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深中醫(yī)科常見病診療常規(guī)_第1頁
精深中醫(yī)科常見病診療常規(guī)_第2頁
精深中醫(yī)科常見病診療常規(guī)_第3頁
精深中醫(yī)科常見病診療常規(guī)_第4頁
精深中醫(yī)科常見病診療常規(guī)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實用標準中醫(yī)科常見病診療常規(guī)第一節(jié) 感 冒感冒是由于感觸風邪或時行病毒,引起肺衛(wèi)功能失調,出現(xiàn)鼻塞、流涕、噴嚏、頭痛、 惡寒、發(fā)熱、全身不適等一系列臨床表現(xiàn)的一種病證。其臨床表現(xiàn)與西醫(yī)學所稱的急性上呼 吸道感染相似。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體炎、喉炎等均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 診斷 1 鼻塞流涕,噴嚏,咽喉2 癢或痛,咳嗽。3 惡寒發(fā)熱,無汗或少汗,頭痛,肢體酸楚。4 四時皆有,以冬春季節(jié)為多見。5 血白細胞總數(shù)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細胞減少,淋巴細胞相對增多。6 本病應注意與溫病,尤其是風溫早期相鑒別。 辨證論治 1 風寒證癥候:鼻塞聲重,噴嚏,流清涕,惡寒發(fā)熱或發(fā)熱不甚,無汗,周身酸痛,

2、咳嗽痰白質 稀,舌苔薄白,脈浮緊。治法:辛溫解表,宣肺散寒。例方:荊防敗毒散。2 風熱證癥狀:發(fā)熱或高熱,微惡風,鼻塞噴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 薄黃,脈浮數(shù)。文案大全實用標準治法:辛涼解表,宣肺清熱。例方:銀翹散。3 暑濕證癥狀:發(fā)熱,汗出熱不解,鼻塞流濁涕,頭昏重脹痛,身重倦怠,心煩口渴,胸悶欲嘔, 尿短赤,舌苔黃膩,脈濡數(shù)。治法:清暑祛濕解表。例方:新加香薷飲。4 表寒里熱證 癥狀:發(fā)熱,惡寒,無汗口渴,鼻塞聲重,咽喉痛,咳嗽氣急,痰黃粘稠,尿赤便秘, 舌苔黃白相兼,脈浮數(shù)。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風。例方:雙解湯。 其他療法 1 中成藥1.1 風寒證可口服午時茶、通宣

3、理肺丸。1.2 風熱證可口服銀翹解毒片,羚翹解毒片,桑菊感冒沖劑。1.3 感冒兼見脾胃濕困諸癥者可用藿香正氣丸。1.4 時行感冒可口服板藍根沖劑。2 中藥針劑2 1 風熱證、暑濕證及表寒里熱證均可用雙黃連粉針劑 36g加入 5%葡萄糖注射液 250 500ml 內(nèi)靜滴,每日 1 次。2.2 發(fā)熱重者,可用清開靈注射液 40ml 加入 5%葡萄糖注射液 250500ml 內(nèi)靜滴,每日1 次。文案大全實用標準3 外治療法3.1 大蒜液滴鼻, 10%大蒜液每次 1 滴,每日滴 3 5 次。適用于各證型感冒。3.2 拔火罐可取大椎、身柱、大杼、肺俞、風門等穴,每日 1 次。適用于風寒證。 療效標準 1

4、 治愈:癥狀消失,實驗室檢查恢復正常。2 好轉:發(fā)熱消退,臨床癥狀減輕,實驗室檢查基本正常。3 未愈: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實驗室檢查與治療前比較無明顯改善或加重。第二節(jié) 咳 嗽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襲肺系,或臟腑功能失調,內(nèi)傷及肺,肺氣不清,失于宣肅所致, 臨床以咳嗽、咯痰為主要表現(xiàn)。西醫(yī)學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炎等 以咳嗽為主癥者,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 診斷 1 咳逆有聲,或伴咽癢咳痰。2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熱等表證。3 內(nèi)傷咳嗽,每因外感反復發(fā)作,病程較長,可咳而伴喘。4 血白細胞總數(shù)和中性粒細胞正?;蛟龈?。5 兩肺聽診可聞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濕性羅音。6 肺

5、部線攝片檢查正常,或肺紋理增粗,或見斑片狀陰影。7 本病應注意與哮病、喘證、肺脹、肺癆及肺癌相鑒別。 辨證論治 1 風寒襲肺文案大全實用標準癥狀:咳嗽聲重,氣急,咯痰稀薄色白,常伴咽喉癢,鼻塞,流清涕,頭痛,肢體酸楚, 惡寒發(fā)熱,無汗等表證,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例方:三拗湯合止嗽散。2 風熱犯肺 癥狀:咳嗽頻劇,氣粗或咳聲嘎啞,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伴鼻流黃涕,口渴 頭痛,肢楚身熱,汗出惡風等表證,舌苔薄黃,脈浮數(shù)或浮滑。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止咳。例方:桑菊飲。3 風燥傷肺 癥狀:喉癢干咳,連聲作嗆,咽喉干痛,唇鼻干燥,無痰或痰少而粘連成絲,不易咯出, 或痰

6、中帶有血絲,口干,初起或伴鼻塞、頭痛、微寒、身熱等表證,舌質紅干而少津,苔薄 白或薄黃,脈浮數(shù)或浮細數(shù)。治法:疏風清肺,潤燥止咳。例方:桑杏湯。4 痰濕蘊肺 癥狀:咳嗽反復發(fā)作,咳聲重濁,胸悶氣憋,尤以晨起咳甚,痰多,痰粘膩或稠厚成塊, 色白或帶灰色,痰出則憋減咳緩。常伴體倦,脘痞,食少,腹脹,大便時溏,舌苔白膩,脈 濡或滑。治法:燥濕化痰,降氣止咳。例方:二陳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5 痰熱郁肺 癥狀:咳嗽氣息粗促,或喉中痰鳴,痰多質粘厚或稠黃,咯吐不爽,或有熱腥味,或吐文案大全實用標準血痰,胸脅脹滿,咳時引痛,面赤,或有身熱,口干而粘,欲飲水,舌質紅,舌苔薄黃膩, 脈滑數(shù)。治法:清熱肅肺,豁痰止咳

7、。例方:清金化痰湯。6 肝火犯肺 癥狀:上氣咳逆陣作,咳時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滯咽喉而咯之難出,量少質粘,或 如絮條,胸脅脹痛,咳時引痛。癥狀可隨情緒波動而增減。舌紅或舌邊紅,舌苔薄黃少津, 脈弦數(shù)。治法:清肝瀉肺,化痰止咳。例方:黛蛤散合黃芩瀉白散。7 肺陰虧耗 癥狀:干咳、咳聲短促,或痰中帶血絲,午后低熱,顴紅,盜汗,口干,舌質紅,少苔, 脈細數(shù)。治法:滋陰潤肺,化痰止咳。例方:沙參麥冬湯。 其他療法 1 中成藥1.1 咳嗽屬熱性者可口服橘紅丸,每次服 6g,每天服 2 3 次。1.2 熱咳者亦可選用蛇膽川貝液,每次服 10ml ,每天服 3 次。2 中藥針劑2.1 魚腥草注射液 100

8、ml,靜脈滴注,每日 2 次。適用于外感風熱、風燥及痰熱郁肺者。2.2 雙黃連粉針劑 3g 加入 5葡萄糖注射液 250 500ml 內(nèi),靜脈滴注,每日 1 次。適 用于外感風熱及風燥者。文案大全實用標準3 針灸療法可選用列缺、合谷、外關、尺澤、肺俞、曲池、大椎、太白,豐隆、太淵等穴位。4. 西藥療法4.1 細菌感染者,可選用抗生素。4.2 痰多者可選用祛痰藥。 療效標準 1 治愈:咳嗽及臨床體征消失;內(nèi)傷咳嗽在兩周以上未發(fā)作者為臨床治愈。2 好轉:咳嗽減輕,痰量減少。3 未愈:癥狀及體征無改變。第三節(jié) 眩 暈眩暈由風陽上擾,痰瘀內(nèi)阻等導致腦竅失養(yǎng),腦髓不充,臨床上以頭暈、眼花為主癥的 一類病

9、證。高血壓病、腦動脈硬化癥、貧血、美尼爾氏綜合征等疾病出現(xiàn)上述臨床表現(xiàn)者, 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 診斷 1 以頭暈目眩、視物旋轉,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甚則仆倒為主癥。2 可伴有惡心嘔吐、眼球震顫、耳鳴耳聾、汗出、面色蒼白等。3 慢性起病,逐漸加重,或反復發(fā)作。4 應檢查血壓、血常規(guī)、心電圖,或進行頸椎線攝片、腦血流圖、經(jīng)顱多普勒等檢查, 以明確診斷。必要時可做、檢查。3 應注意與中風、厥證、癇病相鑒別。文案大全實用標準 辨證論治 1 肝火上炎 癥狀:頭暈且痛,目赤口苦,胸脅脹痛,煩躁易怒,寐少多夢,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 治法:清肝瀉火,清利濕熱。例方:龍膽瀉肝湯。2 風陽上擾 癥狀:眩

10、暈耳鳴、頭痛且脹,遇勞、惱怒加重,肢麻震顫,失眠多夢,舌紅苔黃,脈弦 細數(shù)。治法:平肝潛陽,滋養(yǎng)肝腎。 例方:天麻鉤藤飲。3 痰濁上蒙癥狀:頭重如蒙,視物旋轉,胸悶作惡,嘔吐痰涎,舌淡苔白膩,脈弦滑。 治法:燥濕祛痰,健脾和胃。例方:半夏白術天麻湯。4 氣血虧虛癥狀:頭暈目眩,動則加劇,遇勞則發(fā),面色 光,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 脈細弱。治法:補養(yǎng)氣血,健運脾胃。例方:歸脾湯。5 肝腎陰虛 癥狀:眩暈日久,視力減退,兩目干澀,少寐健忘,心煩口干,耳鳴,神疲乏力,腰酸 膝軟,舌紅苔薄,脈弦細。治法:滋養(yǎng)肝腎,養(yǎng)陰填精。文案大全實用標準例方:左歸丸。6 瘀血阻竅 癥狀:眩暈頭痛,兼見健忘

11、,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鳴耳聾,面唇紫暗,舌有瘀點 或瘀斑,脈澀或細澀。治法:祛瘀生新,通竅活絡。 例方:通竅活血湯。 其他療法 1 中成藥1.1 復方丹參滴丸,每次 10粒,每日 3次;或生田七片, ?每次 4片,每日 3次。適用 于瘀血阻竅證。1.2 杞菊地黃丸,每次 6g ,每日 2 次。適用于肝腎陰虛證。2 中藥針劑2.1 黃芪注射液 30ml或生脈注射注液 30ml 加入 5?葡萄糖注射液 250ml500ml,靜脈 滴注,每日 1 次。適用于氣血虧虛證。2.2 瘀血阻竅者,可酌情選用川芎嗪、血栓通、蝮蛇抗酸酶、丹參注射液治療。3 針灸療法可選內(nèi)關、列缺、太沖為主穴,酌配三陰交、曲

12、池、陽陵泉等穴,每日針12 次。4 西醫(yī)療法4.1 高血壓病者可選用抗高血壓藥物治療。4.2 貧血者可適當輸血,補充鐵劑等治療。4.3 眩暈癥狀明顯者,可選用鎮(zhèn)靜劑對癥治療。 療效標準 1 治愈:癥狀、體征及有關實驗室檢查基本正常。文案大全實用標準2 好轉:癥狀及體征減輕,實驗室檢查有改善。3 未愈:癥狀無改變。第四節(jié) 胃 痛胃痛是由于外感邪氣、內(nèi)傷飲食情志、臟腑功能失調等導致氣機郁滯、胃失所養(yǎng),以上 腹部心窩處發(fā)生疼痛為主癥的病證。西醫(yī)學中的胃、十二指腸炎、消化性潰瘍等疾病可參考 本病辨證論治。 診斷 1 胃脘部疼痛,伴有痞悶或脹滿、噯氣、泛酸、嘈雜、惡心嘔吐等。2 發(fā)病常與情志不暢、飲食不

13、節(jié)、勞累、受寒等因素有關。3 大便或嘔吐物隱血試驗陽性者,提示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4 上消化道鋇餐 X 線檢查、纖維胃鏡檢查可發(fā)現(xiàn)胃、十二指腸潰瘍、炎癥等病變。5 B 超、肝功能、膽道 X 線造影等檢查有助于本病的鑒別診斷。6 本病應注意與真心痛、胃痞、脅痛、腹痛相鑒別。 辨證論治 1 肝胃氣滯癥狀:胃脘痞脹疼痛或攻竄脅背,噯氣頻作,喜長嘆息,遇煩腦郁怒則痛作或痛甚。舌 質淡紅苔薄白,脈弦。治法:疏肝理氣,和胃止痛。例方:柴胡疏肝散。2 寒邪犯胃癥狀:胃脘冷痛暴作,嘔吐清水痰涎,畏寒喜暖、口不渴,苔白,脈弦緊。文案大全實用標準治法:溫胃散寒、理氣止痛。例方:良附丸。3 肝胃郁熱 癥狀:胃脘灼痛,

14、痛勢急迫,心煩易怒,泛酸嘈雜,口干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治法:疏肝理氣、泄熱和胃。例方:丹梔逍遙散。4 食滯胃腸癥狀:胃脘脹痛,噯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緩,苔厚膩,脈滑。 治法:消食導滯,和胃止痛。例方:保和丸。5 瘀阻胃絡 癥狀:胃痛較劇,痛如針刺或刀割,痛有定處,拒按,或大便色黑,舌質紫暗,脈澀。 治法:活血化瘀,和胃止痛。例方:失笑散合丹參飲。6 胃陰虧虛 癥狀:胃痛隱作,灼熱不適,嘈雜似饑,食少口干,大便干燥,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治法:滋陰益胃,和中止痛。例方: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 其他療法 1 中成藥 可酌情選用香砂六君丸、香砂養(yǎng)胃丸、胃蘇沖劑、虛寒胃痛沖劑、胃乃安、三九

15、胃泰、 氣滯胃痛沖劑等。2 針灸療法文案大全實用標準可選足三里、中脘等穴針刺、艾灸或穴位注射。3 西醫(yī)療法可根據(jù)不同疾病選用助消化藥,制酸藥, H2- 受體阻斷劑,解痙藥等藥物治療。 療效標準 1 治愈:胃痛及其他癥狀消失, X 線鋇餐造影或胃鏡檢查正常。2 好轉:胃痛緩解,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其他癥狀減輕, X 線鋇餐或胃鏡檢查好轉。3 未愈:癥狀無改善, X 線鋇餐或胃鏡檢查無改變。第五節(jié) 黃 疸黃疸是感受濕熱疫毒,肝膽之氣受阻,疏泄失常,膽汁外溢所致,以目黃、身黃、尿黃 為主要表現(xiàn)的肝膽病證。本病證包括陽黃、陰黃與急黃,常并見于其它病證,如脅痛、膽脹、 鼓脹、肝癌等。西醫(yī)學中的病毒性肝炎、肝硬

16、化、膽石癥、膽囊炎、鉤端螺旋體病、某些消 化系統(tǒng)腫瘤以及出現(xiàn)黃疸的敗血癥等,若以黃疸為主要表現(xiàn)時,均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 診斷 1 目黃、身黃、尿黃,以目黃為主。2 初起有惡寒發(fā)熱,納呆厭油,惡心嘔吐,神疲乏力,或大便顏色呈灰白色,黃疸嚴重者皮膚瘙癢。3 有飲食不節(jié),肝炎接觸或使用某些化學制品、藥物等病史。4 肝臟,或脾臟,或膽囊腫大,伴有壓痛或觸痛。5 血清膽紅素(直接或間接) ,尿三膽試驗,血清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 r- 谷胺酰轉 酞酶,堿性磷酸酶以及 B超,膽囊造影, X 線胃腸造影等有助明確診斷。6 必要時作甲胎蛋白測定,胰、膽管造影, CT等檢查,以排除肝、膽、胰等惡性病變。文案

17、大全實用標準7 應注意與萎黃、黃胖等病證相鑒別。 辨證論治 陽黃1 濕熱兼表 癥狀:黃疸初起,目白晴微黃或不明顯,小便黃,脘腹?jié)M悶,不思飲食,伴有惡寒發(fā)熱, 頭身重痛,乏力,舌苔薄膩,脈浮弦或弦數(shù)。治法:清熱化濕,佐以解表。 例方: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甘消露消毒丹。2 熱重于濕癥狀:初起目白晴發(fā)黃, 迅速至全身發(fā)黃, 黃疸較重, 色澤鮮明,壯熱口渴,心中懊 惡心,嘔吐,納呆,小便赤黃、短少,大便秘結,脅脹痛而拒按,舌紅苔黃膩或黃糙,脈弦 數(shù)或滑數(shù)。治法:清熱利濕,佐以通腑。例方:茵陳蒿湯。3 濕重于熱癥狀:身目發(fā)黃如橘,無發(fā)熱或身熱不揚,頭重身困,嗜臥乏力,胸腔痞悶,納呆嘔惡, 厭食油膩,口粘不

18、渴,小便不利,便稀不爽,舌苔厚膩微黃,脈濡緩或弦或滑。治法:除濕化濁,泄熱除黃。例方:茵陳四苓湯。4 膽腑郁熱癥狀:身目發(fā)黃鮮明,右脅劇痛且放射至肩背,壯熱或寒熱往來。伴有口苦咽干,嘔逆, 尿黃,便秘或大便灰白,舌紅苔厚而干,脈弦數(shù)或滑數(shù)。治法:泄熱化濕,利膽退黃。文案大全實用標準例方:大柴胡湯。5 疫毒發(fā)黃(急黃)癥狀:起病急驟,黃疸迅速加深,身目呈深黃色。壯熱煩渴,嘔吐頻作,尿少便結,脘 腹?jié)M脹疼痛,煩躁不安,或神昏譫語,或衄血尿血,皮下發(fā)斑,或有腹水,繼之嗜睡昏迷, 舌質紅絳,苔黃褐干燥,捫之干,脈弦數(shù)或洪大。治法:清熱解毒,涼血開竅。例方:千金犀角散合大柴胡湯。陰黃1 寒濕證癥狀:身目俱黃,黃色晦暗不澤,或如煙熏,痞滿食少,神疲畏寒,腹脹便溏,口淡不 渴,舌淡苔白膩,脈濡緩或沉遲。治法:溫中化濕,健脾和胃。例方:茵陳術附湯。2 脾虛證癥狀:多見于黃疸久郁者。癥見身目發(fā)黃,黃色較淡而不鮮明,食欲不振,肢體倦怠乏力,心悸氣短,食少腹脹,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脈濡。治法:補養(yǎng)氣血,健脾退黃。例方:小建中湯或六君子湯。 其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