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種植技術.ppt_第1頁
馬鈴薯種植技術.ppt_第2頁
馬鈴薯種植技術.ppt_第3頁
馬鈴薯種植技術.ppt_第4頁
馬鈴薯種植技術.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馬 鈴 薯 李軍李軍 馬鈴薯馬鈴薯別名: 土豆、地蛋,香港、廣州叫薯仔,意大利叫地豆,法國叫地蘋果,德國叫地梨,美國叫愛爾蘭豆薯,俄國叫荷蘭薯 真核域、植物界、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茄目、茄科、茄屬、馬鈴薯種 一年生草本,塊莖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糧食、蔬菜兼用作物 原產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及其附近沿海一帶的溫帶和亞熱帶地區(qū) 四倍體栽培種最初于1570年從南美的哥倫比亞將短日照類型引入歐洲的西班牙經人工選擇,成為長日照類型;后又傳播到亞洲、北美、非洲南部和澳大利亞等地 一百多年前華僑從東南亞一帶引進傳入我國 主產區(qū)是西南山區(qū)、西北、東北和內蒙。其中以西南山區(qū)的播種面積最大,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3

2、 山東滕州是中國農業(yè)部命名的“中國馬鈴薯之鄉(xiāng)” 馬鈴薯馬鈴薯具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和藥用價值 一般新鮮薯中所含成分:淀粉9-20,蛋白質1.5-2.3,脂肪0.1-1.1,粗纖維0.6-0.8 100g馬鈴薯中含熱量66-113qk,鈣11-60mg,磷15-68mg,鐵0.4-4.8mg,硫胺素0.03-0.07mg,核黃素0.03-0.11mg,尼克酸0.4-1.1mg 馬鈴薯塊莖還含有禾谷類糧食所沒有的胡蘿卜素和抗壞血酸 從營養(yǎng)角度來看,它比大米、面粉具有更多的優(yōu)點,能供給人體大量的熱能,可稱為“十全十美的食物” 人只靠馬鈴薯和全脂牛奶就足以維持生命和健康 馬鈴薯的營養(yǎng)成分非常全面,營養(yǎng)結構

3、也較合理,只是蛋白質、鈣和維生素a的含量稍低;而這正好用全脂牛奶來補充 馬鈴薯塊莖水分多、脂肪少、單位體積的熱量相當低,所含的維生素c是蘋果的10倍,b族維生素是蘋果的4倍,各種礦物質是蘋果的幾倍至幾十倍不等,食用后有很好的飽腹感 馬鈴薯鮮薯可供作糧食或蔬菜。但鮮薯塊莖體積大,含水量高,運輸和長期貯藏有困難 世界各國十分注意生產馬鈴薯的加工食品 ,如法式凍炸條、炸片、速溶全粉、淀粉以及花樣繁多的糕點 、蛋卷等,為數達100多種 馬鈴薯的鮮莖葉通過青貯,可作飼料,但其中含龍葵堿,須防止引起牲畜中毒 一些地區(qū)利用馬鈴薯莖葉做綠肥,其肥效與紫云英相似 馬鈴薯的賴氨酸含量較高,且易被人體吸收利用。脂肪

4、含量為千分之一左右。礦物質比一般谷類糧食作物高一至二倍,含磷尤其豐富 在有機酸中,以含檸檬酸最多,蘋果酸次之,其次有乳酸、草酸等 馬鈴薯是含維生素種類和數量非常豐富的作物,特別是維生素c,每百克鮮薯,含量高達20至40毫克,一個成年人每天食用半斤鮮薯,即可滿足需要 馬鈴薯是一種糧飼菜兼用的作物,營養(yǎng)成份齊全,在歐洲被稱為第二面包作物,由于營養(yǎng)價值高,馬鈴薯食品已成為目前的一種消費時尚 馬鈴薯味甘、性平、微涼,有和胃調中,健脾利濕,解毒消炎,寬腸通便,降糖降脂,活血消腫,益氣強身,美容,抗衰老之功效 主治胃火牙痛、脾虛納少、大便干結、高血壓、高血脂等病癥;還可輔助治療消化不良、習慣性便秘、神疲乏

5、力、慢性胃痛、關節(jié)疼痛、皮膚濕疹等癥 和中養(yǎng)胃、健脾利濕和中養(yǎng)胃、健脾利濕:馬鈴薯含有大量淀粉以及蛋白質、b族維生素、維生素c等,能促進脾胃的消化功能 寬腸通便寬腸通便:馬鈴薯含有大量膳食纖維,能寬腸通便,幫助機體及時排泄代謝毒素,防止便秘,預防腸道疾病的發(fā)生 降糖降脂、美容養(yǎng)顏降糖降脂、美容養(yǎng)顏:馬鈴薯能供給人體大量有特殊保護作用的黏液蛋白。能促持消化道、呼吸道以及關節(jié)腔、漿膜腔的潤滑,預防心血管和系統(tǒng)的脂肪沉積,保持血管的彈性,有利于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同時又是一種堿性蔬菜,有利于體內酸堿平衡,中和體內代謝后產生的酸性物質,從而有一定的美容、抗衰老作用 補充營養(yǎng)、利水消腫補充營養(yǎng)、利水

6、消腫: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鈣、鉀等微量元素,且易于消化吸收,營養(yǎng)豐富,在歐美國家特別是北美,早就成為第二主食。馬鈴薯所含的鉀能取代體內的鈉,同時能將鈉排出體外,有利于高血壓和腎炎水腫患者的康復 馬鈴薯有紫色、紅色、黑色、黃色 彩色馬鈴薯還可作為特色食品開發(fā) 由于本身含有抗氧化成分,因此經高溫油炸后彩薯片仍保持著天然顏色。另外,紫色馬鈴薯對光不敏感,油炸薯片可長時間保持原色 目前中國已培育出以紫色、紅色為主的彩色優(yōu)質馬鈴薯,將紫、紅色馬鈴薯老品種與優(yōu)良高產馬鈴薯品種雜交,改良篩選出100多份不同品系的彩色馬鈴薯。與老品種相比,改良后彩色馬鈴薯芽眼小,外觀好看,抗病性強,畝產可達到1000至1500

7、公斤 黑色馬鈴薯之所以呈現黑紫色,是因為其含有大量的花菁素,而花菁素具有抗衰老作用。同時,還具有主稈發(fā)達、分枝少、生長勢強、抗病性強的特點,畝產達公斤,比普通馬鈴薯品種增產左右。同時,由于該品種抗病性的提高,在生產中大大降低了農藥的使用劑量,有利于生產出無污染、無公害的綠色食品 馬鈴薯作為人類的食物之一,既可以當主食、也可以作菜肴,幾乎在所有國家都有種植,更是許多國家貧困地區(qū)的“當家”農作物 在現今世界,人口不斷增加,耕地面積減少的情況下,糧食的重要性凸現,馬鈴薯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馬鈴薯還可制作生物燃料,關系到人類未來的生存和發(fā)展,尤其對發(fā)展中國家的減貧具有重要作用 聯合國于2007年10月1

8、8日推出了“2008國際土豆年”活動,突出土豆在提高食品安全和減少貧困中的重要角色 大量食用未成熟或發(fā)芽馬鈴薯可引起急性中毒 致毒成分為茄堿(c45h73o15n),又稱馬鈴薯毒素,是一種弱堿性的甙生物堿,又名龍葵甙,可溶于水,遇醋酸極易分解,高熱、煮透亦能解毒 每100g馬鈴薯含龍葵甙僅5-10mg;未成熟、青紫皮的馬鈴薯或發(fā)芽馬鈴薯含龍葵甙增至25-60mg,甚至高達430mg 龍葵素具有腐蝕性、溶血性、并對運動中樞及呼吸中樞有麻痹作用 未成熟青紫皮和發(fā)芽馬鈴薯不可食用。少許發(fā)芽馬鈴薯應深挖去發(fā)芽部分,并浸泡半小時以上,棄去浸泡水,再加水煮透,倒去湯汁才可食用 在煮馬鈴薯時可加些米醋,因其

9、毒汁遇醋酸可分解,變?yōu)闊o毒 急性發(fā)芽馬鈴薯中毒一般在食后數十分鐘至數小時發(fā)病 先有咽喉及口內刺癢或灼熱感,繼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 輕者1-2天自愈;重者因劇烈嘔吐而有失水及電解質紊亂,血壓下降;嚴重中毒患者有昏迷及抽搐,最后因呼吸中樞麻痹而導致死亡 發(fā)現中毒后應立即用15000高錳酸鉀或0.5鞣酸或濃茶洗胃。補充液體糾正失水。呼吸困難時積極給氧和應用適量呼吸興奮劑。呼吸中樞麻痹用人工呼吸機 馬鈴薯生長發(fā)育需要較冷涼的氣候條件,因它原產南美洲安第斯山高山區(qū),年平均氣溫5-10,最高平均氣溫21左右 我國的西南山區(qū)、西北和北方一些地區(qū),接近馬鈴薯原產地的氣候條件 不過馬鈴薯栽培種經過多年

10、的人工選擇,已有早、中、晚熟期不同的品種類型,在多種氣候條件下可以種植 馬鈴薯塊莖生長發(fā)育的最適溫度為17-19,溫度低于2和高于29時,塊莖停止生長 在生產實踐中常遇到兩種塊莖生長反常現象 第一種是播種后塊莖上幼芽變成子塊莖,也稱悶生薯或夢生薯。是由于播種前塊莖貯藏條件不好,窖溫偏高 窖溫在4以上,塊莖休明期過后即開始發(fā)芽。有的窖溫在10以上,塊莖上芽子長得很長。把塊莖長芽去掉后播種,塊莖內養(yǎng)分向幼芽轉移時遇到低溫,幼芽沒有生長條件,所以又把養(yǎng)分貯藏起來形成了新的小塊莖。如果播種時土壤溫度低,這時塊莖還沒有發(fā)芽,薯液還未活動,在沒有生長條件時,塊莖不發(fā)芽或只是開始萌芽而不生長,待溫度升高后才

11、正常生長,這樣就不會產生子塊莖 第二種是在塊莖遇到長時間高溫時即停止生長。待澆水或降雨后土壤溫度下降,塊莖又開始生長,即二次生長。有的塊莖像啞鈴,有的像念珠狀,出現各種畸形 高溫敏感品種遇到干旱、土壤溫度高時,二次生長塊莖特別多,耐高溫品種可不出現或少出現。還有的品種在土壤溫度高時,塊莖發(fā)芽后長出地面變成枝條,影響產量和品質。要及時灌溉降低土溫 萌芽階段萌芽階段在溫度不低于4時,已通過休眠的塊莖就能萌發(fā),但幼芽不能伸長;在5-7時,幼芽開始萌發(fā)伸長,但非常緩慢,如長期處于此溫度下,幼芽就會形成極短的匍匐莖,頂端膨大形成小薯,或直接從塊莖芽眼處長出仔薯(夢生薯);當溫度上升到10-12時,幼芽生

12、長健壯、迅速;在溫度18左右時,最適于幼芽生長;超過36,幼芽不易萌發(fā),且常常造成大量腐爛 莖葉生長莖葉生長最適溫度為17-21。當溫度低于7或高于42時,莖葉停止生長;當日平均氣溫為25-27時,莖葉生長將受到一定影響 塊莖形成和發(fā)育塊莖形成和發(fā)育在7-21都能形成塊莖,而最適溫度是17-19,超過21塊莖形成受抑制;當溫度低于2或高于29時,塊莖停止生長,并會引起匍匐莖長出地面轉變成莖葉生長。低溫可以提早塊莖的形成,高溫容易引起塊莖發(fā)生二次生長,形成小薯 開花結實開花結實開花最適溫度為15-17,低于5或高于38不開花。花在-0.5時受凍害,在-1時致死。夜溫在16以上開花良好,12以下形

13、成花芽但不開花 利用塊莖無性繁殖時,種薯在土溫5-8的條件下即可萌發(fā)生長,最適溫度為15-20 適于植株莖葉生長和開花的氣溫為16-22。夜間最適于塊莖形成的氣溫為10-13(土溫16-18),高于20時則形成緩慢。出土和幼苗期在氣溫降至-2即遭凍害 塊莖膨大期外界溫度超過25停止生長,秧蔓則生長旺盛,所以必須有90天-100天的適宜生長期,播種不宜推遲 馬鈴薯減產主要是種薯退化所引起的,而種薯退化高溫起主導作用 在任何耕作區(qū)只要把馬鈴薯生育期安排在低溫冷涼氣候條件下就能獲得優(yōu)質高產。高溫不但嚴重影響產量,而且嚴重影響質量。如塊莖產生畸形、龜裂、水薯、芽眼突起、食味變劣等 馬鈴薯是喜光作物,在

14、生長期間日照時間長,光照強度大,有利于光合作用 栽培的馬鈴薯品種,基本上都是長日照類型的。光照充足時枝葉繁茂,生長健壯,容易開花結果,塊莖大,產量高 特別在高原與高緯度地區(qū),光照強、溫差大,適合馬鈴薯的生長和養(yǎng)分積累,一般都能獲得較高的產量 光照可明顯地抑制塊莖上芽的生長 窖內貯藏的塊莖在不見光的條件下,通過休眠期后窖溫高長芽 把萌芽的塊莖放在散射光下,即使在15-18的溫度下,芽子長得也很慢 我國南方架藏種薯和北方播種前催芽,都是利用這一特點來抑制芽子過皮生長的。而且變散射光下對種薯催大芽,是一項重要的增產措施 馬鈴薯生長過程中必須供給足夠的水分才能獲得高產 馬鈴薯的需水量與環(huán)境條件的關系密

15、切而復雜 馬鈴薯每制造1干物質約消耗水708升。在壤土上種植馬鈴薯時,生產1干物質最低需水666升,最高1068升,而在砂質土壤種植馬鈴薯的需水量為1046-1228升 一般每畝生產2000塊莖,按地上部和地下部重量1:1和干物重20計算,每畝需水量為280t左右 馬鈴薯生長過程需水量最多的時期是孕蕾至花期 盛花期莖葉的生長量達到最高峰。水分不足,影響植株發(fā)育及塊莖產量 從開花到莖葉停止生長,塊莖增長量最大,植株對水分需要量也很大,如果水分不足會妨礙養(yǎng)分向塊莖中輸送 經常保持足夠的土壤水分是馬鈴薯高產的重要條件 通常土壤水分保持在60-80比較合適。土壤水分超過80對植株生長也會產生不良影響

16、尤其是后期土壤水分過多或積水超過24小時,塊莖易腐爛。積水超過30小時塊莖大量腐爛,42小時后將全部爛掉 在低洼地種植馬鈴薯要注意排水和實行高壟栽培 馬鈴薯對土壤適應的范圍較廣,最適合馬鈴薯生長的土壤是輕質壤土 塊莖生長要有足夠的空氣,呼吸作用才能順利進行。輕質壤土比較肥沃又不粘重,透氣性良好,不但對塊莖和根系生長有利,而且還有增加淀粉含量的作用 這類土壤種植馬鈴薯,一般發(fā)芽快、出苗整齊,生長的塊莖表皮光滑,薯形正常,而且便于收獲 粘重的土壤種植馬鈴薯,最好作高壟栽培 這類土壤通氣性差,平栽或小壟栽培,常因排水不暢造成后期爛薯 土壤粘重易板結,常使塊莖生長變形或塊莖形狀不規(guī)則 這類土壤只要排水

17、通暢,其土壤保水、保肥力強,種植馬鈴薯往往產量很高。對這類土壤的管理,掌握中耕、除草和培土的墑情非常重要,一旦土壤板結變硬,田間管理很不方便,尤其培土困難,如塊莖外露會影響品質 這類土壤生產的馬鈴薯塊莖淀粉含量一般偏低 沙性大的土壤種植馬鈴薯應特別注意增施肥料 這類土壤保水、保肥力最差。種植時應采取平作培土,適當深播而不宜淺播壟栽,因壟作一旦雨水稍大,把沙土沖走,很易露出匍匐莖和塊莖,不利于馬鈴薯生長,反而增加管理上的困難 在沙土中生長的馬鈴薯,塊莖特別整治,表皮光滑,薯形正常,淀粉含量高,易于收獲 馬鈴薯是較喜酸性土壤的作物,ph4.8-7.0,生長都正常;ph5.64-6.05有增加塊莖淀

18、粉含量的趨勢,ph4.8以下,植株葉色變淡,早衰、減產 ph7.0以上大部分不耐堿的品種產量大幅度下降;ph7.8以上不適于種植馬鈴薯 石灰質含量高的土壤種植馬鈴薯,容易發(fā)生瘡痂病,因這類土壤中放線菌特別活躍,常使馬鈴薯塊莖表皮受到嚴重損害 以疏松而富含有機質的黑土ph5.5-6.0最為理想 馬鈴薯是高產作物,需要肥料也較多 肥料充足時植株可達到高生長量,相應地塊莖產量也高 馬鈴薯畝產1330-1650kg約吸收氮6.65-11.65kg、磷2.8-3.3kg、鉀9.3-15.3kg 氮、磷、鉀三要素中馬鈴薯需要鉀肥量最多,其次是氮肥,需要磷肥較少 氮磷鉀之比為氮磷鉀之比為2.22.2:1 1

19、:4.64.6 氮氮肥對馬鈴薯植株莖的伸長和葉面積增大有重要作用 適當施用氮肥,能促進馬鈴薯枝葉繁茂、葉色濃綠,有利于光合作用和養(yǎng)分的積累,對提高塊莖產量和蛋白質含量有很大作用 氮施用過量會引起植株徒長,結薯延遲影響產量。枝葉徒長易受病害侵襲 氮肥不足,植株生長不良,莖稈矮,葉片小,葉色淡綠或灰綠,分枝少,花期早,植株下部葉片早枯等,最后因植株生長勢弱產量低 氮肥過多比氮肥不足更難控制 苗期氮肥不足,可追施補充,而氮肥過多,除控制灌水外,其他方法很難收效。而控制灌水常常造成莖葉凋萎,影響正常生長 在沒有把握時寧可苗期追施,不可基肥過量 磷磷能促進馬鈴薯根系發(fā)育,充足時幼苗發(fā)育健壯,促進早熟、增

20、進塊莖品質,提高耐貯性 磷肥不足植株生長發(fā)育緩慢,莖稈矮小,葉面積小,光合作用差,生長勢弱 缺磷時塊莖外表沒有特殊癥狀,而切開后薯肉常出現褐色銹斑。隨著缺磷程度的增重,銹斑相應地擴大,蒸煮時薯肉銹斑處脆而不軟,嚴重影響品質 鉀鉀是馬鈴薯生長發(fā)育的重要元素 鉀充足植株生長健壯,莖稈堅實,葉片增厚,組織致密、抗病力強 鉀對促進光合作用和淀粉形成有重要作用 鉀肥往往使成熟期有所延長,但塊莖大、產量高 缺鉀馬鈴薯植株節(jié)間縮短,發(fā)育延遲,葉片變小,后期出現古銅色病斑,葉緣向下彎曲,植株下部葉片早枯。根系不發(fā)達,匍匐莖縮短,塊莖小,產量低,品質差。蒸煮時薯肉易呈灰黑色 馬鈴薯還需要鈣、鎂、硫、鋅、銅、鉬、

21、鐵、錳等微量元素 缺少這些元素時,也可引起病癥,降低產量 絕大部分土壤中這些元素并不缺乏,所以一般不需施用 施肥原則施肥原則以生物有機肥為主,以基肥為主,早施提苗肥。 施足基肥施足基肥以生物有機肥為主,溝施或穴施;每畝施生物有機肥40-60kg, 45%復合肥50kg 酌情施用種肥酌情施用種肥基肥不足或耕地前來不及施肥時,常于播種時施肥15-20kg作為種肥。種肥施用主要以溝施或穴施的方式進行,肥料不要與種薯直接接觸,以免酌傷種薯 看苗巧施追肥看苗巧施追肥追肥要早要巧,一般分2次進行,第一次在齊苗時,結合中耕培土,用腐熟人糞尿500-700公斤加水澆施;第二次在現蕾期,馬鈴薯塊莖開始膨大,需肥

22、量增多,是需肥最多的時期,可畝施45%復合肥5-15kg。封壟后可不再追肥 新收獲的馬鈴薯塊莖,即使給以適宜的條件也不能發(fā)芽,必須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發(fā)芽,這種現象叫做“休眠”;這段停止發(fā)芽的時間叫做休眠期 塊莖的休眠期休眠期在塊莖形成后就開始了,而且幼嫩塊莖的休眠期較完全成熟塊莖的休眠期長 衡量品種休眠期長短,由于幼嫩的塊莖差別太大,不好作比較,一般以植株生理成熟期收獲的塊莖作標準 休眠期的長短,與品種的特性和貯藏條件有密切的關系。有的品種休眠期長達4-5個月,有的品種休眠期則很短,這是由品種的遺傳特性所決定的 休眠期的長短還與貯藏期溫度的高低有關,適宜的貯藏溫度是1-3,多數品種可保持長

23、期不發(fā)芽 在馬鈴薯栽培中,休眠期長的品種適合一季作地區(qū)種植和加工利用;休眠期短的品種適合二季栽培 因為春薯收獲后至秋播時間較短,休眠期長的品種催芽困難,常延誤播期或發(fā)芽不整齊,影響產量 實生種子也有休眠期,尤其是當年收獲的漿果,即使果實成熟或收獲后給予l-2個月的后熟期,選出的種子仍不能發(fā)芽,種子較塊莖的休眠期長,一般需5-6個月 整薯播種整薯播種可避免病毒病和細菌性病害通過切刀傳病 有些接觸傳毒的病毒病,在切開薯塊時液汁傳毒,切刀成了傳病的媒介。感病切塊會出現病毒性退化,不僅減產而且不能作種薯 整薯播種催芽后出苗整齊,植株間結薯時期比較一致,生長的薯塊整齊,商品薯率高 整薯播種比切塊抗逆性強

24、,耐干旱,病害少,增產潛力大,有利于高產穩(wěn)產 整薯播種的薯塊不應太大,否則,用種量大,不經濟 整薯播種用10-20g的小種薯就能獲得高產 用小整薯播種要在播種前催壯芽,使根系早發(fā)育,有利于植株生長和高產 切刀切刀是細菌性病害傳病的媒介,青枯病、環(huán)腐病、黑脛病都能通過切刀傳病 尤其是青枯病和環(huán)腐病,一塊種薯有病可通過切刀使幾十個切塊感病 病切塊播種后腐爛缺苗斷壟,污染土壤,造成土壤傳病,影響后茬作物 有病的塊莖如果在貯藏前不能清除,貯藏過程中還會腐爛,甚至“爛窖”,造成嚴重損失 馬鈴薯發(fā)芽后在基部出現根原基,從根原基伸出白根 出苗初期,地上部生長緩慢,根系發(fā)育迅速 幼苗幼苗出土10天左右,匍匐莖

25、從植株基部由下而上陸續(xù)長出,20天左右基本出齊并橫向生長。1個月左右開始現蕾,匍匐莖頂端膨大并形成小塊莖 現蕾現蕾后15天左右開花,莖葉生長進入旺盛期,葉面積迅速增大,莖葉制造養(yǎng)分向塊莖中輸送累積 盛花盛花期是莖葉生長最旺盛時期,也是決定塊莖大小和產量高低的關鍵時期 此后,莖上部生長趨于停止,制造的養(yǎng)分不斷向塊莖中輸送,塊莖繼續(xù)增大,直到莖葉枯黃為止 馬鈴薯植株在地上莖開始出現分枝時,地下莖也相應地長出匍匐莖,多數品種在現蕾期塊莖開始膨大 塊莖是馬鈴薯植株的養(yǎng)分貯藏庫,開花盛期葉面積最大,制造養(yǎng)分的能力最強,開花后20天左右塊莖增長的速度最快 養(yǎng)分積累的高峰期,每畝馬鈴薯一晝夜能增長塊莖重量1

26、00kg左右 馬鈴薯在生理成熟期收獲產量最高 生理成熟的標志是:葉色由綠逐漸變黃轉枯,這時莖葉中養(yǎng)分基本停止向塊莖輸送塊莖臍部與著生的匍匐莖容易脫離,不需用力拉即與匍匐莖分開塊莖表皮韌性較大、皮層較厚、色澤正常 實際有的時候不一定在生理成熟期收獲 成熟的塊莖表皮富有彈性,不易擦傷,幼嫩的塊莖表皮易損傷 提前收獲時,最好先割去莖葉,促使其表皮組織木栓化 還有一種特殊情況,即二季作區(qū)春薯作種,必須在有翅蚜蟲大量飛遷之前收獲,或及時把薯秧割掉,防止蚜蟲大量傳播病毒,才能保證種薯質量 這和商品薯提前收獲有原則上區(qū)別 商品薯為了高產,而種薯則要求無毒無病高質量,要求繁殖系數高,不要求高產大塊。這是解決春

27、季商品薯和種薯生產矛盾的關鍵 另外,有的農民為了把大塊的馬鈴薯提早上市,常采取“偷”薯的辦法,即先把每株上的大塊莖摘收,而后加肥、培土、澆水 只要不損傷植株根系,馬鈴薯植株仍可正常生長,剩下的小塊莖仍有較高的產量 馬鈴薯馬鈴薯收獲以后,仍然是一個活動的有機體,在貯藏、運輸、銷售過程中,仍進行著新陳代謝,這是影響馬鈴薯貯藏和新鮮度的主要因素 馬鈴薯的塊莖收獲以后,休眠與萌發(fā)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薯塊成熟期薯塊成熟期,即貯藏早期。表現為薯塊表皮尚未完全木栓化,薯塊內的水分迅速向外蒸發(fā),由于呼吸作用旺盛和水分蒸發(fā)顯著增多,使薯塊重量顯著減少,加以溫度較高,容易積聚水汽而引起薯塊的腐爛 約經20

28、-35天的后熟作用后,表皮充分木栓化,隨著蒸發(fā)強度和呼吸強度的逐漸減弱,而轉入休眠狀態(tài) 第二階級,稱為薯塊靜止期薯塊靜止期,或深休眠期,即貯藏中期 薯塊呼吸作用減慢,養(yǎng)分消耗減低到最低程度 如果在適宜的低溫條件下,可使薯塊的休眠期保持較長的時間,一般可達兩個月左右,最長可達4個多月 如控制好溫度,可以按需要促進其迅速通過休眠期,也可延長休眠期,進行被迫休眠 第三階級,為休眠后期休眠后期,也稱萌芽期,即晚期 此時馬鈴薯的休眠終止,呼吸作用又轉旺盛 同時由于呼吸產生熱量的積聚而使貯藏溫度升高,促使薯塊迅速發(fā)芽 此時,薯塊重量減輕程度與萌芽程度成正比 保持一定的低溫條件,并注意通風,使包裝內的o2和

29、co2濃度保持在一定范圍,使塊莖處于被迫休眠狀態(tài)而延遲萌芽,對延長保鮮貯藏期十分重要 發(fā)芽會使馬鈴薯塊組織中所含的大量淀粉轉化和造成外觀萎蔫,同時馬鈴薯發(fā)芽部位會產生有毒物質,造成銷售、加工損失,甚至完全失去食用價值 貯藏期間,馬鈴薯所含淀粉與糖能相互轉化。這些轉化受溫度制約 低溫時,塊莖中的糖分逐漸增加。這是因為呼吸作用轉慢,糖作為基質在呼吸時的氧化比組織內淀粉水解的速度慢得多,所以形成的糖未被消耗而積累在組織中 相反,在高溫下糖分又合成為淀粉,呼吸所消耗的糖也相對增加,因此糖分含量不斷減少 在溫度15-20,相對濕度85-90的條件下,馬鈴薯的機械傷口會在1周左右時間形成致密的木栓保護層,

30、阻止o2進入塊莖內,也可控制水分的散失及各種微生物的侵入,有利于貯藏。因此,馬鈴薯入貯前可先進行以上處理 馬鈴薯成膜保鮮劑馬鈴薯成膜保鮮劑:用甲殼素、殼聚糖、麥芽糖糊精、魔芋葡萄甘露聚糖、褐藻酸鈉、石蠟、蜂蠟蔗糖酯等成膜劑,加入一定的抑菌劑、抗氧化劑,通過浸泡成膜、刷膜或噴涂的辦法進行被膜保鮮 被膜保鮮效果很好,兼有氣調、抑制呼吸作用的功能,應用前景廣泛貯藏條件貯藏條件 溫度溫度以0-3比較適宜。在4時,塊莖芽眼里的潛伏芽就開始萌發(fā),影響品質,o以下,會引起生理失調,出現低溫傷害;冰點-0.61 相對濕度相對濕度90左右較為合適,濕度過大易引起發(fā)芽及腐爛,過小會使塊莖失水萎縮 通風通風可調節(jié)貯

31、藏環(huán)境中溫濕度和氣體成分,宜靈活掌握 避光避光馬鈴薯變綠或變青紫,大多是由于在采收、處理和貯存過程中,塊莖暴露在光下,使葉綠素在表皮發(fā)育而造成的 葉綠素本身無毒無味,但薯塊變綠不受消費者歡迎 葉綠素增加的同時茄堿的含量也增加 茄堿集中在發(fā)綠薯皮和萌發(fā)的芽眼附近,含量超過0.02即可使人中毒貯藏方法貯藏方法 收獲后在陰涼通風處預貯時,挑選無病蟲傷,不萎蔫的塊莖裝筐,每筐裝20-25kg。在冷庫中碼垛.垛內、垛間應留空隙以利空氣流通 入庫一周內,每天用風機排風換氣2-3次,直待塊莖表皮干燥為止,以后逐漸減少通風 長期貯藏的適宜菜垛溫度為2-3,冷庫溫度1-2 貯藏初期,隔2周左右應翻垛檢查一次,剔

32、除腐爛塊莖。以后每隔一個月左右檢查一次 為了抑制貯藏后期萌芽,還可在收獲后兩個月左右時,用萘乙酸甲酯處理塊莖。每10t馬鈴薯用藥0.4-0.5kg,加15-30kg細土制成粉劑撒在薯塊中。萘乙酸甲酯是一種揮發(fā)性物質,通過揮發(fā)起作用又通過揮發(fā)消失 射線輻照破壞生長素的合成,呼吸作用減弱,有明顯的抑芽作用 在適宜條件下,馬鈴薯可貯存7-9個月馬鈴薯幾個重要的生理生化特征參數馬鈴薯幾個重要的生理生化特征參數:0-2時的呼吸強度1.7-8.4comg/kg小時呼吸量的溫度系數,既溫度每上升10 ,呼吸量增加的倍數,為0.5-10是2.1,10-24是2.2包裝內氧氣殘留量不能少于10%,不能讓水汽在馬

33、鈴薯表面凝結成水珠 馬鈴薯粉痂病馬鈴薯粉痂病 主要為害塊莖及根部,莖也可染病 塊莖染病,初在表皮上現針頭大的褐色小斑。外圍有半透明的暈環(huán),后小斑逐漸隆起、膨大成皰斑,其表皮尚未破裂,為粉痂的“封閉皰”階段 后隨病情發(fā)展,皰斑表皮破裂,反卷,皮下組織現桔紅色,散出大量深褐色粉狀物(孢子囊球),皰斑下陷呈火山口狀,外圍有木栓質暈環(huán),為粉痂的“開放皰”階段 根部和匍匐莖染病,出現小壞死斑,后發(fā)展為乳白色癭瘤,并使幼株萎蔫、枯死 鞭毛菌亞門粉痂真菌,以休眠孢子囊球在種薯內或隨病殘物遺落土壤中越冬 粉痂病粉痂病靠病土、病肥、灌溉水等傳播 休眠孢子囊在土中可存活4-5年,條件適宜產生游動抱子,游動孢子靜止

34、后成為變形體,從根毛、皮孔或傷口侵入 變形體在寄主細胞內發(fā)育,分裂為多核的原生質團,到生長后期,原生質團又分化為單核的休眠孢子囊,并集結為海綿狀的休眠孢子囊球,充滿寄主細胞內。病組織崩解后,休眠孢子囊球又落入土中越冬或越夏 土壤濕度90%,土溫18-20,土壤ph4.7-5.4,適于病菌發(fā)育 雨量多、夏季涼爽的年份易發(fā)病 馬鈴薯癌腫病馬鈴薯癌腫病 主要為害塊莖,在莖基部、匍匐莖頂端和塊莖芽眼附近出現白色至褐色突起物癌瘤,以后癌瘤不斷增長,形狀似花椰菜的花球,受害薯塊表面常龜裂 癌瘤組織前期黃白色,露出土表部分變?yōu)榫G色,后期變黑褐色。組織松軟,易腐爛并產生惡臭味,有褐色黏液物 貯藏期間病薯仍能發(fā)

35、展,甚至造成爛窖 地上部受害,輕病株外觀與健株差異不明顯,但后期病株較健株高,保綠期限比健株長,分枝多,結漿果多 癌腫病癌腫病重病株葉片和莖分枝交界處也長瘤,葉片顏色淡,易早枯死,枝條短瘦,葉背出現許多無葉柄的小葉 常伴隨粉痂病發(fā)生 內生集壺菌。病菌內寄生,不產生菌絲。病菌的休眠孢子主要在土壤中或感病的塊莖中越冬 休眠孢子在馬鈴薯的生長期間形成孢子囊卡,放出游動孢子侵染塊莖表皮,剌激表皮及韌皮部細胞變大并進行不正常分裂,造成癌腫組織 病菌在低溫高濕、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土壤濕度高、12-24溫度條件下易于侵染 在干燥條件下,游動孢子囊處于休眠狀態(tài),在土壤中存活期長,抗逆性強,能存活20-30

36、年之久 土質疏松、有機質豐富、偏酸性的地塊易于發(fā)病 品種間有抗性差異 癌腫病菌還是馬鈴薯x病毒的傳播媒介 馬鈴薯晚疫病馬鈴薯晚疫病 主要發(fā)生于葉、葉柄、莖及塊莖上 葉發(fā)生于葉尖和葉緣,開始為一水漬狀斑點,天氣潮濕時很快擴大,病斑與健部無明顯界限,在病斑邊緣有白色稀疏的霉輪,葉背更為明顯 葉邊緣向上卷曲、干枯,嚴重時病斑擴展到主脈或葉柄,使葉片萎蔫下垂,最后整個植株變?yōu)榻购?,呈濕腐?天氣干燥時,葉片晚疫病晚疫病斑干枯成褐色,不產生霉輪。如薄紙狀,質脆易裂 薯塊感病時形成淡褐色或灰紫色不規(guī)則形病斑,稍微下陷。病斑下面的薯肉呈深度不同的褐色壞死部分。病薯很容易為其他病菌侵染而發(fā)生并發(fā)癥,常常由于細

37、菌感染而軟腐。薯塊會在田間發(fā)病,并爛在地里,也會在田間被侵染而入窖后腐爛 莖部很少直接受侵染,但病斑可順葉柄擴展至莖部,在皮層上形成長短不一的褐色條斑,潮濕條件下病斑上也會產生白色霉層,病害發(fā)生嚴重時,莖和其他部分一樣變褐壞死 馬鈴薯晚疫病馬鈴薯晚疫病鞭毛菌亞門疫霉菌,是一種寄生性很強的真菌 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薯塊內越冬,借氣流傳播 分生孢子吸水后,可形成6-12個游動孢子 游動孢子萌發(fā)芽管從葉片氣孔侵入寄主 分生孢子或游動孢子還可隨雨水或灌溉水滲到土壤中,從傷口或皮孔侵入塊莖 致病疫霉寄主范圍窄,除馬鈴薯外只侵染番茄 馬鈴薯晚疫病馬鈴薯晚疫病病菌喜日暖夜涼的高濕條件,多雨的年份利于發(fā)病。病菌

38、有明顯生理分化。品種間抗病性差異明顯 菌絲生長適溫20-23,孢子囊形成適溫19-22,10-13形成游動孢子,24直接萌發(fā)成芽管 病菌孢囊梗的形成,要求空氣相對濕度不低于85%,孢子囊形成要求濕度在90%以上,而以飽和濕度為最適 馬鈴薯晚疫病馬鈴薯晚疫病孢子囊常大量形成于晚間。孢子囊在濕度變化大時最易釋放 一般在晴天上午8時開始脫落,10時達到高峰 葉片上必須有水膜或水滴,孢子囊才能萌發(fā)侵入 孢子囊萌發(fā)的方式和速度又與溫度有關,溫度低于13時,孢子囊萌發(fā)產生游動泡子,3-5小時即可侵入,一個侵染點在條件適宜時可以在3天之內變成大斑,而在氣候冷涼時則需6-7天 多在陰雨潮濕、氣溫偏低的地區(qū)與年

39、份發(fā)生馬鈴薯早疫病馬鈴薯早疫病 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fā)生,主要為害葉、葉柄和塊莖 受害葉生黑褐色、近圓形具明顯同心輪紋的壞死病斑,嚴重時病葉變褐枯死 病斑通常在花期前后形成,到植株成熟時病斑明顯增加。首先從底部葉片開始形成。也會引起枯黃,落葉或早死 葉柄和莖稈于分枝處受害,長圓形,黑褐色輪紋病斑 薯塊發(fā)病,表生近圓形暗褐色病斑。潮濕時,病斑上生黑色霉層,干燥似皮革狀 馬鈴薯早疫病馬鈴薯早疫病病菌為半知菌亞門鏈格孢真菌。以分生孢子或菌絲體在病株殘體上和種薯上越冬,靠風雨和氣流傳播, 通過表皮或傷口侵入 除馬鈴薯外,可侵染番茄、煙草、茄子等作物 成株期,特別是開花以后發(fā)病重 氣溫偏高25-28,相對

40、濕度80%以上,肥力不足、植株生長衰弱發(fā)病重 品種退化,未成熟的塊莖以及連陰雨天易感病 馬鈴薯早疫病和晚疫病區(qū)別馬鈴薯早疫病和晚疫病區(qū)別 都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害葉和薯塊,晚疫病例還可危害莖。其區(qū)別如下 葉片上葉片上 早疫病早疫病黑褐色,圓形或近圓形,具同心輪紋,濕度大時病斑上產生黑色霉層,發(fā)病嚴重時,葉片干枯脫落 晚疫病晚疫病先從葉尖葉緣水浸狀綠褐色斑點,病斑周圍淺綠色暈圈,濕度大時迅速擴展,褐色,產生白霉,干燥病斑變褐干枯易裂 莖上莖上 早疫早疫很少有病斑或無病斑 晚疫晚疫除在莖上侵染外,還可在葉柄上染病,呈現褐色條斑,發(fā)病嚴重時葉片萎垂,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發(fā)出腐敗氣味 塊莖

41、上塊莖上早疫病早疫病在塊莖上產生褐色圓形或近圓形稍凹陷病斑,邊緣分明,皮下呈淺褐色海綿狀干腐晚疫病晚疫病在塊莖上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塊病斑,病部皮下果肉呈褐包,向四周擴大或爛掉 馬鈴薯白絹病馬鈴薯白絹病 主要為害塊莖,有時亦為害莖基部 薯塊受侵染后,病部密生白色絹絲狀白霉,擴展后呈放射狀,后期形成黃褐至棕褐色圓形粒狀小菌核 剖開病薯,皮下組織變褐腐爛 莖基染病,初期略呈水漬狀,病部亦產生絹絲狀白霉,后期形成紫黑色近圓形粒狀小菌核 半知菌齊整小菌核真菌 白絹病白絹病菌以菌核或菌絲在土中或病殘體上越冬。菌絲從根部或莖基部侵入,通過雨水、土壤、病株殘體等傳播 菌核抗逆性強,耐低溫,在-10或通過家畜消

42、化道后尚可存活,自然條件下經5-6年仍具萌發(fā)力 菌絲不耐干燥,發(fā)育適溫32-33,最高40,最低8,ph1.9-8.4,最適ph5.9 高溫潮濕,栽植過密,行間通風透光不良,施用未充分腐熟有機肥及連作地發(fā)病重 疏松砂壤土發(fā)病較多見 貯藏期高溫高濕也易發(fā)生 馬鈴薯鐮刀菌干腐病和萎蔫病馬鈴薯鐮刀菌干腐病和萎蔫病干腐病干腐病塊莖起初出現黑色、稍凹陷的病斑,后擴大到整個表面,腐爛的邊界非常清晰在塊莖的表面出現同心輪紋,外部菌絲體清楚可見在腐爛部分的表面,常形成由病菌菌絲體緊密交織在一起的凸出層,其上著生白色、黃色、粉紅色或其他顏色的孢子團發(fā)病塊莖皺縮變干,即干腐壞死組織變褐,有時呈現各種顏色,形成空洞

43、。在潮濕條件下則轉為軟腐萎蔫病萎蔫病底部葉片黃化,上部葉片有褪綠斑駁并萎蔫莖的維管束組織和塊莖將脫色塊莖表現出數種內部或外部的脫色,如頂部和芽眼的褐色凹陷壞死和圓環(huán)狀的腐爛區(qū)溫暖氣候增加萎蔫半知菌亞門絲孢綱內多種鐮刀菌,最常見的是腐皮鐮孢,為土傳真菌病害,主要在土壤內或病薯上,通過蟲傷或機械傷侵入塊莖;通常在塊莖在收獲時表現耐病,貯藏期間感病性提高。早春種植時達到高峰在相對濕度較高的情況下,15-20時干腐發(fā)展最快,0時仍可緩慢發(fā)展,通常70%相對濕度使病害減輕病害在5-30溫度范圍內均可發(fā)生,以15-20為適宜窯藏馬鈴薯較窖藏馬鈴薯發(fā)病重,當窖溫較高、濕度較大時,大量貯藏的薯塊發(fā)病較重。翻窖

44、、倒窖次數多,易造成新的機械損傷,對該病菌的侵入提供了有利條件,發(fā)病重此病與生長期的降雨量沒有明顯關系播種時土壤過濕易于發(fā)病。收獲期間造成傷口多則易受侵染;較低的溫度,加上高的相對濕度,不利于傷口愈合,會使病害迅速發(fā)展;傷口愈合能減少侵染;在細胞壁中的木栓質沉淀不能阻止侵染,可是傷口的表皮層可以阻止侵染在21,有充足的通氣和濕度條件下,傷口的表皮層大約在3-4天內形成但是在較低的溫度下,形成速度放慢在15時,侵染條件較為適宜,形成傷口表皮層的時間大約需要8天在15更低的溫度下,傷口愈合沒有效果土壤溫度和濕度對馬鈴薯迅速萌芽和出苗合適,播后的種薯或芽塊不致腐爛在種薯切芽塊前,把冷藏的種薯放在20

45、-25的條件下存放一星期,可減少腐爛和促進芽的生長在種植前或播種后,被污染的芽塊遇到低溫或干燥的條件,持續(xù)幾天或幾星期,植株生長將受到嚴重的為害播種后土壤過濕,將增加病菌的繼發(fā)侵染;相對濕度70%以下的濕度阻礙病原物侵染和病害發(fā)展收獲運貯期間盡量避免薯塊受傷,防止碰傷,減少侵染;收獲后適當干燥待愈傷后入窖貯存;貯藏入窖前清除病、傷薯貯藏早期適當提高溫度,搞好通風,促進傷口愈合以后控制溫度在1-4,減少發(fā)病在準備播種之前,不要移動貯藏的種薯在種植或切芽塊之前,把冷涼貯藏中的塊莖,移到20-25下處理一星期種薯切塊后盡快播種適當晚播,地溫升高利于傷口愈合 馬鈴薯炭疽病馬鈴薯炭疽病 主要為害葉片,在

46、葉片上形成近圓形至不定形壞死斑點,赤褐色至褐色,以后轉變成灰褐色,邊緣明顯,相互匯合形成不規(guī)則壞死斑 病害嚴重時亦可侵染根部的塊莖。引起植株萎蔫壞死和塊莖腐爛,后期在病部表面產生許多黑色小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盤和分生孢子 馬鈴薯炭疽病馬鈴薯炭疽病半知菌刺盤孢真菌 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隨病殘體越冬。帶病種薯亦可成為重要的初侵染源。條件適宜時分生孢子引起侵染,發(fā)病后在病部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形成再侵染 高溫潮濕有利于發(fā)病 馬鈴薯生長中后期遇雨、露、霧多的天氣,有利于病害擴展蔓延 田間管理粗放,土壤貧瘠,排水不良,病害重 在培養(yǎng)基上生長適溫25-32,最高34,最低6-7 半知菌亞門絨層尾孢真菌

47、。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中越冬,經分生孢子多次再侵染高溫高濕有利于該病發(fā)生流行,尤以秋季多雨連作發(fā)病重馬鈴薯尾孢菌葉斑病馬鈴薯尾孢菌葉斑病 主要為害葉片和地上部莖,塊莖未見發(fā)病 葉片染病初生黃色至淺褐色圓形病斑,擴展后為黃褐色不規(guī)則斑,有的葉斑不太明顯。潮濕條件下,葉背現致密的灰色霉層,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馬鈴薯枯萎病馬鈴薯枯萎病 地上部出現萎蔫 剖開病莖、薯塊維管束變褐 濕度大時,病部常產生白色至粉紅色菌絲 半知菌亞門尖鐮孢真菌。還可侵染番茄、球莖茴香、甜瓜、草莓等 病菌以菌絲體或厚垣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或在帶菌的病薯上越冬。分生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傳播,從傷口侵入 田間濕度大、

48、土溫高于28或重茬地、低洼地易發(fā)病 初地上部出現萎蔫,剖開病莖,薯塊維管束變褐,濕度大時,病部常產生白色至粉紅色菌絲 初地上部出現萎蔫,剖開病莖,薯塊維管束變褐,濕度大時,病部常產生白色至粉紅色菌絲。 初地上部出現萎蔫,剖開病莖,薯塊維管束變褐,濕度大時,病部常產生白色至粉紅色菌絲 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體或厚垣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或在帶菌的病薯上越冬。翌年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傳播,從傷口侵入。田間濕度大、土溫高于28或重茬地、低洼地易發(fā)病 病菌以菌絲體或厚垣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或在帶菌的病薯上越冬。翌年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傳播,從傷口侵入。田

49、間濕度大、土溫高于28或重茬地、低洼地易發(fā)病 病菌以菌絲體或厚垣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或在帶菌的病薯上越冬。翌年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借雨水或澆灌水傳播,從傷口侵入。田間濕度大、土溫高于28或重茬地、低洼地易發(fā)病 馬鈴薯黃萎病馬鈴薯黃萎病或早熟病。發(fā)病初期由葉尖沿葉緣變黃,從葉脈向內黃化,后由黃變褐干枯,但不卷曲,直到全部復葉枯死,不脫落。根莖染病初癥狀不明顯,當葉片黃化后,剖開根莖處維管束已褐變,后地上莖的維管束也變成褐色。塊莖染病始于臍部,維管束變淺褐色至褐色,縱切病薯可見“八”字半圓形變色環(huán)。 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 該病是典型土傳維管束萎蔫病害。病菌以微菌核在土壤中、病殘秸稈及

50、薯塊上越冬,翌年種植帶菌的馬鈴薯即引起發(fā)病。病菌在體內蔓延,在維管束內繁殖,并擴展到枝葉,該病在當年不再進行重復侵染。病菌發(fā)育適溫1924,最高30,最低5,菌絲、菌核60經10分鐘致死。一般氣溫低,種薯塊傷口愈合慢,利于病菌由傷口侵入。從播種到開花,日均溫低于15持續(xù)時間長,發(fā)病早且重;此間氣候溫暖,雨水調和,病害明顯減輕。地勢低洼、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灌水不當及連作地發(fā)病重。此外有報道v.albo-atrum reinke et berthold 也可引起該病。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 是一類營養(yǎng)體通常為絲狀,具有細胞壁,以產生孢子的方式繁殖。真菌種類多,分布廣,是蔬菜重要的病原物類群,在農業(yè)

51、生產許多病害如灰霉病、霜霉病、葉枯病、白粉病、炭疽病、黑性病、銹病等都是由真菌引起的 鞭毛菌亞門鞭毛菌亞門 如腐霉菌、疫霉菌等,通常引起蔬菜根部和莖基部的腐爛或苗期猝倒病,霜霉菌在病斑表面形成霜壯霉層,白銹菌在病部形成白色皰狀突起等。 子囊菌亞門子囊菌亞門 一般都在莖、葉、果上形成明顯的病斑,在病斑上產生各種顏色的霉狀物或黑色顆粒物。 半知菌亞門半知菌亞門 一般都在莖、葉、果上形成明顯的病斑,在病斑上產生各種顏色的霉狀物或黑色顆粒物。 擔子菌亞門擔子菌亞門 中的黑粉菌和銹菌,可在病部形成黑色或銹色的粉狀物。 接合菌亞門接合菌亞門 真菌引起的病害較少,一般引起薯、果軟腐、或花腐,沒有臭味真菌性病

52、害真菌性病害的防治 用“三一”牌蔬菜專用生物有機肥40-80kg/666.7 m2底施作基肥 加強肥水管理,實施以營養(yǎng)植物為中心的栽培,優(yōu)化群體,防止徒長,及時整理枝蔓,加強通風透光,降低田間濕度,增強土壤透氣性,清除病殘體 發(fā)病初期用402植物助豐液500-600倍液噴澆,5-7天1次,2-3次 病害流行時噴灑霜霉威、雷多米爾,普力克,甲霜銅, 殺毒礬、甲霜靈錳鋅,菌核凈,速克靈、撲海因,農抗120,武夷菌素,粉銹寧,百菌清,甲基托布津,乙磷鋁,苯菌靈,加瑞農馬鈴薯病毒病馬鈴薯病毒病是馬鈴薯生產上最嚴重的病害之一,遍布于各產馬鈴薯國家 我國早在六十年代前,就已從馬鈴薯皺縮花葉病株中分離出x、

53、y病毒 除了一些高海拔冷涼山區(qū)發(fā)生較輕外,已成為馬鈴薯減產的主要原因 馬鈴薯病毒病是引起馬鈴薯退化的主要原因,高溫為其侵染和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病毒侵染為馬鈴薯退化提供了可能性,而高溫是促使這種可能性變?yōu)楝F實的條件 主要的馬鈴薯病毒病有3種類型,即普通花葉病、條斑花葉病和卷葉病 普通花葉病普通花葉病葉片沿葉脈出現深綠色與淡黃色相間的輕花葉斑駁,葉片稍有縮小和一定程度的皺縮有些品種僅表現輕花葉,有的品種植株顯著矮化,全株發(fā)生壞死性葉斑,整個植株自上而下枯死,塊莖變小,內部有壞死斑;也有些品種感病后不表現任何癥狀,稱為“帶病者”條斑花葉病條斑花葉病又稱條點病毒病、重花葉病、皺花葉病發(fā)病初期葉片出

54、現斑駁花葉或有枯斑,后期發(fā)展為葉脈壞死,嚴重時沿葉柄蔓延到主莖上出現褐色條斑,葉片全部壞死并萎蔫,但不脫落有些品種無壞死,但植株矮小,莖葉變脆,葉片為花葉癥狀并聚生成叢條斑花葉與普遍花葉復合侵染癥狀為皺縮花葉,葉片變小,頂端嚴重皺縮,植株顯著矮小,呈繡球狀,不開花,多早期枯死,塊莖極小卷葉病卷葉病病株葉緣向上翻卷,葉片黃綠色,嚴重時葉片卷成筒,但不表現皺縮,葉質厚而脆,易折斷重病株矮小,個別的早期枯死 病毒與癥狀之間的相互關系不是絕對的 有時候當植株被一種病毒侵染后,并不產生明顯的癥狀。有時候植株有明顯癥狀,但與健康植物相比產量并未顯著減少 在這兩種極端之間,可觀察到各種各樣的變化情況 馬鈴薯

55、受病毒侵染后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癥狀,這些癥狀的發(fā)生取決于受病毒及其株系侵染的植物基因型,病毒與寄主發(fā)生反應時所處的環(huán)境條件 環(huán)境因素很多,包括自然條件,有機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及生物因素 馬鈴薯馬鈴薯x x病毒病毒 簡稱pvx,在馬鈴薯上引起輕花葉癥,有時產生斑駁或環(huán)斑 葉片顏色深淺不一,但葉片平展,不變小,不變形,不壞死 有的株系在其某些品種上引起過敏反應,產生頂端壞死,有的強株系可引起葉片皺縮,植株矮化 與a病毒或y病毒復合感染可引起卷曲、皺縮或壞死 主要通過汁液傳播,寄主范圍廣,系統(tǒng)侵染的主要是茄科植物 病毒稀釋限點10萬倍-100萬倍,鈍化溫度68-75,體外存活期1年以上馬鈴薯馬鈴薯y y

56、病毒病毒簡稱pvypvy,在馬鈴薯上引起嚴重花葉或壞死斑和壞死條斑敏感品種在葉片背面葉脈上形成壞死條斑。有的品種還可在葉柄、莖上出現條斑壞死當和pvx、pva復合感染時,常引起嚴重皺縮化葉由感病塊莖長出的再感染植株,表現葉片簇生、矮化、葉片變小變脆病毒寄主范圍廣,侵染茄科多種植物病汁液稀釋限點100-1000倍,鈍化溫度52-62,體外存活期1-2天y病毒是馬鈴薯退化的重要病毒pvy病毒主要通過蚜蟲以非持久性方式,在幾秒鐘之內便可傳毒至少有20多種蚜蟲可以傳播pvy,但最有效的介體是桃蚜pvy還可通過汁液和嫁接傳播馬鈴薯馬鈴薯a a病毒病毒 簡稱pvapva,在馬鈴薯多數品種上產生輕微花葉、斑

57、駁,葉脈上或葉脈間早現不規(guī)則的淺色斑,葉面稍有粗縮 癥狀常因氣候條件、馬鈴薯品種和a病毒株系不同而異 有時癥狀輕微或無癥狀 和pvy復合感染時引起皺縮花葉,造成嚴重減產 寄主范圍較窄,僅侵染茄科少數植物 病汁液稀釋限點10倍,鈍化溫度44-52,體外存活期12-18小時 在自然條件下,pva主要通過蚜蟲以非持久性方式傳播 傳播介體蚜蟲至少有7種以上,還可通過汁液和嫁接傳播馬鈴薯馬鈴薯s s病毒病毒 簡稱pvspvs,多數品種上引起葉脈顏色變深,葉片粗縮,葉尖下卷,葉色變淺 有的品種感病后產生輕度斑駁 有的品種感病后期變成青銅色,嚴重皺縮,葉面產生小的壞死斑 有些品種則常常無癥狀 寄主范圍較窄,

58、系統(tǒng)侵染的植物僅限于茄科的少數植物 病汁液稀釋限點1-10倍,鈍化溫度55-60,體外存活3-4天 pvs在塊莖里長期存在,很容易通過汁液傳播 接觸傳播是自然條件下的主要途徑,也可通過嫁接傳播 桃蚜、鼠李蚜可傳播pvs馬鈴薯馬鈴薯m m病毒病毒簡稱pvmpvm。包括斑駁、花葉、皺縮和卷葉、枝條矮化,頂葉畸形、扭曲。嚴重程度和病毒株系、品種、環(huán)境條件有關 在某些品種上產生明顯花葉,葉片嚴重變形和葉柄、葉脈、莖的環(huán)死 馬鈴薯卷花葉和脈間花葉是由pvm、pvs和pvx三種病毒復合侵染引起的 m病毒分布廣泛,是一種危害較大的花葉病毒 pvm可通過汁液、嫁接傳播 在自然條件下,主要通過蚜蟲以非持久性方式

59、傳播馬鈴薯卷葉病毒馬鈴薯卷葉病毒簡稱plrvplrv,病毒寄主范圍主要是茄科植物在馬鈴薯上引起卷葉癥,初期頂部葉片直立,黃化,小葉沿中脈向上卷曲,小葉基部有紫紅龜邊緣繼發(fā)感染植株出苗后,下部葉片卷曲、僵直,逐漸革質化,邊緣壞死,隨后上部葉片也出現卷葉、褪綠,葉片背面變?yōu)樽霞t色,整個病株明顯矮化、僵直、變黃。病株塊莖呈網狀壞死病毒稀釋限點1萬倍,鈍化溫度70,體外存活期12-24小時,2低溫下存活4天卷葉病毒只能通過蚜蟲傳或嫁接傳播傳播卷葉病毒的蚜蟲有10多種,桃蚜是最有效的傳毒介體卷葉病毒為持久性病毒,蚜蟲須經過較長時問飼毒才能成為帶毒蚜一旦獲毒,便可跨齡持毒,但不傳給后代帶毒無翅蚜可作近距離

60、傳播。帶毒有翅蚜可隨氣流遷飛作遠距離傳播 溫度溫度對馬鈴薯病毒的發(fā)育和癥狀的影響比對真菌或細菌病原影響更難預測。大多數病毒有一定的溫度要求,溫度影響很顯著,會導致對癥狀的完全變化;不適宜的溫度會限制病毒在植物組織內的侵染、累積和癥狀的產生當溫度超過28或低于10-12時由pvx引起的花葉癥狀常常不能被檢測出來,然而類病毒(pstvd)在溫度達20以上時,葉片和塊莖癥狀更嚴重,后者的類病毒濃度亦隨之增加 同樣接種皺縮花葉病毒的種薯在恒溫箱內培養(yǎng),25的病毒含量是15的4倍 高溫使植株生長矮小,抗逆性降低,病毒急劇增殖,導致馬鈴薯嚴重退化而劣質低產 低溫使植株生長健壯,抗逆性強而優(yōu)質高產 明脈明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