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樞神經系統_第1頁
第三章中樞神經系統_第2頁
第三章中樞神經系統_第3頁
第三章中樞神經系統_第4頁
第三章中樞神經系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二章 中樞神經系統神經系統是對體內功能起主導調節(jié)的系統,是最重要的整合性功能。人類神經系統分為中樞和外周兩部分: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是結構和功能最為復雜的系統,主要整合體內外環(huán)境因素變化和體內各種活動相互作用的信息,同時產生思維和情感以及發(fā)出相應的信息以調節(jié)機體的活動;外周神經系統包括神經節(jié)和神經纖維,傳入神經為中樞提供體內、外環(huán)境因素變化的信息,傳出神經則將中樞整合后的信息傳至效應器以調節(jié)其功能活動。通過神經系統的調節(jié)作用,使體內各種功能活動相互聯系和協調為統一的整體,以適應內、外界環(huán)境因素的變化。本章在介紹神經系統活動規(guī)律的基礎上,闡述神經系統對機體各種感覺和運動的調節(jié)以及腦的高級

2、功能。下看具體內容第一節(jié) 總論一、概述(一)神經系統的意義:神經系統的意義的意義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管理機構。大家知道機體是作為一個完整統一的整體而活動與生存的,這就需要組成機體的各系統、器官密切配合,相互協調。如人體在運動時,不僅有關肌群它的舒縮活動在時間與空間上配合得很恰當,而此時,肌肉的血管舒張,血流增加,供給肌肉更多的養(yǎng)料、o2,帶走co2,同時心臟活動加強,呼吸加深加快,推動更多的血流和加速氣體交換等等。所有這些變化,都是配合著肌肉的活動,而這種協調的配合,就是通過神經系統調節(jié)整合實現的。故神經系統在體內起管理主導作用。再一方面神經系統隨著動物的進化而發(fā)生和發(fā)展的。這點同學們前面學習動

3、物學是清楚的。如單細胞和低等多細胞動物(海綿)沒有神經系統,后隨動物的進化,動物體內逐漸發(fā)生了神經組織,如腔腸動物(水螅),體內就開始分化出神經細胞及其突起交織成神經網。這是神經系統的起源,隨動物的進化神經細胞集中在頭端形成神經節(jié),如扁形動物渦蟲。神經節(jié)數目增多,形成神經鏈,如環(huán)節(jié)動物蚯蚓。神經鏈是中樞神經系統的雛形。到脊椎動物出現了管狀神經系統。且有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的分化,到哺乳類動物出現了更高度發(fā)展的大腦皮層。而且哺乳類動物越高等,大腦皮層越發(fā)達,大腦皮層遮蓋了腦的其他部分,神經細胞的數量也大為增加,在大腦表面上出現許多溝、裂和回,這就大大增加大腦皮層的表面積。 神經系統演變過程

4、:水螅 神經網神經節(jié)神經鏈管狀神經系統更高度發(fā)展的大腦皮層。由此表明神經系統是動物進化的產物。機體調節(jié)機能自腦的低級部位向大腦皮層高度集中這一進化過程稱為“機能皮層化”。人類的大腦皮層,由于社會生活和生產勞動的實踐活動。與動物相比,除量增多外,還起了質變,具有進行思維的功能,所以說,人類的大腦皮層除了是整個機體活動調節(jié)的最高部位外,還是產生和進行思維活動的物質基礎。動物的高等與否,就是看神經系統。如人類跑得并沒有許多動物(兔、鹿)快,力氣也沒有大象、黑熊的大,也沒有虎、豹、豺狼的尖齒利牙。但統治世界者不是任何一種動物而是人,就是由于人有高級的神經系統。人是最高等的動物。(二)中樞神經系統的分布

5、及整合作用1、中樞神經系統的分布部位與機能 配合教案課件簡要介紹神經系統由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組成。神經系統發(fā)揮調節(jié)功能主要依賴于中樞神經系統,本章主要介紹中樞神經系統。2、中樞神經系統各級中樞的整合作用是中樞神經系統里邊進行的工作過程,稱整合。包括兩種含義,一種是 把許多部分聯系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另一種是 神經元接受抑制、興奮兩種傳入機制,最后將其綜合成一個新的輸出信號。二、神經元活動的一般規(guī)律中樞神經系統有兩種細胞。一種為神經細胞,也稱神經元;再一種為神經膠質細胞(一)神經細胞(神經元)神經元既是神經系統的結構單位又是機能單位。關于它的結構大家在解剖上已學過,這里只簡單的復習下:1

6、、結構:神經元由胞體和突起兩部分構成,胞體:是神經元的主體。突起,又分為樹突和軸突。樹突:為樹枝狀短突。軸突:為一細長的突起,軸突末端可分出許多分支,即神經末梢,神經末梢的末端膨大,稱突觸小體。突觸小體貼附另一個神經元的樹突或胞體稱突觸。由于軸突是由神經元胞體伸出的突起,故軸突內的胞質與神經元的胞漿相通,但將此稱軸漿。軸漿在胞體與軸突之間可做雙向流動,稱軸漿流,起運輸物質的作用。突起的功能經典的看法有極性,即樹突接受信息,并傳向胞體。軸突發(fā)出信息,軸突接受胞體傳來的信息,并以神經沖動的形式傳向末梢,繼而傳遞到另一個神經元或所支配的細胞上。通常說的神經纖維就指軸突。神經原是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單

7、位,但任何一個神經元都不能單獨完成神經系統的調節(jié)機能,而是有許多神經元共同完成。那在體內有許許多多的神經元,下談2、神經元的機能分類 (談到分類,首先要確定標準,標準不同分類不同)按照生理機能,一般可將神經元分為三類 按照生理機能可將神經元分為三類a 感覺神經元 也叫傳入神經元,直接與感受器聯系,把信息由外周傳向中樞,信息由外周傳向中樞。外周神經節(jié)的神經細胞就為這一類神經元。b 運動神經元 也叫傳出神經元,直接與效應器聯系,把信息由中樞傳向效應器,信息由中樞傳向外周c 聯絡神經元 也叫中間神經元,體內的神經元,以中間神經元的數目最多,如大腦皮質的中間神經元就有140億。功能,主要是在神經元之間

8、起聯絡整合作用 此外還可按對下繼單位的作用將神經元分為兩類a 興奮性神經元:它的活動引起后繼單位興奮b 抑制性神經元:它的活動引起后繼單位抑制 還可根據神經末稍釋放的化學遞質分類如末梢釋放ach的稱膽堿能神經元、末梢釋放ne稱腎上腺素能神經元、末梢釋放多巴胺稱多巴胺能神經元、末梢釋放5-羥色胺稱5-羥色胺能神經元。(二)突觸廣義的說,兩個細胞之間相互接觸的部位,就稱突觸。如前介紹的神經-肌肉接頭,就是神經元與肌肉的接觸部位,所以將此也叫神經-肌肉突觸。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方式,也只是相互接觸,而無細胞質的相互溝通,所以突觸的概念為: 1、概念:一個神經元與另一個神經元或與其他細胞相互接觸的部位稱突

9、觸。突觸具有特殊的結構,是神經元之間或神經元與其他細胞之間在機能上發(fā)生聯系的部位,是信息傳遞和整合的關鍵部位。2、突觸的結構與分類 突觸的結構:(用圖介紹)基本上同于前介紹的神經-肌肉接頭的結構,包括有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后膜三部分組成。突觸前膜:是突觸前神經元的軸突末梢末,突觸前神經元與其它神經元接觸前分出許多小支,小支的末端彭大呈球狀,稱突觸小體。是突觸小體與其它神經元接觸,所以嚴格的說突觸前膜是突觸小體膜。突觸后膜是突觸后神經元與突觸前膜相對應部分的膜。突觸前膜、后膜較一般神經元膜略為增厚,是特化的神經元膜。突觸前膜與后膜之間有1050nm的間隙,稱突觸間隙,突觸間隙與細胞外液是相同

10、的。另在電鏡下可看到突觸小體的軸漿內,含有許多線粒體和大量聚集的突觸小泡,小泡內含有高濃度的神經遞質。線粒體可提供合成遞質所需的atp。突觸后膜上有能與相應遞質結合的受體。 突觸的分類:最常用的分類方法有兩種a 據突觸接觸部位,將突觸分成三類軸突樹突突觸:一個神經元的軸突末梢與下一個神經元的樹突相接觸軸突胞體突觸:一個神經元的軸突末梢與下一個神經元的胞體相接觸軸突軸突突觸:一個神經元的軸突末梢與下一個神經元的軸丘或軸突末梢相接觸這是高等哺乳類動物最主要的三種突觸接觸形式。這些突觸也為化學性突觸。即前一個神經元釋放化學遞質,作用于下個神經元,影響下個神經元的活動。近年來通過對一些動物的神經組織在

11、電鏡下觀察,發(fā)現神經元之間任何部位都可彼此形成突觸。如樹突樹突型突觸、樹突胞體型突觸、胞體胞體型突觸。這三種突觸為電突觸,主要是他們的結構特征,突觸前膜于突觸后膜之間僅有2-3nm寬,即僅有個縫縫,也叫縫隙連接。(是指神經元膜緊密接觸的部位,兩層膜之間的間隙只有2-3nm,連接部位的神經末并不增厚,阻抗較低,局部電流容易通過,并作用為雙向的。)點傳遞的特點是快速同步,基本上無突觸延擱。近年來在哺乳類動物,如猴、貓、大白鼠和小白鼠等腦各部某些細胞均發(fā)現存有縫隙連接。電突觸傳遞的功能可能是促進不同神經元產生同步放電。b 根據突觸對下一個神經元的機能活動的影響,即突觸的機能特點將突觸分為兩類興奮性突

12、觸 使下一個神經元興奮抑制性突觸 使下一個神經元抑制c 根據突觸的結合形式分類 教材p56 包圍式突觸:一個軸突末梢的許多分支密集地貼附在另一神經元的胞體上。這種結合形式易于總和,相當于軸突-胞體突觸。 依傍式突觸:一個神經元的軸突末梢分支與另一神經元的樹突或胞體的某一點相接觸,這一結合形式起易化作用,相當于軸突-樹突突觸。3、突觸的傳遞過程及原理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的興奮或抑制的傳遞都是通過突觸傳遞的?;就谏窠?肌肉接頭的傳遞,但由于突觸有興奮性突觸和抑制性突觸之分,他們的生理機能不同,傳遞過程及原理也有所不同。 興奮性突觸的傳遞當突觸前神經元的興奮傳到軸突末梢,使突觸前膜去極化興奮,引起

13、前膜的電壓門控性ca+通道開放,使膜對ca+的通透性增強,ca+由間隙進入前膜(突觸小體膜內),促使前膜軸漿內一定數量的突觸囊泡向前膜聚集、融合,(ca+進入前膜,一是降低軸漿的粘度,利于突觸囊泡位移;另一方面是消除前膜內側的負電位,促進囊泡和前膜接觸、融合和破裂)最后破裂釋放出囊泡所含的遞質,(胞吐作用)。由于此為興奮性突觸,所以釋放出的遞質為興奮性遞質,興奮性遞質通過間隙到達后膜,與后膜的受體結合,使后膜離子通道開放,對na+、k+的通透性,尤其是na+的通透性更大,突觸間隙的na+進入后膜,na+帶正電荷,使后膜內的負電位減少,發(fā)生局部去極化,將這種局部去極化電位,稱興奮性突觸后電位(e

14、psp),由于興奮性突觸后電位為局部電位,所以可以發(fā)生總和,使epsp的幅度增大,當增大到閾電位水平,如由-70mv-52mv就使突觸后神經元全面去極化,產生ap,并沿整個細胞膜傳導,最后引起整個突觸后神經元興奮。插突觸傳遞的動畫 抑制性突觸的傳遞前過程同于興奮性突觸傳遞,胞吐作用后,釋放出抑制性遞質,經間隙向后膜擴散,與后膜受體結合,使后膜對k+和cl-,特別是對cl-的通透性增強,cl-便從細胞外進入后膜,使突觸膜的負電位值增大,如由-70mv增值-75mv,出現突觸后膜超極化,將突觸后膜的這種超極化電位稱抑制性突觸后電位(ipsp)。ipsp降低了突觸后膜的興奮性,使之不易去極化,不易發(fā)

15、生興奮,所以突觸后神經元表現出抑制。 突觸后電位a 興奮性突觸后電位(epsp)在突觸前膜釋放的興奮性遞質作用下,突觸后膜產生的去極化型膜電位。該電位的形成是突觸后膜對na+、k+、cl-,尤其是na+的通透性增大而導致膜的去極化。b 抑制性突觸后電位(ipsp)在突觸前膜釋放的抑制性遞質作用下突觸后膜產生的超極化型膜電位。該電位的形成是突觸后膜對k+、cl-尤其是cl-通透性增加而導致膜的超極化。(三)中樞遞質神經系統中,參與信息傳遞的化學物質叫神經遞質。神經遞質:是神經系統內傳遞神經元間信息和將神經元的信息傳向效應器的化學物質。遞質必須同特異性的受體結合后才能完成信息的傳遞。中樞遞質:中樞

16、神經系統中,參與突觸傳遞的化學物質統稱為中樞遞質。中樞遞質在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中起重要作用。對于一個化學物質能否被確認為是神經遞質,這有一定的條件。1、確定中樞遞質的基本條件突觸前神經元能合成這一化學物質。該化學物質貯存在特定小泡中,當興奮沖動抵達神經末稍時,小泡內的化學物質釋放入突觸間隙。此化學物質能與突觸后膜上相應受體結合并發(fā)揮生理作用。有使該物質失活的酶或其它環(huán)節(jié)。用遞質擬似劑或阻斷劑可加強或阻斷這一化學物質的信息傳遞。用這些條件衡量中樞神經系統內有許多物質只能算活性物質,而不算遞質。2、中樞遞質的種類目前已發(fā)現可能是中樞神經系統內的遞質的化學物質種類很多,但比較公認的有下列幾種:膽堿類

17、,主要是ach。單胺類:包括有兒茶酚胺、吲哚胺。兒茶酚胺(ca)中又有多巴胺(da)、去甲腎上腺素(ne)、腎上腺素(e). 吲哚胺,5-羥色胺(5-ht).氨基酸類:包括有谷氨酸、門冬氨酸、氨基丁酸、甘氨酸。其他:前列腺素、p物質、組織。遞質雖然可以從它對突觸后膜的作用,分為興奮性遞質和抑制性遞質。但同一遞質有時在不同的部位對突觸后膜產生的效果不同,如運動神經末梢和心迷走神經末梢釋放的都是ach,但前者使骨骼肌興奮,后者則對心肌起抑制作用。這主要與受體還有關。所以對遞質來說,不能簡單的劃入興奮性或抑制性。一般谷氨酸、ach起興奮作用,為興奮性遞質。氨基丁酸、甘氨酸起抑制作用,為抑制性遞質。3

18、、遞質的共存:長期以來,一直認為一個神經元的全部神經末梢均釋放一種遞質,近年來應用免疫組織化學法,觀察到一個神經元內可以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遞質,其末梢可同時釋放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遞質,稱遞質共存。遞質的共存的意義,在于協調某些生理過程。4、神經調質:在神經系統,有一類化學物質,雖由神經元產生,也作用于特定的受體,但他們并不是在神經元之間起直接傳遞信息的作用,而是調節(jié)信息傳遞的效率,增強或減弱遞質的效應。這類化學物質稱神經調質。所發(fā)揮的作用稱為調質作用。5、受體學說:在中樞和外周的各種神經遞質,都必須先與細胞膜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后才能發(fā)揮相應的作用。受體在二章已經提及到,它的概念為突觸后膜或效應器

19、細胞上能與相應的遞質、激素、調質或藥物結合并發(fā)揮生物效應的蛋白質,叫做受體。受體的分布和類型受體概括地說分布于中樞神經系統、外周神經節(jié)和效應器的細胞膜上。在同一突觸還可根據受體分布的部位不同將受體分為突觸后膜受體、突觸前膜受體。突觸后膜受體包括神經突觸后受體、效應器細胞膜受體。突觸前膜受體,主要是感受調節(jié)神經末梢遞質的釋放。每一種遞質都有它特異的受體,目前,外周遞質ach和ne受體的作用研究得比較清楚。外周主要遞質受體的分類 膽堿能受體:指能與ach遞質特異結合的受體稱膽堿能受體。又可分成m型膽堿能受體和n型膽堿能受體。下祥見課件。腎上腺素能受體:指能與ne遞質特異結合的受體稱腎上腺素能受體。

20、也可分成型腎上腺素能受體和型腎上腺素能受體。下祥見課件。中樞遞質受體中樞遞質由于種類繁多,因此相應的受體種類也多,除膽堿能和腎上腺素能受體外,還有多巴胺受體、5羥色胺受體、谷氨酸受體、氨基丁酸受體等。遞質只有和相應的受體結合才能發(fā)揮作用,但有些藥物能與受體結合,占據受體,或者使受體構型發(fā)生變化,使遞質無法與受體結合發(fā)揮作用,將這些藥物稱阻斷劑。阻斷劑:某些藥物與受體結合,占據受體、或者使受體構型發(fā)生變化,使遞質無法與受體結合發(fā)揮作用,將這些藥物稱為阻斷劑。(四)神經膠質的的機能神經膠質細胞是神經元的輔助,但它的數目遠比神經細胞多,約是神經細胞的10倍。體積小,也為有突起的細胞,細胞間均為縫隙連

21、接。1、分類:神經膠質細胞首先按分布分為中樞膠質細胞和外周膠質細胞。中樞膠質細胞又有三種:星形膠質,又分纖維性星形膠質細胞、分布于白質內。原漿性星形膠質細胞,分布于灰質內。少突膠質,分布于神經纖維之間和神經元胞體周圍。小膠質,分布于大、小腦灰質。外周膠質為施萬細胞。神經鞘就是有施萬細胞組成。2、功能過去一直分為神經膠質細胞只對神經細胞起支持作用,但近年來特別是隨著微電極的應用,找到適宜于研究神經膠質細胞的材料,水蛭神經節(jié)及蠑螈視神經節(jié)中大的神經膠質細胞。對神經膠質的功能又有新的認識。認為它除有對神經細胞支持作用外,還有隔離絕緣等作用。對神經細胞起支持作用隔離絕緣作用:主要是膠質細胞可能有限制k

22、+和遞質擴散的作用,故膠質細胞膜沒有產生ap和分級電位的能力,所以起到隔離絕緣作用。攝取化學物質:哺乳動物的背根神經節(jié)、自主神經以及甲殼類的神經-肌肉接頭處的神經膠質能攝取氨基丁酸。分泌功能:在動物實驗中,發(fā)現去神經支配的骨骼肌上,施萬細胞占據神經末梢的位置,它也能分泌ach,并引起終板電位。所以說膠質細胞也具有分泌功能。修復及再生:神經膠質細胞具有很強的生長分裂能力,所以說它具有修復及再生的作用,具體表現在,神經細胞受損衰老消失后,空隙由膠質細胞分裂填充,從而起到修復和再生的作用;在周圍神經再生過程中,軸突則沿著施萬細胞所構成的索道生長。神經系統的發(fā)育:在高等動物腦的發(fā)育過程中,神經膠質為神

23、經元的發(fā)育及形成提供某種基本支架。根據是神經元在神經膠質突起的引導下,定向遷移到他最終“定居”的部位。營養(yǎng)功能:這一點目前認識不一,祥見教材p63 三、反射活動機體神經系統的活動雖然十分復雜。但基本活動方式是反射,神經調節(jié)就是反射調節(jié),關于反射的概念以及結構基礎反射弧前面已給大家做過介紹,下來看反射的分類(一)概念:是指在中樞神經系統參與下機體對內外環(huán)境的刺激規(guī)律性的反應。(二)反射的分類:同樣標準不同,分類也不同。1、按反射形成的特點,將所有的反射可分為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非條件反射:出生后無需訓練就具有的反射。又叫先天反射,是動物在進化過程中建立和鞏固起來而又一傳給后代的。條件反射:又叫后

24、天反射,是出生后在個體生活過程中在一定的條件下所獲得的反射。個體生活的經歷、條件不同,建立的反射也不同。2、按感受器的部位,將反射區(qū)分為外感受性反射:由外感受器接受刺激引起的反射,如鼻、眼、耳、舌、皮膚表面引起的反射活動,均為外感受性反射。內感受性反射:由內臟器官的感受器以及本體感受器(接受身體位置、運動的感覺,主要分布在肌肉、肌腱、關節(jié)處)所引起的反射,均為內感受性反射。3、按效應器的作用特點,將反射可區(qū)分為軀體反射、內臟反射4、也可按生物學意義,將反射直接分為防御性反射、食物性反射、性反射、探究反射(動物見光或聞聲后,發(fā)生頸肌與眼外肌或耳肌等運動,使動物朝向光源或聲源表現探究行為,其基本反

25、射中樞在中腦。)在中樞神經系統內存在著數以億計的神經元,這眾多的神經元之間是怎樣聯系的。(三)中樞神經元的聯系方式嚴格的說這個問題還不是十分清楚的,現在大家比較公認的有這么幾種聯系的方式1、輻散式:指一個神經元軸突可通過其末梢分支與許多神經元建立突觸聯系。插圖這種聯系,使一個神經元的興奮或抑制同時傳給許多神經元,引起許多神經元同時興奮或抑制。具有放大功能。一般傳入神經元進入中樞后多以此方式與其他神經元聯系。2、聚合式:許多神經元的軸突末梢共同與一個神經元發(fā)生突觸聯系。 插圖這種聯系,使來自許多不同的神經元的興奮或抑制,共同作用于一個神經元,使興奮或抑制在一個神經元上發(fā)生總和。具有整合功能。一般

26、傳出神經元與其它神經元發(fā)生聯系多以這種方式。中間神經元間的聯系多種多樣,有的形成鏈鎖狀,有的呈環(huán)狀3、鏈鎖狀與環(huán)狀鏈鎖狀 插圖 許多神經元通過其軸突末梢分支,鏈在一起,稱鏈鎖狀。神經元間的鏈鎖狀聯系,在空間上加強或擴大信息作用范圍。環(huán)狀 插圖 在環(huán)狀聯系中,一個神經元通過其軸突的側支與中間神經元發(fā)生相連,中間神經元反過來再與該神經元發(fā)生突觸聯系,構成閉合回路。是反饋的結構基礎,具有反饋功能。若環(huán)狀中,中間神經元是興奮性的,則通過該聯系使興奮效應得到增強,其傳出通路上沖動發(fā)放的時間得以延長,即產生正反饋效應。也是中樞活動產生后放的結構基礎之一。若環(huán)狀中,中間神經元是抑制性的,則通過該聯系使興奮效

27、應得以及時終止或減弱,即產生負反饋效應。(四)反射活動的基本特征興奮和抑制是一切神經活動的基本過程。興奮在反射中樞擴布時通常要經過一次以上的突觸傳遞,興奮經突觸傳遞時,由于受突觸結構所處環(huán)境和遞質參與等因素的影響。故其興奮的擴布明顯不同于神經纖維上的傳導。因此下面介紹1、中樞興奮過程的特征 在每一個反射活動中,中樞神經系統內的興奮過程,都是以沖動的形式從一個神經元傳通過突觸遞給另一個神經元。故中樞興奮過程的特征就是突觸傳遞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單向傳布:興奮在神經纖維上是通過局部電流雙向傳導的。而興奮在突觸上傳遞為單向傳布,因為只有突觸前神經元能釋放遞質,所以興奮只能由突觸前神經元傳給突觸后神

28、經元。在機體內,興奮只能由傳入神經元向傳出神經元方向傳布,而不能逆向傳布。中樞延擱:興奮通過突觸傳遞,包括有遞質的釋放、擴散、與受體的結合以及引起突觸后神經元的電變化等。環(huán)節(jié)多,需要時間長,稱時間延擱,也叫中樞延擱。據測定興奮通過一個突觸需0.5-0.9ms。在一個反射活動中參與的神經元越多,形成的突觸越多,需要的時間越長??偤停涸谕挥|傳遞中,突觸后神經元發(fā)生興奮需要有多個epsp加以總和,才能使膜電位的變化達到閾電位水平,爆發(fā)ap??偤桶臻g性總和和時間性總和。后放:在某些反射活動中,刺激停止后,傳出神經仍可在一定的時間內發(fā)放沖動,這種現象稱后放。中間神經元的環(huán)狀聯系是產生后放的結構基礎。

29、對環(huán)境變化敏感和易疲勞性突觸間隙與細胞外液是相通的,因此,內環(huán)境理化因素發(fā)生變化,如缺氧、二氧化碳增多以及某些藥物等,都可作用于突觸傳遞的某些環(huán)節(jié)而影響突觸傳遞的效率。另外突觸也是反射弧中最易發(fā)生疲勞的部位,其原因可能與長時間的活動使遞質耗竭和代謝產物蓄積有關。中樞內除有興奮活動及其擴布外,還有抑制性活動。2、中樞抑制過程的特征興奮和抑制相輔相成,保證各種反射活動按一定次序和強度協調進行。中樞抑制也是神經元的主動活動過程,根據抑制現象發(fā)生在突觸前或突觸后,將中樞抑制分為突觸前抑制和突觸后抑制。 突觸后抑制:抑制性中間神經元的軸突末梢釋放抑制性遞質,使突觸后膜產生抑制性突觸后電位,致突觸后神經元

30、興奮性下降,使突觸后神經元活動發(fā)生抑制。根據抑制性中間神經元的聯系方式不同,突觸后抑制可分為傳入側枝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a傳入側支性抑:插圖 是指一個感覺傳入纖維進入中樞后,一方面直接興奮某一中樞的神經元,另一方面還發(fā)出側枝,興奮抑制性中間神經元,然后通過抑制性中間神經元轉而抑制與之拮抗中樞神經元。例如伸肌的肌梭傳入纖維進入脊髓后,直接興奮支配伸肌的運動神經,同時發(fā)出側枝興奮一個抑制性中間神經元,然后通過抑制性中間神經元抑制支配屈肌的運動神經元。使伸肌收縮時屈肌舒張。將這種抑制也稱交互抑制。這種形式的抑制不僅發(fā)生在脊髓,腦內也存在。這種抑制能使不同中樞之間的活動協調起來。b返回性抑制: 插圖

31、是指某一中樞神經元興奮時,其傳出沖動沿軸突外傳,又經軸突側枝去興奮一抑制性中間神經元,該抑制性神經元興奮后,其軸突末梢釋放抑制性遞質,返回來抑制原先發(fā)生興奮的神經元及同一中樞的其他神經元。返回性抑制是一種典型的負反饋抑制。例如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軸突到達骨骼肌發(fā)放運動,同時軸突的側枝興奮脊髓內的閏紹細胞。閏紹細胞是抑制性中間神經元,他興奮后釋放抑制性遞質甘氨酸,經其軸突又返回作用于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抑制原先發(fā)放運動的神經元和其它神經元。使發(fā)放興奮的神經元的活動能及時終止,并促使同一中樞內的神經元活動步調一致。臨床中破傷風疾病就是破壞了脊髓的閏紹細胞,使肌肉運動不能及時終止,出現強烈的肌痙攣。突

32、觸后抑制在中樞神經系統內普遍存在,尤其多見于運動傳出通路上。 突觸前抑制a 概念:由中間神經元及軸突軸突突觸的活動,導致興奮性突觸前末梢遞質釋放減少,使突觸后神經元不易或不能興奮。將這種抑制稱突觸前抑制b 過程和機制:祥見原教案c 意義:主要發(fā)生在感覺傳入通路。生理意義能全面控制傳入感覺信息,使感覺的功能更為精細集中(五)反射活動的協第二節(jié) 中樞神經系統對運動機能的調節(jié)運動是動物普遍具有的機能,人和高等動物的運動可以概括的分為軀體運動和內臟運動。這些運動都是在神經系統的調節(jié)下進行的。下首先討論一、中樞神經系統對軀體運動的調節(jié)人和動物的各種軀體運動,都是在神經系統的控制下進行的,而調節(jié)軀體運動的

33、神經機理極為復雜,至今許多問題尚未完全研究清楚。但有一點是非常清楚的,就是中樞神經系統從低位到高位,即從脊髓到大腦皮層都有調節(jié)軀體運動的作用。(一)脊髓對軀體運動的調節(jié)1、脊髓反射:一種反射活動如果涉及到的主要中樞部位只是脊髓,也就是說只需要脊髓存在即能完成的反射活動被稱為脊髓反射。中樞神經系統只需要脊髓存在即能完成的反射活動,稱脊髓反射。牽張反射、屈肌反射、對側身肌反射(腹壁反射)都屬于脊髓反射。為是么中樞神經系統僅有脊髓就能完成這些反射呢?是因為脊髓前角有運動神經元。2、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和運動單位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在脊髓的前角中,存在大量的運動神經元,主要有運動神經元,這類神經元的胞體

34、較大,發(fā)出纖維支配的肌肉叫梭外肌,就是通常所說得肌纖維,故運動神經元興奮引起肌肉收縮。(運動神經元,既接受外周傳入信息又接受從腦干到大腦皮層等高位中樞下傳的信息,產生一定的反射傳出沖動,故運動神經元是軀體骨骼肌運動反射的最后公路原則。)運動神經元,細胞體較運動神經元小,發(fā)出纖維支配的肌肉叫梭內肌,運動神經元興奮,梭內肌收縮,調整肌梭感受器的敏感性。高位腦中樞對脊髓運動的調節(jié),一是直接興奮運動神經元,引起肌肉收縮。再一個是通過興奮運動神經元,引起肌梭感受器興奮,傳入沖動作用于運動神經元,引起肌肉收縮,將此稱-環(huán)路。 運動單位:上面講運動神經元興奮引起肌肉收縮。運動神經元的軸突在離開脊髓走向肌肉時

35、,其末梢分成許多分支,每一個分支支配一根肌纖維,所以一個運動神經元及其末梢所支配的全部肌纖維,合稱運動單位。運動單位是運動系統的機能單位,運動單位有大有小,如一個眼外肌運動單位只支配3-6根肌纖維,而一個四肢肌的運動單位可高達2000根肌纖維。前者利于肌肉進行精細運動,后者利于產生巨大的肌張力。同一個運動單位肌纖維,可以和其它運動單位的肌纖維相互交叉分布在一塊肌肉中。這種分布方式使只有少數運動神經元活動,可在肌肉中產生的張力也是均勻的。3、肌梭:是感受骨骼肌長度變化的感受器,肌梭的形態(tài)兩段細小,中央膨大,猶如織布的梭子,故得名肌梭。肌梭附著在肌纖維或肌腱上,與肌纖維平行排列(并聯)。肌梭為結締

36、組織囊,囊中有6-12(2-12)根特殊的肌纖維,稱梭內肌。梭內肌兩端有橫紋,具有收縮能力,接受運動神經元發(fā)來的沖動。中央膨大部分無橫紋,也無收縮能力,但有核袋纖維和傳入神經(a)末梢組成的螺旋狀感受器;還有較細的傳入神經(a)末梢終于附近處,稱為花枝狀末梢。兩類纖維傳入都終止于脊髓前角的神經元。(兩類纖維的傳入沖動進入脊髓后,除產生牽張反射外,還通過側枝和中間神經元接替上傳到小腦和大腦皮質感覺區(qū)。神經元發(fā)出的纖維支配梭內肌纖維。)4、牽張反射(spinal reflex)概念:外力牽拉骨骼肌時,反射性的引起受到牽拉的同一塊肌肉產生收縮反應,稱牽張反射。自然條件下,引起這種反射經常出現的原因主

37、要是重力牽引的結果。類型:牽張反射又分為腱反射和肌緊張兩種。a腱反射: 是指快速牽拉肌腱時發(fā)生的牽張反射,稱腱反射。表現為被牽拉的肌肉出現迅速而明顯的縮短。如叩擊膝關節(jié)下的骨四頭肌腱,骨四頭肌因受到牽拉立即發(fā)生一次反射性的快速縮短,出現小腿向上踢動一次。故又稱膝跳反射。還有跟腱反射(叩擊跟腱牽拉腓腸肌,腓腸肌發(fā)生一次反射性的縮短)肘反射(叩擊肱二頭肌腱,肱二頭肌腱發(fā)生一次快速縮短,肘部屈曲)都屬腱發(fā)射。腱發(fā)射的反射時很短,約0.7ms相當于一個突觸接替的時間延擱,由此推斷腱反射為單突觸反射。(所謂單突觸反射并非是只有一個傳入神經元和一個傳出神經元就完成了反射活動,而是由一群傳入神經元和一群傳出

38、神經元共同完成的反射活動。而在傳入、傳出神經元之間無中間神經元參與。)其反射的亢進或減弱都有助于某些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所以它的意義意義:輔助診斷神經系統某些疾病。b 肌緊張(muscle tonus):骨骼肌經常保持一種持續(xù)的輕微收縮狀態(tài)稱為肌緊張。 也叫肌張力。也是骨骼肌經常保持一種持續(xù)的輕微收縮狀態(tài)稱為肌緊張。 也叫肌張力肌緊張的特點,一個因為它是一種輕微的持續(xù)收縮,故肌肉不表現明顯的收縮狀態(tài)。另這種收縮時不同運動單位輪流交替收縮,收縮的力量也不大,只是抵抗肌肉被牽拉,所以表現出肌肉不易疲勞。意義:對抗重力牽引,是維持動物正常姿勢和進行其他運動的基礎。為什么會產生肌緊張呢?下談肌緊張產生

39、的機制 肌緊張的產生 用圖介紹重力作用 反射性引起骨骼肌輕微的收縮。骨骼肌的兩端附著在骨頭上,由于重力的作用,對骨骼肌有輕度牽拉作用,刺激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梭外肌收縮。高位腦中樞發(fā)放沖動,引起環(huán)路活動,致肌肉輕度收縮。神經元的活動,通過肌梭傳入,引起支配同一肌肉運動神經元興奮活動和肌肉收縮過程,稱環(huán)路活動運動神經元常在高位腦中樞的興奮影響下,經常有少量沖動到達梭內肌纖維,使它發(fā)生輕度收縮,梭內肌纖維收縮,牽拉刺激螺旋狀感受器,故經常有少量沖動傳入到脊髓,興奮運動神經元,發(fā)出傳出沖動,使梭外肌纖維發(fā)生輕度收縮。過程祥見課件另在骨骼肌中還有一種感受器,稱腱器官腱器官:位于肌纖維與肌腱銜接處的一種感

40、受肌肉張力變化的感受器,也稱高爾基腱器官。腱器官的傳入神經是直徑較細的ib類纖維,腱器官與梭外肌纖維呈串聯關系。其功能與肌梭不同,腱器官是感受肌肉張力變化的裝置,是一種張力感受器。腱器官的傳入沖動對同一肌肉的運動神經元起抑制作用。而肌梭的傳入沖動對同一肌肉的運動神經元起興奮作用。一般,當肌肉受到牽拉時,首先興奮肌梭而發(fā)動牽張反射,致受牽拉的肌肉收縮;當牽拉力量進一步加大時,則可興奮腱器官使牽張反射受到抑制。過程祥見課件。(總言之,當肌肉受到牽拉時最初是肌梭發(fā)放沖動,引起牽張反射以抵抗對該肌肉的牽拉。當牽拉力量進一步加大時則腱器官發(fā)放沖動,使牽張反射抑制以免該肌肉受損。)意義:避免肌肉過分強烈收

41、縮造成損傷 腱器官的反射為多突觸反射。脊髓的多突觸反射還有前面介紹的回返性抑制,還有一些起源于皮膚的反射,如屈肌反射和對側伸肌反射。5、屈肌反射和對側伸肌反射屈肌反射:傷害性刺激刺激一側肢體皮膚時,同側肢體發(fā)生屈曲,就稱為屈肌反射。這一反射的特點,反射強度與刺激強度成正比。如h2so4刺激脊蛙的足趾,當h2so4的濃度小,只引起足關節(jié)屈曲,隨刺激濃度增大,可見膝、髖關節(jié)均屈曲。(屈肌反射是一種交互抑制,傷害性刺激,刺激皮膚時,通過傳入神經傳入沖動到脊髓,一方面興奮脊髓屈肌中樞的運動神經元,同時通過中間神經元抑制與之拮抗的伸肌中樞的運動神經元。)意義:使動物避開傷害性刺激。對側伸肌反射:傷害性刺

42、激作用于一側皮膚時,同側肢體屈曲,對側肢體伸直,稱為對側伸肌反射。對側伸肌反射,也具有交互抑制,并為雙重交互抑制。(這是由于屈肌反射中樞的中間神經元興奮,在興奮同側屈肌運動神經元的同時,其側支橫過脊髓,興奮對側的伸肌運動神經元所致。)該反射的意義在于,當一側肢體屈曲時,對側肢體伸直以支持體重,維持身體直立姿勢而不至于跌倒。以上介紹的這些反射活動只要脊髓存在就能完成,故常又稱為脊髓反射。這點通過脊休克也得到證實。6、脊休克 :是指人或動物在脊髓與高位腦中樞之間離斷后,反射活動能力暫時喪失而進入無反應狀態(tài),這種現象稱脊休克。脊休克表現: 斷面以下軀體感覺和隨意運動完全消失,骨骼肌緊張性降低甚至消失

43、。 外周血管擴張,血壓下降,發(fā)汗反射消失,以及糞尿潴留。這是一種暫時現象,隨后脊髓反射活動可逐漸恢復,恢復時間的長短,與動物的種類有關,低等動物如蛙脊休克只需幾分鐘,狗幾小時,猴約3周左右,人類則需數周以至數月。在脊反射恢復的過程中,較簡單和較原始的反射先恢復,如屈肌反射、腱反射等;較復雜的反射恢復較遲,如對側伸肌反射、搔爬反射等。血壓也逐漸回升到一定水平,并有了排便和排尿能力。但是恢復的反射活動不能很好地適應機體功能活動變化的需要,且離斷水平以下的知覺和隨意運動能力永久喪失,而隨意的排便、排尿反射也永遠恢復不了。(桑蘭的案例在p49)脊休克的出現與恢復,說明脊髓可單獨完成一些簡單的反射活動,

44、但正常時它們是在高位腦中樞的調節(jié)下進行的,高位中樞對脊髓既有加強的易化作用,也有抑制作用。脊休克的原因:最初人們認為是脊髓離斷損傷造成的,但通過實驗認識到并非是這樣,依據是脊休克恢復后,第二次切斷脊髓,不再引起脊休克,所以脊休克的產生是脊髓離斷后失去了高位腦中樞對脊髓的易化作用(二)腦干對軀體運動的調節(jié)腦干對軀體運動的調節(jié),主要是通過調節(jié)肌緊張實現的。1、腦干網狀結構對肌緊張的調節(jié):腦干網狀結構對肌緊張的調節(jié),是通過網狀結構的下行系統控制和影響脊髓牽張反射實現的。動物實驗中用電刺激腦干網狀結構的不同區(qū)域,發(fā)現腦干網狀結構中具有抑制肌緊張的肌運動區(qū)稱抑制區(qū);還有加強肌緊張的肌運動區(qū)稱易化區(qū)。下用

45、圖介紹這些區(qū)域。 易化區(qū)(facilitatoey region):插腦干網狀結構抑制區(qū)和易化區(qū)圖。腦干網狀結構的易化區(qū)較大,包括延髓網狀結構背外側部、腦橋被蓋、中腦中央灰質、丘腦底部。作用:發(fā)放下行沖動加強脊髓的牽張反射,即加強肌緊張。 抑制區(qū)(suppressor region):腦干網狀結構的抑制區(qū)較小,局限于延髓網狀結構的腹內側作用:發(fā)放下行沖動抑制脊髓的牽張反射,即抑制肌緊張。由于腦干網狀結構加強肌緊張的易化區(qū)大,活動較強,因此,僅腦干網狀結構對肌緊張的調節(jié)(即在肌緊張的平衡中),是易化區(qū)占優(yōu)勢。使肌張力增高,但正常肌張力始終處于平衡狀,是由于腦干以外還有調節(jié)肌緊張的中樞區(qū)。抑制肌緊

46、張的部位有大腦皮層運動區(qū)、紋狀體的尾狀核、小腦前葉蚓部等區(qū)域;而易化區(qū)有前庭核、小腦前葉兩側a、大腦皮質、尾狀核、小腦,延髓網狀結構腹內側構成了抑制系統。b、前庭核、小腦、腦干網狀結構的易化區(qū)構成了易化系統。)腦干以外的抑制區(qū)、易化區(qū)與腦干內的抑制區(qū)、易化區(qū)有著功能聯系。腦干以外的抑制區(qū),不僅可通過加強網狀結構抑制區(qū)的活動抑制肌緊張,而且還能控制網狀結構易化區(qū)的活動使之受到抑制。小腦前葉兩側部和前庭核是通過對網狀結構易化區(qū)的作用來加強肌緊張的。正常通過腦干以外抑制區(qū)和易化區(qū)作用,使網狀結構的抑制區(qū)和易化區(qū)對肌緊張抑制和易化的作用處于相對平衡,維持正常的肌緊張。腦干網狀結構對肌緊張的調節(jié),還可用

47、去大腦僵直說明。2、去大腦僵直 概念:把動物從中腦上下丘之間切斷,使脊髓僅與低位腦干相連稱去大腦動物。去大腦動物出現四肢伸直、堅硬如柱、脊柱后挺、頭尾昂起的伸肌過度緊張的表現稱去大腦僵直。插去大腦僵直圖 產生的原因:去大腦動物因切斷了大腦皮層和紋狀體等部位與腦干網狀結構的功能聯系,造成腦干網狀結構抑制區(qū)和易化區(qū)之間活動的失衡。易化區(qū)活動明顯占優(yōu)勢,出現肌緊張(抗重力?。┛哼M的表現。通過給動物肌肉注射麻藥或切斷脊髓被根,以消除肌梭的傳入沖動作用,使去大腦僵直消失,說明去大腦僵直的本質為過強的牽張反射。(三)姿勢反射1、狀態(tài)反射2、翻正反射(四)大腦皮層對軀體運動的調節(jié)大腦皮質是哺乳類以上動物高度

48、發(fā)展的腦結構,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最高部位,也是軀體運動調節(jié)的最高部位.大腦皮層具體是怎樣調節(jié)軀體運動的?通過研究發(fā)現在大腦皮層中有許多與運動有關的區(qū)域。這一研究的方法。是在實驗中,將較高等動物的顱打開,用電刺激大腦皮層不同的部位,觀察動物的反應,即什么部位出現了什么運動。那大腦皮層這個區(qū)域就是支配這個部位這種運動的區(qū)。將這種實驗方法稱刺激法。另還可將大腦皮層某一區(qū)域損毀,觀察動物缺失了什么運動,那大腦皮層這一區(qū)域就是支配這種運動的區(qū)域。將這種實驗方法稱損毀法。下介紹大腦皮層的運動區(qū)。 1、大腦皮層的結構特點大腦皮質從發(fā)生上可分成古、舊、新三部分,常說的腦皮質是新皮質而言,也是哺乳類以上動物所特有

49、的。但新皮質的各部分并不完全一樣,首先根據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將大腦皮質分為六層分子層:無細胞只有纖維。:外顆粒層。:外錐體細胞層。內顆粒細胞層。內錐體細胞層。多形細胞層。在皮層運動區(qū)、厚度大。同時根據新皮質的結構特點、神經元數量,層次之間的相對厚度,研究人員對大腦皮質進行研究分區(qū)并以數字表示,現最常用大腦分區(qū)圖,是神經解剖學家勃瑞德曼的52分區(qū)。插52腦分區(qū)圖 另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組織學研究表明,大腦皮質功能區(qū)的神經元都呈縱向柱狀排列,稱為皮質功能柱,在感覺區(qū)稱感覺柱,在運動區(qū)稱運動柱。功能柱是大腦皮質最基本的功能單位。2、大腦皮層運動區(qū) 第一運動區(qū)劃 中央前回,為52分區(qū)法的4區(qū),6區(qū)一部分

50、 運動前區(qū) 6區(qū)大部分。這兩個區(qū)域是人和靈長類動物的主要運動代表區(qū),對軀體運動的調節(jié)控制有許多特征a 交叉支配,左側大腦皮層,支配控制右側身體的運動。但頭面部肌肉的支配大多是雙側性的。(頭面部肌肉的支配中,除面神經支配的下部面肌和舌下神經支配的舌肌受對側支配,其余多數部分是雙側運動神經支配。)b 具有精確的機能定位,一定的區(qū)域支配一定的肌肉。空間方位上為手足倒置安排,但頭面部內部為正立的。插圖,肢體近端、軀干(粗大肌肉)為6區(qū)支配,肢體遠端精細運動為4區(qū)支配。c 代表區(qū)的大小與運動的精細復雜程度有關,而不與肌肉的大小相適應。手為勞動工具,運動多而繁雜,占的區(qū)域最大,其次為嘴,軀干運動不復雜,占

51、區(qū)域最小。d 刺激運動區(qū)的某一點,只引起個別肌肉收縮或某塊肌肉收縮,不能引起協同肌群的收縮。另外研究發(fā)現第一運動區(qū)內側面也與運動有關,將此稱 運動輔助區(qū):位于兩半球縱裂的內側壁(扣帶回溝以上,4區(qū)之前的區(qū)域),對軀體運動支配為雙側性另低等動物運動、感覺分的不清,強電流刺激中央后回體感區(qū)、體感區(qū)也可引起運動反應,這種反應切除運動區(qū)、運動輔助區(qū)之后仍可出現。故第一體感區(qū)、第二體感區(qū):中央后回,與運動也有關。但高等動物分的較清,前回運動,后回感覺。以上為大腦皮質的軀體運動區(qū),這些運動區(qū)是怎樣實現對軀體運動的調節(jié)的呢?是通過錐體系和錐體外系實現的。3、錐體系:是大腦皮質下行控制軀體運動的直接途徑,總稱

52、錐體束。就是解剖中介紹的運動傳導通路,包括兩部分。 由大腦皮質的運動區(qū)(4、6區(qū)第、層錐體細胞)發(fā)出經內囊,腦干下行到達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的傳導束,稱皮質脊髓束。插皮質脊髓束傳導通路圖由大腦皮質的運動區(qū)(中央前回下部錐體細胞)發(fā)出經內囊,到腦干內各腦運動神經核的傳導束,稱皮質腦干束。插皮質腦干束傳導通路圖錐體系通過這兩條通路具體是怎樣調節(jié)軀體運動的呢?通過研究發(fā)現錐體束對軀體運動的控制是。a、80%-90%的纖維下行到脊髓前角的運動神經元,須經一個或多個中間神經元接替,即為多突觸聯系??刂栖|干、四肢近端肌肉,與維持姿勢和粗大的運動有關。 b、10%-20%纖維下行直接與脊髓前角的運動神經元發(fā)生

53、突觸聯系,為單突觸聯系。主要是支配前肢的運動神經元,控制四肢遠端的肌肉,與肌肉的精細技巧性運動有關。 機能:發(fā)動軀干、四肢和頭頸部骨骼肌的隨意運動。3、錐體外系:是指錐體系以外的影響和控制軀體運動的一切傳導路徑,其結構十分復雜,包括大腦皮質、紋狀體、背側丘腦、紅核、黑質、前庭神經核、小腦等。主要兩條通路 皮質-紋狀體通路(紋狀體通路) 皮質-腦橋-小腦通路(小腦通路) 機能:調節(jié)肌緊張,協調各機群間的隨意運動,維持和調整體態(tài)姿勢(五)基底神經節(jié)是指位于大腦皮質之下,緊靠丘腦背外側的一些神經核團。1、結構:包括尾狀核、殼核、蒼白球,又稱紋狀體。其中蒼白球是較古老的部分,稱為舊紋狀體。尾狀核、殼核

54、則進化較新,稱新紋狀體。功能上 紋狀體與丘腦底核、紅核、黑質關系極為密切,將這些結構也包括在基底神經節(jié)內 。2、 功能:動物進化程度不同功能也不同。鳥類以下(兩棲類、爬行類)為中樞神經系統最高部位;哺乳類動物大腦皮層發(fā)展后,紋狀體退居皮層下中樞的的地位。具有控制調節(jié)肌肉運動功能;人類:在調節(jié)肌緊張、穩(wěn)定隨意運動,協調姿勢反射中有重要作用。調節(jié)肌緊張,協調穩(wěn)定隨意運動,協調姿勢反射。所以說基底神經節(jié)有重要的運動調節(jié)功能?;咨窠浌?jié)損害,常導致運動障礙,臨床上主要兩類表現。震顫麻痹(帕金森病) 癥狀:全身肌緊張增高、肌肉強直、隨意運動減少、動作緩慢、面部表情呆板、伴靜止性震顫。病變:中腦黑質 機理

55、:正常黑質有多巴胺能神經元,上升到紋狀體,釋放多巴胺遞質,抑制紋狀體膽堿能神經元?,F黑質有了病變,多巴胺能神經元受損,釋放多巴胺遞質減少。對紋狀體膽堿能神經元抑制作用減弱。導致紋狀體膽堿能系統亢進使肌張力增高。 舞蹈?。ㄊ肿阈靹影Y)癥狀:不自主的上肢和頭部的舞蹈樣動作,伴肌張力降低。病變:紋狀體機理:紋狀體內膽堿能和氨基丁酸能神經元功能減退,致多巴胺能神經元活動亢進,出現肌張力下降的表現。(六)小腦對軀體運動的調節(jié)小腦對于維持身體平衡,調節(jié)肌緊張,協調隨意運動以及在技巧性運動的學習和建立過程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小腦也是調節(jié)運動的重要中樞。1、小腦結構:是一個進化過程從種系發(fā)生來看,小腦的發(fā)展

56、與動物生活方式變化有密切的關系。當動物只有軀干運動時(原口類動物),其小腦只有絨球小結葉部分,稱原始小腦。當動物依靠鰭或肢體運動時,出現了小腦蚓部,稱舊小腦。當動物以肢體將軀干撐離地面,運動方式日益復雜時,則出現小腦半球,稱新小腦。另外根據小腦的傳入、傳出連接,可把小腦分為前庭小腦、脊髓小腦、皮質小腦三部分。小腦結構的發(fā)生與進化與動物的運動有關,因此,小腦必然與軀體運動的反射調節(jié)有密切的關系。2、功能維持身體平衡古小腦作用 正由于古小腦絨球小結葉的功能維持身體平衡,如絨球小結葉受損,動物的平衡就失調,表現為頭和軀干搖晃不止,步態(tài)蹣跚或站立不穩(wěn)。如實驗中將猴的絨球小結葉切除,發(fā)現其就失去平衡,不

57、能站立,常常躲在墻角里依靠墻壁而站立。但其肌肉協調仍很好,隨意運動仍很協調。如能很好地完成吃食動作。由此說明絨球小結葉有維持身體平衡的功能。絨球小結葉維持身體平衡與前庭器官、前庭核有密切的關系,所以也稱前庭小腦。調節(jié)肌緊張舊小腦作用(小腦前葉和后葉的中間帶構成)小腦對肌緊張的調節(jié)具有抑制和易化雙重作用,分別通過腦干網狀結構的抑制區(qū)和易化區(qū)而發(fā)揮作用。在進化過程中,小腦抑制肌緊張的作用逐漸減退,易化作用逐漸增強。所以,在高等動物的脊髓小腦受損后,表現為肌張力減退和四肢乏力。對此臨床檢查可作擺腿運動。協調隨意運動新小腦作用在小腦蚓部的兩側為小腦半球,它在發(fā)育階段上出現的最晚,稱為新小腦。(為高等哺乳類動物所特有)新小腦與大腦皮層之間交互機能聯系密切,(通過對大腦皮質下傳的信息和肌運動變化的上傳信息進行比較,以調整和糾正有關肌群的活動水平,使機體的隨意運動保持協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