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計量器具_第1頁
古代計量器具_第2頁
古代計量器具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古代計量器具1、商代骨尺中國古籍中有“布手知尺”的記載。今傳世的幾支商朝(公元前1600-前1046 年)古尺,其長度在16-17厘米之間,約略相當于中等身高者伸開拇指與食指之 間的距離。尺上劃分成10等分為“寸”。有的尺在寸格中更細分為10個等分即2、古代計時器-漏刻漏刻是古代重要的計時工具。漏,指漏壺;刻,指箭刻,即由漏壺水面的高 低,通過箭刻的標度來標示時間。 漏刻的歷史不僅古老,而且經(jīng)歷了漫長的發(fā)展 歷程,幾乎始于新石器后期一直應用至清代。 至今保存最早的漏刻,是西漢時制 造的。據(jù)史籍記載,漏刻的發(fā)展大致為,由單壺到多級壺,由沉箭法到浮箭法。 東漢時,張衡改單壺為雙壺,改沉箭為浮箭。為

2、了盡量保持漏壺水量基本不變, 水滴受水壺速度均勻,從而提高計時的準確性,后來經(jīng)過不斷改進,漏壺多至三 級、四級,以三級漏使用最為廣泛。中國的漏刻,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nèi),一直是世界上最精確的計時器。經(jīng)考 證大約在西漢中期,中國漏刻的計時精確度比 14世紀歐洲的機械鐘還高。東漢 以后,漏刻的日誤差大多在20秒以內(nèi)。歐洲直到18世紀機械鐘的精確度才開始 超過漏刻。圖1:西漢漏壺刻銘文千章銅漏一,重三十二斤”和平二年”(公元前27年) 四月造”圖2:元 延佑三年(1316)造四級式漏刻,由日壺、月壺、星壺和受水壺組成3、古代計時器-圭表圭(gu)表是中國最古老、結(jié)構最簡單的一種測量日影長度的儀器,由一

3、根直立在平地上的標竿(表)和一把正南北方向平放的尺(圭)兩部分相互垂直 組成。根據(jù)正午時測量表影的長度可以推定二十四節(jié)氣,從表影長短的周期性變化,可以確定一年的天數(shù)。古人很早就觀察到直立的標桿,影長不斷隨著太陽的位置不同而變化。 觀察 日影方位的變化,就可以逆推太陽的空間方位,從而得知相應的時刻。用桿影測 定中午的時刻其精度很高,是古代用來校準漏刻記時的主要方法。據(jù)記載,西漢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造銅表,表高八尺,圭長一丈三尺。 后世多稱八尺高表。元代郭守敬把表高增加到36尺,圭長也相應增加到128尺。 圭刻有尺度,用以測量影長,故亦稱量天尺。為了克服表高影虛的缺陷,表上還 加置了一個根據(jù)

4、針孔成像原理制成的影符。今放置在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的銅圭 表,經(jīng)考證為明代仿元郭守敬天文尺制成。圖1:現(xiàn)存南京紫金山天文臺銅圭表4、古代計時器-日晷中國古代測日影定時刻的儀器。由刻有時刻的晷(gu盤和一根垂直于盤面的晷針組成。當日照時,針影落在有刻度的盤面上,就可以從影的長度、方向 以及在圓盤不同位置測定真太陽時。中國日晷早期歷史尚不清楚。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先后在內(nèi)蒙古、洛陽等地發(fā)現(xiàn)了幾塊秦漢時代的石板。在正方形的 平面上刻有大小兩個同心圓,在大圓的1/3部分均勻地分布69根輻射狀分度線, 每份相當于圓周的1/100,與中國古代把一天分成100刻的時刻制度相對應。因 此有人認為它們是地平日晷,也有人認為是赤道日晷。但是目前對這些石刻板究 竟是不是秦漢時的日晷,也還存在不同的看法。今北京故宮博物院等處保存的一 些石質(zhì)赤道日晷,是清代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