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縣近幾十年降水的變化趨勢(_論文)_第1頁
連江縣近幾十年降水的變化趨勢(_論文)_第2頁
連江縣近幾十年降水的變化趨勢(_論文)_第3頁
連江縣近幾十年降水的變化趨勢(_論文)_第4頁
連江縣近幾十年降水的變化趨勢(_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連江縣近幾十年降水的變化趨勢陳珠峰1黃飛2摘 要:利用連江縣1959年-2006年48年的氣象觀測降水資料,分析了連江縣的降水的變化趨勢。按照 人們通常理解劃分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并分析了各自季節(jié)的降水的特點,并對48年降水的年代際 變化和周期進行了研究,且計算了各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百分比.并對連江縣的降水特點從幾個方面進行 了分析。結(jié)果表明:連江縣降水趨勢變化的年代際變化特征顯著,降水量呈增加的趨勢。關(guān)鍵詞:降水;變化趨勢;顯著特點1引言連江縣地處福建省東部沿海,海岸線長達209. 38公里,襟江抱海,擁野負山,連綿起 伏的山巒逶迤于敖江、閩江兩水z間。東瀕海與臺灣馬祖列島一依帶水;西

2、傍省會福州,陸 路相距50公里;南扼閩江出口,為省垣屏藩;北控閩浙通衢,為福溫古驛道必經(jīng)之路。 本縣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fēng)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夏長冬短,雨量充沛,日照充足。近年來,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社會關(guān)注的重大問題,并口已經(jīng)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籌方面產(chǎn)生深遠 的影響。氣候變化方面令著明顯的地域特點,本文就連江縣的降水變化特征進行分析,對合 理利用氣候資源,應(yīng)對氣候變化以及人們的生產(chǎn)?;疃季哂惺謥勊5囊饬x。2資料與方法2.1資料連江縣48年(1959-2006), 1月份-12月份逐月降水場月平均資料及有關(guān)日降水量,主 要川的是月降水量進行分析,其優(yōu)點是:在國民經(jīng)濟各行業(yè)、各部門,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當(dāng)屮,

3、都需要各種時段的降水量的統(tǒng)汁分析資料。它們不但可以較好的反映不同季節(jié)的降水變化特 點,而.可以反映降水的季節(jié)變化情況。2.2 分析的方法及項目2.2.1 利川曲線圖和距平百分率分析連江縣年降水量、季、月降水量的變化利用曲線圖和距平百分率進行分析連江縣年降水量、季、月降水的變化,可以比較立 觀的反映歷年連江縣降水的變化,升降趨勢。222 利用降水相對系數(shù)分析連江縣各月的濕潤程度由于一年中各刀的h數(shù)并非相等,這就使各刀降水百分率統(tǒng)計時受各刀h數(shù)不等的影 響。降水相對系數(shù)是各月實際降水量與假定全年降水量均勻分配時該月應(yīng)有的降水量之比, gp365式中c為降水相對系數(shù),r為某月降水量,r為年降水量,n

4、為該月的日數(shù),365為全年日數(shù), r'為年降水量按口數(shù)均勻分配該月應(yīng)有的月降水量。當(dāng)o1吋,該月實際降水量和年降水量按日數(shù)平均分配數(shù)相等;c>1表示該月為濕月; c v1表不該月為干月。2.2.3 最人口降水強度最大日降水強度是降水強度的極值,為了分析的更細致,分析了連江縣49年的平均最大 口降水量與絕対最大日降水量。絕對最大日降水量是從逐年最大日降水量序列中挑選出的極 值。最大平均h降水量因其偶然性的振動比較大,所以統(tǒng)計時既要有長年的觀測序列,乂須 設(shè)法減少偶然性的振動。因此采取滑動平均方法以減少其偶然性的振動。2.2.4 連江縣暴雨分析暴雨統(tǒng)計是日降水量工50mm降水量的日數(shù)

5、。3連江縣降水變化趨勢分析3.1年平均降水量統(tǒng)計及四季降水量的百分比按照人們通常理解劃分四季:春季(3月份-5月份)、夏季(6月份月份)、秋季(9 月份t1月份)、繹(12月份-次年2月份)。通過計算(表3. 1.1),春季平均降水為495. 6mm, 夏季平均降水為561.3 mm,秋季平均降水為300. 6mm,冬季平均降水為185.4mm,年平均降 水為1542.8mm。其中春、夏兩季是我縣主要的降水吋間段,降水量占到了全年總降水量的 68%。其次為秋季,冬孕降水量最少。表3.1.1連江縣年平均降水總括表及四季降水tt分比單位:mm單位mm年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平均降水1542.8495.6

6、561. 3300. 6185. 4降水百分比100%32%36%20%12%20%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36%圖3. 1.1連江縣四季平均降水暈全年市分比圖3.2 年平均降水變化曲線分析 年降水量線性(年降水量)單位:mm圖3. 2. 1 1959-2006年連江縣歷年降水量變化曲線圖圖3.2.1給出了連江縣的歷年降水量變化曲線。從整體上看:連江縣4 8年的降水呈平 緩的增長趨勢。1967年為歷史上的波谷點,降水量僅為905. 8mm; 2006年為歷史上的波峰, 降水量為2204. 9mm0曲線呈波動型變化,沒有特別顯著的趙勢,但每10年的際變化際變化 卻很明顯。從表3. 2. 2中我們看

7、到連江縣降水年代際變化特點:70年代到80年的增長趨勢 最為顯著,可以看出降水的突變發(fā)牛在70年代到80年代;60年代到70年代的增長趨勢其 次,80年代到90年代的增長趨勢較為平緩。表3. 2. 1連江縣年代際降水距平時距、段平、1961-19701971-19701981-19901990-2000距平百分率(%)-3-135趨勢上升上升上升3.3 連江縣四季降水年代際跖平分析及30年降水比較表3. 3.1四季各年代降水距平對比數(shù)據(jù)表明。連江縣四季降水量呈波動性變化趨勢。春季和秋季降水量從此60年代到80年代都是呈增長的趨勢,到了 90年代呈減少的趨 勢;冬季降水量則從此60年代到80年代

8、都是呈減少的趨勢,到了 90年代星增長的趨勢; 而夏季則是70年代到80年為減少的趨勢,90年代以后為增長的趨勢。表3.3. 1連江縣四季降水年代際距平弋平距平百分率(%)1961-19701971-19701981-19901990-2000春季-1.080. 421.670.49夏吞1.02-0.87-1.791. 21秋季-1.390. 482. 12-1.66冬季-0.08-0. 18-0.291.41為了更進一步連江縣的降水變化趨勢,把1957-1986年前30年的降水資料同1976-2005 年的降水資料進行比較,資料見表3. 3. 2和表3. 3. 3,從圖3. 3. 1中可以看

9、出前后30年降 水趨勢的差異。 1959-1988 1977-2006單位:mm圖3.3.1前后30年連江縣平均月降水量比較通過圖3. 3. 1可以很直觀的看到1977年-2006年(后30年)比1959年-1988年(前30 年)降水略多,總的看連江縣的降水呈增長的趨勢。增長趨勢最明顯的月份為3月和8月。表3. 3. 4用降水相對系數(shù)計算各月的降水相對系數(shù)單位:mm年1月2月3月4月5月6月平均降水1542.856.087.1137.7151.2206.7226.7降水相對系數(shù)0.420. 741.051. 21. 581. 79濕潤程度干燥干燥濕潤濕潤濕潤濕潤年7月8月9月10月11月12

10、月平均降水1542.8135.8198.8189.45&652.542.3降水相對系數(shù)1.01. 511.500. 450. 420. 32濕潤程度濕潤濕潤濕潤干燥t燥干燥從衣3. 3. 4可以看出連江縣各月濕潤程度,濕潤的月份占的比例比較大,占全年總降水 月的70%,這說明連江的主要降水集屮在3-9月份。3.4 連江縣最大日降水強度分析設(shè)連江站最大日降水量的常年觀測序列為xi, x2, x3,xn,從此序列每五年選取一 個最大值這些滑動挑選出來的最大值,再求:其平均值。平均日最大降水量的計算和絕對最大 日降水杲的挑選在實際應(yīng)用中,具有很大的利用價值,在水利等工程設(shè)計中常會用到。3.5 連江縣暴雨分析為了進一步了解連江暴南出現(xiàn)情況,分析連江暴雨的出現(xiàn)頻率,把暴雨分成幾個量級進行統(tǒng)計。表3.5. 1中給出了連江縣1959年-2006年暴雨出現(xiàn)情況。3. 5. 1各月暴|何次數(shù)次數(shù)從表3. 5. 1中可以看出,連江縣暴雨多集中在5月、6月和8月、9月;其中8月份暴 雨最多。4 結(jié)論1. 總的來看,連江縣降水呈逐年增氏的趨勢,但增氏的比較平緩。2. 連江縣江降水充沛,春夏兩季偏多,冬季降水偏少。3. 連江縣暴雨發(fā)生口較多,暴雨多集中在5月、6月和8月、9ho參考文獻1 羅漢民,閻秉耀,吳詩敦,氣候?qū)W,氣象出版社2 王紹武,近百年來我國及全國氣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