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續(xù)書譜》原文譯文_第1頁
姜夔《續(xù)書譜》原文譯文_第2頁
姜夔《續(xù)書譜》原文譯文_第3頁
姜夔《續(xù)書譜》原文譯文_第4頁
全文預(yù)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原文】用墨 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潤以取妍,燥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不知也。筆欲鋒長勁而圓,長則含墨,可以運動,勁則有力,圓則妍美。予嘗評世有三物,用不同而理相似:良弓引之則緩來,舍之則急往,世俗謂之揭箭;好刀按之則曲,舍之則勁直如初,世俗謂之回性;筆鋒亦欲如此,若一引之后,已曲不復(fù)挺,又安能如人意耶!故長而不勁,不如弗長;勁而不圓,不如不勁,紙、筆、墨,皆書法之助也。 【譯文】凡寫真書,墨要干些,但不可太干;寫行、草書墨要半干半濕。墨濕所以求姿媚,墨干所以求險勁;墨過濃,筆鋒就凝滯,墨太干,筆鋒就枯燥,這些道理學(xué)者也不可不知。筆要鋒長,要勁而圓。鋒長則蓄

2、墨多,利于運轉(zhuǎn),勁則有力,圓則妍美。我曾說世上有三樣?xùn)|西,功用不同而道理相近:好的弓拉開時緩緩地過來,一放手就很快的彈了回去,世俗叫作“揭箭”。好的刀一按就彎曲,一放手又挺直如初,世俗叫作“回性”。筆鋒也要這樣。如彎曲后不能回復(fù)挺直,又怎能指揮如意呢?所以筆鋒雖長而不勁,不如不長;雖勁而不圓,不如不勁。要知紙、筆、墨三者都是寫字的主要助力啊。 【解讀】關(guān)于書法工具的選擇使用,歷來有兩種對立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書法學(xué)習(xí)不用特意選擇工具,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應(yīng)該精挑細選。實際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謂不擇紙筆并不等于使用劣質(zhì)材料。清代重臣、著名書家劉墉說得好:“所謂不擇紙筆者,不刻意求好

3、。古人紙筆之精,今人想不到也。”較早的關(guān)于書寫工具挑選的故事,發(fā)生在曹操與韋誕之間。據(jù)說魏武帝曹操在建成三都宮觀時,命令當時的著名書家韋誕題名。韋誕提出要選擇張芝筆、左伯紙以及自己監(jiān)制的韋誕墨,才能夠“逞徑丈之勢,方寸千言?!敝T如此類的故事在書法史上并不少見。在本段的論述中,姜夔也注意到了工具的重要性:“紙、筆、墨,皆書法之助也。” 在姜夔看來,好的毛筆有如良弓、好刀,三者“用不同而理相似”,筆鋒要“長、勁、圓”,正如弓之“揭箭”、刀之“回性”。所謂“揭箭”、“回性”,簡單地講就是彈性??梢?,姜夔時代所用的毛筆還是較為勁健的硬毫。 至于用墨之法,古人認為“墨分五色”,即“濃、淡、干、枯、濕”五

4、種墨色層次。姜夔此段論述涉及到濃、干、燥(枯)、濕(潤)四種用墨,他所謂楷書要干、行草要半干半濕的觀點無疑有著很強的可操作性。在用墨的過程中,濕筆水、墨量多,容易產(chǎn)生水墨淋漓的效果;枯筆是指毛筆中的濃墨失去大部分之后繼續(xù)書寫所產(chǎn)生的墨色效果;干筆,也稱渴筆,是毛筆中的淡墨失去大部分水分之后的書寫效果。由于水分的不同,會出現(xiàn)濃枯、干濕的對比,而這些對比又常常是書寫中情緒表現(xiàn)的最佳手段之一。這在明代以后的行草書中可以找到許多范例,王鐸行草書的墨色變化就是相當突出和精彩的。 墨色的表現(xiàn),在濃枯干濕之外,還有淡墨。關(guān)于濃墨與淡墨,清代王澍有這樣一段論述: 東坡用墨如糊,云“須湛湛如小兒目睛乃佳”。古人

5、作書,未有不濃用墨者。晨興即磨墨汁升許,以供一日之用。及其用也,則但取墨華,而棄其滓穢,故墨彩煥發(fā),氣韻深厚,至數(shù)百年尤黑如漆,而余香不散也。至董文敏以畫家用墨之法作書,于是始尚淡墨要其矜意之書,究亦未有不濃用墨者,觀者未之察耳。 從這里我們看出,蘇東坡與許多古人喜歡用濃墨,而明代董其昌已經(jīng)使用淡墨作書。但是,董其昌并非淡墨第一人??v使姜夔在這段論述中也沒有提到淡墨,也不能因此就說宋人還不能使用淡墨技法。如傳為顏真卿的湖州帖中淡墨的運用很多,很多字墨色極淡,水分較為充足。此作被認為是米芾的臨作,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到了清代,號稱“濃墨宰相、淡墨探花”的劉墉與王文治為善用濃淡法的代表。乾隆時期,劉墉

6、是著名的帖學(xué)家,從其現(xiàn)存墨跡來看,他喜歡使用重而黑的濃墨,甚至能使有的字跡看起來就是一個墨團。他的用墨法與蘇東坡近似,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作為探花的王文治由于喜用淡墨,正好與劉墉成為不可多得的一對書家。他們的成功之處在于不因濃淡墨色的使用而減弱用筆。可以說,無論什么樣的墨色,都不能離開筆法來看。如果離開用筆,墨色就可能成為毫無生氣的墨團,進而成為被人譏笑的“墨豬”了。 在這段論述中,姜夔還提到筆墨關(guān)系,所謂鋒長則含墨。今天看來,筆、紙、墨關(guān)系都很重要。由于筆、墨的相互影響,茅龍筆與豬鬃筆等硬毫容易產(chǎn)生枯筆,而羊毫為主的軟毫則易表現(xiàn)濕潤的效果;同理,由于紙、墨關(guān)系,以生宣為主的吸水性較強的紙張墨

7、色變化豐富,而以熟宣、半生熟宣為材料的作品墨色變化則相對較小。 最后,順手選錄金代著名詩人元遺山賦南中楊生玉泉墨詩作結(jié),并與讀者諸君共賞: 萬灶玄珠一唾輕,客卿新以玉泉名。 御團更覺香為累,冷劑休夸漆點成。 浣袖奏郎無藉在,畫眉張遇可憐生。 晴窗弄筆人今老,辜負松風入硯聲?!驹摹啃袝?嘗考魏、晉行書,自有一體,與草書不同。大率變真以便于揮運而已。草出于章,行出于真。雖曰行書,各有定體,縱復(fù)晉代諸賢,亦苦不相遠。蘭亭記及右軍諸帖第一,謝安石、大令諸帖次之,顏、柳、蘇、米亦后世可觀者。大要以筆老為貴,少有失誤,亦可輝映。所貴乎秾纖間出,血脈相連,筋骨老健,風神灑落,姿態(tài)備具,真有真之態(tài)度,行有行

8、之態(tài)度,草有草之態(tài)度,必須博習(xí),可以兼通。 【譯文】我嘗考查魏晉行書,自有一定體制,跟草書有所不同,大都是把真書變化來便利書寫而已。草書出于章草,行書出于真書,所以雖稱行書,各有定體,即使晉代諸家,也不遠離,像蘭亭敘和右軍各帖自是第一流作品。謝安、王獻之諸帖次之,顏、柳、蘇、米,在后世也是可觀的幾家。主要以筆調(diào)老練為貴,筆調(diào)老練,即使偶有一二敗筆,仍可輝映一時。所貴者,在乎肥瘦相間,血脈貫通,筋骨老健,風神瀟灑,姿態(tài)具備。真有真的姿態(tài),行有行的姿態(tài),草有草的姿態(tài),必須博習(xí)多方,是可以兼通的。 【解讀】有一種非常流行的觀點認為,行書是楷書的快寫,以致于有的書法家簡單地以火車為喻:楷書好比開慢車,

9、行書好比開直快,草書則是特快。細究起來,這種觀點并不十分準確。如果認為行書書寫速度比楷書快捷,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認為必須先練習(xí)楷書,然后把楷書筆畫快速連接起來,就成為行書了,則是很大的誤解。因為現(xiàn)在的考古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證明,行草書出現(xiàn)并不比楷書晚。我們可以反過來說楷書是行草書的規(guī)范化,而行草書自身的特點又不僅僅是楷書的快寫能夠概括完整的。不過,沒有看到簡牘草書的姜夔,卻仍然認為行書是“變真以便于揮運”。無疑,這種觀點有著其時代局限性。 在這段論述中,姜夔首先就行書與草書、楷書的區(qū)別、聯(lián)系進行討論。鄧散木先生就姜夔所謂“各有定體”加以注釋,認為:行書是一種介乎真草之間的書體,真書成分多的叫“行楷”

10、,草書成分多的叫“行草”。關(guān)于這一話題,歷代書法家多有探討。唐代張懷瓘有“不真不草,是謂行書”,明代陶宗儀書史會要則說:“蓋自隸法掃地,而真幾于拘,草幾于放,介于兩間者,行書有焉,不真不草是也。于是兼真則謂之真行,兼草則謂之行草。劉徳升即行書之祖也?!?明代項穆書法雅言與陶宗儀觀點較為接近:“不真不草,行書出焉,似真而兼乎草者,行真也;似草而兼乎真者,行草也?!笨梢哉f,無論行楷,還是行真、真行,實際都與行草或者草行一樣,是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書體。 姜夔認為,優(yōu)秀行書作品必須“筆調(diào)老練”,而要達到筆調(diào)老練,主要在于以下五點:肥瘦相間;血脈貫通;筋骨老??;風神瀟灑;姿態(tài)具備。 關(guān)于肥瘦相間,可以

11、參看其“用筆”一段論述,而其他幾項則不妨在諸家行書中仔細咀嚼體會。偏旁與字形的符號化、連筆和牽絲是行書的重要特征,是表現(xiàn)“血脈貫通”的重要手段。不少人練了很久的唐楷或者魏碑,然而一遇到寫行書則顯得捉襟見肘。其主要癥結(jié)在于往往用快寫楷書當作行書,歐陽詢、柳公權(quán)行書不如楷書,主要問題也就在這里。必須認識到,行書不是楷書點畫的直接拼連。相比而言,楷書點畫之間的聯(lián)系,主要依靠隱含的“意”的呼應(yīng),而行書在書寫中則往往把這種“意”的呼應(yīng)用連筆和牽絲強化表現(xiàn)為外在的“跡”的呼應(yīng)。在書法中,意的呼應(yīng)稱為意連,跡的呼應(yīng)稱為筆連。這種筆跡的呼應(yīng)有兩種方式,一為牽絲,一為連筆。連筆是指把首尾相鄰的筆畫連在一起,一筆

12、寫成。連筆省去了點畫間的起筆、收筆過程,加快了書寫速度,也使流動感增強。牽絲,是指一畫收筆時順勢帶出的一根細細的絲狀線條,這根線條有時與下一筆畫相連,有時與下一筆畫不相連。牽絲較細,與主筆和連筆都有所區(qū)別。筆畫之間用牽絲映帶,能顯示出輕松靈活的用筆與行云流水的意趣。至于“姿態(tài)具備”,關(guān)系到結(jié)體方法,也與用筆密切聯(lián)系。行書用筆非常強調(diào)端點。端點的強調(diào),既可以保證書寫中點畫的形態(tài),又可以避免把行書線條化。古人用筆中強調(diào)的“折筆、駐筆、頓筆”等等,關(guān)鍵還是一個端點的問題。端點的強調(diào)也就是明末清初倪后瞻所謂“要筆筆分得清,要筆筆合得渾”,“所以能輕能渾者,全在能留得筆住,其留筆只在轉(zhuǎn)換處見之?!?所謂“筋骨老健”,與用筆肥瘦很有關(guān)系;“風神瀟灑”則是整幅作品氣息與韻味。這兩點也可以在姜夔所推舉的書法家作品中得到印證。在姜夔看來,宋以前的行書書家代表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王羲之;謝安與王獻之;顏真卿、柳公權(quán)、蘇東坡、米芾。就今天所能見到的書法作品看來,這七人之中,謝安與柳公權(quán)行書還難以與其他五家相比:“二王”父子堪稱行書典范,而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蘇東坡黃州寒食詩又合稱“天下三大行書”,蘇軾、米芾行書又為北宋書家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