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現(xiàn)存中國戲劇資料之類型與特點 一中國 戲曲從形成至今,已走過了近千年的 歷史 。戲曲活動在很長時間內(nèi)是大眾最普遍的文化活動,任何文藝樣式都不可替代其在歷史長河中的顯赫位置。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由于中國傳統(tǒng)觀念對小說、戲曲等文藝樣式的鄙視,戲曲從它誕生之日起就倍受歧視,主流文化長期將之拒之門外并時有摧殘。歷代正史藝文志不予著錄,四庫全書“集部”亦不收入,“后世儒碩,皆鄙棄不復道?!?(王國維語)豐富的戲曲 文獻 在古代大多缺乏有意識的搜集、整理、保存,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tài)。戲曲文獻資料的遺存與戲曲輝煌的歷史很不相符。戲劇文獻當首推戲劇作品,因為在錄音、
2、錄像技術產(chǎn)生以前的漫長歷史時期,今人要了解當時的戲劇狀況,主要還是依靠留下的戲劇作品。同時,劇作的存世與否還是多數(shù)學者判定戲曲是否成熟的主要依據(jù)?,F(xiàn)存的宋元南戲作品近20種,(金)元雜劇162種(有人認為152種)1。明代雜劇存本約180余種2,傳奇存本約 200余種3。清代雜劇存世者約400多種4,傳奇存本約800多種5。需要說明的是清代作品因距今不遠,故留存較多,但多為案頭作品,較少奏之場上。因此,不可輕易得出清代傳奇、雜劇比前代繁榮的結論。存目情況,傅惜華中國古典戲曲總錄之元雜劇全目收737種6,明代雜劇全目收523種7,明代傳奇全目收950種8,清代雜劇全目收1300種9,清代傳奇全目
3、收1603種10。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匯考收各類劇目4750種,其中戲文320種,雜劇1830種,傳奇2590種11。左鵬軍近代傳奇雜劇目錄收錄18401949年間傳奇雜劇432種12。當然,這些絕不會是最終的完全數(shù)目,新的發(fā)現(xiàn)不斷披露,僅李修生古本戲曲劇目提要、郭英德明清傳奇綜錄兩部戲曲目錄就較古典戲曲存目匯考增加了175種。此外,張增元、鄧長風、戴云等學者并有發(fā)現(xiàn)與增補。上述劇作的留存以單零劇本的抄刻為最普遍之形式,其次是以曲集的形式出現(xiàn)。曲集包括總集、別集與選出。總集如元刊雜劇三十種、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元曲選、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六十種曲、墨憨齋新曲十種等,別集如誠齋傳奇、四聲猿、玉茗堂
4、四種傳奇、粲花齋新樂府、石巢傳奇四種、笠翁傳奇十種等。選出指戲曲劇本的零出選集,如全家錦囊、群音類選、綴白裘等。戲曲劇本在中國大陸各大圖書館均有收藏,著名者有中國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中國 藝術 研究 院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國 社會 科學 院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天津圖書館、浙江圖書館等。 臺灣 中央圖書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臺灣大學圖書館并有收藏。此外,海外如日本內(nèi)閣文庫、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天理圖書館、京都大學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等都有比較豐富的收藏。英國、法國、西班牙等國也有數(shù)量不一的收藏。中國古代戲曲創(chuàng)作具有民間性、世代累積性等特征,
5、除了部分明清傳奇作品系完全由個人獨創(chuàng)外,多數(shù)作品出于眾人之手,且各地、各代不斷改編,所以大多數(shù)作品版本數(shù)目較多,其間 內(nèi)容 繁簡不一、文字差異較大,與經(jīng)史文獻相比這一特征尤為明顯。有時一部作品可以有幾十種版本,分為幾大系統(tǒng)。另外,由于多數(shù)作品出自下層文人、民間藝人之手,再加上抄寫者與刊刻者文化水平不高,所以,戲曲劇本的錯別字、簡體字非常多?;ú颗c地方戲的情況比較復雜,與明清大量文人士大夫參與傳奇、雜劇創(chuàng)作不同,花部劇本創(chuàng)作又回到了以戲曲藝人與下層文人為創(chuàng)作主體的宋元戲曲傳統(tǒng)上了。其特點是一方面大量繼承雜劇傳奇的劇目,另一方面不斷將文人劇本、說唱詞話、歷史演義、民間傳說以及“當代題材”搬上舞臺,
6、因此逐漸積累了數(shù)量驚人的劇目。據(jù)今人統(tǒng)計,清代以前題材的京劇劇目有5000種左右13,各地梆子聲腔劇種劇目4000多種14。這些大多應該是從清代傳演下來的劇目。由于中國戲曲(尤其是花部與地方戲)的流傳方式主要靠師徒口授心傳,藝人多不識字,所以刻本、抄本較少。因此,清代地方戲劇目盡管數(shù)量巨大,但今天極難見到當時刊刻的劇本,只有清乾隆年間刊本綴白裘里的70出戲、納書楹曲譜里的14出“時劇”以及幾種楚曲、徽劇等,抄本數(shù)量應遠超出刻本, 目前 已知的有福建、江西、山西、陜西等地的數(shù)千本(包括劇目重復者),但全國有多少,還未得出一個準確的統(tǒng)計數(shù)字。所幸的是1950年代以來,當代戲曲工作者以前無古人的艱辛
7、勞動,整理了地方戲曲存目和劇本,為我們留下了一筆豐富的戲曲財富。其中規(guī)模最巨、 影響 最大的是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編中國地方戲曲集成,共12卷,收錄121個地方劇種368個劇本15。此外上海、河北、河南、陜西、山西、江蘇、浙江、湖北、湖南、四川、甘肅等地也編輯出版了一批以“匯編”、“叢書”為名的大型地方戲曲作品總集,共約300多集。其中僅山西地方戲曲匯編就出版了19集,收錄261個劇本。山西臨汾地區(qū)三晉文化研究會編輯的蒲州梆子傳統(tǒng)劇目匯編20集,收錄199個劇本16。京劇及地方戲的劇目數(shù)量更是大得驚人,如京劇劇目辭典收錄劇目5300余個,秦腔劇目初考共收劇目1600個17,豫劇傳統(tǒng)劇目匯釋收錄劇目9
8、00多個18,蒲州梆子劇目辭典收錄傳統(tǒng)劇目735個,而全部有目有本的已達1400多個19,川劇劇目辭典收錄劇目5892個20。需要說明的是,地方戲劇本的整理與刊印,除了觀念的轉(zhuǎn)變、政府的重視外,主要是基于地方戲逐漸衰落的嚴峻現(xiàn)實。在地方戲非常興盛的清末民國時期,一個劇種的幾千個劇目都有藝人熟知能演,一個比較有名的演員,最少要熟記、能演幾百個戲,靠師徒相傳的方式,戲曲完全可以傳承,不需要記錄。到20世紀60年代以后,隨著戲劇整體衰落態(tài)勢的出現(xiàn),有識之士開始擔心傳統(tǒng)劇目(本)的失傳,于是開始有意識地鼓動、實施傳統(tǒng)劇目(本)的收集整理工作。這正象昆曲工尺譜的出現(xiàn)一樣,在昆曲興盛的明中后期及清前期,所
9、有曲牌都有不少人會唱,不需要照著曲譜 學習 。到清中后期,隨著昆曲的衰落,會唱的人越來越少,所以,才有曲譜的出現(xiàn),以便于傳唱。地方戲劇本的整理,據(jù)筆者所在山西省臨汾市的情況可窺一斑。臨汾地區(qū)三晉文化研究會、臨汾蒲劇院整理蒲州梆子傳統(tǒng)劇本匯編的原則就是先行整理那些只有很少藝人能傳會唱、瀕臨消失的劇目(本)。而且,在整理過程中,少不了蒲劇編導、地方文人的加工潤色。因為,藝人的記憶畢竟有限,且有許多不合文理之處,所以,地方文人就按照自己的理解與通行的文法進行加工整理。這又與明人整理加工元曲相似。也許,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戲曲劇本最顯著的一個特征。戲劇文獻的另一大類是曲論曲譜。曲論就是今人所言戲曲 理論 ,
10、它非常豐富,又龐雜紛呈、松散零碎,這與中國古代文藝理論的非系統(tǒng)性、感悟性、隨意性特征相關。具體而言,包括唱法類,如元燕南芝庵唱論;填詞類,如元周德清中原音韻;曲話類,如明徐謂南詞敘錄、清梁廷枏曲話;劇目著述類,如元鐘嗣成錄鬼簿、清姚燮今樂考證;劇作品評類,如明呂天成曲品;文章序跋評點類;藝人品評類,如明潘之恒鸞嘯小品;表導演類,如清黃旛綽梨園原、清王繼善審音鑒古錄;戲曲活動類,如祁彪佳的觀劇日記;戲曲專著類較少,只有明王驥德曲律、清李漁閑情偶記·詞曲部·演習部兩種。曲譜包括格律譜與宮尺譜,前者標明某曲牌在某宮調(diào),定格字數(shù),平仄四聲韻腳開閉口、點板等,后者在前者基礎上再加樂譜
11、。著名者有明朱權太和正音譜、明沈璟南九宮十三調(diào)曲譜、清周祥玨等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等。其它戲劇資料如作家生平、劇目、戲劇評論、劇場、戲劇活動等內(nèi)容大量而分散地遺存于正史、方志、家譜、筆記、小說、戲曲、詩文、碑刻等文獻中,浩如煙海。如關于戲劇家生平資料,除上述某些曲論著作之記錄外,主要依靠正史、方志、家譜中之相關傳記,同時可以在筆記、小說、戲曲、詩文、碑刻等其它文獻中鉤沉。目前,有國學寶典 網(wǎng)絡 版、文淵閣四庫全書 電子 版等大型電子出版物可供逐字檢索。筆記小說中也有非常豐富的戲劇資料,著名的有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周密武林舊事,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清李斗揚州畫舫錄等。詩文中也有
12、一些觀劇詩、評劇文等,趙山林教授有一本歷代詠劇詩歌選注可 參考 21。碑刻資料中有不少關于戲臺創(chuàng)建、戲劇活動等內(nèi)容,著名的如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的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清鄭板橋為山東濰縣所作的新修城隍廟碑記等22。二戲曲文物指與戲曲有關的一切有價值的物質(zhì)遺存。古本圖書 自然 也屬文物,但一般稱這些為文獻。本文所指戲曲文物包括:一、所有出土的與戲曲有關之文物(包括抄刻本);二、地上遺存的與戲曲有關之文物,包括戲臺、碑刻、雕塑、戲畫(包括繪畫、壁畫、年畫等,書中插圖版畫除外)、舞臺題記、服飾道具等;三、一些民間私人珍藏的祭祀禮儀抄本,與主要供傳播的戲曲抄、刻本有別,也列入戲曲文物范疇。至于公私藏書、
13、海外孤本等文獻則不作為文物進行研究。研究中國戲曲史的學者,一般認為戲曲形成于宋代,本文討論的范圍上限為宋代,下限則到清末。戲曲文物是按屬性分類法從文物中分離出來的,本文據(jù)形態(tài)分類法將其分為戲臺、雕塑、碑刻、戲畫、抄(刻)本、舞臺題記、其它等七類。由于戲曲在中國古代的社會文化地位不高,所以傳世的文獻資料相對較少,而戲曲文物的大量遺存可以彌補這一缺憾。同時,戲曲是一種舞臺藝術,形象資料在研究中尤為重要。戲臺指為戲劇演出而建的專門場所。中國古代戲臺基本為木結構建筑,從高度講大致可分為單層、雙層兩種類型。單層指戲臺建在一個臺基上,臺基一般高度為1米左右;雙層指戲臺建在通道之上,通道多為山門,高約2米左
14、右。從開口角度講,可分為一面觀、三面觀兩種,亦有介于二者之間者?,F(xiàn)存最早的戲臺實例為金、元 時代 的戲臺,有十幾座,全部在山西省。明代戲臺不足百座。清代戲臺遺存最多,幾乎遍布全國各地。古代戲臺除個別建于街道、園囿、宮廷之中外,絕大多數(shù)建在神廟中。全國現(xiàn)存古戲臺還沒有一個準確的統(tǒng)計數(shù)字,大約有幾千座,拙著二十世紀戲曲文物的發(fā)現(xiàn)與曲學研究列表介紹了696座23。戲劇雕塑有磚雕、石刻、木雕、泥塑、陶塑、瓷塑、金屬鑄器等,浮雕、圓雕是其主要形式,內(nèi)容多為戲劇人物、戲劇場面等。戲雕從宋代到清代均有遺存,宋金元戲雕多為出土文物,明清戲雕多留存地上,有的是單種器物,更多的是祠廟、民居等建筑、家具上的裝飾,數(shù)
15、量極大,無法完全統(tǒng)計,拙著收錄戲雕180余組1500余件。戲曲碑刻指與銘文中有戲曲內(nèi)容的碑刻,全國現(xiàn)存戲曲碑刻大約有數(shù)千通,從宋代至清代均有遺存。從內(nèi)容上看,紀事碑占多數(shù)。紀事碑中最多的是記述創(chuàng)修或重修廟宇戲臺、看樓之碑,其次為梨園會館、迎神賽社演劇活動、廟產(chǎn)戲田、官署文告等。第二為禁示碑,包括鄉(xiāng)規(guī)民約、演戲禁忌等。此外,還有題名碑、功德碑、廟貌圖碑、墓志銘等。戲畫包括卷軸畫、年畫、壁畫等,內(nèi)容為戲曲人物、演出場面等。拙著收錄近1400幅。抄刻本有出土劇本、民間賽社禮儀抄本、戲會與戲班劇目簿等。此類文物存世數(shù)量較大,目前發(fā)現(xiàn)并公布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舞臺題記為戲劇藝人在戲臺或神殿墻壁、梁枋上留
16、下的墨書題記,內(nèi)容主要為演出時間、班社、劇目、藝人等,有時也發(fā)表一些感慨。筆者收集到內(nèi)容比較完整的題記300余條24。不能歸入以上幾類的戲曲文物統(tǒng)稱“其它”,包括戲衣、道具、戲文雕版、戲畫瓷器以及山西平遙縣的紗閣戲人等25。從地域分布看,戲曲文物在山西最多,其次是河南、北京、陜西、安徽、江西、浙江、四川等省份。從所處位置看,城市鄉(xiāng)村、山嶺平原均有遺存。三光緒末年,法商百代公司發(fā)行鉆針唱片,曾為譚鑫培、許蔭棠、何桂山、陳德霖、謝寶云等24名京劇演員以及梆子腔老生元元紅(郭寶臣)、十三旦(候俊山)等眾多演員灌制唱片,此后的幾十年間,先后有國內(nèi)外十幾家唱片公司為五、六十位京劇名家錄制了唱片,其中包括
17、時慧寶、余洪元、劉壽峰、小楊月樓、楊小樓、郝壽臣、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云、譚小培、譚富英、馬連良等26。同時,隨著中國電影事業(yè)的 發(fā)展 ,一些名家的演出被錄制成影片。1905年中國拍攝了第一部自己的電影定軍山,這是任景豐在位于北京琉璃廠土地祠的豐泰照相館拍攝的,是對譚鑫培定軍山里“請纓”、“舞刀”、“交鋒”三個場面的紀錄。此后,豐泰照相館陸續(xù)拍攝了譚鑫培、俞振庭等的演戲片段。1919年商務印書館電影部成立后為梅蘭芳拍攝了昆曲春香鬧學和京劇天女散花,還拍了周信芳的琵琶記片斷。1920年一家美國電影公司通過美國駐華使館來約請梅蘭芳拍攝了京劇上元夫人中的“拂塵舞”。1923年,民新影片公司在
18、香港成立,1924年到了北京,拍攝了梅蘭芳西施的“羽舞”,霸王別姬的“劍舞”,上元夫人的“拂塵舞” ,木蘭從軍的“走邊”和黛玉葬花。1924年梅蘭芳率團去日本演出,應他的朋友久保田先生的邀請到京都演出時,為一家日本電影公司拍攝了虹霓關里的“對槍”,然后又主要拍攝了廉錦楓里的“刺蚌”。以上是早期中國戲曲音像的資料,但是,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戲曲音像方面還是以錄音為主。所以,為了搶救保護這些珍貴資料,有關部門啟動并完成了京劇音配像工程。轉(zhuǎn)貼于 中國 京劇音配像是原全國政協(xié)主席李瑞環(huán)倡導并親自主持完成的一項跨世紀工程。音配像就是選擇著名京劇老 藝術 家當年演唱錄音,組織他們的親傳弟
19、子或后代中的優(yōu)秀中青年演員(有些是 目前 健在的老藝術家本人),在熟悉這些演出的老藝術家具體指導幫助下進行配像,力求達到和近似當年的演出形象。1985年提出并在1988年試錄了第一批,1994年7月開始正式系統(tǒng)錄制。到2002年8月勝利完成任務,歷經(jīng)17個年頭,先后有40多個單位、兩萬多人次參與其中,共錄制京劇355部,制作光盤總計582張,時間總長度達500多個小時。為42位京劇藝術家的錄音資料進行了音配像。其中將四大名旦、四大須生以及周信芳、李少春、張君秋、裘盛戎12位已故京劇名家作為錄制重點。最早的聲音資料是1907年譚鑫培的作品。京劇音配像的劇目大部分是20世紀4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
20、期京劇舞臺上的藝術珍品,有的還追溯到上個世紀初,涉及京劇各個行當、各個流派,基本囊括了近代京劇黃金 時代 大部分名家的代表作。 此外,還錄制了中國評劇音配像22部,北方鼓曲名家曲目音配像124目。2005年初,旨在以影像方式記錄中國戲曲劇種表演形態(tài)、搶救保存戲曲文化的“中國戲曲劇種音像資料庫”啟動建設。由中國藝術 研究 院聯(lián)合全國各地藝術研究機構啟動創(chuàng)建的“中國戲曲劇種音像資料庫”,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中國藝術研究院已有資料中“京劇等大劇種多、民間小戲和少數(shù)民族劇種音像資料少”的缺陷,中國戲曲劇種的藝術全貌將得以更完整展現(xiàn)?!爸袊鴳蚯鷦》N音像資料庫”計劃用一年半的時間建成。屆時,中國
21、現(xiàn)有劇種的重要藝術表演團體演出的代表性劇目及代表性藝術家的代表作,以及已消亡但有可能搜集到遺存資料的劇種等,均將被一一搜集其中。近年來,中國藝術研究院經(jīng)過多方努力,已收到萬多張戲曲唱片、萬多小時的戲曲錄音、多小時的戲曲錄像,為建立“中國戲曲劇種音像資料庫”提供了一定的條件。同時, 計算 機技術的 發(fā)展 和攝像機運用的普及,也使“中國戲曲音像資料庫”的建立具備了技術條件。四戲劇口述資料亦可稱非物質(zhì)遺產(chǎn),包括現(xiàn)存古老劇種、各地戲曲民俗、各種口頭傳說、老藝人回憶等。中國是一個戲劇大國,戲曲活動在很長時間內(nèi)是大眾最普遍的文化活動,戲劇文化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戲劇意識滲透在大眾的傳統(tǒng)觀念中。所以,
22、口述資料是一座非常豐富的戲劇研究寶庫?,F(xiàn)存古老劇種如福建莆仙戲、昆曲、目連戲、各地儺戲等本身就是戲曲的活化石,除了昆曲、目連戲外,其它劇種雖然 歷史 久遠,但留下的 文獻 資料相對較少,它們主要靠師徒甚至父子相傳而得以流傳至今,有不少劇種正在消亡之中。其它地方戲雖然歷史不長,但情況也大體如此。它們的歷史就留存于其傳承者的行為與口頭中。戲曲民俗包括行業(yè)規(guī)范、演出習俗、信仰與禁忌、戲曲在大眾生活中的地位等。這些 內(nèi)容 除了少數(shù)被一些方志、民俗志、筆記小說等記錄外,大多未被整理記錄。至于口頭傳說、老藝人回憶等更是以前無人問津的領域。這就需要戲劇、民俗研究者以人類學的 方法 進行調(diào)查、記錄并進行整理,
23、形成文字、圖片、音像資料。事實上,前述地方戲劇本的整理刊印就是將口述資料轉(zhuǎn)化為文獻資料的一種工作。近幾十年來出版的各地方劇種史、戲曲志、戲曲民俗叢書等,主要是靠田野調(diào)查的方式,大量采用口述資料而編撰完成的。如果沒有口述資料,這些研究課題是無法完成的。這里需要特別介紹兩項成果。其一是中國戲曲志。它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部由政府主持編纂、全面反映中國各地各民族戲曲歷史和現(xiàn)狀的大型戲曲專業(yè)志書,每省一卷。項目從1983年開始啟動,歷時十幾年,經(jīng)過約50000人的努力,到1999年30卷本全部出齊。全書30卷,共3000萬字,15000張彩色和黑白圖片,記述了戲曲起源至1982年兩千多年中華戲曲文化的發(fā)展
24、歷史。其中記述的各地各民族的戲曲劇種有394個;并在數(shù)萬個劇目中選擇了5218個各具特色的代表性劇目開條,記述了它們的作者、創(chuàng)作年代、故事情節(jié)、題材來源、首演單位、導演、 音樂 設計、舞臺美術設計、主要演員、藝術特色、版本情況等。對各地戲曲的音樂、表演、舞臺美術的發(fā)展歷史和現(xiàn)狀及特點也都進行了詳實的記述,開條記述的戲曲演出場所有1832個,戲曲文物古跡有730個,戲曲報刊專著1584種,戲曲軼聞傳說979條,戲曲編劇、音樂設計、樂師、舞臺美術設計、演員、 理論 家、活動家等的傳記4220條。每一卷還有大事年表、劇種表、機構,演出習俗、諺語口訣等。各卷都有附錄,收錄了各地有關戲曲的歷史文獻、中華
25、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次戲曲匯演、調(diào)演得獎名單等。為了給讀者查找有關資料提供方便,每卷后面還附有條目漢字筆畫索引、條目漢語拼音索引。它是 學習 戲曲知識、提高戲曲理論、探索戲曲 規(guī)律 、 總結 戲曲經(jīng)驗的戲曲百科全書27。另一項是 臺灣 民俗曲藝叢書。叢書是由臺灣著名學者王秋桂先生主編的。項目由臺灣蔣經(jīng)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資助,從1991年開始運作,由海峽兩岸以及英、美、法等國的學者共同努力完成的。叢書所收主要為中國各地民間儺戲、目連戲以及其它宗教祭祀戲劇資料。各書內(nèi)容上大體分為五類:調(diào)查報告、資料匯編、劇本或科儀本、專書和研究論文集,并附有大量圖片。到2004年底,已出版82種。上述兩大成果,都
26、是利用戲劇口述資料進行學術研究的成功范例。總之,中國是一個戲劇大國,留存的戲據(jù)資料非常豐富,以上只是擇其要者做為一般性介紹,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1 參見寧宗一等元雜劇研究概述 “元雜劇現(xiàn)存劇本目錄索引”, 第393頁,天津:天津 教育 出版社1989年。2 參見戚世雋明代雜劇研究第二章“明雜劇作家作品基本材料”,第2144頁,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由于統(tǒng)計標準不一,李修生主編古本戲曲劇目提要計為209種,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3 林侑蒔全明傳奇收錄247種,臺灣天一出版社1985年。古本戲曲劇目提要列199種。4 參見齊森華、陳多、葉長海主編曲學大辭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5 參見郭英德明清傳奇綜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6 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趣味運動會開幕式領導致辭
- 小班安全教育教案
- 暑假跳繩心得體會
- 機械工程專業(yè)頂崗實習報告(30篇)
- 幼兒園讀書筆記(15篇)
- 汽車銷售內(nèi)勤工作總結8篇
- 2024屆浙江省寧波市九校余姚中學高三下學期期中(文理)數(shù)學試題
- 地理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練課件
- 高考常用句型
- 證券從業(yè)資格考試模擬試題
- 風險管理基礎知識課件
- 醫(yī)院皮膚科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標準細則
- 企業(yè)戰(zhàn)略與運營管理
- 商業(yè)秘密保護指導意見宣傳培訓
- 五金模具項目商業(yè)計劃書
- 河北醫(yī)療服務價格手冊指南
- 顧建民高等教育學知識點總結【嘔心瀝血整理】
- 220kV變電站消防工程 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部編版一年級上冊語文《an en in un ün》教學電子課件
- 鄉(xiāng)鎮(zhèn)環(huán)保各項管理制度
- 公路工程檢測技術 課件 任務2.1無機結合料穩(wěn)定材料檢測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