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小學教師教材.doc_第1頁](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3/14/7c5c07b4-0540-4747-af6a-451e88967c31/7c5c07b4-0540-4747-af6a-451e88967c311.gif)
![2014中小學教師教材.doc_第2頁](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3/14/7c5c07b4-0540-4747-af6a-451e88967c31/7c5c07b4-0540-4747-af6a-451e88967c312.gif)
![2014中小學教師教材.doc_第3頁](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3/14/7c5c07b4-0540-4747-af6a-451e88967c31/7c5c07b4-0540-4747-af6a-451e88967c313.gif)
![2014中小學教師教材.doc_第4頁](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3/14/7c5c07b4-0540-4747-af6a-451e88967c31/7c5c07b4-0540-4747-af6a-451e88967c314.gif)
![2014中小學教師教材.doc_第5頁](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3/14/7c5c07b4-0540-4747-af6a-451e88967c31/7c5c07b4-0540-4747-af6a-451e88967c315.gif)
已閱讀5頁,還剩6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黑龍江省專業(yè)技術人員繼續(xù)教育知識更新培訓中小學教師(2010-2014)第五年專業(yè)科目學習教材黑龍江大學2014年3月4目 錄第一講 基礎教育視閾的教學研究新探索一、什么是教學研究二、教學研究的意義(一)改進教學實踐(二)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三、教學研究的一般方法(一)行動研究(二)校本研究(三)敘事研究(四)案例研究第二講 教師如何撰寫科研論文一、教育論文的類型與特點(一)研討型論文(二)經(jīng)驗型論文(三)述評型論文(四)報告型論文(五)敘事研究報告(六)學位論文二、教育論文的結構(一)論文題目(二)作者姓名、單位(三)摘要(四)關鍵詞(五)引論(六)本論(七)結論(八)引文與參考文獻三、教育論文的寫法(一)教育論文撰寫的一般步驟 (二)教育論文寫作的注意事項第三講 重構課程文化基礎教育課程文化建設新思路一、課程文化的內(nèi)涵(一)課程文化的概念(二)課程文化的結構(三)課程文化的特征二、傳統(tǒng)課程文化的解構(一)課程中的應試文化(二)課程中的控制文化(三)課程中文化主體性的缺失(四)課程文化內(nèi)容的一元化傾向三、新型課程文化的建構(一)新型課程文化的內(nèi)容(二)新型課程文化的特質(三)新型課程文化的建構原則(四)新型課程文化的建構路徑第四講 基礎教育教學評價新態(tài)勢一、我國基礎教育教學評價的發(fā)展歷程(一)經(jīng)驗型評價時期: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后期(二)評價的科學化和定量化時期: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后期(三)評價理念的全面更新時期: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二、我國基礎教育教學評價的新拓展(一)評價思想取向:從實用工具到價值判斷(二)評價主客體關系:從相互對立到合作融合(三)評價功能:從關注選拔到關注發(fā)展(四)評價標準:從單一、統(tǒng)一到多元、豐富(五)評價方法論:從“實證量化”到“闡釋質化”(六)評價模式:從評議描述到互動建構三、國外基礎教育教學評價新策略(一)英國教學評價新體系:宗旨、理念與標準(二)美國教學評價透視:標準、方法與實施保障四、我國基礎教育教學評價新態(tài)勢:走向理解(一)重視評價標準的生成性(二)強調對教學過程的評價(三)注重多樣化的結果信息(四)在理解中開展教學評價第五講 中小學生心理及行為問題一、學習障礙(一)學習障礙的表現(xiàn)特征(二)學習障礙兒童的教育對策二、學習倦?。ㄒ唬W習倦怠的影響因素(二)學習倦怠的預防對策三、考試焦慮(一)考試焦慮的影響因素 (二)考試焦慮的治療系統(tǒng)脫敏療法第六講 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行為新規(guī)范一、法律中的教師職業(yè)道德行為規(guī)范(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的相關規(guī)定(二)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相關規(guī)定二、中小學教師專業(yè)標準(試行)的相關規(guī)定三、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的演進四、實現(xiàn)中國夢對中小學教師的新要求五、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yè)道德行為處理辦法內(nèi)容解析(一)行為類型(二)處分類型(三)處分權限(四)程序合法支持申訴(五)領導責任第一講 基礎教育視閾的教學研究新探索 【教學目的】 通過本講的學習使學員了解什么是教學研究、進行教學研究的重要意義以及進行教學研究的具體方法;通過本講主要內(nèi)容的學習,促進學員在基礎教育新課程的改革與建設中提升自身的職業(yè)能力與專業(yè)素養(yǎng),為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學工作提供助力。 【教學內(nèi)容】 本講主要介紹有教學研究的概念;進行教學研究的意義以及教學研究的具體方法。在教學論的理論發(fā)展過程中,對教師教學研究的探討確切地說是近年來一個逐漸成為熱點的問題。新世紀的基礎教育改革更加強調改革由下而上的發(fā)生,希望校長、教師、甚至學生、家長都要參與改革的過程,大家一起協(xié)商,共同討論;發(fā)現(xiàn)問題,一起解決,對教學研究的強調也正是因應了現(xiàn)時代的教育改革要求。一、什么是教學研究什么是教學研究?這里分析學界一些有代表性的觀點。王嘉毅認為教學研究在本質上是一種認識活動、價值活動和藝術活動,并概括出教學研究的四個特征:1.師生之間的交互作用貫穿于教學研究的各個方面;2.側重于微觀的、心理層面的研究;3.多因素相互交織;4.結果的概括性較低。裴新寧認為教學研究是“以教學問題為對象,以科學方法為依托,以探索教學規(guī)律為目的的創(chuàng)造性認識活動”,相對強調了教學研究對“規(guī)律”的探索,強調教學研究的認識功能。李定仁認為,教學研究就是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識地對教學領域中的現(xiàn)象進行研究,以探索和認識教學規(guī)律,提高教學質量。裴娣娜認為教學研究就是運用一定的理論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識地對實際教學中的問題進行研究的過程。教學研究具有復雜性、創(chuàng)造性、科學性和探索性的特點,它對改進和完善教學實踐,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應該說,學界對于教學研究的理解其關注的焦點基本在于提高教學質量上面。 教學研究EB/OL.百度百科.二、教學研究的意義 (一)改進教學實踐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教學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風向標和試金石。從20世紀80年代以后,我們的教學已經(jīng)開始逐步轉向素質教育,并且出現(xiàn)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但從整體上看,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我們的教學方式單一、學生被動學習、個性受到壓抑等頑疾均未能從根本上得到改變。教學實踐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普遍存在。因此,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和認識我們的教學,轉變我們的觀念,在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中,不僅要注重教學的結果,而且要注重教學過程;不僅要強調教學方法的有效性,而且要強調教學方法的倫理性;不僅要關注學科,而且要關注人;不僅要衡量學生的終結性結果,而且要衡量終結性結果的合理性。唯有如此,才能改進和完善我們的教學,展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教學,從而使我們的課堂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學生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給學生以主動探索、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關注學生的生存方式,構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關注學生的心理世界,創(chuàng)設對學生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或問題情境;關注學生獨有的文化,增加師生之間以及生生之間多維有效的互動;關注學生的生活狀態(tài),打破單一的集體教學組織形式。 裴娣娜.教學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340-341.教學研究是有目的、有計劃、主動探索教學實踐過程的規(guī)律、原則、方法以及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的科研活動。教研論文能在相當?shù)某潭壬戏从吵鼋處煹穆殬I(yè)取向、教育觀、知識觀、學生觀等重要問題,教研論文也能反映出教師的教學能力以及表達水平。通過教學研究,可以架起教育教學理論與教育教學行為之間相互轉化的橋梁。 教學研究的意義和作用EB/OL.百度文庫.(二)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基礎教育改革是常議常新的話題,空有行政指令性推動機制,缺少理論到實踐的轉換機制,會使改革陷入困境。改革有其理想,更要有其手段。改革需要國家層面、地方層面、學校層面在改革理念及具體行動上的默契合作。改革強調權力的下放,積極開展自下而上的改革實踐,國家授權給地方,地方授權給學校,學校授權給教師,這需要教師很強的專業(yè)能力。真實的教學不是線性的而是非線性的,不是靜態(tài)的而是動態(tài)的,不是預設的而是生成的,不是必在的而是偶在的。所以,教師面對真實的教學,要想避免單調和重復,要想過一種有意義的教學生活,除了智慧還是智慧,教學研究是教師獲得教學智慧、形成教學理論、提升教學境界、實現(xiàn)教學意義的重要保證。教師對教學研究存在著一些消極認識,例如:一是無需論。認為教學研究都是理論工作者的事情。二是無用論。認為理論是好的,但它對教師的實踐卻起不到指導的作用,因而是無用的。三是無暇論。認為科研需要大量的時間,教師除了教學,還要從事大量的無間隙的事務性的工作,根本沒有時間搞科研。四是無能論。認為進行教學研究需要專門的方法技能,而教師對這方面全然是一個門外漢,不是不想為,而是不能為。 裴娣娜.教學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342.通過教學研究可以突進先進教學理念的傳播,促進提煉先進的教學經(jīng)驗,促進教師改進教學,促使教師的角色由傳授型向研究型轉變,使教師在教學研究的過程中認識自身價值、體現(xiàn)自身價值、體驗教學工作的收獲和樂趣。如果一個教師不重視研究,或許他可以成為一個經(jīng)驗型的教師,但一定難以成為學者型、專家型的教師。應該說,教學研究理應成為現(xiàn)代教師的一項基本能力,教學研究是影響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的因素。 教學研究的意義和作用EB/OL.百度文庫.三、教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這里介紹教學研究幾種常用的方法。 (一)行動研究20世紀50年代,行動研究思想被引入教育領域,教育行動研究在美國曾風靡一時,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美國漸漸衰落,但其間在英國迅猛發(fā)展,掀起了“教師即研究者”運動,70年代后行動研究在許多國家興起。行動研究既是一種研究思想,又是一種研究方法。行動研究的目的是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研究的主體是教師; 在真實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進行研究;注重反思,強調自我批判;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進行研究;在研究中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邊行動邊研究邊修改,邊產(chǎn)生研究結論邊應用,使研究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動態(tài)生成性。行動研究法一般遵循以下六個步驟:1. 提出問題:對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進行預診,提出研究的初步構想。2. 分析問題:對診斷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初步探討,確定所要研究的問題的范圍,制定計劃。要求研究小組成員有資料(與所要研究的問題相關的文字、數(shù)據(jù)、圖片、音像等資料,以用于對問題的分析)。3. 擬定整體計劃:計劃包括研究目標、研究成員任務分工、研究假設、資料搜集的方法等。4. 制定具體計劃:根據(jù)總計劃再制定具體措施,通過有計劃的干預活動,解決實際問題, 改變現(xiàn)狀。5. 行動實施:在基本設想,總體計劃和具體計劃的指導下,落實具體計劃。其中包括,對參與研究的人員進行培訓,使他們掌握基本研究技術;按計劃采取干預行動;應用有關的方法,如觀察法、問卷調查、個案研究、測試等,深入現(xiàn)場、收集資料,對行動后的結果進行評價。通過結果反饋來驗證設想和計劃是否可行有效,是否需要進一步地修改、調整。在修改的基礎之上再進行第二步的具體計劃和行動??傊?,行動研究是不斷擴展的螺旋式結構,核心在于對實際問題的解決。6. 提出報告:在全部研究完成之后,對整個研究工作做出總結。應以客觀、求實、嚴謹?shù)膽B(tài)度,對研究所獲得的數(shù)據(jù)、資料進行系統(tǒng)的科學的處理,得出研究結論,并對研究結果作出評價。 行動研究的六個基本步驟EB/OL.和龍教育信息網(wǎng).http:/www.hledu.cc/jyxh/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45.(二)校本研究校本研究是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而出現(xiàn)的一種研究方法,就是將教學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學校,以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教師為研究主體,理論和專業(yè)人員共同參與的研究方法。它強調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既注重解決實踐問題,又注重經(jīng)驗的總結、理論的提升、規(guī)律的探索和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是保證新課程實驗向縱深發(fā)展的新的推進策略。校本研究的基本特征是以校為本,強調圍繞學校自身遇到的問題開展研究。學校是教學研究的基地,教師是教學研究的主體,促進師生共同發(fā)展是教學研究的直接目的。在校本研究中,教師個人、教師集體、專業(yè)研究人員是三個核心要素,他們構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體關系。教師個人的自我反思、教師集體的同伴互助、專業(yè)研究人員的專業(yè)引領是開展校本研究和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三種基本力量,缺一不可。校本教研的具體流程我們不妨總結為以下幾種:流程一、教師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問題-教師反思-搜集資料-解決問題-發(fā)現(xiàn)新問題-反思。在這一流程中,首先是教師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發(fā)現(xiàn)相關問題,這一問題促使教師進行反思,在此基礎上,教師個人針對該問題搜集相關資料,通過搜集資料和反思解決原有問題,并在新的教學中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同時引起教師的新的反思,如此反復,以致無窮。流程二、教師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問題-教師反思-搜集資料-不能解決-教研共同體研討-解決問題。這一流程是在上一流程進行過程中,當教師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通過自我反思和搜集資料不能解決時,則通過教師共同體共同研討,以致解決問題。由此,教師再在教學實際中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同時引起教師的新的反思,如此反復,以致無窮。如果問題不能得到解決則進入流程三。 流程三、教師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問題-教師反思-搜集材料-不能解決-教研共同體研討-不能解決-教育專家研討-提出共識性方案-教師實施驗證-修訂方案-解決問題。流程三則是在通過一、二流程都不能解決所發(fā)現(xiàn)問題時,把所發(fā)現(xiàn)的問題轉入教育專家研討這一程序,教育專家通過共同探討提出共識性的方案,然后把這一方案交給教師進行實施驗證,一直到問題解決。從以上流程我們不難看出,在校本教研中,只有教師才是校本教研的主體,其他人員只能起輔助作用,是作為課程具體實施者、開發(fā)者的教師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發(fā)現(xiàn)了問題,而后引發(fā)出了研究課題,即而展開了一系列地研究活動。 校本教學研究的過程是什么EB/OL.教育部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網(wǎng)./information/center/StudyGuide/zhuanti/jyyj/lljs/311210121601.html.(三)敘事研究敘事研究又稱“故事研究”,是一種研究人類體驗世界的方式。敘事研究被作為教師的研究方法運用于教育領域,是20世紀80年代的事情,是由加拿大的課程學者F.邁克爾.康納利(F.M.Connely)和D.瓊.克蘭迪寧(D.J.Clandinin)倡導的。他們認為,教師從事實踐性研究最好的方法是說出和不斷地說出一個個“真實的故事”。目前,這種研究方法被逐漸運用于教師教育教學經(jīng)驗研究中。這樣的敘事研究,是教師了解教育教學和向別人講述其所了解的教育教學的重要的途徑之一。它比較容易被一線教師和研究者所掌握和使用,不像量化研究那樣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專業(yè)知識技能。敘事研究的基本特點是研究者以敘事、講故事的方式表達對教育的理解和解釋。它不直接定義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規(guī)定教育應該怎么做,它只是給讀者一個或多個教育故事,讓讀者從故事中體驗教育是什么或應該怎么做。教育敘事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教師自身同時充當敘說者和記述者,而當敘述的內(nèi)容屬于自己的教育實踐或解決某些教育問題的過程時,教師的敘事研究就成為“教師敘事的行動研究”。這種方式主要由教師自己實施,也可以在教育研究者指導下進行。它追求以敘事的方式反思并改進教師的日常生活。另一種是教師只是敘說者,由教育研究者記述。這種方式主要是教育研究者以教師為觀察和訪談的對象,包括以教師的“想法”(內(nèi)隱的和外顯的)或所提供的文本(如工作日志)等為“解釋”的對象。上述兩種研究方式以不同的形式表達教育敘事的意義和價值。教師本人通過敘述自己的教育生活史,形成教育的自我認識,達到一種自我建構的狀態(tài)。教育研究者則更關注教師敘述的教育事件之間的關聯(lián),盡量使他們所敘述的教育現(xiàn)象呈現(xiàn)出某種理論框架或意義,促進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之間的互動。下面分析教育敘事研究的過程。敘事研究首先要有“事”可“敘”,這就需要選擇、觀察、收集、整理故事;敘事研究還要對“事”進行“研究”,這就需要理論的準備和理性的視角;敘事研究還要對研究成果進行撰寫,這就需要具備流暢洗練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簡潔明快的文字寫作能力。唯此,研究的結果才具有其獨特的價值。如果用一條研究路徑來表現(xiàn)其過程的話,教師的敘事研究包含了這樣的流程:確定研究問題選擇研究對象進入研究現(xiàn)場進行觀察訪談整理分析資料撰寫研究報告。 1.確定研究問題確定研究問題是進行研究的前提。教師的敘事研究雖然已明確了總的框架是教師研究,但是,教師研究的范圍仍然很廣泛,教育觀念、教育機智、素質結構、日常生活、體態(tài)行為、課堂教學等都可能成為研究的問題。教師的敘事研究更注重以“小敘事”來繁榮“大生活”,更關注微觀層面細小的普通的教育事件,更強調對教育中特殊現(xiàn)象的描述和體察。教師敘事研究的問題應是有意義的問題。所謂有意義的問題起碼有兩重含義,一是研究者對該問題確實不了解,希望通過此項研究獲得一個答案;二是該問題所涉及的地點、時間、人物和事件在現(xiàn)實生活中確實存在,對被研究者來說具有實際意義,是他們真正關心的問題。只有當研究者確定了問題后,教師敘事研究才有了適當?shù)倪吔?,研究也才有了寬窄的界限?. 選擇研究對象選擇研究對象是研究得以進行的保證。由于這樣的研究充滿著對教師的關懷、對教師過去及現(xiàn)在的生活故事的關注,對教師課堂教學與教育實踐的感受,因而它需要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互動與合作;首先,研究者要有敏感的心靈,能夠細致入微地把握研究環(huán)境和研究對象,真正理解研究對象,才能贏得研究對象的信任和合作;同時,研究者對研究本身要有足夠的熱情,真正成為“熱情學術”的探究者;再者,研究者的研究活動要得到被研究者的認同、理解與合作,雙方應有從研究中共同進步的要求。沒有這樣的前提,敘事就無法獲得真實的第一手資料,研究也就無法順利進行。選擇研究對象是抽樣的需要,樣本的選擇不僅與要研究的典型問題相關,也與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關系相關。年齡、空間、性別、個性、地位等等都對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關系有一定的影響。因此,選擇好的合作伙伴,真正實現(xiàn)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互動是教師敘事研究的重要一步。3. 進入研究現(xiàn)場研究現(xiàn)場是研究者觀察、了解研究對象的真實環(huán)境。由于教師的工作、生活環(huán)境主要是在校園、在學生中,因此,進入研究現(xiàn)場就意味著走進教師活動的時空,與教師一道同呼吸、共生活。沒有這樣的現(xiàn)場研究,就難以獲得“原汁原味”的現(xiàn)場資料,就無法把握教師的行為、觀念所賴以產(chǎn)生的深層原因;沒有對教師生活的現(xiàn)場觀察,就無法理解教師做法的背景。因此,研究現(xiàn)場是教師敘事研究獲取真實資料的真接來源。進入研究現(xiàn)場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在自然狀態(tài)下輕松地融入,也可以創(chuàng)設特殊的情境快速地融入;可以直接通過他人的介紹而走進現(xiàn)場,也可以間接地在觀察中逐漸走進現(xiàn)場但是無論什么方式都必須征得研究對象的同意,得到研究對象的許可,這不僅是研究倫理的要求,也是敘事研究需要研究對象多方面合作的要求。4.進行觀察訪談觀察訪談是在研究現(xiàn)場收集資料的過程,是清理研究者的紛繁思路、使研究更加清晰明確的過程,也是促使研究逐步走向深入的過程。對于教師的敘事研究來說,觀察是在自然狀態(tài)下進行的,在課堂、操場上進行的自然觀察為研究者提供了來自視、聽、嗅、觸、味等的五宮感覺或眼、耳、身等多種渠道獲得的經(jīng)驗。它是形象的、生動的、活潑的,它為教師的敘事研究帶來了真實感、情境感、現(xiàn)場感,敘事研究也因此具有了不竭的源泉;訪談則是研究者與研究對象進行的有目的的談話,雙方在教室、走廊、辦公室、小樹林圍繞著專門問題進行的訪談,又使研究者在觀察中獲得的外部感受得以深化,使外顯的行為得到意義解釋,使研究由表及里、由外至內(nèi),從而將敘事研究推向更深處。觀察訪談是圍繞著研究問題而進行的。觀察力求客觀,盡量懸置研究者先前已有的主觀偏見,避免“先見”或“前設”對研究的干擾;訪談力求開放,使訪談者在研究者設計的系列開放性問題中輕松思考并回答問題。觀察訪談主要是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因而研究者一方面要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能夠捕捉有意義的事件作為所敘之事;另一方面要具有親和力,能較快地為研究對象所接受,使訪談順利進行。這顯然與研究者個人的性格、氣質、能力密切相關。5. 整理分析資料“資料有它自己的生命,具有當我們與它呆在一起到一定的時間,與它有足夠的互動以后,它才會相信我們,才會向我們展現(xiàn)自己的真實面貌。教師的敘事研究離不開對所收集事件的整理分析,而整理分析資料就是與這些事件的生命進行對話的過程:每一次清理資料、閱讀資料的過程,都是研究者與這些事件的遭遇,都會令研究者產(chǎn)生對事件的新感受和新體悟,進而產(chǎn)生新的意義解釋。所以,資料的整理與分析是敘事研究極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整理分析資料特別要注意避免研究者原有偏見的影響。研究者要尊重事實,尊重研究對象的聲音,要讓資料自己說話。當然,每個研究者都會擁有自己的價值判斷體系,都會有自己對事件的看法,但是,敘事研究強調的是對事件本身的分析,是基于資料事實進行的符合材料實際的分析。切不可脫離資料另起爐灶,或是撇開事實主觀臆測,否則,研究就偏離了敘事研究規(guī)范的要求。6. 在整理分析資料的過程中,研究者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從所收集的大量資料中尋找出“本土概念”,“即那些能夠表達被研究者自己觀點和情感感受的語言,將這些概念作為登錄的符號,本士概念應該是被研究者經(jīng)常使用的、用來表達他們自己看世界的方式的概念”。唯此,研究才具有了獨特的“個性”的特征,研究報告才具有了個性色彩。這是扎根理論的要求:概念必須來源于原始資料,扎根于其中。在此基礎上才能建構起敘事的基石。 撰寫研究報告研究報告的撰寫是在前面大量工作的基礎上進行的總結性歸納。它既包含研究者對所觀察到的“事”的故事性描述,也包含研究者對“事”的論述性分析,兩者并行不悖,相映相成,構成了研究報告中細膩的情感氛圍和濃郁的敘事風格。教師敘事研究所分析的根基便來源于事件,論述過程也是對事件的論述。敘事研究強調細致的描述和深刻的分析,寫作采取人類學的深描,工筆畫般的繁復翔實的敘事方式,力圖在具體的偶然的多變的現(xiàn)場中去透析種種關系,去解釋滑翔在事實表面的實證研究所看到的“想象的事實”、“數(shù)字臆造的事實”、“你所期望的事實”之后的“社會隱蔽”。這使教師生活故事得以更豐富地呈現(xiàn),也因此而具有教育研究中不可替代的意義。敘事研究報告既要詳盡描述,又要整體分析,特別要創(chuàng)設出一種“現(xiàn)場感”,把教師的生活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從而使教師的生活故事煥發(fā)出理性的光輝、智慧的魅力,使教師的生活情界走向人文的殿堂、靈魂的升華。 教育敘事研究EB/OL宜興教育信息網(wǎng)./show.aspx?id=39543&cid=313.(四)案例研究案例研究在19世紀70年代最早被運用于哈佛大學法學院,后來依次被運用于哈佛大學醫(yī)學院、商學院和教育學院。20世紀初以來,案例研究思想使西方的教師教育獲益匪淺,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案例研究再度進入興盛時期??缛胄率兰o以后,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案例的價值已經(jīng)愈來愈為我們所認識。國內(nèi)學者鄭金洲博士關于案例的描述如下:第一,所有的案例都是事件,但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為案例。成為案例的事件具備三個條件:首先,這個事件必須是真實的,是在現(xiàn)實生活或者說是在自然情境中真實發(fā)生的,決不能為了所謂的研究而胡編亂造、無中生有。其次,這個事件必須包含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最好還包含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第三個基本條件就是這個事件應該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可以給人帶來許多思考,思考一下如果自己遇到同樣或類似的事件將會如何應對。這才是案例的價值所在,也是開展案例研究的一個很重要的目的。第二,所有的案例都是故事,但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成為案例。作為案例的故事應具備至少四個條件:首先,要強調故事的真實性,這個故事必須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其次,要交代清楚故事發(fā)生的背景,也就是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以及在什么人身上發(fā)生的,以便于讓讀者能夠明白是在一個什么樣的特定理論和實踐背景下講述故事、討論問題的。再次,要有鮮明的主題。主題鮮明,這是對任何文章的要求,案例作為一種特殊的文章形式,也應該符合這一要求。最后,要有完整的情節(jié)。也就是要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jié),片斷的、支離破碎的、無法給人以整體感的所謂故事,是不能作為一個案例的。第三,所有的案例都是對事件的描述,但并不是所有對事件的描述都可以成為案例。要把一個事件寫成一個案例,除了要符合上述條件外,在寫作方法上主要以描述為主。一定要揭示出矛盾的沖突;要揭示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要有生動具體的情境描述。 案例書寫的格式:1.事實描述+點評。這類案例的書寫分為二至三部分。第一部分為精彩片段的描述,其描述性語言應該是實錄性質的,不帶任何個人感情色彩。第二、三部分為分析和思考,這部分內(nèi)容才是理性的思考點評過程,應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 2.問題+描述+點評。這類案例的書寫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可以提出建議思考的問題,供讀者在學習時定向思考。第二部分是案例實錄,第三部分是作者的觀點。與第一種格式相比,多了“建議思考的問題”這一部分,其他內(nèi)容都差不多。 3.全程描述+反思。這類案例的書寫分多部分,描述的是整個活動的全過程。包括準備、設計、活動、反思等。它是目前教育界比較提倡的新穎的教學設計模式。所謂全程描述,就課堂教學來說,應該包括教材分析、學生分析、設計理念(即指導思想)、教學目標等前期準備過程的描述,以及教學流程或教學過程等教學活動的進行過程的實錄性描述。這種描述可以是原汁原味的客觀性的,也可以在每一步驟后用括號或小號的字作一簡要說明。 所謂反思,就是對過程中的某一方面提出自己的觀點、問題或者是困惑,也可以對活動的全過程進行深刻的反思。 4.教學日記。用日記的形式來記錄教學過程,對教學過程進行深刻反思,這也可以作為案例的書寫格式。不少教學專家都提倡教師要寫教學日記,認為教學日記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升教師的教學理念。但以日記方式來描述案例,仍要注意事實描述與分析點評兩項內(nèi)容都不可廢棄。否則,就不是好的案例了。 案例研究法EB/OL.范文先生網(wǎng)./jy/HTML/jy_20090715230124_183982.html.教學研究是動態(tài)的、變化的、情境的,所以教學研究也要隨時做相應的變化和調整,這種變化,教師的教學研究要做到隨時地相應的變化和調整,這種變化和調整很大程度上就是方法的調整,如何將教學研究的不同方法進行組合運用、合理掌控是關鍵。 裴娣娜.教學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349-360 本講主要參考文獻:1.裴娣娜.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2.裴娣娜、李長吉.教學論思辯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3.鐘啟泉.教學研究的轉型及其課題J.教育研究,2008(1)4.劉茜.當代教學研究的發(fā)展趨勢EB/OL./Education/080606/11093529.html5. 案例研究法EB/OL.范文先生網(wǎng)./jy/HTML/jy_20090715230124_183982.html6. 教育敘事研究EB/OL.宜興教育信息網(wǎng)./show.aspx?id=39543&cid=3137. 校本教學研究的過程是什么EB/OL.教育部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網(wǎng)./information/center/StudyGuide/zhuanti/jyyj/lljs/311210121601.html8. 行動研究的六個基本步驟EB/OL.和龍教育信息網(wǎng).http:/www.hledu.cc/jyxh/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45第二講 教師如何撰寫科研論文 【教學目的】 撰寫教學科研論文是教師在日常教學生活的反思的基礎上的一項工作,對于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教學科研論文的價值在于反思教學實踐、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通過本講的學習使學員了解什么是教育論文、類型與特點、教育論文的結構、撰寫好教育論文的技巧以及注意事項。 【教學內(nèi)容】 本講主要介紹教學論文的類型、特點、結構、撰寫技巧以及注意事項。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梢?,教師的教育研究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不斷提升教師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減少教師的職業(yè)倦怠感,增強教師的職業(yè)幸福感、成就感、價值感。教育論文是教師教育教學研究的成果轉化,能體現(xiàn)教師的教育教學改革,體現(xiàn)教師的專業(yè)成長。但現(xiàn)實中,很多深處一線的教師,有許多教育思考,卻不知如何書寫成文,更不知如何發(fā)表出去。為此,本次繼續(xù)教育培訓,我們編寫了教師如何撰寫科研論文的部分,旨在提升廣大教師寫作論文的能力。本專題以解決廣大教師撰寫教育論文的困惑為著眼點,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對教育論文的寫作進行詳細的闡述和介紹,對廣大教師寫好教育論文具有一定的指導性和實用性。首先強調的是,撰寫教育論文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總結、不斷提升的過程,也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的不斷的、反復的結合、提升的過程。許多有價值的、發(fā)表在高水平雜志上的一線教師的論文,以及許多優(yōu)秀的教學名師,不是寫出來的,是做出來的。因此,一線教師的教育論文不是從寫開始的,而是從做開始的,用寫來指導做,用做來充實寫。參加我們繼續(xù)教育學習的教師,都有很豐富的教育教學、班級管理等實踐工作,但缺乏的是寫的過程。在此,我為大家先粗略的介紹幾點:一、教育論文的類型與特點教育科學研究的對象具有復雜性的特點。教育科學研究對象的復雜決定了教育研究方法的多樣性,以及教育研究成果表達形式的多樣性。在日常的教育教學生活以及教育科學研究的過程中,教育研究成果的表達逐漸被定型,類型有:研討型論文、述評性論文、報告型論文、學位論文以及敘事研究報告。(一)研討型論文針對教育實踐以及教育實踐與教育理論相結合過程中的問題或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分析,提出作者的間接和解決問題的論文。研討型論文的關鍵是“立論”。撰寫研討型論文需要遵循的步驟是:第一,從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出發(fā)。第二,以確鑿可靠的材料為論據(jù)。第三,論證過程要以事論理。第四,結論要符合教育教學的客觀實際情況,并能解決實際問題。農(nóng)村小學作文教學現(xiàn)狀審視與對策中,作者首先指出并分析了當前農(nóng)村小學作文缺乏“農(nóng)”味兒,個性不強,起步較晚,數(shù)量不足,訓練無序,方法不當,惡性循環(huán)、質量不高等。接著在對策中提出了改善農(nóng)村小學作文教學的辦法是要實現(xiàn)三個轉變,并提出了對策?!澳秸n”對基礎教育意味著什么以及“放養(yǎng)”學生:險招還是妙招“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孩子”等文章,都在討論問題。基本上都是陳述現(xiàn)象、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模式,是否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確立既符合教育規(guī)律、又適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立場。如果再能契合家長的成才觀,則更好。(二)經(jīng)驗型論文經(jīng)驗型論文是中小學教師最常見的論文類型。經(jīng)驗型的論文是教師將自己的教育教學的實際經(jīng)驗、體會,進行分析與提煉,把自身的經(jīng)驗認識提升為理論。撰寫經(jīng)驗型論文需要遵循的步驟是:第一,要注重經(jīng)驗的普適性。第二,要注重經(jīng)驗的獨創(chuàng)性。第三,要注重經(jīng)驗的理論性。撰寫經(jīng)驗型論文,要把自己在經(jīng)過認真實踐、探索、實驗中得出的成績、效果、體會和認識,在總結經(jīng)驗、選擇經(jīng)驗、分析經(jīng)驗、論證經(jīng)驗的基礎上,把收獲最大的一點、體會最深刻的一點,做法中最有成效的一點,抓住其本質進行思考和發(fā)掘,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形成論點,并在論證后,是原有的“經(jīng)驗”轉化為具有總結性、獨創(chuàng)性、理論性的論文。解開兒童快樂高校學習的秘密中,文章總結了作為情境教育的探索者、創(chuàng)立者李吉林老師35年如一日的改革創(chuàng)新,不斷豐富和完善情境教育的實踐策略與理論體系。35年的情境教育可以概括為“一個主旋律、三部曲、八個臺階”:其中三部曲是指從情境教學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過程;一個主旋律是“兒童快樂、高效學習、全面發(fā)展”。35年,情境教育邁上了八個臺階:第一階,讓兒童學習與真實世界相通;第二階,美的學習情境給兒童帶來愉悅;第三階,發(fā)現(xiàn)兒童情境學習的核心秘密;第四階,“五要素”體現(xiàn)兒童情境學習的普適性。(以培養(yǎng)興趣為前提,誘發(fā)主動性;以指導觀察為基礎,強化感受性;以發(fā)展思維為核心,著眼創(chuàng)造性;以激發(fā)情感為動因,滲透教育性;以訓練語言為手段,貫穿實踐性)第五階,多角度構建最佳組合的兒童學習環(huán)境;第六階,情境課程的四大領域開發(fā)。第七階,歸納情境課堂操作“五要義”(以美為境界,以思維為核心,以情味為紐帶,以兒童活動為途徑,以周圍世界為源泉);第八階,從學習科學、腦科學中找到理論依據(jù)和應對策略。在學習中,李吉林老師的團隊找到了兒童情境學習的具體策略:策略一是基于學習知識的復雜性利用藝術之美,經(jīng)驗之可貴,在情境中整合知識;策略二是基于學習過程的不確定性駕馭情感生成的驅動之力,推進學習過程;策略三是基于學習系統(tǒng)的開放性讓兒童在活動中,在踐行中建構知識;策略四是基于開發(fā)潛能的不易性不失時機地發(fā)展想象,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三)述評型論文述評性論文包括綜述性論文和評析性論文。述評性論文是在歸納總結前人在某一領域內(nèi)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加以綜合述評,進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如讀后感、文獻綜述等等。撰寫述評性論文需要遵循的步驟是:第一,要有述。即敘述前人的觀點。第二,要有綜。即要綜合前人的研究的觀點。第三,要有析。即對前人研究成果的分析。撰寫述評性論文的關鍵點是“瞻前顧后”?!罢扒啊北硎疽辞叭说慕逃虒W經(jīng)驗或研究成果;“顧后”表示要關注未來的教育教學實踐。成文的過程中要提出自己的新發(fā)現(xiàn)、新見解或新構想。如素質教育研究綜述,這是以評述素質教育研究為對象的評述型論文。述的部分包括了素質教育在我國的興、起、熱為線索寫了“素質教育興起的背景”、“研究的現(xiàn)狀和熱點”、“研究發(fā)展的趨勢”等部分,并在每一部分后面都講了自己的新發(fā)現(xiàn)、新見解,同時,又進行了評述。(四)報告型論文報告型論文包括調查報告、教育經(jīng)驗總結報告和實驗研究報告。調查報告包括題目、導言、主題、討論建議、結論、參考文獻等部分。教育經(jīng)驗總結報告是在對教育經(jīng)驗的理論提升和理性分析的基礎上,把所“經(jīng)歷”、所“體驗”成熟的教育經(jīng)驗提升為教育理論并將之推廣。教育經(jīng)驗總結包括:緒論、主要措施、實施過程、主要效果、實施效果的理論分析以及完善經(jīng)驗的設想與建議。教育實驗研究報告是對教師所進行的教育實驗研究的總結。(盡管中小學一線的教育實驗研究是準實驗,不是真實驗,但仍轟轟烈烈,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從發(fā)表的報告或論文看,必須包含的要素有:第一,對研究背景、對象、變量、假設的交代;第二,說明實驗效果的數(shù)據(jù)資料。如果缺乏數(shù)據(jù)資料,可以用許多事實來說明效果。第三,對教育措施、步驟、方法的交代。在實驗報告中,要以簡潔的語言把教育措施、步驟、方法作為自變量交代。也可以詳盡的介紹過程、方法。第四,研究結論與理論的思考。(五)敘事研究報告敘事研究報告包括三類:教學敘事、生活敘事、研究敘事。教育敘事研究報告包括三個要素:第一,典型事件:包括人物、事件、情境對話和氛圍的現(xiàn)場情境。第二,問題敘事,有關與問題的產(chǎn)生、解決方法與結果。第三,反思,對教育事件的理性思考,以闡述某種教育理論、觀點、方法或策略。敘事研究報告的標準有:第一,所敘事件具有研究意義和可借鑒性。第二,反映了教師的心路歷程,并提供其他教師反思自己;第三,敘述對敘述事件的認識、看法、判斷、理解。寫好敘事研究報告的訣竅在于重在思考、注意觀察、能夠提出問題、注意學習、研究過程、交流與討論。 (六)學位論文目前,在職攻讀碩士、教育碩士學位的老師越來越多,并開始關注學位論文的寫作。撰寫學位論文,選題要求比較嚴格,論點是對論題的創(chuàng)新見解,材料要翔實、新穎、重新,且內(nèi)容要具有理論性、創(chuàng)造性、論證性。從結構上看,學位論文包括:封面、中英文摘要和關鍵詞、目錄、正文、附錄、參考文獻、致謝。其中正文部分包括:引言、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結果與分析、結論。二、教育論文的結構論文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的結晶,是嚴肅的學術討論、研究的報告,使得讀者在短時間內(nèi)能迅速領悟。因此,必須陳述規(guī)范、語言精練、觀點鮮明、推理嚴密、結論清楚。因此,教育論文不是流水賬、不是敘事、不是滿天星。論文的寫作時有其基本結構的,但不同的論文,其基本結構也有所不同。在諸多教育論文的類別中,我們詳盡介紹的是一般結構,希望對打算撰寫發(fā)表在國內(nèi)公開發(fā)表的刊物上的論文的教師有所幫助。教育論文的結構一般包括以下要素:論文題目、作者姓名單位、摘要、關鍵詞、緒論、本論、結論、引文或參考文獻。下面一一介紹:(一)論文題目論文題目高度的凝練了論文的主題、核心。題目,又稱題名或標題。是一篇論文給出的涉及論文范圍與水平的第一個重要信息,是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詞句反映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nèi)容的邏輯組合,也是必須考慮到有助于選定關鍵詞不達意和編制題錄、索引等二次文獻可以提供檢索的特定實用信息。論文題目在文章中的位置非常重要,有人說“題好一半文”。因此,對論文題目的要求是:準確得體,簡短精煉,外延和內(nèi)涵恰如其分,醒目。1準確得體要求論文題目能準確表達論文內(nèi)容,恰當反映所研究的范圍和深度。關鍵問題在于題目要緊扣論文內(nèi)容,或論文內(nèi)容和論文題目要互相匹配、緊扣,即題要扣文,文也要扣題。這是撰寫論文的基本準則。2簡短精煉力求題目的字數(shù)要少,用詞需要精選。至少題目的字數(shù)要合乎要求,一般論文的題目不超過20個字。若不能顯示論文或反映出屬于系列研究的性質,則可利用正、副標題的方法解決,以加副標題來補充特定的實驗材料、方法及內(nèi)容等信息,使標題成為既充實準確又不流于籠統(tǒng)和一般化。3外延和內(nèi)涵要恰如其分外延,是一個概念所反映的每一個對象;內(nèi)涵,是每一個概念對象特有屬性的反映。如果外延和內(nèi)涵表達不恰當,則會出現(xiàn)文不對題等現(xiàn)象,文章的質量就會下降,甚至銳減。4醒目論文的題目的醒目,不是因為論文的題目放在了最醒目的位置,而是因為題目的所有字句及其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是否醒目,其產(chǎn)生的效果會相距甚遠。很多的標題的表達是錯誤的,如省略主語、省略介詞、標題冗長、問題不符、重復、歧意等都有。(二)作者姓名、單位這是論文的署名問題。署名一是為了表明文責自負;二是記錄勞動成果;三是便于讀者、作者的聯(lián)系及文獻檢索。但關于作者,會涉及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等。重要的是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對研究工作與論文撰寫實際貢獻最大的列為第一作者,貢獻次之的,列為第二作者,其余類推。著名作者所在單位同樣是為了便于讀者與作者的聯(lián)系。(三)摘要有些論文為了國際交流,還有英文摘要。它是論文內(nèi)容不加注釋和評論的簡短評論。摘要應包含以下信息:1 從事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2 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3 獲得的基本結論和研究成果,突出論文的新見解;4 結論或結果的意義。論文摘要雖然要反映以上內(nèi)容,但文字必須十分簡練,內(nèi)容亦需充分概括,把文章最精華的部分呈現(xiàn)出來。篇幅方面,公開發(fā)表的論文一般要求200300字,即篇幅不超過論文字數(shù)的5%。撰寫摘要的目的,是讓讀者無須通讀全文,就能得到作者在文章中想要表達的思想,以及課題研究的結果。根據(jù)“學術論文應有所創(chuàng)新”的要求,文章的摘要應明確列述論文的創(chuàng)新點。其中創(chuàng)新點包括:新理論、新思想、新觀點、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新問題等。摘要中的常見毛病有:一是照搬論文正文中的一級標題或論文結論部分的文字;二是內(nèi)容不濃縮、不概括、不凝練。(四)關鍵詞關鍵詞,一般要寫3到5個。關鍵詞是對論文主旨提煉的另一種方式;也是為了方便同行專家索引用的。選擇關鍵詞的方法是找出能代表論文主要內(nèi)容的信息或詞匯。一般而言,可以從標題中找23個,再從文章正文中找23個,共35個。(五)引論引論,又稱緒論,即問題的提出。換言之,選題過程、提出問題,是引論部分的核心部分。說明研究這一問題的理由、意義。寫作要求是要簡潔、明確、具體。主要說明誰做了哪些研究,作者本人將有哪些補充、糾正或發(fā)展,在公開發(fā)表的論文中,用幾百字即可,所占論文的比例較小。(六)本論本論部分是論文的主體部分,是分析問題、論證觀點的主要部分,也是最能實現(xiàn)作者的研究水準的重要部分。由觀點和材料結合,尤其是將觀點和材料有機結合。以觀點統(tǒng)帥材料,以材料證明觀點。一般情況下,是先擺觀點、后列材料;有時也是先列材料,再擺觀點,還可以邊擺材料邊列觀點。一般議論文的本論安排,有所為直線推論(又稱為遞進式結構。即提出一個論點之后,一步步深入,一層層展開論述)和并列分說(又稱為并列式結構,即把從屬于基本論點的幾個下位論點并列起來,一個個分別加以論述)。兩者結合起來運用成為混合型。(七)結論結論,就是文章論證的結論。論文的結構應包括:第一,寫論證得到的結果。結論必須是緒論中提出的,本論中論證的,自然得出的結果。論文最忌論證不充分。要首尾貫一。第二,對本論研究的展望。在結論中最好還能提出本論題研究中的遺留問題,或者還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以及可能解決的途徑等。這部分在有些文章中以“余論”二字呈現(xiàn)。 (八)引文與參考文獻任何科學研究活動都是在前任研究的基礎上前進和發(fā)展的,教育科學研究也不例外。凡是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或研究成果,都必須加以說明,注明出處。一個最為突出的問題是在正文中引用他人觀點時不注明引文的出處。如果不注明引文的出處,就無法考證引文的可靠性和真實性。引文,是作者為增強論證力度和論證邏輯而引用的其他專家的話語。一般用引號加以表示。用來表明引文來源的則被稱為參考文獻。參考文獻是學術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審查、驗證、著作權保護、鏈接等多種功能,是對期刊論文進行統(tǒng)計分析和評價的重要信息源之一,也是學術研究依據(jù)的重要體現(xiàn),對研究內(nèi)容起到支持、強調和補充作用。參考文獻應力求系統(tǒng)、完整、準確、真實、規(guī)范。參考文獻一般分為腳注、尾注。在學術期刊上的論文中,參考文獻一般用尾注加以表示。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3八年級數(shù)學上冊 第13章 全等三角形13.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4角邊角說課稿 (新版)華東師大版
- 2024年四年級品社下冊《怎樣到達目的地》說課稿2 蘇教版
- 2025鋼質門小型鋼結構制作及安裝合同
- 2025個人電路出租合同書
- 2025公司經(jīng)理勞動合同
- 道路邊坡加固維修施工方案
- 交通圍欄銷售合同范本
- 農(nóng)業(yè)營銷合作合同范本
- 保溫鋼結構合同范本
- Sara's Medicine(說課稿)-2023-2024學年麗聲北極星分級繪本四年級上(江蘇版)
- 全過程造價咨詢服務的質量、進度、保密等保證措施
- 縣城屠宰場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 25學年六年級數(shù)學寒假作業(yè)《每日一練》
- 2025高考數(shù)學一輪復習-第8章-第3節(jié) 圓的方程【課件】
- 人文關懷在護理工作中的體現(xiàn)
- 2025年1月八省聯(lián)考高考綜合改革適應性測試-高三生物(陜西、山西、寧夏、青海卷) 含解析
- 環(huán)保行業(yè)深度研究報告
- 開工第一課安全培訓內(nèi)容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課件
- 《公路養(yǎng)護安全培訓》課件
- 公益捐助活動影響力評估方法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