特點:1)兩孔相互影響時,曲率大的孔應力疊加程度高;2)兩孔間距越小,應力疊加程度越高;3

6、)應力疊加滿足總荷載不變原則只改變分布狀態(tài),不增加荷載總量;4)凡空間交匯處,均要產生應力疊加。6、回采空間周圍應力重新分布: 不同方向臨空,應力疊加; 在拐角處應力集中程度高; 按臨空自由面多少,應力集中程度有如下關系: 孤島 > 半島 > 拐角 > 單面四、回采空間圍巖內應力狀態(tài)及“三區(qū)”的形成: 1、圍巖穩(wěn)定性及應力狀態(tài):周邊最大應力彈性極限自穩(wěn)圍巖穩(wěn)定性判定 周邊最大應力彈性極限進入塑性階段,產生塑性區(qū)周遍最大應力強度極限進入破壞階段,產生松散破碎區(qū)應力狀態(tài)轉化:2、圍巖“三區(qū)”的形成:由里向外分別為:1)極限平衡區(qū) = 破裂區(qū) + 塑性區(qū)形成:周邊切向應力高,承載能

7、力低,極易破壞,破壞后應力向內部轉移,直至等于強度極限,形成破碎區(qū)邊界。破碎區(qū)以內,應力高于彈性極限的區(qū)域,圍巖處于塑性狀態(tài),彈性極限圈定了塑性區(qū)邊界。為研究方便,將破碎區(qū)與塑性區(qū)合并稱為極限平衡區(qū),認為該區(qū)內圍巖處處處于極限破壞狀態(tài)。特點:處處滿足屈服條件或強度條件2)彈性區(qū)外部以彈性極限為界,內部以集中應力增量不超過±5%為界集中應力低于圍巖彈性極限,處于彈性變形階段。特點:處處滿足虎克定律3)原始應力區(qū)外部以±5%應力增量為界,內部支無限遠。特點:幾乎不受開采影響,滿足虎克定律3、園孔極限平衡區(qū)應力分布:4、回采工作面前方極限平衡區(qū)應力分布: 應力及圍巖分區(qū):極限平衡

8、區(qū) D圍巖分區(qū) 彈性區(qū) E原始應力區(qū) F減壓區(qū) A二者有交叉應力分區(qū) 增壓區(qū) B穩(wěn)壓區(qū) C一般以高于原巖應力5%為集中應力影響范圍,以遠可以認為是原始應力區(qū)。 五、支承壓力及其分布: 1、支承壓力回采空間周圍煤巖體內應力增高區(qū)的切向應力。(支承壓力是礦山壓力的一部分)2、支承壓力的類型:固定支承壓力(固定邊界)移動支承壓力(移動邊界)3、工作面前后方支承壓力分布: 煤壁和跨落矸石承擔了絕大部分頂板載荷;前方支承壓力遠遠大于后方;前方支承壓力影響范圍可達5080米,劇烈影響范圍為820米;后方矸石壓實,支承壓力達到原始應力范圍約100米。 4、影響支承壓力分布的主要因素:1)回采空間尺寸及形狀;

9、2)回采空間頂板管理方法(支撐狀態(tài));3)頂板巖層及煤層巖性;4)采深;5)周圍回采空間分布。不同開采方法移動支承壓力分布不同:5、支承壓力在底板巖層中的傳播: 壓力傳遞角第三節(jié) 礦壓顯現(xiàn)規(guī)律礦壓顯現(xiàn)在礦山壓力作用下,煤巖體及支護物所表現(xiàn)出的種種力學現(xiàn)象。一、礦壓顯現(xiàn)指標及意義: 1、頂板下沉 S(mm)煤壁到采空區(qū)邊緣范圍內頂、底板間相對位移。 (反映頂板變形、位移的規(guī)模) 2、頂板下沉速度V(mm/h)單位時間頂板下沉量。 (反映頂板活動的劇烈程度)3、支柱變形與折損觀察噴液、下縮、壓裂、折斷等。 (反映頂板壓力的大?。?、頂板破碎度單位面積中頂板冒落面積所占百分比。 (反映支撐力對頂板的

10、管理效果) 5、局部冒頂小范圍頂板垮落。 6、大面積冒頂頂板沿工作面煤壁切落。7、煤壁片幫煤壁因支承壓力作用發(fā)生的剪切坍塌破壞。(反映煤體內應力高低) 8、底臌底板塑性變形。 9、支柱插入底板底板松軟,對頂板管理很不利。 頂板絕對下沉不易得到,一般以距煤壁4米處下沉量為工作面頂板下沉量。可以每米采高每米推進度下沉量S/L/M為比較標準。二、直接頂初次垮落: 1、形成:切眼亮面推采回柱直接頂?shù)谝淮蚊奥洌ǜ?.0米,長1/2面長)2、初次垮落步距直接頂?shù)谝淮未蠓秶奥洌从硯r層的堅硬程度。3、初次放頂是造成事故的重要階段(支柱無力,頂板未受到充分破壞,切眼頂板離層,垮落矸石塊度大,危險性較大)。實

11、際生產時,初次放頂備受重視。(液壓支架情況要好許多)三、老頂?shù)某醮蝸韷?、初次來壓的形成: 初采初次放頂老頂懸露跨度增大老頂斷裂形成平衡結構失穩(wěn)初次來壓初次來壓老頂平衡結構第一次失穩(wěn)而施加給工作面以大型壓力的過程。初次來壓步距第一次來壓時,工作面距開切眼的距離(推進距離)。2、初次來壓時礦壓顯現(xiàn)特點: 1)來壓前,頂板壓力無明顯增大; 2)煤壁內部支承壓力增高,煤壁片幫嚴重; 3)頂板有板炮聲響; 4)頂板下沉速度急劇增加,由1mm/h 到 520mm/h; 5)支柱載荷急劇增加;6)頂板出現(xiàn)拉綹現(xiàn)象(直接頂沿煤壁切斷)。3、預防措施: 初次來壓前無明顯征兆,頂板壓力不大,致使支架穩(wěn)定性差,來

12、壓猛,易造成頂板事故。 1)增大支撐力 2)增加穩(wěn)定性 3)加強礦壓觀測及地質、開采資料 4)加強日常支護質量管理。來壓期間重點措施是:增加支護強度;增強支架穩(wěn)定性;保護煤壁,減少片幫。4、來壓條件: 1)有老頂存在; 2)直接頂垮落后不能充填滿采空區(qū)。四、老頂周期來壓: 1、周期來壓的形成:有初次來壓必有周期來壓。 初次來壓老頂懸頂跨度增大老頂斷裂平衡結構失穩(wěn)周期來壓。周期來壓老頂平衡結構周期性失穩(wěn)而施加給工作面以大型壓力的過程。 周期來壓步距兩次來壓期間工作面推進距離。期來壓步距 = 1/2 初次來壓步距)2、周期來壓時的礦壓顯現(xiàn): 1)頂板下沉量急劇增加; 2)支柱載荷普遍增加; 3)煤

13、壁片幫嚴重; 4)當支撐力不足時,工作面回出現(xiàn)臺階下沉; 5)如果支護參數(shù)選擇不合理,回發(fā)生冒頂、切頂。 (周期來壓顯現(xiàn)一般較初次來壓時有所緩和)3、預防措施: 同初次來壓,同時加強統(tǒng)計觀測。第三節(jié) 巖層移動規(guī)律一、頂板工作結構: 1、回采工作空間類型:回采工作空間類型依據(jù)開采方法不同而異。1、完整空間刀柱法;2、自彎曲空間頂板塑性,緩慢下沉閉合;3、充填空間充填法;4、垮落空間全部垮落法。2、頂板的工作結構:工作結構將頂板視為何種受力體,進行力學分析。梁式結構頂板沿傾斜方向較長,變形相差不大,約束條件相同。故可將頂板視為沿走向的梁(組合梁)。按梁式結構承載、變形、破壞理論進行定量分析。(誤差

14、較大)板式結構將頂板巖層視為一個板(多塊板咬合),按板式結構的變形、強度分析。(計算較為復雜)目前,提出關鍵層理論,更加接近實際。無論何種結構,采用全部垮落法,其邊界支撐條件發(fā)生很大的變化,一側為固定支撐,另一側或為垮落矸石柔軟支撐,從而使頂板的原有結構發(fā)生變化,形成形形色色的破壞類型。二、老頂巖層的力學分析: 1、老頂梁式結構分析:1)老頂?shù)闹螚l件:開切眼后,直接頂冒落依kP及冒落厚度有如下等式:2)當全部充填滿回采空間時: 此時,老頂受到冒落堆積矸石的支撐,老頂變形受阻,穩(wěn)定性增強,對開采有利。全部充填滿回采空間,要求冒落直接頂厚度應滿足 條件。若則3)當不能充填滿回采空間時: 此時,老

15、頂在回采空間上方懸露,似梁承受上覆巖層載荷,變形甚至斷裂,為最不利情況。老頂變形無阻,發(fā)生斷裂引起工作面來壓的條件為 ,即直接頂冒落后不能充填滿回采空間。4)老頂梁式結構力學分析:假設老頂為梁式結構,梁兩端支撐條件為固定支撐,由結構力學知其內部各截面的剪應力、彎矩分布如圖示:(剪力符號:截面左段向上為 +,反之為)(彎矩符號:截面處下凸時為 +,上凸為)最大剪力發(fā)生在梁的兩端,最大彎矩也在梁的兩端,次彎矩在梁的中央。 危險截面剪應力與拉應力:兩端固支梁危險截面在兩端,此時最大剪應力:最大拉應力:老頂巖層的極限跨距:極限跨距老頂巖層在無支撐條件下,所能懸露的最大跨度。一般情況 ,故常用作為極限跨

16、距。梁的極限跨距為: 固定梁: 簡支梁:老頂?shù)钠茢噙^程:達到極限跨距時,固定梁兩端由彎矩產生的拉應力超過巖層抗拉強度,兩端先發(fā)生斷裂,斷裂后成為兩端簡支梁,由于簡支梁極限跨距小于固定梁,而此時的跨距已超過簡支梁的極限跨距,簡支梁必然會在中間部位,由于最大彎矩形成的拉應力作用而斷裂。斷裂巖層可發(fā)生垮落,也可由于巖塊之間存在相互擠壓力,而形成咬合結構,暫時平衡。實際中,由于巖層被裂隙切割,斷裂部位有一定的隨機性。2、老頂板式結構分析: 工作面一層頂板一般長150200米,寬30米,厚24米,可視為薄板。1)板式結構邊界支撐條件:P81圖35四面固支初采工作面三固一簡一面為已采區(qū)(老塘)二固二簡一面

17、為已采區(qū),一面為工作面采空區(qū)(工作面推采中)一固三簡三面臨空(回采半島區(qū))2)板式結構破斷過程:(以四面固定板為例)長端中央首裂、延展,改變了邊界支撐條件,短端彎矩加大;短端中央斷裂;四周斷裂延展,在角端勾通,改固支為四周簡支;四面簡支板長軸中間彎矩最大,中間斷裂,形成咬合結構或垮落。受裂隙影響,板結構破斷或垮落具有一定的隨機性。三、采場上覆巖層移動規(guī)律: 1、沿層面垂直方向移動: 沿層面垂直方向移動產生三帶(豎三帶)冒落帶垮落帶,分為不規(guī)則垮落帶、規(guī)則垮落帶裂縫帶冒落帶之上,巖層間產生離層、拉伸裂隙。整體聯(lián)系較好,范圍廣位移小,一般高1570m。彎曲下沿帶巖層基本上不發(fā)生離層和斷裂,而是大面積緩慢下沉。三帶的形成基本上是由下向上逐層進行的。不同的巖性,對三帶區(qū)域的影響也不同,軟巖高度小。如P99圖3-18三帶的高度除對頂板有指導意義外,對水下采煤影響很大。頂板移動自工作面前方3040m開始,且水平移動較大,垂直移動較小,甚至垂直位移出現(xiàn)負值。P100圖319在工作面后48m,垂直位移增加,位移速度下大上小,出現(xiàn)離層。斷裂巖層受垮落矸石支護后,位移趨于緩和,位移速度下小上大,重新壓合。傾斜煤層頂板移動基本沿層面法線方向。2、沿推進方向移動狀況:形成橫三區(qū):煤壁支撐影響區(qū)壁支撐,垂直移動小,水平移動大 離層區(qū)垂直位移下大上小形成離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