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詩歌教學互動效應的理念與實.doc_第1頁
追求詩歌教學互動效應的理念與實.doc_第2頁
追求詩歌教學互動效應的理念與實.doc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語文教學11追求詩歌教學互動效應的理念與實程載國【內(nèi)容摘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讀者與文本之間的互動已成為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學必然選擇,單調(diào)而沉悶的詩歌教學也應為之一變。本文對詩歌互動教學的論述分教學理念、實踐操作和教學案例三部分,期中實踐操作部分的論述將側重于各教學手段、教學用具間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娟P鍵詞】詩歌教學互動效應參與性詩歌教學可以很簡單,只要讓學生讀讀背背就行了;詩歌教學也可以很繁雜,從文學流派、詩歌情感到寫作手法要講的實在太多。我們到底該如何取舍呢?筆者想就此談點自己的粗淺見解。一、打破講讀二元壟斷,構建互動閱讀理念中國是詩歌的王國,我國幾千年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總會以不同的詩歌形式創(chuàng)造自己的輝煌。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后,詩歌的讀與寫都似乎慢慢演繹成了文學圈子之內(nèi)的自娛自樂,甚至于許多一線的中學語文老師都不清楚現(xiàn)在到底有哪些詩人在寫詩,有哪些刊物在發(fā)詩。然而“詩比別類文學較謹嚴,較純粹,較精微”,詩是提高學生“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xiàn)力”的重要文學體裁。這幾年中學語文課本(讀本)中詩歌的比例較前些年有所提高,高考中詩歌鑒賞題的分數(shù)也略有增加。我覺得這種變化不管是對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還是對于社會文化品味的提升,都是有益處的。詩歌教學,我們以前一直都認為是件簡單的事,似乎只有兩種方式可供選擇:一曰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一向為我們所推崇,即便是那些在最新理念指導下的公開課,老師也會變著各種花樣讓學生不停地讀,追求能當堂背誦;一曰講,能引經(jīng)據(jù)典搖頭晃腦唾沫橫飛地講詩總被認為是教師學識淵博功底深厚的象征。有許多人甚至建議恢復私塾式教學方法,讓學生把絕大多數(shù)時間用到對經(jīng)典篇目的誦讀上來。我們承認私塾教學的確培養(yǎng)了許多文學功底深厚的大師,但那種教學模式是以犧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代價的。當今的中學生只能將其四分之一乃至八分之一的時間用在語文學習上,如果我們不從教學模式上加以改革,不著眼于教學效率的提高,卻只一味盲目復古,只能導致食古不化全面退化。詩歌是綜匯各種藝術手法的文學樣式,它言簡意賅,形象生動;想象奇幻,意境深邃;音律優(yōu)美,辭格豐富;有的借景抒情,有的托物言志;有的濃墨重彩,有的淡筆白描;粗獷豪放可成一派,清麗婉約別是一家。十幾歲的學生在讀了百遍之后也未必能分析出其中的藝術手法。詩歌除其表面文字外,還融入了詩人的人生閱歷、心靈感悟、道德判斷、價值認同,我們無法指望學生用幾十年的光景來揣摩一首詩的內(nèi)涵。因此我認為,要讓學生從詩歌學習中吸收更多的文學素養(yǎng),必須打破讀與講二元教學的壟斷,讓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詩歌的讀解中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閱讀中的對話和交流,應指向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閱讀?!辈⑶摇拔膶W作品的閱讀鑒賞,往往帶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個人色彩。應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重視對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體感知與把握,注意作品內(nèi)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chuàng)意地建構文本意義?!苯處熤挥袕睦砟钌险J識到互動之于詩歌教學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利用詩歌這一文學體裁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理論界通常將互動教學定義為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信息的交互傳遞,筆者認為除這語文教學12三者之間的互動外,在詩歌教學中還要注意各種教學手段、教學用具之間的互動,本文對詩歌互動教學的論述也將側重于各教學手段、教學用具間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二、人人參與,環(huán)環(huán)互動1、以聽促讀,情文并重詩歌中有最凝練的語言,詩歌中有最豐富的情感,因此朗讀詩歌較之朗讀其他文體更為困難。對于一首詩歌,如果我們不能很好朗讀,就很難感悟出其中的所蘊含的情感。但如果一味只讓學生讀讀讀,而不肯在讀的形式上多翻花樣,不在讀的技巧上多加指導,則學生的朗讀水平只能一直維持原地踏步,甚至于出現(xiàn)高中生朗讀不如初中生,初中生不如小學生的怪狀。許多名師在教詩歌時都很重視朗讀方法的指導,特別是注意以聽促讀。杭州學軍中學童洪星老師在上致橡樹一詩時,剛一上課就讓一學生起來朗讀全詩,并要求其他同學指出他朗讀上的不足之處。而后大家仔細聽著名配音演員丁建華的配音朗讀,再讓全班同學模仿朗讀。韓軍老師在舟山南海實驗學校上大堰河我的母親一文時,教師范讀詩歌時讀的滿臉淚水,學生也聽得淚眼迷蒙,這樣的一遍聽讀不僅促進了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培養(yǎng)了學生的朗讀能力,還能激發(fā)學生對詩歌的熱愛。也有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教師先做錯誤范讀,而后讓學生點評教師的朗讀,再進行師生朗讀比賽,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朗讀比賽。在這一系列的賽讀活動中,教師看似輸給了學生,很沒面子,實際上則激發(fā)了學生讀詩的熱情,增進了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有時為了激活課堂教學氣氛,可以嘗試讓學生為詩歌挑選合適的朗讀伴奏音樂,這對于學生弄清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把握詩歌的內(nèi)涵有一定好處。再在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按節(jié)拍、有節(jié)奏地吟誦詩歌,體會詩歌的韻律美和情意美。以上幾種聽讀互動的教學形式,都更強調(diào)教師學生在聽讀過程中的參與度。與以往枯燥的一味死記硬背相比,這些聽讀互動的做法無疑更能激發(fā)學生對于詩歌的熱愛,也能讓學生真正融入詩歌當中,而不止是像泛泛而讀時那樣游離于詩歌之外。2、信息共享,觀點碰撞對于許多中國現(xiàn)代詩歌或外國詩歌,學生能否讀得懂也是一個問題。有些詩歌即便教師從頭講到尾,學生對于詩歌的理解也不見得會有多少提高。而教師之所以能自認為比學生理解得透徹一點,只不過是由于我們比學生占有更多的學習材料。這時,如果我們能設法讓學生占有與我們一樣多的學習資料,學生對于詩歌的理解肯定也會深入不少。在學生閱讀完各種資料之后,還要創(chuàng)設時機讓學生結合原文談自己對于詩歌的理解,讓他們對所閱讀的資料中的觀點加以整合,將別人的評論變成自己的理解。包建新老師在上琵琶行一課前,將自己搜集到的許多相關資料發(fā)到學生手上,讓學生結合這些學習資料自行研讀詩歌,到上課時我們發(fā)現(xiàn)他的學生對于詩歌的理解已經(jīng)達到了相當深的程度。穆旦的贊美對于高中生而言是一首較為艱深的詩作,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篇現(xiàn)代派作品,我在上該課時將學生帶進了電子閱覽室,告訴學生一些相關的網(wǎng)址,讓學生利用網(wǎng)絡學習該文,有的學生找到了該文的的錄音,美美地聽讀;有的學生找到了名師上該課的實錄,按照名師的設計思路來學習該文;也有的同學花大半節(jié)課時間來讀穆旦的傳記。離下課還有十幾分鐘時,我再讓學生交流他們網(wǎng)上學習的成果。在激烈的爭論中,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將所查到的資料內(nèi)化為自己對于詩歌的理解。讓學生通過網(wǎng)絡查找相關背景資料或是評論文章,肯定能有助于學生增進對作品的理解。但我們又不希望看到學生因為太多的定論占據(jù)他們的腦海,從而導致他們?nèi)狈ψ约簩τ谠姼璧莫毜礁形?。因此學生查找資料時,教師的指導尤為重要。教師要教會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將資料加以梳理,以強化自己對于詩歌的理解,而不只是人云亦云。3、讀評結合,深入理解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發(fā)展?!闭Z文課程標準要求高中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質(zhì)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學生學習詩歌其最終目的不止是為了增大記憶量,而是要達到語言訓練、思維訓練、寫作手法借鑒、思想感情熏陶、社會認識水平提高等多重功效。語文教學13因此對詩歌的評論鑒賞是學生學習詩歌不可回避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我們甚至可以只根據(jù)學生詩歌評論鑒賞水平的高低而不是詩歌背誦量的多少來確定學生的詩歌素養(yǎng)。當前詩歌教學的主要問題不是缺少詩歌鑒賞和評論,而是在鑒賞評論是只能聽到教師講授聲學生筆記聲,很少能聽到學生自己對詩歌的理解。難道對于詩歌除了專家和教師的真知灼見外,學生自身的理解就真的是一片空白嗎?不。只要我們方法得當,又肯給學生實踐的機會,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詩評家。筆者認為在詩歌教學的課堂之上,教師除了給學生提供必要的范例和鑒賞知識外,應把大量的時間交由學生去評論去鑒賞。任何一項能力都是在實踐中提高的,詩歌評論和鑒賞也是這樣。如果你擔心一個學生的瞎琢磨會偏離主題也可組成詩歌評論小組,并開展小組與小組間的競賽,最后再看哪個小組的鑒賞與專家的言論最接近,這樣我們就既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又給了學生以成功感和對于該詩的最權威的詮釋。除課堂內(nèi)以小組的形式組織集體評讀之外,還要積極倡導學生在課前預習時采用評點式的預習方法,注重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深入交流。也可借鑒文學沙龍的形式,讓班級里對詩歌感興趣的同學輪流主持評詩活動。4、讀寫互動,一石二鳥語文教學過程中的聽說讀寫總是結合在一起,難以分割的,詩歌教學也是這樣。在學生預習詩歌時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寫下自己對于詩歌的原初體驗,這份體驗也許很幼稚很膚淺甚至不合情理,但原初體驗又是極為珍貴的,因為它凝結著讀者的獨自思考。在課堂上,如果學生在讀詩評詩的過程中迸發(fā)出了智慧的火花,也不妨把它記下來,它比老師的板書更有價值。我們還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xù)就某一問題展開探究性學習,并記下自己的新發(fā)現(xiàn)。這樣日積月累,他們的鑒賞水平無形中也就提高了。對于詩歌教學而言,寫可以說是讀的深化過程;對于寫作而言,讀又為寫提供了很具體的材料、很好的切入點。詩歌教學中,也可以選擇難易適中的古詩,嘗試著讓學生將古詩譯為新詩,或把新詩改寫成現(xiàn)代散文。這樣做能高效地訓練學生對于不同文體語言的感悟能力,還能培養(yǎng)學生對于詩歌的興趣。有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試譯王之渙的出塞(原詩: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居然出現(xiàn)了這樣的上乘之作:遠望黃河,是條迤邐的綢帶,飄飛白云頂端,近看塞上,有座孤危的城堡,依傍萬仞高山,羌笛何必吹奏折楊柳歌,哀哀怨怨,凄凄慘慘,春風這和暖的使者,從來不愿吹到玉門邊關。不能不令人嘆服學生的語言功底,而這樣的語言功底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讀寫活動中練就的。在詩歌教學中,適時地進行詩歌續(xù)寫和仿寫訓練,不論是對于發(fā)展的學生想象力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詩歌語感,都是極為有益的。筆者在進行課外詩歌教學時,就多次進行這方面的嘗試。(具體見所附案例)德國教育學家斯普朗格認為:“教育決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個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苯逃淖罱K目的是把人的創(chuàng)造潛力激發(fā)出來,誘導出來。詩歌作為教育的手段之一,也應該體現(xiàn)這一點,即讓學生通過與作者的對話,去獲得對人生、人性、人情的深刻體驗與感悟,從而內(nèi)化為創(chuàng)造性思維,發(fā)展成自身的創(chuàng)造能力。而目前詩歌教學正在走向一種公式化、程序化,嚴重束縛了學生審美能力的發(fā)掘與提升,這也是教育改革的頑癥之一。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